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7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强斋记

(元)王沂

①宋君文野将归关东,筑环堵之室於先庐之阳,翳蓬藿而居焉,而命之曰“强”。谒余,言其故。

②余谓君年七十,将隐矣,而其志不自足如此。昔卫武公年数九十有五,犹箴儆①于国,作《抑》戒以自儆也。君子之于道盖终身焉,不以壮耄而勤惰也。此其所以自强不息也欤?

③强,有以胜人之谓也。以君之博学洽闻,驰骋以惊世者谓之强邪?以君之廉介刚直,不以一毫挫于人者谓之强邪?由前则为夸,由后则为傲,吾知君不为是也,亦曰勉于德而已。古之君子养其德之刚以胜其欲之私,足乎内,无待乎外。夫然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行乎患难而不屈,临乎死生而不惧,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此其所以为君子也邪!

④□□,卫武公不云乎:“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②”故君子慎其独也。《传》曰:“君子庄敬曰强。”敬,其慎独之本也。夫以宋君乡道之勤,进德之勇,老而益壮,其为君子之自强也,孰御焉?故余嘉其志而乐为之书。

(选自《全元文卷一八二九》)

【注】①箴儆:规戒。②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出自《诗经·大雅·抑》,朱熹《诗集传》曰:“卫武公作此诗,使人日诵于其侧以自警”。

1.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虽然B.然则C.既而D.因而
2.第②④段两次提及卫武公,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君归关东后,在旧居辟了一间房间,命名为“强斋”。
B.在作者眼里,宋君并不是一个博学洽闻、廉介刚直的人。
C.古代君子能够做到“足乎内,无待乎外”,就是慎独之意。
D.全文都是从“修身进德”的角度展开对于“强”的分析。
4.文章对“强”的认识逐层深化,请简要分析。
2024-05-25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祁阳县重修儒学记     

[明] 李东阳

①古之论学者有三:其上为道德;其次则为事功;又其次则为文章。凡以为世道计者,虽其所施不同,然皆足以泽天下及后世。其弊也,则专事进取,不知其所以仕,乃或因而假之,既有所得,则委置不复顾。

②论学之政者亦三:其大则正伦理,厚风俗;其次或试其政事,或课其辞艺,皆有所成就。然必居之以馆舍,养之以廪禄,齐之以号令、条格,使有所系而悦其心。其弊也,则修节目而弃本根,或又茫然无所为,坐视其委靡颓坏而莫之救。人必圣贤,然后不待劝而为善,不待惩而不为恶。今学校遍天下,而圣贤不时出,则学之不修,岂非为政者之责哉!

③人必圣贤,然后不待劝而为善,不待惩而不为恶。今学校遍天下,而圣贤不时出,则学之不修,岂非为政者之责哉!

④泰和萧公,自南京主事为湖广按察司佥事,慨然以风纪为任。成化甲午,至永之祁阳,观其学舍敝陋。兹学也,□历百年于今矣。乃命知县吴君谦董其役,日月一匝而成。

⑤萧公乃临而观之,则告于郡属曰:“学之政,有废有兴,政有本末,施有先后,顺理者为善治,具举者为全功,尔诸君其黾勉倡励,使尔政与学俱新也!”众皆曰:“敢不夙夜惟公之命。”则又告于诸生曰:“士不患无名,患学之不成;不患不能学,患不知所以学耳。诸生归而求洗濯磨淬,入圣贤之域,庶几,尔业与兹学其俱新也。”众皆曰:“敢不夙夜惟公之命。”退则相与议曰:“惟公之嘉志伟绩,不可以无记。”遂为记之,俾刻于学宫,以诏后人。

(选自《湖广通志·卷一百八》,有删节)

