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31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台山杂诗

(金)元好问

其四

颠风作力扫阴霾,白日青天四望开。

好个台山真面目,争教坡老不曾来?

其五

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

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四诗人运用比拟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不仅描写了大风过后青天白日下的台山,而且在最后一句与苏轼关联。
B.其四前两句是作者置身峰顶,将台山四周尽收眼底的观感;其五前两句是远望所见,从色彩角度赞美台山景象。
C.“吞吐”二字写出山间云雾在青翠山峦间飘荡出没,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境相近。
D.其五化用杜甫《赠花卿》“此曲只应天上有”,以天上美景相夸,抒发了诗人对台山的赞叹及热爱之情。
2.谈谈《台山杂诗》(其五)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与苏轼《题西林壁》所揭示的哲理有何不同。
昨日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南市高考针对性训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银花

张建春

金银花,性甘寒,清热解毒、消炎退肿,对细菌性痢疾和各种化脓性疾病都有效。除此之外,金银花形态奇特,花型独特,具有很高的园林观赏价值;也可做凉茶,当饮料饮用。金银花是多年生半常绿缠绕灌木,适应性强,不择土质,既耐旱,又耐涝,而且根很深,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东头唐,西头王,中间隔堵墙。墙是山墙,唐保和王祥家共用的山墙。房子是泥墙草顶的,山墙是下半截土垒,上半截用土坯砌成的。

山墙的土坯有间隙,隔不了大音,喊一声彼此听得清。唐保家三间房,王祥家也三间,房子是一起盖的,一般的高,一般的平,如不是开两个门,还以为是一家的。房后拖了个院子,院子也共墙,墙分四班垒的,唐保家全一、二班,王祥家全三、四班,都用心,共用的院墙就牢靠得很。

唐保和王祥好得很,吃个虱子都不忘分对方一个大腿,两家也是,比亲兄弟还好。

唐保和王祥都是舍得花力气的人,田里的活儿拼了命干,田里的活儿干完了,就想着法子干别的事,不让力气闲着。唐保和王祥贩荒草。说是贩也不妥,荒草是自己砍的,挑到集上卖。荒草不是用来烧锅的,荒草茎硬、结实、利水,是铺房顶的好材料。荒草屋顶比稻草顶、麦秸顶强多了。有几间荒草房,嫁人,娶老婆都占优势。

去山路不近,山中有一坡坡的荒草,路就显得近了。到秋天,一有闲空,唐保和王样就相约进山,各自一根扁担、两根绳子、一把刀上路。

找过人高的荒草砍,人没在草中,弯着腰挥刀,“嚓嚓”“嚓嚓嚓”,剩下的是喘息声和唐保、王祥的呼应声,“唉”“哦”,呼应着壮个胆,山上有野物,野物伤人。

一口气砍下一堆荒草,草堆一边,还得理顺理齐了,之后用山草作绳,将荒草捆开把。干这活儿时省力,但唐保和王祥都不说话,山风呛人呢。

把荒草捆完、堆好,一上午时间就过去了,该吃些东西了。唐保、王样把各自带的东西放山石上,你劝我我让你,换着吃。也没啥好吃的,不过是山芋、死面饼、锅巴,可都吃得饱饱的。①唐保和王祥相视一笑,山跟着笑开了

荒草往回挑,唐保打头,王祥跟上,中间歇上一两次,就到家了。

唐保家门前有个草堆,王祥家门前也有一个草堆,差不多大,整整齐齐,码的是荒草。

若是闲天,赶上起集,唐保和王祥一道挑上荒草,路上约个价,卖荒草去。荒草有市场,好卖,一块五一担,挣个辛苦钱。买荒草一般不会只买一把,往往三五担一起买,唐保和王祥大多是一起出手,当然价钱也是一样的。

荒草卖了,唐保和王祥不耽误,趁着露水还没干,往家赶。两人把卖得的钱掖紧了,②相视碰碰目光,村子有了笑意

砍荒草、贩荒草,让东头唐、西头王两家的日子好过了不少,唐保和王祥也走得越来越近。有趣得很,平日里唐保和王祥话少,话都在砍荒草、贩荒草时说完了。

有一天,唐保和王祥翻了脸,应了“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的老话。

事儿简单,唐保和王祥约好价去卖荒草,一口价一担一块五,王祥却一块四毛五卖了。那天也怪,集上无二单生意,唐保把一担荒草原封不动地挑了回来。

回家途中,唐保冷了脸。王祥要解释,唐保担子一横,硬是把王祥的话挡了回去。

之后,唐保和王祥还是去砍荒草,却是各自走各自的路,有时碰上了,没在荒草中也没了“唉”“哦”的回应。

草砍好了,还是理顺整齐,唐保和王祥却没了过去的用心。

就那么巧,一次,唐保在挑回的荒草中发现了棵带根的金银花,王祥也在荒草中遇见了还青丝亮杆的金银花。

唐保没犹豫,将金银花栽在了西院墙边。王祥想也没想,将金银花栽在了东院墙边。两棵金银花从山里来,隔了堵墙。

金银花都活了,它们各自发叶,悄然地向墙上攀。

唐保和王祥还是砍荒草、贩荒草,抵了面头一低,各忙各的,③但心中都犯嘀咕:好大个事呢?

