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1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永倅周敦颐虞部

赵扑

君去濂溪湖外行,伴藩仍喜便乡程。

九疑南向参空碧,二水秋临彻底清。

诗笔不闲真吏隐,讼庭无事洽民情。

霜鸿已到衡阳转,远绪凭谁数寄声。

【注】①“永倅”即永州通判,周敦颐以虞部员外郎的身份调任永州通判,永州与周敦颐的故乡道州紧邻。②九疑:指九嶷山,在道州。③二水:指潇水与湘水,二水会合于永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因周敦颐即将到永州任职而替他感到高兴,可见二人关系亲厚。
B.诗人认为道州九嶷山虽风景秀美,却远不敌永州潇水、湘水那般美丽。
C.诗人与友人分别,表现出浓浓的不舍,他希望周敦颐到任后能频寄书信。
D.尾联以“霜鸿已到”巧妙点明时节已为深秋,与上文“二水秋临”相呼应。
2.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笔下周敦颐的形象特点。
7日内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五)语文试题与答案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山上的夜莺

关仁山

他像一只夜莺,走到哪里哪里就亮起来。

周合伟出生在保定市阜平县吴王口村,笔名冷山。冷山个头不高,白白的脸庞,大大的眼睛,自带微卷的黑发,朴素中透着贵气,孤独中透着文气,厚实,庄重,飘逸。

他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毕业后在景德镇创办了陶艺公司。冷山虽然不是纯粹的油画家,但是他有文化情怀,回故乡搞文化扶贫的想法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应该抓住的机遇。

几年前他在景德镇聚餐,从电视上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自己的家乡阜平,去看望骆驼湾和顾家台的困难群众,冷山激动了好几天:“阜平要变了,我应该为老家做点事。”他并不匆匆,而是细细准备,虽然艺术乡建自己是个新兵,但时代的条件和机遇不可错过。

二○一九年正月,雪花飞扬,龙泉关镇刘俊亮书记带冷山到了黑崖沟。看见这高山、这村庄、这山坡上的樱桃园、这高耸的大桥,他眼睛一亮,双手有些颤抖,仿佛未来激动人心的日子已经在眼前展开。这一刻,他想承担点什么,既是黑崖沟需要自己,也是自己需要黑崖沟。妻子常常责怪他是个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难道不好吗?尽管理想主义时代结束了,但是阜平红色的文化滋养了他,用他的知识回报故乡,是他心中永久的理想。

回到家,冷山把这个想法一说,家里即刻炸了锅。父亲差点儿栽倒,大声吼:“你个大学生,毕业以后在外混得好好的,回黑崖沟扶贫?你的前途不就完了吗?”

冷山梗着脖子犟:“你说啥是前途?”

父亲喊道:“啥叫前途?前途就是有钱就图。啥叫理想?理想就是有利就想!”他的声音里有杂音,呼噜呼噜的。冷山对父亲的话失望至极,他的脑袋像撞上了什么东西,顿时一阵迷糊。

母亲深深叹息一声,坐在炕沿儿上,默默无语。丈夫的意见,她也有同感,毕竟贫困之家培养个大学生不容易。既然在城市里已经安家生子,就过一种世俗而幸福的生活。听说他回到黑崖沟文化扶贫,母亲的心也彻底乱套了。扶贫,当娘的没有意见,为人行善,是他们祖上的家风,如今家里过上了好日子,不就是靠党和政府扶贫吗?土地流转、菌菇大棚,这可是政府干的事,你一个个人怎么扶贫?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颗钉?儿子的选择,在她看来不可思议。

冷山脸色慌慌地站在屋里,懵了。

父亲喊:“咱把丑话说前头,你要是任性胡来可不行!”他呼呼喘着,内心是心疼的、难过的。

一瞬间,冷山心中是孤单的,孤单不是寂寞,而是无奈的寂寥。其实,景德镇那里有许多让他牵肠挂肚的事,公司怎样继续经营?家庭怎么处理?女儿培养怎么办?这些都是他必须面对的问题。但是,人生有得就有失。

屋里沉默了,房间弥漫着看不清的白气。冷山望着纠结的母亲,母亲的脸又幻化出奶奶的模样。他忽然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事,村里一户邻居,常常找奶奶借盐吃,奶奶从来没有让人家空过手。那人前脚刚走,小冷山仰着脖子问:“奶奶,他家为啥老借盐?借了也不还!以后不能再借他们啦!”奶奶训斥他:“你不懂,人家不到穷得活不下去的地步,怎么会张嘴借盐呢?”小冷山接着问:“她为啥不管别人家借?我家也不富裕啊!”奶奶微笑着说:“傻孩子,也就奶奶心眼儿好,别人不会借给她!”此时他似乎明白了什么。奶奶就像一根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了小山村的人心。奶奶去世的时候,乡亲们都来参加葬礼。奶奶留给自己的是一笔精神财富:自强,悲悯,助人。对弱者的体恤和帮助,不正是你今天要追求的吗?

山里天黑得早,这些折磨、狂热、犹豫使冷山彻夜难眠。他一骨碌爬起来,独自沿着村子走了几圈儿,两眼迷迷瞪瞪。表面来看,村里人以为他是一个怀才不遇、看破红尘、自命不凡的家伙!其实不然,他只是要完成一种精神的还乡。在南京读大学的时候,冷山读了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虽然出身贫穷,平凡却不平庸,不甘受命运摆布,在苦难中奋起,即使失败了,也有勇气面对生活的担当,获得了劳动者的尊严。自己虽然也是草根,生活的路有困难,有坎坷,但不绝望,不气馁。虽然开了公司,也没有大富大贵,但是从小到大跟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跟着父母,唯一不缺的一样东西,就是爱,爱让他充实,让他富有。他到黑崖沟文化扶贫,带给乡亲们的不是钱,是人的精神,是美好情怀,是爱心!

