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也。少孤贫,举进士,知崇安县,徙通判宜州,以母丧庐于墓三年,不宿于家。终丧,起知海陵、江原二县,通判泗州。入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京师号铁面御史。其言常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以谓小人虽小过,当力排而绝之,后乃无后患;君子不幸而有诖误,当保持爱惜,以成就其德。故言事虽切,而人不。神宗即位,召知谏院。三月,擢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抃感激思奋,面议政事,有不尽者,辄欲启闻。神宗手诏嘉之。会王安石用事,下视庙堂如无人。因争新法,怒目同列曰:公辈不读书耳!抗折之曰:君言失矣。如皋、爱、稷、契之时,有何书可读邪?安石默然。熙宁三年,以资政殿学士知杭州。州故多盗,闻抃性宽大,细民多骈聚为盗。抃捕获其情重者,黥配他州,盗遂遁去。移越州,吴越大饥,民死者过半。抃出官廪,平其价以粜,次谕富人出粟,而以家赀先之,民乐从焉。下令修城,使民食其力,故越人虽饥而不怨。复知杭州,杭旱与越等,其民尤病。既而朝廷议欲筑其城,抃曰:民未可劳也。罢之。告老,以太子少保致仕。退居于衢有溪石松竹之胜与山僧野老游不复有贵势也。居六年卒,年七十七。赠太子少师,谥曰清献。抃和易长厚,气貌清逸,人不见其喜愠。为吏诚心爱人,所至崇学校,礼师儒,民有可与与之,狱有可出出之。治虔与成都,尤为世所称道去。

(节选自《东都事略·赵抃传》)

材料二:

赵阅道熙宁中以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两浙旱蝗,米价踊贵,饿死者十五六。诸州背榜衢路,立赏禁人增米价。阅道独榜衢路,令有米者任增价粜之。于是诸州米商辐凑,米价更贱,民无饿死者。阅道治民,所至有声,在成都、杭、越尤著。

(节选自《涑水记闻》卷十四)

