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常博士掌谥,职事三品已上薨者,故吏录行状,申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拟议讫,申省,省司议定,然后闻奏。代宗朝吏部尚书书陟薨,太常博士程皓谥曰忠孝。刑部尚书颜真卿驳之曰:出处事殊,忠孝不并。已为孝子,不得为忠臣;已为忠臣,不得为孝子。故求忠于孝岂先亲而后君移孝于忠则出身而事主。所以叱驭而进,不惮危险,故王尊为忠臣;思全而归,恐有毁伤,故王阳为孝子。则知昼之与夜,本不相随,春之与秋,岂宜同日。且以为尚书志业高远,羽仪前朝,百行之中,能事甚众,议行称谥,固多美名,何必忠孝两施,然后表德。历考前史,恐无此事。敢率愚见,请更商量。皓执前议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先于孝。孝于家则忠于国,爱于父则敬于君。脱爱敬齐焉,则忠孝一矣。立君臣,定上下,不可以废忠。事父母,承祭祀,不可以亏孝。忠孝之道,人伦大经。孔子曰:‘以孝事君则忠。’又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此圣人之教也。至于忠孝不并,有为而言。将由亲在于家,君危于国;奉亲则孰当问主,赴国则无能养亲,恩义相迫,事或难兼。至若奉慈白亲在于家,君危于国:奉亲则孰当问主,赴国则无能养亲。恩文相迫,事或难兼。至若奉慈亲,当圣代,出事主,入事亲,忠孝两全,谁曰不可?况‘忠孝侯’之传鹊印,唐尧之代即有此官。伏念美名,请依前谥。有司不能驳焉。

(节选自《封氏闻见记校注》)

材料二:

当禄山反,哮噬无前,鲁公[注]独以乌合婴其锋,功虽不成,其志有足称者。晚节偃蹇,为奸臣所挤,见殒手。毅然之气,折而不沮,可谓忠矣。

(节选自《新唐书》)

[注]鲁公:指颜真卿,唐代宗时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求忠A于孝B岂先亲C而后D君E移孝F于忠G则出身H而事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状,文中指死者世系、生平大略等,通常是由死者的门生、故吏或亲友撰写。
B.出处,文中指出仕和隐退,与俗语“英雄莫问出处”中的“出处”意思不同。
C.唐尧,是传说中华夏族五帝之一,“尧”为其谥号,因封于唐,故称“唐尧”。
D.贼,文中指作乱的人,与《燕歌行》中“汉将辞家破残贼”的“贼”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常博士掌管拟定谥号,职务三品以上的官员死后,按流程议定谥号,最后奏报皇帝;吏部尚书书陟去世后,程皓为其拟谥“忠孝”。
B.颜真卿认为,韦陟的谥号本来有很多美名可选,不必非要以“忠孝”来表彰其德行,程皓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需要再商讨裁决。
C.程皓认为,天地之间人最为宝贵,人应以孝行为先,一个人尽孝于家就会尽忠于国,在家爱父则可在国敬君,爱敬一致那么忠孝一体。
D.程皓认为,忠孝不能两全是有缘故的,奉养父母与侍奉君主这两件事难以兼得:韦陟奉养父母,身处圣明时代,忠孝是可以两全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知昼之与夜,本不相随,春之与秋,岂宜同日。
(2)鲁公独以乌合婴其锋,功员不成,其志有足称者。
5.颜真卿于“忠”做到了知行合一。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05-16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二)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十九年,太宗将亲征高丽,开府仪同三司尉迟敬德奏言:车驾若自往辽左,皇太子又监国定州,东西二京,府库所在,虽有镇守,终是空虚,辽东路遥,恐有玄感之变。且边隅小国,不足亲劳万乘若克胜,不足为武,倘不胜,翻为所笑。伏请委之良将,自可应时摧灭。太宗虽不从其谏,而识者是之。

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从太宗征高丽,诏道宗与李勣为前锋,及济辽水克盖牟城,逢贼兵大至,军中佥欲深沟保险,待太宗至,徐进。道宗议曰:不可,贼赴急远来,兵实疲顿,恃众轻我,一战可摧。昔耿弇不以贼遗君父,我既职在前军,当须清道以待舆驾李勣大然其议。乃率骁勇数百骑,直冲贼阵,左右出入,勣因合击,大破之。太宗至,深加赏劳。道宗在阵损足,帝亲为针灸,赐以御膳。