风停在唇边,突然没有安全感,需要大山的拥抱,但冷山有了莫名的兴奋。他不要那一套泛泛之谈,他要遵从自己内心的呼唤,做一个创造历史的人!

天亮了,村里最后一遍鸡叫,冷山回家了,见到父亲,他不再与父亲争吵。父亲是勤劳的,他敬重父亲。如果他是一棵成材的树,父亲就是土壤、铺路石,是泥土里的根,他慢慢就会想通的。

冷山内心已经决定:回到阜平,回到黑崖沟。

因孩子老婆都在南京,春节一过,冷山就准备开车回南京了。母亲向前偻着腰望他,他摇下车窗向母亲招手,汽车缓缓离开,他远远地看见母亲头顶飘着一柱灰白的炊烟。炊烟缓缓散到空中,消失在山顶,一股说不出来的温暖和甜蜜,刹那间涌上他的心头,忍不住鼻子一酸,几乎要哭了。

永远叫我动情依恋的太行山啊!等着我,我很快就回来啦!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把冷山比作夜莺,蕴含颂扬之意,“亮起来”暗示他的文化扶贫工作将取得成效,有助于家乡人民摆脱文化贫穷。
B.曾经的理想主义时代结束了,但冷山把用知识回报故乡作为自己的理想,赋予了“理想主义”新的时代内涵。
C.父亲对“前途”“理想”两个词语的解释充满了现实意味,他对冷山的决定是不理解的,也是坚决反对的。
D.冷山准备开车回南京时看到炊烟,几乎要哭了,因为他感动于家乡的温暖和甜蜜,也因家人的反对内心充满委屈。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对冷山的外貌描写,彰显了冷山独特的气质,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展现了人物执着坚定的性格特征。
B.冷山扶贫的想法遭到父亲和母亲的反对,这里通过外在冲突的描写强化了冷山内心的矛盾,反映了他做决定的艰难。
C.文中将奶奶比作照亮了小山村人心的蜡烛,体现奶奶为人行善、甘于奉献的精神,而这也是冷山决定为家乡的文化发展尽力的原因之一。
D.本文的语言具有写实性和抒情性的特点,将叙事、抒情结合,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好地彰显了精神扶贫这一主题。
3.本文第四段写冷山在电视上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去他的家乡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本结尾写冷山离开故乡的场景,体现了他对太行山的一片深情。学校“光影翰墨”社团想将这场面拍成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文本,填写以下表格。
分镜头脚本时长20秒
背景音乐特点(4个字)______________
远镜头苍山起伏,村庄错落,白云悠悠,炊烟袅袅
特写镜头:人物神情(10字以内)_______________
画外音(6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
7日内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五)语文试题与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谢人惠千叶牡丹   

苏辙

东风催趁百花新,不出门庭一老人。

天女要知摩诘病,银瓶满送洛阳春。

可怜最后开千叶,细数余芳尚一旬。

更待游人归去尽,试将童冠浴湖滨。

注:此诗为诗人被贬谪到河南府时所作。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春风骀荡、百花盛开的时节,有人送来一瓶千叶牡丹,于是诗人作诗以表谢意。
B.面对大好春光,诗人以不出门庭老人自嘲,表现心中的愁闷和对世事变化的淡然。
C.诗人用“天女”比送花人,用“摩诘”自比,表达内心苦闷得到别人理解的欣慰。
D.千叶牡丹绽放生姿,诗人怜爱有加,但是细数花期只剩一旬,又难掩内心的愁怨。
2.本诗尾联用典,语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点言志部分,请分析此处用典的效果。
2024-04-20更新 | 13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青延中草

刘成章

一转眼老了少年。

少年那时候真是一个小动物啊,他走着走着都要跳起来,跳起来摸一摸崖上的蒿草。他心头喜悦眼睛明亮喊声如歌。

何况相跟了一伙同学。

何况又是开了春的时节。

师生们集合在一起。我们的身后是老师们住的一排石窑洞。我们的面前是讲话的校长。老师们就站在我们的周围。

我们的学校延安中学是党在神州亲手创办的第一所中学。

我们其时的校址曾经住过贺龙将军和他领导的联防司令部。

解放战争中,我们当时的大部分老校友都在野战医院当过护士。

我们的队列一行一行,阳光照耀下,就像从山头延伸下来的犁沟。延伸下来的是春日的犁沟,是犁沟的图像美。山上的犁沟土肥墒饱,我们也有那泥土的气质。山头的犁沟正在播着种子,而我们这犁沟是超越季节的,无论我们的容颜还是心灵状态,哪一行不是生机蓬勃?

其实我们的队列也像刚刚学过的《涉江》,《涉江》是我国先秦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是诗,诗不同于散文,诗是分行排列的。我们一行行的整齐队列多像《涉江》。重要的是,虽然相隔两千余年,我们这一群少年的心,是和《涉江》相通的。读《涉江》的时候,真正是一种享受。我隐约感到,我们的身上也有《涉江》的节奏和韵律。

我总是一到课外活动时间,就赶到图书馆去了。②首先扑进阅览室,如一只觅寻猎物的小狼。小狼应该不识字,而少年已是中学生。《人民文学》《文艺学习》,每拿起一本,我就像饿坏了的乞丐一样。好像总也吃不饱,吃不够。我亲爱的老师们,我那时是你们非常熟悉的小小常客。相信你们现在还能记得我,记得那个几乎把延中图书馆的文学藏书借遍了的学生。嗨,这个学生啊,这学生就像贪吃的马驹子,吃着河畔的还眼望坡上!

哦,青青延中草!

哦,贪吃马驹子!