[注]①皋、夔、樱、契:传说中舜时贤臣。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退居A于衢B有溪石C松竹D之胜E与山僧野老F游G不复H有贵势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厌,指憎恶,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中的“厌”意思不同。
B.居,指过了,与“居域中之大”《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居”意思不同。
C.庙堂,指太庙的明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文中指朝廷。
D.坐,指坐着,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中的“坐”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抃小时候便没有父亲,家中很贫困,他通过科举考试踏入仕途。在任宜州通判时,母亲去世,随后他守孝三年,就在母亲墓旁搭盖小屋居住。
B.赵抃希望朝廷能分辨君子与小人,他认为应严厉对待小人之过,对小人毫不宽容,以免后患;应善待君子诖误,保全并爱护君子,以成就君子德行。
C.赵抃任副相时,恰逢王安石执政。王安石与人争论新法时,斥责众人不读书,赵抃以皋、夔等人没有读书仍为贤臣进行反驳,王安石听后沉默不语。
D.赵抃在越州修治城池,使百姓自食其力。任杭州知州时,杭州的旱情比越州更严重,朝廷想让他再次修筑城墙。赵抃以百姓不能再劳累拒绝了修筑。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面议政事,有不尽者,辄欲启闻。神宗手诏嘉之。
(2)州故多盗,闻抃性宽大,细民多骈聚为盗。
5.赵抃在越州救灾时,平价出售官粮,却允许百姓高价出售粮食。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
2024-04-11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史记·鸿门宴》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居山东   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地区
B.妇女无所   幸:幸免
C.项羽季父   季父:此处指的是叔父
D.项伯   要:通“邀”,邀请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B.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C.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D.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率军先进入咸阳,他的下属左司马曹无伤亲自向项羽告密,称刘邦占领了函谷关想要称王关中,成功激怒项羽。
B.范增是项羽主要的谋士,他在项羽决定攻打刘邦军队时,分析了刘邦入关的真正意图,劝说项羽勿失时机立即攻打刘邦。
C.张良为刘邦献计,刘邦巧妙地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成功通过项伯劝阻项羽,使其暂时停止了攻打刘邦的计划。
D.项伯私下找张良,与张良和刘邦交谈后回到军营,对项羽分析到,刘邦先攻破关中,项羽是之后进来,刘邦立了大功,应该趁机好好对待刘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2024-01-09更新 | 40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济源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九月己酉,上面定勋臣爵邑。于是诸将争功,纷纭不已。淮安王神通曰:“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等功居臣上,臣窃不服。”上曰:“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固宜居叔父之先。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遂皆悦服。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闰三月,壬申,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毋惜尽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B.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C.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D.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爵邑,指爵位和食邑。《礼记·王制》中记载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万户侯即拥有食邑一万户的侯爵。
B.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地神和五谷之神。后来用作国家的代称,在“执干戈以卫社稷”中即是此意。
C.少师,官名,春秋时楚国设置,为辅导太子的官员。北周以后多沿置,与少傅、少保合称“三少”,多为大官的加衔。
D.炀帝,是隋朝皇帝杨广的谥号。谥号是古代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炀、幽为恶谥,文、灵为美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即位后确定诸将功劳,李神通认为自己在关西起兵,首先响应,功劳最大。而太宗认为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功劳应该在李神通之上。
B.太宗认为,选用人才如同选用器具一样,取其长处就可以了。大臣推荐人才,应该担心自己不能识别人才,而不应该诬蔑当代的人。
C.太宗认为自己的弓箭优良,但是造弓的工匠却指出这些都不是好弓。太宗从这件事情当中悟出了道理,于是多次接见官员,询问民情与施政情况。
D.太宗的神采英武刚毅,大臣见他时手足失措。于是太宗每次见人奏事,都对他们和颜悦色。他也要求大臣们以前人为戒,敢于直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
(2)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
5.曾巩在《唐论》中说:“(太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太宗身上的哪些品质使他能够开创“贞观之治”?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2023-12-2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祥兴二年二月,厓山破,张弘范等置酒大会,谓文天祥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贰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赴燕。道经吉州,痛恨不食,八日犹生,乃复食。十月,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守之。既而丞相孛罗等召见于枢密院,天祥入长揖。欲使跪,天祥曰:“南之揖,北之跪,予南人行南礼,可赘跪乎!”孛罗叱左右曳之地,或抑项,或扼其背,天祥不屈。孛罗欲杀之,而元主及大臣不可;弘范病中亦表奏天祥忠于所事,欲释勿杀,乃囚之。天祥临刑,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向再拜,死,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天祥为人丰颐,两目炯然,博学善论事,作文未尝起草,尤长于诗,居狱四年,忠义之气,一著于诗歌,累数十百篇。

初天祥开督府置僚属一时知名者四十余人而遥请号令称幕府文武士者不可悉数然皆一念向正至死靡悔庐陵邓光荐曰:“天祥奉诏勤王,独行其志,屡踬而愈奋。故其军日败,势日蹙,而归附日众,从之者亡家沈族而不悔。虽人心向中国,思赵氏,亦由天祥之神气意度足以感悟之也。”

