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帝性刚好胜,不欲权在臣下,入洛之后,信伶宦之谗,颇疏忌宿将。

李嗣源家在太原,三月,丁酉,表卫州刺史李从珂为北京内牙马步都指挥使以便其家,帝怒曰:嗣源握兵权,居大镇,军政在吾,安得为其子奏请!乃黜从珂为突骑指挥使,帅数百人戍石门镇。嗣源忧恐,上章申理,久之方解。辛丑,嗣源乞至东京朝觐,不许。

郭崇韬素疾宦官,尝密谓魏王继岌曰:大王他日得天下,騋马亦不可乘,况任宦官!宜尽去之,专用士人。由是宦官皆切齿。时成都虽下,而蜀中盗贼群起,布满山林。崇韬恐大军既去,更为后患,以是淹留未还。帝遣宦者向延嗣促之,崇韬不出郊迎,及见,礼节又倨,延嗣怒。李从袭谓延嗣曰:今诸军将校皆郭氏之党,王寄身于虎狼之口,一朝有变,吾属不知委骨何地矣。因相向垂涕。延嗣归,具以语刘后。后泣诉于帝。前此帝闻蜀人请崇韬为帅,已不平,至是闻延嗣之言,不能无疑。帝阅蜀府库之,曰:人言蜀中珍货无算,何如是之微也?延嗣曰:臣闻蜀破,其珍货皆入于崇韬父子,故县官所得不多耳。帝遂怒形于色。及孟知祥将行,帝语之曰:闻郭崇韬有异志,卿到,为朕诛之。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庄宗纪》,有删减)

材料二:

史臣曰:庄宗以雄图而起河汾以力战而平汴洛家仇既雪国祚中兴。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外则伶人乱政,内则牝鸡司晨。靳吝货财,激六师之愤怨;征搜舆赋,竭万姓之脂膏。大臣无罪以获诛,众口吞声而避祸。夫有一于此,未或不亡,矧咸有之,不亡何待!静而思之,足以为万代之炯诫也。

(选自薛居正《旧五代史·后唐·庄宗纪》,有删减)


【注】①矧:况且,何况。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庄宗以雄图A而起B河汾C以力战D而平E汴洛F家仇既雪G国祚H中兴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酉,干支之一,前一位是丙酉,后一位是戊酉,可纪年也可纪日,文中用于纪日。
B.东京,指后唐陪都开封,后唐京都在洛阳,因东京在其东方,故当时称开封为东京。
C.籍,文中指账簿、簿册,与《鸿门宴》“籍吏民,封府库”中的“籍”意思不同。
D.牝鸡司晨,文中比喻刘后窃权乱政,其中的“司”与“司机”中的“司”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嗣源为了自家的便利,私自任命自己的儿子李从珂,致使庄宗大怒,于是将李从珂降职,还拒绝答应李嗣源的觐见请求。
B.郭崇韬平素就嫉恨宦官,并且将此意告诉了魏王李继岌,宦官因此对他恨之入骨,这也为他后来遭宦官陷害埋下了祸根。
C.蜀中盗贼四起,主动留下除患的郭崇韬遭到了众人的合伙陷害,庄宗听信谗言,先是愤愤不平,后愤怒不已,对他动了杀心。
D.材料二认为,庄宗的灭亡不是单方面的原因,骄奢、淫逸,加之伶人扰乱朝纲、后宫乱政等等,都可作为对后世的警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语之曰:“闻郭崇韬有异志,卿到,为朕诛之。”
(2)夫有一于此,未或不亡,矧咸有之,不亡何待!
5.对于庄宗亡国一事,材料二提出了“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的疑惑,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他亡国的原因。
2024-01-2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题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选自《三国志•魏武纪》)

材料二: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选自曹操《求贤令》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与A战B军C败D为流矢所E中F长G子昂H遇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业,文中指德行功业,操行学业,今天主要指职业的类别,亦泛指职业。
B.牧即州牧,古官职名,又称太守,是州郡的最高长官,掌行政、军事大权。
C.归,指归附、投靠,与《琵琶行》“主人忘归客不发”中的“归”意思相同。
D.偏短,指缺陷、不足,其中的“短”与《春望》“白头搔更短”中的“短”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绣等人出尔反尔,投降后又反叛,最终被曹操彻底打败,曹操总结初战失利的原因时,认为是没有立即扣押他们的人质。
B.魏种的孝廉是曹操举荐的,曹操自认为魏种不会背叛自己,可魏种还是背叛了他,后来活捉了魏种,曹操不但为其松绑还加以任用。
C.在曹操看来,齐桓公能称霸当世,是因为人才;陈平行为不敦厚,苏秦没有诚信,但他们有才,都在当世建立了不朽的功业。
D.曹操两次下达求贤令,表达自己求贤若渴之情,两次分别恳请诸位和官府官员去发现并举荐有才德的人来辅助自己治理天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2)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
5.曹操用人的标准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的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2024-01-17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教学测评月考卷(二)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四十九年九月,秦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陵兵亡五校。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命,不行;乃使秦相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院之,是足以死。”遂自杀。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太史公曰: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然不能救患于应侯。

