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5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同学

林斤溪

这个女人不笑的时候,看起来有二十八九岁了。不过她爱笑,老是笑,笑声又响亮,好像十八九的大姑娘。

这时候还是早上,还看得见太阳斜斜地落在地上。一会儿,纽扣摊子全摆出来,人来人往,就会把太阳挤得看不见了。这时候街上的摊子也不少,那是笼屉蒸着、油锅炸着、汤锅煮着的早点摊子……这些摊子等会儿大部分要退场,不退的,也会叫纽扣摊子挤得看不见的。这时候街上人也不少,买菜的,吃早点的,买菜兼吃早点的,买菜吃早点兼谈生意互通信息的。

那笑着的女人转着身子,让着来往的人们,招呼着跟在她身后的一个男人。这男人也不过二十八九吧,不过头发已经悄悄地在额角那里,往上拔了。女人笑着转着眼睛四下溜着,看中了一个汤圆摊子,那里刚生上火,还没有开锅,也还没有主顾,正好坐下来说说话。女人说:

坐着坐着,想不到你会到我们这个乡下地方来。

乡下地方?现在是大名鼎鼎的纽扣市场,先进地区。

先进不先进,还没有定性呢。不过你来做什么?是买还是卖?都不是吧?搞调查?办案子?

女人单刀直入。男人慢言细语,上半句总是试探,下半句总留着余地。他又诚恳又细心,又处处藏着精明,他说:你看我像个干什么的?

我看你就是个老同学。

我来开开眼界呀!

你们在城里的同学,常见面吗?

也常见也不常见,不过见面常常说起你。

女人高兴,又笑又叫道:是吗,骂我吧,笑我吧?

前几天我还说,回忆中学时代,你给我的印象是:勇敢的化身,快乐的象征。

真的吗?你咬文嚼字,可不要嚼舌头。你说,怎么会给你这么个伟大印象?

因为你特别,你突出。那时候大家都不谈恋爱。有的不懂,有的不敢,有的有一套大道理:妨碍学习啦,影响不好啦。你呢,偏偏恋了又爱,爱了又恋。

女人又笑起来,这回不是大笑,不过嗓音又厚又亮又气长。说:想不到落在这个乡下地方,猴着,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男人估摸着火候,照直说道:是想不到,真想不到,那么多人追你,你却怎么选上了他。

那时候不嫁给他,活着都没意思了似的。嫁了他,才知道这个人真坏。

听说蜜月期间,他就打你了。

打还打得刁钻古怪。我跟他到乡下来,没有几天,就觉得沉闷,不习惯,我就唱歌,本来我最喜欢唱歌……

你就是唱歌和笑。

我一唱歌,就有些人站到窗外来听。那时候乡下真叫闭塞。有一天,他在窗外吵了几句,气冲冲跑到屋里来打我……

男人顺下眼睛看着桌面,不让人看见他这时候的眼色。那女人却不知觉,只管说下去,也不小点声,她不怕满街的人都听见。说着还带着笑声,开朗到这个地步:……打完了,他出去,锁上门,我只好钻进被窝里。

封建恶霸!听说你闹过离婚?

闹过。

怎么没有结果呢?

闹是闹,真想到离婚后的生活,我就傻了。一个孤单单的女人,多空虚,多困难。

这回男人笑了起来,他的笑是不出声的,可又洋洋得意的:放心好了,你现在也还年轻,又漂亮,又爽朗,包你走到哪里,哪里有人追,没有工夫空虚。

对男人这一番话,女人倒不笑了,只说了声:老了。

这时,摆摊的端过来两碗粉白细嫩、珠子般的汤圆。女人让了让,在这让的工夫,她打量了老同学:你倒还那么漂亮,不过原先那种女性美少了。那时候女同学都喜欢你,偏我觉着你太‘女’。

我的黄金时代已经白白过去了,现在也还是孤家寡人。不过不要说我了,说你,你要是想找个比他好的,太容易了。

他给我一个深刻的印象,男人就是那么坏。好的男人或许有,不过我挑人家,人家也挑我呀,怎么会挑上我呢。

请问——男人又咬文嚼字了,好坏之分,主要分在哪里?

女人好像是认真想了一想,但又很快回答道:在人前是这样,背着人还是这样。太阳光下是这样,黑夜里还是这样。

男人点着头,靠近点女同学,说话更加细软,但也更加明显字字背后是精明:你不能太便宜他了,越便宜他越不识货。你先离开他,给点颜色看看再说。要他拿出钱来,他发的财里有你的一份。衣服要带走,首饰铺盖要带走,不能傻子一样,就算了。

好可怜啊!女人爽爽快快地叹息一声。

一口气也不叹给他。现在这种事情太普通了,都算不得悲剧了。

离开他没有什么,长离短离都不要紧,我已经没有一点点爱他了。只是我到哪里去呢?哪里马上有住的、有吃的,有安身的地方呢?

女人家说着拿起汤匙,却不吃,只搅着珍珠似的粉团子玩。男人再靠近一点,再细软一点说道:放心,你有那么多同学呢。要不,要是你愿意,先在我那里住下来也很方便……

女人从汤碗上边抬起眼睛,望着男人,眼睛里出现笑影,忽然一抬头笑着唱起《达阪城的姑娘》来:

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

一定要嫁给我

带着你的财产

还有你的妹妹

赶着马车来

女人是压着嗓子小声哼唱的。不过那声音还是浑厚,特别是元气充足。男人听了头半句,就低下头来捞汤圆吃,再不愿意别人看见他的眼神。女人唱完了,望着男人已经悄悄上拔的额角,说:你有办法解决一部卡车吗,要有,我立刻跟你一道走。

什么,你们……

不,他做他的纽扣,我自己搞了个运输组,还不敢叫公司。

这时,太阳已经全部落下地来,但是街上已经严严地摆齐了纽扣摊子,好像都看不见太阳了。

(摘编自2024年1月《小说月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同学见面,表面上说说笑笑,女人爽爽快快,真诚坦率,实际上男人却处处藏着精明,有自己内心的盘算。
B.女人认为,好男人要表里如一,光明磊落,她的话“在人前是这样,背着人还是这样”,其实也是对男人的善意提醒。
C.聊到女人打算离开丈夫、无处可去的顾虑,男人给她提供了如何分割财产等办法,从这些可以看出他为女同学着想的真情。
D.女人借哼唱《达坂城的姑娘》表明已认清男同学的意图,又给对方留了面子,这样处理委婉得体,体现了她的聪慧。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点出了女主人公生活在经济繁荣的乡下纽扣市场,为刻画人物形象作铺垫,使得人物活动显得自然。
B.摆摊的端过来两碗汤圆这一情节,起到了调节小说叙述节奏的作用,避免了一直进行对话描写的单调,颇具匠心。
C.小说多次写到了太阳,表明从早晨到傍晚的时间变化,这种变化象征着男女主人公关系的变化,意味隽永。
D.小说叙述语言平实,风格清新自然;人物对话语言多用短句,简洁活泼,富有生活气息,符合人物特征,很有韵味。
3.女人最终不会离开丈夫跟同学走,文中有多处铺垫,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林斤澜先生1988年曾在《文艺报》上撰文《重复一例》,提到“重复……在歌谣里常用又常好,挪到短篇小说里也有见好的时候。”请结合本文的人物塑造,简要分析“重复”这种技巧取得的艺术效果?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赠河东虞押衙二首(其一)

