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子,使择焉。谦弗许。以疾免,卒于家。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粲二子,为魏讽所引,诛。后绝。

(节选自《三国志·列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司徒辟A诏B除C黄门侍郎D以E西京F扰乱G皆不就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宾客,古代有客人的总称、门客、别国来的使者、古代豪门所养的食客等意。现代汉语只保留客人的意思。
B.侍中,古代官职名。秦汉之时,侍中为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元以后废止。
C.下车,有官吏到任、从车辆上下来等意,文中指官吏到任。
D.“善属文”中的“属”意思是撰写,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何进因为王谦是公卿望族的后代,于是想要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王谦的儿子王粲,但王谦没有答应。
B.蔡邕赞赏王粲有特异的才能,即使蔡邕的才学有很大名气,在朝廷中地位显贵,他还是觉得自己比不上王粲。
C.刘表因为王粲相貌丑陋,身体瘦弱,行为不拘小节,不很器重他。刘表死后,王粲劝说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附太祖。
D.王粲学识广博,有问必答。当时旧的礼仪制度荒废破坏,恢复建立新的礼仪制度,都是由王粲一直主持这件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
(2)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
5.文章是如何体现王粲“富有才华”的形象的?
2023-12-1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其年(建兴十二年)八月,(诸葛)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秋,魏镇西将军钟会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

(节选自陈寿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材料二:

《襄阳记》曰: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于成都者,后主不从。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曰:“臣闻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而蒸尝止于私门庙像阙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逼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于沔阳,使所亲属以时赐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以崇正礼。”于是始从之。

《袁子》曰:或问:“诸葛亮何如人也?”袁子曰:“张飞、关羽与刘备俱起,爪牙腹心之臣,而武人也。晚得诸葛亮,因以为佐相,而群臣悦服,刘备足信、亮足重故也。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

【注】①沔阳:今陕西省汉中市勉县。②《襄阳记》:又称《襄阳耆旧记》,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编写的地方人物志。③甘棠:《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④《袁子》:魏晋之际学者袁准的著作《袁子正书》。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蒸尝止A于B私门C庙像D阙E而莫立F使百姓G巷祭H戎夷I野祀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指准许、应许,与李密《陈情表》中“听臣微志”的“听”词义和用法相同。
B.实斯人是赖,与成语“唯利是图”“唯命是从”“惟德是依”是同一种特殊句式。
C.爪牙,指帮手,有贬义,与荀子《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的“爪牙”词义相同。
D.南面,指君王见臣子或卿大夫见僚属时坐北朝南的尊位,借指居君王、卿大夫之位。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生前曾上表后主,自言淡泊清廉的人生追求;去世时留有遗嘱,死后葬在定军山,力求薄葬,生前身后淡泊如一。
B.习隆和向充等人以周人不伐召伯理政处的甘棠、越王为范蠡铸金像等故事为论据,陈说应当为诸葛亮立庙奉祀的观点。
C.习隆等人指出应尽力顺应民心为诸葛亮建立祠庙,但在成都为其立庙有不妥之处,应当在其墓附近立庙,规范祭祀事宜。
D.诸葛亮生前深受百姓爱戴,他承刘备托孤之重,代行君主之权而国人没有疑虑;出兵时天下广泛关注但并不为此忧虑。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2)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
5.诸葛亮除生前深受百姓爱戴外,死后更是广受追念,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概述其体现。
2023-11-28更新 | 20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陆贽入翰林,年尚少,以材幸。在奉天,朝夕进见,帝亲倚之,同类莫敢望。尝为帝言:今盗遍天下,宜痛自咎悔,以感人心。陛下诚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使臣持笔亡所忌,庶叛者革心。帝从之。故奉天所下制书,虽武人悍卒无不感动流涕。及辅政,不敢自顾重,事有可否,必言之。

道有献瓜果者,帝嘉其意,欲授以试官。贽曰:爵位,天下公器,不可轻也。帝曰:试官虚名,且已与宰相议矣,卿其无嫌。贽奏:非功而获爵则,非罪而肆刑则亵。今所病者爵轻也,设法贵之犹恐不重,若又自弃,将何劝焉?或规其太过者,对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皇它乎?

