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说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齐闵王曰:“明主察相,诚欲以伯王也为志,则战攻非所先。战者,国之残也,而都县之费也。彼战者之为残也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输饮食而待死士令折辕而炊之杀牛而觞士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则此虚中之计也。”“夫战之明日,尸死扶伤。死者破家而葬,夷伤者空财而共药,完者内酺而华乐,故其费与死伤者钧。故民之所费也,十年之田而不偿也。军之所出,矛戟折,伤弩,破车,罢马,亡矢之大半。甲兵之具,官之所私出也,士大夫之所匿,厮养士之所窃,十年之田而不偿也。天下有此再费者,而能从诸侯寡矣。”

“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冲,中罢于刀金,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上倦于教,士断于兵,故三下城而能胜敌者寡矣。”

“昔智伯瑶攻范、中行氏,杀其君,灭其国,又西围晋阳,吞兼二国而忧一主,此用兵之盛也,然而智伯卒身死国亡,为天下笑者,何谓也?兵先战攻而灭二子患也。”

“昔者,中山悉起而迎燕、赵,南战于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其将。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比胜,此用兵之上节也,然而国遂亡,君臣于齐者,何也? 不啬于战攻之患也。由此观之,则战攻之败,可见于前事。”

“今穷战比胜而守必不拔,则是非徒示人以难也,又且害人者也,然则天下仇之必矣。彼明君察相者,则五兵不动而诸侯从,辞让而重赂至矣。”

“故明君之攻战也,甲兵不出于军而敌国胜,冲橹不施而边城降,士民不知而王业至矣。彼明君之从事也,用财少,旷日远而为利长者。”故曰:兵后起则诸侯可趋役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五》,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战者之为残也/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输饮食而待死士/令折辕而炊之/杀牛而觞士/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则此虚中之计也/
B.彼战者之为残也/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输饮食而待死士/令折辕而炊之/杀牛而觞士/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则此虚中之计也/
C.彼战者之为残也/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输饮食而待死士/令折辕而炊之杀牛/而觞士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则此虚中之计也/
D.彼战者之为残也/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输饮食而待死士/令折辕而炊之杀牛/而觞士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则此虚中之计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在文中指劝说。古时游说之士奔走各国,凭口才劝说君主采纳他的主张。
B.伯王,在古代是指对霸者的尊称;伯,通“霸”,在文中意为诸侯联盟的首领。
C.“举冲橹”中的“橹”指战车,与《过秦论》中“流血漂橹”的“橹”相同。
D.“士民”在古文中常有“士大夫和庶民”的意思,在文中泛指百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认为战争中百姓的钱财支出包括安葬阵亡将士的费用,受伤将士求医问药的开销,以及平安回家的将士欢聚饮酒的花费等。
B.战争中所需要的武器装备如矛戟、弩、矢等,并非都在战场上损毁,有些会被士大夫藏起来,有些会被军中杂役窃取。
C.战争持续时间长,将官身不离铠甲,能在一年内建筑好护城设施就算是很快了,而攻下三城后还有余力再出兵的则更难做到。
D.智伯瑶用兵盛极一时,但最终被天下人耻笑;而英明的君主所做的事情花钱少,所用时间长,却为国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山悉起而迎燕、赵,南战于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其将。
(2)彼明君察相者,则五兵不动而诸侯从,辞让而重赂至矣。
2024-01-23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故以上之征而倍取于民者四,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十一,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交能易作而得均。交能易作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也。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粟之功也。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战不必胜,守不必固,命之曰寄生之君。此由不利农、少粟之害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在相应位置标出。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栗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蚤生而晚杀”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蚤”用法相同。
B.五谷,五种谷物,具体指哪五种,说法不一。也常用“五谷”泛指所有粮食作物。
C.“此王之道也”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两句中的“道”的含义不同。
D.“此务粟之功也”与“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两句中的“务”的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府向农民征税完全不顾农业生产收入的实际特点,既急迫又不根据时节,这就导致农民不得不借加倍的高利贷来交税。
B.常山东麓,黄河、汝水之间是粮食生长的好地方,此地农作物生长期早而凋落时间晚,四季都可种植而五谷都可丰收。
C.先代圣王让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这样农民每年的收入就能超越其他人,农民就会开垦田野,奸巧之事就不会发生。
D.舜第一次率民迁徙建成“邑”,第二次迁徙建成“都”,第三次迁徙建成“国”,人民愿意跟随他是因为他能为百姓除害兴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2)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
2024-01-08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乙]

