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月乙酉,(晋悼)公即位。使吕宣子将下军,曰:“邲之役,吕锜佐智庄子于上军,获楚公子毂臣与连尹襄老,以免子羽。鄢之役,亲射楚王而败楚师,以定晋国而无后,其子孙不可不崇也。”使彘恭子将新军,曰:“武子之季,文子之母弟也。武子宣法以定晋国,至于今是用。文子勤身以定诸侯,至于今是赖。夫二子之德,其可忘乎!”故以彘季屏其宗。使令狐文子佐之,曰:“昔克潞之役,秦图败晋魏颗却退秦师于辅氏亲止杜回其勋铭于景钟 至于今不育,其子不可不兴也。”君知士贞子之帅志博闻而宣惠于教也,使为太傅。知栾纠之能御以和于政也,使为戎御。知荀宾之有力而不暴也,使为戎右。栾伯请公族大夫,公曰:“荀家惇惠,荀会文敏,黡也果敢,无忌镇静,使兹四人者为之。夫膏梁之性难正也,故使惇惠者教之,使文敏者导之,使果敢者谂之,使镇静者修之。惇惠者教之,则遍而不倦;文敏者导之,则婉而入;果敢者谂之,则过不隐;镇静者修之,则壹。”使兹四人者为公族大夫。公知祁奚之果而不也,使为元尉。知羊舌职之聪敏肃给也,使佐之。知魏绛之勇而不乱也,使为元司马。知张老之智而不诈也,使为元候。知铎遏寇之恭敬而信强也,使为舆尉。始合诸侯于虚朾以救宋,使张老延君誉于四方,且观道逆者。吕宣子卒,公以赵文子为文也,而能恤大事,使佐新军。五年,诸戎来请服,使魏庄子盟之,于是乎始复霸。

(节选自《国语·晋语七》)

材料二:

