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说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楚七国俱反,以诛晁错为名。上与错议出军事,错欲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谪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于是上默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一人以谢天下。”盎曰:“愚计出此,唯上孰计之!”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班固《汉书》)

材料二:

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已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节选自苏轼《晁错论》)

[注]袁盎,就是爰盎。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填写相应的字母标号。
夫晁错患A诸侯B强大C不可制D故请E削之F以尊京师G万世H之利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指吝惜,与《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的“爱”词义不相同。
B.东市,刑场,本义东面的市场,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死刑犯,故后泛指刑场。
C.内,文中与“外”相对,与《劝学》“上食埃土”中的“上”用法相同。
D.所以,与《答司马谏议书》“故今具道所以”中的“所以”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皇上的询问,爰盎建议杀掉晁错,并派出使者赦免七国造反的罪过,恢复七国原有的封地,认为这样可以平息叛乱。
B.皇上思索后下定决心,接受爰盎的建议,并且让爰盎派中尉去骗晁错乘车去街市,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就被杀害了。
C.带兵平叛的校尉邓公认为皇上杀掉晁错是错误的决定,因为七国叛乱的目的不在于晁错,汉景帝也承认杀错了晁错。
D.苏轼认为假如晁错自己亲自带兵去讨伐吴、楚等七国的叛乱,或许可以成功。但他的做法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
2)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
5.为什么邓公说“臣窃为陛下不取也”?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7日内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华侨中学高三考前模拟(三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钟子期夜闻击磬者而悲,使人召而问之曰:子何击磬之悲也?答曰:臣之父不幸而杀人,不得生;臣之母得生,而为公家为酒;臣之身得生,而为公家击磬。臣不睹臣之母三年矣。昔为舍氏睹臣之母量所以赎之则无有而身固公家之财也是故悲也钟子期叹嗟曰:悲夫,悲夫!心非臂也,臂非椎非石也。悲存乎心而木石应之,故君子乎此而谕乎彼,感乎己而发乎人,岂必强说乎哉?周有申喜者,亡其母,闻乞人歌于门下而悲之,动于颜色,谓门者乞人之歌者,自觉而问焉,曰:何故而乞?与之语,盖其母也。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隐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

(节选自《吕氏春秋·精通》)

[注]:①舍氏:一作舍市,街市。

材料二:

孔子行游,中路闻哭者声,其音甚悲。孔子曰:驱之!驱之!前有异人音。少进,见之,丘吾子也,拥镰带索而哭。孔子车而下,问曰:夫子非有丧也?何哭之悲也。丘吾子对曰:吾有三失。孔子曰:愿闻三失。丘吾子曰:吾少好学问,周遍天下,还后吾亲亡,一失也。事君奢骄,谏不遂,是二失也。厚交友而后绝,三失也。树欲静乎风不定,子欲养乎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得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则自而死。孔子曰:弟子记之,此足以为戒也。于是弟子归养亲者十三人。

(节选自《说苑·敬慎》)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为舍氏睹臣A之母B量所以赎之则C无有D而身固E公家之财也F是G故悲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诚,心志专一,感情真挚。与《陈情表》中“愿陛下矜愍愚诚”的“诚”意思相同。
B.内,同“纳”,接纳。与《鸿门宴》中“毋内诸侯”的“内”意思相同。
C.志,心意。与《屈原列传》中“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的“志”意思不同。
D.辟,离开。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难壬人”的“辟”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击磬者悲伤的原因是父亲去世,自己和母亲沦为官府的奴隶,三年不曾相见,想赎买母亲自己又没有能力。
B.钟子期听出击磬者磬声中的悲哀,申喜能感受行乞者歌声里的哀伤,是因为他们的心中本来就存有悲伤。
C.骨肉之亲虽身处异地却能彼此感应,感受到对方的欢心与忧思,是因他们彼此之间同气一体,精诚相通。
D.孔子听闻丘吾子哭声就催促赶紧前往探视,是因为他从哭声里听出这个人的内心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觉而问焉,曰:“何故而乞?”与之语,盖其母也。
(2)吾少好学问,周遍天下,还后吾亲亡,一失也。
5.从材料一、二可以得出哪些相同的观点?请简要概括出两点。
2024-05-28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儋州市洋浦中学高三仿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刑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曰:“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讫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改。