有一天唐保发现,两棵金银花在墙头上纠缠,唐保想将自家的金银花扯下,可没下成手,唐保发现,王祥家院中攀来的藤和自家的一模一样。

有一天王样发现,两棵金银花在墙头上结下了许多蕾,蕾有红有白,分不清是谁家的。王祥从自家的根底捋起,总算搞明白了,唐家的金银花是红的,自家的白中带黄。

金银花开了,太阳一照,好香好香,东头唐家香,西头王家香,也分不清是谁家的花儿香。

逢集唐保去集上贩荒草,王祥也去了,在集上碰面,突然发现,各自的扁担上挂着金银花球,花两色,红白相间。

唐保望了王祥一眼,王祥瞅了唐保一眼,笑没洇开,荒草卖出去了,一样的价。

唐保的花球是唐保老婆串的。王祥的花球是王祥老婆串的。她们的手在墙头相遇,采着彼此的花。

又一次进山砍草,山草间有了“唉”“哦”的呼应声。王祥说了件事:那老人缺五分钱,我让他挑走了。

东头唐家金银花和西头王家的金银花,⑤相视一笑,花香纠葛,好香好美

(选自2024年第1期《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唐保和王祥对生活的态度,也暗示了他们之间的友谊,这使得原本难行的山路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B.起初砍荒草、贩荒草的过程生动地展现了唐保与王祥的勤劳、朴实、节俭,同时也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和默契配合。
C.王祥在一次卖荒草时随意降价,违背了之前和唐保有关价格的约定,导致唐保感到被背叛,原本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变得疏离。
D.“东头唐家香,西头王家香,也分不清是谁家的花儿香”既突出了金银花香气四溢的特点,也隐喻了人物关系开始转变。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句均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唐保和王祥之间默契和愉快的情绪仿佛感染了周边的自然环境,展现出温馨和谐的氛围。
B.句子③表现了唐保和王祥两人都意识到因为小事而闹翻不值得,暗示了他们内心深处仍然珍惜彼此之间的友谊。
C.句子④描写唐保和王祥相遇时的神态,两人目光没有碰触,笑也没有洇开,体现了彼此内心仍难以放下隔阂与芥蒂。
D.句子⑤用唐保和王祥的惯用神态“相视一笑”来描写金银花,极具情味与深意,暗示了二人最终关系的和解与融洽。
3.请分析金银花在唐保和王祥二人之间情感变化过程中的作用。
4.小说第一段仅仅是介绍了金银花的功效以及特性,虽与小说内容无关,但不能删掉。谈谈你的理解。
昨日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南市高考针对性训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看见

范小青

艾可是个不戴眼镜的近视眼,因为但凡能够配到的最高度的近视眼镜,对他来说,也只是个摆设,起不了作用,所以干脆就不戴了。好在光感还是有的,身边有什么东西,也能看得到,当然看到的只是一团模糊。

他原以为人生也就这样了,可是后来忽然又冒出了希望,有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手术很顺利,拆了纱布,睁开眼睛,艾可一下子就看清了医生的脸,他这才真正知道了,人脸居然是如此生动,人的眼神是如此有光彩,五官搭配得是如此精妙。

他差点哭了。医生说,现在你是看得见了,但是手术到底是否成功,要有一个月的时间来考验,如果一个月以后,情况正常,手术才算成功。

艾可没想那么多,他还没来得及多想,现在他是吃惊、大吃惊,甚至是震惊。原来世界是这样子的呀,看得见的世界真好,五彩缤纷呀。

当然,更要命的是,他看清了所有熟悉而又模糊的同事的脸庞。

比如老许。印象中这么温柔和蔼的一个人,可他这长相,实在是有点——那眼睛瞪得跟牛眼似的、眉毛又浓又密又长,人没到你面前,那眉毛已经戳痛了你的眼睛——看起来就不像个和善的人。

艾可心里十分感慨,真是人不可貌相啊。

其实,当艾可看清了平时看不清的同事,他吃惊的事情还多着呢。

他看到了,每次只要主任一进来,小金的脸就红起来,主任待在这里时间越长,她的脸色就越来越红,最过分的是她居然把茶水打翻了,泼了艾可一身。

艾可被烫得跳了起来,忍不住说,哎哟哟,小金,难道我眼睛好了,你眼睛不好了?

主任笑了笑,说,小艾,你眼睛不好的时候,嘴巴蛮厚道的,现在眼睛好了,嘴巴变厉害了?

艾可有点不好意思,确实不应该这么说小金,可是小金的慌乱让他十分好奇,他看了看其他同事,难道他们一点感觉都没有?

他们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心无旁骛,什么感觉都没有。

过了一天,艾可在走廊上碰见主任,主任对他说,艾可啊,有个事情跟你商量,人事处来和我们说,这一阵他们事情多,想借个人过去用几天,你看你去帮几天行吧?

艾可一口答应说行的,但说过之后又有点担心,犹豫说,可是人事处那边的工作,我不熟悉,不知道能不能——

主任说,嘿,无非就是造表格、填表格、查表格、整理表格,依样画葫芦而已,你这样一个大才子,还不是小菜一碟。再说了,又不是一直留在那里,过一阵要回来的。

在办公室所有人都忙着准备重大会议的时候,艾可却去了人事处。艾可借调人事处接手的第一件工作,就是配合工资调整,核查单位职工的工龄。核查工作并不复杂,只需将档案材料里的原始材料和现行的工资档案再核对一遍,真是应了主任那句话,对艾可来说小菜一碟,但艾可一直沉浸在眼睛亮了的激动中,工作热情高涨,他认真细心地做了这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核查工作。

工龄上的误差真的很少,可能因为这个涉及每个人的收入,即便组织上搞错,个人也一定会来纠正的。艾可还真核不出工龄上的误差,但是因为他太过认真,原始材料中与工龄无关的内容,他有时候也会多看一两眼,结果这一两眼,就看出问题来了。

是一个叫刘子葵的同事,艾可觉得他的年龄有误,因为艾可记得去年单位春节联欢会发吉祥物的时候,他上台领了一只兔子。

也不是艾可看见的,那时候他还看不见,是他听见的,他听见刘子葵说,我要这只卡通兔子,我女儿喜欢。

这是单位每年的规定,属什么属相,到年底联欢会,可以领取一只玩具动物。领了兔子,那他就是属兔子的,可是他的原始材料上填的年龄,那一年不是兔年。

艾可疑惑,找了个机会悄悄地问人事处处长,那个刘子葵是属兔子的吗?

处长正低头忙着手里的活,听到了艾可问话,却好像没有听懂,抬头看了他一眼,反问说,属兔子?刘子葵?他属不属兔子,有什么问题吗?

