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3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壬子,尹子奇复征兵数万,攻睢阳。先是,许远于城中积粮至六万石,虢王李巨以其半给濮阳、济阴二郡,远固争之,不能得;既而济阴得粮,遂以城叛,而睢阳城至是食尽。将士人廩米日一合杂以茶纸树皮为食而贼粮运通兵败复征。睢阳将士死不加益,诸军馈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遂为贼所围,张巡乃修守具以拒之。贼为云梯,势如半虹,置精卒二百于其上,推之临城,欲令腾入。巡预于城潜凿三穴,候梯将至,于一穴中出大木,末置铁钩,钩之使不得退;一穴中出一木,拄之使不得进;一穴中出一木,木末置铁笼,盛火焚之,其梯中折,梯上卒尽烧死。贼又造木驴攻城,巡熔金汁灌之,投销铄。贼又于城西北隅以土囊积柴为磴道,欲登城。巡不与争利,每夜,潜以松明、干蒿投之于中,积十馀日,贼不之觉,因出军大战,使人顺风持火焚之,贼不能救,经二十馀日,火方灭。巡之所为,皆应机立办,贼伏其智,不敢复攻,遂于城外穿三重壕,立木栅以守巡,巡亦于其内作壕以拒之……

(《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合:十分之一。

材料二:

始,肃宗诏书侍郎张镐代贺兰进明节度河南,率浙东李希言、浙西司空袭礼、淮南高适、青州邓景山四节度犄角救睢阳,巡亡三日而镐至,十日而广平王收东京。时议者或谓:巡守睢阳,众六万,既粮尽,不持满按队出再生之路,与夫食人,宁若全人?于是张浚、李纾、董南史、张建封、樊晁、朱巨川、李翰成谓巡蔽遮江、淮,沮贼势,天下不亡,其功也。

(节选自《新唐书》)

材料三:

《新唐书》记载:“众议东奔,巡、远议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赞曰:“张巡大小数百战,虽力尽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财用,以中兴,引利偿害,以百易万可矣。”

(节选自《新唐书》)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将士A人廩米B日一合C杂以茶纸D树皮为食E而贼粮运F通G兵败H复征。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意为应该,与《促织》中“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的“应”意义不同。
B.穿,意为开凿,与《孔雀东南飞》中“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的“穿”意义不同。
C.犄角,即掎角,指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文中表示为救睢阳而采取的用兵阵法。
D.济,意为帮助,援助,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的“济”意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睢阳守城的将士得不到援兵,诸军粮食救应不至,仅剩的一千六百士卒被贼兵围困,张巡便准备守城战具抵御敌人。
B.面对敌军制作的各种进攻武器,张巡随机应变,巧妙设置各种机关予以破解,保护城的同时也得到叛军的佩服。
C.张巡经历大小数百次战斗,力量用尽后死去。张巡死后广平王用十天收复洛阳,有人认为天下不亡有张巡的功劳。
D.面对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不利因素,有人曾提议向东转移保存实力,但张巡、许远等死守睢阳城,挫败敌军气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虢王李巨以其半给濮阳、济阴二郡,远固争之,不能得。
(2)巡、远议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
5.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张巡的形象。
7日内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南市高考针对性训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光曰: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召公之庙不祀忽诸,罪孰大焉!而论者或谓之贤,岂不过哉!夫为国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是以官得其人,政得其节,百姓怀其德,四邻亲其义。夫如是,则国家如磐石,炽如焱火。触之者碎,犯之者焦,虽有强暴之国,尚何足畏哉!丹释此不为,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功毁身戮,社稷为墟,不亦悲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二》,有删改)

材料二:

燕太子丹欲报秦仇。秦亦日出兵山东,祸且及燕。丹患之,问其太傅鞠武。其意固不独自快其私仇,亦以存燕也。武告以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自是合从旧局。而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持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武已默会其意,在得一士入秦,以行其劫与刺矣,故进田光。光转进荆轲。其血脉针线,皆归劫与刺之一路矣。光谓太子曰: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语荆卿曰: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看光此语,其少年为一刺客无疑,而太子之所求于光者可知矣。光自知力不能为,而进荆卿自代,偿以一死,明己之所以辞太子者,非惜其死,而虑事之不成也。及太子之告荆卿则曰:诸侯服秦,莫敢合从。诚得勇士劫秦王,得反侵地。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是太子遣荆卿之意,不专重在劫与刺,而仍归于合从;不过借劫与刺以为合从地耳。其节次布置,皆以合从始终,中间更添遣荆轲刺秦王一段过脉。较之鞠武之计,曲折反多。而谓武计旷日持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非其质矣。此一片苦心密计,即对鞠武时有难言者。特其所遭燕、秦时势,非复信陵辈之世,而才亦稍逊之。然其一念存燕之心,未可没也。

(节选自钟惺《隐秀轩集》,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彼秦大将擅兵A于外B而内有乱C则君臣D相疑E以其间F诸侯G得合从H其破秦必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祀,指无人奉祀,若“召公之庙”最终无人奉祀,则表明燕国亡国。
B.“则国家安如磐石”中的“安”与成语“安之若素”中的“安”意思不同。
C.顾,却、反而,与《促织》“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的“顾”意思相同。
D.固,必、一定,与《师说》“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的“固”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认为君王应当任用贤才,按照礼制确立为政之道,用仁德安抚百姓,以信义结交邻国。
B.司马光认为燕太子丹当时应选择励精图治,让燕国变得安稳强盛,而不是谋划刺杀秦王。
C.田光向燕太子丹举荐荆轲,并以死表明他并不是因为怕死而推辞,而是担心耽误大事。
D.钟惺认为燕太子丹之所以苦心密计刺秦王,是因为时势己变,他自知才能不如信陵君一辈。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触之者碎,犯之者焦,虽有强暴之国,尚何足畏哉!
(2)诸侯服秦,莫敢合从。诚得勇士劫秦王,得反侵地。
5.请简单概括司马光与钟惺在评价燕太子丹时的观点有何不同。
7日内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考适应考试(四)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上朝罢,从容谓刘基、章溢曰:“朕起淮右,以有天下。战阵之际,横罹锋镝者多,常恻然于怀。夫丧乱之民思治安,犹饥渴之望饮食。若更驱以法令,譬以药疗疾,而加之以鸩,民何赖焉!”溢顿首曰:“陛下深知民隐,天下苍生之福也。”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上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赡养生息之而已。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贪者必朘人而厚己。有才敏者或尼于私善柔者或昧于欲此皆不廉致之也尔等当深戒之!”上谓刘基曰:“曩者群雄角逐,生民涂炭。今天下次第已平,思所以生息之道,何如?”基对曰:“生民之道,在于宽仁。”上曰:“不施实惠,而概言宽仁,亦无益耳。以朕观之,宽民必当阜民之财,息民之力。不节用则民财竭,不省役则民力困,不明教化则民不知礼义,不禁贪暴则无以遂其生。”基顿首曰:“此所谓以仁心行仁政也。”

御史中丞刘基致仕。先是,上北巡,命基同李善长留守京师。基言于上曰:“宋、元以来,宽纵日久,当使纪纲振肃,而后惠政可施也。”上然之。基素刚严,僚吏有犯,即捕治之;宦者监工匠不肃,启皇太子捕置法;宿卫舍人奕棋于直舍,按治之;人皆侧足立。中书都事李彬骪法,事觉。彬素附善长,善长托基缓其狱。基不允,遣人驰奏,请诛彬,上可其奏。时大旱,善长等方议祷雨,而诛彬之报适至,善长曰:“今欲祷雨,可杀人乎?”基怒曰:“杀李彬,天必。”遂斩彬,善长衔之。上还,怨基者多诉于上前。善长亦言基专恣,语颇切。会基有丧,告归,许之。

(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有删改)

