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昔者,吴王阖闾始得子胥之时,甘心以贤之,以为上客。曰:“圣人前知乎千岁,后睹万世。深问其国,世何昧昧,得无衰极?子其精焉,寡人垂意,听子之言。”子胥唯唯,不对。王曰:“子其明之。”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王曰:“愿一言之,以试直士。夫仁者乐,知者好。诚秉礼者探幽索隐。明告寡人。”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

吴使子胥救蔡,诛强楚,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掩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

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爱君如躯,忧邦如家。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疏。谗人间之,身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胥闻,叹曰:“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忍,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蠡见其外,不知吾。今虽屈冤,犹止死焉!”

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

(节选自《越绝书卷六·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涂黑。

臣始入A邦B伏见C衰亡D之证E当霸吴厄F会之际G后王H复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笞,文中指用鞭、杖或竹板抽打,与《过秦论》中“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笞”意思相同。
B.见,文中表示被动,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于是入朝见威王”的“见”意思相同。
C.且,文中指将要,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且放白鹿青崖间”的“且”意思不相同。
D.内,文中指内心,与《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的“内”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王阖闾敬尊伍子胥为上客,并诚心求教治理吴国之道,但起初伍子胥并没有正面回答吴王。
B.伍子胥打败楚国后想报复楚国,楚国于是悬赏千金以求吴国退兵,最终是一位渔夫让他撤兵。
C.范蠡听说伍子胥因谗言将要被诛杀,认为他明知道有危险迫近却不离开,这是不明智的表现。
D.子贡评价伍子胥能坚守忠信,审度吉凶,爱君如躯,直言进谏,即使死去,也将留名于后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
(2)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
2024-01-1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使宰予使于楚,楚昭王以安车象饰,因宰予以遗孔子焉。宰予曰:夫子无以此为也。王曰:何故?对曰:臣以其用,思其所在观之,有以知其然。王曰:言之。宰予对曰:自臣侍从夫子以来,窃见其言不离道,动不违仁。贵义尚德,清素好俭。仕而有禄,不以为积。不合则去,退无吝心。妻不服彩,妾不衣帛,车器不雕,马不食粟。道行则乐其治,不行则乐其身,此所以为夫子也。若夫观目之丽靡,窈窕之淫音,夫子过之弗视,遇之弗之听也。故臣知夫子之无用此车也。王曰:然则夫子何欲而可?对曰:方今天下道德寝息,其志欲兴而行之。天下诚有欲治之君能行其道则夫子虽徒步以朝固犹为之何必远辱君之重贶乎王曰:乃今而后知孔子之德也大矣。宰予归,以告孔子。孔子曰:二三子以予之言何如?子贡对曰:未尽夫子之美也。夫子德高则配天,深则配海。若予之言,行事之实也。子曰:夫言贵实,使人信之,舍实何称乎?是赐之华不若予之实也。

(节选自《孔丛子·记义》)

材料二:

颍川太守髡陈仲弓。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

(节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①髡(kūn):古代一种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②陈仲弓,陈蹇,字仲弓,东汉人。元方:陈纪,陈定之子。③伛:驼背。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下诚A有欲治之B君能行其道C则夫子虽徒步D以朝E固F犹为之G何必远辱H君之重贶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表示……的原因,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意思相同。
B.之,代词,否定句中的前置宾语,与《师说》“句读之不知”中的“之”用法不同。
C.材料一中的“二三子”,诸位,你们;材料二中“三子”意为三位先生。
D.《易》,与《诗》《书》《礼》《春秋》并称为“五经”。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昭王要给孔子赠送华丽的安车,宰予当面拒绝,他认为孔子以治国修身为乐,崇尚义德,清正廉洁,喜好节俭,不喜欢外观华丽之物。
B.子贡认为孔子的道德与天一样高,与海一样深,而宰予在楚昭王面前只说了孔子的一些事实,没有说尽孔子的高美,对其说法不以为然。
C.客人引用《易》中“二人”句,意在说明属下与太守应该保持同心一致,进而批评元方不应为了肯定自己父亲的人格而否定太守的决定。
D.元方因客言“何其谬也”而“故不相答”,客以“因伛为恭”为喻,说陈元方好比驼背的人直不起腰来,却假装是对人表示恭敬才弯腰一样。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言贵实,使人信之,舍实何称乎?
(2)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
2023-12-0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并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已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已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得乎?”

赵简子曰:“吾欲得范、中行氏之良臣。”史黡曰:“安用之?”简子曰:“良臣,人所愿也,又何问焉?”曰:“君以无为良臣故也。夫事君者,谏过荐可,章善而替否,献能而进贤,朝夕诵善败而纳之,听则进,否则退。今范、中行氏之良臣也,不能匡相其君,使至于难,出在于外,又不能入,亡而弃之,何良之为?若不弃,君安得之?夫良,将营其君,使复其位,死而后止,何日以来?若未能,乃非良也。”简子曰:“善。”

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而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

晋荆战于邲晋师败绩荀林父将归请死景公将许之。士贞伯曰:“不可,城濮之役,晋胜于荆,文公犹有忧色,曰:‘子玉犹存,忧未歇也。困兽犹斗,况国相乎?’及荆杀子玉,乃喜曰:‘莫予毒也!’今天或者大警晋也。林父之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今杀之,是重荆胜也。”景公曰:“善!”乃使复将。