(节选自魏征《贞观政要·征伐》)

材料二:

凡征高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馀级,战士死者几三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上不能成功,深悔之,叹曰: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命驰驿祀征以少牢,复立所制碑,召其妻子诣行在,劳赐之。

臣祖禹曰:太宗北擒颉利,西灭高昌兵威无所不加四夷震慑而玩武不已。亲击高丽,以天下之众困于小夷,无功而还,意折气沮。亲见炀帝以勤远国,而袭其所为。臣以为太宗之征高丽,无异于炀帝,但不至于乱亡耳。惟不能慎终如始,日新其徳,而欲功过五帝,地广三王,是以失之。然见危而思直臣,知过而能自悔,此所以为贤也。

(节选自范祖禹《唐鉴》)

[注]①军中佥:军中之人。②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东汉开国元勋、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西灭A高昌B兵C威D无所不加E四夷F震慑G而玩武H不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有马车之意,此处代指“天子”,和文中的“万乘”“舆驾”,含义相同。
B.“战马死者什七八”在句式结构上与“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相同。
C.“上以不能成功”中“以”意为“认为”,与“习以成性”中的“以”含义不同。
D.“勤远亡国”中的“亡”字与“耻学于师”(《师说》)中的“耻”字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十九年太宗打算亲征高丽,尉迟敬德希望太宗不要御驾亲征,可派良将出征,尽管太宗未采纳尉迟的意见,但有人认同尉迟的说法。
B.王道宗追随太宗征讨高丽,担任前锋,途遇强敌,王道宗认为敌军远道而来,士兵疲惫,倚仗大军人数轻视唐军,一仗就可以打败敌军。
C.此次唐军征讨高丽虽有胜绩,但是在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役中,唐军亦有不少伤亡,战死的士兵近三千人,战马死了百分之七八十。
D.唐太宗亲征高丽没有取胜,对此次军事行动感到后悔,不禁想到敢言直谏的魏征,由此可见,尉迟敬德在唐太宗心目中的地位不如魏征。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克胜,不足为武,倘不胜,翻为所笑。
(2)以天下之众困于小夷,无功而还,意折气沮。
5.材料二中,范祖禹是如何评价唐太宗征伐高丽的行为的?
2024-05-16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故曰: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所谓义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女有别。非其义也,饿不苟食,死不苟生。此乃有法之也。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节选自《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

太宗初即位,谓侍臣曰:“准《礼》名,终将讳之。前古帝王,亦不生讳其名,故周文王名‘昌’,《周诗》云:‘克昌厥后。’春秋时鲁庄公名‘同’,十六年《经》书:‘齐侯、宋公同盟于幽。’惟近代诸帝,妄为节制,特令生避其讳,理非通允,宜有改张。”因诏曰:“依《礼》,二名不偏讳,尼父达圣,非无前指。近世以来,曲为节制,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语,今宜依据礼典,务从简约,仰效先哲,垂法将来。其官号人名及公私火籍,有‘世’及‘民’两字不连续,并不须讳。”

贞观二年,中书舍人高季上疏曰:“窃见密王元晓等俱是懿亲陛下友爱之怀义高古昔分以车服,委以薄维,须依礼仪,以瞻望。比比见帝子拜诸叔,诸叔亦即答拜,王爵既同,家人有礼,岂合如此颠倒昭穆?伏愿一垂训诫,永循彝则。”太宗乃诏元晓等,不得答吴王恪、魏王泰兄弟拜。

贞观十四年,太宗谓礼官曰:“同爨尚有缌麻之恩,而嫂叔无服;又舅之与姨,亲疏相似,而服之有殊,未为得礼,宜集学者详议。余有亲重而服轻者,亦奏闻。”

(节选自《贞观政要·礼乐》)

