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叔孙通笑曰:“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遂与所征三十人西,与其弟子百余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会十月。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太史公曰: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哉!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材料二:

臣光曰:礼之为物大矣!岂直几席之上、户庭之间得之而不乱哉!夫以高祖之明达。闻陆贾之言而称善,睹叔孙通之仪而叹息;然所以不能比肩于三代之王者,病于不学而已。当是之时,得大儒而佐之,与之以礼为天下,其功烈岂若是而止哉!惜夫,叔孙生之为器小也!徒窃礼之糠秕,以依世、谐俗、取宠而已,遂使先王之礼沦没而不振,以迄于今,岂不痛甚矣哉!夫大儒者,肯毁其规矩、准绳以趋一时之功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三》)

【注】①绵蕞:制订整顿朝仪典章。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写答案标号。
夫高祖A起B微细C定海内D谋计E用兵F可谓G尽之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厌”,厌烦,与“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厌”意义相同。
B.“若”,你、你们,与“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意义不同。
C.“信”,确实,与“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一句中的“信”意义和用法不同。
D.“恶”,怎么,与“恶施不慈?”(《兼爱》)一句中的“恶”意义与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刘邦称帝后,将秦朝烦琐礼仪变得简易,结果群臣行止失度,高帝以之为患。
B.叔孙通召集儒生制定礼仪,有两位儒生认为这样做违背儒家传统,因而拒绝参与。
C.叔孙通主张顺应时世人情,参照古时礼仪和秦朝礼仪来制定礼法,汉王表示同意。
D.因为叔孙通制定的礼法简省易学,群臣月余习之而成,高祖见之而深感礼仪之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2)然所以不能比肩于三代之王者,病于不学而已。
5.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司马迁和司马光对叔孙通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2024-06-07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泉州市第五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适用性检测(二)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汉王遣张耳与韩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破代兵,禽夏说。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之。’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低水上,禽赵王歌。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

材料二:

战失其道,未有不败者;战得其道,未有不胜者。胜则破竹之势成,迎刃之机顺矣。自此招揽豪杰,部署长吏,抚辑人民,收图籍,颁布教章。所谓略地也,顾其策何先?曰:是有机焉!蹈之而动耳,不烦兵也。

李左车之对淮阴也,曰:“将军虏魏王、禽夏说,不终朝而破赵二十余万众,威震天下,此将军之所长也。然众劳卒疲,其实难用。今以罢弊之卒,屯之燕坚城之下,燕若不服,齐拒境以自强,此将军之所短也。为将军计,莫若按甲休兵,遣辩士奉咫尺之书于燕,暴将军所长,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而东临齐,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

(节选自《乾坤大略》)

【注】①李左车:赵国名将李牧之孙。李左车辅佐赵王歇,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赵亡后,韩信对他以礼相待,虚心求教。李左车提出“百战奇胜”的良策,使韩信收复燕、齐之地。②淮阴:指淮阴侯韩信。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A韩信兵B号C数万D其实不过E数千F能千里而袭G我H亦已罢极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向前、前进,与《项脊轩志》中的“前辟四窗”的“前”用法不同。
B.麾下,文中指部下,其中的“麾”与“麾之即去”中的“麾”意思不同。
C.儒者,指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汉以后泛指一般的读书人。
D.按,文中指收拾、放下,与成语“按图索骥”中的“按”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左车认为韩信进攻的锋芒锐不可当,他请求成安君一定不要出来应战。而是由他率领三万奇兵对敌。
B.李左车的建议未被成安君采纳,成安君认为如不出战,诸侯会认为赵国胆怯,进而轻视并讨伐赵国。
C.李左车认为韩信很快就打败了赵国二十多万大军,威震天下,但是士兵们已经疲惫不堪,实际上难以再战。
D.李左车建议韩信按兵不动,派能言善辩的人带着书信到燕国去,展示自己的长处,燕国一定不敢不听从。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
(2)今以罢弊之卒,屯之燕坚城之下,燕若不服,齐拒境以自强,此将军之所短也。
5.李左车分别为成安君和韩信献策,这两种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6-01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魏公子无忌爱人下士,致食客三千人。有隐士侯嬴,家贫,为夷门监者。公子置酒,大会宾客,坐定,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至,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宾客皆惊。及秦围赵,赵平原君夫人,无忌姊也,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公子。公子患之数请魏王敕晋鄙救赵及宾客辩士游说万端王终不听公子乃过见侯生,再拜问计。生曰:“吾闻晋鄙兵符,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力能窃之。且公子尝为报其父仇,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诚一开口,则得虎符,夺鄙兵,北救赵,西却秦,此五伯之功也。”公子如其言,得兵符。信陵君大破秦军于邯郸下。信陵君不敢归魏,使将将其军以还。赵王欲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有不可不忘。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令夺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若无所容。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七》 )