许浑

长剑高歌换素衣,君恩未报不言归。

旧精鸟篆谙书体,新授龙韬识战机。

万里往来征马瘦,十年离别故人稀。

生平志气何人见,空上西楼望落晖。

【注】①虞押衙,工书善文,即将奉使从军,作者题诗送别。②许浑,晚唐诗人,年轻时屡试不第,后长年奔波仕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不提眼前离别情景,而直接描写友人换上素衣、挥剑高歌的形象,手法新奇。
B.次句以议论入诗,既是对友人身许君国的称赞,也包含对友人不辱使命的期望。
C.颔联写虞押衙不仅精通书法,还能演习兵书战法,赞扬友人文武兼备的非凡才能。
D.颈联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上着笔来表情达意,与杜甫《登高》一诗的颈联手法类似。
2.有人认为尾联两句在内容和情感上无关送别,与前三联有脱节之嫌。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联系全诗说明理由。
2024-04-27更新 | 43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4月高考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送石曼卿

范仲淹

河光岳色过秦关,英气飘飘酒满颜。

贾谊书成动西汉,谢安人笑起东山。

亨途去觉云天近,旧隐回思水石闲。

此道圣朝如不坠,疏封宜在立谭间。

【注】①康定元年,西夏战事骤起,宋军大败,52岁的范仲淹复官,同年好友石曼卿因曾“上书言十事”,奉吏河东,路过范仲淹所在的陕西。②谭:通“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采用虚写的方式,想象友人将路过秦关,沿途会有山、河等壮丽之景为伴。
B.友人英姿飒爽、意气风发,暗示其定将大有作为,虽贾谊、谢安不可与之相比。
C.“旧隐”“亨途”两词,交代出了友人过去所处和现在所临的两种不同的状态。
D.诗人认为友人此行如果能够不辱没朝廷使命,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朝廷册封。
2.前人评价此诗:“此托送友以抒己志。”结合本诗主题,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剑州道中见桃李盛开而梅花犹有存者

唐庚

桃花能红李能白,春深何处无颜色。

不应尚有数枝梅,可是东君①苦留客。

向来开处当严冬,桃李未在交游中。

即今已是丈人行②,肯与年少争春风?

[注]①东君:指司春之神。②丈人行:指父辈,长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生动描绘了桃李花开之绚烂,第二句又进一步表现桃李花开之盛大。
B.“不应”承接前句“春深”构成语意的转折,“尚有”又强化这种意味。
C.因为一直在寒冷的冬天开放,所以与桃李甚少往来,对此梅花深感遗憾。
D.梅花与桃李象征着不同之人,而诗人对梅花的理解,含有以梅自喻之意。
2.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记载,当朝权贵见此诗,“恶其自尊”,遂将唐庚贬黜。诗中哪些地方体现唐庚“自尊”之意?请结合诗歌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画画记

第代着冬(苗族)

爷爷获得的神奇法力跟那年夏天的大水有关。黄昏时爷爷在河岸捞浮财,看到水面漂过一道黑影,便把它拖上河滩,才发现那是一具木雕菩萨。木雕菩萨仰面躺着,嘴角露出一丝讥笑。

爷爷将菩萨丢在那里就回家了。寨子里的老人们坐不住了,纷纷劝爷爷:“救起菩萨却让它风吹雨淋,它难道不来找你麻烦吗?”与那些喜欢按历书行事的老人不同,爷爷常说:   “人得顺着生活,就像犁田得顺着牛,而不是跟牛拗劲。”但是这一次,爷爷没能经受住人言的炙烤。整个夏天,他像一只勤快的啄木鸟,在河滩上修一座庙。修好的木房子奇丑无比,如果不是里面稳坐着一个菩萨,定会被人当作没有做成功的两门橱。老人们像鸠占鹊巢的那个鸠,只顾焚香化纸,打躬作揖,把爷爷冷落一旁。爷爷孤独地蹲在河滩上,顺手捡起一块泡石,画电线上的水鸟。等他画完,再抬头,鸟不见了。

第一次知道自己拥有把东西画走的神奇法力,爷爷没敢声张,又悄悄画了别的东西,桃子,枇杷,昆虫……爷爷发现,每当他画完,这些东西就不见了踪影。于是他在寨子里宣布这一惊人发现,其轰动程度不亚于当初他救起溺水的菩萨。老人们对此深信不疑,理由是他救了一个菩萨。也有人说,能把我画走,我就信。爷爷说,我画人就相当于杀人,我不会杀人。

那年秋天,寨子里来了一个驼背。我常看到他像马戏团的魔术师,训练鸭子一只一只地过公路。几天后,驼背瞅准时机,吹响铁哨,一只鸭子便拍着翅膀撞向一辆汽车。直到第十只鸭子撞向汽车,我才知道他是个骗子。大家纷纷要求爷爷把他画走。虽然爷爷心地善良,可是驼背太坏了,坏了寨子的名声。冒着杀人风险,爷爷天天在家里画驼背。只是板壁上的人不像驼背,更像火柴棍拼出的人形萝卜。一连画好多天,驼背也没被画走。有人认为是爷爷画得不像,也有人认为是驼背法力太强。爷爷一路死缠烂打,一个月后,驼背从我们寨子里消失了。

人们开始流传爷爷已经打破不画人的禁忌。没多久,小河对岸的养蜂人像摸夜路的人见到灯盏,欢天喜地地提着蜂蜜来到我们家,要求爷爷把打鱼人画走。

打鱼人是初秋时节来到我们寨子的。他是年轻而漂亮的男子,如同刚出窑的精美瓷器。他又像牵丝的蜘蛛,不断地在河流上下网。我常看见养蜂人的女儿从打鱼人手里接过野花,还跟他一起品尝鱼汤。田野上的野棉花全部开了,大片紫红色的花瓣像从地下窜出的火苗,在草丛里摇曳,颤抖,升腾,燃烧。

有一天,打鱼人来到养蜂人的院坝,向养蜂人的女儿求婚。养蜂人悲怆地说,天老爷呀,这是啥世道哇?一个居无定所的流浪汉也想当我女婿。

正当养蜂人无计可施,爷爷的奇异本领让他看到希望。爷爷只吃了一口蜂蜜,就被迷住了。我说,爷爷,你不是说你不愿杀人吗?爷爷说,我没那么大的功力,只是让他短暂地消失一下。爷爷很投入地画画,他画的打鱼人异常丑陋,招风耳,大肚子。吃了养蜂人三罐蜂蜜,也没把打鱼人画走,他很羞愧,只有更努力地画画。

