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汉武帝)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汲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黯为上泣曰:“臣自以为填沟壑,不复见陛下,不意陛下复收用之。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上曰:“君淮阳邪?吾今召君矣。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

黯既辞行,过大行令李息,曰:“黯弃逐居郡,不得与朝廷议矣。御史大夫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戮矣。”息畏汤,终不敢言,及汤败,上抵息罪。

使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十岁而卒。诏徙奸猾吏民于边。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十二》)

材料二:

公讳仲淹,字希文。祥符八年举进士。天圣中,晏丞相荐公文学,以大理寺丞为秘阁校理。以言事忤章献太后旨,通判河中府、陈州。久之,上记其忠,召拜右司谏。当太后临朝听政时,以至日大会前殿,上将率百官为寿。有司已具公上疏言天子无北面且开后世弱人主以强母后之渐其事遂已。又上书请还政天子,不报。太后崩,言事者希旨,多求太后时事,欲深治之。公独以谓太后受托先帝,保佑圣躬,未见过失,宜掩其小故以全大

庆历三年春,召为枢密副使。既至数月,以为参知政事。公叹曰:“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既而上再赐手诏,趣使条天下事。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后因以疾请邓州。守邓三岁,公益病,遂不起,享年六十有四。

(节选自欧阳修《范文正公神道碑铭》)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司已具A公上疏言天子B无北面C且开后世弱人主D以强E母后之渐F其事G遂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黯伏谢不受印”与“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谢”含义相同。
B.“君薄淮阳邪?”与“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两句中的“薄”含义不同。
C.“迨太后崩”与“迨诸父异爨”(《项脊轩志》)两句中的“迨”含义相同。
D.“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与“二三其德”(《氓》)两句中的“德”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任命汲黯为淮阳太守,汲黯不肯接受印信,汉武帝多次下诏,汲黯才接受此职。汲黯还流着泪向汉武帝诉说辞不就职的理由。
B.汲黯临行前叮嘱李息揭露御史大夫张汤爱制造事端、玩弄法律条文、依靠不法官吏来建立自己威望的行径,否则忠臣们恐怕都会受到惩处。
C.天圣年间,范仲淹担任秘阁校理职务时因上书言事违背章献太后意旨,被贬为河中府通判、陈州通判。后来皇帝征召他担任右司谏一职。
D.章献太后临朝听政大会众臣,皇帝要率领百官为太后祝寿祈福。范仲淹呈上奏章反对,此事才止息。他又上奏请求太后把理政大权还给天子。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黯既辞行,过大行令李息,曰:黯弃逐居郡,不得与朝廷议矣。
(2)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
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范仲淹的形象特点。
2024-05-16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洧南居士传

归有光

洧南居士者,姓杜氏,名孟乾。其先自魏滑徙扶沟邑,居洧水南,故以为号。曾祖清,以明经任大同经历;祖璿,赠户部主事;父绍,进士,官户部主事。居士少为诸生,已有名,岁大比,督学第其文为首,而户部乃次居四。时户部得举,人曰:“此子不欲先其父耳!”久之,竟不第。

入太学,选调清苑主簿,庇马政。却礼币之赠,数言利病于太守。又欲开郎山煤,导九河。诸所条画,皆切于时,太守嗟异之。会创芦沟河桥,雷尚书檄入郡选其才,得清苑主簿而委任焉。然苑人爱其仁恕,及闻居士之孙化中举于乡,喜相谓曰:“固知吾杜母之有后也。”升泸州经历,丁内艰,服阕,改巩昌。至则陈茶马利病,太守器其能,郡事多咨焉。竟卒于官,年五十。

居士为学精博,尤长于诗。所交皆知名士。平生尚气轻财,收恤姻党,字孤寡,不惮分产畀之。县中有事,皆来取决,伉直不容人之过,族人子弟往往遭挞楚。然未尝宿留于中,皆敬服,而怨谤者矣。

