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0 题号:2282998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家老哥

梦野

噔噔噔……

秋天走来了,大地是金黄的衣衫,这峁那梁那洼,都有着丰收的表情。这些天来电话,大都是关于庄稼的。

陕北雨少,神木头顶着内蒙古,更少了一点。发芽、出苗、长穗,哪个阶段都不能少雨。今年的大暑,张开了干渴的喉咙,雨好像一直在路上,还是唰唰地赶来了。乡间出身的我,更多的时候,挂念的是老家的收成。秋色宜人时,我的哥哥们,常把我的视线,牵引到手机的屏幕上。

可我没想到,这次是同辈人怀怀打来的。

我走到散岔村,有信号了。

噢。

你在哪?老弟。

我在黄河边上,老哥。

做啥着了?

采访!

我的一句采访,把老哥给僵在那里,竟然说不出话来。他大约也没想到,我一个文艺管理者,怎会跑那么远,乡音扑鼻地亲近泥土。况且他知道,我不是个记者。

我想的,没进村小的他,放在作业本上,能画个放大身形的红勾。毕竟他是住在村里的,①山肩挨着肩,挤一挤,将他紧紧围住了。外面的世界,还需一点一点地打开。

那你到外省了?又出远门了?

没有啊!

那你在哪呢?

就在咱神木。

噢!我想起来了,是不是在马镇的枣林里?

不是,一路南下,在万镇啦!

我能想象来,老哥那辆黑豆色的摩托车,抱着一个绵羊肚似的油箱,靠在了路边,摘下他枣红的头盔,在把手上晃悠。

来城做啥?

给你送点吃的,南瓜、西瓜、豆角。

豆角?

我心头的热度一下就上来了,豆角、豆角……前一阶段,他不是托人已经捎来很多了吗?我吃了他的不少豆角,充盈着乡情的面容,紧贴着我年少的梦。

我不能回家了,今晚要住在老乡家。

正要给你说了,这路走不成了,刚下过大雨,正抢修着了。

那你回去吧!

那我回吧,村主任说下午还有事了。

嘟——我仿佛听到怀怀绝尘而去的油门声,愈来愈大了。路旁的小榆树,一棵一棵,嗖嗖嗖——摔倒似的。

有啥事呢?我想起怀怀的来。

父亲从沟里,开辟出一块菜地,他老让我一大早去浇水,我一个小孩子,总有怀怀来,一担一担地挑,把我的瘦影,晃出了园外。我说浇你家的,他说昨晚浇过了。我回老家收秋,他总会把老黄牛借给我,把装满车的糜子,用绳子勒得紧绷绷的。我结婚,他卖了羊给我借钱。正愁着没有房子,他说他的牛厂可以担保。吧嗒吧嗒……暴雨当中,他从危房里抱出两个邻居老人,维修村委会,暮色中闪了腰的老墙,轰隆隆——差点将他压住。

凉意,从秋夜的窑洞里飘进来,咝溜溜的,穿着老乡夹克服的我,仿佛和一个心仪的人,悄悄相逢,心中有着说不尽的暖意。

你回去忙啥了?

修路,快要收秋了。

今年庄稼怎么样?

最好了!你回来看看吧。

怀怀喜滋滋的感觉,一下就钻入我滚烫的耳廓,一次次在我的心窝里翻腾。③最好了!最好了……我想起去年秋末,全村平整土地,率先要在栏杆堡镇建公墓,起初,群众是有些顾虑的。他打电话来,说我是荣誉村民,要我回来一趟,帮他在会上宣传政策。我惊讶他的感召力,与群众是那么自然的贴近。轰隆隆的,身为小组长的他,竟指引着推土机,爬上自家刚收割过的地头。一台推土机来了,另一台也跟着来了,山梁上的轰鸣声愈来愈大。土地效益最大化,农民们有了新的盼头,仅他所在的小组,就推开了八百余亩土地。

准备给我的那些豆角,你给乡亲们吧。

没有。

那哪去了?