1.材料二画的部分有三处而加句读,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窃见密王A元晓等俱是B懿亲C陛下友爱之D怀E义高F古昔G分以车H服
2.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指爱护,与《阿房宫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中的“爱”含义相同。
B.常,指平常,与《马说》“而伯乐不常有”中的“常”含义不同。
C.副,表示符合,与成语“名不副实”中的“副”意思相同。
D.学者,指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与《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认为臣子忠心、儿子孝顺、长幼有礼、男女有别都足符合道义的做法,但君工如果只懂得仁慈、道义就不能治理天下。
B.太宗以文王和庄公为例,说明古代君王生前对名字并没有避讳,因此决定世人对“世”“民”两字,只要不连读,就不必避讳。
C.高季辅认为密工李元晓和员工李格、魏工李泰兄弟都足皇亲国戚,且是叔侄关系,密工对两兄弟的答拜不符合礼仪的要求。
D.唐太宗认为现在服丧的礼仪中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要求礼官负责召集相关的人员、制定服丧礼仪,使之更符合礼仪规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2)今宜依据礼典,务从简约,仰效先哲,垂法将来。
5.对于君主应该如何对待“义”和“法”,商鞅的观点和唐太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5-13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部分学校高三核心考向(三模)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何谓求诸人?人同类而智殊,贤不肖异,皆巧言辩辞,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乱也。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污,无之而非是。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选自《吕氏春秋·论人》,有删改)

材料二:

何谓观其至质,以知其名?凡偏材之性,二至以上,则至质相发,而名生矣。是故骨直气清,则休名生焉。气清力劲,则烈名生焉。劲智精理,则能名生焉。智直强悫,则任名生焉。集于端质,则令德济焉。加之学,则文理灼焉。是故观其所至之多少,而异名之所生可知也。

何谓观其所短,以知其长?夫偏材之人,皆有所短。故直之失也,讦。刚之失也,厉。和之失也,懦。介之失也,。夫直者不讦,无以成其直,既悦其直,不可非其讦,讦也者,直之征也。刚者不厉,无以济其刚,既悦其刚,不可非其厉,厉也者,刚之征也。和者不懦,无以保其和,既悦其和,不可非其懦,懦也者,和之征也。介者不拘,无以守其介,既悦其介,不可非其拘,拘也者,介之征也。然有短者,未必能长也。有长者,必以短为征。是故观其征之所短,而其材之所长可知也

(选自《人物志·八观》,有删改)

【注】①通:显达,处境顺利。②进:举荐。③人:通“仁”。④门郭:这里指左右亲近的人。⑤至质:志质,素质及外在表现。⑥二至:本质和气质。⑦悫:真诚,诚实。⑧介:独特的节操或行为。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八观A六验B此贤主C之所以D论人也E论人者F又必G以H六戚四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处境困窘,与孟子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的“穷”词义相同。
B.特,杰出的,卓异的,与“诏书特下,拜臣郎中”(《陈情表》)中的“特”词义不同。
C.“而令名生矣”与“王使屈平为令”(《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令”词义不同。
D.“介之失也,拘”与“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两句中的“拘”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察人在显达时礼遇什么人和在尊贵时举荐什么人,看人在学习时说的是什么,看人在贫贱时不做什么,这些可以助力识别人。
B.人在高兴的时候,能看出别人的节操;人在发怒的时候,能看出别人的气度;人在悲哀的时候,能检验别人的仁爱之心。
C.偏才如果气质清正而能力强劲、智力强劲而精通事理、才智美而真诚,就会分别产生功业、贤能和承担责任的名声。
D.偏才有长处,必定有短处,比如温和的人一定会软弱,温和而不软弱,就不能保持温和。喜欢其温和,就不能否定其软弱。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譬之若逃雨污,无之而非是。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2)有长者,必以短为征。是故观其征之所短,而其材之所长可知也。
5.两则材料都谈论了“知人”,其观点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香大抄手

陈美桥

春雨浸润,泥土幸福得浑身起酥,暧昧地粘在赶路人的鞋帮鞋底。于是,街道上交错着各式黄泥鞋印。有一双大头皮鞋,在无名饭店前停留很久,鞋头已经磨损,鞋带也因长时间拉扯,失去了张力。