1.填入第④段方框处正确的一项是(       
A.而B.盖C.虽D.夫
2.根据①②两段文意,完成以下表格。
三种追求境界容易存在的弊端
古之学者树立美好德行;
建立伟大功业;
留下经典文章。
努力寻求不朽境界,却不知如何用于为官之道;
(1)____________
学之政者端正伦理、影响风俗;
(2)__________
考核文章写作和辞令。
(3)____________
茫然无所作为,萎靡不振,道德败坏。
3.分析第⑤段中两处画线句的作用。
4.分析本文写作的针对性。
2024-05-19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卷

3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乔公亭记   

徐铉

①同安城北有双溪禅院焉,皖水经其南,求塘出其左。前城邑,则万井纚连;却眺平陆,则三峰积翠。朱桥偃蹇,倒影于清流;巨木轮囷,交荫于别岛。其地丰润,故植之者茂遂;其气清粹,故宅之者英秀。闻诸耆耋,乔公之旧居也。虽年世屡迁,而风流不泯。故有方外之士,爰构经行之室。回廊重宇,耽若深严;水濒最胜,犹鞠茂草。甲寅岁,前吏部郎中钟君某,字某,左官兹郡,来游此溪。顾徘徊,有怀创造。审曲面势,经之营之。院主僧自新,聿应善言,允符夙契,即日而裁,逾月而毕。不奢不陋,既幽既闲。凭轩俯眄,尽濠梁之乐;开牖长瞩,忘汉阴之机。川原之景象咸归,卉木之光华一变。每冠盖萃止,壶觞毕陈,吟啸发其和,琴棋助其适,郡人望,飘若神仙。署曰乔公之亭,志古也。

②噫!士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未若进退以道,小大必理,行有余力,与人同乐之为懿也。是郡也,有汝南周公以为守,有颍川钟君以为佐,故人多暇豫,岁比顺成。旁郡行再雩之礼,而我盛选胜之会;邻境兴阒户之叹,而我赋考室之诗。播之氓颂,其无愧乎!余向自禁掖,再从放逐,故人胥会,山水穷游。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有一于此,宜其识之。立石刊文,以示来者。

【注】①【禁掖】泛指宫廷。

1.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钟君筹谋改建乔公亭是为了表现政通人和的气象。
B.改建后仍旧沿用乔公亭之名是为了纪念古代先人。
C.作者贬谪之身而写游亭之乐表达独善其身的理想。
D.文章句式重在整散参差变化,便于抒发不同情感。
2.第①段中三处“瞻”字,各有意蕴,结合内容加以辨析。
3.第①段中的“叙”能否为第②段画线句的“理”提供支撑?请加以分析。
2024-04-30更新 | 14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二模语文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尤时熙,字季美,洛阳人。生而警敏。嘉靖壬午,领乡荐,计偕入京师。时《传习录》始出,时熙一见,辄自省叹曰:道不在是耶?自是,深信潜体,毅然以圣贤为己任。常以不及师事文成为恨,且曰:学无师,终不能有成。于是,受学于文成之门人刘时川。尊信师门良知之说。

②未几,升户部主事,榷税浒墅关,一介不取。寻以母老乞养。里居三十年,日以修德明道为事,足未尝诣公庭,所居环堵,讽咏自若。郡守或以官地遗之,谢不受。后进有来学者,辄喜动眉宇,与之言,终日不倦。陕洛间闻其风,担簦而至者百数十人,学者称为西川先生

③尝言:能翻前人案始能得前人意若不得其意而务为纷更是妄也。

④野史氏曰:阳明之致知,孔子之致知也。紫阳之穷理,孔子之穷理也。总不谬于孔子而已矣。何至相抵牾,分水火乎?即如格物之说,紫阳而在,亦可以此面质。共偕大道而为友,奚不可?由也不尝不于夫子乎?夫子虽之,未尝不重其人曰:志意不立,子路侍。何至以朱、陆同异,聚讼于生前,朱、王同异,又聚讼于身后哉?皆缘不明于学者,助之攻耳,失紫阳意。

(选自 孙奇逢《中州人物考·理学》)

材料二:

①尤时熙榷浒墅税,一意便民。长洲令某与抗,先生廉其贤,不较。他日,代榷者至,问吴中令孰贤?先生首称长洲。代者曰:此非抗君者耶?先生曰:吾侪论人惟其贤耳。

(选自 姚之骃《元明事类钞》)

【注】①计偕,指入京参加会试。②文成,王阳明的谥号,心学代表人物。其学说与朱熹主张的格物致知不同,主张心即理”“心外无物。③簦,古代有柄的笠,类似现在的伞 。④紫阳,指朱熹。⑤朱、陆,指朱熹和陆九渊。下文的朱、王指的是朱熹和王阳明。朱熹是程朱理学代表人物,陆、王是心学代表人物。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由也不尝不于夫子乎?(     )             (2)夫子虽(     )
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亦可以此面质(     )
A.当面询问              B.当面对质                    C.当面验证                    D.当面质疑
(2)聚讼于生前(     )
A.聚集诉讼              B.辨析异同                    C.争论不休                    D.争辩对错
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里居三十年,日以修德明道为事,足未尝诣公庭,所居环堵,讽咏自若。
4.为第③段画浪线部分断句。
能 翻 前 人 案 始 能 得 前 人 意 若 不 得 其 意 而 务 为 纷 更 是 妄 也
5.在学习史传文的笔法时,有同学觉得,材料二叙事详备,故应纳入材料一。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024-04-30更新 | 16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二模语文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钟嵘字仲伟,颍川长社人,晋侍中雅七世孙也。父蹈,齐中军参军。

②嵘与兄岏、弟屿并好学,有思理。嵘,齐永明中,为国子生,《周易》。卫将军王俭领祭酒,颇赏接之。建武初,为南康王侍郎。时齐明帝躬亲细务,纲目亦密,于是郡县及六署九府常行职事,莫不争自启闻,取决诏敕。文武勋旧皆不归选部,于是凭势互相通进,人君之务,粗为繁密。嵘乃上书言:“古者明君,才颁政,量能授职,三公坐而论道,九卿作而成务,天子可恭己南面而已。”书奏,上不,谓太中大夫顾暠曰:“钟嵘何人,欲断朕机务,卿识之不?”答曰:“嵘虽位末名卑,而所言或有可采。且繁碎职事,各有司存,今人主总而亲之,是人主愈劳而人臣愈逸,所谓代庖人宰而为大匠斫也。”上不顾而他言。

③永元末,除司徒行参军。梁天监初,制度虽革,而未能尽改前弊。……

④衡阳王元简出守会稽,引为宁朔记室,专掌文翰。时居士何胤筑室若邪山山发洪水漂拔树石此室独存。元简令嵘作《瑞室颂》以旌表之,辞甚典丽。迁西中郎晋安王记室。

⑤嵘尝求誉于沈约,约拒之。及约卒,嵘品古今诗为评,言其优劣,云:“观休文众制,五言最优。齐永明中,相王爱文,王元长等皆宗附约。于时谢朓未遒,江淹才尽,范云名级又微,故称独步。故当辞密于范,意浅于江。”盖追宿憾,以此报约也。顷之卒官。

(选自《南史·钟嵘传》)

[注]①纲目:法网,法度。②取决诏敕:依靠诏书敕令来处理事务。 ③沈约(441-513),字休文,南朝梁开国功臣,文学家。钟嵘(466-518),南朝文学批评家,著有诗歌评论《诗品》。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为国子生,《周易》(     )     (2)书奏,上不(     )
2.结合上下文,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莫不争自启闻     
A.启发       B.听见        C.禀报        D.通知
(2)才颁政,量能授职(     
A.估量       B.准则        C.管理        D.消灭
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今人主总而亲之,是人主愈劳而人臣愈逸,所谓代庖人宰而为大匠斫也
4.请用“/”给画线部分断句(超过或少于三处不得分)。
时居士何胤筑室若邪山山发洪水漂拔树石此室独存
5.分析第②段“上不顾而他言”的原因。
6.分析第⑤段钟嵘对沈约的评价,并概括钟嵘的性格特点。
2024-04-30更新 | 14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坦轩记

[明]祝允明

①赐佥苏州卫指挥使司事隆亭华君世宏,以名其轩,乞记于予。坦,安也,平也。尝得其义于孔子之书,曰: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__,君子以之。又得其义于周公之书,曰:履道坦坦,幽人贞吉。_______________,幽人以之。又求其义于天地万物,皆然也。惟人也可不坦乎?《书》曰:王道平平。《诗》曰:周道如砥。_______________,有可以不坦者乎?