那时候全延安只有这一所中学,所以各县的学生都来延中上学。同学们无一例外的都是住校生。每天脱衣睡觉的期间,总有说不完的话,开不完的玩笑,有时还拿出作业凑上油灯请同学帮帮。而熄灯钟一敲,老师就前来查号子了。老师是在催大家要按时睡觉。昏黄的灯光昏昏黄黄,老师是什么表情,是根本看不清的,因为油灯太暗了。

其实一到晚上,即使是上晚自习的时候,小油灯难抵夜色的浓重,到处便是一片模模糊糊,昏昏黄黄。一灯如豆,是我们古先人对麻油灯的十分贴切的形容。当然不应该是豌豆黑豆,豌豆太圆,黑豆太黑;大概是红小豆吧,红小豆在那里显现着一点红红的微明,一阵风吹来,忽闪忽闪,要死不活;风一大,就干脆黑灯瞎火了。其实我们当时对此是无所谓的,并不觉得是受着委屈。因为我们古中国的夜,夜夜都是如此。一代代的读书人,一代代的青灯黄卷。所以我们延中点着这样的灯,毫不奇怪,最亮也只能像大雾中地上的碎小野花,在寂寂寞寞地摇曳。③一年又一年地摇曳。

忽然有那么一个晚上,那可是我们延安中学划时代的一个晚上呀,呼啦一下,每个教室都亮起了电灯。我记得,当电灯呼啦一下照亮了每个教室的时候,欢呼声便狂卷到每个角落。稚嫩的男女嗓音,嫩雷一样,清脆响亮,地动山摇。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美好远景?那时的通俗说法是: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啊,社会主义的万丈光辉照耀着我们啦!多么亮啊!多么富丽多么璀璨令人目眩!啊,打开每一册课本!啊,翻看每一页作业!啊,那刚才还是昏昏黄黄的古波斯,那刚才还是昏昏黄黄的汉刘邦,那刚才还是昏昏黄黄的坎坎伐檀兮,那刚才还是昏昏黄黄的惯性定律,那刚才还是昏昏黄黄的草履虫,一刹那,都抖落了昏黄,抖落了夜色,汇成了一片闪电照射下的万般品类。

从此我们延中的夜,是电灯照亮了的夜。哦,一盏一盏明亮的电灯,一颗一颗25瓦的小太阳,一扇一扇辉煌的窗子。延中啊,我们的不夜的延安中学,④每晚都像小小的天安门广场。你迈着双腿走过去,一脚一个灿烂。

那时候的我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对时事的关心程度非同一般。我们班有几个同学,上午一下第二节课就抢着到门房取报纸了,取出来就在附近边读边评点,周围总会围着十几个同学,人人都会插上几句。脚下,有时是白雪之冷,有时是烈日之烫;而心中,总是国家大事和世界大事。

因为我一直是扭秧歌演戏的积极分子,还有点儿组织能力,所以被选为学生会的文娱部长。学校的黄土筑成的舞台上,过上一两个月,总会演出一些由我组织的小戏之类的节目。那时候电影是一种奢侈品,有一次我请电影队来放《董存瑞》,同学们把场子挤得严严实实。放到少一半,忽然下起雨来。我问同学们:怎么办?大家异口同声:放!继续放!雨,下个不住,雨,越下越大。放映机的光束里,雨珠像小瀑布一样泻落下来。黑暗中,雨水往头上浇。雨水在脸上流。雨水朦胧了眼睛。银幕上。碉楼。董存瑞奋力举起炸药包。不死的英雄啊,鼓舞着我们栉风沐雨。啊,少年人的心,少年人干渴的心,多么需要好电影像这潇潇之雨一样浇灌!

下吧,下吧,潇潇之雨!

雨洗青草草更青!

延中青草多养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写少年那时候是一只小动物,之后连用两个“何况”,更加凸显了少年的活力和内心的激情。
B.文中把“我们”的队列比喻为《涉江》,因为《涉江》具有“节奏和韵律”,也有“生机蓬勃”的泥土气质,与年少的“我们”是相通的。
C.从古波斯、汉刘邦等可以看出当时“我们”学习内容的丰富、充实,也引出下文“万般品类”的说法。
D.放电影时,同学们在雨中坚持观看,其中的“潇潇之雨”既指小瀑布一般的雨水,也象征着精神上所受到的洗礼。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一转眼”写时间流逝之快,也体现了对少年时光深深的怀念之情。
B.句子②的“扑”用词生动,与下文小狼、马驹子的比喻都写出了“我”对知识的如饥似渴。
C.句子③以摇曳的延中的小油灯承接历史上的“一灯如豆”,意在突出读书人求学的刻苦。
D.句子④说不夜的延中像小小的天安门广场,体现出“我们”内心的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3.本文对延中由油灯到电灯的过程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作者在结尾说“雨洗青草草更青!延中青草多养分!”延中有哪些“养分”?请结合全文分析。
2024-03-25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三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山草堂

许浑

何处少人事?西山旧草堂。

晒书秋日晚,洗药石泉香。

后岭有微雨,北窗生夜凉。

徒劳问归路,峰叠绕家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运用设问,起到强调的作用,突出西山草堂安静幽僻,没有尘俗之事打扰。
B.颔联描述诗人在西山草堂的日常生活,如在秋日晒书,用泉水洗药等,富有生活气息。
C.这首诗歌语言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没有过多雕饰,这样的风格和杨万里的《插秧歌》类似。
D.结尾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围绕家乡的山峰,来表现自己无法回归、徒劳询问的无奈。
2.许浑诗多写“水”,素有“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之称。请分析本诗中的水有怎样的作用。
2024-03-17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崖壁上的《西狭颂》

赵丽宏

茫茫天地间,峰峦绵延。山中有奇峡深壑,有万仞崖壁,清泉穿过乱石,溅起一片片雪浪。水烟弥漫处,突显远古碑石,神秘的文字,在记忆的云雾中闪烁……

记忆中的景象,距今已经多年。那天下午,我站在一条山间的公路旁,遥望着远处的群山,感觉进退维谷。路边是起伏的农田,田中有小路通向远方。不知道哪条路可以通向我们向往的目的地。