(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

材料二: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节选自欧阳修《纵囚论》)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罪大A恶极B诚C小人矣D及施恩德E以临之F可使G变H而为君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约定,与《兰亭集序》中“终期于尽”的“期”意思不同。
B.嘉,赞许,与成语“嘉言懿行”的“嘉”意思不同。
C.录大辟囚,录囚是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对犯人进行复核审查的制度,大辟即死刑。
D.贼,揣测,与《人皆有不忍之心》中的“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登基之初,在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朝廷出现了不同意见,而魏征认为应以宽厚仁慈为本,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因此在刑法方面格外谨慎。
B.唐太宗时期出现了很多佳话,如登基之后四年间才总共有二十九人被判处死罪,如太宗亲自过问案情,因同情而放了近四百死囚犯暂时回家。
C.欧阳修认为应该对君子讲信义,但有的时候君子也很难做到为了信义而赴死;应该对小人施加刑罚,尤其是那些罪大恶极的被定成死罪的囚犯。
D.对于纵而复归的囚犯,偶尔赦免一次可以彰显皇帝的恩德,但如果多次这样做,就会使杀人犯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这有悖于圣人常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
(2)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5.欧阳修对“太宗纵囚”一事持否定态度,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其理由。
2024-04-30更新 | 442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嘉积中学海口文昌中学等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联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宋子曰:侮之不辱,使人不斗。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知见侮之为不辱,则不斗矣。应之曰:然则亦以人之情为不恶侮乎?曰:恶而不辱也。曰:若是,则必不得所求焉。凡人之斗也,必以其恶之为说,非以其辱之为故也。今俳优、侏儒、狎徒相詈侮而不斗者,是岂钜知见侮之为不辱哉?然而不斗者,不恶故也。今人或入其央渎,窃其猪彘,则剑戟而逐之,不避死伤。是岂以丧猪为辱也哉?然而不惮斗者,恶之故也。然则斗与不斗邪,亡于辱之与不辱也,乃在于恶之与不恶也。夫今子宋子不能解人之恶侮,而务说人以勿辱也,岂不过甚矣哉!

(节选自《荀子》)

材料二:

楚王问曰:贤士之处贫贱也,富贵者可以辱乎?君对曰:昔者仲尼之钓于沂也,季孙过其车,有从者引仲尼之衣而叱之,仲尼扬竿而行。从者抚其竿曰:‘勿扬。’仲尼乃负竿而歌,从者裂竿而击之。鲁人曰:‘此孔丘也。’从者曰:‘吾知孔丘,故击之耳。以鲁国之众,辱一贱士,奚足道哉?’及孔丘摄相于鲁,鲁人与其从者斗。从者将死,季孙闻而怒,遂捕从者百人,桎梏以见孔子。当是时,鲁人皆相而往,以观孔子之政,为从者之有怨,季氏之执鲁命也。既而从者死,孔子曰:‘吾闻讼之室者折于天刑,君子之幸也;罪未成而桎梏,小人之幸也。’由此观之,贫贱者奚辱于富贵哉?夫贫贱而不辱则进而无党出而无求独行其志而尽天者乎?圣人之心,尽于天而奚之为?楚王曰:善!

(节选自《天禄阁外史》)

