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4 道试题
1 . 下列选项中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①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               善:好
② 可以尽豫游之乐                                                豫游:出游。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巡为“游”
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                      为:疑问代词,什么
人之力而敝之                                                因:凭借
B.① 千古凭高对此,嗟荣辱                                谩:徒然
以烦执事                                                       敢:岂敢,怎敢
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造册
④ 至于怨之多                                                    诽:公然指责
C.① 吾能之乎?汝能之乎?                                抑:还是
② 宗庙之事,会同                                             如:像
③ 杀人如不能                                                    举:尽,完
④ 大礼不辞小                                                    让:谦让
D.① 天下之欲其君者                                          疾:憎恨
庖月更刀                                                       族:众,一般的
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据守
④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                                      度:计划
7日内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张店重点高中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乐者,圣王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胄,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妖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邪色,口不出恶言,此三者,君子慎之。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君子以钟鼓导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导乐也,乐行而民乡方矣。

(节选自《荀子·乐论》

材料二:

太史公曰:余每读《虞书》,至于君臣相敕,维是几安,而股肱不良,万事堕坏,未尝不流涕也。成王作《颂》,推己惩艾,悲彼家难,可不谓战战恐惧,善守善终哉?君子不为约则修德,满则弃礼,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传》曰治定功成,礼乐乃兴。海内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乐者益异。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凡作乐者,所以节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天子躬于明堂临观而万民咸荡涤邪秽斟酌饱满以饰厥性。故云《雅》《颂》之音理而民正,噪噭之声兴而士奋。及其调和谐合,鸟兽尽感,而况怀五常、含好恶之人,自然之势也?

(节选自《史记·乐书》)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子躬于明堂A临观B而万民C咸荡涤D邪秽E斟酌F饱满G以饰H厥性。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婴,文中指戴、系、穿,与《陈情表》“而刘夙婴疾病”中的“婴”意思不相同。
B.去就,文中指去留、取舍,与《屈原列传》“轻去就”中的“去就”意思相同。
C.耳目聪明,用了并提的手法,与《琵琶行并序》“主人下马客在船”的手法不同
D.膏泽,文中指恩泽,与《答司马谏议书》“以膏泽斯民”中的“膏泽”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认为,先王之所以用礼乐来引导百姓,使他们和睦相处,是因为音乐能使百姓民心向善,能深入地感动人心,能用来移风易俗。
B.妖冶的容貌和郑、卫的音乐让人内心淫邪,不正之气就会与之呼应,成为风气,发生混乱,所以君子不听淫邪的音乐,不注视美色。
C.地域不同,百姓的性情习俗各异,国家制作音乐时要博采风俗,与声律协调,这样能弥补国家治理的缺陷,让百姓帮助推行政治教化。
D.司马迁认为《雅》《颂》的音乐能使民风纯正,高昂激越的音乐能使士心振奋,这些音乐谐合,能使鸟兽和品德高尚的人都受感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
(2)故乐者,所以导乐也,乐行而民乡方矣。
5.荀子和司马迁认为音乐对君子的影响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7日内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除奸

(清)管同

君子与小人不可以并处君子与小人并处非君子去小人则小人必害君子。然自吾观之,自古及今,小人害君子,如善射者然,发十而中者八九;君子欲去小人,发矢者十,幸而中者一二而已。甚矣!小人之难除,而君子之易见伤也。