堵车那里,碰到在咱村教过书的薛老师了。怀怀感念着说,我给他了,时光不饶人,他也老了。

给得好啊!

挂了电话,怀怀的身影,又浮现在我的眼前。④我突然觉得,不是一个老哥,是无数个,无数个老哥,都在我的身旁。

噔噔噔……

市农业局的一个朋友说:你们镇也有好事啦!

啥好事呢?

平整过的土地,要发放补贴了。

怎么发?

按亩数。

啥时候发?

庄稼收完,就要开始了。

好事好事嘛!

我一下就有了别样的感觉,乡村富裕的风,吹得呼啦啦的。在神木新区灯火通明的夜里,我又睡着了。惊醒我的是大雨点,像忙着赶路,扑棱棱的,在窗玻璃上前呼后拥着。

五谷丰登,化作全市人的笑脸,一张一张的,像喜迎着佳节。逢星期天,我给怀怀买了一箱家乡的麟州酒,还有猪肉、粉条、豆腐,想再鼓舞一下他的干劲儿。

这么好的高粱,咱们也可以酿酒了。他指着自家的承包地,是那样的豪迈。

我没想到,重生了的土地,庄稼长势比想象的还要好。从长梁到后峁,从阴峁到峰山,从麻燕山到桃树山……大地都穿上了深绿的衣装,点缀着各种丰盈的色彩。谷子、糜子、黑豆、荞麦、玉米……像老朋友,以翘望的身形,向着我俩接连招手。

怀怀一家人张罗着,乡亲们盘腿坐在土炕上,你言我语,个个喜笑颜开,酒杯杯里起起落落,溢出高粱的醉色。农家人聊着农家事,赞叹道路、住房、饮水等方面的新变化,我的心里满是感奋,直到夜深才睡去。

喔喔喔——让我醒来的是鸡鸣声,它们又在呼唤着勤恳的人们。

醒来多好啊!我不禁想,在老家做梦,挺有意思的,梦见我又回到老家,快意地见到了老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运用拟人、比喻手法,写出了快要秋收时的景象,也写出了“我”内心的喜悦。
B.文中大量的拟声词,多角度表现出了乡村的生机活力,非常生动形象,极富画面感。
C.怀怀没进过村小,却能带领百姓开辟出一条致富路,这一对比凸显了他的人格魅力。
D.“我”和市农业局朋友的对话,简洁明了,透露出政府对百姓走向富裕的政策支持。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挨着”“挤”“紧紧”等词描写出了山连绵不断,为下文平整土地致富等情节埋好了伏笔。
B.句子②中的两种感觉,一凉一暖,一外一内,构思巧妙,既点出了环境,也暗示“我”情绪的起伏。
C.句子③表面是对怀怀话语的重复,同时也是“我”的感慨,重复性的表述加上省略号,余味悠长。
D.句子④中由“一个”到“无数个”,让“我”感受到了乡情的亲切,引申出乡村人物的群体形象。
3.“我”身在老家却又做梦回到老家,这样写有何巧妙之处?请分析。
4.曹禺认为“写戏主要是写‘人’”。学校话剧社准备组织五四青年节汇演,假如你是编剧,需要把本文改成剧本,你计划从哪些方面塑造怀怀这一人物形象。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下跪何人

阎秀丽

戏台空落落的,早已不复初时盛况。几面褪色的小旗子,哗啦啦地翻卷着老刘的记忆。

戏台是依场地斜坡、露天搭建的土台。老刘想起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壁虎般趴在戏台前,仰脖看台上大人精彩纷呈地唱戏,有时还不慎被踢起的尘土眯了眼。

老刘往四周看了看,寂静无人,便走到戏台上,嘴里哐切切哐切切地打着节拍,从一侧提甲出场,云手、踢脚、跨腿、整袖、正冠,凭着记忆,却也把一套“起霸”做得行云流水。没想到骑马蹲裆时,老刘一个趔趄,差点儿摔在戏台上。老刘怔了一下,总感觉差点儿意思,遂清清嗓子,将中指和食指并拢,指着台下,厉声道:“呔,来将通名!”