材料二:

范雎之仇魏齐亡过平原君。昭王乃遗赵王书曰:“范君之仇魏齐在平原君家,王使人疾持其头来。不然,吾举兵而伐赵,又不出王之弟于关。”赵孝成王乃发卒围平原君家,,魏齐夜亡,出见赵相虞卿。虞卿度赵王终不可说,乃解其印,与魏齐间行,念诸侯莫可以赴急者,乃复走大梁,欲因信陵以至楚。而信陵君闻之,畏秦,犹与,未肯见,曰:“虞卿何如人哉?”时侯嬴在傍,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夫虞卿一见赵王,赐白璧一双、黄金百斤;再见,拜为上卿;三见卒受相印,万户侯。当是之时,天下争知之。夫魏齐穷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以急士穷而归公子,公子曰‘何如人’,知人固未易也。”信陵君大惭,驾如野迎之。魏齐闻信陵君之初重见之,大怒而自刎。虞卿遂留于魏。魏、赵畏秦,莫复用。困而不得意,乃著书八篇,号《虞氏春秋》焉。

(节选自《风俗通义·穷通》 )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子患之A数请B魏王C敕D晋鄙救赵E及宾客F辩士G游说万端H王终不听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左,古人乘车以左为尊,此处指信陵君有意空出左边的位置以待侯嬴,表示恭敬。
B.幸,指宠爱、宠幸,与《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幸”词义不相同。
C.急, 指“以⋯⋯为急”,“不耻相师”中的“耻”是“以⋯⋯为耻”, 两者用法相同。
D.材料一的“公子如其言”与材料二的“驾如野迎之”,两句中的“如”字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公子无忌有三千门客,隐士侯嬴不过是个守门人,公子大宴宾客,亲迎侯嬴来赴宴,还请他坐在最尊贵的位置上,令在场宾客大为吃惊。
B.魏公子请求魏王救赵无果,侯嬴为公子献计,可找魏王宠妃如姬窃取兵符,因为信陵君曾为她报过父仇,所以她能万死不辞地帮助信陵君。
C.范雎的仇人魏齐逃亡到平原君处,秦王写信威胁赵王,赵王害怕,派兵包围平原君家,平原君赶紧让魏齐前往投靠虞卿,叫二人逃离赵国。
D.魏齐和虞卿想借助信陵君逃到楚国,信陵君害怕秦国,起初犹豫不见,后在侯嬴劝说下驾车迎接他们,然而魏齐怒而自杀,虞卿也未受重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矫令夺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
(2)夫魏齐穷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
5.侯赢两次进言为何都被信陵君采纳?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晋文公问于狐偃曰:“寡人杀一牛遍于国中,一之功尽以衣士卒,其足以民乎?”狐子曰:“不足。”文公曰:“吾弛关市之征而缓刑罚,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文公曰:“吾民之有丧资者,寡人亲使郎中视事,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此皆所以慎产也;而战之者,杀之也。民从公也,为慎产也,公因而迎杀之,失所以为从公矣。”曰:“然则何如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令无得不战。”公曰:“无得不战奈何?”狐子对曰:“信赏必罚,其足以战。”公曰:“刑罚之极安至?”对曰:“不辟亲贵,法行所爱。”文公曰:“善。”明日令田于圃陆期以日中为期后期者行军法焉。于是公有所爱者曰颠颉,后期,吏请其罪,文公陨涕而忧。吏曰:“请用事焉。”遂斩颠颉之脊以徇百姓,以明法之信也。而后百姓皆惧曰:“君于颠颉之贵重如彼甚也,而君犹行法焉,况于我则何有矣。”文公见民之可战也,于是遂兴兵伐原,克之;伐卫,东其亩;南围郑,反之陴;罢宋围。还与荆人战城濮,大败荆人。所以然者,无他故,从狐偃之谋,假颠颉之脊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材料二: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明日A令B田于圃陆C期D以日中为期E后期者F行军法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指一年,与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中“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死亡”的“岁”意思不同。
B.战,意为“使百姓打战”,为使动用法,与《六国论》中“赵尝五战于秦”的“战”用法不同。
C.之,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师说》中“句读之不知”的“之”的用法相同。
D.厚币,丰厚的礼物,此处作状语,与《屈原列传》“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的“厚币”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布施恩惠,救济贫困,分财物给贫穷的人,又降低税收,放宽刑罚,体恤百姓疾苦、但狐偃认为这些还不足以让百姓为其作战。
B.狐偃认为要想让民众为国君出生入死,必须做到有功者必赏,有罪者必罚,哪怕亲近的贵族宠臣也不例外,晋文公赞赏狐偃的观点。
C.倍受晋文公宠爱的颠颉因迟到被处以腰斩重刑,晋国从此军威大振,先后在攻打原、卫、宋、楚等国家的战斗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D.与即墨大夫不同,阿城大夫因为不理地方政务,贿赂近臣来求誉而被处以烹刑,齐国从此风清气正,得到很好的治理,成为天下强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然者,无他故,从狐偃之谋,假颠颉之脊也。
(2)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5.晋文公和齐威王皆以信赏必罚立威称雄于诸侯,两者在杀罚立威方面有何不同?请结材料分析。
2024-05-08更新 | 20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检(三模)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戚出,矢言曰:我王来,即爱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不能胥匡以生,,稽曰‘其如台’。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命,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若颠木之有由蘖,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厎绥四方。盘庚斅于民,由乃在位,以常旧服,以正法度,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王命众,悉至于庭。