虽然,此何故也?君子持正,不能如小人之善悦其君;孤立无朋,不能如其多羽翼;临事则听命,无金帛货财赂要人而求辅助;直于言而刚于色,不能诡伪欺诈,宛转以求必胜。是数者,皆不及小人,而小人兼之,此胜负之所以不战而分已。而吾以为犹不止此。天下之事,有道焉,有机焉。非道也,无以得事之正;非机也,无以事之成。自古君子于小人,平时则怒之状见于颜色,若不可与朝夕处。一旦欲攻击,则谋之他人。考其事实,迟濡隐忍,不能遽发。至于起而攻之,又必倡言于朝,细数其罪,若结讼而上,以待听断者。然吁吾谋未成,而彼也预防而为之地者,亦已久矣。若夫小人则不然。彼平日自知不为君子喜,朝夕思虑经营,待君子之攻吾而为之备。一旦决发,则骤如雷霆,疾如风雨,巧乎若逢、羿弯弓射跛挛之童稚。彼君子者何其失机,而小人者何其机之捷也!天下之人,死于病者,十仅三四,而死于医者,十常七八。痈疽,大病也,而未尝遽死也,无扁鹊之技而决而溃之,则其人乃立死。世之小人,其始,意止于患得失,彼既知不为君子所容,则日夜谋为自保之计,而倒行逆施,无所不至。

且夫小人者,不攻则已,欲攻之,则势当必胜。胜之如何?曰:深警捷速,如小人之所以害君子者,而其术得已。夫深警捷速,在小人害君子,则为奸为邪;而君子用以去小人,则为忠为正。

呜呼!去小人者,为身耶?为家耶?为一己之名节耶?为君父之忧、国家之患耶?今夫擒虎豹者,毒弓矢、设阱械以求必获,而人不以为非者,除害故也。进猎者而告之曰:是非仁术,汝其袒裼搏之,猎者死而虎豹之害日深矣。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子与小人A不可B以C并处D君子与小人E并处F非君子G去小人H则小人I必害君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济,补益,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意思相同。
B.疾,怒,与荀子《劝学》中“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的“疾”意思不同。
C.经营,筹划,与杜牧《阿房宫赋》中“韩魏之经营”的“经营”用法不同。
D.遇,对待,与司马迁《鸿门宴》中“不如因善遇之”的“遇”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正道直行,光明磊落;小人则媚上欺下,广结党羽。正是这诸多的原因,使君子更容易为小人所伤害。
B.君子以君子之道向小人发起攻击,就好像打官司一样,而小人则往往早已做好准备,反应迅速,发力精准。
C.作者以为,只要出于公心,就可以用“深警捷速”的策略来对待小人,要精于技巧,争取一击必中,免留后患。
D.作者以为,清除小人跟擒杀虎豹是一个道理,认为应以仁义之道对待小人的看法是迂腐而不合时宜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数者,皆不及小人,而小人兼之,此胜负之所以不战而分已。
(2)考其事实,迟濡隐忍,不能遽发。
5.这篇文章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024-06-03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高考三模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谈说制文,援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江南闾里间,士大夫或不学问,羞为鄙朴,道听途说,强事饰辞:上荆州必称陕西,下扬都言去海郡,言食则糊口,道钱则孔方,问移则楚丘,论婚则尔,及王则无不仲宣,语刘则无不公幹。凡有一二百件,传相述,寻问莫知原由,施安时复失所。

尝游赵州,见柏人城北有一小水,土人亦不知名。后读城西门徐整碑云:酒流东指。众皆不识。吾案《说文》,,古字也,浅水貌。此水汉来本无名矣,直以浅貌目之,或当即以酒为名乎?

世中书翰,多称勿勿,相承如此,不知所由,或有妄言此忽忽之残缺耳。案《说文》:勿者,州里所建之旗也,象其柄及三之形,所以趣民事。故息遽者称为勿勿。

愍楚友婿窦如同从河州来得一青鸟驯养爱玩举俗呼之鸮。吾曰:鸮出上党,数曾见之,色并黄黑,无驳杂也。故陈思王《鸮赋》云:‘扬玄黄之劲羽。试检《说文》:偶雀似鸮而青,出羌中。《韵集》音,此疑顿释。

梁世有蔡朗者讳纯,既不涉学,遂呼莼为露葵。面墙之徒,递相仿效。承圣中,遣一士大夫聘齐,齐主客郎李恕问梁使曰:江南有露葵否?答曰:露葵是莼,水乡所出。卿今食者绿葵菜耳。李亦学问,但不测彼之深浅,乍闻无以核究。