这是在甘肃陇南的成县。来成县,很重要的原因,是想去探访隐藏在深山中的黄龙碑,去看看一千八百多年前被勒刻在崖壁上的《西狭颂》。这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光华耀眼的奇迹。成县的朋友刘君,陪我坐车来到山间公路,下车后,我们一起离开公路,沿着田间的小路,向远处的群山走去。

山在远方,在云雾缭绕处。小路蜿蜒,田野中一片空旷。在山脚下的一片红薯田里,遇见了人,一个老人和一个小孩,蹲在田里干活儿。见有人在小路上急匆匆走来,老人和孩子停下手中的活儿,站起来看着我们,眼神中闪着惊喜。

“你们要去哪里?”站在田里的孩子大声问。

“去看黄龙碑。”我大声回答。

孩子举手指着远处的山峦,笑着叫道:“在那里,天井山!”

“在天井山的峡谷里,鱼窍峡。”老人笑着接话,“不太远,走一个小时吧。”

刘君认识路,他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看着烟雾迷蒙的远山,感觉我们的目标有些遥远,也有些神秘。以前虽没有见过黄龙碑,但知道这块奇迹般留存在深山中的摩崖石碑,也在出版的碑帖上读过《西狭颂》,那是美妙绝伦的东汉隶书。黄龙碑的碑文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翁西狭颂》,所以被人称为《西狭颂》,民间俗称《李翕颂》《黄龙碑》。中国书法史上有著名的“汉三颂”:《石门颂》《郙阁颂》和《西狭颂》,这三颂都是摩崖石刻,都是汉代的隶书。三颂中,在原址保存完好的,唯有《西狭颂》。我一直奇怪,为什么《西狭颂》能那么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一千八百多年。

山路渐渐陡起来,土路变成了石阶,石头的山峦迎面而来。小路逶迤曲折通向大山深处。路边的景色,也发生了变化,只见山崖迭起,乱石交错,石缝里钻出缤纷的花树。走进山谷中,从四面八方传来流水的声音。水声如交响乐,层层叠叠,此起彼伏,近处的溪流激越喧哗,高处的瀑布如泣如诉,远处的激流如天边传来隐隐约约的雷声。路边的峡谷越来越幽峭,两边的绝壁不断逼近,争相展示着陡峻的面孔。崖壁上,依稀可见古栈道的遗痕。

“黄龙潭!”刘君指着前方,低声喊道。

幽谷间,出现一个水潭,水色墨绿,深不可测。这就是黄龙潭,古时传说,潭中有蛟龙出没。看到黄龙潭,一定是临近黄龙碑了。抬头望去,只见崖壁上横空闪出一个亭子,亭子的飞檐从崖壁上伸展出来,如大鹏羽翼,遮掩着一方崖壁。沿着搭在崖壁上的栈道,我和刘君一起走进了护碑亭。飞檐下那一方凹陷平坦的崖壁,就是黄龙碑。名扬天下的摩崖书法石刻《西狭颂》,突然以最近的距离展现在我的眼前,那种震撼的感觉,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

我眼前这块光滑如玉的崖壁上,密密麻麻刻着一大片隶书汉字。虽历经一千八百多年,这些用刀镌刻在岩石上的汉字,一个个清晰完整,闪烁着神奇的幽光。碑文每字四厘米见方,笔迹看似粗犷,但字体方整雄健,刚毅中又带圆融,结构和疏密极为讲究。可以想象书写者挥毫落墨时的气度,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描述的大气沉稳,是俯仰天地的才情横溢,是发自灵魂的力量。这是汉字由篆书演化成隶书的过程中,一次精彩绝伦的创造。历代书家都曾以景仰的态度赞美它。丁文隽所著《书法精论》说《西狭颂》:“结构严整,气象嵯峨,此汉碑中之高浑者也;结构曼妙,笔有余妍,汉碑中之秀丽者也;风回浪卷,英威别具,此汉碑中之雄强者也。”

《西狭颂》碑文记述的是东汉武都太守李翕的生平和为官政绩,颂扬了他开山修路、为民造福之德政。碑文中对西狭之险峻、修路之艰难,有很生动的描绘。《西狭颂》没有作为名篇载入文学史,但作为一件精美绝伦的书法作品,它将千秋万代被人欣赏。这是艺术的魅力。碑文赞颂的武都太守李翕,现代已经少有人知道他。而《西狭颂》的碑文中,另外一个名字,却永载史册。此人姓仇名靖,字汉德,是李翕的部下,一名小吏,但却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流传千古的《西狭颂》,正是出于他的手笔。在碑文左侧的一篇小字附记中,我找到了关于仇靖的文字:“下辩仇靖,字汉德,书文。”

我和刘君站在黄龙碑前,谛视着崖壁上那些古老神奇的美妙文字,浮想联翩。《西狭颂》历尽千百年完整无损,而和它同时代被刻到崖壁上的很多摩崖碑刻却相继被破坏,甚至荡然无存这是什么原因?其中有什么奥秘?刘君饱读史书,是个很有见识的人。他笑着说:“依我看,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李翕一直保留了好名声。这样,他的政绩碑也就没有人来损毁。第二个原因,黄龙碑选址好,崖壁在隐蔽凹陷之处,避风遮雨,难以风化。第三个原因,低调,隐而不露,刻碑后隐藏山中数百年,被发现时重见天日,当然就被当成了宝贝。”