(选自司马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材料二:

若秦四世之胜,据河山之阻,任用白起豺狼之徒,奋其爪牙,禽猎六国。穷武极诈,士民不附,卒隶之徒,还为敌仇,焱起云合,果共轧之。斯为下矣。凡兵,所以存亡继绝,救乱除害也。故伊、吕之将,子孙有国,与商、周并。至末世,苟任诈力,以快贪残,急城杀人盈城,争地杀人满野。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国灭亡于后。报应之势,各以类至,其道然矣。

(选自班固《汉书•志•刑法志》)

【注】①院,同“坑”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远绝河山A而争人B国都C赵应D其内E诸侯F攻其外G破秦军H必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表官职调动,此处指晋升。可替换为“晋、升、擢、拔、陟、进、加”等词。
B.病笃,文中指病情加重。其中的“笃”与成语“博学笃志”中的“笃”意思不同。
C.因,此指依靠、凭借。与《过秦论》中“蒙故业,因遗策”的“因”的用法相同。
D.于,介词,相当于“在”。与《屈原列传》中“外欺于张仪”的“于”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陵统率部队攻击邯郸,秦军伤亡很大。秦王亲自请武安君赴任,武安君不肯;再派应侯去请他,武安君称病不肯赴任。
B.武安君自杀时仰天长叹,自认为没什么罪过,竟落得这个结果。后又反思在长平之战时,用欺诈之术把几十万降兵活埋。
C.班固认为秦国覆灭的原因是,秦国用尽武力和奸诈,军士人民都不归附,服兵役、劳役的人又成为仇敌,共同颠覆了它。
D.像伊尹、吕望这些将领的子孙,其拥有国家,可以同商朝、周朝共存。因为他们正确地使用军队,拯救危乱、铲除祸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②任用白起豺狼之徒,奋其爪牙,禽猎六国。
5.根据材料,请简要概括司马迁和班固对白起的评价。
2024-01-1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王羲之,字逸少。羲之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于是始知名。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羲之遂报书曰:“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其志。

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郄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减)

文本二:

晋王羲之,字逸少,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入木三分。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羲之书多不一体。

(选自唐·张怀璀《书断·王羲之》,有删减)

【注】①张芝,字伯英,善草书。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羲A之B年C十D三E尝F谒G周H顗I顗J察K而L异M之N于O是P始Q知R名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志,指志趣相同的人,其中的“志”与“项脊轩志”中的“志”意思不相同。
B.申,文中指申述,与《齐桓晋文之事》“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申”意思相同。
C.祝版,古代祭祀时粘贴祝文的方版,文中指朝廷祭祀前要更换上王羲之书写的祭文。
D.入木三分,文中用来形容王羲之书法的笔力强劲,后也借喻指人见解、议论的深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朝廷公卿都器重王羲之,频频召他为官,但他没有朝中任职想法,又很讲究服食丹药养生,故刚到浙江就有终老于此的念头。
B.王羲之认为国家的安定在于内外团结和睦,以此写信劝诫与桓温不和的殷浩,当殷浩欲北伐时他又写信劝阻,但两次都遭到拒绝。
C.王羲之擅长多种书法字体,比如写在门生家几案上的是真草各半,答庾亮的书信是章草,《兰亭序》和《黄庭经》也属不同书体。
D.少年时期,王羲之就偷偷阅读父亲珍藏的前代书法秘籍,父亲发现后就很高兴地马上传授给他,让他的书法短期之内就大有长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
(2)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
5.王羲之在书法方面赢得了哪些“美誉”和珍视?请结合两文本简要概括。
2023-12-27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要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扰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注】①舁,yú,抬;篮舆:轿子。