思鲁等姨夫彭城刘灵,尝与吾坐,诸子侍焉。吾问儒行、敏行曰:凡字与谘议名同音者,其数多少,能尽识乎?答曰:未之究也,请导示之。吾曰:凡如此例,不预研检,忽见不识,误以问人,反为无赖所欺,不容易也。因为说之,得五十许字。诸刘叹曰:不意乃尔!若遂不知,亦为异事。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注】①施安:施行,使用。②:同,古代旗子上的飘带。③谘议:即谘议参军,文中指刘灵。儒行、敏行均为刘灵之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
愍楚友婿A窦如同B从河州来C得D一青鸟E驯养F爱玩G举俗H呼之鸮。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宴,指快乐,与《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中的“宴”词义相同。
B.祖,指以……为祖,与《屈原列传》“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中的“祖”用法相同。
C.所以,表原因,与《答司马谏议书》“故今具道所以”中的“所以”用法相同。
D.面墙,指面对墙壁而立,一无所见,与成语“面墙而立”中的“面墙”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之推认为,江南的一些士大夫不肯努力学习,经常把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拿来装饰门面。
B.颜之推游历赵州时,见到柏人城北无名小河,在读到城西徐整碑文后,通过查阅《说文》来推测河名。
C.书信中多有“勿勿”这个词语,有人说这是“忽忽”的残缺,颜之推查阅《说文》,发现“勿勿”跟民事有关。
D.梁使把莼当作露葵、彭城刘灵诸子不识同音字,都说明了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停留在浅层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水汉来本无名矣,直以浅貌目之,或当即以酒为名乎?
(2)因为说之,得五十许字。诸刘叹曰:“不意乃尔!”
5.作者认为做学问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态度和精神?
2024-05-30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举三代全盛之法,以治侥幸苟且之风,而之于至正而已矣。三代之盛时,天子秉至公之义,而制诸侯之予夺,故勇者无所加乎怯,弱者无所畏乎强,匹夫怀璧而千乘之君莫之敢取焉。此王道之所由兴也。周衰,诸侯相关,而强有力者制其予夺,邾、莒、滕、薛之君,惴惴焉保其首领之不暇,而齐、晋、秦、楚有吞诸侯之心。孔子慨然叹曰:“久矣,诸侯之恣行也,后世将有王者作而不遇焉,命也。”故《春秋》之法,皆所以待后世王者之作而举行之也。钟鼎龟玉,夫子之所以分诸侯,使诸侯相传而世守也

《桓·二年》:“取部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太庙。”且夫鼎也,不幸使齐挈而有之,是齐鼎也,是百传而不易,未可知也。仲尼曰不然。是鼎也,何为而在鲁之太庙?曰,取之宋。宋安得之?曰,取之郜,故书曰郜鼎。郜之得是鼎也,得之天子。宋以不义取之,而又以与鲁也。后世有王者作,举《春秋》之法而行之,鲁将归之宋,宋将归之部,而后已也。昔者子路问孔子所以为政之先?子曰:“必也,正名乎!”故《春秋》之法尤谨于正名至于一鼎之微而不敢忽焉圣人之用意盖深如此。

夫以区区之鲁无故而得器,是召天下之争也。楚王求鼎于周,王曰:“周不爱鼎,恐天下以器仇楚也。”鼎入宋而为宋,入鲁而为鲁,安知夫秦、晋、齐、楚之不动其心哉!故书曰部鼎,明鲁之不得有以塞天下之争也。

(节选自苏轼《论取郜大鼎于宋》)

