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5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游曹氏园馆因寄伯玉

苏舜钦

去年把酒共徘徊,今日寻幽独此来。

竹密似嫌闲客入,梅含应待主人开。

赞谋盛府方投刃,捍患长堤正展才。

早晚得归如旧约,伴君池上倒尊罍

[注]①曹氏:指曹琰,伯玉是其字。②尊罍:泛指酒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回忆去年与友人把酒共游,而今日只能赏景独游,一虚一实,别有意味。
B.颈联写大家盛赞友人谋划之才,侧面展现出其修堤治水、一心为民的形象。
C.尾联诗人展开想象,希望友人早日功成归来,再次与自己在园中开怀畅饮。
D.全诗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首尾呼应,构思巧妙。
2.请谈谈你对颔联的理解,并分析其在全诗中的作用。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欲雪呈朱漕元顺

张孝祥

朔风吹雨,送凄凉天气,垂垂欲雪。万里南荒云雾满,弱水蓬莱相接。冻合龙冈,寒侵铜柱,碧海冰渐结。凭高一笑,问君何处炎热。家在楚尾吴头,归期犹未,对此惊时节,忆得年时貂帽暖,铁马千群观猎。狐兔成车,笙歌震地,归踏层城月。持杯且醉,不须北望凄切。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用“吹”“送”二字,表现出朔风带来的寒冷凄凉的天气,用“垂垂”表现出雪云浓厚且低的特点。
B.山冈被冻得坚硬如石,铜柱被寒气侵袭,大海也结成了冰,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寒冷、坚硬、冰封的感觉。
C.词人登上高处,问友人哪里有炎热的地方,这既是对友人的关心,也是对自己身处之地寒冷至极的无奈。
D.端起酒杯畅饮,不须在北望中感受凄凉悲哀,尾句通过简洁的语言,透露出词人对现实感慨的复杂情感。
2.词人在下片写“忆得”的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小题。

蝶恋花·和少游

王士禛

啼碎春光莺燕语。一片花飞,又是天将暮。欲乞放晴春不许,黄昏更下廉纤雨。

春去应知郎去处。好属春光,共向郎边去。毕竟春归人独住,澹烟芳草千重路。

【注】①少游,即秦观。清初诗人王士禛对其极为景仰,以原调原韵步和秦观词《蝶恋花》。秦观词作为:“晓日窥轩双燕语。似与佳人,共惜春将暮。屈指艳阳都几许?可无时霎闲风雨。流水落花无问处。只有飞云,冉冉来还去。持酒劝云云且住,凭君碍断春归路。”

1.下列对这首清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一起三句,描摹春残花碎,且将春花的凋零,归咎于莺燕的啼叫,实在是无理而妙。
B.主人公祈求天公放晴,而天公不许,运用拟人手法,写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怨叹。
C.纵然春光曾经美好,然而春光已逝,郎君也远走天涯不知去处,表现了闺妇无尽的怨恨之情。
D.春归之“春”,不仅是自然界的春天,而且象征美好的人生春天,春归则隐含青春易逝之悲。
2.王士禛的这首和作写闺妇思郎君,“极哀艳之深情”。请赏析这首词的“毕竟春归人独住,澹烟芳草千重路”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7日内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荷花》其一

陆游

风露青冥水面凉,旋移野艇受清香。

犹嫌翠盖红妆句,何况人言似六郎

《荷花》其二

陆游

南浦清秋露冷时,凋红片片已堪悲。

若教具眼高人看,风折霜枯似更奇。

【注】①两首诗歌均为陆游晚年归居山阴镜湖期间所作。②六郎:指粉面六郎,形容面容姣好的男子。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湖面上移动小船,只是为了感受荷花的清香,“旋移”写出了诗人赏荷的迫切。
B.世人常用“翠盖红妆”“六郎”突出荷的艳丽,而诗人认为这样的描绘过于俗媚。
C.秋荷片片凋落,香消玉殒,“已堪悲”直抒胸臆,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
D.两首诗歌都符合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严谨,第三句“转”出了新的诗意。
2.两首诗歌都是陆游的咏荷之作,请从内容和主旨两方面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2024-05-30更新 | 2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敬亭山

谢朓

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

隐沦既已托,灵异俱然栖。

上干蔽白日,下属带迴溪。

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

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

渫云已漫漫,多雨亦凄凄。

我行虽纡组,兼得寻幽蹊。

缘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

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

皇恩既已矣,兹理庶无睽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①南朝齐建武二年(495年),谢朓在政治上受到排挤,由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该诗作于宣城太守任上。②纡组:系佩官印。③丹梯:指寻仙访道之路。④睽:违背。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诗开头两句写远眺敬亭山,采用简笔勾勒,总写其貌:随后两句采用虚笔,写神仙灵怪安居于此山,—实景—虚境,笔触多变。
B.谢诗调动多种感官描写敬亭山蔓藤交错、独鹤鸣叫、饥鼠夜啼等自然景象,烘托了内心的迷茫和痛苦,与“兼得寻幽蹊”蕴含的情感呼应。
C.李诗写众鸟高飞远去,孤云悠闲自在地飘走,暗示诗人观望敬亭山时间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D.谢诗和李诗写法不同:谢诗对敬亭山作了全方位的“逼真”描写,李诗则并未着力于此,而是将景物拟人化,以抒写自己的精神世界。
2.谢诗末句的“无睽”和李诗末句的“只有”都流露了诗人对自身状况的认识和情感态度,请结合全诗作出理解。
2024-05-28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第一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千秋岁·重到桃花坞