离开鱼窍峡时,已近黄昏。残阳抚照着嶙峋的崖壁,神秘的黄龙碑渐渐隐入一片暗红的暮色之中。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与红薯田里老人、孩子的对话,交代了黄龙碑的位置,即在天井山鱼窍峡。
B.文中插入黄龙潭中有蛟龙出没的古代传说,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
C.《西狭颂》的字体方整雄健、刚毅圆融,凸显出书写者外圆内方的处世之道。
D.刘君认为黄龙碑保存完整,有选址的因素,即刻在隐蔽凹陷处的崖壁上不易风化。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插入黄龙碑的碑文的全称与俗称及中国书法史上的“汉三颂”的介绍,内容翔实,突出了原址保存完好的《西狭颂》极为珍贵。
B.在描写山谷中流水的声音时,将其比作“交响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不同位置的溪流、瀑布发出的声音各具特色。
C.文中引用丁文隽《书法精论》中的文字,突出了《西狭颂》高浑、秀丽、雄强等特点,显示出其在汉碑中的重要地位。
D.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以记叙为主,文中表达出作者对现代已经少有人知道李翕的痛心,以此来警示人们不能只欣赏书法。
3.本文开头和结尾都有景物描写,试分析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何不同。
4.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4-02-28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险记

夏衍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杜甫

在澳门,我们耽搁了十天。

最初决定走澳门,一是为着在这儿可以得到一些香港所不能得到的消息,其二是为着期待着也许可以有到广州湾的定期船只,可是一到澳门,这两个期待都失望了。澳门已被日寇征服了,从澳门到各口岸的交通一律中断了。

119日,雇好了两条在南北水一带颇有一点势力的某氏所有的快艇。谁也没有考虑到危险,我们一行里面有大半是没有任何政治主见和人生磨炼的青年,女学生,银行职员,青年会干事,家庭主妇,但大家只有一个百折不挠的回祖国的意念!再换一次装束,再整一次行装,怀着兴奋和若干冒险的心,20日傍晚再上了征途。

我们雇的“扒艇”没有篷,连船夫舵工在内一共二十九个乘客。这条船前两天还经过一次修补,但是因为载重过多,所以船底还是不断地漏水,把二十几个人的一切托付了这样一条小艇,在黑夜里远涉重洋,到今天回想起来似乎还有点余悸。

五点钟上船,在港内等待天暗,一只日寇快艇驶过,于是慌忙逃到一群三桅樯的大船后面去躲避,六点整,暮色罩住了海港,我们就趁这时机出发。一小时之后,预期着紧张和不安的心渐渐地平静下来,乘客们以一种已经脱出了险境的欢愉的心情,开始轻轻地谈话了:

——又算渡过了一关。

——还早呢,问题在明天清晨的南北水。

——什么时候可以到南水?

——顺风顺水,深夜一点钟可以了。

——算好运气,海上没有一条日本船。

我们这一群里面唯一一个懂得台山话的向船家低声地问了几句话,指着前面岸上的山麓,回头来对我说:

——盘过这座山,转弯,就没有危险了。

我们的船已经离这山麓很近了。山峻峭而黑暗,不像是有人潜伏的地方,我从随身带的藤箧中取出一点干粮,算是这一天的平和的晚饭。船愈近山麓,一切都很恬静,我听见了疲乏了的同伴们的轻缓的鼾声,可是,突然——真是太突然了,从黑暗的山坳里,射来了一道闪耀的电光,二十几个人的心在这一秒间失去了他们的安静,在意识到惊惧和恐怖之前,从那电光的发源处,一个粗暴声音在喊了:

——靠岸,靠岸!

船中人都被那强光照射得感觉到眩晕,都凭本能反射地处理了他们的身体,有的像鸵鸟一般的把头都埋进行李中间,有的不管一切的把身体挤向底舱,也有的茫然若失,不知道如何适应这突然的袭击。岸上的喊声愈紧了,船夫们开始了慌张,舵工失却了主张,船开始向岸行近了,这时候,船主发出了沉着而有力的声音:

——丢!搞乜鬼,快掉开!

在这严厉的命令下,船作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回转,飞一般向大海前进了。岸上的喊声渐渐地离远,但是电光依旧闪灭地照在我们身上,每个人也意识到我们还处身在枪弹射程之内。五秒,十秒,听不到枪声,人们的意识恢复了,船主正以低重的声音,在对那在紧急关头动摇了的舵工责骂:

——靠岸,你当然不怕啦,你有什么?可是人们怎样啊,几十个人的身家性命!

船已经在无涯际的海中央了,可是第二个问题又立刻提出在我们前面,回澳门去?还是再冒一次险。

船又渐渐地和岸接近了,澳门的灯火重新映入我们的眼帘,我听见了一个女客的悲叹一般的声音:

——回澳门去过夜?

一个船夫回答了:

——走路湾!

从澳门到都斛,通常航线必须经过路湾这个出口。十点四十分,在日寇汽艇探照灯扫射下,我们躲在一只挂葡国旗的货船后面,居然偷渡了路湾的海口。这之后是比较平静的一段,船从日寇占领了的横琴岛和三灶岛的北面擦过。预期着有危险的三灶岛,也安然渡过了。

到南水的时候已经是上午四点半了,海上已经有一点可以辨别岛影的微明,这儿是伪军驻防的地方,我们的船又被陆上的伪军发现了!我们偷偷问船夫。

——要抢吗?

——是伪军,要搜货。

——搜去了也不要紧,这一带,对于X家的船他们不敢惹的。

船主上了岸,几个伪军便跟着他同去“交涉”了。七点,船主回来。这一天的防船,已经开出了,势非在此过夜不可,正午,伪军连长来访,问道:

——不怕强盗吗?外面有千多个捞家等着你们呢。

——我们都是此地的X家的朋友,他们可以替我们请防船保护的。

——出门总还是仔细一点好吧。

这连长的出现给了我们新的不安,从要“担保”出发,有可能牵涉到劫掠财物以外的问题,这一天下午,他又来访问了我们一次,我们赶快和X家商量,经过他们的斡旋,每人奉送“保护费”了事。