初,洧水东折,岁久冲淤,转而北。居士力言于令,改浚以达于河,扶沟人赖其利。居士于家事不訾省,闻有善书,多方购之。建书楼,且戒子孙善保守,刻石以记。

君既没,其从父弟孟诗状其行如此。嘉靖四十四年,化中登进士,明年,为邢州司理。隆庆三年,吴郡归有光,化中同年进士也,来为司马,因采孟诗语,著之其家传。

归子曰:大梁固多奇士,尤以诗名。吾读洧南诗,意其人必超然埃壒之表。及为小官,似非所屑,必欲有以自见。乃知古人之志行所存,不可测也。视世之规规谫谫无居士之高情逸兴虽为官岂能辨治哉?化中盖深以予言为然云。

【注】①贡:封建时代给朝廷荐举人才,如“贡生”,指经科举考试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人。②宿留:谓存之于心。③皆省:计虑省察。④埃塔:尘埃。⑤自见:显露自己。⑥规规谫谫:浅陋拘泥。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视世之A规规谫谫B无居士之C高情D逸兴E虽为F官G岂能F辨治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比,这里指科举考试中的乡试,明、清两代三年一次,在省城举行,中者称举人。
B.丁内艰,指遭遇母亲的丧事,又称“丁内忧”“丁母忧”。“丁”,指遭逢。
C.鲜,少,与《爱莲说》“陶后鲜有闻”中的“鲜”意思相同。
D.顾,表转折,与《促织》“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的“顾”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洧南居士的先辈中有曾在中央或地方任职的,他也颇有文才,文章曾被督学评定为第一名,但户部按次序排位他为第四名。
B.洧南居士多次向太守进言利弊,又主持开采了郎山煤,疏导了九河;做清苑主簿时,当地百姓因他仁义宽容而喜爱他。
C.洧南居士收养抚恤姻亲族人,抚养孤寡之人,不害怕将家产分给别人;他容不下别人的过错,族中子弟经常因犯错遭他鞭打,但都尊敬佩服他。
D.洧南居士喜好藏书,他听到有好的书,就用多种方法去买;他建造了一个书楼,并且告诫子孙好好保存守护它,并把他的告诫之语刻在石头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则陈茶马利病,太守器其能,郡事多咨焉。
(2)君既没,其从父弟孟诗状其行如此。
5.归有光从哪些方面对洧南居士做了怎样的评价?
2024-05-16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二月,亮遣使约吴同时大举。夏,四月,诸葛亮至郿,军于渭水之南。司马懿引军渡渭,背水为垒拒之,谓诸将曰:“亮若出武功,依山而东,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诸将无事矣。”亮果屯五丈原。雍州刺史郭淮言于懿曰:“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懿乃使淮屯北原。堑垒未成,汉兵大至,淮逆击却之。亮以前者数出,皆以运粮不继,使己志不伸,乃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五月,吴主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众号十万。秋,七月,壬寅,帝御龙舟东征。吴主始谓帝不能出,闻大军至,遂遁。群臣以为司马懿方与诸葛亮相守未解,车驾可西长安。帝曰:“权走,亮胆破,大军足以制之,吾无忧矣。”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杖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亮病笃。是月亮卒于军中。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

材料二:

既而拥众西,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节选自《晋书·宣帝纪》)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诸葛公A夙兴夜寐BC二十D已上E皆亲览焉F所啖食G不至H数升。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诚为可忧”与《礼记·大学之道》“意诚而后心正”两句中的“诚”词义不同。
B.“车驾可西幸长安”与《鸿门宴》“故幸来告良”两句中的“幸”词义不同。
C.“既而拥众西举”与《孔雀东南飞》“莫令事不举”两句中的“举”词义相同。
D.“遗其巾帼”与《苏武传》“置币遗单于”两句中的“遗”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懿率军渡过渭水,背水扎营抵御诸葛亮,他担心诸葛亮从武功出兵,依山而东进。诸葛亮驻扎在五丈原,他并不忧虑。
B.郭淮认为北原战略地位重要,建议先占据,司马懿让他驻防北原,但因营垒还没有筑成,蜀汉大军就到来,郭淮作战失利。
C.诸葛亮遣使约吴国共同伐魏,吴国进军合肥新城。魏帝御驾东征,吴国退兵。魏帝认为,孙权已退走,魏军能战胜诸葛亮。
D.诸葛亮送妇女衣物给司马懿,想激怒他主动出战。司马懿通过使者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和杂事,知道诸葛亮时日无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亮以前者数出,皆以运粮不继,使己志不伸。
2)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
5.《晋书》是如何评价司马懿用兵的?请简要概括。
2024-04-23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祖吴元年,戊午,征南将军汤和、副将军廖永忠率舟师自海道取福州。庚午,汤和福州。初,元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陈友定环福州城外皆筑垒为备,每五十步更筑一台,严兵守之。闻我师入杉关,乃留同佥赖正孙、副枢谢英辅、院判邓益以众二万守福州,友定自率精锐守延平。时汤和偕廖永忠、吴祯等自明州乘东北风,不数日,奄至福州五虎门,驻师南台,遣人入城招谕,为元平章库春所杀。大兵登岸,将围城,曲出领众出南门拒战指挥谢得成等击败之众溃入城拒守。是夜,参政袁仁密遣人纳款。黎明,大兵蚁附登城,遂开南门。和兵入,邓益拒战于水部门,击杀之。正孙、英辅自西门出走延平。曲出等皆怀印绶,挈妻子遁去。汤和入省署,抚辑军民,获马六百余匹,海舟一百五艘;粮一十九万余石。和遣袁仁招谕兴化、漳、泉诸路。其福宁等州县之未附者,分兵徇之。元兴化守将叶万户弃州遁,耆民李子成等率众诣汤和降。和遣都指挥俞良辅往守之。于是莆田等十三县皆降,和进攻延平。垂发,先遣使招谕友定。友定大会诸将,杀使者。大兵遂至延平,隔水而阵。分一军渡水,攻其西门。友定战不利,日夜勒吏士击刁斗,被甲偶,不得更番休息,守者怨甚。会诸将欲出战,友定不许。数请不已,友定遂疑其部将萧院判、刘守仁有携贰心。收萧院判杀之,夺守仁兵。守仁降,士卒多踰城走者。围十日,城中军局火炮声发,明兵疑有内应,急击破之。友定知事已迫,坐省堂,按剑仰药饮尽。文殊海牙、赖正孙等开门降。闽地悉平。

(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太祖平闽》,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曲出A领众B出南门C拒战D指挥E谢得成F等击败之G众溃H入城拒守。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敕,文中指皇帝下令,与《红楼梦》中“敕造荣国府”的“敕”意思相同。
B.“汤和克福州”与“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两句中的“克”意思不同。
C.“和拥兵入”与“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两句中的“拥”意思不同。
D.“被甲偶立”与“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立”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友定围绕福州城修筑防御工事,每五十步修建一个高台,部署军队镇守。听闻明军进人杉关,他将福州城交给赖正孙等人把守,自己率兵前去延平。
B.汤和攻打福州时,准备登陆围困福州,袁仁带领军队秘密前来归顺,黎明时,明军便像蚂蚁一般登上城墙,之后从南门进城,元守城官员四散逃亡。
C.汤和在福州城内安抚军民,缴获了丰厚的战利品。他又派人指示其他路县投降。兴化守将叶万户弃州逃跑后,当地一个有德行的老人率领百姓归降。
D.汤和派一支军队从西门进攻延平,围城十日后,听闻城中有火炮声,明军猜测有内应,便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攻破城门,陈友定服毒自杀,海牙等人开门投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汤和偕廖永忠、吴祯等自明州乘东北风,不数日,奄至福州五虎门。
(2)垂发,先遣使招谕友定。友定大会诸将,杀使者。
5.请根据文本内容,从陈友定自身的角度概括其在延平之战中战败的原因。
2024-04-22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欲伐楚,使使者往观楚之宝器。楚王闻之,召昭奚恤问焉:秦欲观楚之宝器,吾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可以示昭奚恤对曰:此欲观吾国之得失而之,国之宝器,在于贤臣,夫珠宝玩好之物,非国所宝之重者。王遂使昭奚恤应之。