1.材料二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夫贫贱A而不辱B则进C而无党D出E而无求F独行G其志H而尽天者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文中表被动关系,与《屈原列传》“信而见疑”中的“见”意思相同。
B.援,文中指持着,与《送东阳马生序》“援疑质理”中的“援”意思不同。
C.率,文中指一概、全都,与《六国论》“率赂秦耶”中的“率”意思相同。
D.迹,文中指追踪、搜寻,与《项脊轩志》“瞻顾遗迹”中的”迹”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子认为人们的争斗起因于没能够区分“侮”的行为和“辱”的感受,如果他们明白受到欺侮不是耻辱,就自然不会再争斗了。
B.应答者批驳了宋子的观点,认为按照他的想法达不到他的目的,并用两个具体事例作对比,指出争斗的原因在于是否感到憎恶。
C.季氏的从者有意羞辱仲尼,一开始就拉拽衣服并叱骂,看到仲尼扬起钓竿就用手按住,见仲尼背起钓竿歌唱就把钓竿扯裂了。
D.在孔子代理鲁国的国相后,鲁国人和季氏的从者产生争斗,孔子将上百名从者逮捕,给他们戴上刑具,季氏听闻后十分生气。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甸子融译成现代汉语。
(1)凡人之斗也,必以其恶之为说,非以其辱之为故也。
(2)楚王问曰:“贤士之处贫贱也,富贵者可以辱乎?”
5.在两则材料中,人们受到侮辱之后的做法各有什么不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宜坚持久以之,则敌可破。法曰:不战在我。唐武德中,太宗帅兵渡河东讨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时年十七,从军,与太宗登栢壁城观贼阵,顾谓道宗曰:贼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如何?对曰: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后果食尽夜遁,追入介州,一战败之。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两陈相临,欲言不战,安可得乎?李靖曰:昔晋师伐秦,交绥而退。《司马法》曰:逐奔不远,纵绥不及。臣谓绥者,辔之索也。我兵既有节制,彼敌亦正行伍,岂敢轻战哉?故有出而交绥,退而不逐,各防其失败者也。孙武云:勿击堂堂之陈,无邀正正之旗。若两陈体均势等,苟一轻肆,为其所乘,则或大败,理使然也。是故,兵有不战、有必战。夫不战者在我,必战者在敌。太宗曰:不战在我,何谓也?靖曰:孙武云:‘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敌有人焉,则交绥之间,未可也。故曰不战在我。夫必战在敌者,孙武云: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本侍之。敌无人焉,则必来战,吾得以乘而破之。故曰必战者在敌。太宗曰:深乎!节制之兵。得其法则昌,失其法则亡。卿为纂述历代善于节制者具图来上朕当择其精微垂于后世。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卿为纂述A历代B善于节制者C具图D来上E朕F当择G其精微H垂于后世。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壁,文中指营垒,与蒲松龄小说《促织》中“见虫伏壁上”的“壁”意思不同。
B.敝,文中指损害,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意思不同。
C.御,文中指驾驭、控制,与郦道元《三峡》“虽乘奔御风”的“御”意思相同。
D.图,文中指谋取,与柳永词《望海潮》中“异日图将好景”的“图”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道宗虽然年轻,但深谙为臣之道,面对唐太宗的询问,他巧言迎合,分析形势,提出“不战而擒”的主张,契合唐太宗想法。
B.材料一提出了两种“不可与战”的情况,唐太宗征讨刘武周的战斗就符合第一种情况,于是他们先不与其战,到最后一战败之。
C.唐太宗问李靖,两军相遇,如果想不战,怎么才能够做到。李靖引经据典,并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太宗答疑解惑,太宗深表信服。
D.李靖向唐太宗解释什么是“必战者在敌”思想,就是要善于诱敌,敌人如果没有人识破,就必然来战,此时可以乘机打败他们。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
(2)我兵既有节制,彼敌亦正行伍,岂敢轻战哉?
5.两则材料对“不战在我”理解有何异同?
2024-04-20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婴度次得嗣,独能长念却虑,竟诛猾臣。赵高死之后,餐未及下咽,酒未及濡唇,楚兵已屠关中,素车婴组,奉其符玺,以归帝者。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全。贾谊、司马迁曰:向使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俗传秦始皇起罪恶,胡亥极,得其理矣,复责小子,云秦地可全,所谓不通时变者也。吾读《秦纪》,至于子婴车裂赵高,未尝不健其决、怜其志。婴死生之义备矣。

(节选自班固《秦纪论》)

材料二:昔者生民之初,不知所以养生之具,击搏挽裂,与禽兽争一旦之命,惴惴然朝不谋夕,是故巧诈不生。然圣人恶其无别,而忧其无以生也,是以作为弓矢、网罟之类,而民始有以极其口腹耳目之欲。器利用便而巧诈生。圣人又忧其桀猾变诈而难治也,是故制礼以反其初。圣人非不知箕踞而坐,不揖而食,便于人情。上自朝廷而下至于民其所以视听其耳目者莫不近于迂阔。其衣以黼黻文章,其食以笾豆簠簋,嫁娶死丧莫不有法,所以使民自尊而不轻为奸。故曰:礼之近于人情者,非其至也。周公、孔子所以区区于升降揖让之间,世俗之所谓迂阔,而不知夫圣人之权固在于此也。

自五帝三代相承而不敢破,至秦有天下,始皇帝自以为智术之有余。于是废诸侯、破井田,凡所以天下者,一切出于便利,而不耻于无礼,决坏圣人之藩墙,而以利器明示天下。故自秦以来,天下惟知所以救生避死之具,而以礼者为无用赘疣之物。何者?其意以为生之无事乎礼也。苟生之无事乎礼,则凡可以得生者无所不为矣。呜呼!此秦之祸,所以至今而未息欤!