没有回音,哗啦啦的小旗子倒也增了千军万马的气势。

老刘瞬间有了大敌当前、披甲上阵的英雄气概,便很想唱两句。老刘歪着脖子想了好久,唱点儿什么呢?小时候老爹教的那些唱段,什么时候忘得这么干净呢?

那时候的老刘叫小刘,他爹才是老刘。

老刘会唱戏,是小戏团的团长。团长没有工资,义务奉献,并且还身兼多职——导演、演员、指导、打杂的、采购员……用老刘媳妇的话说:“就没有你不能干的,不知道图啥!”

“嘿嘿,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哪个人不是在唱戏?活得心安愉悦便可。你呀,妇人之见!”老刘字正腔圆地来了一段念白,一甩袖子,把目光转向小刘,“儿啊,你又会是戏中何人?”

小刘把长长的鼻涕猛一下吸回鼻腔,看着老刘的手指点在他的额头上。

“懒得管你!”媳妇冲着老刘翻白眼。

老刘哈哈一笑,跑了出去。到了晚上,锣鼓声一响,老刘往台上一站,唱得真个是金声玉振,气吞山河。小刘听不懂,只知道看热闹,摇头晃脑地跟着哼哼。哼的啥?不知道。

等到小刘成了老刘,依旧喜欢唱戏,走路说话也常如戏中人,却还是记不住唱词,只是哼哼。媳妇问:“病了?一天到晚哼哼,也不知道哼哼的是啥!”

老刘眼睛一翻,说:“在唱戏。”他从家里一直哼哼到公司,公司里的人知道他喜欢“哼”戏,便也跟着“哼哼”。

来公司洽谈业务的老总频频竖起大拇指,说:“公司在文化传承方面做得很好,是个有深度有底蕴的公司,而您的做派更有西楚霸王的威猛霸气……”说完,便让秘书小虞来了一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老刘连连嗟叹“虞兮虞兮若奈何”,大手一挥,签下了对方久攻不下的合作协议。

酒醒后,老刘仔细看过协议,冷汗直流,瞬间有了愧对江东父老、欲自刎乌江的心情。

汉军虽未至,老刘却已听得四面楚歌声。焦头烂额之际,老刘回了老家。他知道,有些事躲不过去。内心的煎熬让他心力交瘁,他不是霸王,没有自刎于乌江的勇气。

回家后的老刘夜不能寐,总好像有很多双眼睛在看着他,便常常跑到戏台上。有些话不能说,唱戏便让他有了宣泄的出口:“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那年……

儿子在台下摇头晃脑地看着老爹,觉得爹就是那包龙图,包龙图就是爹。

老爹喜欢唱这段戏,便要教儿子。

娘说:“孩子那么小,教他还能会咋的!”

老爹大手一挥:“一个老娘们儿,懂啥!我不只是教他唱戏,也是教他做人呢。”

儿子不懂:“教做人?像老包那么黑?还是像老包那祥做龙图阁直学士?哧,傻不傻!”小刘撇着嘴吃吃地笑,没等老爹大脖溜子扇过来,早已跑得没了影儿。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老刘一嗓子吼出这句话,五脏六腑瞬间通透起来。老刘想起老爹教他唱的时候曾说:“霸王再威猛,终不及包龙图,青史留名。为人做到他这份儿上,值!”