蒙蒙细雨落在穿皮鞋的老人头上,花白的头发丝像吐出了细微的气泡。他退移到饭店屋檐下躲雨,久久打量着斜对面的“鱼香大抄手”店铺。

店老板张瘸子正在涮洗客人刚刚吃完的面碗,洗洁精的泡沫和红油的残余,在那双厚实的手掌上四处游移。这间不到三十平方米的小店,生意十分兴隆。他操持这家抄手店,亲自揉面团,压面皮,做得很精细。特制的抄手皮,比普通抄手皮更方更大,更有韧劲,包着鲜嫩润泽的肉馅,量足饱满。他发明了用辣椒油、酱油等作料调和的鱼香汁干拌吃法,滋味醇厚,食客忍不住赞赏:“张瘸子,你这是菜刀剃头——与众不同哦。”

每每这时,张瘸子习惯性地挤出憨笑,向大家拱拱手。他为人仁义,如果有人身上钱揣得不够,他便说:“下回一起给嘛。”

这天的洗碗量比平常更多一些。急涌的自来水撞在碗壁,又弹出来,砸在他的眼角,他用手肘去擦水的瞬间,视线移到远处,发现有双眼睛盯着他。目光撞过之后,又各自移到了别处。

无名饭店的老板云巧出门去张罗一些杂事,在街上走了个来回,见老人还立在门口,便问道:“大爷躲雨呀,外边风大,进屋坐一会儿嘛。”

风确实吹得老人的脸颊有些泛红,双手冻得微红。他干咳了两声,说道:“那就多谢老板了。”

老人在一张条凳上坐下,云巧递来一杯热茶。他双手捧住杯子,轻轻呷了一口,问道:“你这饭店咋没营业呢?”

“快了。大爷想吃点儿啥子?”

“我肚子确实饿了,能不能帮我到对面买一碗抄手?”

云巧好生奇怪,老人在门口站那么久,为何不自己到抄手店里吃上一碗?但她看老人的气色确实欠佳,便朝着对面的抄手店喊道:“张叔,还有抄手没得?”

张瘸子抬头,看看托盘里的抄手,赶忙答复:“不够一碗呢!”

老人听后,对云巧说:“不要紧,喊他煮起。”

“煮起哈!”不一会儿,云巧撑着伞过去端抄手。张瘸子给煮好的抄手淋上鱼香汁,又加了小半勺蒜泥和葱花。老人看到碗里鼓胀的大抄手,瞬间眼睛明亮,精神抖擞。云巧将筷子递过去,只见大爷央起抄手咬了一口,突然走神似的并不吞咽。

“大爷,抄手不对味吗?”

“不是不是。”

“那您……”

“这个张瘸子是本地人吗?”

“不是,是前几年来镇上租那间屋开的店。”

“哦?”

张瘸子是单身汉,勤快老实,除了那条瘸腿,挑不出别的毛病。有媒婆主动为他介绍过好几回对象,他都以残疾为由笑着婉拒,也有人揣测,他心里已经有人了。

他隔壁是一家裁缝铺,铺子的主人,是带着八岁儿子的寡妇严琼花。每当集日,严琼花铺子里人多,来不及做午饭,便打发儿子到隔壁吃抄手。张瘸子知道孩子不吃辣椒,特意做成清淡口味。孩子快要吃完,他又拌上一碗鱼香味的,让孩子端给妈妈吃,而碗里抄手的数量总要比别人多上几个。严琼花端着抄手对着张瘸子笑,两个酒窝显露出来特别好看。

街坊有意撮合他们,但张瘸子总是笑而不答。时间长了,严琼花觉得张瘸子嫌弃自己,便不想和他再有任何瓜葛。张瘸子想向她解释,却又不知如何开口。严琼花也只冷冷回他一眼,那张圆脸再没泛起过一丝涟漪。

老人端着空碗走到抄手店,把钱递给张瘸子,夸赞道:“这个鱼香大抄手味道安逸,跟我在永川吃的差不多。”

“难得您夸奖。”张瘸子的脸一下子红了。

老人没有马上离开,他往旁边瞅着张瘸子调完作料,用勺子点一滴沾在指尖尝了尝:“浓稠、咸鲜、甘香,就是这个味!”接着从裤兜里拿出一张照片,叫了声,“刘道义!”