当山坳上响起女孩嘤嘤的哭声,人们知道,打鱼人被爷爷画走了。

只是村里又来一个吆鸭子的人。我发现,养蜂人的女儿常来到河道上,坐在围栏边跟吆鸭子的年轻人闲聊。可能是说话投机,两人像两只发情的锦鸡叽叽喳喳。只是他长得很不好看,又矮又瘦,养蜂人便放松了警惕。

那个黄昏,灰云下面的山坳上,又响起女孩凄凉的哭声,原来吆鸭子的年轻人也走了。在她的哭声后面,是养蜂人的咒骂。

几天后,养蜂人强打起精神,又提着蜂蜜来了。养蜂人说,我的傻女儿被人骗了,现在要死要活。求求你,把打鱼人画回来吧,只有他还能让她回心转意。爷爷说,我只会把人画走,没学过把人画回来。养蜂人说,你试试吧,方法应该差不多。

这一次,爷爷心甘情愿无偿地帮助养蜂人。一个又一个像嫩黄瓜般大小的小人不断从板壁上冒出来,排着整齐的队列,往远处迁徙。看着爷爷废寝忘食的样子,我总担心他把事情搞反了,会不会把打鱼人越画越远?

冬天还没过去,瑞雪降临了,打鱼人果然回来了,还用两副锣鼓,四支唢呐,吹吹打打地把养蜂人的女儿娶回老家。养蜂人高兴得合不拢嘴,用了三十箱蜜蜂做陪嫁。至于那个吆鸭子的年轻人——那个骗子,养蜂人说一辈子不想见他,爷爷心领神会。

春风荡漾,河面又响起嘎嘎的鸭叫。爷爷气冲冲地来到河边,说,我画你那么久,你还敢再回来?吆鸭子的人说,我只是按照她和打鱼人的要求,合伙演了一出好戏。爷爷说,你这个骗子,养蜂人会揍你的。年轻人说,那怎么办?爷爷说,我得再把你画走。

无数火柴棍般的小人又源源不断地呈现在木板上。养蜂人一路追赶花期,迟迟没回,吆鸭子的年轻人心安理得地把鸭子放进梯田啄食泥鳅。等到梯田栽上秧苗,不能再放鸭子了,他才被爷爷画走了。

吆鸭子的年轻人离开那天,爷爷站在河道上,脸上露出只有功成名就的人才会绽放的舒展笑意。身后的小房子里,那个原本嘴角挂满讥笑的木雕菩萨经过一段时间干燥,表情顺眼多了。看上去,它像被爷爷荒诞不经的法力逗笑了一般。

(选自《新华文摘》2018年18期,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寨子里的老人十分相信爷爷拥有神奇的法力,源自他们对菩萨的力量深信不疑。
B.用鸭子碰瓷的驼背和吆鸭子的人都有欺骗的行为,也都是爷爷一直憎恨的对象。
C.养蜂人求爷爷把人画走又求爷爷把人画回来,矛盾行为的背后有着一致的动机。
D.盛开的野棉花不仅体现了乡村风光的明媚秀丽,也暗示着美好爱情的潜滋暗长。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不交代爷爷、老人们的姓名,对养蜂人、打鱼人、吆鸭子的人也均以职业指称,有意通过他们折射乡村的芸芸众生。
B.“我”作为故事的讲述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故事连贯自然;同时孩童视角也使得故事有一种纯真稚朴的韵味。
C.小说先设置悬念,后面再通过吆鸭子的人之口,揭示之前的事件原来是三个年轻人合伙演的一出好戏,使悬念得以解开。
D.小说中爷爷的神奇法力与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失眠症”都显得荒诞不经,也都成为一种承载批判意义的象征。
3.小说开头与结尾两次写木雕菩萨的笑,表达的意味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4.爷爷“画画”的情节虽再三重复却不单调乏味,虽扑朔迷离却又寓意明确。请你结合文本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

路遥

就在当晚村里各种人对高加林回村进行各种议论的时候,刘立本的老婆和她的大女儿巧英,却正在立本家一孔闲窑里策划一件妇道人家的伎俩……

第二天一大早,立本的大女儿巧英提了个筐子,出了村,来到大马河湾的分路口附近打猪草。这地方并没有多少猪能吃的东西,巧英弄了半天还没把筐底子铺满。

巧英实际上并不是来打猪草的,她要在这里进行她和她妈昨天晚上谋划过的那件事。两个糊涂的女人,为了出气,决定由巧英在今天把回村的高加林堵在这里,狠狠地奚落他一通!因为今天上午村里的男男女女都在这附近的地里劳动,因此在这个地方闹一下最合适。到时候,田野里的人就都会过来看热闹;而且很快就会在大马河上下川道传得刮风下雨!把他高加林小子的名誉弄得臭臭的!叫他再能!

这件事昨天晚上母女俩谋划时,被巧玲在门外听见了。有文化的高中生进去劝母亲和姐姐千万不要这样,说到时人家不会笑话高加林,而丢人的反倒会是她们,但两个不识字的妇道人家却把她臭骂了一通,弄得巧玲当晚上跑到学校另一个女老师那里睡觉去了。

巧英已经有了一个孩子,不像做姑娘时那般漂亮了,但仍然容貌出众。每逢跟集上会,竟然还有一些远地的陌生小伙子以为她是个姑娘,就倾心地向她求爱;她立刻就用农村妇女最难听的粗话把这些人骂得狗血喷头。和两个妹子不大一样,她从里到外都把父母的一切全盘继承了,有时心胸狭窄,精明得有点糊涂;但心地倒也善良,还有一股泼辣劲儿。眼下这行为纯粹是一肚子气鼓起来的。

现在她一边心不在焉地打猪草,一边留心望着前川道的公路,心里盘算她怎样给高加林制造这场难看。她一直脸色阴沉,撅着个嘴,早已经像演员一样进入了角色。

她突然听见背后传来一阵慌乱的脚步声,回过头一看,竟然是大妹子巧珍!她穿一件朴素的印花布衫和一条蓝布裤,脚上是她自己做的布鞋;头发也留成了农村那种普通的短帽盖。她一切方面都变成一个农村少妇了,但看起来似乎倒比原来更惹人亲,更漂亮。巧珍的脸上既没有通常新婚妇女那种特别的幸福光彩,但也看不出不久前那场不幸给她留下的阴影。

你到这儿干啥来了?巧英问妹子。

姐姐,快回!你千万不能这样!人家笑话呀!巧珍扯住巧英的袖口说。什么事笑话我哩?巧英愚蠢地装出一副惊讶的样子。

好姐姐哩!巧玲昨晚上跑到我那里,把什么事都给我说了,我昨晚上急得一夜没睡着。今早上,我跑到咱家里,把妈妈数说了一番,她也觉得不该;然后我就来……

你真是个受罪鬼!巧英打断了她的话,一下子恨得牙咬住嘴唇,半天不言语了。过了好一会,她才愤愤地说:高加林不光辱没了你,把咱们一家人都拿猪尿泡打了,满身的臊气!你能忍了这口气,你忍着,我们可忍受不了,我今儿个非给他小子难看不可!