[注]①陛辞,朝官离开朝廷前上殿辞别皇帝。②骪法,违法。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才敏者A或尼于私B善柔者C或昧于欲D此E皆不廉F致之也G尔等H当深戒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譬犹初飞之鸟”与“先妣抚之甚厚”(《项脊轩志》)两句中“之”的意思不同。
B.致仕,古代指官员辞去官职。古人还常用休致、致事、致政等代指官员辞职归家。
C.“凡僚吏有犯”与“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并序》)两句中“凡”的意思相同。
D.“天必雨”中的“雨”与“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中的“履”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上起兵自淮右,历经战乱。他能深深地体谅民生的疾苦,章溢认为这是天下百姓的福分。
B.当天下府、州、县的官员离朝时,皇上以鸟和树为喻告谕他们要廉洁奉公,使百姓恢复元气。
C.对于如何使百姓生殖繁衍的问题,皇上认为刘基的回答过于笼统,应给百姓实实在在的恩惠。
D.刘基认为应当整肃纲纪,在李彬案中刘基没有徇私枉法,因此得罪了李善长,被罢免了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更驱以法令,譬以药疗疾,而加之以鸩,民何赖焉!
(2)宿卫舍人奕棋于直舍,按治之;人皆侧足立。
5.请简要概括刘基的人物形象特点。
7日内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华侨中学等校高考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庞籍,字醉之,单州人,大中祥符八年,登进士第,累擢天章阔待制、龙图阔直学士。皇祐三年,拜相。五年,罢,请老,以太子太保致仕。卒年七十六,赠司空、兼侍中,谥庄敏。为开封府判官,有欲造后苑珠玉奇巧物媚上者,籍言:“螟蛊为灾,民忧转徙,复有西北夷狄之悲,苟非俭约,何以济用?”上嘉纳之。尚美人遣内侍韩从礼称教旨,免工人市籍者。籍言于上,上为被从礼,仍诏诸司,自今宫中传命无得施行。知延州。自五龙川之败,戎落民居,焚毁几尽,戍兵十馀万,末有营壁,籍按金明西北,有虏出入之隘道命钤辖狄青将万人筑招安寨于谷旁募民耕垦得粟甚多。凡故地为虏所据者,悉逐之,筑土城。久之,元昊遣牙校赍其亲信野利旺荣书求纳款,籍其诈不受,后数日,果寇定川,既而复以旺荣书来,而元昊亦去僭号,籍不敢答,乃请于朝,朝廷厌兵,议招怀之,使籍答书,称旺荣为太尉,籍复请曰:“太尉,天子三公,使旺荣称之,则元昊不可得臣矣!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于义无嫌。”诏从之。逾年又遣使来,改名曰囊宵,称男不称臣,籍言名体未正,不敢以闻,其使求至京师,若天子不许,则更归议之,籍言:“虏辞理浸顺俟。”卒用其策,而元昊复臣。及为枢密副使,又请并省官属,徙兵就食,于是边费十省七八。在相日,侬智高叛,或言狄青不可专任,上以问籍,籍曰:“青起行伍,若以文臣间之,则号令不专,不如不遣也。”上然之,及捷书至,上谓籍曰:“非卿执议,岂得成功。”

(选自《隆平集·卷五》)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虏出入之A隘道B命钤辖C狄青将万人筑招安寨D于谷旁E募民F耕垦H得粟甚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旨,指上对下的告谕。在文中具体指尚美人下令取消工人市籍一事。
B.为虏所据,被敌人占据,“函谷举”中“举”表被攻取,两者句式相同。
C.意,指料想,猜测,与《孔雀东南飞》中“何意致不厚”的“意”意义相同。
D.答书,文中指回信,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答……书”的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籍做开封府判官时,有人想制造后苑珠玉等奇巧宝物讨好皇上,庞籍明确反对这种奢侈之举,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B.尚美人派内侍韩从礼声称上面告谕取消工人市籍,庞籍将此事禀告皇上,皇上杖打了从礼,并下诏今后宫中传达的命令不能施行。
C.五龙川兵败后,少数民族聚居地百姓的房屋被焚烧掠夺殆尽,军队也无戍守条件,庞籍命人修寨筑城,发展生产,解决了问题。
D.元昊派野利旺荣带书信来示好,庞籍知道朝廷已经厌恶了战争,便对元昊进行安抚,并以元昊将不能称臣为由反对旺荣做太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忧转徙,复有西北夷狄之患,苟非俭约,何以济用?
(2)青起行伍,若以文臣间之,则号令不专,不如不遣也。
7日内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燕博园教育集团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凡与敌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须多设旌旗,倍增火灶,示强于敌,使彼莫能测我众寡、强弱之势,则敌必不轻与我战,我可速去,则全军害。法曰:强弱,形也。