正埋头往瓶里装调料的张瘸子听到这声呼唤,瞬间呆立,手中的汤勺坠落在地。

“当真是你啊!尽管你隐姓埋名,可你的手艺出卖了你。这世上的瘸子多,但会做鱼香大抄手的瘸子不多。”

“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啊!”

“告诉你,你那个老板,坟上都长树了!”

“老板死了?我不是故意的,是他误会我偷钱,跑到厨房来打我,我顺手一推,他撞在厨台角上了……”。

“那你为啥子要跑?你晓不晓得,我从警队退休到现在,因为你这桩没有破的命案,一直到处找你。”

“我害怕说是我杀了人……我……没有杀人,真的没有杀人……”张瘸子双膝跪在老人面前。

老人一把将他拉起来,要带他去自首。他瞬间又跪着央求道:“警官,请相信我一回,办完这件事,明早就跟你走。”

黎明时分,张瘸子写好两封信,一封塞进严琼花的门缝,又将一大包钞票藏到她放置废布的纸箱。另一封塞进无名饭店门内,便随老人一起搭乘汽车进了城。

云巧展开门缝里塞进来的信,上面详细地记录着鱼香大抄手的制作方法,包括肉品的选用、肉馅的调配,以及鱼香汁的调法。

云巧觉得十分惊诧,失落地凝视那店铺门外贴着的“停业”二字。严琼花从信中读出男人的深情和无奈,拉着儿子,流着泪往进城的方向追去,嘴里不断地喊着“瘸子”。那些眼泪比春雨来得热烈,来得滚烫。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鞋头已经磨损,鞋带也因长时间拉扯,失去了张力”的细节描写,暗示了老人追踪案犯过程的艰辛与持久。
B.“目光撞过之后,又各自移到了别处”,写出了二人不同的心理活动,张瘸子是心虚慌乱,老人则是不动声色。
C.面对云巧的疑惑,老人转换话题问“张瘸子是本地人吗”,进一步了解张瘸子的信息,体现出老人办案的严谨细致。
D.“两个酒窝显露出来特别好看”和“那张圆脸再没泛起过一丝涟漪”形成对比,折射出严琼花对张瘸子态度的转变。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独具匠心,运用动态视角描写画面,由面到点,由下到上,由物及人,富有镜头感。
B.文中对鱼香大抄手做了详细介绍,突出了鱼香汁干拌的独特吃法,为后文老人凭此追踪到他埋下伏笔。
C.小说的语言极富特色,既细腻又质朴,文中对话多采用日常口语,“味道安逸”“为啥子”等词带有地域色彩。
D.小说补叙张瘸子与严琼花的爱情故事,一方面补充了文章内容,另一方面丰富了人物形象,同时还设置了悬念。
3.小明要将小说中张瘸子招呼食客的内容(文章第3—4段)改写成一个话剧表演的台本,请你根据文本内容帮小明完成下列表格。
项目内容
舞台说明(环境、动作)
对话设计“张瘸子,你这是菜刀剃头——与众不同哦。”
“忘带钱了,您看……下回一起给嘛。”
旁白(人物介绍)

4.作者在创作小说时一直斟酌末段是否删去,你认为删与不删哪个效果好?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2024-04-20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矣。”

曰:“敢问何如斯可谓之庸人?”孔子曰:“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此则庸人也。”

公曰:“何谓士人?”孔子曰:“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之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

公曰:“何谓君子?”孔子曰:“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

公曰:“何谓贤人?”孔子曰:“所谓贤人者,德不逾闲,行中规绳。言足以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道足以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富则天下无宛财,施则天下不病贫。此则贤者也。”

公曰:“何谓圣人?”孔子曰:“所谓圣人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

公曰:“善哉!非子之贤,则寡人不得闻此言也。虽然,寡人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哀,未尝知忧,未尝知劳,未尝知惧,未尝知危,恐不足以行五仪之教。若何?”孔子对曰:“如君之言,已知之矣,则丘亦无所闻焉。