魏绛(魏颗的侄子)事晋悼公。悼公三年,会诸侯。悼公弟杨干乱行,魏绛僇辱杨干。悼公怒曰:“合诸侯以为荣,今辱吾弟!”将诛魏绛。或说悼公,悼公止,卒任魏绛政,使和戎、翟。戎、翟亲附。悼公之十一年,曰:“自吾用魏绛,八年之中,九合诸侯,戎、翟和,子之力也。”赐之乐,三让,然后受之。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上。
秦A图B败C晋D魏E颗F却G退H秦I师J于K辅L氏M亲N止O杜P回Q其R勋S铭T于U景V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定晋国而无后”与《孟子·离娄上》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无后”含义不相同。
B.戎右,指陪乘之官,作战时在君主之右,执武器以护卫。《鸿门宴》中的樊哙即任此职。
C.膏粱,指肥肉细粮,泛指精美食物,此处指富贵人家及其后嗣,与“纨绔”含义相同。
D.淫,意思是放纵、恣肆,与《离骚》中“谣诼谓余以善淫”的“淫”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悼公善待功臣之后,不仅屏退对他们的宗族进行看管的人,而且还让其后世子孙蒙受恩惠,担任军队中的重要职位。
B.悼公认为朴实敦厚、好学聪明、果敢决断、沉着镇定的人有助于教导贵族子弟处事周全,通明事理,不隐过失,稳重专一。
C.悼公初次会合诸侯的目的是对宋施以援手,他派张老到处宣扬国君的美誉,观察哪些诸侯是有德义的,哪些诸侯是逆乱的。
D.魏绛任职八年中,九次会和诸侯,安定国家边邑,而被国君授乐器赏赐,魏绛多次辞让后才最终接受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戎来请服,使魏庄子盟之,于是乎始复霸。
(2)或说悼公,悼公止,卒任魏绛政,使和戎、翟。
5.晋悼公的谥号为“悼”,是取他英年早逝之意。《逸周书·谥法解》:“年中早夭曰悼。”有人认为按照他的所作所为,应该给他更好的谥号。请依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其理由。
2023-12-09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综合练习(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帝自即位感疾,至是犹未全安。吕公著讲《论语》,帝为之动容。司马光因言帝可为民祈雨。丙午,祈雨于相国寺,士庶欢呼相庆。戊中,皇太后出手书付中书,还政。先是帝疾愈,自去年秋,即间日御前后殿视朝听政,两府每退朝,入内东门小殿覆奏太后如初。韩琦欲还政天子,而御宝在太后所;乃帝祈雨还,令御宝更不入太后阁。尝一日取十余事禀帝裁决,悉皆允当。琦退,与同列相贺,因谓曾公亮等曰:“昭陵建成,琦即合求退;顾上体未平,迁延至今。上听断不倦如此,诚天下大庆。琦当于帘前先白太后。”于是琦诣东殿,奏曰:“前代如马、邓之贤,不免贪恋权势;今太后所为,诚马、邓所不及。”因再拜称贺,且言:“台谏亦有章疏乞太后还政,未审决取何日撤帘?”庚戌,帝始日御前后殿。御史中丞王畴上疏曰:“今陛下南向负扆以临群臣,原其本始,由皇太后拥翊顾复而然;而推避威福,能以国柄专归陛下,虽古之贤后,不能加也,请诏二府大臣讲求所以尊崇母后之礼。若朝廷严奉之体,与岁时朔望之仪,车服承卫之等威,百司供拟之制度,他时尊称之美号,外家延赏之恩典,凡称奉亲之意者,皆宜大章,则孝昭于天下矣。”帝从之。即日,诏中书、枢密院参议尊崇皇太后仪范以闻。辛亥,帝问执政:“积弊甚众,何以裁救?”富弼对曰:“须以渐厘改。”又问以宽为治如何吴奎对曰圣人治人固以宽然不可以无节《书》曰宽而有制从容以和又问前代宗室,弼对曰:“唐时名臣,多出宗室。”奎曰:“祖宗时宗室皆近亲,然初授止于殿直、侍禁、供奉官,不如今之过也。朝廷必为无穷计,当有所裁损。”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第六十二卷》,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问/以宽为治如何/吴奎对曰/圣人治人固以宽/然不可以无节/《书》曰/宽而有制/从容以和/
B.又问以宽/为治如何/吴奎对曰/圣人治人固以宽然/不可以无节/《书》曰/宽而有制/从容以和/
C.又问以宽/为治如何/吴奎对曰/圣人治人固以宽/然不可以无节/《书》曰/宽而有/制从容以和/
D.又问/以宽为治如何/吴奎对曰/圣人治人固以宽然/不可以无节/《书》曰/宽而有/制从容以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帝疾稍愈”的“稍”指渐渐,与《苏武传》中“稍迁至移中厩监”的“稍”意思相同。
B.御宝,即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是至高权力的象征物;古代印、玺通称,以金或玉为之。
C.因,“因帝祈雨”的“因”意为趁机,与《鸿门宴》中“不如因善遇之”的“因”意思不同。
D.朔望,“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文中的“朔望”指重要的时间节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琦通过具体事务考查皇帝理政能力,看时机成熟后,就觐见太后请她撤帘还政。
B.皇太后不贪恋权势,爽快地将执政大权交还给皇帝,她的贤德是前代人物所不及的。
C.御史中丞王畴认为皇上应感恩太后的归政,建议给太后尊崇的礼仪,皇上答应了。
D.皇帝问及朝政上累积的弊病该如何补救时,富弼给的答复是循序渐进,慢慢改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昭陵建成,琦即合求退;顾上体未平,迁延至今。
(2)凡称奉亲之意者,皆宜大章,则孝昭于天下矣。
5.关于皇帝所问前代宗室的问题,两位臣子的见解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