材料二: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焉。”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壁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A《春秋》之法B尤谨C于正名D至于一鼎之微E而不敢忽焉F圣人之用G意盖深H如此。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指使回归,“却匈奴七百余里”的“却”指使退却,两者用法相同。
B.戊申,是干支纪日,与《登泰山记》“戊申晦”中的“戊申”纪法相同。
C.让,指责备,与《论语·侍坐》“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中的“让”词义不同。
D.仪表,指准则、法式,与现在说的“仪表堂堂”中的“仪表”不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代兴盛之时,天子秉持道义,控制给予和剥夺;周衰弱后,强大有实力的诸侯控制了给予和剥夺,于是小国惴惴而大国有吞并之心。
B.苏轼认为,《春秋》记载“取郜大鼎于宋”,除记述历史事件外,还包含对宋、鲁等国行为的批判和对后世君王按《春秋》规则行事的期待。
C.小小的鲁国无故得到重器,可能会招来别人的争夺,当年楚王要求周天子赐鼎,周天子就是以“恐天下以器仇楚”为理由拒绝的。
D.司马迁创作《史记》,是继承先人遗志,对《易》和《春秋》的内容进一步阐发,同时推究《诗》《书》《礼》《乐》中的规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钟鼎龟玉,夫子之所以分诸侯,使诸侯相传而世守也。
(2)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5.根据材料,概括孔子编撰《春秋》的背景。
2024-05-28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第一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者,齐桓公与鲁庄公为柯之盟,鲁大夫曹刿谓庄公曰:齐之侵鲁,至于城下,城坏压境,君不图与?庄公曰:嘻!寡人之生不若死。曹刿曰:然,则君请其君,臣请留其臣。及会,两君就坛两相相揖曹刿手剑援刃而进迫桓公于坛上曰:城坏压境,君不图与?管仲曰:然,则君何求?曹刿曰:愿请汶阳田。管仲谓桓公曰:许之。桓公许之。曹刿请盟,桓公遂与之盟。已盟,弃剑而去。左右曰:要盟可,曹刿可仇,请倍盟而讨曹刿。管仲曰:要盟可负,而君不负;曹刿可仇,而君不仇,著信天下矣。遂不倍。天下诸侯翁然而归之。为鄄之会,幽之盟,诸侯莫不至焉;为阳谷之会,贯泽之盟,远国皆来。南伐强楚,以致菁茅之贡;北伐山戎,为燕开路,三存亡国,一继绝世,尊事周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功次三王,为五伯长。本起乎柯之盟也。

桓公与管仲、鲍叔、宁戚饮酒。桓公谓鲍叔:姑为寡人祝乎?鲍叔奉酒而起曰:祝吾君无忘其出而在莒也,使管仲无忘其束缚而从鲁,使宁子无忘其饭牛于车下也。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二大夫,皆无忘夫子之言,齐之社稷,必不废矣。此言常思困隘之时,必不骄矣。

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野人曰:是为郭氏之墟也。桓公曰:郭氏者曷为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恶恶。桓公曰: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者,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桓公归,以语管仲,管仲曰:其人为谁?桓公曰:不知也。管仲曰:君亦一郭氏也。于是桓公找野人而赏焉。