彼不然者,秦政、汉彻,以求仙并夷,病天子之坦;七雄刘濞之徒,以逆纪兼类,病诸侯之坦;仪、秦、鞅、睢、莽、卓之属,以攘位窃国,病公卿大夫之坦;王衍、宋齐丘之辈,以矫名窃利,病士之坦;以至乎蚩蚩之氓,干纪厉众越分以自恣者,病庶人之坦。皆以坦为不足而抗之张之,以极其私欲者也。然卒之有不贾祸而并亡其坦者乎?故坦不可不由也。

③今华君之才,豪敏而果利,行之必达。其世以孝义传袭甚华,其身受国家三品爵,冠弁金紫,昻然荣其家。广第宅,连阡陌,厚生用,无欲而弗遂。自他人视之,高远阔大,不可易得而兼有也,而皆君之常□。君乃不然,唯执一坦以自居,此其尽道迪吉,度越于人远甚。

④以是日用,而自然其心;宁其行,达其志;申其言,从其家;肥其乡邦,重而尊之。一身泰康,百福应集,盖坦之效大而远也本如是,而君独能获之,君殆知天地万物之道,而周公之所谓幽人,孔子之所谓君子者乎?述之,以赞于久。

(选自《祝允明文集》)

1.填入第③段方框处正确的一项是(     
A.矣B.耳C.也D.焉
2.以下句子按顺序分别填入第①段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①居中安下,履道而正者也
②循天理而无外虑,无往而不平也
③由天子以至于庶人
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①②D.①③②
3.分析第②段画线部分的作用。
4.结合全文,分析第④段作者对坦轩的命名“以赞于久”的原因。
2024-04-30更新 | 15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屯留路公传

[明]申时行

①路公者,名琼,潞之屯留人。公生魁梧,智略辐凑。居众中,议论捷出,如矢激刃解,纷纠立断。闻其言即至倔强无不洒然屈服者,里中固严重之。

②成化末,大盗王弘起燕赵,势张甚。至屯留,益杀吏民,民振恐。公叹曰:嗟夫!贼乃蜂起乌合,操耰耝矜斗千里而莫之谁何,彼谓秦无人哉!即诣令请授甲,愿破贼,百姓。令壮而许之。乃募邑中敢死士得数百人,讽以大义,人人争踊跃。公为设方略,率兵尾贼至余吾。贼方食,公从后急击,大破之。令上其功,厚赐金帛,谢不受。乃署为阴阳训术,稍益属任之。县有疑事辄就公亭质,间使城垣、学校诸工。公所受事立决,所督治,费省而办,令益器其能,数加旌赉焉

③正德中,巨璫何庆恃瑾骄恣,大为奸利。当过屯留,公受令指,诸境。从容进曰:侧闻公义甚高,屯留令拥箒襒席日夜具以劳,下执事惟公之所命之。虽然,屯留小邑也,未尝见天子贵人,悉索敝赋不足充藁食,愿左右无惊邑中。庆欣然为之敛戢。