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也亦私鲁矣。且大吴畏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以喜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僇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中写出字母。
诸A侯B有C相D伐E者F尚G耻H之I今J鲁K父L母M之N邦O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存,指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字意思相同。
C.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
D.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送东阳马生序》中“非天质之卑”的“卑”字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很担心,孔子也为此忧心忡忡。
B.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应等讨伐越国回来后去救鲁,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
C.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军所败。越王乘机兴兵渡江攻打吴国,成就了灭吴称霸功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
(2)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
5.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因?
2023-10-07更新 | 295次组卷 | 20卷引用:2023届福建省部分学校高中毕业班学业水平调研(三)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完成下面小题。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

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学者,臣愿大王图之。

使者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

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

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吾计决子其勿反也。

(选自《战国策·赵策二》《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这三处的字母。
故循法之功A不足B以高C世D法古之学E不足F以制G今H吾计I决J子K其L勿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坐,坐在尊长旁边陪伴侍奉,与《论语·先进》“公西华侍坐”中的“侍坐”意思相同。
B.“畔学者”与“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下》)中的“畔”意思不同。
C.“使者报王”与“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中的“报”意思不相同。
D.“五伯不同教而政”与“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中的“伯”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对国情、人情的洞察准确透彻,知道推行胡服骑射一定会招来非议,事实果不其然。
B.同是说服反对者,赵武灵王对叔父从国家形势和往事说起,动之以情,对另外两位反对者则晓之以理。
C.赵造一开始表明忠臣为国尽忠,即使获罪也不应当回避,这是在明确地表达反对意见。
D.赵武灵王反复给反对者讲述道理的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策》“智谋细,文辞妙”的特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2)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