(节选自刘向《新序·杂事四》)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两君A就坛B两相C相揖D曹刿E手剑F援刃而进G迫桓公H于坛上。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文中意为抵得上、对付,与《木兰辞》“木兰当户织”中的“当”意思不同。
B.其,文中表示祈使语气,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的“其”用法相同。
C.倍,通“背”,违背,与《鸿门宴》“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用法和意思不同。
D.本,文中意为探究,与《伶官传序》中“抑本其成败之迹”中的“本”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与鲁国会盟时,曹刿奋不顾身,持剑迫使齐桓公答应把汶阳土地给鲁国,并与鲁国签订盟约。
B.齐鲁订盟后,齐臣要求违约弃盟并讨伐曹刿,但桓公听从管仲守约的建议,使天下诸侯翕然信服。
C.鲍叔祝酒时提及桓公逃难于莒、管仲四于鲁、宁戚饭牛于车下的旧事,批评三人忘记了做人的根本。
D.桓公把出游的见闻告诉管仲,管仲认为桓公也存在“善善而恶恶”的情况,桓公于是赏赐了野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之侵鲁,至于城下,城坏压境,君不图与?
(2)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者,何也?
5.文中管仲、鲍叔、野人三人的话分别在治国理政上给了齐桓公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5-25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世宗嘉靖六年夏五月,新建伯王守仁以兵部尚书总制两广、江西、湖广军务。先是,成化中,韩雍平断藤峡,民获宁居者二十余年。正德五年后,遗孽渐炽,峡南贼尤甚,江御人。至是,守仁定田州而两江父老遮道言断藤峡及八寨贼倡乱状守仁上疏请讨从之。七年春二月,王守仁湖广兵至南宁,而卢苏、王受初降,亦愿立功自赎。峡贼闻军门檄湖广土兵至,皆逃匿深险。后闻以苏、受降罢兵,又守仁驻南宁,故为散遣诸兵状,寇弛不为备。至是,湖广兵皆偃旗卧鼓驰至,与官军突进,四面夹攻之。贼败,退保仙女大山,据险结砦。官军攀木缘崖仰攻之。(四月)初四日破贼寨,初五日复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巢,贼败奔断藤峡。官军追击破之,贼奔渡横石江,覆溺死者六百余人。贼不支,奔入永安力山。乃分兵围之,贼复大溃,奔诸路者多为防截参将沈希仪等所擒。于是断藤之贼略尽。先是,守仁因八寨贼去断藤稍远,四月初五日,别遣布政使林富、副总兵张佑监督土目卢苏、王受五千余众,进剿八寨瑶贼,各兵乘夜衔枚袭之。二十三日,昧爽抵贼巢,遂破石门天险,贼始惊觉,且战且走。日午,贼结聚二千余人来拒,官军奋击之。贼既失险气,不能支,遂大溃,奔入重险。官军夜募死士掩其不备,二十四日,袭古蓬寨,破之。连克周安、古钵、都者峒诸寨,于是八寨之贼亦尽。前后擒斩三千余人,两江底定。守仁乃班师,疏荐林富为都御史,巡抚其地,论功褒赏有差。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平藤峡盗》)

文本二

迫而容之,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卑而骄之,亲而离之,强而弱之,有危者安之,有惧者悦之。

(节选自诸葛亮《兵法二十四篇·将诫》)

1.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守仁定田州A而两江B父老遮道C言D断藤峡及八寨贼倡乱状E守仁上疏F请G讨H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意为重新启用,是古代任用官员的常用词语,辟、拜、除、授等同属此类。
B.横,意为横行,与《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中“横”的意思不相同。
C.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与《归去来兮辞》中“舟遥遥以轻飏”的“以”用法相同。
D.夺,意为丧失,与《陈情表》中的“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的“夺”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雍在成化年间平定断藤峡叛乱,之后的二十多年当地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B.田州平定后,王守仁当即率湖广兵士飞驰赶到断藤峡,与当地官军夹攻贼军。
C.攻打断藤峡的同时,王守仁另外派遣林富、张佑等五千多人进剿八寨的叛贼。
D.王守仁遣军悄悄奔袭八寨,直到他的军队攻破石门天险,八寨的贼人才惊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分兵围之,贼复大溃,奔诸路者多为防截参将沈希仪等所擒。
(2)守仁乃班师,疏荐林富为都御史,巡抚其地,论功褒赏有差。
5.文本二是诸葛亮《将诫》中的几个“进退之术”。王守仁在平定断藤峡叛乱的过程中运用了“有危者安之,有惧者悦之”一术,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2024-05-21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料敌制胜,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节选自《孙子兵法》)

材料二:

凡与敌战,若敌人势实,我当严兵以备之,则敌人必不轻动。法曰:“实而备之。” 三国蜀先主为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屯江陵。是岁,羽留兵屯公安、南邶,以备吴,而率兵攻魏将曹仁于樊。曹公遗于禁等救仁。秋,大雨,汉水泛滥,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庞德被诛。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支党,羽威震华夏。凡与敌战,若我势虚,当伪示以实形,使敌莫能测其虚实所在,必不敢轻与我战,则我可以全师保军。法曰:“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三国蜀将诸葛亮在阳平道,魏延诸将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余守城。魏司马懿率二十万众拒亮,与延军错道,前,当亮军六十里,候(注)还,白懿云:“亮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懿军至,恐与己相逼,欲赴延军,相去又远,势不能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救命军中皆偃旗息鼓,不得妄出;又令大开四门,扫地却洒。懿尝谓亮持重,而复见以弱势,疑其有伏兵。于是,率众趋山。明日食时,亮与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必谓吾示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还白,如亮言。懿后知之,深以为恨。