好姐姐哩!他现在也够可怜了,要是墙倒众人推,他往后可怎样活下去呀……巧珍说着,泪水已经在眼眶里旋转起来。巧英执拗地把头一拧,说:你别管,这是我的事!说着,把手里的筐子往地上一丢,一屁股坐在一块石头上,双手狠狠把膝盖一抱,像一个粗野的男人一样。

巧珍一下子跪在巧英面前,把头抵在姐姐的怀里,哽咽着说:我给你跪下了,姐姐,我央告你,你不要这样对待加林。不管怎样,我心疼他,你要是这样整治加林,就等于拿刀子捅我的心哩……巧英一下子心软了。她一只手上去抹自己眼里涌出的泪珠,另一只手摩挲着巧珍的头,说:珍珍,你不要哭了,姐姐知道你的心,姐姐不了……她停了半天,突然又叹了一口气说,我心里知道你还爱他。唉,这坏小子要是早叫公家开除回来就好了……现在可怎办呀?我看得出来,这坏小子实际上心里也是爱你的,说不定他还要你哩,可现在……

不!巧珍抬起泪水斑斑的脸,这是不可能的,我已经结婚了。再说,我也应该和马拴过一辈子。马拴是好人,对我也好,我已经伤过心了,我再不能伤马拴的心了……

巧英又长出了一口气,说:那你回吧。我也就回呀……说着就站起来拿筐子。

巧珍也站起来,问:你公公在不在家?

在哩。怎啦?巧英问。

是这样的,我昨晚还听巧玲说,公社可能还要叫咱们学校增加一个教师。加林回来一下子又习惯不了地里的劳动,我想看能不能叫他再教书。马拴是校管委会的,他昨晚上说马店村有他哩,说他一定代表马店村去给公社说。咱村里你公公拿事,我想拉你一块去求求明楼叔,让加林再去教书。你在旁边一定要帮我说话,你是他的儿媳妇,面子比我大……巧英惊讶地张开嘴、望着妹妹怔了半天。她一条胳膊挽起筐子、过来用另一条胳膊搂住巧珍的肩头,说:那咱们回,妹子,你可真有一副菩萨心肠……

(节选自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的最后一章,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巧英打猪草的地点和时间是经过精心选择的,目的是让高加林的名誉扫地,这表现出她对高加林的恨,同时造成了悬念,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B.没有文化的刘巧珍和高中毕业的妹妹巧玲,都反对姐姐和母亲要奚落羞辱高加林的这一做法,表明她们两个在这件事上有着相同的立场和观点。
C.姐姐巧英对待向她倾心求爱的陌生小伙子的态度,表现了她婚恋思想传统的一面;但她还有善良的一面,这为下文她立场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D.巧珍的脸上既没有“特别的幸福光彩”,也看不出不幸留下的“阴影”,表明她对高加林依然充满深情,但仍然以特有的理智和隐忍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2.下列对人物语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加林不光辱没了你,把咱们一家人都拿猪尿泡打了,满身的臊气!”表现出巧英对高加林抛弃妹妹的愤恨之情。
B.“不管怎样,我心疼他,你要是这样整治加林,就等于拿刀子捅我的心哩……”表现出巧珍对高加林的深情,也能引发读者对于爱情的思考。
C.“他现在也够可怜了,要是墙倒众人推,往后可怎样活下去呀……”与“我想拉你一块去求明楼叔,让加林再去教书”都表现出巧珍爱得很卑微。
D.“那咱们回,妹子,你可真有一副菩萨心肠……”表明巧英出于对妹妹的疼爱放弃了为难高加林;“菩萨心肠”反映了她对妹妹的复杂情感。
3.矛盾是小说情节编织的重要方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文矛盾的发展过程。
4.路遥《人生》中的刘巧珍这一形象极具魅力。有评论说:“她虽不识字,却知道如何去爱,如何去做人、做事。”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褐纸鸢

牛维佳

车一上国道,方老就坚持亲自驾驶。牛仔这才明白,为什么他有高速不走非要上国道,原来早就动了这个心思。他可是年过九十了!牛仔不同意,方老也不再废话,要下车杵上拐杖自己走。牛仔无奈,只好哄他说这里路况复杂,等到人少车稀了再让他开。

牛仔自小景仰爷爷,大了就变了,觉得他其实很平常,越老越成了一个自以为是的犟老头。这次赶着清明去沂蒙老区扫墓,牛仔是有所犹豫的。他对爷爷那段抗战的历史感兴趣,但又忌惮他的固执,不大想陪他去,今天一开始果然就出了问题。

牛仔对爷爷在山东抗战的事还是知道一点的,这次爷爷又讲了一个他从来没讲过的故事。

方老的部队在沂蒙老区打过游击。那个时候土匪四起,也打着抗日的旗子,干的却是打家劫舍的勾当。八路军的办法是做思想工作,晓以民族大义,具体做法是先了解土匪们的构成,清除顽劣分子,再去说服收编他们。

方老是本地人,教导员去做工作的时候特意把他带了去。有一次,谈判还没开始就出了意外。一个脸色发白个头瘦高的小土匪太紧张,作势摆弄手上的老毛瑟枪,不料却弄走火了。枪声一响,双方差点就动了手。教导员厉声呵斥他们不守信用。土匪头子恼火差点坏了事,拔出枪要干掉那个冒失鬼。

这时,方老却为他说了一句话。说对方那把老毛瑟容易滑膛走火,等他们归顺了八路军,可以换把七成新的汉阳造。那个小土匪以为自己算是到点了。不料这个一触即发的场面却被方老一句话给化解了,反而使收编顺利地完成。土匪们看到的是八路军的强大和自信。

事后,那个小土匪提着一坛酒找到方老,表示感恩,此后他们成了感情不错的战友。

他叫高飞。

后来团长让高飞进了方老所在的侦察连。据说上头是看他学过小九九,手挺巧,会写写画画,随便就可做个风筝,说明他心细,说干侦察就要这样的。

进了鲁南境内,方老就开始嘴里念念有词地唱: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哎,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方老兴致很好,让牛仔停车。牛仔以为他要方便,或者看看油菜花,正好自己也要方便,停了车就去了厕所。待完事回来,发现驾驶座已被方老占据,便连请带拖想让他回到自己座位。方老却像被黏上了一样,纹丝不动。