伯夷、叔齐,孤竹君二子也。文王卒,武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之。及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

(司马迁《史记·伯夷叔齐列传》有删改)


注:①孤竹君:商朝孤竹国国君的封号。②谏:用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③弑:指臣杀君,下杀上。④兵:用作动词,杀害,杀伤。⑤宗周:这里指归附周朝。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父               或王急宜B.扶而                    委而
C.居天下之广     面山而D.孤竹君二子也          跳往助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理解:景春认为公孙行和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这句话透露出景春对他们的羡慕甚至崇拜。
B.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得志的时候,百姓按他的要求去做:不得志的时候,要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理解: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信守承诺,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C.太公曰:“此义人也。”
翻译:太公说:“他们是有道义的人啊!”
理解:这是太公对伯夷、叔齐由衷的赞叹,从侧面表现出伯夷、叔齐对道义的坚守。
3.请结合甲乙两文,分析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精神在伯夷、叔齐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2024-01-04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高一新东方开学考 语文试卷 03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圆,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又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B.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C.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D.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
B.“阡陌”,指田间小路,与“阡陌交通”的“阡陌”同义。阡,南北向小路;陌,东西向小路。
C.“黔首”,秦朝称百姓为“黔首“,“黔”是黑色,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氓”等。
D.“七庙”,天子供奉历代祖先的宗庙,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百姓一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极言秦的强大,以其善攻,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再极力铺叙秦始皇的善守,从愚民、弱民等方面采取严厉的措施巩固政权;最后转入叙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心态,“自以为”“万世之业”等词写尽秦始皇的自信与贾谊的他信。
B.第二段写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秦国面对强大的列强联盟能够以弱胜强统一天下,面对平凡甚至弱小的陈涉却一击而溃,这为下文中心论点的提出作了铺垫。
C.第三段从领袖地位、武器装备、义军素质、用兵策略四方面将陈涉与“九国”做比较,实质上仍是以秦之今与秦之昔比较,通过对比论证,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
D.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已发生了变化,仍自以为是,以武力统治天下,最终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常为后人道。然管仲死,坚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其祸蔓延,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则?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以仲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宋·苏洵《管仲论》有删节)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简公,齐无宁岁                                        讫:直到
B.而非三子者则无以其欲                           遂:满足
C.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桓公之手足耶             絷:束缚
D.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微:微小
2.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曰管仲,则?                                        泣下沾襟,其衰也
B.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                                 古之学必有师
C.吾以仲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臣少仕伪朝
D.徒有仲焉耳                                               其无礼于晋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
B.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
C.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
D.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
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苏洵批评管仲的一组(     
①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
②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
③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④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⑤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⑥仲可谓不知本者矣
A.①②⑤B.②③⑤C.③④⑥D.①④⑥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洵认为齐国的安定强盛是由于鲍叔,而齐国的祸乱却是由于管仲。
B.管仲病危,桓公问其丞相人选,管仲推荐了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
C.苏洵认为,真正贤者将死之时,不会悲痛自己离世,而会忧虑国家安危。
D.苏洵的《管仲论》章句腾挪多变,起伏照应,极富雄辩恣肆的特点。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常为后人道。
(2)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7.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苏洵和孔子对管仲评价的不同之处。
2023-11-0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北辰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节选自《老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节选自庄子《秋水》)


【注】①泾流:无阻的水流。②涘:岸。③河伯:河神。④若:海神的名字。⑤虚:同“墟”。⑥尾闾:泄海水之所。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者不长                    矜:夸耀
B.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
C.我尝闻仲尼之闻             少:缺少
D.于时也                           笃:限制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B.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C.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D.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
C.《秋水》写了河神小却自以为大,海神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事物认知的相对性,批驳了河神在自满后不能自我反省,反而沾沾自喜。
D.《秋水》里的寓言是庄子虚构的,宣扬了庄子的认识无止境的哲学思想。文中的河伯被设为庄子思想的对立面,北海若则是庄子自己的化身。
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老子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
B.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创立了哲学学派“庄学”。他一生贫困,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精神自由。
C.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是八十岁,下寿是六十岁。
D.在古代家和国是有区别的,家指诸侯下面分的大夫建立的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建立的地。而当时周天子统治的整个“天下”被称为“邦”。随着汉语的发展,在“兴国安邦”中“邦”和“国”已是同义词,都是“国家”的意思了。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选自《荀子·修身》