昭奚恤发精兵三百人,陈于西门之内。为东面之坛一,为南面之坛四,为西面之坛一。秦使者至,昭奚恤曰:君客也,请就上位东面。令尹子西南面,太宗子敖次之,叶公子高次之,司马子反次之,昭奚恤自居西面之坛,称曰:客欲观楚国之宝器,楚国之所宝者贤臣也。理百姓,实仓廪,使民各得其所,令尹子西在此。奉珪璧,使诸侯,解忿之难,交两国之欢,使无兵革之忧,太宗子敖在此。守封疆,谨境界,不侵邻国,邻国亦不见侵,叶公子高在此。理师旅,整兵戎,以强敌,提枹鼓以动百万之师,所使皆趋汤火,蹈白刃,出万死,不顾一生之难,司马子反在此。若怀霸王之余议,摄治乱之遗风,昭奚恤在此,唯大国之所观。秦使者惧然无以对,昭奚恤遂揖而去。秦使者反,言于秦君曰:楚多贤臣,未可谋也。遂不伐。诗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斯之谓也。

(节选自《新序·杂事一》)

材料二:

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又有薮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

(节选自《国语·楚语》)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诸侯A之好B币具C而导之D以训辞E有不虞F之备G而皇神相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是“之乎”的合音,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不识有诸”的“诸”用法相同。
B.图,指谋取,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唯君图之”的“图”意思不同。
C.当,指抵挡,与《鸿门宴》中“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的“当”意思相同。
D.相,指主持赞礼,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愿为小相焉”的“相”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欲伐楚,因楚有卞和之璧和随侯之珠这两件宝物,便以“观宝”为名派使者去楚国探听虚实。楚国的昭奚恤识破了秦的真正意图。
B.按当时的礼节,宴会上的座次以东方为上座。昭奚恤把秦使者当贵宾,请他坐了上座,自己作为宴会的主人居末座,这种安排是合乎礼数的。
C.晋国大夫赵简子故意使自己身上的佩玉发出声响,含有炫耀之意。接下来的“问玉”说明其所关心的不是国家大事,而是生活上的奢求。
D.王孙圉胸有成竹,沉着应对,语气于平淡中见正气,其从容大度的外交家风范,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思想和赵简子形成鲜明对比。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封疆,谨境界,不侵邻国,邻国亦不见侵。
(2)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
5.两则材料中,昭奚恤、王孙圉所谈到的“楚之宝”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4-04-21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哀公问于孔子曰:“人何若而可取也?”孔子对曰:“毋取拑者,毋取健者,毋取口锐者。”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拑者大给利,不可尽用;健者必欲兼人,不可以为法也;口锐者多诞而寡信,后恐不验也。夫弓矢和调,而后求其中焉;马悫愿顺,然后求其良材焉;人必忠信重厚,然后求其知能焉。今有人不忠信重厚而多智能,如此人者,譬犹豺狼与,不可以身近也。是故先其仁义之诚者,然后亲之,于是有知能者,然后任之。故曰:亲仁而使能,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夫言者,所以抒其胸而发其情者也,能行之士,必能言之,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夫以言揆其行虽有奸轨之人无以逃其情矣哀公曰:“善。”

周公摄天子位七年,布衣之士执贽所师见者十二人,穷巷白屋所先见者四十九人,时进善者百人,教士者千人,官朝者万人。当此之时,诚使周公骄而且吝,则天下贤士至者寡矣。苟有至者,则必贪而尸禄者也。尸禄之臣,不能存君矣。