老刘正了正衣领,高亢地吼完第一句,下句词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老刘便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地跟老爹学戏。他呆呆地站在戏台上,竟有了刹那间的失神。

我劝你认香莲是正理

祸到了临头悔不及

…………

气势磅礴的西皮原板在耳边铿锵响起,老刘回头,白亮亮的阳光形成大小不一的光晕在眼前跳跃。朦胧中,老刘看到幕布两端被缓缓地掀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抬着铡刀依次而出。老爹身着蟒袍,腰扎玉带,迈着方步走到老刘面前,俨然是那刚正不阿的包龙图。

老刘一阵晕眩,双腿一软,竟然跪在地上,偷偷地看着隐在光晕后面的老爹。

堂上的包龙图一拍惊堂木,指着老刘,声音冷峻严厉:

“下跪何人?”

“我……我是你儿子……”

两旁站立的人喊起堂威:“威——武——”

声音互相接应,此起彼伏。

老刘不由得胆战心惊,颤抖着伏在地上,冷汗淋漓而下。

包龙图“啪”地一拍惊堂木,额头上那弯月牙儿射出一道皎洁华光,怒斥道:“你贪赃枉法,罔顾人伦,本府何曾有尔等不孝之子!来人,狗头铡伺候!”

老刘看着那冷森森的铡刀,顿时魂飞胆裂。小虞秘书翘起的兰花指、霸王饮恨乌江的绝望,化成漫天利剑,向他袭来。

老刘大叫一声:“爹!我错了!”旋即晕倒在戏台上。

“醒了?梦到你爹了吧?看你这汗流的哟。”娘在他头顶上一下一下地扇着蒲扇。

老刘忽地起身,环顾四周,发现自己躺在老家炕上,墙上照片里的老爹穿着戏服看着他。老刘恍然想起,老爹已经去世多年了。

看着照片里的爹,老刘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2年11月,略有改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人公老刘小时候虽不懂戏文内容却也跟着哼唱,长大后走路说话模仿戏中人,老了后还能凭借记忆将戏曲动作做得行云流水,可见他对戏曲的喜爱。
B.老爹的“哪个人不是在唱戏?”一句颇具深意,既暗合了整篇小说所叙之事,又巧妙地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C.小旗子“哗啦啦地翻卷着老刘的记忆”和“璧虎般趴在戏台前”两句各运用了比拟和比喻,增强了表达效果。
D.“老刘怔了一下”“歪着脖子想”“冷汗直流”“颤抖地伏在地上”等细节描写,细致、生动地刻画了老刘的形象。
2.关于老刘回忆年幼时老爹教唱“包龙图”部分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为困境中的老刘提供了情感宣泄的出口,老刘在回忆中一点点地明确了出路。
B.尽管母亲不理解,但老爹坚持用戏文去教化儿子,意在将传统的戏曲文化传承下去。
C.这部分内容与下文老刘的梦境前后呼应,为下文老刘的心路历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D.尽管幼年时的老刘并不能真正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但这段记忆仍深深影响了他。
3.小说在讲述故事时颇具特色,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
4.小说虚构了老爹堂审老刘的情节,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2023-07-14更新 | 8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家铺子【注】

茅 盾

林先生的铺子里新换过一番布置。将近一星期不曾露脸的东洋货又都摆在最惹眼的地位了。林先生又模仿上海大商店的办法,写了许多大廉价照码九折的红绿纸条,贴在玻璃窗上。这天是阴历腊月二十三,正是乡镇上洋广货店的旺月

十点多钟,赶市的乡下人一群一群的在街上走过了,林先生坐在账台上,抖擞着精神,堆起满脸的笑容,眼睛望着那些乡下人,又带睄着自己铺子里的两个伙计,两个学徒,满心希望货物出去,洋钱进来。但是这些乡下人看了一会,指指点点夸羡了一会,竟自懒洋洋地走到斜对门的裕昌祥铺面前站住了再看。林先生伸长了脖子,望到那班乡下人的背影,眼睛里冒出火来。他恨不得拉他们回来!