史臣曰:自古志士欲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耳。宋至德祐亡矣,文天祥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执,终不可屈,而从容伏锧,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文谢之死》,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天祥开督府/置僚属/一时知名者四十余人/而遥请号令称幕府文武士者/不可悉数/然皆一念向正/至死靡悔/
B.初/天祥开督府/置僚属/一时知名者四十余人/而遥请号令称幕府文武士者不可悉数/然皆一念/向正至死靡悔/
C.初/天祥开督府置僚属/一时知名者四十余人/而遥请号令称幕府文武士者/不可悉数/然皆一念/向正至死靡悔/
D.初/天祥开督府/置僚属/一时知名者四十余人/而遥请号令称幕府文武士者不可悉数/然皆一念向正/至死靡悔/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中国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统领百官而总揽政务的大官,与丞相并非一个概念。
B.赞,是一种多以颂扬人物为主旨的文体,常附于史传之后以阐发议论。
C.中国,古代华夏族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文中指南宋。
D.“信大义”中的“信”指“信用”,与《曹刿论战》中“小信未孚”的“信”意思一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弘范认为文天祥在南宋王朝灭亡的时候,已经尽到忠孝之心了,如果效忠元人,也能得到高官厚禄,文天祥坚决地拒绝了。
B.元丞相孛罗敬重文天祥的忠义精神,但文天祥拒不向他行跪拜礼,遭到元人强制拖拽和按压后,他也没有屈服。
C.文天祥学问广博,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文思敏捷,在被元人囚禁的日子里,他把对国家的忠义之情,都倾注在诗作中。
D.庐陵人邓光荐认为,受到了文天祥精神的感召,在南宋王朝危急的时候,仍有许多人义无反顾地追随文天祥进行抗元斗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弘范病中亦表奏天祥忠于所事,欲释勿杀,乃囚之。
(2)天祥奉诏勤王,独行其志,屡踬而愈奋。
5.文中多次提到“仁”,结合你的理解分析文天祥是怎样践行“仁”的。
2023-12-18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偃师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节选自《孙子兵法》)

材料二:

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毅。毅归赵,燕军共忿。单复宣言曰:“君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燕人闻之,如其言。城中人见齐诸降者悉劓,皆坚守,唯恐见得。单又宣言:“君惧燕人掘君城外冢墓,戮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锸,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士。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皆呼“万岁”。田单乃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遂杀骑劫。

(摘编自《智囊·兵智部·田单》)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牛尾A炬B火光C炫耀D燕军E视之F皆龙文G所触H尽死伤。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胜,尽,与《岳阳楼记》中“予观夫巴陵胜状”的“胜”意思不同。
B.无端,无始无终,与《锦瑟》中“锦瑟无端五十弦”的“无端”意思相同。
C.隙,矛盾,与成语“白驹过隙”“乘隙而入”中的“隙”意思不同。
D.飨,用酒食慰劳士卒,与《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中的“飧”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运用类比论证,生动地阐述了战争中既要正面交战,又要会用奇兵出奇制胜,奇正结合,变化无穷的道理。
B.乐毅认为攻打即墨的时机不够成熟,便号令暂缓进攻,于是燕惠王就让骑劫取代乐毅成为将军,乐毅因此投奔赵国。
C.田单为了鼓舞士气,在即墨士兵们极度愤怒的情况下,亲自拿着工具,并且把自己的家人也编在军队中以抵御燕军。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作战中出奇制胜的问题,材料一主要从理论上来阐述,而材料二则主要通过作战案例来具体说明。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毅畏诛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2)君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
5.田单是如何做到“以奇胜”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崔信明,青州益都人也。信明以五月五日日正中时生,有异雀数头,身形甚小,五色毕备,集于庭树,鼓翼齐鸣,声清宛亮。隋太史令史良使至青州,遇而占之曰:“五月为火,火为‘离’,‘离’为文彩。日正中,文之盛也。又有雀五色,奋翼而鸣。此儿必文藻焕烂,声名播于天下。雀形既小,禄位殆不高。”及长,博闻强记,下笔成章。大业中为尧城令,窦建德僭号,欲引用之。信明族弟敬素为建德鸿胪卿,说信明曰:“隋主无道,天下鼎沸,衣冠礼乐,扫地无余。兄遁迹下僚,不被收用,豫让所以不报范、中行,只以众人遇我者也。夏王英武,有并吞天下之心,士女襁负而至者不可称数。此时不立功立事,岂是见几而作者乎?”信明曰:“昔申胥海畔渔者尚能固其节吾终不能屈身伪主求斗筲之职。”遂逾城而遁,隐于太行山。贞观六年,应诏举,授兴势丞,迁秦川令,卒。信明颇蹇傲自伐,常赋诗吟啸,自谓过于李百药,时人多不之。又矜其门族,轻侮四海士望,由是为世所讥

(节选自《旧唐书·崔信明传》)

材料二:

崔信明,少英敏,及长,强记,美文章。高孝基语人曰:“崔生才冠一时,但位不到耳。”隋大业中,为尧城令。唐贞观六年,诏即家拜兴势丞,迁秦川令。信明恃才蹇亢,尝自矜其文。时有扬州录事参军荥阳郑世翼,亦骜倨忤物,遇信明于江中,谓曰:“闻君有‘枫落吴江冷’之句,仍愿见其余。”信明欣然多出旧制。郑览未终,曰:“所见不逮所闻!”投卷于水,引舟而去。今其诗传者数篇而已。

(节选自《唐才子传·卷一》)

【注】①豫让,晋国人,曾经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但没有受到重用。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申胥海畔A渔者B尚能固C其节D吾终不能E屈身F伪主G求H斗筲之职。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鼎沸,本义指鼎中的水沸腾,文中“天下鼎沸”的意思是隋朝的局势纷扰动乱。
B.许,指赞同、承认,与《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中的“许”意思相同。
C.恨,这里指遗憾,《出师表》中“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的“恨”意思与此相同。
D.旧制,指崔信明过去的诗作,与《岳阳楼记》中“增其旧制”的“旧制”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信明的出生日是五月五日,他出生这一天,有几只身形很小的五色鸟雀飞落在他家院中的树上拍翅鸣叫,很是奇特。
B.隋太史令史良运用五行八卦对崔信明出生的异象进行占卜,认为崔信明将来会有文采,但禄位可能不会高。
C.窦建德僭称帝号后,崔信明的族弟劝他把握机会投奔窦建德,崔信明不愿放弃归隐山林的人生追求,最终选择隐居太行山。
D.对于崔信明的文才,当时之人看法不一,高孝基在人前高度评价其才华,而郑世翼却把他的诗卷扔进水里,表示不屑一顾。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豫让所以不报范、中行,只以众人遇我者也。
(2)又矜其门族,轻侮四海士望,由是为世所讥。
5.两则材料对崔信明形象特点的记述,主要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概括。
2023-12-12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达字逢辰,开封人。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寨夏人三万骑薄城,战竟日不决,达所部止五百人,跃马奋击,所向披靡。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神宗以达孤军遇敌,所全亦不为少,累迁西上阁门使、领英州刺史,为秦凤副总管。讨破河州羌,遂降木征。迁东上阁门使、副都总管,真拜忠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郭逵招讨安南,为行营马步军副都总管。入辞,神宗谕之曰: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士可也。顿首谢曰:臣得凭威灵灭贼,虽死何惮!初度岭,闻前锋遇敌苦战,欲往援,偏校有言当先为家基然后进者,达曰:彼战已危,讵忍为自全计。下令敢言安营者斩。乃卷甲趋之,士皆自奋,传呼太尉来,蛮惊溃,即定广源。师次富良江,蛮舣斗舸于南岸,欲战不得,达默计曰: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吾示之以虚,彼必来战。已而蛮果来,击之,大败,乃请降。师还,拜荣州防御使。以主帅得罪而独蒙赏,乞同责,不听。

元丰中,迁金州观察使,加步军都虞候,改马军,超授副都指挥使。以训阅精整,除一子阁门祗候。数被诏奖,进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哲宗立,迁为使,徙节武信。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毅敏。

达起行伍,喜读书,神宗以其忠实可任,每燕见,未尝不从容。尝问:用兵当何先?对曰:莫如爱。帝曰:威克厥爱可乎?达曰:威非不用,要以爱为先耳。帝善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寨/
B.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寨/
C.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寨/
D.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老,是对年长者的一种敬称,在古代也是对教会、帮派里面职务较高者的尊称。
B.顿首,古代跪拜礼之一,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只用于下级对上级的行礼。
C.行伍,我国古代军队的编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后用“行伍”代指军队。
D.燕见,出自《仪礼》,指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或接见臣子,也指公事之余的会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达素喜行伍,英武挺拔。他自幼喜爱军事游戏,即使与同辈玩耍,也将他们编排成军阵行列;长大以后,体格健壮,擅长骑射。
B.燕达作战英勇,能以少胜多。戍守怀宁寨时,他凭自己的才能,身先士卒,率领五百部下和西夏的三万骑兵勇敢战斗,最终获胜。
C.燕达公而忘私,不惧死亡。他既没有听从神宗的劝谕,也没有听从校官的建议,而是果断下令斩首谈论安营的人,出兵平定了广源。
D.燕达宅心仁厚,谦逊退让。前锋遇敌苦战,他不顾部下反对,亲自率兵,轻装救援;主帅获罪,他甘愿同受责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辞,神宗谕之曰:“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士可也。”
(2)达默计曰:“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吾示之以虚,彼必来战。”
5.燕达打了败仗,神宗非但没有治罪于他反而晋升其官职,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3-12-10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节选自《孙子兵法》,有删改)