昔者始有书契,以科斗为文,而其后始有规矩摹画之迹,盖今所谓大小篆者。至秦而更以隶,其后日以变革,贵于速成,而从其易。又创为纸,以易简策。是以天下簿书符檄,繁多委压,而吏不能究,奸人有以措其手足。由此观之,则凡所以便利天下者,是开诈伪之端也。嗟乎!秦既不可及矣。

(节选自苏轼《始皇论》)


【注】①子婴:秦二世之兄之子。赵高逼死秦二世后,立子婴为王。②婴组:脖子上系着丝带。婴,系于颈。组,丝带。③科斗:蛤蟆子也,头大尾细,古书形似之,故曰科斗文。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A自朝廷B而下C至于民D其E所以视听F其耳目者G莫H不近于迂阔。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至于”与“至于誓天断发”(《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至于”的含义不同。
B.笾豆,中国古代社会祭祀及宴会时常用的两种礼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
C.材料二中“区区”与“然秦以区区之地”(《过秦论》)中“区区”的含义相同。
D.“凡所以治天下者”与“明于治乱”(《屈原列传》)中“治”的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认为子婴按照顺序继位,能够深谋远虑,杀死赵高,做事果决,在生死上表现出了大义,对子婴表示了同情。
B.苏轼认为人类最初为了生存与禽兽搏斗,朝不保夕,人与人之间没有欺诈,等到口腹耳目的欲望得到满足,工具方便使用了,机巧欺诈也就产生了。
C.圣人为让人们避免凶残狡诈,利于治理,而制定礼仪规范,五帝三代看似繁冗的礼节,既是周公、孔子看重的,也顺应了人心。
D.苏轼认为秦朝改用隶书,后来书写为求便捷一改再改,又用纸张取代竹简,使得公文大增,官吏无法详细查究,让坏人有机可乘。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2)呜呼!此秦之祸,所以至今而未息欤!
5.对于秦朝灭亡的原因,材料一与材料二各有什么看法?请简要概括。
2024-02-27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高见齐王,齐王问:“谁可为临淄宰?”称管穆焉。王曰:“穆,容貌陋,民不敬也。”答曰:“夫见敬在德,且臣所称,称其材也。君王闻晏子、赵文子乎?晏子长不过三尺,面状丑恶,齐国上下莫不宗焉;赵文子其身如不胜衣,其言如不出口,非但体陋,辞气又呐呐,然其相晋国,晋国以宁。诸侯敬服,皆有德故也。以穆躯形方诸二子,犹悉贤之。昔臣常行临淄市,见屠商。身修八尺,须髯如戟,面正红白,市之男女未有敬之者,无德故也。”王曰:“诚如先生之言。”于是乃以管穆为临淄宰。

(节选自《孔丛子·对魏王》)

材料二:

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君曰:“鲍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用之。”君曰:“诺。”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节选自《韩菲子·十过》)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为兼词“于此”,与《劝学》中“风雨兴焉”的“焉”用法相同。
B.“刚愎”,意思是“倔强、固执”,与成语“刚愎自用”中的“刚愎”意思相同。
C.“适”,意思是“迎合”,与《屈原列传》中“适长沙”中的“适”意思不同。
D.“其”,表“婉商”,与《师说》中“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语气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王认为管穆容貌丑陋,百姓不会尊重他。子高从正反两方面用晏子、赵文子、屠商的事例加以反驳。
B.齐桓公向管仲问政,管仲以年老为由推辞,他告诉桓公了解臣下莫过于君主,应自己去测试他们的忠心。
C.管仲去世以后,齐桓公任用竖刁为相,竖刁犯上作乱,桓公最终落得个悲惨结局,是不听管仲之言的结果。
D.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论述了国君在用人方面应当注重德行,这一理念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借鉴意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见敬在德,且臣所称,称其材也。
2)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
5.材料二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用人的标准,请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论语·泰伯》)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注】哉?人焉廋哉?