艾可说,可他的原始材料上是某某年的,某某年的人不属兔子呀。

处长轻描淡写地说,哦,那是他自己的事情。

艾可就奇怪,忍不住说,李处,你们不告诉他吗?不让他纠正吗?到时候他会误以为组织上要他提前退休呢。

处长说,几时退休也不是我们的事情,是档案的事情,我们说了不算——

处长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他觉得艾可莫名其妙,就忍不住直接挤兑他说,艾可,从前他们都说你是个瞎子,你现在是不是以为你的眼睛比别人都亮啊?

艾可闷声不响了。在处长那里碰了钉子,不敢打扰了,只敢去麻烦另一个同事,问他怎么回事。

那同事笑道,呵呵,你以为你真的看见了哦。

艾可有些懊恼,但他也不笨,知道这里的水深,不想试水了,只可惜,已经迟了。

刘子葵在走廊里拦住了他,满脸恼怒地说,艾可,我跟你八竿子都打不到一块儿,你凭什么造我的谣言——本来我这次有希望提一级,被你一造谣,对手乘机放风说我过龄了。

艾可整个蒙了。

他不仅自己被怼,连累人事处也受了批评,没几天艾可就被人事处退回去了。

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艾可去医院检查完眼睛,回来十分沮丧地告诉大家,完了,我的手术失败了。

大家都关心他,问他是不是又看不见了,艾可说,不是马上就看不见,是会一天比一天差,最后回到原来的样子。

大家哀叹惋惜。

果然,艾可的眼睛一天比一天瞎,没几天,他就恢复到从前的那个几乎等于零的视力了。

有一天艾可去上厕所,听到有两个同事议论他。

一个同事说,哎,听说办公室的那个艾可,眼睛又不行了,手术失败了?

另一个说,是呀,他好像运气不好,都说这类手术已经很成熟了,偏偏到他就不行。

那一个的声音似乎有点疑惑,他真的又看不见了?可是我在走廊里碰到他,看他的眼睛,贼亮贼亮的呀。

这一个声音倒很果断,说,那谁知道呢?

他们一起呵呵了几声,走了。

艾可揉了揉自己的眼睛,心想,是呀,谁知道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医生关于手术能否真正成功的交待,艾可并不在意,因为他还沉浸在重获光明的喜悦和震惊之中。
B.在办公室任务繁忙之时,主任选择将艾可调往人事处,表明他对其无意中暴露出他与小金的关系的不满。
C.“你以为你真的看见了”一句颇有深意,既是同事对艾可问题的回应,又暗示出了现实社会的复杂性。
D.小说结尾借两位同事对艾可的议论,意在说明人们并不同情艾可的遭遇,体现了现实社会人情的冷漠。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艾可的视角叙事,重点展示了他由看不见到看见的经历和心理困惑,也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B.同事们对待艾可的态度形成了前后对比,眼睛不好时大家对他都很客气,眼睛好了却连续遭到他们的排挤。
C.小说善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比如处长面对艾可询问时“越来越难看”的脸色,表现出对其的不耐烦。
D.小说中的对话没有冒号和引号,而是与叙述整合在一起,使情节更加紧凑,也使读者更自然地进入故事。
3.重新“看见”的哪些现实让艾可感到吃惊?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小说从“艾可看不见”这一情节开始,又以此情节结束。这样处理有怎样的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额尔古纳河右岸(节选)

迟子建

这年的秋天,我开始在岩石上画画了。

如果不是因为伊万打铁,如果不是因为打铁场地的泥土跟铁一样经过了冶炼,变得艳丽细腻起来,我就不会动了要把它当颜料的念头。

你们现在都知道贝尔茨河支流的阿娘尼河畔的岩石画,在河畔已经风化了的岩石上,呈现的是一片血色的岩画。我们的祖先利用那里深红的泥土,在岩石上描画了驯鹿,堪达罕、狩猎的人、猎犬和神鼓的形象。

我画岩画的时候,阿娘尼岩画还没被发现,虽然它早在我之前就存在了。

我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留下了许多处岩画,如今,知道岩画的人,也就只有我了。也许它们已经被岁月的风尘和雨水洗刷得消失了踪影,那些线条就像花瓣一样,凋零在山谷中。

我把伊万打铁后遗留下的泥土搓成条,一条条地摆在希楞柱里,待它们阴干了,用它们做画棒。我第一次画岩画,是在伊马其河畔的岩石边。那是一片青色的岩石,所以赭红的线条一落到上面,就像暗淡的天空中出现了霞光。我没有想到,我画的第一个图形,就是一个男人的身姿。他的头像林克,胳膊和腿像尼都萨满,而他那宽厚的胸脯,无疑就是拉吉达的了。这三个离开我的亲人,在那个瞬间组合在一起,向我呈现了一个完美的男人的风貌。接着,我又在这个男人周围画了八只驯鹿,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各一只,其次是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各一只,它们就像八颗星星一样,环绕着中间的那个男人。自从拉吉达离开我后,我的心底不再洋溢着那股令人滋润的柔情,很奇怪,当我在岩石上画完画后,心底又泛滥起温暖的春水了,好像那颜料已经渗入了我贫血的心脏,使它又获得了生机和力量。这样的心脏无疑就是一朵花苞,会再开出花朵来的。