剩下来的是雇“防船”的问题了,由北水保护到都斛为止,每人七十元。第二日正午开船,在全副武装的防船“保护”之下,浩荡地开出了没有一片帆影的大海。

下午三时,船已经开入了我们自己防守的海面。傍晚到都斛的港口,经过了一次愉快的检查,因为这已经是挂着中国旗的巡船了,香港沦陷之后,第一次看到国旗,第一次遇见祖国的武装兵士,也再度地踏上了祖国的土地,每个人都有感慨,但每个人都用意味深长的沉默,来表现了衷心感激的情绪。

都斛一宿,翌日清晨再整行装,一部分朋友坐“单车尾”先行,我们押着仅存的行李,九时出发,经斗山冲,以十小时九十华里的速度,下午六时进入了台城。

1942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交通中断的情况下,一行人胸怀回国抗战的激情,不惧危险,踏上了回国征途。
B.文章写了两条路线,每一条都是开始时幸运,然后突遇危险,引起人们心情的起落。
C.伪军连长的出现,使人们意识到人身安全等也受到了威胁,只得奉送“保护费”了事。
D.文章写了作者等在香港沦陷后,途经澳门,乘船转都斛登陆,陆行到台城的经历。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杜甫诗句,是介绍故事背景,也是作者对处在国家风雨飘摇、人民漂泊流离、生命没有保障的时代发出的深深感叹。
B.文章塑造乘客和船夫群像,表现了战争时期的险恶环境,又以船主果断处置险情,告诉人们只有勇敢无畏才能解除民族危难。
C.文章行文起伏,前面的内容给人寸步难行之感,结尾处透露出愉快心理,颇有“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意味。
D.文章和《包身工》一样真实地记录了现实生活,表现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有着对帝国主义和黑暗势力的抨击。
3.本文前四段是如何渲染此行的危险氛围的?请简要说明。
4.文中有多处独立成段的人物语言,这样安排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4-02-27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蓉略记(节选)

老舍

今年八月初,陈家桥一带的土井已都干得滴水皆无。要水,须到小河湾里去“挖”。天既奇暑,又没水喝,不免有些着慌了。很想上缙云山去“避难”,可是据说山上也缺水。正在这样计无从出的时候,冯焕章先生来约同去灌县与青城,这真是福自天来了!

八月九日晨出发。同行者还有赖亚力与王冶秋二先生,都是老友,路上颇不寂寞。在来凤驿遇见一阵暴雨,把行李打湿了一点,临时买了一张席子遮在车上。打过尖,雨已晴,一路平安的到了内江。内江比两三年前热闹得多了,银行和饭馆都新增了许多家。傍晚,街上挤满了人和车。次晨七时又出发,在简阳吃午饭。下午四时便到了成都。天热,又因明晨即赴灌县,所以没有出去游玩。夜间下了一阵雨。

十一日早六时向灌县出发,车行甚缓,因为路上有许多小渠。路的两旁都有浅渠,流着清水;渠旁便是稻田,田埂上往往种着薏米,一律穗的垂着绿珠。往西望,可以看见雪。近处的山峰碧绿,远处的山峰雪白,在晨光下,绿的变为明翠,白的略带些玫瑰色,使人想一下子飞到那高远的地方去。还不到八时,便到了灌县。城不大,而处处是水,像一位身小而多乳的母亲,滋养着川西坝子的十好几县。住在任觉五先生的家中。孤零零的一所小洋房,两面都是雪浪激流的河,把房子围住,门前终日几乎没有一个行人,除了水声也没有别的声音,门外有些静静的稻田,稻子都有一人来高。远望便见到大面青城雪山,都是绿的。院中有一小盆兰花,时时放出香味。

青年团正在此举行夏令营,一共有千名以上的男女学生,所以街上特别的显着风光。学生和职员都穿汗衫短裤(女的穿短裙),赤脚着草鞋,背负大草帽,非常的精神。张文白将军与易君左先生都来看我们,也都是“短打扮”,也就都显着年轻了好多。夏令营本部在公园内,新盖的礼堂,新修的游泳池;原有一块不小的空场,即作为运动和练习骑马的地方。女学生也练习马术,结队穿过街市的时候,使居民们都吐吐舌头。

灌县的水利是世界闻名的。在公园后面的一座大桥上,便可以看到滚滚的雪水从离堆流进来。在古代,山上的大量雪水流下来,非河身所能容纳,故时有水患。后来,李冰父子把小山硬凿开一块,水乃分流——离堆便在凿开的那个缝子的旁边。从此双江分灌,到处划渠,遂使川西平原的十四五县成为最富庶的区域——只要灌县的都江堰一方水,这十几县便都不下雨也有用不完的水了。城外小山上有二王庙,供养的便是李冰父子。在庙中高处可以看见都江堰的全景。在两江未分的地方,有驰名的竹索桥。距桥不远,设有鱼嘴,使流水分家,而后一江外行,一江入离堆,是为内外江。到冬天,在鱼嘴下设阻碍,把水截住,则内江干涸,可以淘滩。春来,撤去阻碍,又复成河。据说,每到春季开水的时候,有多少万人来看热闹。在二王庙的墙上,刻着古来治水的格言,如深淘滩,低作堰⋯⋯细细玩味这些格言,再看着江堰上那些实际的设施,便可以看出来,治水的诀窍只有一个字——“软”。水本力猛,遇阻则激而决溃,所以应低作堰,使之轻轻漫过,不至出险。水本急流而下,波涛汹涌,故中设鱼嘴,使分为二,以减其力;分而又分,江乃成渠,力量分散,就有益而无损了。作堰的东西只是用竹编的篮子,盛上大石卵。竹有弹性,而石卵是活动的,都可以用“四两破千斤”的劲儿对付那惊涛骇浪。用分化与软化对付无情的急流,水便老实起来,乖乖地为人们灌田了。

竹索桥最有趣。两排木柱,柱上有四五道竹索子,形成一条窄胡同儿。下面再用竹索把木板编在一处,便成了一座悬空的,随风摇动的,大桥。我在桥上走了走,虽然桥身有点动摇,虽然木板没有编紧,还看得到下面的急流,——看久了当然发晕——可是绝无危险,并不十分难走。

治水和修构竹索桥的方法,我想,不定是经过多少年代的试验与失败,而后才得到成功的。而所谓文明者,我想,也不过就是能用尽心智去解决切身的问题而已。假若不去下一番功夫,而任着水去泛滥,或任着某种自然势力兴灾作祸,则人类必始终是穴居野处,自生自灭,以至灭亡。看到都江堰的水利与竹索桥,我们知道我们的祖先确有不甘屈服而苦心焦虑地去克服困难的精神。可是,在今天,我们还时时听到看到各处不是闹旱便是闹水,甚至于一些蝗虫也能教我们去吃树皮草根。可怜,也可耻呀!我们连切身的衣食问题都不去设法解决,还谈什么文明与文化呢?