帝自用裴延龄。贽言:延龄僻戾躁妄,不可用。不听。俄而延龄奸佞得君,天下仇恶,无敢言。贽上书苦谏,帝不怿,竟以太子宾客罢。延龄揣帝意薄,谗短百绪,帝遂发怒,欲诛贽,赖阳城等交章论辨,乃贬忠州别驾。韦皋数上表请贽代领剑南,帝犹衔之,不肯与。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二》)

[注]①建中四年,泾原兵变,唐德宗避乱于奉天。

材料二:

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已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任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已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覆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

(选自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等每退A自西阁B即私相C告言D以E陛下F圣明G必喜H贽议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轻,指轻视、看轻,与《报任安书》中“或轻于鸿毛”的“轻”意思不同。
B.恤,指忧虑,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的“恤”意思相同。
C.格,指纠正,与成语“别具一格”“格格不入”“格杀勿论”中的“格”意思不同。
D.区区,指愚拙,与《孔雀东南飞》中“何乃太区区”的“区区”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贽在唐德宗避乱于奉天时,得到皇帝倚重,他认为面对叛贼遍布天下的现状,德宗应责备自己,反省悔过,进而感化人心。
B.唐德宗想封赏“试官”之位给一个进献瓜果的人,并说这只是一个虚名,但陆贽坚持认为应使爵位贵重,不要轻易授予爵位。
C.苏轼认为陆贽的智慧、文才胜过张良,论辩、谋术胜过贾谊,如果他的进言能被皇帝完全采纳,则贞观之治的盛世将会再现。
D.苏轼认为陆贽的奏议意义非凡,希望皇帝能把整理校对后的陆贽奏议放在座位边,反复熟读,这就像和陆贽当面谈话一样。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诚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使臣持笔亡所忌,庶叛者革心。
(2)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5.材料二中,苏轼认为陆贽“但其不幸,仕不遇时”的事实依据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节选自《左传》)

材料二: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节选自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修A于身矣B而C不施D于事E不见F于G言H亦可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表示转折,与《<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中的“而”意思相同。
B.废,意思是“废弃、停止”,与成语“废寝忘食”中的“废”字意思相同。
C.所以,意思是“……的原因”,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中“所以”含义不同。
D.诗书,指《诗经》《尚书》,与《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宣子认为匄之祖世代不绝,可谓不朽,而穆叔则不赞同,认为这只能算世禄,不能算不朽。
B.穆叔认为保姓受氏,守护宗庙,祭祀不绝,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这种情况,这是“禄之大者”。
C.在欧阳修看来,虽然圣贤与草木鸟兽一样,终究化为腐朽,但是圣贤的德、功、言将会不朽。
D.欧阳修认为颜渊之所以能不朽,不在于他的德行,也不在于他的功业,而在于其不朽的言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
(2)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
5.穆叔与欧阳修对“不朽”的认识有哪些相同之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1)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2)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3)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4)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

(5)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取材于《史记·叔孙通传》)

【注释】①肄:学习、练习 ②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

1.下列语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孙通知上厌之也       益:渐渐
B.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
C.若真儒也                 鄙:品德低下
D.朝置酒                  竟:直至……终了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汉王败而西,竟从汉        ②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B.①及项梁                       ②吾乃今日知为皇帝贵也
C.①谒者治礼,引次入殿门       ②文官丞相下陈东方
D.①度吾能行为之                 ②数十年,竟为秦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诸侯一起拥戴汉王在定陶即位为皇帝。
B.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您所侍奉过的人主将近十位了,您都是凭当面阿谀得到了信任和富贵。
C.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摆开战车骑兵步兵以拱卫皇宫,设置士兵的队列,并竖起旗帜。
D.以尊卑次起上寿:按照地位高低的次序起身上前,为皇帝祝寿。
2023-11-07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

初,孙坚与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以瑜恩信著于庐江,出备牛渚,后领春谷长。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

五年,策。权统事。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

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瑜用吕蒙计,留凌统以守其后。瑜亲跨马上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是时刘璋为益州。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意欲图北,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马丘病卒,时年三十六。权素服举哀。感动左右。

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
B.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
C.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
D.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南大宅,本指位处道路南边的房宅,后成典故,喻友爱笃厚。
B.薨,古代称皇帝、诸侯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文中的拜和授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一般来说,拜较授更为隆重。
D.牧,在古代还有统治、管理的意思,此处为地方统治者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瑜英勇善战,助孙策占领横江、当利,击败刘繇后,袁术让自己的堂弟任太守,后周瑜返回寿春。
B.周瑜识人颇明,袁术想任用他为将领,他认为袁术终究成不了大事,于是假装返回江东。
C.周瑜善用计策,在赤壁大战中,先以黄盖诈降,后运用火攻之计,大败曹军。
D.周瑜精通音乐,即使在酒后,也听得出弹奏音乐的差错,每次听出来错误,便回头看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
(2)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5.周瑜和孙策交好的表现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3-11-0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安能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皆欲迎之。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同。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孙氏据江东》)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A不能B举全吴C之地D十万E之众F受制G于人H吾计I决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略,大致,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略无慕艳意”的“略”意思相同。
B.北面,文中指对人称臣。古代君主面朝南而坐,而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
C.习,熟悉,与《论语》中“学而时习之”的“习”意思不同。
D.孤,古代王侯的自称,是谦辞。《老子》说:“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顺江东下,刘备军力弱小,但诸葛亮在谒见孙权时,使用了激将法,既联合了孙权,又做到不卑不亢。
B.孙权担心刘备被曹操打败,无力抗曹,诸葛亮分析敌我双方军情,断定战局对曹操不利,打消孙权的顾虑。
C.诸葛亮设想了孙刘联合抗曹的局势发展,如果孙权与刘备联合,曹操必定战败,到时孙刘两家便可平分天下。
D.曹操企图不战而屈人,写信给孙权,威胁孙权投降,孙权的许多下属主张投降曹操,孙权对他们非常失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
5.孙刘政权为什么能结成联盟?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2023-11-05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考官已定埙冠多士,孝祥次之。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会桧死,魏良臣密奏散狱释罪,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