那年秋天,妮浩生下了第二个孩子,是个女孩,她给她取名为交库托坎,也就是百合花的意思。

冬猎开始的时候,男人们又被召集到东大营受训去了。

回来时,伊万没有回来。

原来,有一天列队走步的时候,坤德老是出错,让他向东转,他却朝西转,而且老是出列。铃木秀男气坏了,他让坤德站在训练场的中央,放出狼狗撕咬他。那条狼狗三下两下就扑倒了坤德,将坤德的脸和胳膊抓出一道道伤痕。先前伊万跟大家一样,只是目瞪口呆地看着这突发的情景,后来是在一旁观看这幕情景的铃木秀男所发出的笑声激起了他的愤怒,伊万飞奔过去,用右手揪住狼狗的尾巴,把它当成绳索,紧紧攥在手中,然后一圈接着一圈地把狼狗悠了起来。只听狼狗嗷嗷惨叫着,它的尾巴很快就与身体脱离了。这条失去了尾巴的狼狗疯了似的朝伊万猛扑过来,伊万眼疾手快地把它按在自己的裤裆下,伸出脚狠狠地踏它,只三五脚的样子,它就不能动弹了。伊万的脚与手一样,力大无穷。铃木秀男惊呆了,他怔怔地看着伊万把一条活生生的狼狗在瞬息之间变成一只死老鼠,他的额头沁出了汗珠。当伊万提着那条狗尾巴,一步步地走向铃木秀男,把它撇到他怀里时;铃木秀男这才反应过来,他咆哮着,唤来两个士兵,把伊万架走,关进营房西侧的牢房。那个晚上,牢房里传来阵阵皮鞭声,可人们却听不到伊万的呼叫,他一定是忍受着,不发出一丝呻吟。就在那个夜晚,伊万逃跑了。牢房铁门紧锁,窗户竖着铁条,可伊万用他那双打铁的手掰断了铁条,像一只出笼的鸟一样,轻松地逃离了东大营。两个日本士兵带着狼狗去山中追捕伊万,然而连个影子都没寻到。

达西讲述伊万的遭遇时,坤德蹲在火塘旁,一直埋着头,很愧疚的样子。依芙琳先是瞟着眼睛看着坤德,然后呸了他一口,说,你连日本人的狼狗都对付不了,算什么男人!

坤德依旧低着头,什么也没有辩驳,只听火塘发出扑簌扑簌的声响,看来是他的泪水滑坠到火上了。

伊万走了,我们就推举鲁尼为族长。那个冬天,我们猎到了三头熊。妮浩在为熊做风葬仪式的时候,总爱唱一首祭熊的歌。这首歌从那以后就流传在我们的氏族。

熊祖母啊,

你倒下了,

就美美地睡吧!

吃你的肉的,

是那些黑色的乌鸦

我们把你的眼睛,

虔诚地放在

树间,

就像摆放一盏神灯。

(有删改)

【注】“我”,年届九旬,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林克,“我”的父亲,雨季外出时遭雷击而死。尼都萨满,“我”父亲的哥哥,乌力勒的族长。拉吉达,“我”的丈夫。妮浩,“我”的弟弟鲁尼的媳妇。依芙琳,“我”的姑姑。坤德,“我”的姑夫。伊万:铁匠,个矮。希楞柱:鄂温克人住的圆锥形的帐篷。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介绍了“我”的岩画创作缘起,表明了“我”的创作和生活的关系,“我”以感伤的情绪回忆了这段生活。
B.作者画岩画时,将逝去的亲人形象融入画中,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也透露出内心的孤独和寻找精神寄托的愿望。
C.坤德的泪水滑坠到火上这一细节描写,主要体现了他对伊万的感激,也是他内心痛苦的外化,可看出他内心的煎熬和自责。
D.妮浩所唱的祭熊的歌中,“熊祖母”“虔诚”有着对熊的感恩、虔敬,这体现了鄂温克人的民族信仰。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90岁老人“我”的视角来讲述故事,使人物、事件描写更真实自然,又营造出怀旧氛围,透露出沧桑感。
B.小说中喻体多是自然现象或景物,语言富有意蕴,如“暗淡的天空中出现了霞光”,预示了鄂温克族人的美好前景。
C.伊万怒杀狼狗一段,通过动作描写、侧面烘托等手法,把一个有着强烈民族自尊心、勇敢无畏、强大有力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D.小说语言简洁传神、细腻逼真,具有散文化的特征,且富有民族特色,和沈从文的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的小说《边城》有相似之处。
3.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4.语文课外活动小组准备拍摄视频,需要根据文中伊万被关进牢房后的内容拟写脚本。请你展开合理想象,填写下面表格。
画面内容(每个画面不超过15个字)音乐特点视频解说(每个画面不超过50个字)
画面一
画面二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述旧纪勋寄太原李光颜侍中二首

杨巨源

其一

玉塞含凄见雁行,北垣新诏拜龙骧。

弟兄间世真飞将,貔虎归时似故乡。

鼓角因风飘朔气,旌旗映水发秋光。

河源收地心犹壮,笑向天西万里霜。

其二

倚天长剑截孤云,报国纵横见丈夫。

五载登坛真宰相,六重分阃正司徒。

曾闻转战平坚寇,共说题诗压腐儒。

料敌知机在方寸,不老心力讲阴符

[注]①李光颜:唐朝中期名将,骁勇善战,曾在黄河源头收复失地。②分阃:指出任将帅或封疆大吏。③阴符:泛指兵书。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选取大雁、鼓角、旌旗、霜等秋天的典型意象,描绘出边塞战斗的凄清场景。
B.李光颜两兄弟都是隔代才有的英雄将领,打胜仗的将士回归故乡时如貔虎般威风。
C.李将军手持倚天长剑,截断了天上的孤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凸显了其豪迈气概。
D.在两首诗中,诗人运用描写、议论等多种手法,表达出对保家卫国的英雄的赞美。
2.这两首诗记录的李光颜功勋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谈谈你的认识。
7日内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跷王子

干子豪

夕阳,落在了麻石街上,几根浅草,在交错的缝隙中露出了头。袅袅炊烟从古镇中升起,寂静的古镇显得有些冷清。

明天是故事会,娃儿还没看过吧,明儿带你去看看。饭桌上,父亲对着娃儿说道。

不晓得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看了两个人头、几张花脸嘛?母亲对故事会提不起什么兴趣,夹了块肉,就往娃儿碗里送。

父亲听到母亲如此评价,便说道:那就是你不懂了,这‘故事会’是我们这儿的魂,需要全镇上下,齐心协力,一起完成,以‘惊、奇、险、彩’为主,各种历史人物结合着高难度的动作,敲锣打鼓,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不能丢了老祖宗留给咱的东西。