林先生赶到柜台前睁大了妒忌的眼睛看着斜对门的同业裕昌祥。这时又有七八人一队的乡下人走到林先生的铺面前,其中有一位年青的居然上前一步,歪着头看那些挂着的洋伞。林先生猛转过脸来,一对嘴唇皮立刻嘻开了,他亲自兜揽这位意想中的顾客了:喂,阿弟,买洋伞么?便宜货,一只洋伞卖九角!看看货色去。

一个伙计已经取下了两三把洋伞,立刻撑开了一把,热剌剌地塞到那年青乡下人的手里。那年青的乡下人拿着伞,没有主意似的张大了嘴巴。他回过头去望着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头子,又把手里的伞攧了一攧,似乎说:买一把罢?老头子却老大着急地吆喝道:阿大!你昏了,想买伞!一船硬柴,一股脑儿只卖了三块多钱,你娘等着量米回去吃,哪有钱来买伞!

林先生苦着脸,踱回到账台里,浑身不得劲儿。他知道不是自己不会做生意,委实是乡下人太穷了,买不起九毛钱的一顶伞。他偷眼再望斜对门的裕昌祥,也还是只有人站在那里看,没有人上柜台买。裕昌祥左右邻的生泰杂货店万牲糕饼店那就简直连看的人都没有半个。一群一群走过的乡下人都挽着篮子,但篮子里空无一物。

林先生勉强安慰着,他闷闷地踱了几步。所有推广营业的方法都想遍了,觉得都不是路。生意清淡,早已各业如此,并不是他一家呀;人们都穷了,可没有法子。

这下午照例和上午显然不同:街上并没很多的人,但几乎每个人都相识。林先生靠在柜台上,用了异常温和的眼光迎送这些慢慢地走着谈着经过他那铺面的本镇人。他时常笑嘻嘻地迎着常有交易的人喊道:呵,××哥,到清风阁去吃茶么?小店大放盘,交易点儿去!

有时被唤着的那位居然站住了,走上柜台来,于是林先生和他的店员就要大忙而特忙,异常敏感地伺察着这位未可知的顾客的眼光,瞧见他的眼光瞥到什么货物上,就赶快拿出那种货物请他考校。林小姐站在那对蝴蝶门边看望,也常常被林先生唤出来对那位未可知的顾客叫一声伯伯。小学徒送上一杯便茶来,外加一枝小联珠。

在价目上,林先生也格外让步;遇到那位顾客一定要除去一毛钱左右尾数的时候,他就从店员手里拿过那算盘来算了一会儿,然后不得已似的把那尾数从算盘上拨去,一面笑嘻嘻地说:真不够本呢!可是老主顾,只好遵命了。请你多做成几笔生意罢!

整个下午就是这么张罗着过去了。连现带赊,大大小小,居然也有十来注交易。林先生早已汗透棉袍。虽然是累得那么着,林先生心里却很愉快。

快到上灯时候,林先生核算这一天的流水账;上午等于零,下午卖了十六元八角五分,八块钱是赊账。林先生微微一笑,但立即皱紧了眉头了;他今天的大放盘确是照本出卖,开销都没着落,官利更说不上。他呆了一会儿,又开了账箱,取出几本账簿来翻着打了半天算盘;账上人欠的数目共有一千三百余元,本镇六百多,四乡七百多;可是欠人的客账,单是上海的东升字号就有八百,合计不下二千哪!林先生低声叹一口气,觉得明天以后如果生意依然没见好,那他这年关就有点难过了。他望着玻璃窗上大放盘照码九折的红绿纸条,心里这么想:照今天那样当真放盘,生意总该会见好;亏本么?没有生意也是照样的要开销。只好先拉些主顾来再慢慢儿想法提高货码……要是四乡还有批发生意来,那就更好!——

突然有一个人来打断林先生的甜蜜梦想了。这是五十多岁的一位老婆子,颤巍巍地走进店来,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蓝布包。林先生猛抬起头来,正和那老婆子打一个照面,想躲避也躲避不及,只好走上前去招呼她道:朱三太,出来买过年东西么?请到里面去坐坐。——阿秀,来扶朱三太。

那朱三太连连摇手,就在铺面里的一张椅子上坐了,郑重地打开她的蓝布手巾包,她的瘪嘴唇扭了几扭,正想说话,林先生早已一手接过那折子,同时抢先说道:我晓得了。明天送到你府上罢。

哦,哦;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一总是三个月,三三得九,是九块罢?——明天你送来?哦,哦,不要送,让我带了去。嗯!