5.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推行“胡服骑射”?
2023-09-24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第六次模拟检测(考前最后一模)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八年,太宗将发诸道黜陟使,畿内道未有其人,太宗亲定,问于房玄龄等曰:此道事最重,谁可充使?右仆射李靖曰:畿内事大,非魏徵莫可。太宗作色曰:朕今欲向九成宫,亦非小,宁可遣魏徵出使?朕每行不欲与其相离者,适为其见朕是非得失。公等能正朕不?何因辄有所言,大非道理。乃即令李靖充使。贞观十一年,太宗行至汉太尉杨震墓,伤其以忠非命,亲为文以祭之。房玄龄进曰:杨震虽当年夭枉数百年后方遇圣明停舆驻跸亲降神作可谓虽死犹生没而不朽幸赖欣跃于九泉之下矣伏读天文,且感且慰,凡百君子,焉敢不励名节,知为善之有效!贞观十二年,太宗蒲州,因诏曰:隋故鹰击郎将尧君素,往在大业,受任河东,固守忠义,克终臣节。虽桀犬吠尧,有乖倒戈之志,疾风劲草,实表岁寒之心。爰践兹境,追怀往事,宜锡宠命,以申劝奖。可追赠蒲州刺史,仍访其子孙以闻。贞观十二年,太宗谓中书侍郎岑文本曰:梁、陈名臣,有谁可称?复有子弟堪招引否?文本奏言:隋师入陈,百司奔散,莫有留者,惟尚书仆射袁宪独在其主之傍。王世充将受隋禅,群僚表请劝进,宪子国子司业承家,托疾独不署名。此之父子,足称忠烈。承家弟承序,今为建昌令,清贞雅操,实继先风。由是召拜晋王友,兼令侍读,寻授弘文馆学士。贞观十五年,诏曰:朕听朝之暇,观前史,每览前贤佐时,忠臣徇国,何尝不想见其人,废书钦叹!至于近代以来,年岁非远,然其胤绪,或当见存,纵未能显加旌表,无容弃之遐裔。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忠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杨震虽当年夭枉数百年/后方遇圣明/停舆驻跸/亲降神作/可谓虽死犹生/没而不朽/幸赖欣跃于九泉之下矣/
B.杨震虽当年夭枉/数百年后方遇圣明/停舆驻跸/亲降神作/可谓虽死犹生/没而不朽/幸赖欣跃于九泉之下矣/
C.杨震虽当年夭枉数百年/后方遇圣明/停舆驻跸/亲降神作/可谓虽死/犹生没而不朽/幸赖欣跃于九泉之下矣/
D.杨震虽当年夭枉/数百年后方遇圣明/停舆驻跸/亲降神作/可谓虽死/犹生没而不朽/幸赖欣跃于九泉之下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黜陟使为唐朝官名,“黜”指贬斥、废除,“陟”指晋升,是负责调查官吏行为以施赏罚的长官。
B.“焉敢不勖励名节”与“促尔耕,勖尔植”(《种树郭橐驼传》)两句中的“勖”字含义相同。
C.“太宗幸蒲州”与“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幸”字含义相同。
D.百司,即百官,指朝廷各种执管政事的大臣、官员,文中指南朝最末王朝陈朝的大臣和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为畿内道的黜陟使人选而大伤脑筋,李靖建议非魏徵不可。太宗认为魏徵是自己左膀右臂,须臾不可分离,李靖的推荐十分没道理。
B.唐太宗虽不认可隋朝已故郎将尧君素明珠暗投之举,但赞其忠义,认为他是疾风中的劲草,寒冬中的松柏,不仅追封官职,还寻访其子孙。
C.唐太宗曾问及梁、陈两朝名臣之后有无可用之人,岑文本举荐了袁承序,认为其人清廉雅正,有忠烈之余风,袁承序因此受到太宗的重用。
D.唐太宗读史,常被书中所记载的贤臣辅政、忠臣死国的事迹所感动,于是他想到近代忠烈的后裔,认为即便不能加以表彰,也当给予关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爰践兹境,追怀往事,宜锡宠命,以申劝奖。
(2)由是召拜晋王友,兼令侍读,寻授弘文馆学士。
5.唐太宗因何亲自撰文祭拜汉代太尉杨震墓,请简要概括。
2023-08-05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英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模拟检测语文试卷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僖公二十五年冬,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曰:原将降矣。军吏曰: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