听到父亲如此说,母亲便只好摆摆手作罢。

隔日,元宵。父亲带着王娃儿来到了正街上,王娃儿一眼就瞅见了空中着一个高高的人。王娃儿拉着父亲的手,着急地说:爸爸,爸爸,你看天上飘着一个人哩。

父亲一看,摸了摸王娃儿的头,笑呵呵地说:那是高跷,你看那人,踩在俩杆子上,把自己撑了起来。那人是咱镇上的高跷王,踩了五米高,你看着,一会儿还有新法子哩。

王娃儿紧张地盯着那人,只见他手里突然变出一把扇,一边大摇大摆地走着一边呼呼扇风,那自豪的表情,好不得意,街上的人一片喝彩。那人听见喝彩声,举起手,将两根手指叠成一个哨,放在嘴里便响了起来,街上的人更加兴奋了。他得意地从人群中跨过,稳稳地走远了。

娃儿,好看吧。这千年的东西都传承下来了,你长大以后不要忘记了自己的根在哪,不要丢了自己的魂。

回到家后,母亲已把晚饭做好,也没询问今天的情况,倒是王娃儿先开了口。

我想去学踩高跷。母亲听到王娃儿这样说,一下蹦了起来。什么?学高跷?那玩意儿有什么用,现在这个社会需要的是科学与知识。我不同意,我不同意。母亲把碗一甩,狠狠地瞪了父亲一眼。

我想成为高跷王子,我也想被别人喝彩。王娃儿委屈地看着母亲,母亲却不看他,只是瞪着父亲,好似一切源头都是父亲惹来的。让他去学吧,这东西总要有人传下去。父亲放下了碗,开口对母亲说。母亲一听,不再说什么,扭头就回了房。

第二天,父亲带着他去见了故事会的老师傅。

就是这娃儿想学高跷?老师傅眯起了眼,摸着胡子问父亲。对,我想学,我想成为高跷王子。王娃儿抢着回答道。老师傅一听,把身子往后一仰,哈哈大笑起来,娃儿娃儿,人儿不大,志向不小嘛。”“收收收,我看这娃儿,必然会干出番大事来。

每天,王娃儿除了上学,就是跟着高跷王学高跷。高跷王,是老师傅的徒弟,老师傅总是在院子里面看着他们,一大一小。高跷王踩着高高的杆子,而王娃儿,只敢远远地看着他,满眼羡慕。

王娃,快去,踩上去。老师傅拿着棍子催王娃儿赶紧踩上高跷,王娃儿却站在原地不敢动。

师傅……我……不敢……怕疼……王娃儿怂了,摔了几次之后,倒也没了之前要当高跷王子的雄心。

不敢?不敢你怎么去当你的高跷王子?上去都不敢,你就只能待在地上,永远待在地上望着他!老师傅有些生气,拿着棍子指了指高跷王说道。

王娃儿听到这,忍着心中的恐惧,踩上高跷。他扶着墙壁望着老师傅,不敢动弹。

走,向前走。老师傅板着脸,对王娃儿说道。高跷王望着王娃儿,想说什么却说不出口。王娃儿还是不敢动弹。王娃,你明天不用来了。老师傅叹了一口气,往屋子里走去。

回家的路上,高跷王拉住了王娃儿,他们一起去了江边。师傅不教你,以后我教你。我就是你的师傅。师傅教会了我,那就应该由我来教会你,以后等我成了老师傅,你也要教你的徒弟。上千年来,就是一代人传给一代人,故事才能传下来。你不要忘记自己的梦想;你也一定可以成为高跷王子。高跷王望着平静的湖面说。

王娃儿看了看高跷王,夕阳照在他的身上,他也在闪闪发光。王娃儿感动了,也坚定自己的信心。

好,我要成为你。

柳树长出了新芽,湖面的夕阳也恢复了最初的模样,温暖的春天,到来了。

第二天,王娃儿还是回到了老师傅的院子里,老师傅没有理会他,高跷王带着他开始踩起了高跷。

一、二、三,来,慢慢向前走。王娃儿抓着支撑杆,慢慢向前走了起来。老师傅在远处默默看着,的一声,王娃儿又摔了。没事,我再来。王娃儿咬着牙,颤颤巍巍站了起来。老师傅转过身,眼眶里含着热泪,高跷王也激动地拉住王娃儿,扶着他站了起来。

摔倒,又站起,摔倒,再站起。春去秋来,不知不觉王娃儿也长成大娃儿了,高跷王也要换人了。这些年,故事会因为各种原因停办又开办,开办又停办。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时候,省里来了通知,宣布故事会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故事会的春天来了,王娃儿的春天也来了。

第一次非遗展出,是王娃儿踩的高跷。他知道,今天他就要成为真正的高跷王子了。

故事会开始了,街上人山人海,各地来的记者、观众、领导,都要来目睹一下这位高跷王子。王娃儿想起了多年前第一次看到高跷王的模样,今天,他终于也站在了他的高度,他向前走着,吹响了自己的口哨……

这天,母亲来了。这些年来,母亲心底一直都放不下的,直到这一刻,她看到了儿子,成为真正的高跷王子,她落下眼泪。

这天,父亲来了。这些年来,父亲一直在支持王娃儿,他相信自己的儿子,也相信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

这天,高跷王和老师傅都来了。这些年来,他们也曾迷茫过,他们也不知道这种文化还能传承多久,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守住古镇的魂。但是在今天,他们知道,未来,应该会有更多的王娃儿了。