(《论语·为政》)

材料二:

开元三年,左拾遗张九龄上书曰:

夫元元之众,莫不悬命于县令,宅生于刺史,此其尤亲于人者也。是以亲人之任,宜得贤才;用人之道,宜重其选。

又古之选用贤良,取其称职,或遥闻而辟召,或一见而任之。是以士修素行,不图侥幸。今天下未必理于上古,而事务日倍于前,诚为不正其本而设巧于末。所谓末者,吏部条章,动盈千万,刀笔之吏,辨析毫厘,节制抢攘,溺于文墨。胥徒之猾,又缘隙而起。臣以为始造簿书,以备人之遗忘耳,今反求精于案牍,不急于人才,亦何异遗剑中流,而刻舟以记?去之弥远,可为伤心。

又天下虽广朝廷虽众而士之名贤诚可知也。若使毁称相乱,听受不明,事将已矣,无复可说。如其贤能,各有品第,每一官阙,而不以次用之,则是知而不为,焉用彼相?借如诸司清要之职,当用第一之人,及其要官阙时,或以下等叨进,以故时议无高无下,唯论得与不得,自然清议不立,名节不修,上善则守志而后时,中人则躁求而易操。其故何哉?朝廷若以名进人,士子亦以修名获利,而利之所出,众则趋焉。已而名利不出于清修,所趋多归于人事。其小者苟求取得,一变而至阿私;其大者许以分义,再变而成朋党;斯并教化渐溃,使之必然。故于用人之际,不可不第其高下;若高下有次,不可谬干。夫士必刻意修饰,思齐日众,刑政自清。此皆兴衰之大端,安可不察也?

(节选自《通典·卷十七·选举五》)

【注】廋:隐藏。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又天下A虽广B朝廷C虽众D而士之E名贤F诚可知G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刀笔之吏,指主管文书的官吏,后特指主管诉讼的官吏。使用时有时会带有贬义。
B.案牍,公事文书。该词与刘禹锡《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的“案牍”意思相同。
C.知,知道,懂得,与荀子《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知”意思不同。
D.“朝廷若以令名进人”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便言多令才”的“令”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为政》篇讲述了选拔人才的方法,那就是观察这个人的言行、由来经历,了解他的安心情况。
B.张九龄认为古代选拔人才的标准,主要是看他是否和他的职位相称,而且贤士非常重视自己的品行,不会只求一时的侥幸。
C.张九龄认为官府创作簿书的初衷,是为了防止官员在使用时忘记其中的内容,而不是舍本逐末,只追求公文精辟。
D.张九龄认为选拔人才一定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如果社会上形成了凭借人情关系获得官位的邪气,那么就会引发叛乱。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亲人之任,宜得贤才;用人之道,宜重其选。
(2)亦何异遗剑中流,而刻舟以记?
5.材料一《论语·泰伯》与材料二最后一段都提到了选拔人才的标准,它们有哪些异同?请简要概括。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人主有大患:使知者虑之,则与愚者论之;使修士行之,则与污邪之人疑之。虽欲成功,得乎哉!譬之是犹立直木而恐其景之枉也,惑莫大焉。语曰:好女之色,恶者之孽也。公正之士,众人之痤也。循乎道之人,污邪之贼也。今使污邪之人论其怨贼而求其无偏,得乎哉!譬之是犹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乱莫大焉。故古之人为之不。其取人有道,其用人有法。取人之道,参之以礼;用人之法,禁之以等。行义动静,度之以礼;知虑取舍,稽之以成;日月积久,校之以功。故卑不得以临尊轻不得以县重愚不得以谋知是以万举不过也。故校之以礼,而观其能安敬也;与之举错迁移,而观其能应变也;之以声色、权利、患险,而观其能无离守也。彼有之者与诚无之者,若白黑然,可诎邪哉!此明王之道也。

(节选自《荀子·君道篇》)

材料二:

越王勾践反越五年,未闻敢死之友。或谓诸大夫爱其身、惜其躯者。乃登渐台,望观其群臣有忧与否。相国范蠡、大夫种之属俨然列坐,虽怀忧患,不形颜色。越王即鸣钟惊檄,而召群臣,与之盟。群臣默然莫对者。于是越王默然不悦,面有愧色。即辞群臣,进计而问曰:吾使贤任能,各其事。孤虚心高望,冀闻报复之谋。今不闻其语,厥咎安在?曰:选贤实士,各有一等。远使以难,以效其诚。内告以匿,以知其信。与之论事,以观其智。饮之以酒,以视其乱。指之以使,以察其能。示之以色,以别其态。五色以设,士尽其实,人竭其智。知其智,尽实,则君臣何忧?越王曰:吾以谋士效实、人尽其智,而士有未尽进辞有益寡人也。曰:范蠡明而知内,文种远以见外。愿王请大夫种与深议,则霸王之术在矣。越王乃请大夫种。