退一舍而原降。迁原伯贯于冀。赵衰为原大夫,狐溱为温大夫。

昭公元年正月乙未,楚公子入郑,逆而出,遂会于虢,宋之盟也。祁午谓赵武曰:宋齐婴楚人得志于晋,今令尹之不信,诸侯之所闻也子弗戒,惧又如宋,子木之信称于诸侯,犹诈晋而驾焉,况不信之尤者乎?楚重得志于晋,晋之耻也。子相普国以为盟主,于今七年矣!再合诸侯,三合大夫,服齐、狄,宁东夏,平秦乱,城淳于,师徒不顿,国家不罢,民无谤讟,诸侯无怨,天无大灾,子之力也。有名矣,而终之以耻,午也是惧。吾子其不可以不戒!文子曰:武受赐矣!然宋之盟,子木有祸人之心,武有仁人之心,是楚所以驾于晋也。今武犹是心也,楚又行僭,非所害也。

武将信以为本,循而行之。譬如农夫,是镳是衮,虽有饥馑,必有丰年,且吾闻之能信不为人下’。吾未能也,《诗》曰:‘不僭不贼,鲜不为则。’信也。能为人则者,不为人下矣。吾不能是难,楚不为患。

昭公八年春,石言于晋魏榆。晋侯问于师旷曰:石何故言?对曰:石不能言,或冯焉。不然,民听滥也。抑臣又闻之曰;作事不时,怨讟动于民,则有非言之物而言。’今宫室崇侈,民力凋尽,怨讟并作,莫保其性,石言,不亦宜乎?于是晋侯方筑虒祁之宫。叔向曰:子野之言,君子哉!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及之。《诗》曰 ‘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唯躬是瘁,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处休。’其是之谓乎?是宫也成诸侯必叛君必有咎夫子知之矣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①逆:迎亲。②子木:楚国的令尹。③讟:诽谤。④镳:田中除草。③衮:培土。⑥师旷:字子踩。⑦哿:表示称许,可嘉。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A宫B也C成D诸E侯F必G叛H君I必J有K咎L夫M子N知O之P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行军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的“三舍”指行军九十里。比喻对人让步或回避。
B.“寻宋之盟也”与《陈情表》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两句中的“寻”含义不相同。
C.“有令名矣,而终之以耻”与“便言多令       ”(《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令”含义相同。
D.“故怨咎及之”与《氓》中的“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两句中的“咎”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率军包围原国,带了三天的军粮,到了三天原国没有投降,即便听到原国要投降的消息,也毅然退兵。
B.在宋国的盟会楚国人占了晋国的先,在虢地的会见,赵武担心楚国会再次占晋国的先,会给晋国带来耻辱。
C.师旷认为宫室高大奢侈,百姓财力用尽,即是做事不合时宜,百姓就会怨愤,就会有石头说话。
D.这三段文字都谈到诚信,分别从取信于民,诚信对维护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诚信是个人立身之本的角度进行阐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
(2)今武犹是心也,楚又行僭,非所害也。
5.赵武是如何表达对诚信的不倦追求的?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之士也者,虑天下之长利,而处之以身若也。利虽倍于今,而不便于后,弗为也;安虽长久,而以私其子孙、弗行也。自此观之,陈无宇之可丑亦重矣,其与伯成子高、周公旦也,形虽同,取舍之殊,岂不远哉?

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授禹,伯成子高辞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风而问曰:“尧理天下,吾子立为诸侯。今至于我而辞之,故何也?”伯成子高曰:“当尧之时,未赏而民劝,未罚而民畏。民不知怨不知说今赏罚甚数而民争利且不服德自此衰利自此作后世之乱自此始夫子盍行乎无虑吾农事”协而耰,遂不。夫为诸侯,名显荣,实佚乐,继嗣皆得其泽,伯成子高不待问而知之,然而辞为诸侯者,以禁后世之乱也。

辛宽见鲁缪公曰:“臣而今而后,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知也。昔者太公望封于营丘之渚,海阻山高,险固之地也。是故地日广,子孙弥隆。吾先君周公封于鲁,无山林溪谷之险,诸侯四面以达。是故地日削,子孙弥杀。”辛宽出,南宫括入见。公曰:“今者宽也非周公,其辞若是也。”南宫括对曰:“宽少者,弗识也。君独不闻成王之定成周之说乎?其辞曰:‘惟余一人,营居于成周。惟余一人,有善易得而见也,有不善易得而诛也。’故曰善者得之,不善者失之,古之道也。夫贤者岂欲其子孙之阻山林之险以长为无道哉?小人哉宽也!”今使燕爵[注]鸿鹄凤皇虑,则必不得矣。其所求者,瓦之间隙,屋之翳蔚也。愚卑之民,其为贤者虑,亦犹此也。固妄诽訾,岂不悲哉?

(选自《吕氏春秋·恃君览》,有删改)