(选自《孔子家语·五仪解第七》,有删改)

【注】①五仪:五个等级。②公:鲁哀公。③训格:规范,典范。④油然:从容安闲的样子。⑤宛财:积聚财物。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智既A知之B言既C道之D行既E由之F则若性命之G形骸之H不可易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毕,指结束,与《苏武传》中“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的“毕”意思相同。
B.伐,指夸耀,与《〈老子〉四章》中“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伐”意思相同。
C.自强不息,指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与现代成语“自强不息”的意思相同。
D.穷,指探究到底,与《促织》中“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的“穷”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人分五个等级,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
B.孔子认为,庸人常常是小智大愚,随波逐流,终其一生也不能把握人生方向。
C.在孔子看来,圣人光明如日月,教化如神灵,民众常常看不出来圣人就在身边。
D.哀公从小生活优渥,所以他不能理解孔子阐释的关于“人有五仪”的观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
(2)如君之言,已知之矣,则丘亦无所闻焉。
5.士人、君子、贤人各具有怎样的人格特点?请简要说明。
2024-04-15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多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金履祥少从学同郡王柏及何基之门,二人盖得朱熹之传者。宋将亡,遂绝意进取,屏居金华山中。尝以刘恕《外纪》记司马氏《通鉴》以前事不本于经,舛谬不可信,乃断自《尚书》,旁采子、史损益之,作《通鉴前编》。他如《论》《孟》《大学》诸经传及礼乐书,各有注,授其门人许谦以传。当时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靖,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仁山先生。许谦受业金履祥之门。履祥曰:“士之为学若五味之在和,醯盐加,则酸咸顿变。子来见我三日矣,而犹夫人也,岂吾之学无以感发于子邪?”谦闻之惕然,居数年,尽得其所传之妙。履祥既没,谦益肆充阐,多所自得。自谓:“吾非有大过人者,惟为学之功无间断尔。” 平生制行甚严,而所以应世者,不胶于古,不流于俗,屏迹入华山,四方之士不远百里而来受业。其教人至诚谆悉,内外殚尽,独不教人以科举之文,曰:“此义利之所由分也。”不出里闾垂四十年中外名臣列其行义章凡数十上郡以遗逸应诏,有司请主文衡,皆莫能致。世称为白云先生,卒谥文懿。先是何基、王柏、金履祥殁,其学犹未大显,至谦而其道益著。同时休宁陈栎、婺源胡一桂,皆以讲明道学见于时云。巙巙知经筵,日劝帝就学。帝欲宠以师礼,固辞不可。帝尝欲观画,巙巙取比干图以进。一日,帝览宋徽宗画称善,巙巙进曰:徽宗多能,惟一事不能。 帝问一事谓何,对曰:独不能为君尔。身辱国破,皆由不能为君所致。凡为人主,贵能为君,他非所尚也。其随事规谏,皆类此。尝谓人曰:天下事宰相当言,宰相不得言则台谏言之,台谏不敢言则经筵言之。备位经筵,得言人所不敢言于天子之前,志愿足矣。故于时政得失,有当匡救者未尝缄默。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元纪》)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出里闾A垂四十年B中外名臣C列其行义D章凡E数十上F郡以遗逸G应诏
2.下列对原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指对注的注解,又称正义,与《谏太宗十思疏》的“疏”词义不相同。
B.既,指已经,与苏轼《赤壁赋》“不知东方之既白”中的“既”词义相同。
C.受业,指跟随老师学习,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词义不相同。
D.重,指重视、推崇,与《苏武传》“见犯乃死,重负国”的“重”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履祥跟随王柏、何基学习,因对刘恕的《通鉴外纪》不满意,金履祥以《尚书》为上限,采纳多种书籍或增或删,作成《通鉴前编》一书。
B.当时的舆论对何基、王柏评价较高,而金履祥亲自受何、王二人教诲,将他们的知识才华融于一身,著述颇丰,求学之人称呼他为仁山先生。
C.许谦师从金履祥,听闻老师的话后,内心警觉省悟,之后完全学到金履祥学问的精妙之处,并且有许多自己的心得体会,他却从不以此为傲。
D.巙巙认为,宋徽宗有许多才能,唯独不能做好君主,因而落得个身辱国破的下场,国君最重要的是能当一个好君主,然后再重视其他的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刘恕《外纪》记司马氏《通鉴》以前事不本于经,舛谬不可信。
(2)子来见我三日矣,而犹夫人也,岂吾之学无以感发于子邪?
5.巙巙心愿满足的原因是什么?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曹玮之守秦州也,州之西,立文盈关。关之所在,最为要害;关之左右,皆蕃俗也。玮以恩信结之,咸为之用,故秦州每岁出兵,以守文盈关而已。秦州所守既寡,则州兵虽少而用足,粮草可以自给。自后帅臣守其旧规,不改增。文盈之西九十里,号张小哥族,亦名张遵。旧与邻族有怨而本帐兵马衰耗常乞纳土秦州前后帅臣皆以难守不许。及范翔作陕漕,权知秦州,遂许之,发兵其地,建于古渭州。城既立,知州刘渔与秦州商贾及居人二千余家皆在城中,翔亦亲至其地,犒设其族。蕃人相约出兵截杀渔、翔等,翔等微知其语,犒设之日,晚还文盈。次日兵起,求翔不得,遂于中路筑城,截杀商贾及修城兵民共五六十人。道路隔绝,贼兵居其间,粮道断绝,城中无食。朝廷使张昪知秦州,刘涣、郭恩领兵苦战,攻破中路贼城。朝廷犹不能弃古渭,但罢不为州,置寨主、监酒二人,每季轮一将兵守之,张氏世袭蕃巡检。然自文盈至古渭九十里,其间但通一路,路旁即是界濠。秦州每岁支移省税应付古渭,而秦阙食则以贵价籴之,自是秦州始困矣。张氏既与蕃族不和,雠秦之兵,日向秦州驻劄,当与同其患难,于张氏则便,而秦州实无所利也。