(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卑A不得以临B尊C轻D不得以县E重F愚G不得以谋H知I是J以万举不过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这样,与《石钟山记》“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中的“然”意思相同。
B.接,使……接触,与《屈原列传》“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中的“接”意思不同。
C.诚,确实,与《谏太宗十思疏》“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中的“诚”意思不同。
D.殊,不同,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中的“殊”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在引用俗语之后,以一个反问句强调不能指望污邪之人能公正地评判循道之人这一观点,再通过打比方进一步强调观点,接着指出任用污邪之人的危害。
B.在回到越国的五年间,勾践没有听说有敢于为他效死的人,没有听到臣子提出为国复仇的计谋,勾践召集群臣,向他们了解原因,但大家都默不作声。
C.计向勾践提出了多种“选贤实士”的具体方法,如远使效诚、告匿知信、论事观智等;他还建议勾践邀请文种,与文种深入讨论,商定成就霸业的策略。
D.材料一围绕君主选人、用人的问题展开论述,材料二记叙了勾践就“使贤任能”的问题询问臣子的故事。两则材料都是先言存在的问题,再言相关措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譬之是犹立直木而恐其景之枉也,惑莫大焉。
(2)相国范蠡、大夫种之属俨然列坐,虽怀忧患,不形颜色。
5.在选择、任用人才方面,材料一和材料二带给我们哪些启示?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简要概括。
2024-01-18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域,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文本二

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犹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高祖说而叹曰:吾乃今日知为天子之贵也!以通为奉常,遂定仪法,未尽备而通终。

至文帝时,贾谊以为:汉承秦之败俗,废礼义,捐廉耻,今其甚者杀父兄,盗者取庙器,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为故,至于风俗流溢,恬而不怪,以为是适然耳。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修则坏。汉兴至今二十余年,宜定制度,兴礼乐,然后诸侯轨道,百姓素朴,狱讼衰息。乃草具其仪,天子说焉。而大臣绛、灌之害之,故其议遂寝。

至武帝即位,进用英隽,议立明堂,制礼服,以兴太平。会窦太后好黄老言,不说儒术,其事又废。后董伸舒对策宫: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大者,在于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天使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长养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阴入伏藏于下而时出佐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务德教而省刑罚。刑罚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今废先王之德教独用执法之吏治民而欲德化被四海故难成也。是故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教化以明,习俗以成,天下尝无一人之狱矣。至周末世,大为无道,以失天下。秦继其后,又益甚之。自古以来,未尝以乱济乱,大败天下如秦者也。习俗薄恶,民人抵冒。今汉继秦之后,虽欲治之,无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一岁之狱以万千数,如以汤止沸,沸俞甚而无益。辟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能胜残去杀者,失之当更化而不能更化也。

(节选自《汉书·志·礼乐志》)

1.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这三处。
今废先王之德A教B独用执法之吏C治民D而欲德化E被四海F故G难成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黔首,战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谓。黔,黑色。秦朝百姓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黔首”。
B.文本二“而大臣绛、灌之属害之”中“属”的含义与“屈平属草稿未定”中的“属”含义不同。
C.岁功,一年四季的时序变化。“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是说阳气主导一年的时序变化。
D.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后泛指学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朝建立后,开始治理乱世,使之恢复正常安定,命叔孙通制定礼仪,用来端正君臣的地位。但没有完全齐备叔孙通就去世了。
B.汉文帝时,贾谊提出要改变汉朝的风俗,应该制定制度,提倡礼乐,得到了天子的支持。但到了汉武帝时,因为大臣阻挠,这些制度没有继续推行下去。
C.董仲舒用“阴阳之说”来解释仁德和刑法的功用:阳是仁德,阴是刑法。阳常处在盛夏,用来养育万物,阴常处在隆冬,聚积在空虚不用的地方,可见上天主张德行而不主张刑法。
D.汉得到天下以来,常常想治理好,但是到现在仍然不能使凶暴的人转化,是由于应当变更的时候没能变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2)辟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5.秦汉统一天下后治国策略有何不同?汉为贯彻治国方略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结合以上两个语段加以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