范成大

北城南埭,玉水方流汇。青樾里,红尘外。万桃春不老,双竹寒相对。回首处,满城明月曾同载。

分散西园盖,消减东阳带。人事改,花源在。神仙虽可学,功行无过醉。新酒好,就船况有鱼堪买。

【注】①埭(dài):堵水的土坝。②樾(yuè):树荫。③盖:车盖。④南朝沈约曾任东阳太守,因生病消瘦,衣带渐宽,此典后多指人因多病或愁苦而消瘦。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实写自己重游桃花坞的所见,流水堤坝、绿荫红花、皎皎明月等景物依次展开。
B.词人眼中的春景动与静有机结合,色彩明丽,意境清新优美,让作者不禁流连其中。
C.词人觉得,神仙的境界虽令人向往,但还是不如醉中求乐、享受美酒佳肴更让人惬意。
D.全词多处运用对偶句式,不仅句子整齐匀称,而且用词恰切生动,有很强的表现力。
2.词人重回桃花坞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024-05-26更新 | 2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月

王安石

追随落日尽还生,点缀浮云暗又明。

江有蛟龙山虎豹,清光虽在不堪行。

鱼儿

王安石

绕岸车鸣水欲乾,鱼儿相逐尚相欢。

无人挈入沧江去,汝死哪知世界宽。

【注】①《咏月》作于实施变法之中或之后,《鱼儿》也作于这一时期。②尽还生:指月亮晦而复明。③蛟龙、虎豹,这里借指守旧势力。④挈;带,领。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咏月》诗没有直接描绘月形,反而通过其他意象的组合托衬月的存在,营造日落月生、晦明难辨的情境。
B.《咏月》诗表面写月的变化、运行,实则有所寄寓;“清光”象征作者本人,“浮云”等则借指守旧势力。
C.《鱼儿》诗借鱼所处之水将干的形势暗喻北宋当时社会形势,以“相欢”的鱼儿暗指尚未意识到危机的众人。
D.《鱼儿》诗以“汝死哪知世界宽”的结语警示井底蛙式不知变通的守旧党,寓深意于物象,为改革兴变增势。
2.在某种程度上,作品是作者个人精神意志的反映。王安石前期的咏物诗更注重借物比附内在思考与精神风貌,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2024-05-23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漂泊

郑谷

槿坠莲疏池馆清,日光风绪淡无情。

鲈鱼斫鲙输张翰,橘树呼奴羡李衡(注)

十口漂零犹寄食,两川消息未休兵。

黄花催促重阳近,何处登高望二京。

[注]张翰,西晋时在洛阳为官,见堂室内乱,便借口思念家乡特产鲈鱼,回到吴江。李衡,三国丹阳太守,遣人在武陵种柑橘千株,称“千头木奴”,子孙家道殷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周围环境,“坠”“疏”“清”扣标题,有飘零之感,“淡无情”有双关意。
B.颔联连用典故,与张翰和李衡的比较,既抒发诗人羡慕之情,也暗指了他的处境。
C.“催促”以拟人手法写菊花盛开、重阳将至,用乐景反衬佳节来临无处登高的无奈。
D.本诗叙事、抒情相结合,沉重的现实主题和凄凉的场景选择,使诗歌具有沉郁之感。
2.本诗颈联与杜甫《登高》颈联都写到漂泊之苦,请比较其情感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2024-05-20更新 | 1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台山杂诗

(金)元好问

其四

颠风作力扫阴霾,白日青天四望开。

好个台山真面目,争教坡老不曾来?

其五

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

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四诗人运用比拟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不仅描写了大风过后青天白日下的台山,而且在最后一句与苏轼关联。
B.其四前两句是作者置身峰顶,将台山四周尽收眼底的观感;其五前两句是远望所见,从色彩角度赞美台山景象。
C.“吞吐”二字写出山间云雾在青翠山峦间飘荡出没,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境相近。
D.其五化用杜甫《赠花卿》“此曲只应天上有”,以天上美景相夸,抒发了诗人对台山的赞叹及热爱之情。
2.谈谈《台山杂诗》(其五)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与苏轼《题西林壁》所揭示的哲理有何不同。
2024-05-19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南市高考针对性训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述旧纪勋寄太原李光颜侍中二首

杨巨源

其一

玉塞含凄见雁行,北垣新诏拜龙骧。

弟兄间世真飞将,貔虎归时似故乡。

鼓角因风飘朔气,旌旗映水发秋光。

河源收地心犹壮,笑向天西万里霜。

其二

倚天长剑截孤云,报国纵横见丈夫。

五载登坛真宰相,六重分阃正司徒。

曾闻转战平坚寇,共说题诗压腐儒。

料敌知机在方寸,不老心力讲阴符

[注]①李光颜:唐朝中期名将,骁勇善战,曾在黄河源头收复失地。②分阃:指出任将帅或封疆大吏。③阴符:泛指兵书。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选取大雁、鼓角、旌旗、霜等秋天的典型意象,描绘出边塞战斗的凄清场景。
B.李光颜两兄弟都是隔代才有的英雄将领,打胜仗的将士回归故乡时如貔虎般威风。
C.李将军手持倚天长剑,截断了天上的孤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凸显了其豪迈气概。
D.在两首诗中,诗人运用描写、议论等多种手法,表达出对保家卫国的英雄的赞美。
2.这两首诗记录的李光颜功勋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谈谈你的认识。
2024-05-16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