牛仔急了,说要报警。方老理都不理,喝令他上车,接着就启动了车。没想到方老这么一开就是一百多公里,已经快到了沂水。牛仔看着还顺利,也就渐渐地放下了心。

路边还是鲁南的乡间风光,方老一边看一边在想着什么,嘴里念念有词。他说这里空气的味道都还是老味道……

牛仔怕累着爷爷,建议找一户农家,吃个农家饭。方老表示同意,边开边找地方。不一会儿就给他们找到了一处。这户农家有一老一少,那老的问明了来意便迎了他们下车。山区村户很散,这里就几家。看见这家来客了,乡邻老少没事的都围过来看热闹。

方老问他们老辈的事还记不记得。老头说看什么事了,要说德国传教士和日本兵的他也知道些。

方老说就说日本那块儿的。老头点点头,说这一带是游击区和根据地的接合部。有一次日军得到了一个准确的情报,说八路军有部队在这一带,就进行了偷袭。但奇怪的是,八路军好像天上有眼,总能顺利突围。八路军怎么知道日本人的兵力部署?那是因为鸟兽也在助力八路军,每次突围都有鹰隼在空中出现。日本人总是落空,最后什么也没捞着。这个传说是真事,现在的学生都知道……

饭后,告别。回去的路上,牛仔一本正经地说,什么鸟兽的那么玄,回头我查查资料,肯定都是民传,不是信史。

方老没理他,过了一会儿,悠悠地对牛仔说:那老农说的并不假,我们当年可不就有千里眼!接下来他说了一件往事。

1943年夏,抗战最困难的时候。日军实施铁壁合围政策,进攻一次接着一次,不给喘气的机会。那天一早日伪军就把他们一个旅部和一个主力团,给围在了一个七八公里见方的山谷里。当我们的警戒哨发现的时候,对方已经控制了周围的两个山头,子弹炮弹呼啸横飞。很快,八路军的预备队都全用上了,节节阻击,牺牲不小,压力巨大。

这时刚才提到的那个高飞出来了,他主动要求自己去山上侦察,寻找敌人包围圈的缝隙。高飞手持几只风筝说,现在风力不错,他要是放了纸鸢就说明那里有空隙和机会,部队就要马上从那里突围。后来部队果然凭着高飞纸鸢的指引,顺利地突破了敌人的接合部,成功突围。

事后高飞被记了一大功,提升为副排长。炮兵连长也找到高飞,和他商量了一套土方法,用他的纸鸢为炮兵观察员通报目标的密位、坐标。以后作战中屡试不爽,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纸鸢通讯法很快在部队推广开来,不久,高飞被提为副连长。但是在日本人投降前半年,这个高飞却还是战死了。

那次遭遇战,战斗一开始就对我方不利,东西方向是日军,有汽车机动。为了搞掉敌人的指挥部,侦察连连续派了两次炮兵侦察兵上去,都没了动静。最后高飞只好自己带了几个战士摸过去。

那天正好有风,四十多分钟后,高飞那边的褐纸鸢就可以看到了。纸鸢上传递的密位、坐标显示敌人的指挥所和炮兵方位。我方炮兵试射校正后连续进行了三轮急射。

敌人也发现了高飞的观察点,立刻集中火力对他们进行炮击。为了掩护高飞,我们的炮兵加大了射击速度。一时,两处都响起密集的炮声,硝烟弥漫,土石横飞。

二十多分钟之后,战场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日军进攻渐渐终止了,后来悄悄撤出了战斗。

战后,他们怎么找就是没有找着高飞,就像气化了。这样的事战场并不少见,一仗下来人给打没了。大家心里都是明白的,都默默地脱下帽子。

方老说那次敌人是坐上车跑掉的,我们的两条腿追不上,当时要是有车开,绝对不会便宜了他们……

牛仔恍然明白了一件事,爷爷为什么这一路执着于开车,原来是有这样一个情结。

牛仔半天都没再作声,只听见沙沙的车轮声。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去沂蒙老区扫墓,牛仔的态度是犹豫的,因为他既想借此了解爷爷的那段抗战经历,又对爷爷的固执有所担心。
B.“土匪四起”及收编谈判时出现的擦枪走火事件,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从事革命工作的凶险。
C.进入鲁南境内,方老或哼唱革命小曲,或低声自语,写出了方老故地重游时,触景生情,心怀感慨。
D.“牛仔半天都没再作声”,说明他理解了爷爷,这次长途祭扫也成了他精神洗礼、思想共鸣之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脸色发白个头瘦高”这一细节,暗示“小土匪”不一般,也使读者对高飞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B.去老农户家里吃饭这一情节的设置,既符合长途赶路的现实,又宕开一笔,舒缓了行文节奏。
C.褐纸鸢是以高飞为代表的抗日英雄的象征,也是抗日军民智慧、不屈的抗战精神的象征。
D.小说将英雄高飞的故事套在方老去扫墓的故事中,形成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3.“褐纸鸢”行文过半才出现,但前文已有细节预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
4.高飞的英雄事迹由方老讲出,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2024-04-22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被遗忘的戍者   

潘 灵

带路的向导在队伍的前面头也不回地走,全然不顾在暗无天日的丛林里已经行走了五天的殖边队的士卒们。一路上,向导都挥舞着银片似的砍刀,手起刀落处,都是荆棘和藤蔓短促而痛苦的声音。但后来,这些声音被士卒们粗重的鼻息覆盖了。苟延残喘的队伍,显然对这次勘界的前期摸底工作的艰苦程度估计不足,官兵的情绪都越发焦躁不安。队长郝成壁已经失去了前四天的沉着与淡定,一路上像个怨妇一样喋喋不休。

麂子关有野人出没,是一个传说,但从来没有被证实过。最早有关野人的消息,是一个猎人从密林里带出来的,说那野人敏捷如猴,速度比风都快,他还指挥着一群猴子。

话音未落,头顶就嗖地飞过什么东西,接着就是一个站起活动身子的殖边队队员的一声惨叫。

一块飞石,正中他的脑门。

尹默君趴在地上,用郝成壁递给他的单筒望远镜眯了眼往模糊人影处看。

一个清晰的人从单筒望远镜扑进了他的右眼——是个清朝老兵!

不能开枪!尹默君将望远镜从右眼眶移开说。

循着石块飞来的方向望去,尹默君看到了那个先前在他单筒望远镜里出现过的清朝老兵,铁塔一样矗立在他的前方,一副威风凛凛、视死如归的模样。

尹默君举着白衬衣,向着清朝老兵走,越走越近。近到几米开外的时候,老兵一声暴喝——站住。

尹默君立定。老兵用混沌的老眼在尹默君身上扫了一遍后,用沙哑的声音问道,你是何方神圣,为何犯我国境?

我是中国人,老爹,他们也是中国人。尹默君边说边回头指了指身后说,他们是省府殖边队的士兵,管理边境的。

但老兵摇摇头说,你别想骗人!你连头上的辨子都没有,还冒充国人?

辫子?尹默君说,大清都灭亡二十多年了,谁还留辫子?

你说啥?老兵一脸惊讶,大清亡了?