(节选自《说苑·卷八·尊贤》)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晋荆战A于邲B晋师败C绩D荀林父E将归F请死G景公H将许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行氏虽欲无亡”与“故不孝不慈亡”(《墨子·兼爱》)两句中的“亡”意思相同。
B.而,表示并列的连词,与“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中“而”的用法不同。
C.匡相,匡正辅助的意思,其中的“匡”与成语“一匡天下”中的“匡”意思相同。
D.南面,古代南面为尊位,君主临朝时坐北朝南,因此把登上帝位称为“南面为王”。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唐太宗的责问,封德彝认为自己已经尽心寻找贤人,没有找到贤人是由于当今天下没有杰出的人才。
B.子路与孔子的对话侧重于探讨如何治理国家,而赵简子与史黡的对话则侧重于探讨什么是真正的良臣。
C.齐桓公对待管仲的态度与范、中行氏对待贤才的态度不同,君王不同的态度造成了不同的后果,或称霸,或灭亡。
D.士贞伯讲述晋文公胜仗后仍面露忧色,待楚国杀死子玉后才大喜的故事,意在告诫晋景公要心怀忧患意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2)林父之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
5.根据材料内容,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唐太宗、齐桓公和范、中行氏用人理念的不同之处。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鸿门宴(节选)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邵……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毗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A.跟从B.随从C.使……跟从D.指挥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3.结合选文概括刘邦在鸿门宴上转危为安的因素有哪些?
(1)
(2)
(3)
(4)
4.对刘邦和樊哙在席上的讲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刘邦的谢罪之词,极大地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需要,巧妙地平息了项羽的愤怒,使鸿门宴开始时的紧张气氛趋于平和。
B.刘邦与樊哙两人讲话的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小心辩解,樊哙则是理直气壮,斥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C.从战略措施的角度来看,刘邦的巧言申辩属于“以屈求伸”,而樊哙的厉言斥责则是“以攻为守”。
D.樊哙的席上讲话与刘邦的一模一样,这完全是张良一人事先安排好的,也证明了刘邦君臣上下的团结一心。
2023-08-20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文本二: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问: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八年二月,复拜相,安石承命,即倍道来。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上益厌之,罢相。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曰文。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B.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C.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D.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者,指研究儒家学术的人,后泛指一般读书人。我国古代读书人推崇“儒者风范”。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或泛指官吏。中国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风俗,指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在古代,风俗多与法度相悖,立法度须变风俗。
D.太傅,中国古代职官,“三公”之一。始于西周,东汉后各朝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王安石先阐明给司马光回信的原因和目的。既直陈二人分歧所在,也向司马光解释了为什么上次简短回复而这次“具道所以”。
B.文本一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责难进行了辩驳。他先立后破,认为在名实相符这个前提下,司马光对他的种种指责都是没有根据的。
C.文本二中,面对国内严重旱灾,王安石认为这些都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应以治理人事应对,皇帝对此表示赞同,并说自己也正为人事而忧虑。
D.文本二中,王安石两度为相,两度被免。第一次被免,与变法招怨、被人诋毁有关;第二次被免,与自己心境变化、皇帝不再信任他有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2)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上益厌之,罢相。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彩百段。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凡在众庶,一言不善,则人记之,成其耻累,况是万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其所亏损至大,岂同匹夫?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初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萤火,于宫中照夜。’所司遽遣数千人采拾,送五百舆于宫侧,小事尚尔,况其大事乎?”魏征对曰:“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实如陛下所戒慎。”

贞观十六年,太宗每与公卿言及古道,必诘难往复。散骑常侍刘洎上书谏曰:“帝王之与凡庶,圣哲之与庸愚,上下相悬,拟伦斯绝。是知以至愚而对至圣,以极卑而对极尊,徒思自强,不可得也。陛下降恩旨,虚襟以纳其说,犹恐群下未敢对扬,况动神机,纵天辩,饰辞以折其理,援古以排其议,欲令凡庶何阶应答?臣闻皇天以无言为贵,圣人以不言为德,老子称‘大辩若讷’,庄生称‘至道无文’,此皆不欲烦也。且多记则损心,多语则损气,心气内损,形神外劳,初虽不觉,后必为累。须社稷自爱,岂为性好自伤乎?窃以今日升平,皆陛下力行所至,欲其长久匪由辩博但当忘彼爱憎慎兹取舍每事敦朴无非至公若贞观之初则可矣。”太宗手诏答曰:“非虑无以临下,非言无以述虑。比有谈论,遂至烦多。轻物骄人,恐由兹道。形神心气,非此为劳。今闻谠言,虚怀以改。”

(选自《贞观政要·慎言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欲其长久/匪由辩博/但当忘彼爱憎/慎兹取舍/每事敦朴/无非至公/若贞观之初则可矣
B.欲其长久/匪由辩博/但当忘彼爱憎/慎兹取舍/每事敦朴/无非至/公若贞观之初则可矣
C.欲其长久/匪由辩博/但当忘彼/爱憎慎兹取舍/每事敦朴/无非至公/若贞观之初则可矣
D.欲其长久/匪由辩博/但当忘彼/爱憎慎兹取舍/每事敦朴/无非至/公若贞观之初则可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出一言”与“则秦之所大欲”(《六国论》)两句中的“欲”字含义不相同。
B.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文中“初幸”指皇帝第一次到某地。
C.公卿,指三公九卿,“公”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官名。
D.“须为社稷自爱”与“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两句中的“为”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考虑是否对百姓有好处,杜正伦认为不仅要考虑到当今的百姓,还要考虑对后人的影响。
B.唐太宗认为语言很重要,庶民百姓一句话讲得不好,都会遭到耻笑,带来损害,如果君主讲出不妥当的话来,那损害就更大了。
C.隋炀帝刚到甘泉宫的时候,责怪甘泉宫里没有萤火虫,后来官府马上派人去捕捉,从各地送来五百车萤火虫到宫殿两侧。
D.在看了散骑常侍刘洎的上书后,唐太宗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并手写诏书答复刘洎,表示要虚心改正轻视别人的骄傲态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
(2)窃以今日升平,皆陛下力行所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