(节选自苏辙《龙川别志》)

材料二:

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埸,长于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节选自《说将·将材》)

【注】①驻劄:同“驻扎”;劄,zhā②疆埸:指战场;埸,yì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旧与邻族A有怨B而本帐兵马C衰耗D常乞纳土E秦州F前后帅臣G皆以难守H不许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指筑城,与《过秦论》中“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中的“城”词义和用法相同。
B.微知,指暗中打探得知情况,其中的“微”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微”词义不同。
C.苟免,指苟且免于损害。临事不苟且偷生,不为了利益而屈服,这样的将帅可谓坚守道义。
D.殿,指最后。殿后,行军时走在最后,古代撤军时常安排轻骑兵殿后保护主力不受到追击。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玮守秦州时,非常善于搞好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扼守险要的文盈关,以寡御众。
B.范翔守秦州时,同意张遵率部归附朝廷,并派知州刘渔在古渭州治所筑城,扩大朝廷领土。
C.在张昪守秦州时,刘涣、郭恩率军攻破阻挡在文盈关与古渭州间的蕃人城池,清除了障碍。
D.《说将·将材》中把将材分为九类,一名优秀的步将需要武艺高强,气势超群,能巩固疆埸。
4.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秦阙食则以贵价籴之,自是秦州始困矣。
(2)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5.材料二中说“将材有九”,试据此评价曹玮具备哪些为将才能?
2024-04-03更新 | 65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东北师大附中)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迭鳄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材料二: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绰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贞;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主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杂言》)

材料三:

嗟乎!山水文章,各有时运。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以传。士即负旷世逸才不得云海荡胸无以发其钦崎历落之思飞扬拔扈之气。至于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若无骚人墨客,登放其间,携惊人句,搔首问青天,则终南太华,等顽石耳。顾亦有时运不相值者,诗书之子,闭置一室,目极千里,虽丘陵培壤,如蓬莱方丈,几望见之而已。山水无缘,文章有命,则奈之何。

(节选自尤侗《天下名山游记·尤序》,有删改)