灌县城不大,可是东西很多。在街上,随处可以看到各种的水果,都好看好吃。在此处,我看到最大的鸡卵与大蒜大豆。鸡蛋虽然已卖到一元二角一个,可是这一个实在比别处的大着一倍呀。雪山的大豆要比胡豆还大。雪白发光,看着便可爱!药材很多,在随便的一家小药店里,便可以看到雷震子,贝母,虫草,熊胆,麝香,和多少说不上名儿来的药物。看到这些东西,使人想到西边的山地与草原里去看一看。啊,要能到山中去割几脐麝香,打几匹大熊,够多威武而有趣呀!

物产虽多,此地的物价可也很高。只有吃茶便宜,城里五角一碗,城外三角,再远一点就卖二角了。青城山出茶,而遍地是水,故应如此。等我练好辟谷的工夫,我一定要搬到这一带来住,不吃什么,只喝两碗茶,或者每天只写二百字就够生活的了。

(载于一九四二年十月十日《大公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的两旁都有浅渠,流着清水”,既写出了去灌县途中的自然风光,也表达了对水的喜爱之情。
B.青年团夏令营使灌县焕发着活力,女学生练习马术让当地居民吐舌,这说明灌县存在新旧思想的碰撞。
C.治水的诀窍只有一个字——“软”,具体指对待惊涛骇浪时作堰要低、作堰材料要有弹性,与水遭遇不能硬碰硬,应分而化之以减其力。
D.灌县地小而物博,这里出产的东西种类多、数量多,有些还很大,这得益于灌县独特的地形地貌。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描写陈家桥一带严重缺水,渴望“避难”,与《故都的秋》开篇描写南方的秋天不令人满意,渴望到故都品尝秋味异曲同工。
B.第三段写景非常生动,不但从视、听、嗅、触等多角度展开描写,还运用了颜色映衬、比喻等手法。
C.本文多处运用短句式,语言活泼灵动,如“一座悬空的,随风摇动的,大桥”,将桥的特点独立强调,突出了桥的趣味性。
D.写物价看似闲笔,其实是为了引出“吃茶便宜”,而“吃茶便宜”又引出“遍地是水,故应如此”,写法上仍然是为了突出水多,并未旁逸斜出。
3.“用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是散文的重要特征,请对本文的“红线”进行分析。
4.鲁迅说“散文的灵魂在于议论”,文中第七段的议论有哪些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2024-02-25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江村五首(其四)

杜甫

扶病垂朱绂,归休步紫苔。

郊扉存晚计,幕府愧群材。

燕外晴丝卷,鸥边水叶开。

邻家送鱼鳖,问我数能来。

【注】①广德二年(764),在严武的推荐下,杜甫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在任职期间,杜甫与同僚多有不合。次年春,杜甫辞官回归成都浣花草堂。《春日江村五首》作于杜甫回归浣花草堂后。②朱绂(fú):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多借指官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出句写杜甫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时的状况,对句写杜甫在浣花草堂的状况,这两种状况对比鲜明。
B.颔联出句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都表达了诗人对踏入官场的悔恨之情。
C.颈联与《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对应的季节不同,营造的意境也不同。
D.这首诗的诗眼是“归休”,这首诗主要反映了杜甫回归江村后的生活,也言及“归休”之因和“晚计”。
2.这首诗反映了杜甫的苦闷与快乐,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2024-01-18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菜花(节选)

冯德英

秋天了。漫山遍野都是黄色的,到收割庄稼的时候了。谷子被饱满的大穗儿压弯了腰,随着微风,一起一伏地荡漾着。

庄稼长得真好啊!可是,人们的心像铅块一样沉重。日本鬼子占了县城,汉奸、特务、伪保安队经常出来胡作非为,百姓除了交地租田赋,还要交维持费”“保安粮等苛捐杂税,日子越过越难了!

山坡上一块狭长的谷地里,娟子和母亲正在割谷子。①干枯的谷叶儿相互摩擦着,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谷根儿带起的尘土飞扑到她们的眉毛,头发上。天气还真有些热呢。她们不断地用衣袖揩拭额上渗出的和流到脸腮上的汗珠,把滑到脸上的散发理到耳后去。

割到了地头,她们站了起来。母亲说:娟子,我们歇会儿再割吧!

你歇着吧,妈!俺不累。娟子说着,擦擦额上的汗珠,又弯下了腰……

母亲实在太累了。她疲倦地走向不远处的堤堰,坐在一棵柿子树下。歇过一会儿,母亲走出树荫,看到太阳快正南了,想着该回家吃午饭了。

她朝谷地里走去。

已经看不到女儿的影子了。她心里说:就不知道累,割这么远了。她顺着女儿割出来的趟子走去,发现女儿的镰刀放在一堆割倒了的谷子上,人却不见了。她就接着向前割去……

母亲割了一会儿,放下镰刀,开始捆割好的谷子。

她上哪去啦?怎么还不回来呢?母亲自语着。

母亲把谷子都捆好了,还不见娟子的影子。

母亲焦急地在四周找了一番也没找见,就大声叫道:娟——娟子——

妈,我在这呢。娟子突然出现在母亲身后,笑嘻嘻地说。

母亲急忙转过身来,说:看你,上哪儿去啦?天晌了,你难道没看见?一见女儿头上粘有草狗子,忙用手给她摘掉。

娟子有些犹豫不安,她看看母亲,撒着娇说:妈,你先回去好啦。俺,俺还有点事呢!