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卢杞下,孝祥遂罢。除知抚州。年未三十,在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上嘉之。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复待制,徙荆湖北安抚使。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

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请祠,以疾卒,年三十八。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

(节选自《宋史·张孝祥传》


【注】①埙(xūn):秦桧的孙子秦埙。②卢杞:唐朝宰相,巨奸,曾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等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俄起A知潭州B为政简易C时以威D济之E湖南F遂以无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指平素、往常,与“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铭》)中的“素”含义不同。
B.寻,指不久,与“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桃花源记》)中的“寻”含义相同。
C.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划名称,宋代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与“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中的“路”含义不同。
D.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致仕的一般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官员也可自请退职,如“乞骸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孝祥才思敏捷,颇受赏识。他读书过目不忘,十六岁时,在乡试中入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
B.张孝祥治洪有方,造福百姓。他在担任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组织修筑了寸金堤,又设立万盈仓。
C.张孝祥仕途坎坷,屡遭罢官。金兵入侵时,他被宣谕使弹劾而丢官;担任静江府知府时,又因谏官的意见被罢。
D.张孝祥年轻有为,能力出众。他担任平江府知府时,处理事情精明、准确;担任抚州知府时,没有留下积压的案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2)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
5.请结合全文分析高宗称赞张孝祥“必将名世”的原因。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倗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矣。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向寿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注】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公中:即韩相公仲倗,“中”通“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B.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C.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D.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盟”,文中指在神明面前立誓缔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结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B.“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与“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穷”含义不同。
C.“三鼓”,文中指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起鼓舞士气的作用,与《曹刿论战》中“齐人三鼓”的“三鼓”意思相同。
D.“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的“益”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王野心勃勃,觊觎周王室,想死后可以永垂不朽。他当即决定,任命甘茂为先锋,向寿为副使,进攻三川,征伐韩国。
B.曾参的母亲最初并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杀人,但因为不断有人前来报信,才最终相信并惊恐万分地“投杼逾墙”而逃。
C.宜阳久攻不下,而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一致,反对甘茂攻打宜阳,导致武王对战争胜利信心不足,准备停止进攻。
D.进攻宜阳时,秦国士兵士气低落,属下左成劝告甘茂要振作建功,向寿则建议甘茂研究军事和兵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
(2)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
5.甘茂在帮助秦国的过程中遭遇多种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呢?请简要概括。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矣,楚人未及济,右司马购强而谏曰:“楚人众而宋人寡,请使楚人半涉,未成列而击之,必败。”襄公曰:“寡人闻君子曰:‘不重伤,不擒二毛,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厄,不鼓不成列。’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右司马曰:“君不爱宋民,腹心不完,特为义耳。”公曰:“不反列,且行法。”右司马反列,楚人已成列撰阵矣,公乃鼓之。宋人大败,公伤股,三日而死。此乃慕自亲仁义之祸。夫必恃人主之自躬亲而后民听从,是则将令人主耕以为食,服战雁行也民乃肯耕战,则人主不泰危乎!而人臣不泰安乎!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材料二:

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以不辩。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而宋裹公执部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人能纷[注]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以愚观之,宋裹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古人有言:“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此独妄庸耳。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有删改)

[注]紾:弯转,扭曲。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子杀一牛A犹不忍B而宋公戕一国C君若犬豕D然E此而忍为之F天下G孰有不忍者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趋,小步快跑,与《六国论》“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趋”意思不同。
B.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可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C.传,指传记,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传”意思不同。
D.重伤,指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与现在所说的“造成重伤”并不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襄公率兵与楚国交战,宋国的右司马购强建议,楚国战士比宋国多,如果宋国在楚国人渡河过半还没排好队列时发动攻击,就可以打败他们。
B.宋襄公因不采纳建议而受到右司马的批评,宋襄公命令说,你不回到队列中去就要接受军法处置;待楚国布好阵势再发动进攻,结果被打得大败。
C.宋楚之战,《春秋》写宋襄公以高贵之身去做卑微的事,战败之罪显而易见;《公羊传》却赞誉他如周文王。对其中的分歧疑义,苏轼认为有必要辩明。
D.苏轼通过对宋襄公的评论,表达出统治者只有行王道才能成就王业的仁政思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
(2)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5.苏轼为什么认为宋襄公是一个想用不仁手段窃取“仁者”美名的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