齐桓公设庭燎,为士之欲造见者。期年而士不至。于是东野鄙人有以“九九”之术见者,桓公曰:“‘九九’何足以见乎?”鄙人对曰:“臣非以‘九九’为以见也,臣闻主君设庭燎以待士,期年而士不至。夫士之所以不至者,以君天下贤君也;四方之士皆自以论而不及君,故不至也。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犹礼之,况贤于‘九九’者乎?夫太山不辞壤石,江海不逆小流,所以成大也。《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芜。’言博谋也。”桓公曰:“善。”乃因礼之。期月,四方之士相携而并至。《诗》曰:“自堂徂基,自羊徂牛。”言以内及外,以小及大也。

(节选自《说苑·尊贤》,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以A言揆B其行C虽有奸轨D之人E无以逃F其情矣G哀公曰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之士执贽所师见者十二人”与“臣本布衣”(《出师表》)两句中的“布衣”含义相同。
B.“期”是一周的意思,“期年”就是一周年,与“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期年”含义相同。
C.“足”指足以,值得。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可使足民”的“足”意思相同。
D.“太山”即“泰山”。有成语“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鲁哀公询问选拔人才的标准时,孔子从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出发,认为任用人要听其言,察其行。
B.孔子用弓箭协调才能要求射中目标、马善良顺从才能要求它是一匹好马的道理,来解释选拔任用贤人的方法。
C.周公礼贤下士,善待人才,在他代理天子执政的七年间,有的寒士被他当作老师对待,有的贤士被任用。
D.齐桓公为了接见贤士而设置火把庭院,但贤士都不敢来见齐桓公,因为齐桓公觉得他们的见解不如自己。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先其仁义之诚者,然后亲之,于是有知能者,然后任之。
(2)苟有至者,则必贪而尸禄者也。
5.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不能任用?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迁太常博士,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寨,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去。免丧,召为尚左郎官。

淳熙十二年五月,以地震,应诏上书曰:“臣闻:言有事于无事之时不害其为忠言无事于有事之时其为奸也大矣。古者人君,人不能悟之,则天地能悟之。自频年以来,两浙最近则先旱,江淮则又旱,湖广则又旱,流徙者相续,道殣相枕,入粟之令,上行而下慢。静而无事,未知所以振救之;动而有事,将何以仰以为资耶?古者足国裕民惟食与货。万一如唐泾原之师,因怒食,蹴而覆之,出不逊语,遂起朱泚之乱,可不为寒心哉!”

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官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等六十人以献,淮次第用之。后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伐粮。朝议欲行铁钱于江南诸郡,万里疏其不便,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不赴。乞祠,除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自是不复出矣。

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仕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卧家十五年,皆其祸国之日也。胄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忽族子自外至,言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赐文节。

(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言A有事于B无事之时C不害其为忠D言无事于有事之时E其为奸F也大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忧,即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古时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守丧。
B.东宫,在这里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即太子。东汉时期,太子宫始称东宫。
C.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后以“社稷”代指国家。
D.谥,指谥号,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万里懂得军事。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平定;他还在潮州和惠州修筑寨堡,扼住盗贼的道路。
B.杨万里才能出众。他多次受到宰相的举荐;东宫太子缺少讲官,皇帝亲自提拔他担任侍读,官员们都称赞他。
C.杨万里唯才是举。当王淮和他谈论治国人才时,他举荐了朱熹等六十人,他们都受到了王淮的提拔和任用。
D.杨万里刚正不阿。他不惧强权势力,宁可丢官也不为韩侂胄作记;最终为国事而忧愤成疾,郁郁而终。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
(2)朝议欲行铁钱于江南诸郡,万里疏其不便,不奉诏。
5.文章末段杨万里直言“孤愤”,概括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