1.文中画波浪线的地方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渊明有脚A疾B使一门生C二儿舁D篮舆E既至F欣然便共饮G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文中指写作;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意思不同。
B.馁,文中指饥饿;与《送东阳马生序》中“无冻馁之患矣”的“馁”意思相同。
C.要,通假字,同“邀”,邀请;与《桃花源记》中“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要”意思相同。
D.谥号,古指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并给予褒奖,如“靖节先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而率真,清高而自负。
B.州郡召用陶渊明担任州郡的官职,他不忍官场,弃官回家,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身体瘦弱而患上了疾病。
C.陶渊明曾经去过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好了丰盛的酒席,在半路粟里(地名)邀请他。
D.郡将(官名)曾经来拜访,正赶上陶渊明酿的酒糟熟了,郡将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2)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5.结合文章,简单说说陶渊明不与檀道济交往的可能原因。
2023-11-07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困于陈,不得行,绝粮。孔子知弟子有心,乃召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释】①匪兕匪虎,率彼旷野: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徘徊在旷野上。孔子用以形容他与弟子被围于野的困境。

材料二:

万章问曰:“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何以谓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 古之人’。夷考其行, 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

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曰:“何谓之乡原矣?”曰:“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万章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符合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节选自《孟子·尽心下》,有删改)

【注释】①万章:孟子的门徒。②狷:洁身自好。③嘐嘐:志大言夸的样子。④夷:句首助词,无义。⑤原:同“愿”,忠厚拘谨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B.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C.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D.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愠,含怒,生气的意思。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的“愠”意思相同。
B.君子,在古代有两种用法,一指君王,一指有道德修养的人。此处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C.中道,此处指中庸之道。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中指“半途”,两者意思不同。
D.其,表揣测语气,此处可译为“大概、或许”。和“吾其还也” 中的“其”意义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困境子贡主张妥协让步。他认为孔子的学说虽然非常伟大,但为了便于让天下人接受,应该适当降低一点要求。
B.子路、子贡和颜回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达了质疑,表现了三人“穷”境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C.孟子认为孔子寻求志向远大而言行不一的狂士,甚至和不屑于做坏事的自命清高孤傲的狷者交往,是找不到持中道之人时的无奈之举。
D.两段选文都涉及了孔子困陈的内容,材料一侧重讨论道不行的原因,材料二是从孔子困陈思鲁狂士引发的关于狂狷和乡原的讨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2) 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5.请概括“乡原”被称为“德之贼” 的原因。
2023-11-0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问之。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王令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曰:王不可不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王乃下令,遣子良北献地于齐,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楚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材料二:

秦人留之(楚怀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今又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乃归子”的“归”指“让……回去”,与《师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的“下”字用法不同。
B.与,意为“赐予,施予,给予”,同《六国论》中“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字含义相同。
C.玉声,原来是指佩玉相击之声,后来引申为美妙的声音。这里作敬辞,是臣子对楚襄王言语的敬称。
D.“倍王命”的“倍”指“违背”,与《鸿门宴》“愿臣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怀王死后,在齐国做人质的楚国太子向齐王请辞回楚,但齐王提出了放归条件,楚太子采纳了慎子的建议,答应了齐王的条件。
B.楚太子回国继位后,齐王派使臣来索取土地,楚襄王不愿献地,向群臣问计,集思广益,最后解除了危机,说明楚襄王善于纳谏。
C.子良告诉齐王此行是受王命来献地,子良还认为昭常驻守献地的行为是假托王命,之后秦兵大军压境,最终楚国不战保全了东地。
D.材料一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楚太子答应献地给齐国。材料二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为怕空有人质,还在天下落下个不义之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
(2)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吾为王杀太子。
5.楚襄王不愿献地给齐王,向子良、昭常、景鲤三人问计,三人在割让东地的问题上有何不同意见和对策?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3-11-0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少,未宦事韩。韩破,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急甚。良乃更名姓,亡匿下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上有一老父至良所直堕其履。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欧之,为其老,乃强忍,下取履,因跪进。父以足受之,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此。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后五日圣会。五日,鸡鸣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去,后五日复圣来。五日,良夜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是则为王者师。遂去不见。

(节选自《汉书·张陈王周传》)

材料二:

夫子房受书于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全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良尝间A从容B步C游下邳上D有一老父E至良所F直堕G其履H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明,指天刚亮时,与文中的“夜半”“鸡鸣”一样,代表十二时辰中的不同时间。
B.期,指约定、约会,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帝乡不可期”的“期”意思相同。
C.微见,文中指微微显露,其中的“微”与成语“见微知著”中的“微”意思不同。
D.爱,有珍惜、爱惜之义,文中“其身可爱”一句,可以理解为“他们的生命宝贵”。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桥上老人给张良兵书这件事,其实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但世人并不明白其用意,把老人当作鬼神,这一想法是有些荒谬的。
B.苏轼认为,张良和老人并无交情,却被要求做低贱之事,张良很自然,不以为怪,这就是秦始皇不能使他害怕,项羽不能激怒他的原因了。
C.张良祖籍韩国,他的祖父和父亲在韩国一共为五代君王做过宰相,后来秦灭了韩国,张良以全部家财寻求刺客刺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D.老人与张良说好五日后平明时在下桥上相见,但张良却连续两次迟到,令老人非常生气,第三次他提前到达,才得到了老人的谅解。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愕然,欲欧之,为其老,乃强忍,下取履,因跪进。
(2)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5.材料二中,苏轼认为上老人羞辱张良的原因有哪些?
2023-11-01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卷(四)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有删减)

材料二:

贞观五年,李百药为太子右庶子,时太子承乾颇留意典坟,然闲宴之后,嬉戏过度,百药作《赞道赋》以讽焉。贞观中,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谏苑》二十卷讽之。是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每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颖达曰:“太子长成,何宜屡得面折?”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诤愈切。

贞观十三年,太子右庶子张玄素以承乾颇以游畋废学,上书谏曰:“今苑内娱猎,虽名异游畋,若行之无恒,终亏雅度。”承乾不纳。十四年,太宗知玄素在东宫频有进谏,擢授银青光禄大夫,行太子左庶子。时承乾尝于宫中击鼓,声闻于外,玄素叩阁请见,极言切谏。乃出宫内鼓对玄素毁之。遣户奴伺玄素早朝阴以马挝击之,殆至于死。是时,承乾好营造亭观,穷极奢侈,费用日广,玄素上书谏曰:“从善如流,尚恐不逮;饰非拒谏,必是招损,古人云,‘苦药利病,苦口利行’,伏愿居安思危,日慎一日。”书入,承乾大怒,遣刺客将加屠害,俄属宫废。

(选自《贞观政要·卷四·规谏太子》,有删减)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对曰A蒙国B厚C恩D死E无所恨F谏诤G愈H切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私王,指偏爱大王,其中的“私”与《出师表》“不宜偏私”中的“私”意思相同。
B.寡人即为寡才之人,意为“在才能方面不足的人”,文中是齐威王对自己的谦称。
C.典坟,“三坟五典”的略语,泛指各种古代文籍,后来也引申为可资凭借的经典。
D.面折,指当面批评,其中的“折”与《小石潭记》“斗折蛇行”中的“折”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下正确的一项是(       
A.邹忌见威王后,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指出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
B.齐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给予进谏的人不同等级的奖赏,进谏的情形历经了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和无可进者三个阶段。
C.李百药和孔颖达都担任过太子右庶子,二人也都曾向太子进谏,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对二人的进谏表达了自己的疑惑。
D.因太子游畋废学、宫中击鼓等事,张玄素多次上书向太子进谏,太子不仅不听,反而想派刺客杀害他,幸好太子被废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遣户奴伺玄素早朝阴以马挝击之,殆至于死。
5.邹忌和张玄素进谏的结果不同,请从进谏方式角度对所出现的结果的原因作出分析。
2023-10-26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项王自度不得脱,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赞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全,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刻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材料二:

太史公曰:羽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扬子《法言》:或问:楚败核下,方死,曰‘天也!’谅乎?”曰: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憞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负,天曷故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江东虽小A地B方C千里D众数十万E人F亦足G王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指方向,与《过秦论》“非及乡时之士”的“乡”词义不同。
B.东,向东,“顺流而东也”的“东”也表示向东,两者用法相同。
C.亭长,官职名,职责是掌治安,捕盗贼,理民事,监管停留旅客。
D.矜,指自骄、自傲,与成语“不矜名节”中的“矜”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被汉军包围,为了突围,他命令骑兵向四方奔驰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面分三个地点会合。于是项羽就呼喊着奔驰而下,汉军都被杀得散乱后退。
B.楚军在不同地方会和,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之处,于是兵分三路,重新包围楚军,于是项王奔驰在汉军中,杀了数十上百个汉军士卒,仅放走两个骑兵。
C.项羽认为是上天要灭亡他,且无颜以对江东弟子,故不愿渡江,把爱马赠给亭长后,下马与汉军交战,杀死了几百个汉军士卒,自己也身受十余处伤。
D.司马迁既高度赞扬项羽,认为项羽的功业近古以来不曾有过;同时也批评项羽一味逞个人聪明而不效法古人,身死东城时,还不知反省,却归咎于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2)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
5.在扬雄(扬子)看来,刘邦、项羽成败的原因是什么?
2023-10-24更新 | 336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