朱三太有三百元的老本存在林先生的铺里,按月来取三块钱的利息,可是最近林先生却拖欠了三个月,原说是到了年底总付,明天是送灶日,老婆子要买送灶的东西,所以亲自上林先生的铺子来了。看她那股扭起了一对瘪嘴唇的劲儿,光景是钱不到手就一定不肯走。

林先生抓着头皮不作声。这九块钱的利息,他何尝存心白赖,只是三个月来生意清淡,每天卖得的钱仅够开伙食,付捐税,不知不觉地拖欠下来了。

好,好,带了去罢,带了去罢!

林先生终于斗气似的说,声音有点儿哽咽。他跑到账台里,把上下午卖得的现钱归并起来,又从腰包里掏出一个双毫,这才凑成了八块大洋,十角小洋,四十个铜子(当时,十角小洋和四十个铜子相当于一块大洋),交付了朱三太。他忍不住叹一口气,异想天开地打算拉回几文来;他勉强笑着说:三阿太,你这蓝布手巾太旧了,买一块老牌麻纱白手帕去罢?我们有上好的洗脸手巾,肥皂,买一点儿去新年里用罢。价钱公道!

不要,不要;老太婆了,用不到。

朱三太连连摆手说,把折子藏在衣袋里,捧着她的蓝布手巾包径自去了。

(有删改)


【注】《林家铺子》创作于1932年,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江南杭嘉湖地区林先生经营小店铺的故事。林先生虽再三努力,苦苦挣扎,但最终还是破产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先生亲自兜揽,但一上午也没做成生意,斜对门的裕昌祥、生泰杂货店的状况与林家铺子的状况形成对比,突出了林家铺子的窘况。
B.文中的人物描写生动传神,如写林先生“眼睛里冒出火来”的神态,如写朱三太“把折子藏在衣袋里”“捧着她的蓝布手巾包”的动作。
C.文章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描绘了林先生一天的生意状况,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又叙写了林先生付出的努力,塑造了林先生的形象。
D.文中的人物语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仅展示了地方风情,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还丰富了故事内容。
2.关于文中朱三太要利息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先生看到朱三太,非常明白她来的目的,并主动让阿秀来扶朱三太,讨好朱三太。
B.林先生经营困难,但最终还是给了朱三太九块钱的利息,可以看出他的诚实和善良。
C.文中写林先生“凑成”九块钱与《孔乙己》中写孔乙己“摸”出几文钱都颇具意味。
D.林先生向朱三太推销手帕,但朱三太拒绝购买,这体现了朱三太的圆滑,她不上当。
3.在一天中,林先生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简要说明。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时代·精明·艰难。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生存。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3-12-14更新 | 36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打 树

许 仙

李正第三次被送入市人民医院抢救时,已是奄奄一息,但儿女是极其孝顺的,毫不犹豫地又把他送入市里最好的医院。

李正在高干病房几度昏迷,主治医生是该院副院长,卑微地对李赛白道:“李书记,非常抱歉,能做的我们都做了,您看是不是按老人家的意思回去吧,晚了怕……”昏迷的李正老眼潮湿,枯枝般的手死死抓住老伴不放。

老伴抹着泪,对儿女说:“你爹想回家过年,你们就随他的心愿吧。”

李赛白和李赛红这才送父亲回家。

这天是年廿九,李赛白和李赛红回到老家就奔进奔出的,要给父亲过一个热热闹闹的年。李赛红和母亲把家清扫干净,又准备红包、烟酒茶和糖果;李赛白忙着张灯结彩,门是对联,窗是福字,大红灯笼挂檐下。家里亮堂堂的,飘出煮粽子和炒瓜子的香气,乡亲们纷纷前来探望。