(节选自《百战奇略》)

[注]侯,斥侯,古代侦察兵。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标号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三国蜀先主A为汉中王B拜关羽C为前D将军E假节F钺G屯江陵。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计,考虑,与《核舟记》中“通计一舟,为人五”的“计”意思不同。
B.径,径直,与《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的“径”意思不同。
C.垂,将要,将近,与成语“功败垂成”中的“垂”意思相同。
D.北,方位词,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北”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为将帅应正确判明敌情,制定作战计划,在敌我军情、地理形势上出现任何误判,都会影响战争结果。
B.关羽用兵部署周密,樊城之战前他预留兵力防备东吴,然后亲自率兵进攻曹军,最终借助天时,大获全胜。
C.司马懿兵临城下,诸葛亮希望魏延赶来救助,但因距离太远无法实现,于是上演“空城计”,体现其谋略。
D.关羽、诸葛亮针对敌我形势调整战略,或全力备战,或以假乱真,也证明了知彼知己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2)亮意气自若,敕命军中皆偃旗息鼓,不得妄出。
5.司马懿为什么“深以为恨”?请简要说明。
2024-05-20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9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壬子,尹子奇复征兵数万,攻睢阳。先是,许远于城中积粮至六万石,虢王李巨以其半给濮阳、济阴二郡,远固争之,不能得;既而济阴得粮,遂以城叛,而睢阳城至是食尽。将士人廩米日一合杂以茶纸树皮为食而贼粮运通兵败复征。睢阳将士死不加益,诸军馈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遂为贼所围,张巡乃修守具以拒之。贼为云梯,势如半虹,置精卒二百于其上,推之临城,欲令腾入。巡预于城潜凿三穴,候梯将至,于一穴中出大木,末置铁钩,钩之使不得退;一穴中出一木,拄之使不得进;一穴中出一木,木末置铁笼,盛火焚之,其梯中折,梯上卒尽烧死。贼又造木驴攻城,巡熔金汁灌之,投销铄。贼又于城西北隅以土囊积柴为磴道,欲登城。巡不与争利,每夜,潜以松明、干蒿投之于中,积十馀日,贼不之觉,因出军大战,使人顺风持火焚之,贼不能救,经二十馀日,火方灭。巡之所为,皆应机立办,贼伏其智,不敢复攻,遂于城外穿三重壕,立木栅以守巡,巡亦于其内作壕以拒之……

(《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合:十分之一。

材料二:

始,肃宗诏书侍郎张镐代贺兰进明节度河南,率浙东李希言、浙西司空袭礼、淮南高适、青州邓景山四节度犄角救睢阳,巡亡三日而镐至,十日而广平王收东京。时议者或谓:巡守睢阳,众六万,既粮尽,不持满按队出再生之路,与夫食人,宁若全人?于是张浚、李纾、董南史、张建封、樊晁、朱巨川、李翰成谓巡蔽遮江、淮,沮贼势,天下不亡,其功也。

(节选自《新唐书》)

材料三:

《新唐书》记载:“众议东奔,巡、远议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赞曰:“张巡大小数百战,虽力尽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财用,以中兴,引利偿害,以百易万可矣。”