在人山人海的人群中,一个小男孩,指着王娃儿,对父亲说:爸爸,爸爸,你看,天上站着一个人。

那是高跷,那个人是我们镇上的高跷王子……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觉得故事会单调乏味,对它提不起兴趣,因而当王娃儿提出想要去学习踩高跷时,她反应强烈,极力反对。
B.面对老师傅拿着棍子、板着脸训斥,王娃儿心中产生恐惧,于是踩上高跷不敢动弹,惹得老师傅对他无比地失望。
C.听到人们的喝彩后,高跷王得意地吹起了口哨;多年后,王娃儿也吹起了口哨,表现出他超越高跷王后的满足。
D.小说中的“春天”意蕴丰富,既指自然界的季节,又指王娃儿能够出演非遗展出,还指故事会迎来发展的新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有多处对夕阳的描写,或用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用它衬托人物形象,或用它烘托人物心情,富有表现力。
B.小说插叙高跷王与王娃儿在河边聊天的情节,交代了王娃儿坚定练习信心的原因,丰富文章内容,使叙事更曲折生动。
C.老师傅看到王娃儿摔倒后又颤颤巍巍站起来,转过身,眼眶里含着热泪,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出老师傅对王娃儿的疼爱。
D.小说显著特点是善用对话的形式展开叙事,这既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又能更好地展示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3.小说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4.文末五段,作者对小说进行了闭合式收尾,产生了独特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7日内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家老哥

梦野

噔噔噔……

秋天走来了,大地是金黄的衣衫,这峁那梁那洼,都有着丰收的表情。这些天来电话,大都是关于庄稼的。

陕北雨少,神木头顶着内蒙古,更少了一点。发芽、出苗、长穗,哪个阶段都不能少雨。今年的大暑,张开了干渴的喉咙,雨好像一直在路上,还是唰唰地赶来了。乡间出身的我,更多的时候,挂念的是老家的收成。秋色宜人时,我的哥哥们,常把我的视线,牵引到手机的屏幕上。

可我没想到,这次是同辈人怀怀打来的。

我走到散岔村,有信号了。

噢。

你在哪?老弟。

我在黄河边上,老哥。

做啥着了?

采访!

我的一句采访,把老哥给僵在那里,竟然说不出话来。他大约也没想到,我一个文艺管理者,怎会跑那么远,乡音扑鼻地亲近泥土。况且他知道,我不是个记者。

我想的,没进村小的他,放在作业本上,能画个放大身形的红勾。毕竟他是住在村里的,①山肩挨着肩,挤一挤,将他紧紧围住了。外面的世界,还需一点一点地打开。

那你到外省了?又出远门了?

没有啊!

那你在哪呢?

就在咱神木。

噢!我想起来了,是不是在马镇的枣林里?

不是,一路南下,在万镇啦!

我能想象来,老哥那辆黑豆色的摩托车,抱着一个绵羊肚似的油箱,靠在了路边,摘下他枣红的头盔,在把手上晃悠。

来城做啥?

给你送点吃的,南瓜、西瓜、豆角。

豆角?

我心头的热度一下就上来了,豆角、豆角……前一阶段,他不是托人已经捎来很多了吗?我吃了他的不少豆角,充盈着乡情的面容,紧贴着我年少的梦。

我不能回家了,今晚要住在老乡家。

正要给你说了,这路走不成了,刚下过大雨,正抢修着了。

那你回去吧!

那我回吧,村主任说下午还有事了。

嘟——我仿佛听到怀怀绝尘而去的油门声,愈来愈大了。路旁的小榆树,一棵一棵,嗖嗖嗖——摔倒似的。

有啥事呢?我想起怀怀的来。

父亲从沟里,开辟出一块菜地,他老让我一大早去浇水,我一个小孩子,总有怀怀来,一担一担地挑,把我的瘦影,晃出了园外。我说浇你家的,他说昨晚浇过了。我回老家收秋,他总会把老黄牛借给我,把装满车的糜子,用绳子勒得紧绷绷的。我结婚,他卖了羊给我借钱。正愁着没有房子,他说他的牛厂可以担保。吧嗒吧嗒……暴雨当中,他从危房里抱出两个邻居老人,维修村委会,暮色中闪了腰的老墙,轰隆隆——差点将他压住。

凉意,从秋夜的窑洞里飘进来,咝溜溜的,穿着老乡夹克服的我,仿佛和一个心仪的人,悄悄相逢,心中有着说不尽的暖意。

你回去忙啥了?

修路,快要收秋了。

今年庄稼怎么样?

最好了!你回来看看吧。

怀怀喜滋滋的感觉,一下就钻入我滚烫的耳廓,一次次在我的心窝里翻腾。③最好了!最好了……我想起去年秋末,全村平整土地,率先要在栏杆堡镇建公墓,起初,群众是有些顾虑的。他打电话来,说我是荣誉村民,要我回来一趟,帮他在会上宣传政策。我惊讶他的感召力,与群众是那么自然的贴近。轰隆隆的,身为小组长的他,竟指引着推土机,爬上自家刚收割过的地头。一台推土机来了,另一台也跟着来了,山梁上的轰鸣声愈来愈大。土地效益最大化,农民们有了新的盼头,仅他所在的小组,就推开了八百余亩土地。

准备给我的那些豆角,你给乡亲们吧。

没有。

那哪去了?

堵车那里,碰到在咱村教过书的薛老师了。怀怀感念着说,我给他了,时光不饶人,他也老了。

给得好啊!

挂了电话,怀怀的身影,又浮现在我的眼前。④我突然觉得,不是一个老哥,是无数个,无数个老哥,都在我的身旁。

噔噔噔……

市农业局的一个朋友说:你们镇也有好事啦!

啥好事呢?

平整过的土地,要发放补贴了。

怎么发?

按亩数。

啥时候发?

庄稼收完,就要开始了。

好事好事嘛!