老爹,尹默君语气肯定地说、亡了,公元一九一一年就亡了,现在叫“中华民国”了。

老兵就像被雷击了一下,竟像一截枯木桩一样直挺挺倒在地上了。

尹默君见此,将手上举着的树枝和白衬衣一扔,便冲了过去,他将老兵抱在怀里,一边掐着老兵的人中一边紧张地呼唤郝成璧赶紧过来。昏迷的老兵醒了,他半睁的眼角有泪水流出。

年轻人,这……还不够荒唐吗?朝廷都没了,我却为它守了二十多年的江山。他吃力地转身,指着前方说,看到了吗?那是麂子岩哨所,我是守兵。

老爹,你不该这么想,这哪是朝廷的江山,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江山。你是为国家守江山,不是朝廷。尹默君的话里充满了崇敬。

说来话长,老人指了指哨所对郝成璧说,你是长官吧?我带你们去,这哨所,我得亲自交给你们。

这个叫赖小四的清朝老兵,对过去的记忆仿佛就是昨天。

粮没了,盐没了,你没想着离开?

想过,也这么干了。赖小四说,当兵吃粮。理所应当,没吃的,还当个鸟兵?我拍拍屁股走了人,但在森林里走了大半天,傍晚时还是回来了。我想起了我来哨所时给管带的保证;人在哨所在。

为了一句承诺的坚守令人动容。

我在这里烧荒种地,但第一年种下的苞谷,颗粒无收,青黄不接的时候,就被猴群糟蹋了。一个猎人教给了我捕猴的法子,我布在树上的罗网捕到了猴王。我驯那只猴王,让它臣服于我。后来我成功了,成了它们的王中王。它们不仅不再糟蹋我的苞谷地,还会替我看守它们。我有时无聊了,就学着它们爬树,从一个树梢荡向另一个树梢。

但让郝成璧和尹默君没想到的是,当卫生兵和一个殖边队队员去为赖小四剪辫子时,惊恐万分的赖小四惊叫着推开他们,奔进石屋子就操起了他的火铳。他端着火铳奔出屋子,大声喊道,哪个敢剪我辫子,我就要哪个的命。他吸嘴,吹了一声尖厉的口哨。

瞬间,先前已销声匿迹的猴群,又出现在哨所的石屋顶上。它们虎视眈眈居高临下地注视着哨所前的殖边队队员们。

赖小四哼了一声,我先前看错了你,你这上上下下一身洋人打扮,本不是啥好人。

我们真的没有骗你,尹默君诚恳地说,丛林外面,换了人间了。现在没有皇帝,男人也没有长辫子了。你和他们不是对手,更不是敌人,你们都有一个共同身份,都是戍边者。我是绘地图的,我绘出的每条边界线,都有你们的功劳。

赖小四似乎被尹默君的话打动了,他指了指那群将哨所团团围住的猴子说,要说功劳,它们也有。那年红发的洋鬼带着一群人,私移我们的界桩,就是被这群猴子撵走的。它们不怕死,红发鬼动用了洋枪,猴子们付出了五条命,但它们却没被吓住,一个个扑上去与洋鬼们又撕又扯,最后他们害怕了,抱头鼠窜,落荒而逃。从那以后,他们再也不敢来私移界桩。现在你们知道这群猴子为啥跟我这么亲了吧?我离不开它们,我陪着它们,哪儿也不想去了。

郝成璧趁机走上前,伸出左手将赖小四的火铳夺了下来。赖小四也没抵抗,他有气无力地冲猴群挥了挥手说,散了,散了吧。那群猴子就真的散开了。

翌日清晨,尹默君被一阵嘈杂声吵醒了。出事了!郝成璧边说边拉着尹默君走出了哨所。

在哨所外的一棵水冬瓜树上,吊着一个尸首已经僵硬的人。尹默君一眼就看出是赖小四。他上吊的工具,竟然是他脑后那条又粗又白的长辫子。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殖边队在丛林里经过五天艰难跋涉,到达了传说的有野人出没的麂子关,官兵焦躁不安,不料一块飞石来袭,砸中了一名队员。
B.做绘地图工作的尹默君发现投掷石块的是一名清朝老兵,面对“闯入者”,清朝老兵表现出一副威风凛凛、视死如归的样子。
C.老兵认定尹默君等人是侵略者,因为他们头上没有清朝人的标志辫子。当老兵得知清朝灭亡了,竟然直挺挺地昏倒在地。
D.老兵名叫赖小四,在麂子岩哨所戍守了二十多年,曾因给养断绝而选择离开,但因为在森林里走了大半天没走出去面而返回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描写,凸显了麂子岩哨所条件艰苦,没有道路通达麂子岩哨所,向导挥舞着砍刀开路。
B.麂子关有野人出没的传说,是否与一群猴子撵走私移界桩的洋鬼们直接相关,文章没交代,但引人遐想。
C.赖小四在猎人的指导下捕到了猴王并驯服猴王,让其为己所用,情节显得荒诞和突兀,但读来饶有兴味。
D.小说以独特的情节设置讲述了一个“被遗忘的戍者”的故事,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边疆地区的地域特点。
3.留“辫子”对赖小四很重要,捐“门槛”对祥林嫂也很重要。请结合本小说和鲁迅《祝福》分别简要分析“辫子”和“门槛”的丰富意蕴。
4.小说结尾写赖小四上吊自杀,这样的结局安排是否合乎情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万物亲近(节选)

鲍尔吉·原野

羊羔给马头琴写信:

亲爱的马头琴,马知道你用它的头来命名一把琴吗?昨天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白马,它摇摇头,用鼻子蹭地上的青草。风把白马前额的鬃毛推向耳朵后面。我猜想白马的意思是难以置信。

说真话,你的琴声像人用喉音歌唱,让我想起哈扎布的长调。我虽然是个羊羔,也知道这位大歌唱家。你的琴声完全能跟哈扎布媲美,我说的不是音色,也不是音域,是内涵。你好像和哈扎布长了一颗共用的心脏,你们在想同一件事。所以你们抒发了相同的情感。亲爱的马头琴,让我说心里话,我不愿在傍晚听到你的琴声,鸣鸣咽咽让我悲伤。一个人受了多大的委屈,才有那样的声音呢?好像他只把自己的委屈说出了十分之一,或者他什么也说不出来,只用琴声表达心中的图景。像一条冰河在大雪里奔流,升腾白雾。落在两岸的白雪越堆越高,落进水里的雪花没了踪影。这条河越流越黑,两岸的树木凋零。

这种沉郁的琴音也能表达欢乐,牧民家生了孩子,请人拉起马头琴庆祝。琴声咿咿呀呀,好像这个婴儿在蹒跚学步。亲爱的马头琴,你在马尾的琴弦上抹了松香,你的琴柱和共鸣箱来自博格达山的五角枫树。

入秋,金黄的枫叶全变红了,大地从来没有这么红过。而这些树里,有一棵变成了马头琴。所以你的琴声那么悠扬。枫树、松树、杉树收集了大自然奇妙的声音,最后用马嘶的音律唱出来。因为琴柱的顶端雕刻着马头。