什么事,这么要紧,连饭都不吃啦?母亲有些吃惊。母亲顿了一会儿,又忙问道:娟子,你刚才到哪儿去啦?这么长时间才回来?!

母亲眼神里的怀疑和恐惧,娟子还是第一次看到,她更加不安起来。因不能把自己参加武装暴动的事告诉母亲,而令母亲心生误会,娟子又难受,又害羞,脸红到耳根。

妈,我,我没上哪去。娟子第一次感到自己的嘴真笨死了,妈,刚才是……是德松哥叫我去有点事。妈,以后你就会知道……

孩子,你今儿是怎么啦?母亲见女儿的神情,心里愈发不好受,娟子,你有什么事好瞒着妈呀?

妈!娟子见母亲撩起前襟擦眼睛,忙抓住母亲的手。娟子一想,把事情告诉妈妈吧……可是不行!她仰脸望着母亲,心里镇静下来,轻轻地摇着母亲的手,说:

妈,不要瞎猜想啦,你还不知道自己的闺女吗?妈,你相信我,俺做的全是正经事……妈,这以后——不,不多会儿你就会知道啦。妈,就求你答应我,让我过一会儿再回家吧。

娟子的脸快靠到母亲的脸上了。母亲没有马上回答娟子的话,把手轻轻地放在女儿的肩上,又放在她的前额上,慢慢地抚摸着她的头发,端详着这张和自己相仿的脸。④看,这脸上流露出的是多么天真可爱的神情,那水汪汪的大眼睛里充满了只有孩子对母亲才有的那种乞求。母亲的心软了,她微微地点点头,轻声说:去吧。如今世道不安宁,兵荒马乱的,要早点回家。

女儿的背影一在视线中消失,母亲立刻又紧紧地锁上了眉头。

做母亲的不知道自己的女儿吗?她完全知道。娟子是个最知道干活的孩子,有什么事,从来不瞒着母亲。想到这里,母亲宽慰地舒了口气。可是她的心马上又收紧了。

孩子大了,有什么心事都能说出来吗?这半年来她不是有时候夜很深才回家吗?母亲知道娟子是在远门侄子德松家里,同他妹妹兰子一起绣花。可是有时娟子回来讲的一些话,使母亲很纳闷。

妈,你说说咱们穷人为什么这样苦呢?娟子望着母亲问,像很不平似的。

那是因为咱的命不好呀!母亲愁悒地答道。

妈,这不对。妈,你再说是穷人多还是财主多?

自然是穷人多。咱村不也是吗?

那为什么多数人要受少数人的欺呢?

母亲随便支吾了几句。她不明白,女儿为什么提出这些很少有人问的问题。

更使母亲难忘的是,有一天晚上,娟子深夜回来,没一点睡意,脸上流露出少有的喜色,凑近母亲耳旁,悄声说:

妈,你说像王唯一这样的人,该杀不该杀?

母亲对女儿这个问话感到惊讶,可是一想起王唯一对丈夫的迫害,也顾不得去管女儿为什么这样问,叹了口气,说:会有那么一天?

妈,会有。那天会到来的!娟子很有把握地说。

母亲想前想后,心里有些明白,可又有些糊涂。她不自觉地抬眼望望女儿去的地方。那儿只有一望无际的在秋风中翻腾的山草和树木,一点别的动静也没有。她像为女儿的事放了心,可又像被一种更大的不安情绪压迫着,她的心更加沉重了。

天上大块大块的白云,在慢慢地聚集,渐渐转变成黑色。一阵秋风从山头刮来,刮得那谷叶儿和母亲的头发一起飘拂起来。

母亲全身一阵紧张,她预感到,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了。

(有删改)

【注】①德松哥:冯德松,这时是王官庄的党支部书记。②王唯一:王官庄的大地主,也是汉奸、伪乡长。中国共产党党员姜永泉领导王官庄群众发动武装暴动,暴动取得胜利,王官庄群众公审并枪决了王唯一,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娟子是个体贴、勤劳的农家女孩。她同母亲在田间割谷子,她见母亲累了,劝母亲到树下歇息,她自己却不歇息,接着割谷子。
B.母亲因疑心娟子有事瞒着她而感到不安,娟子做了解释,安慰母亲,但没有交代自己去德松家做的具体事情,母亲感到很无奈。
C.作为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母亲起初并不明白穷人命苦的根本原因,但在那个“难忘”的晚上,经娟子开导,母亲明白了根本原因。
D.这部分节选文本没有激烈的情节冲突,但对母女二人的刻画很成功;文本提到德松、王唯一等人和武装暴动等事,为后文情节张本。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波浪线部分①从听觉的角度描写谷叶儿,从视觉的角度描写谷根儿带起的尘土,展现出收割谷子的场景,语言富有诗意。
B.画波浪线部分②中母亲的语言表明她既关爱娟子,又有责备娟子之意;摘娟子头上的草狗子这一细节体现出她对娟子的关爱。
C.画波浪线部分③中“眼神里的怀疑和恐惧”与“脸红到耳根”表达效果相似,既表现了人物的神情,又体现出人物的心理。
D.画波浪线部分④从母亲的视角细致生动地描写娟子的脸和眼睛,表现了娟子的纯真可爱,交代了母亲答应娟子请求的原因。
3.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写景各有何妙用?请简要分析。
4.请围绕“压迫·抗争·温情”这一组关键词,为文本写一则文学短评。
2024-01-05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