李正回家后神志反而清醒了,时不时地睁开眼来。李赛白和李赛红在父亲床前守了一夜,见父亲病情平稳,也松了一口气。

第二天上午,李正忽然有了精神,叫老伴扶他坐起身来,要看一看孙女和外孙子,瞧着孩子们跑进跑出的,枯槁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下午,李赛红和嫂子下厨,准备了一顿丰富的年夜饭;大家把饭桌移到父亲的床前,让李正靠在床上吃饭。见父亲精神好,大家也开心,有说有笑的,一个个向父亲敬酒,祝他长命百岁;李正居然喝了一杯酒,还吃了半碗饭,脸红扑扑的。

吃过年夜饭,饭桌撤走了,老伴和女儿、儿媳妇收拾干净后,再次回到他床前;李正伸出手来,吃力地比划着。

李赛红问母亲,爸爸说什么?“打树。”“打树?”李赛红问父亲,李正点点头。

儿媳妇愣愣的,但李赛红连忙朝父亲说:“好。打树。我们打树。”

打树是李家大年三十必备的传统节目。院子的围墙里种着两棵树,一棵梨树,一棵桃树,分别是李赛白和李赛红出生那天李正种的,如今已有四十岁和三十八岁了,是方圆百里以内两棵顶天立地的大树,令乡亲们羡慕不已。乡亲们但凡教育起后代来,必以李家儿女为榜样。

李赛白和李赛红自有记忆起,每年吃过年夜饭,父亲就操起门闩,李赛白便自觉地躲在自己的梨树后,李赛红也学哥哥样,躲在自己的桃树后。

李正借着几分酒力,先打梨树,边打边问:“来年多开花多结果?”

李赛白就在树后应:“来年多开花多结果。”李正又边打边问:“决不开谎花[注]?”李赛白又答:“决不开谎花。”轮到桃树,也是这番打问与应答。

后来,李赛白和李赛红都大了,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回家过年,李正依旧热衷于打树,让两个成年人躲在树后,他边打边问:“来年开红花结红果?”李赛白就问:“我是梨树,怎么开红花结红果呢?”李正醉醺醺地说:“我怎么问你就怎么答!来年开红花结红果?”李赛白就应:“来年开红花结红果。”李正又边打边问:“决不开黑花结黑果?”李赛白又答:“决不开黑花结黑果。”

再后来,李赛白和李赛红升职了,当官了,从商了,发达了,回家过年,李正还是热衷于打树,让两个大人躲在树后,还是边打边问……

孩子们不知道打树是怎么回事?好奇新鲜,吵吵闹闹的,院子可热闹了;李赛红将门闩交给哥哥李赛白,自己拉着侄女躲在梨树后,李赛白边打边问:“来年多开花多结果?”李赛红就教侄女应:“来年多开花多结果。”李赛白又边打边问:“决不开谎花?”她们又答:“决不开谎花。”接着是李赛红打树,李赛白拉着外甥躲在桃树后……卧室里,李正笑微微地望窗外,慢慢地合上老眼;他太累了,去那边休息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注】 谎花:不结果实的花。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但儿女是极其孝顺的”一句,为下文写“李赛白和李赛红在父亲床前看护”及“移饭桌及给父亲敬酒”张本。
B.昏迷的李正之所以“老眼潮湿”,是他意识到自己马上要离开亲人,很是舍不得;也为能回家看到自己的孙女和外孙而感到欣喜。
C.李赛白忙着张灯结彩,门是对联,窗是福字,大红灯笼挂檐下,是要给父亲过个热热闹闹的年。
D.这篇小说以“父亲”为主要人物,通过语言、动作、神情、心理、场面等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感人。
2.李正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
3.李家的“打树”教育给人以深刻启迪,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2020-04-17更新 | 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