后汉,羌胡反,寇武都,邓太后以虞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抄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备道兼行,日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而今日且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弱战》)

材料二: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刎,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因乘胜A尽破其军B虏魏太子C申以归D孙膑E以此名F显天下G世传H其兵法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指远离,与《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中的“远”用法相同。
B.见,指显现,与《陈情表》“慈父见背”中的“见”词义不相同。
C.三晋,是战国时赵、韩、魏三国的合称,后“三晋”为山西省别称。
D.蹶,指折损、损失,与现在所说的“一蹶不振”中的“蹶”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敌作战,如果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可以通过多设旗帜、加倍增筑锅灶,达到伪装成强大之势以迷惑敌人的目的。
B.为了让羌人放松戒备,虞诩扬言他已上书皇帝请求援兵,等援兵到了才会进发。羌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便分兵到附近各县进行抢掠。
C.兵法上说,急行军五十里去逐利的有可能损失上将军,急行军百里去逐利的只有一半士兵能赶到,所以应遵循事物发展的趋势。
D.庞涓果然中了孙膑的计谋,最后无计可施,败局已定,他只能拔剑自刎,临死时还认为是自己的失败成就了孙膑的名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
(2)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5.为什么虞诩用的兵法与孙膑的相反也成功了?
7日内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承德市部分示范性高中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襄子之时,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言于襄子曰:中牟有士曰胆胥己,请见之。襄子见而以为中大夫。相国曰: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襄子曰: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遂不复问,而以为中大夫。襄子何为?任人,则贤者毕力。

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者之船骥也。释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钓者、仇人、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故伊尹、吕尚,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菅夷吾、百里奚听,而天下知齐、秦之霸也。岂特骥远哉?

(节选自《吕氏春秋·知度》)

材料二: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周威公问于宁子曰:取士有乎?对曰:有。穷者达之,亡者存之,废者起之,四方之士则四面而至矣。穷者不达,亡者不存,废者不起,四方之士则四面而畔矣。夫城固不能自守兵利不能自保得士而失之必有其间。夫士存则君尊,士亡则君卑。周威公曰:士壹至如此乎!对曰:君不闻夫楚乎?王有士曰楚傒胥、丘负客,王将杀之,出亡之晋,晋人用之,是为城濮之战;又有士曰苗贲皇,王将杀之,出亡走晋,晋人用之,是为鄢陵之战;又有士曰上解于,王将杀之,出亡走晋,晋人用之,是为两棠之战;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此四得罪于其士,三暴其民骨,一亡其国。由是观之,士存则国存,士亡则国亡。子胥怒而亡之,申包胥怒而存之,士胡可无贵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