我一下就有了别样的感觉,乡村富裕的风,吹得呼啦啦的。在神木新区灯火通明的夜里,我又睡着了。惊醒我的是大雨点,像忙着赶路,扑棱棱的,在窗玻璃上前呼后拥着。

五谷丰登,化作全市人的笑脸,一张一张的,像喜迎着佳节。逢星期天,我给怀怀买了一箱家乡的麟州酒,还有猪肉、粉条、豆腐,想再鼓舞一下他的干劲儿。

这么好的高粱,咱们也可以酿酒了。他指着自家的承包地,是那样的豪迈。

我没想到,重生了的土地,庄稼长势比想象的还要好。从长梁到后峁,从阴峁到峰山,从麻燕山到桃树山……大地都穿上了深绿的衣装,点缀着各种丰盈的色彩。谷子、糜子、黑豆、荞麦、玉米……像老朋友,以翘望的身形,向着我俩接连招手。

怀怀一家人张罗着,乡亲们盘腿坐在土炕上,你言我语,个个喜笑颜开,酒杯杯里起起落落,溢出高粱的醉色。农家人聊着农家事,赞叹道路、住房、饮水等方面的新变化,我的心里满是感奋,直到夜深才睡去。

喔喔喔——让我醒来的是鸡鸣声,它们又在呼唤着勤恳的人们。

醒来多好啊!我不禁想,在老家做梦,挺有意思的,梦见我又回到老家,快意地见到了老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运用拟人、比喻手法,写出了快要秋收时的景象,也写出了“我”内心的喜悦。
B.文中大量的拟声词,多角度表现出了乡村的生机活力,非常生动形象,极富画面感。
C.怀怀没进过村小,却能带领百姓开辟出一条致富路,这一对比凸显了他的人格魅力。
D.“我”和市农业局朋友的对话,简洁明了,透露出政府对百姓走向富裕的政策支持。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挨着”“挤”“紧紧”等词描写出了山连绵不断,为下文平整土地致富等情节埋好了伏笔。
B.句子②中的两种感觉,一凉一暖,一外一内,构思巧妙,既点出了环境,也暗示“我”情绪的起伏。
C.句子③表面是对怀怀话语的重复,同时也是“我”的感慨,重复性的表述加上省略号,余味悠长。
D.句子④中由“一个”到“无数个”,让“我”感受到了乡情的亲切,引申出乡村人物的群体形象。
3.“我”身在老家却又做梦回到老家,这样写有何巧妙之处?请分析。
4.曹禺认为“写戏主要是写‘人’”。学校话剧社准备组织五四青年节汇演,假如你是编剧,需要把本文改成剧本,你计划从哪些方面塑造怀怀这一人物形象。
7日内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家徽

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的图案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但它却有不寻常的来历。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牛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蹿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着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那时粮食就是性命,大家决心不把这窃贼打死,也得让他残废。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大家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走了之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了,出来吧。”只见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以一手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残疾不可。”

⑤贼傻望着祖父,他不敢相信祖父就这样轻易地让他走,但祖父分明是平静地挥了挥手,贼便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它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钱去做点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

⑥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⑦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他马上就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⑧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父亲他们感到奇怪,祖父便舒缓地向父亲弟兄们讲起鱼的来历。

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守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得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这条刻下的鱼替代好了。祖父叮嘱父亲弟兄们要保管好这条“鱼”,牢记这件事。于是,我们家照祖父的意思,每次修屋或换门时,都保留这鱼的图案。

⑩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家的家徽。

(选自《余华作品集》,文章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依次概括故事主要情节,每空限两个字。
_______________——放贼——送鱼——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第②段的作用。
3.阅读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贼人的心理变化。
4.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祖父的形象特点。
5.家徽是家风的体现,祖父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子孙。结合全文,分条概括祖父的家风,并联系实际,说说你家的家风。
7日内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春季高考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走,去山里看海

苏沧桑

这里的每一朵莲,至死都保持着盛放的姿势。

深秋的径山,径山寺所在的径山。一壶鹅黄色的香莲茶递给我们一行七人第一声问候。我想起多年前第一次见它时的情景:“透过玻璃壶底,我们与莲面面相觑。片片花瓣,比宣纸更薄,更透,更淡。①细软如珊瑚的白色花茎花蕊,随着水的微流齐齐摇曳。一朵莲,仿佛一条绝世独立、自在游弋的鱼。”

午后的阳光照进枯败的荷塘,大部分用来做种的莲藕已经被起出来,去海南过冬了,到了春天,会被运回来,种下去。最后几朵不动声色盛开着的莲,紫色的,黄色的,与这个叫千花里的地方所有花卉一样,淡定而诱人。在荷塘水面的反光里,我想象那些莲藕种子,圆滚滚地倾泻进千里之外同样大小的荷塘,安静如一群离开母体的胚胎,蜷缩进临时胚胎管。冬天过后,它们回到母体,春分时节抽出第一枚新叶,开出绝美的一朵莲,两朵莲……然后,它们被一双手两双手采下,送进机器,烘干,定格,保持了最美的颜色和姿态。最后,在一注热水里,它们活过来,盛放如初开,释放被定格的所有部分,成为此时此刻我们七个人眼前的这七杯香莲茶。

这是径山递给我们的第一道茶。空灵,绝伦。

径山递给我们的第二道茶,叫“水丹青”。黄昏,五分之四轮月亮照见径山脚下一个叫“径茶”的地方,一位未施脂粉、身着铁锈红中式对襟衫的女孩为我们分茶。没有音乐,没有絮叨,她慢慢地、默默地做着茶,仿佛忘记了我们七个人正眼巴巴盯着她把一小盏抹茶分给我们。但她用茶筅搅动茶沫时,速度极快,手机都无法捕捉。最后,她捻起一枚新牙签,在茶碗里作起了画,一枝梅树,两只飞鸟。大家都说,第一次见。

“水丹青”,是古代茶道的一种,自宋代由径山传到日本,又传了回来,让我想起那些辗转千里的莲花种子。

我问她,每天都有表演吗?