材料二:

张仁愿,华州下邽人。本名仁亶,以睿宗音近避之。有文武材。武后时,累殿中侍御史。万岁通天中,监察御史孙承景监清边军,战还,书战图以奏。每阵必画承景躬当矢石、先锋御贼之状。武后叹曰:御史乃能尽诚如此乎!擢为右肃政台中丞,诏仁愿即叙其麾下功。仁愿未发都,先问承景对阵胜负之状。承景实不行,所问皆。仁愿劾奏承景罔上,虚列虏级。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为突厥所败,诏仁愿摄御史大夫代之。既至,贼已去,引兵踵击,夜掩其营破之。始,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界,北涯有拂云祠,突厥每犯边,必先谒祠祷解,然后料兵渡而南。仁愿请乘虚取漠南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绝虏南寇路。唐休璟以为:两汉以下皆北守河,今筑城虏腹中,终为所有。仁愿固请,中宗从之。表留岁满兵以助功,咸阳兵二百人逃归,仁愿禽之,尽斩城下,军中股柔,役者尽力,六旬而三城就。又于牛头朝那山北置烽候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益无寇,岁损费亿计,减镇兵数万。初建三城也,不置壅门、曲敌、战格。或曰:边城无守备,可乎?仁愿曰:兵贵攻取,贱退守。寇至,当并力出拒,有回望城者斩。何事守备,退忸其心哉!景龙二年,封韩国公。还朝,卒。仁愿为将将吏信伏按边抚帅赏罚必直功罪。后人思之,为立祠受降城,出师辄享焉。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卷九》,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括号内直接填出其标号。
仁愿为将A将吏信B伏C按边D抚帅E赏罚F必直G功罪。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指对君主、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张仁愿因本名与唐睿宗之名音近而改名。
B.迁,晋升或调动官职。累迁,多次迁升官职。文中指张仁愿多次迁升官职至殿中侍御史。
C.穷,文中指寻根究源,这与《桃花源记》中“欲穷其林”的“穷”字意思相同。
D.烽候,即烽火台,文中指为了侦察敌人,以点燃烟火的方式示警的军事防御设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仁愿具备文武才略,武则天时期就受到重用。在担任殿中侍御史时,他询问孙承景作战胜负的情况,结果发现孙承景欺君罔上,虚报战功。
B.当张仁愿提出在黄河以北修筑三座受降城时,唐休璟表示反对,认为这些城池最后都会被突厥人攻占,在张仁愿坚决求下,唐中宗才同意。
C.张仁愿上表请求留下满足年龄条件的士兵来帮助筑城,但两百名咸阳籍的士兵逃跑,被他抓住后予以严惩,在这之后服役的人全都尽心尽力。
D.张仁愿战功显赫,治军严明,被封为韩国公,在他去世之后,后世之人十分怀念他,在受降城为他建立祠堂,每次朝廷军队出征都前往祭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北涯有拂云祠,突厥每犯边,必先谒祠祷解,然后料兵渡而南。
(2)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益无寇,岁损费亿计,减镇兵数万。
5.《十七史百将传》是按照《孙子兵法》的理念编写的,对后世影响深远—。张仁愿的哪些事迹体现了材料一中《孙子兵法》的理念?
2023-12-10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前第二次拉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疆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注]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旄倪: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宣王不能A用B适梁C梁惠王不果D所言E则见F以为迂远G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万乘之国,文中指大国,春秋战国时期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乘”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四马一车为一乘。
B.夷,我国古代对西部各民族的统称,古有“北狄南蛮、西夷东戎”之说,后来可用“夷”泛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C.“以攻伐为贤”与“自伐者无功”中“伐”意义不相同。
D.“适梁”的“适”与“少无适俗韵”和“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中的“适”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商汤征伐天下,得到当地百姓的信赖,是因为商汤能够怜惜当地百姓,实施的政策能够让百姓开心。
B.孟子认为齐宣王如果能够尊重燕国人民的意愿,实施“仁政”,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对齐国动兵。
C.孟子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的开始,为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他很少谈及利。后世史学家司马迁对此极为赞叹。
D.孟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当时诸侯各国国君的采用,国君们把能攻善伐之人看作贤能,孟子的“德政”不合时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2)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5.孟子认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请从所给材料中列举两个例子分析论证这个观点。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汤得伊尹而有夏民,文王得吕望而服殷商。管子束缚在鲁,桓公欲相鲍叔。鲍叔曰:“吾君欲霸王,则管夷吾在彼。臣弗若也。”桓公曰:“夷吾,寡人之贼也,射我者也,不可。”鲍叔曰:“夷吾,为其君射人者也,君若得而臣之,则彼亦将为君射人。”桓公强相鲍叔。固辞让,而桓公果听之。于是乎使人告鲁曰:“管夷吾,寡人之僻也,愿得之而亲加手焉。”鲁君许诺。至齐境,桓公使人以朝车迎之,命有司除庙筵几,而荐之曰:“自孤闻夷吾之言也,目益明,耳益聪。孤弗敢专,敢以告于先君。”因而命管子曰:“夷吾佐予!”管仲还走,再拜稽首。管子治齐国,举事有功,桓公必先赏鲍叔,曰:“使齐国得管子者,鲍叔也。”桓公可谓知行赏矣。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沈尹茎曰:“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王必用之臣不若也。”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舆迎叔教,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霸。此沈尹茎之力也。功无大乎进贤