【注】①计,全年的帐簿。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城A固B不能自守C兵利D不能自保E得士F而失之G必有H其间。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指料想,与《促织》中“岂意其至此哉”的“意”意思不同。
B.听,指被重用,“则告诉不许”的“许”表示被允许,两者用法相同。
C.垂,指流传,与成语“永垂不朽”的“垂”意思相同。
D.道,指方法,与《离骚》中“来吾道夫先路”的“道”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赵襄子任命任登担任中牟令,后来任登推荐了两个贤人,赵襄子见了之后就任命他们为中大夫。
B.材料一指出君主用人上存在的问题,就是委任人官职却不让他做事,让他做事却又与不了解他的人议论他。
C.材料二认为贤才对君主至关重要,国家没有贤臣,就好像鸿鹄没有翅膀,即使国君有远大理想,也难以实现。
D.材料二中,周威公不能理解贤才的重要性,宁子以楚国为例来说明,楚国曾不重视四个贤才,导致了四次战败亡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
(2)穷者达之,亡者存之,废者起之,四方之士则四面而至矣。
5.赵襄子为什么对胆胥己不进行深入考察就直接授予官职?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7日内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酒泉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华,字茂先,少贫,乡人刘放奇其才,以女妻焉。华学业优博,辞藻温丽,朗赡多通,图纬方伎之书莫不详览。少自修谨,造次必以礼度。勇于赴义,笃于周急。器识弘旷,时人罕能测之。初未知名,著《鹤鹅赋》以自寄。陈留阮籍见之,叹曰:王佐之才也!由是声名始著。华强记默识,四海之内,若指诸掌。武帝尝问汉宫室制度及建章千门万户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属目。帝甚异之,时人比之子产。遭母忧,哀毁过礼,中诏勉励,逼令摄事。华名重一世,众所推服,晋史及仪礼宪章并属于华,多所损益。当时诏皆所草定,声誉益盛,有台辅之望焉。而荀勖自以大族,恃帝恩深,憎疾之,每伺间隙,欲出华外镇。会帝问华:谁可托寄后事者?对曰:明德至亲,莫如齐王攸。既非上意所在,微为忤旨,间言遂行。乃出华为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抚纳新旧,戎夏怀之。历世未附者二十余国,并遣使朝献。于是远夷宾服,四境无虞,频岁丰稔,士马强盛。贾谧与后共谋,以华庶族,儒雅有筹略,进无逼上之嫌,退为众望所依,欲倚以朝纲,访以政事,疑而未决。以问裴颜,颜素重华,深赞其事。华遂尽忠匡辅,弥缝补阙,虽当暗主虐后之朝,而海内晏然,华之功也。华惧后族之盛,作《女史箴》以为讽。贾后虽凶妒,而知敬重华。久之,论前后忠勋,进封壮武郡公。华十余让,中诏敦譬,乃受。华性好人物,诱进不倦,于穷贱侯门之士有一介之善者,便咨嗟称咏,为之延誉。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天下奇秘,世所希有者,悉在华所。由是博物洽闻,世无与比。

(节选自《晋书·卷三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帝尝问汉宫室制度及建章千门万户/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属目
B.武帝尝问/汉宫室制度及建章/千门万户/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属目
C.武帝尝问/汉宫室制度及建章千门万户/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属目
D.武帝尝问汉宫室制度/及建章千门万户/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属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贫,古时称幼年丧父或者父母双亡的人为“孤”,以此说明张华的生活状况。
B.造次必以礼度,“造次”主要意义有“仓促”和“鲁莽”,在这里引申为行为举止。
C.远夷宾服,“宾服”为恐惧、畏惧之意。借远国的畏惧,突出张华杰出的外交才能。
D.以华庶族,“庶族”是与“士族”特权阶级相对应的概念,指普通百姓出身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华学业深厚广博,气度见识深远。他图纬方伎各类书籍都广泛涉猎阅读,直到阮籍的欣赏才让他声名大噪。
B.张华举止合乎礼度,行事又非常的谨慎。武帝非常欣赏张华的才华,大家也都认为他的才能甚至比得上子产。
C.张华非常熟悉礼仪宪章等制度,并且擅长词章,当时的诏书诰文,都是张华所起草,张华也因为这些声誉更盛。
D.张华怕贾后亲族势力过于强盛,作《女史箴》来讽劝。贾后虽凶暴残忍,但还是敬重张华,没有因此而迫害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遭母忧,哀毁过礼,中诏勉励,逼令摄事。
(2)华性好人物,诱进不倦,于穷贱侯门之士有一介之善者,便咨嗟称咏,为之延誉
5.阮籍评价张华“王佐之才”,结合选文具体分析。
7日内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楼玄字承先,沛郡薪人也。孙皓即位,出为会稽太守,入为大司农。旧禁中主者自用亲近人作之。或陈亲密近识,宜用好人。皓因敕有司,求忠清之士,以应其选。遂用玄为宫下镇禁中候,主殿中事。玄从九卿持刀侍卫,正身率众,奉法而行,应对切直,数连略意,渐见责怒。后人诬白玄与贺邵相逢,驻共耳语大笑,谤讪政事。遂被诏诘责,送付广州。