④公急人之困甚于己。前县令张鹏坐事斥,贫不能自还。公为倡邑人共治槖中装,直数百金。令公入骨髓,戒子孙无忘路某,路某活我”。里有儒生贫不能婚公捐数十金助之为娶妇

⑤路之先不显,公之孙王道举进士,历仕有声绩,今为光禄卿。以新天子恩泽,诏赠公官如其孙,而路氏始大。然士大夫称路氏世德,皆本于公。

【注释】①巨璫:有权势的宦官。瑾:指明代权擅天下的宦官刘瑾。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间使城垣、学校诸工(          )       (2)令公入骨髓(          )
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愿破贼,百姓(     )
A.告诫            B.告别             C.告慰             D.避开
(2)公受令指,诸境(     )
A.拒绝            B.预测             C.考察             D.迎接
3.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里有儒生贫不能婚公捐数十金助之为娶妇
4.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公所受事立决,所督治,费省而办,令益器其能,数加旌赉焉。
5.请结合第③段中路琼说的话,分析何庆欣然接受的原因。
6.分析第⑤段提及路琼的孙子路王道的作用。
2024-04-30更新 | 13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卷

8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录田父语

【宋】宋祁

①岁维孟冬,京县大穰;户既还定,乡无捐瘠;室家溱溱,厥声载路。□□先生命从者具柴毂适野而观之:汁者满篝,稆者如茨,饁者弗仇饷,锄者无德色,籴不闭邻,输不争承,欣欣然以尽四肢之敏。

②先生乃揖田父,进而劳之曰:“丈人甚苦暴露,勤且至矣!虽然,有秋之时,少而百,大则万箱。或者其天幸然!其帝力然!”

③田父俯而笑,仰而应,曰:“何言之鄙也!子未知农事矣。夫春膏之烝,夏阳之暴,我且跨跂竭作,扬芟掉中,以趋天泽;秋气含收,冬物盖藏,我又州处不迁,亟屋除田,以复地力:今日之获,自我得之,胡‘幸’而‘天’也?且我俯有拾,仰有取,合锄以时,衰征以期,阜乎财求,明乎实利,吏不能夺吾时,官不能暴吾余:今日乐之,自我享之,胡‘力’而‘帝’也?吾春秋高,阅天下事多矣!未始见不昏作而邀天幸,不强勉以希帝力也。”遂去不顾。

④先生引车而归,从者曰:“夫子何让也?我直彼曲,请得还辩之。”先生曰:“不可。浅丈夫悼悻然,盗天功以私己力,乃自记之矣。奚独父之诛焉?”

【注】①宋祁:宋仁宗时工部尚书,文中“先生”乃自称。②漆漆繁盛的样子。③位者:送酒食到田间的人。④扬芟掉中:除去各种杂草。⑤表征:按土地肥瘠程度征税。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A.然而B.且夫C.已而D.于是
2.下列对第①段京郊之景的描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户安居故土,人丁兴旺。B.粮草堆积如山,五谷丰熟。
C.家家自给自足,无需互通。D.人人开心劳作,各司其职。
3.田父认为作者“言之鄙”并予以反驳,结合第②③段内容加以分析。
4.第④段画线句仅仅是批评田父吗?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看法。
2024-04-30更新 | 16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甫里先生传(节选)

(唐)陆龟蒙

①甫里先生者,不知何许人也。人见其耕于甫里,故云。先生性野逸,无羁检、好读古圣人书。先生平居以文章自怡,虽幽忧疾病中,茫然无旬日生计,未尝暂辍。少工诗歌,欲与造物者争柄,遇事辄变化不一,其体裁始则穿穴险固,囚锁怪异,破碎阵敌,卒平淡而后已。得一书,详熟,然后置于方册。值本即校,不以再三为限。书有编简断坏者缉之,文字谬误者刊之

②先生之居,有地数亩,有屋三十楹,有田畸十万步,有牛不减四十蹄,有耕夫百余指。而田污下,暑雨一昼夜,则与江通,无别己田他田也。先生由是苦饥困。仓无升斗蓄积,乃躬负畚锸,率耕夫以为具。每岁波虽狂,不能跳吾防、溺吾稼也。或讥刺之,先生曰:“尧舜徽瘠,大禹胝胼。彼圣人耶?吾一布衣耳,不勤劬何以为妻子之天乎?且与其蚤虱名器、雀鼠仓庾者如何哉?”