[注]爵:通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知怨/不知说/今赏罚甚数而民/争利且不服/德自此衰/利自此作/后世之乱自此始/夫子盍行乎/无虑吾农事/
B.民不知怨/不知说/今赏罚甚数/而民争利且不服/德自此衰/利自此作/后世之乱自此始/夫子盍行乎/无虑吾农事/
C.民不知怨/不知说/今赏罚甚数而民/争利且不服/德自此衰/利自此作后世之/乱自此始/夫子盍行乎/无虑再农事
D.民不知怨不知说/今赏罚甚数/而民争利且不服/德自此衰/利自此作后世之/乱自此始/大子盖行乎/无虑吾农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固处之以身若也”与“理固宜然”(《六国论》)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B.舜,中国上古时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之位。
C.“遂不顾”与“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两句中的“顾”字含义相同。
D.鸿鹄,我国古人对大雁、天鹅之类飞行极为高远鸟类的通称。后来比喻为有远大志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成子高在尧、舜管理天下时被立为诸侯,而在禹继位后却辞去,禹去询问其原因,见他在田里耕种,就快步走到下风头,体现了禹对他的尊重。
B.伯成子高赞扬了光治理天下所采取的策略,说尧治理的时候不奖赏但人们勉力向善,不惩罚但人们畏惧做坏事。
C.辛宽认为,太公望被封滨海之地,先君周公被封鲁国之地,前者优,后者劣,导致结局不同。鲁缪公对此十分愤怒,觉得有辱周公。
D.南宫括用成王建成成周时所说的话来表明贤德的人不会利用山林之险让其子孙干无道之事,从而反驳了辛宽的观点,安慰鲁缪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与伯成子高、周公旦也,形虽同,取舍之殊,岂不远哉?
(2)公曰:“今者宽也非周公,其辞若是也。”
5.南宫括认为辛宽是一个怎样的人?理由何在?请结合文章概括。
2023-06-18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福建省莆田市高三四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萧铣之罢兵营农也,才留宿卫数千人,闻唐兵至,仓猝征兵,皆在江、岭之外,道涂阻远,不能遽集,乃悉见兵出拒战。孝恭将击之,李靖止之曰:“彼救败之师策非素立势不能久不若且泊南岸,缓之一日,彼必分其兵,或留拒我,或归自守;兵分势弱,我乘其懈而击之,蔑不胜矣。今若急之,彼则并力死战,楚兵锐,未易当也。”孝恭不从,留靖守营,自帅锐师出战,果败走,趣南岸。铣众委舟收掠军资,人皆负重,靖见其众乱,纵兵奋击,大破之,乘胜直抵江陵,入其外郭。又攻水城,拔之,大获舟舰,李靖使孝恭尽散之江中。诸将皆曰:“破敌所获,当藉其用,奈何弃以资敌?”靖曰:“萧铣之地,南出岭表,东距洞庭。吾悬军深入,若攻城未拔,援兵四集,吾表里受敌,进退不获,虽有舟楫,将安用之?今弃舟舰,使塞江而下,援兵见之,必谓江陵已破,未敢轻进,往来觇伺,动淹旬月,吾取之必矣。”铣援兵见舟舰,果疑不进。