文本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选自《礼记·大学之道》)


【注】①菑然:灾害在身的样子。“菑”通“灾”。②当:恰当。③折(zhé)阅:低价销售,亏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B.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C.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D.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肖,字面意是不像,常用来表达子不如父,引申为不贤、不才。有时用于表自谦。
B.传,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有时指书传,文字记载,不特指某书,文中的“传”与《苏武传》的“传”均为此意。
C.荀子,名况,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主张性恶论。
D.《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成书于汉代,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对“见善”与“见不善”所持的态度,与《论语》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表达的道理是一致的。
B.一个人喜欢善的事物,从不厌烦,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又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劝诫他人,这样的人一定会一天天取得进步。
C.品德修养高的人不会太在意富贵,不会被外物主宰自己的心灵,而一般人就不同,他们可能受到名利等外物的役使。
D.《礼记》阐述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之间的关系时,用了顶真的手法,语言回环往复,富有音乐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5.两则材料都讲了修身的意义,其侧重点有何不同?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正 》,有删改)

【注】①闲:防御,捍卫。②诐:偏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B.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C.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D.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2.下列对于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地理名称,从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B.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C.《春秋》,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孔子修订而成。
D.墨翟,即墨子,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时势衰落,道义衰微,荒谬的学说、残暴的行为兴盛,孔子深为忧虑,于是就写作了《春秋》。
B.孟子认为邪说会危害做事和朝政,即使圣人再度兴起,也会认为自己的观点容易实施。
C.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是对大禹、周公、孔子事业的继承。
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周公,百姓不会安宁;没有孔子,乱臣贼子会犯上作乱。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
(2)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五石之瓠》)
2023-10-0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十九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避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宫墙既立,谨上为凿一门。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选自《墨子·尚贤上》,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B.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C.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D.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者,指与君主关系亲密的臣子;近者,指在左右侍奉君主的臣子。
B.国,诸侯国或国都;郊,都城外百里以内的地方;远鄙,远方边邑。
C.爵位,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能世袭,封地均称国。
D.阳,山南水北谓之阳,此处的“服泽之阳”应该是“服泽”的南面。
3.下列有关选文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无论是对“善射善御之士”还是对“贤良之士”,国君都应该“富之贵之、敬之誉之”。
B.墨子指出富贵者、亲者、近者、远者等人不得不为义的情形,突出了君主“尚贤事能”的重要影响。
C.文章以修墙筑门作比,阐明了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法,与《兼爱》中用治病类比治国的论证方法一致。
D.本文围绕圣王尚贤的观点层层深入,论证严密,突出了墨子作为一个辩论大师犀利善辩的语言风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
(2)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5.为什么圣王会对贤者“富之贵之”,请简要概括。
2023-09-23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罗定邦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选自《庄子》)

文本二: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秦缪公时,戎强大。秦缪公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戎王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抒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戒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禽之。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拙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节选自《吕氏春秋·雍塞》)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
B.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
C.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
D.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齐桓晋文之事》)中“树”的意思相同。
B.“遗之女乐”与“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贾谊《过秦论》)中的“遗”字的意思相同。
C.“若将安适”与“卮酒安足辞”(司马迁《鸿门宴》)的句式不同。
D.“乡之先视齐寇者”与“去国怀乡”(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乡”字的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子种出了能够容得下五石的大葫芦,但因为盛不了足够多的水,做成瓢又没有用,所以就把它打破了,庄子因此批评他不善于使用大东西。
B.宋国人有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药方,但仅百金就卖掉了,庄子在文中叙述此事,旨在批评惠子与这个宋国人都是见识不通达之徒。
C.戎王没有识破秦缪公赠送歌舞队和厨师的阴谋,日夜不停地吃喝玩乐,若有谁提醒他有秦军进犯的危险,他还惩罚谁,这导致其最终被活捉。
D.最后那个察看齐寇的使者,想到报告实情会被处死,不报告实情也会立刻被处死,所以不知该怎么办,后来在其哥哥的启发之下谎报了军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
(2)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禽之。
2023-09-20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敬业职业高中(驻马店开发区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