1.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士即负旷世A逸才B不得C云海荡胸D无以发E其钦崎F历落之思G飞扬拔扈之气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绝,意为极,与《赤壁赋》中“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绝”含义不同。
B.形容,指形色外貌,古今异义,今义指对事物的性质或特色加以描述。
C.曾,意为竟,与《愚公移山》中“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曾”含义相同。
D.生,通“性”,本性,与《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的“生”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陵峡航道曲折、水流湍急、行舟惊险,世人多以慎临险境相告诫,而没有提及山水之美。
B.材料二以问答的方式揭示了水能滋养万物、随物赋形,虽百折千回必定东流入海的特性。
C.尤侗认为才华出众者亲近山水可以激扬情思,藉此创作的文章流传久远,反之则“行而不远”。
D.三则材料的作者通过眼前之实景赞美自然,体现出了中国文人独特的审美意趣和生命思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2)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
5.柳宗元认为“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即事物不能自彰其美,必得人的发现与创造才可以真正获得美的意义。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自然之美如何“因人而彰”。
2024-03-09更新 | 52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人知《易》为卜筮之书矣,夫子读之,而知作者有忧患,是圣人之知圣人也;人知《离骚》为词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夫不具司马迁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不具夫子之忧,而欲知文王之忧,则几乎罔矣。然则古之人,有其忧与其志,不幸不得后之人有能忧其忧志其志而因以湮没不章者盖不少矣

刘彦和①曰:《储说》②始出,《子虚》③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韩囚马轻④。夫李斯之严畏韩非,孝武之俳优司马,乃知之深,处之当,而出于势之不得不然,所谓迹似不知而心相知也。贾生远谪长沙,其后召对宣室,文帝至云,久不见生,自谓过之,见之乃知不及。君臣之际,可谓遇矣。然不知其治安之奏,而知其鬼神之对,所谓迹似相知而心不知也。刘知几绝世之学,见轻时流,及其三为史臣,再入东观,可谓遇矣。然而语史才则千里降追,议史事则一言不合,所谓迹相知而心不知也。夫迹相知者,非如贾之知而不用,即如刘之用而不信矣。心相知者,非如马之狎而见轻,即如韩之谗而遭戮矣。

(节选自《文史通义·知难》)

材料二:

昔汉武爱《骚》,而淮南作《传》,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班固以为: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界浇二姚⑤,与左氏不合。然其文辞丽雅,为词赋之宗,虽非明哲,可谓妙才。王逸以为:《离骚》之文,依《经》立义。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者也。扬雄味,亦言体同诗雅。四家举以方经,而孟坚⑥谓不合传。褒贬任声,抑扬过实,可谓鉴而弗精,玩而未核者也。

(节选自《文心雕龙·辨骚》)

[注]①刘彦和,即刘勰,字唐和。②《储说》指战国时期韩非撰著的《内储说》《外储说》。③《子虚》指《子虚赋》,是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早期游梁时的赋作。④指韩非,指司马相如。⑤界浇二姚,羿即后界,浇即寒浞的儿子,二姚即古部落有虞氏的两个女儿,有虞氏为姚姓,故称。⑥孟坚,即班固,字孟坚。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幸A不得B后之人C有能忧其忧D志E其志F而因以湮没G不章者H盖不少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筮,指灼烧龟板,根据龟板的裂纹推断吉凶叫作“卜”;用蓍草的茎占卦叫作“筮”。
B.“韩囚马轻”与《鸿门宴》中“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二者句式相同。
C.负,承受,此处译为享有,与《登泰山记》中“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中的“负”词义不同。
D.讽,以委婉的言辞劝告,不同于今天的“讽刺”,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某人的书,理解某人的话,并了解某人为什么说这样的话,难度递增,能做到的人越来越少。
B.贾谊、刘知几等人才华横溢,人生都有“遇”时,可谓“幸”,但同时也是其人生之“不幸”。
C.班固在评价屈原作品时,认为他对后羿、浇、二姚等故事的讲解,与《左传》中相关记载不符合。
D.汉武帝有极高的文化修养,他参与讨论《离骚》,认为汉四家以经书作标准对《离骚》的评价是中肯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心相知者,非如马之狎而见轻,即如韩之谗而遭戮矣。
(2)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者也。
5.结合材料,简要归纳后世人难以“知”屈原及《离骚》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