孝恭勒兵围江陵,铣内外阻绝,问策于中书侍郎岑文本,文本劝铣降。铣乃谓群下曰:“天不祚梁,不可复支矣。若必待力屈,则百姓蒙患,奈何以我一人之故,陷百姓于涂炭乎!”乙巳,铣以太牢告于太庙,下令开门出降,守城者皆哭。铣帅群臣缌缞布帻诣军门,曰:“当死者唯铣耳,百姓无罪,愿不杀掠。”孝恭入据其城,诸将欲大掠,岑文本说孝恭曰:“江南之民,自隋末以来,困于虐政,重以群雄虎争,今之存者,皆锋镝之馀,跂踵延颈,以望真主,是以萧氏君臣、江陵父老决计归命,庶几有所息肩。今若纵兵俘掠,使士民失望,恐自此以南,无复向化之心矣!”孝恭称善,遽禁止之。诸将又言:“梁之将帅与官军拒斗死者,其罪既深,请籍没其家,以赏将士。”李靖曰:“王者之师,宜使义声先路。彼为其主斗死,乃忠臣也,岂可同叛逆之科籍其家乎!”于是城中安堵,秋毫无犯。南方州县闻之,皆望风款附。铣降数日,援兵至者十馀万,闻江陵不守,皆释甲而降。孝恭送铣于长安,上数之。”竟斩于都市。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唐平江陵》)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需加句读处对应的字母填在答题卡上。
彼A救B败C之D师E策F非G素H立I势J不K能L久M不N若O且P泊Q南R岸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兵剽锐”意为楚国的士卒强悍勇猛,“剽”与《阿房宫赋》“剽掠其人”中的“剽”含义相同。
B.“勒兵”意为率领军队,“勒”与《渔家傲·秋思》“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勒”字含义不同。
C.侍郎,汉代为郎官之一,是宫廷近待;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
D.太庙,即天子的祖庙。天子有七庙,故古代以“七庙”为王朝代称,《过秦论》中“七庙隳”即指国家灭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铣听说唐军到来,仓促间无法快速集中驻扎在远处的军队,于是把现有的兵力全部带出来抵御唐军。
B.李靖见萧铣的部下收没劫掠军事物资放置在船上,场面十分混乱,他乘机出兵,大败萧铣,乘胜直抵江陵。
C.萧铣在内外阻隔、无力支撑的情况下,为避免生灵涂炭,下令打开城门,率领群臣出城赴唐军营帐请降。
D.唐军攻下江陵后,南方各州县纷纷衷心归附,而赶来解江陵之围的十多万援兵,也都脱下铠甲投降唐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还成现代汉语。
(1)未敢轻进,往来觇伺,动淹旬月,吾取之必矣。
(2)今之存者,皆锋镝之馀,跂踵延颈,以望真主。
5.入城后,唐军诸将本想劫掠籍没,但最终秋毫无犯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3-06-03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室之季,天下分裂为战国,游谈之士出于其间,各挟术以干时君。视其喜怒悲惧而捭阖之, 微名射利, 固无足道者。

予读《蔺相如传》,未尝不其为人,而惜其如此也。夫秦累世之资,肆虎狼之暴,搏噬天下,有并吞诸侯之心,非可与礼义接而论曲直也。相如区区掉三寸舌,入眦眶不测之秦,卒能以完璧归,亦足壮哉!然当其捧璧睨柱,示以必死,盖亦摩虎牙矣。夫死非难,死不失义、不伤勇,君子所难也。且秦赵之不敌,盖雄雌之国也。身之存亡,非特一璧之重;而社稷安危之机,亦不在夫璧之存亡也。然则赵之有璧,存可也,亡可也。初,相如捧璧入秦,赵之君臣计议,非有亲秦之心,特迫其威强耳。夫以小事大,古之人有以皮币犬马珠玉而不得免者,至弃国而逃,况一璧乎?虽与之可也。相如计不出此,乃以孤单之使逞螳怒之威抗臂秦庭当车辙之势其危如一发引千钧,岂不殆哉?当是时,使秦知赵璧终不可得,则欲侥幸不死难矣。若是则尚安得为不失义、不伤勇乎?不三数年,赵卒有覆军陷城之厄者,徒以璧为之祟也。然则全璧归赵何益哉?

至于渑池之会,则其危又甚矣。方赵王之西也,廉颇约以一月不返则立太子,以绝秦望,则是行也非有万全之计矣,虽无往可也。传曰:智者虑,义者行,仁者守,然后可以会。三者一阙焉,则危事矣。挟万乘之君蹈危事,非得计也。相如为赵卿相,其智勇不足重赵,使秦不敢惴焉,乃欲以颈血溅之,岂孔子所谓暴虎凭河、死而无悔者欤?

(节选自杨时《蔺相如论》)