她说,不是表演,是切磋交流,以茶会友。越好的“水丹青”消失得越慢。

晚餐时,我共起身三次,舍下无比美味的农家菜,去看隔壁茶桌上那碗“水丹青”,淡了没有,消失了没有。趁四下无人,我拿起牙签,学着她的样子,蘸上深色抹茶,在画上加点梅花。我点了七下,为每一个人,不知道为什么。

后来她说,你把屋檐也点成了一树梅花的样子。哦,原来那是屋檐。

对于茶道,我懒,便不太喜欢那种正襟危坐、煞有介事,不如一个玻璃杯、一把茶叶、一壶热水,随便一靠、一躺,多简单自在。径山茶道尤其是“径山茶宴”,起源于唐朝,盛行于宋元时期,具有禅文化、茶文化、礼仪文化等多方面价值,有击茶鼓、设茶席、谢茶等十数道仪式程序,想想都繁复得要命。而此时此刻,径山茶道因为一个朴素的女孩、一群相投的文友、大半轮月亮、我偷偷点上去的梅花,却有一种可亲近之感,觉得它与你是不隔的,它像天空那么深,像大海那么大,但它离你很近。

第三道茶,海拔八百米,耗时爬山一个半小时,径山寺的一位年轻法师接待了我们。唐代天宝元年,江苏昆山高僧法钦遵师嘱“乘流而行,遇径即止”,行脚至径山,于喝石岩畔结庐修行,是为径山禅脉开山之祖。南宋嘉定年间,径山寺被钦定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并日渐成为儒释道三家精神融汇之处,源远流长。苏东坡与径山有着不解之缘,他临终前作的最后一首诗,就是《答径山琳长老》,参透生死、物我两忘的他两日后便驾鹤西去。此刻,我们坐在法钦、紫柏等大德僧人坐过的地方,坐在“茶圣”陆羽、苏东坡、吴昌硕等坐过的地方,仿佛坐在云海之下、竹海之上。

我问眼前为我们泡茶的年轻出家人,是否去过很多庙宇,为什么在这里落脚。他说,也没有去过特别多的地方,但这里静。他说话时,语调很静,③正往茶盏里续着的茶水也如他的语调,没有一丝一毫晃动。

我低下头,盯着他刚刚为我续的那盏茶,看到的是一道牵山绕水、缠古绕今、海一样宽广深邃的茶。

海,是心海。

从径山寺一路逛到千岱山居时,天阴了下来。云雾渐起,翠竹环绕。径山绿茶在一个通透的玻璃杯里,收拢了整个山林,影影绰绰的。

记得那个更早的深秋,我回家乡待了十天,刻意体验了一次故乡的“劳作”——我十八岁离开家乡前和离开家乡后均从未做过的事情:和渔民们一起剥虾、补渔网、酿桂花酒,做番薯圆……这所谓的“寻根之路”,让我不由想,家乡还有多少人在从事着古老的劳作呢?如果不离开家乡,作为一个女子,我的人生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大概是这样吧:到海涂上捡海螺蛳、抓弹涂鱼,不会剥虾半小时就手指发白;在海岸边补网,时时向着海平线眺望,右手穿网孔,左手把重叠的部分展开,周而复始,而不会织了两眼网就手痛;在太阳下山后用小铲铲下晒在篾席上的鱿鱼干,然后一家人吃晚饭,然后在灯下继续补网;我应该会有一个皮肤黝黑、酒量惊人的丈夫,他们叫他“酒雕”或“酒刹”。只要没有遭遇不幸,日子虽苦也甜。

但我现在是什么样子呢?一个在城市生活了三十年的女子,笑容里还有最初的一丝纯真和羞涩吗?我们像不像繁复茶道里的那一盏茶,永远失去了最初的野性和自由?

人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径山的每一朵莲花,至死都被定格为盛放的姿势,的确绝美,而人非莲花,还是自然地开放,自然地枯萎,像火一样慢慢暗下去,最后熄灭在土里的好吧?

那一晚,我们住在径山稻田中央的一幢民房里。④稻田刚刚收割完,斜阳与它相视而笑,如两位老人。夜深了,茶凉了,民房的主人回家了,狗不叫了。我自国外回来后整整两个月的失眠,终于沦陷在大海般浩瀚的稻秆子气味里。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红衣女孩专注做茶、快速搅动茶沫以及纠正我的措辞等细节,表现了她对“水丹青”茶道的熟悉和对我的不满。
B.作者偷偷用牙签在“水丹青”上点画梅花的行为,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在美好事物上寄寓美好祝愿”的普遍情愫。
C.“径山茶宴”繁复的仪式程序让作者对径山茶道产生了疏离的感觉,而“水丹青”又让作者对径山茶道心生亲近之感。
D.作者坐在陆羽、苏东坡等历史文化名人坐过的地方,思绪连接古今,心为所动,情为所感,增强了文章的传统文化韵味。
2.下列对文中四处画线句子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细致地写出茶中香莲花蕊细软的形态,并运用比喻形象地描摹出香莲孤绝自在的姿态,蕴含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B.句子②中的“递”字写出径山的待客情意;“空灵”“绝伦”之间用逗号隔开,强调了香莲茶带给作者内心的震撼。
C.句子③写茶水“没有一丝一毫晃动”,表现了法师倒茶动作的平稳,动作的平稳又能体现法师内心的平静,耐人品味。
D.句子④中“斜阳与它相视而笑”营造了稻谷归仓后轻松愉悦的氛围,“如两位老人”则包含夕阳虽好却近黄昏的叹惋。
3.山中无海,作者却以“走,去山里看海”为题,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揣摩“海”的多重意蕴。
4.文章倒数第四自然段跳转到对回乡经历的回忆与联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游曹氏园馆因寄伯玉

苏舜钦

去年把酒共徘徊,今日寻幽独此来。

竹密似嫌闲客入,梅含应待主人开。

赞谋盛府方投刃,捍患长堤正展才。

早晚得归如旧约,伴君池上倒尊罍

[注]①曹氏:指曹琰,伯玉是其字。②尊罍:泛指酒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回忆去年与友人把酒共游,而今日只能赏景独游,一虚一实,别有意味。
B.颈联写大家盛赞友人谋划之才,侧面展现出其修堤治水、一心为民的形象。
C.尾联诗人展开想象,希望友人早日功成归来,再次与自己在园中开怀畅饮。
D.全诗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首尾呼应,构思巧妙。
2.请谈谈你对颔联的理解,并分析其在全诗中的作用。
2024-05-1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