(节选自《新唐书》)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将士A人廩米B日一合C杂以茶纸D树皮为食E而贼粮运F通G兵败H复征。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意为应该,与《促织》中“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的“应”意义不同。
B.穿,意为开凿,与《孔雀东南飞》中“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的“穿”意义不同。
C.犄角,即掎角,指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文中表示为救睢阳而采取的用兵阵法。
D.济,意为帮助,援助,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的“济”意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睢阳守城的将士得不到援兵,诸军粮食救应不至,仅剩的一千六百士卒被贼兵围困,张巡便准备守城战具抵御敌人。
B.面对敌军制作的各种进攻武器,张巡随机应变,巧妙设置各种机关予以破解,保护城的同时也得到叛军的佩服。
C.张巡经历大小数百次战斗,力量用尽后死去。张巡死后广平王用十天收复洛阳,有人认为天下不亡有张巡的功劳。
D.面对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不利因素,有人曾提议向东转移保存实力,但张巡、许远等死守睢阳城,挫败敌军气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虢王李巨以其半给濮阳、济阴二郡,远固争之,不能得。
(2)巡、远议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
5.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张巡的形象。
2024-05-19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南市高考针对性训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论材量能,谋德而举之,上之道也;专意一心,守职而不劳,下之事也。为人君者,下及官中之事,则有司不任;为人臣者,上共专于上,则人主失威。是故有道之君,正其德以莅民,而不言智能聪明。智能聪明者,下之职也;所以用智能聪明者,上之道也。上之人明其道下之人守其职上下之分不同任而复合为一体。是故知善,人君也;身善,人役也。君身善,则不公矣。人君不公,常惠于赏,而不忍于刑,是国无法也。治国无法,则民朋党而下,饰巧以成其私。法制有常,则民不散而上合,竭情以纳其忠。是以不言智能,而顺事治,国患解,大臣之任也。不言于聪明,而善人举,奸伪诛,视听者众也。

是以为人君者,坐万物之原,而官诸生之职者也。选贤论材,而待之以法。举而得其人,坐而收其福,不可收也。官不胜任,奔走而奉其败事,不可胜救也。而国未尝乏于胜任之士,上之明适不足以知之。是以明君审知胜任之臣者也。故曰:主道得,贤材遂,百姓治。治乱在主而已矣。

(选自《管子·君臣上》,有删改)

材料二:

是故人主之一举也,不可不慎也。所任者得其人,则国家治,上下和,群臣亲,百姓附。所任非其人,则国家危,上下,群臣怨,百姓乱。故一举而不当,终身伤。得失之道,权要在主。是绳正于上,木直于下,非有事焉,所缘以修者然也。故人主诚正,则直士任事,而奸人伏匿矣;人主不正,则邪人得志,忠者隐蔽矣。夫人之所以莫㧓玉石而㧓瓜瓠者,何也?无得于玉石,弗犯也。使人主执正持平,如从绳准高下,则群臣以邪来者,犹以卵投石,以火投水。故灵王好细腰,而民有杀食自饥也;越王好勇,而民皆处危争死。由此观之,权势之柄,其以移风俗矣。

(选自《淮南子·主术训》,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之人A明其道B下之C人守其职D上下之分E不同任F而复合G为一体。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勾结,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比及三年”的“比”意思不同。
B.胜,在文中是“完、尽”之意,与《鸿门宴》中“刑人如恐不胜”的“胜”意思相同。
C.乖,在文中是“违背、不一致”的意思,与成语“时乖命蹇”中的“乖”意思不同。
D.易,在文中是“改变”之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以乱易整”的“易”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君主不去指导官吏的工作,那么官吏们就无法负责;如果臣下分夺君主的权柄,那么君主就会丧失威信。
B.国家并不缺乏人才,但如果所选拔的官吏不能够胜任,即使奔走从事,他们所败坏的事情,也是很难补救的。
C.国君的一举一动都应非常谨慎,如果君主不诚信正直,那么得志者必定是谗佞奸邪之徒,忠贞之士就隐退藏匿。
D.因为楚灵王喜欢杨柳细腰,楚国百姓则纷纷效仿缩食减肥;因为越王崇尚勇武,越国百姓则纷纷处危争死。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法制有常,则民不散而上合,竭情以纳其忠。
(2)所任者得其人,则国家治,上下和,群臣亲,百姓附。
5.两则材料在治国理政方面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2024-05-18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