(节选自《尚书·商书·盘庚上》)

材料二:

盘庚之迁也,复殷之旧也。古公迁于岐,方是时,周人如狄人也,逐水草而居,岂所难哉?卫文公东徙渡河,恃齐而存耳。齐迁临菑晋迁于绛皆其盛时非有所畏也。其余避寇而迁都,未有不亡;虽不即亡,未有能复振者也

春秋时楚大饥,群蛮叛之,申、息之北门不启。楚人谋徙于阪高,蒍贾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于是乎以秦人巴人灭庸,而楚始大。苏峻之乱,晋几亡矣,宗庙宫室尽为灰烬。温峤欲迁都豫章,三吴之豪欲迁会稽,将从之矣,独王导不可,曰:金陵,王者之都也。王者不以丰俭移都。若弘卫文大帛之冠,何适而不可?不然,虽乐土为墟矣。且北寇方强,一旦示弱,窜于蛮越,望实皆丧矣。乃不迁,而晋复安。贤哉导也,可谓能定大事矣!嗟夫,平王之初,周虽不如楚强,顾不愈于东晋之乎?使平王有一王导,定不迁之计,收丰、镐之遗民,修文、武、成、康之政,以形势临东诸侯,齐、晋虽强,未敢贰也,而秦何自霸哉?

魏惠王畏秦,迁于大梁;楚昭王畏吴,迁于鄀;顷襄王畏秦,迁于陈;考烈王畏秦,迁于寿春;皆不复振,有亡徵焉。东汉之末,董卓劫帝,迁于长安,汉遂以亡。近世李景迁于豫章,亦亡。吾故曰: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也。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卷五·论周东迁》,有删改)