亲爱的马头琴,如果拉琴的人不喝牛奶,不吃炒米,不住蒙古包就传达不出你的韵味。这些演奏人的手握过彰刀,在秋天里打草。这些手冬天接羔,夏天攥着放羊鞭把羊赶向草场,经受烈日暴雨的锻造。拉马头琴的人是勤劳的牧马人,他们身上带着马的汗味,他们的目光凝视过马,马也把目光放在他们肩头。拉马头琴的人爱喝酒,他们擅长摔跤射箭。所以,亲爱的马头琴,你是牧马人的另一条嗓子,你用琴声唱出他们的心声。

好多人听马头琴声,说听见风吹过了草原。有人听到马蹄踏过大地,有人听见月光落在蒙古包的天窗上。声音细腻而洁白,像沙子滚过帆布。平时你挂在墙上,好像一个士兵怀抱着琴弓的枪。你在墙上听牧民说话,听奶茶在铜壶里咕噜咕噜响,听松树枝在煮羊肉的大锅底下歌唱,你就是牧民家里的一个人。他们的孩子叫斯琴、纳琴,而你叫马头琴。

爱你的羊羔。

马头琴给羊羔回信:

亲爱的羊羔,在我心目中,你是一朵柔弱的花朵,没想到你喜欢音乐,能认出制作马头琴的木材。做琴不光用枫木,还用松木、杉木和桐木。你知道吗,制作琴的木材分共鸣箱的背板和面板,背板木质硬,面板木质软一些。其实我们马头琴不太注重制琴的材料,讲究演奏者的心性,有的乐器适合在剧场里演奏,乐思精微。我们马头琴不一样,在旷野中演奏,琴声里夹杂着风声和牛羊的呼喊。

马头琴的共鸣箱像一个房子,里面住着牧民。房子里面积攒了牧民说过的许多话。琴弓一旦碰在琴弦,这些话语就流淌出来。祖父的话,祖母的话,父亲的话,母亲的话,蒙古包里的衣服、被子、靴子都在说话。马头琴不想进音乐厅,那里没有草场,也没有炊烟和奶茶。我们喜欢在空旷的地方演奏,头顶最好有浩瀚的星空。演奏的时候,你细心聆听,会察觉乐曲最后一个音飞到了星星上。

亲爱的羊羔,我们只有两根琴弦,就像草原上留下的两道孤独的勒勒车辙印。我们熟悉马群的蹄音,一群马跑过,我们能听清每一匹马的蹄音。确切说,这不是蹄音,是马的血液在血管里冲撞,伴随马鬃在风中飞散。马的蹄音在马头琴上表现为坚定而欢快的旋律。如果进入散板,马头琴好像牧马人在演唱长调。他们的长调是跟谁学的?是跟天上的白云。你看白云飘过来,手拉着手,一辆白云的车辆挨着另一辆白云的车辆,一座白云的蒙古包连着另一座白云的蒙古包,连绵不断。唱长调的人不愿意换气,巴不得把这个音永远唱下去。长调的美不在旋律的变化,而在辽远,像天上的云一直在飘。

长调的旋律来自河水,河水流淌,在表面哗啦啦的声音背后还有深处暗流的和声,连绵不断,仿佛一个波浪套着另一个波浪。若问这些波浪什么时候停止,回答是不停止。即使到了寒冬,流水也在冰层下面涌动。长调也是这样,歌声一直在唱,哪个音都不想成为尾音。

马头琴跟长调最为和谐。你仔细听马头琴,声音并不追求单纯的明亮,我们更喜欢混音的表达。就像风声混杂着许多声音。风吹过,吹动了成千上万株青草,怎么会只有一个音呢?我们愿意演奏出风沙打在树叶上的声音,演奏出冰块在春天的河床里冲撞的声音。一把马头琴就是一个乐队,它的声音不是天堂的声音,而是人的声音,是祖祖辈辈居住在草原上的牧马人的声音。

亲爱的小羊羔,这些话对你有些太深奥了。你现在吃妈妈的奶,还是吃青草?对了,吃不吃草你说了不算,要看你长没长牙。我期待你尽快长出牙,去吃嫩嫩的青草,甘甜,而且有香气。嚼在嘴里咔嚓咔嚓地响,这是牛羊才有的享受,它们觉得这是世上最好的享受。当一只羊还有哪些好处?让我告诉你,看风景。

你跟着大群的羊走过万度苏草原,那里长着灌木白桦,树叶浅灰,革质,在风里闪闪发光。树林里长着蓝莓和黄百合花。太阳初升,灌木白桦变成了金色,叶子闪金光。夜晚,树林边上的乌力吉木伦河洒满星斗,好看哪。站在博格达山顶往下看,北坡是一丛一丛的乔木白桦树,树干像白云那么白,身上的黑斑特别显眼。如果你走到窄窄的乃仁河边,红柳会挡住你,让你顺着红柳往左边走。走到平缓的地方可以低头饮水。你如果去了那里,快乐地喝乃仁河的水吧。也可以不喝,把嘴放进河里,用耳朵听河水冲嘴巴的声音,那也是很好听的声音。长大吧,亲爱的小羊羔,去看草原上美丽的风景。

爱你的马头琴。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封书信围绕“马头琴”展开,又大量融入了与马头琴相关的草原意象,全面展示了草原的自然风光和牧民生活。
B.作者笔下的自然万物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开篇小羊羔以指责的口气来质问马头琴的命名,贴合小羊羔天真稚气的“性格”特点。
C.作者将人、马、琴看成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来认识,表达了草原万物之间和谐相融、平等相处、相互依存的生命理念。
D.马头琴最后对小羊羔的引导指点,真情切意,细致入微,表达了一位草原“长者”对“后辈”的关心爱护和期望祝福。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采用以物观人、以物观物的视角,深入自然万物的内心世界,用人类的语言为万物传达心声,摆脱了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
B.“白马”“黑河”“白云”“红枫”“青章”“蓝莓”“黄百合”等,大量色彩意象的聚合,建构起一个生动鲜活、富有诗意的精神家园。
C.“亲爱的小羊羔”“亲爱的马头琴”在文中反复出现,双向呼唤,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距离,让感情显得真挚浓郁,亲昵热忱。
D.作者对马头琴声音的描摹,受到白居易《琵琶行》影响,以声摹声、以象摹声以及留白手法的运用,丰富了文字表达能力,拓展了读者想象空间。
3.经国务院批准,马头琴作为蒙古族传统艺术的璀璨瑰宝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假如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头琴的代言人,请结合本文对马头琴作以介绍。
4.张晓风说:“鲍尔吉·原野是一个敏于观察、敏于剖析、敏于文字的好散文家。”请结合文章,试做分析。
2024-04-21更新 | 1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阳发芽

红柯

老人一直望着外边的树,整个夏天他都这样看树。夏天悄悄逝去,秋天间了进来,树叶一下子变黄了。

两个中年人走进院子,一个是老人的儿子,一个是连里的木匠。他们从东边空房子里抬出又宽又厚的干木板。全是白松木,一条一条摆开,院子里亮晃晃。

女孩问老人:这是干什么呀?