1.文中画波浪线的地方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乃A以B孤C单D之E使F逞G螳H怒I之J威K抗L臂M秦N庭O当P车Q辙R之S势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捭阖,文中指分化或联合,与成语“纵横捭阖”中的“捭阖”意思相同。
B.壮,文中指赞赏,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的“壮”意思相同。
C.籍,文中指凭借,与《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的“籍”意思相同。
D.犬马,文中指玩好之物,与《陈情表》中“犬马怖惧之情”的“犬马”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时认为秦国凭借历代祖先累积的资本,有侵吞天下之心,这与《过秦论》中贾谊的看法不一致。
B.杨时认为蔺相如面对强横的秦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能够全身而退,完璧归赵,这是值得肯定的。
C.杨时认为秦赵两国实力不对等,具有强弱之分,而随相如展示出必死之心,做到了不失义,不伤勇。
D.本文是论说文,杨时在读了《蔺相如传》后有感而发,基于秦赵交锋的史实,辩证地评价蔺相如的功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游谈之士出于其间,各挟术以干时君。
(2)赵之君臣计议,非有亲秦之心,特迫其威强耳。
5.杨时认为蔺相如正是孔子所谓“暴虎凭河,死而无悔者”,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2023-05-30更新 | 276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三校协作2022-2023学年高三5月高考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赵宣孟之绛,见骫桑之下有饿人卧不能起者,宣孟止车,为之下食,蠲而餔之,再咽而后能视。宣孟问之曰:女何为而饿若是?对曰:臣宦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于此。宣孟与脯二朐,拜受而弗敢食也。问其故,对曰:臣有老母,将以遗之。宣孟曰:斯食之,吾与女。乃复赐之脯二束,与钱百,而遂去之。处二年,晋灵公欲杀宣孟,伏士于房中以待之。因发酒于宣孟。宣孟知之。中饮而出。灵公令房中之士疾追而杀之。一人追疾,先及宣孟之面,曰:嘻!君舆!吾请为君反死。宣孟曰:而名为谁?反走对曰:何以名为?臣骫桑下之饿人也。还斗而死。宣孟遂活。此书之所谓德几无小者也。宣孟德一士,犹活其身,而况德万人乎?故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士?士其难知,唯博之为可。博则无所遁矣。

孟尝君前在于薛,荆人攻之。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谓淳于髡曰:荆人攻薛,夫子弗为忧,文无以复侍矣。淳于髡曰:敬闻命矣。至于齐,毕报,王曰:何见于荆?对曰: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王曰:何谓也?对曰:薛不量其力,而为先王立清庙。荆固而攻薛,薛清庙必危,故曰薛不量其力,而荆亦甚固。齐王知颜色,曰:嘻!先君之庙在焉。疾举兵救之,由是薛遂全。颠蹶之请,坐拜之谒,虽得则薄矣。故善说者,陈其势,言其方,见人之急也,若自在危厄之中,岂用强力哉?强力则鄙矣说之不听也任不独在所说亦在说者

(节选自《吕氏春秋·报更》)

【注】①骫:通“萎”。②蠲而餔之:做成粥而喂他。蠲,通“饘”,稠粥。餔,同“哺”,喂。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强A力B则C鄙D矣E说F之G不H听I也J任K不L独M在N所O说P亦Q在R说S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更与女”的“更”意为另外,与《陈情表》中“更相为命”的“更”相同。
B.诗,即《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C.文王,文中指姬昌,周太王之孙,周朝奠基者,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D.颜色,意为脸色,与《琵琶行》中“暮去朝来颜色故”的“颜色”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宣孟在去往绛的路上遇见枯桑下一个饿倒的人,就施舍食物给他,在得知他挨饿的原因后又送给他肉干和钱。
B.晋灵公准备谋杀赵宣孟,他请赵宣孟饮酒,并派勇士潜伏在房里等待,赵宣孟识破晋灵公的阴谋,中途逃跑了。
C.淳于髡出使楚国,返程途经孟尝君的封地薛,获得孟尝君亲自送行郊外的礼遇,并从他那里得知楚攻薛的消息。
D.淳于髡向齐王指出楚、薛各自存在的问题;齐王因为先王宗庙在薛,所以立即发兵救薛,薛因此得以保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宣孟德一士,犹活其身,而况德万人乎?
(2)至于齐,毕报,王曰:“何见于荆?”
5.文中所述赵宣孟与孟尝君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2023-05-20更新 | 25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届福建省宁德市高三三模(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