[注]①刘:杀害。②矧:shěn,况且。③斅:xiào,教导,使觉悟。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迁A临菑B晋迁C于绛D皆其E盛时F非G有所H畏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用火灼龟甲以推测吉凶的方法,与《氓》“尔卜尔筮”中“卜”的意思相同。
B.断,“决定”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自可断来信”中的“断”的意思不同。
C.果,文中指最终的意思,与《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中的“果”的意思不同。
D.微,文中指衰弱,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百姓对迁都于殷的抱怨,盘庚开导臣民,又教导在位的大臣遵守旧制、正视法度;众人听从了盘庚规劝,在大臣的带领下来到朝廷。
B.在盘庚看来,由于国民不长期住在老地方,所以商朝国都至今已迁徙了五次;盘庚还认为,要想继承先王的伟业,就必须继承古代传统。
C.蒍贾反对因发生叛乱而想迁都到阪高的意见,他认为如果楚国人能到阪高,贼寇也能去;后来楚国依靠秦人、巴人灭掉庸国,最终得以强大。
D.魏惠王、楚昭王、顷襄王和考烈王都是因为害怕对手才把都城迁到别的地方,而这样的迁都不仅没有让国家强大,反而让国家有了灭亡的征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不即亡,未有能复振者也。
(2)不然,虽乐土为墟矣。
5.苏轼反对盘庚迁都于殷的理由是什么?
2024-04-15更新 | 2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福建省漳州市高三三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人伐州来,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吴人御诸钟离。子瑕卒,楚师熸。吴公子光曰:诸侯从于楚者众,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已,是以来。吾闻之曰:‘作事成其爱,虽小,必济。’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啮壮而顽,顿与许、蔡楚政。楚令尹死;其师熸。帅贱、多宠,政令不壹。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若分师先以犯胡、沈与陈,必先奔。三国败,诸侯之师乃摇心矣。诸侯乖乱,楚必大。请先者去备薄威,后者敦陈整旅。吴子从之。戊辰晦,战于鸡父。吴子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与陈,三国争之。吴为三军以系于后:中军从王,光帅右,掩馀帅左。吴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国乱。吴师击之,三国败,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舍胡、沈之囚使奔许与蔡、顿,曰:吾君死矣!师噪而从之,三国奔,楚师大奔。书曰:胡子髡、沈子逞灭,获陈夏啮。君臣之辞也。不言战,楚未陈也。

(节选自《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材料二:

五鸡将吴人以围州来为长壑而汜之以败楚师是鸡父之汜。

(节选自清华简《系年》)

材料三:

大抵自《春秋》以前,《尚书》之世,其作者述事如此。今取其正经雅言,理有难晓,诸子异说,义或可,参而会之,以相研核。如异于此,则无论焉。夫远古之书,与近古之史,非唯繁约不类,固亦向背皆殊。何者?近古之史也,言唯详备,事罕甄择,使夫学者睹一邦之政,则善恶相参;观一主之才,而贤愚殆半。至于远古则不然。夫其所录也,略举纲维,务存褒讳,寻其终始,隐没者多。尝试言之,向使汉、魏、晋、宋之君生于上代,尧、舜、禹、汤之主出于中叶,俾史官易地而书,各叙时事,校其得失,固未可量。若乃轮扁称其糟粕,孔氏述其传疑,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

(节选自《史通·疑古》)

[注]①五鸡:伍员之弟。②清华简: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五鸡将A吴人以围B州来C为长壑D而汜之E以败F楚师G是鸡父之汜。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指胜过;与《<论语>十二章》“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克”意思不相同。
B.疾,指憎恨;与《齐桓晋文之事》“天下之欲疾其君者”中的“疾”意思相同。
C.奔,指逃散,与上文“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中的“奔”意思相同。
D.凭,指凭据,与《项脊轩志》“或凭几学书”中的“凭”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国攻打楚国,楚国联合诸侯前往救援,结果楚将阵亡,楚军溃败;面对暂时有利的局面,吴国君臣积极商讨对策,继续追击。
B.吴国公子光认为,诸侯国小力微,甘心追随楚国,但联盟内部有矛盾,楚国朝堂权力分散,政令紊乱,两国交战,吴国有胜算。
C.在鸡父大战中,吴国军队防守严密,行动谨慎,先击破胡、沈、陈三个诸侯国,再打败许、蔡、顿三个诸侯国,最终大败楚国。
D.近古的史书记言详备,记事不加甄别,学者要辨清善恶贤愚;远古的史书记事简要文笔隐晦,句含褒贬,学者要领会其中的含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
(2)夫远古之书,与近古之史,非唯繁约不类,固亦向背皆殊。
5.从材料三看,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史书?请简要分析。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人使门尹般如昔师告急。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先轸曰: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公说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背惠食言,以亢其雠,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楚师背脚①而合,晋侯患之。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共其不违。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楚师败绩。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楚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白: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