老人说:给爷爷做棺材。

爷爷你很健康呀。女孩眼睛湿了。

健康的时候才能做出好棺材。

几年前,木料从林场拉回来的时候是湿的,女孩可以闻到树液的清香。那时她只有十岁,现在她十五岁了,跟一棵小白桦树一样了,走到哪里都是亮亮的。

女孩说:爷爷你不害怕吗?

爷爷不怕,爷爷打过仗种过地,爷爷用枪和锄头对付过死亡。”

可它又缠上你了。

这可不一样,爷爷自己去,老人敲敲那些木料,爷爷坐车去。这是我的坦克。

木匠说:咱给你弄个好坦克。

院子里全是叮叮的斧子凿子声和嗡嗡的锯子声,两个中年人叼着烟卷一声不吭干活儿。老人坐在小板凳上,半闭着眼睛,里边有一种柔和沉静的光,跟海子里的水一样。老人又干又瘦,可老人很结实。太阳和风把他打磨成现在这个样子。他老得不能再老了,太阳和风也啃不动他了。他坐在阳光和风里,他就跟外边的大戈壁一样,坚硬而辽阔。

院子里的木料不见了,棺材蹲在地上,让人望而生畏,就像那里蹲着一头金黄的狮子,威风凛凛。

女孩从来没见过这么厚实的木头,女孩用手卡一下,板子很厚,把她的手都卡疼了。

老人说:薄板子盛不下爷爷,爷爷会把它压塌。

来一帮人抬棺材,他们都是连里最壮实的汉子,他们给棺材捆上粗绳,前后两根杠子,壮汉们嘿嘿用劲往前挪。棺材离地面只一道缝,昂首挺胸就像要下水的巨轮。棺材滑进屋里。连长揭掉黄帽子:当年咱们的万吨巨轮就是这样下水的。女孩不懂这些,连长叔叔就告诉她:那是一艘很大很大的船,是咱中国人的骄傲。女孩说:我爷爷就是连里的骄傲。

爷爷打过仗,爷爷在战场上就跟狮子一样;爷爷也能种地,爷爷种的庄稼个个都是好样的。爷爷说。

你把它们说得跟人一样。

庄稼是有生命的,只要是你种的你就能听见它们拔节抽穗长个子。

阳光一下子把窗户挤破了,跟彩釉一样浇在棺材上,棺材雄浑而明亮。

女孩回到自己屋里画画。她喜欢画画,她的画在整个团中学还是挺有名的,有小画家之称。老人听见梨子咚咚的落地声。梨子很黄很肥,就像毛色光滑的鼠趴在树上。老人吃了一个很大的梨子。他的牙齿只剩下几颗,他的嘴巴几乎是个黑洞洞,梨子喜欢这个黑洞洞,梨子一直钻到老人的脚后跟,老人浑身上下甜丝丝的。

有些梨子大半埋在土里,甜甜的梨肉让虫子咬得千疮百孔。梨子在下沉。沉没的地方梨肉变成棕褐色,那已经接近泥土的颜色了。老人看自己的手脚,干硬粗糙黑乎乎的。他也在接近泥土。老人穿过果园,来到荒凉的墓地。

他们刚来这里的时候,地上只有一寸厚的土,撒下的种子长不出庄稼。就在上级命令他们撤离的时候,老连长病逝了,老连长成了大漠深处第一个死者。他们挖很深的墓坑,里边全是沙石。大家就刮地上那层薄土,垫在墓坑里,在棺材上也覆了土。他们严守入土为安的古训,谁也不想让自己的老连长风干成木乃伊。他们要看着青草长出来再撤走。那已经是第二年春天了,青草果然爬上连长的坟头。这无疑是一种信号,一种绿色田园的信号。

地上的土年厚起来。土是从连长的坟墓开始变厚的,就像连长身上长出来的。老兵们说:人都要变成土,埋在新疆变的土就更多。老兵们全都躺在那里了。活着的寥寥无几,他是这里惟一的老兵。他得好好看看这个秋天。天是青的地是黄的,天地之间的那颗太阳丰满而悠闲。太阳再也不是狮子了,狮子蹲在他家里。

女孩问老人:你干吗要离开我们?

老人说:人老了就得死,爷爷已经活得太久了。

我会死吗,爷爷?

你不会死,死亡不认识你。

死亡认识你吗?

死亡认识年纪大的人,它不认年轻人,好孩子你好好活吧,活着是很有意思的。

我还是感到害怕,爷爷。

活得越有意思,死亡才会有意思。

我知道了爷爷,我要画画。女孩回到她的小屋,继续画画。

老人一个人坐在屋里,棺材蹲在他的身边,就像一匹骏马在等待骑手跨上去。

老人睡着了。睡眠中的老人依然能听见梨子咚咚的落地声,梦中的梨子金光灿烂,又圆又大,散发甜丝丝的芳香。酥软的梨子一点一点融入泥土,跟积雪消融一样。太阳也是酥软的,太阳的一半被地平线咽下去了,大地在吮吸黄澄澄的阳光,太阳被大地吸到肚子里去了。

老人告诉他的孙女:爷爷睡一会儿就起来。老人相信他还会升起来。别人不信,女孩绝对信。

这时候,女孩已经画出了那颗太阳。女孩画的是一颗梨形太阳,一头大一头小,大的那头沉下去了,地面露出一点点金黄,太阳好像在发芽。太阳确实在发芽。只有成熟而饱满的种子,才能顶破泥土从大地里长出来。女孩用笔在画面下边写一行字:太阳发芽。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一直盯着树看,感受时节的微妙变化,发现树叶变黄,他自知时日不多。
B.老人说“这可不一样,爷爷自己去”,这体现了老人积极而豁达的人生态度。
C.“薄板子盛不下爷爷”,因为老人认为只有厚棺材才配得上自己辉煌的一生。
D.老连长坟头长出的青草,承载着老兵的期望,激励战士长期守土,接续奋斗。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把棺材比作“坦克”“狮子”“骏马”“巨轮”等,形象地表现了爷爷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气质。
B.文中划线句子中“挤”“浇”两个动词,使静态之景富有动感,张力十足,描绘出一幅壮美的画面。
C.爷孙的对话充满情趣与哲思,展现了老人对孙女进行生命教育的历程,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D.小说按照时间推移进行叙述,节奏自然,同时注重场景的细节描写,为读者呈现了边疆的独特风貌。
3.请结合全文,依次分析女孩对不同生命状态的感悟与理解。
4.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太阳发芽》也是一个与死亡有关的故事,“眼前的一切”也同样“不再那么可怕”,这样的表达效果是如何达成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