东观令华毅上疏曰:臣窃以治国之体,其犹治家。主田野者,皆宜良信。又宜得一人总其条目,为作维纲,众事乃理。臣夙夜思惟,诸吏之中,足委仗者,无胜于楼玄。玄清忠奉公,冠冤当世,众服其操,无与争先。夫清者则心平而意直忠者惟正道而履之如玄之性终始可保。乞陛下赦玄前愆,使得自新,擢之宰司,责其后效,使为官择人,随才授任,则舜之恭己,近亦可得。皓疾玄名声,复徙玄及子据,付交址将张奕,使以战自效,阴别敕奕令杀之。据到交址,病死。玄一身随奕讨贼,持刀步涉,见奕辄拜,奕未忍杀。会奕暴卒,玄殡敛奕,于器中见敕书,还便自杀。

(选自《三国志·吴书·王楼贺书华传》,有删减)

材料二:

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魏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时李绩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绩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选自《新唐书·魏征列传》,有删减)

【注】①或:指万或。三国时吴国重臣,曾官至右丞相。②隐太子:指李建成。唐太宗即位后,李建成被追封为息王,谥号隐,史称隐太子。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清者则心平A而意B直C忠者D惟正道而履之E如玄F之性G终始H可保。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禁中,又称禁宫,是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臣子等不得任意出入,故名。
B.正道,意为遵循正道,与“屈平正道直行”中的“正道”意义、用法均相同。
C.被,意为覆盖,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同舍生皆被锦绣”的“被”含义不同。
D.伪拜,指假装接受朝廷的官职,文中指魏征被俘后假意接受起居舍人的职位。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楼玄曾任宫下镇禁中候等职位,受到孙皓重用,后因直言进谏触怒上意,更兼小人诬告,被贬广州。
B.华取表扬楼玄德才兼备、声名卓著,劝告孙皓知人善任,其针对性是明显的,但其建议未得到采纳。
C.楼玄感激张奕不忍加害之意,故能随军征战勇猛异常,对张奕也礼敬有加,最终得到张奕的信任。
D.魏征曾劝太子提防李世民,李世民掌权后非但不予责怪,反而委以重任,体现了政治家的胸怀。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付交址将张奕,使以战自效,阴别敕奕令杀之。
(2)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5.楼玄和魏征有什么共同的品质?他们的命运为何不尽相同?
7日内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考适应性演练(三)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陆逊字伯言,吴人也。本名议,世为江东大族,妻桓王女也。逊年二十,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尉,县事。时旱,逊开仓赈穷,百姓怀之。及帝统事,而逊策定山贼,帝用为帐下都督。时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法,扰乱人民。逊入,乃荐式为佳吏,帝曰:“式表卿,卿何称姜?”对曰:“式意欲养民,是以白臣,臣更毁之,是乱圣听。”帝以为长者。后吕蒙卧疾,因上表,言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帝纳之。累迁护军镇西将军,代吕蒙为右部督。征关羽、克公安,定南郡,封华亭侯,持节、扬州牧。多所辟举,及帝定荆州,上表帝荐拔英异,以进南土人,深纳其言。黄武初,大破刘备于马鞍山,寻败曹休于夹石,休发背死。逊还军,振旅凯歌入武昌,帝授逊辅国将军、郢州牧,改封江陵侯。敕左右以御盖覆之,出入殿门。凡所赐与,皆御物上珍,群臣莫比。及为丞相,诏领扬州牧,都督如故。帝宠鲁王霸,欲废太子和,逊上书谏曰:“太子正统,宜有磐石之固,以副至尊,不宜动摇,生恶人心。”表三四上,帝怒,以重臣未即加法,使人责之,逊不胜愤恚而薨。性忠梗出言无私立朝肃如也帝尝以诸子委逊教诲。故建昌侯虑曾于堂前作斗鸭栏,逊见责之,即令毁除。为人素俭知足。时年六十三,死之日,家无余财。