【注】①鄙:城濮附近之地。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说A乃拘B宛春C于卫D且私E许复F曹卫G曹卫告H绝于楚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吝惜、吝啬,与《过秦论》中“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爱”意思相同。
B.壮,强盛、雄壮,与《烛之武退秦师》“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壮”意思相同。
C.食言,指不履行诺言、言而无信,与成语“食言而肥”中的“食言”意思相同。
D.山河,指的是大山大河,此处是子犯借晋国地势险要,劝谏晋文公下定决心开战。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国被楚国围攻,向晋国求救。晋文公想与楚国交战,先轸认为,让宋向齐秦赠礼,由两国求楚退兵,挑起楚国与齐秦的矛盾,实现开战目的。
B.晋文公听从先轸的建议,没有答应楚国复卫、封曹、释宋的要求,私下答应曹卫复国以离间他们和楚国的关系,并拘押使者宛春来激怒楚国
C.面对楚军进逼,晋军选择退让,子犯认为出兵作战,士气高低关键在于道义上是否占理,而晋军的退让能使己方立于有理的位置、
D.文公采纳咎犯建议,击败楚国,行赏时雍季居首位,因为雍季认为咎犯建议属于竭泽而渔、焚戮而田,不是长久之道,自己说的才对百世有利。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二含辟之,所以报也。
(2)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
5.成语有“兵不厌诈”,《孙子兵法》中亦有言“兵者,诡道也”,它们都强调了战争需要什么条件?《吕氏春秋》对此的态度又是什么?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臣。得民心者民从之,有贤佐者士归之。贤者立于本朝,而天下之豪相率而趋之也。何以知其然也?

管仲者,桓公之雠也。鲍叔以为贤于己,而进之桓公,桓公委之国政焉,垂拱无事而诸侯,鲍叔之力也。卫灵公之时,蘧伯玉贤而不用,弥子瑕不肖而任事,史䲡患之,数言蘧伯玉贤而不听。病且死,谓其子曰:我即死,治丧于北堂。吾生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是不能正君者死不当成礼而置尸于北堂于我足矣。灵公往吊,问其故,其子以父言闻。灵公造然失容。曰:吾失矣!立召蘧伯玉而贵之,召弥子瑕而退,徙丧于堂,成礼而后去。卫国以治,史䲡之力也。

纣杀王子比干,而箕子发阳狂;灵公杀泄冶,而邓元去陈以族从,自是之后,殷并于周,陈亡于楚,以其杀比干与泄冶,而失箕子与邓元也。故无常安之国,无宜治之民,得贤者安存,失贤者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明镜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今知恶古之危亡,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存,则未有异于却走而求及于前人也。

(节选自《大戴礼记》)

材料二:

今夫爚蝉者,务在乎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何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天下之士,其归之也,若蝉之走明火也。凡国不徒安,名不徒显,必得贤士。

赵简子昼居,喟然太息曰:异哉!吾欲伐卫十年矣,而卫不伐。侍者曰:以赵之大而伐卫之细,君若不欲则可也;君若欲之,请今伐之。简子曰:不如言也。卫有士十人于吾所,吾乃且伐之,十人者其言不义也,而我伐之,是我为不义也。故简子之时,卫以十人者按赵之兵,殁简子之身。卫可谓知用人矣,游十士而国家得安。简子可谓好从谏矣,听十士而无侵小夺弱之名。

(节选自《吕氏春秋·期贤》)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A不能B正君者C死D不当E成礼F而置尸G于北堂H于我I足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指“使……来朝见”,与“侣鱼虾而友麋鹿”中的“侣”用法不同。
B.不肖,指没有才能,与文中的“贤”相对。代指自己时,常表示自谦。
C.被,意为“覆盖”,与《促织》“闻妻言,如被冰雪”中的“被”词义相同。
D.而,代词,它的意思与《项脊轩志》中“而母立于兹”中的“而”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作者认为,齐桓公之所以能够成就功名,一个重要原因是任用了管仲,而管仲得到重用,是因为鲍叔认可管仲才能,因而推荐了他。
B.商纣王杀了比干,陈灵公杀了泄冶,他们手下的贤人就全都离心离德,不愿再为其卖命;而缺少了贤人的辅佐,最终导致了商和陈的灭亡。
C.赵简子攻打卫国的想法,过了十年尚未实施,他为此发出了慨叹;在侍者劝他付诸行动时,他认同卫国的十个士人所说的攻打卫国是不义的行为。
D.两则材料虽然出处不同,但作者的观点有相同之处,即作国君的人一定要想方设法得到贤能的人,这样才可以长治久安,才能够获得好的名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存,则未有异于却走而求及于前人也。
(2)故简子之时,卫以十人者按赵之兵,殁简子之身。
5.材料一和材料二选用的事例有什么异同?请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