(节选自《吕氏春秋·赞能》)

材料二

孙吴奄有江左,固本于策、权之雄略,然一时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者,真所谓社稷心替,与国为存亡之臣也。自古将帅未尝不能自贤,疾胜己者,此诸贤则不然。孙权初掌事,肃欲北还,瑜止之,而荐之于权,曰:“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后瑜临终与权笺曰:“鲁肃忠烈,临事不,若以代瑜,死不朽矣!”肃遂代瑜典兵。吕蒙为寻阳令,肃见之,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蒙遂亦代肃。蒙在陆口,称疾还,权问:“谁可代者?”蒙曰:“陆逊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逊遂代蒙。四人相继,居西边三四十年,为威名将,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虽更相汲引,而孙权委心听之,吴之所以为吴,非偶然也。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期思之鄙A人B有孙叔敖者C圣人D也E王必F用之G臣H不若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回头看。与《出师表》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意思不同。
B.辞,告辞。与《桃花源记》中“停数日,辞去”的“辞”意思相同。
C.矜,夸耀。与《卖油翁》中“公亦以此自矜”的“矜”意思相同。
D.苟,马虎。与《陈涉世家》中“苟富贵,无相忘”的“苟”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伯乐,是因为一旦得到伯乐,可能得到的好马将超过十匹。文段以此进行类比,指出了得到圣人、贤人的重要性。
B.管仲虽然是齐桓公的仇人,但齐桓公在鲍叔的坚持推荐之下,最终任命管仲为相;成就了霸业。齐桓公非常感激鲍叔,多次对其奖赏。
C.周瑜、鲁肃、吕蒙、陆逊没有嫉贤妒能、相互倾轧,而是诚心诚意为国选才,所以洪迈在文中对他们进行了高度赞美,称他们是“社稷心簪”。
D.孙权能够占领江左地区,使吴国赫然立于大国之列,乃是由于他能够诚心信任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四个杰出的人才,得到了他们的辅助。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桓公强相鲍叔。固辞让,而桓公果听之。
(2)陆逊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
5.两则材料有怎样相同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2023-12-03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八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