(节选自《建康实录·吴中》)

材料二:

时荆州士人新还,仕进或未得所,逊上疏曰:“昔汉高受命,招延英异,光武中兴,群俊毕至。苟可以熙隆道教者,未必远近。今荆州始定,人物未达,臣愚慺慺,乞普加覆载抽拔之恩,令并获自进,然后四海延颈,思归大化。”孙权敬纳其言。

(节选自《三国志·陆逊传》)

【注】①桓王:孙权称帝后,追尊兄长孙策为长沙桓王。②帝:吴大帝孙权。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性忠A梗B出言C无私D立朝E肃如也F帝尝以诸子G委逊教诲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领,指授予官职,文言文中判、行、署、权、守、假等字皆有相似的含义。
B.意思,指思想、见识,与现代汉语中表思想内容的“意思”意义不同。
C.劝,指劝说,与《逍遥游》中“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的意思不同。
D.远近,指关系的亲疏远近,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便可白公姥”的“公姥”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逊是孙策的女婿,二十岁时到幕府做官。在海昌任职时遇到大旱,他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很得民心。后来因平定山贼有功,又受到孙权的赏识。
B.淳于式上表弹劾陆逊违法扰民,后来陆逊入朝,却向孙权推荐他是好官。孙权本以为陆逊会挟嫌报复,见此情形大感意外,认为陆逊是有德之人。
C.吕蒙卧病时举荐陆逊,称赞他堪当大任。孙权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任命陆逊接替吕蒙。陆逊果然不负重托,征讨关羽,并攻占了公安与南郡。
D.陆逊在荆州平定时谏言,请求孙权广泛给予在仕途上未能显达的杰出人才得以进身任用的机会,孙权心悦诚服地采纳了他的建议。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式意欲养民,是以白臣,臣更毁之,是乱圣听。
(2)表三四上,帝怒,以重臣末即加法,使人责之,逊不胜愤恚而薨。
7日内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宁夏银川一中、云南省昆明一中高三联合考试二模语文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文本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文本二:

佚之狐曰:“主公若加其官爵使之往说,不患秦公不听矣。”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烛武拜,奏曰:“主公召老臣何事?”郑伯曰:“佚之狐言子舌辩过人,欲子说退秦师,寡人将与子共国。”烛武再拜曰:“臣学疏才拙,当少年时,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况今老耄,筋力既竭语言发喘安能犯颜进说动千乘之听乎”郑伯曰:“子郑三世,老不见用,孤之过也,今封子为亚卿,强寡人一行。”佚之狐在旁赞言曰:“大丈夫老不遇时,委之于命。今君知先生而用之,先生不可再辞。”烛武乃受爵而出。

(《东周列国志(节选)》)

1.文中波浪线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字母涂黑。

筋力既[A]竭[B]语言[C]发[D]喘[E]安能[F]犯颜进[G]说[H]动千乘之听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子说退秦师”与“敢以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句中“烦”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B.“烛武再拜曰”与“卮酒安足”(《鸿门宴》)两句中的“辞”意义和用法相同。
C.“子郑三世”与“吾得兄之”(《鸿门宴》)两句中的“事”意义和用法相同。
D.“强寡人一行”和“吾属今之虏矣”(《鸿门宴》)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
3.下列对两则节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夜缒而出,既暗示了在秦、晋的包围下,郑国当时形势危急,不敢开城门出去,又表现了烛之武勇赴国难的献身精神。
B.烛之武能成功说退秦军,关键是其说辞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处处为秦国着想,步步深入,层层逼近,具有很强说服力。
C.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请求,先是半推半就,但最终还是被郑伯的诚意、爵位的诱惑等打动,没有放弃为国立功的重大机会。
D.烛之武有机会出山与佚之狐的举荐有着极大的关系,但烛之武最终能够出使秦军,郑伯的努力才是起更重要的因素。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
5.《东周列国志(节选)》中哪些情节和《烛之武退秦师》有关联?请简要概括。
7日内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