③性不喜与俗人交,虽诣门不得见也。不置车马,不务庆吊。内外姻党。伏腊丧祭,未尝及时往。或寒暑得中,体性无事,时乘小舟,设蓬席,一束书,茶灶笔床、钓具,櫂船郎而已。所诣小不会意径还不留虽水禽戛起山鹿骇走之不若也。先生无大过,亦无出入事,不传姓名,无有得之者,岂涪翁渔父、江上丈人之流者乎?

选自陆龟蒙《甫里先生文集》

①徽瘠:形容黑而瘦。②櫂:同“棹”。

(唐)陆龟蒙

散人者,散诞之人也。心散意散,形散神散,既无羁限,为时之怪民。束于礼乐者之,曰:“此散人也。”散人不知耻,乃从而称之。人或笑曰:“彼病子散而目之,子反以为其号,何也?”散人曰:“水土之散,皆有用乎?水之散,为雨为露为霜雪;水之局为潴为洳为潦为汙。土之散,封之可崇,穴之可深,生可以艺,死可以入;土之局,埙不可以址,甓不可以为盂,得非散能通于变化,局不能耶!退若不散,守名之筌;进若不散,执时之权。筌可守耶?权可执耶?”遂为《散歌》《散传》,以其散。

选自陆龟蒙《甫里先生文集》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卒平淡而后已。(     )
(2)遂为《散歌》《散传》,以其散(     )
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设蓬席,一束书(     )
A.赠送     B.抱着     C.赏赐     D.买来
(2)束于礼乐者(     )
A.使……处于外面     B.背叛     C.疏远   D.鄙弃
3.把甲文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值本即校,不以再三为限。书有编简断坏者缉之,文字谬误者刊之。
4.甲文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所诣小不会意径还不留虽水禽戛起山鹿骇走之不若也。
5.结合上下文,分析甲文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6.面对世人的讥讽、嘲笑,有人认为陆龟蒙在甲文第②段中的反驳有说服力,而在乙文中的反驳说服力不够,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请结合具体文本,加以分析。
2024-04-26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10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清约堂记

[宋]洪咨夔

①人心,情之动也。情动而百欲生,故危之。危而难安,未至于亡也,故犹可及反。反,则危者平矣。曾子之省,反身之谓也。其用力于省者,颜色之正,容貌之动,辞气之出,战兢惕厉,警察精密,无一息之间断,而夫子之道竟以是得三省之积一贯之入欤?

②晋人张君承祖伯修,学博而材伟,气明而胆壮,举天下祸福利害莫能压之,试剧成都。期年,政成,作堂以休,扁以清约,殆老于世故,落其华而取实,将以是志所省乎?

③夫养心莫善于寡欲。人欲一萌,清明随蚀去,其所以蚀清明者;而清明还,则本然之心得矣。故天下之损莫大于欲,人心之所当损亦莫急于欲。邑大夫公余退食燕坐深省,曰:“夜气之存,其不为旦昼汩乎?鸡鸣而起,其于利与善之间已辨乎?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之得我,其不为之动乎?口之于味,耳之于声,目之于色,四体之于安逸,其知有命而委顺乎?”内以敬而直,外以义而方,敬、义充塞于内外,物欲无自而入,则民被学道之泽矣。西向举酒为伯修赋之。

④宝庆初元八月旦日古潜洪某记。

(选自《平斋文集》 有删改)

【注】①夜气:语出《孟子》,指晚上静思所产生的良知善念。②得:同“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1.本文虽是记,却有赋的特点。请从语言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2.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用反问,将官员自省的内容具象化,使说理生动。
B.强调心中要一直持有良知善念,能分辨善、利之别。
C.提醒自己不应被外在丰裕的物质和所谓的声名所诱。
D.表明生理官能的满足是人天性使然,因此无需克制。
3.请给合全文分析“清约”的丰富内涵。
2024-04-23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