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记叙性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77 题号:2191197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崖壁上的《西狭颂》

赵丽宏

茫茫天地间,峰峦绵延。山中有奇峡深壑,有万仞崖壁,清泉穿过乱石,溅起一片片雪浪。水烟弥漫处,突显远古碑石,神秘的文字,在记忆的云雾中闪烁……

记忆中的景象,距今已经多年。那天下午,我站在一条山间的公路旁,遥望着远处的群山,感觉进退维谷。路边是起伏的农田,田中有小路通向远方。不知道哪条路可以通向我们向往的目的地。

这是在甘肃陇南的成县。来成县,很重要的原因,是想去探访隐藏在深山中的黄龙碑,去看看一千八百多年前被勒刻在崖壁上的《西狭颂》。这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光华耀眼的奇迹。成县的朋友刘君,陪我坐车来到山间公路,下车后,我们一起离开公路,沿着田间的小路,向远处的群山走去。

山在远方,在云雾缭绕处。小路蜿蜒,田野中一片空旷。在山脚下的一片红薯田里,遇见了人,一个老人和一个小孩,蹲在田里干活儿。见有人在小路上急匆匆走来,老人和孩子停下手中的活儿,站起来看着我们,眼神中闪着惊喜。

“你们要去哪里?”站在田里的孩子大声问。

“去看黄龙碑。”我大声回答。

孩子举手指着远处的山峦,笑着叫道:“在那里,天井山!”

“在天井山的峡谷里,鱼窍峡。”老人笑着接话,“不太远,走一个小时吧。”

刘君认识路,他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看着烟雾迷蒙的远山,感觉我们的目标有些遥远,也有些神秘。以前虽没有见过黄龙碑,但知道这块奇迹般留存在深山中的摩崖石碑,也在出版的碑帖上读过《西狭颂》,那是美妙绝伦的东汉隶书。黄龙碑的碑文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翁西狭颂》,所以被人称为《西狭颂》,民间俗称《李翕颂》《黄龙碑》。中国书法史上有著名的“汉三颂”:《石门颂》《郙阁颂》和《西狭颂》,这三颂都是摩崖石刻,都是汉代的隶书。三颂中,在原址保存完好的,唯有《西狭颂》。我一直奇怪,为什么《西狭颂》能那么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一千八百多年。

山路渐渐陡起来,土路变成了石阶,石头的山峦迎面而来。小路逶迤曲折通向大山深处。路边的景色,也发生了变化,只见山崖迭起,乱石交错,石缝里钻出缤纷的花树。走进山谷中,从四面八方传来流水的声音。水声如交响乐,层层叠叠,此起彼伏,近处的溪流激越喧哗,高处的瀑布如泣如诉,远处的激流如天边传来隐隐约约的雷声。路边的峡谷越来越幽峭,两边的绝壁不断逼近,争相展示着陡峻的面孔。崖壁上,依稀可见古栈道的遗痕。

“黄龙潭!”刘君指着前方,低声喊道。

幽谷间,出现一个水潭,水色墨绿,深不可测。这就是黄龙潭,古时传说,潭中有蛟龙出没。看到黄龙潭,一定是临近黄龙碑了。抬头望去,只见崖壁上横空闪出一个亭子,亭子的飞檐从崖壁上伸展出来,如大鹏羽翼,遮掩着一方崖壁。沿着搭在崖壁上的栈道,我和刘君一起走进了护碑亭。飞檐下那一方凹陷平坦的崖壁,就是黄龙碑。名扬天下的摩崖书法石刻《西狭颂》,突然以最近的距离展现在我的眼前,那种震撼的感觉,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

我眼前这块光滑如玉的崖壁上,密密麻麻刻着一大片隶书汉字。虽历经一千八百多年,这些用刀镌刻在岩石上的汉字,一个个清晰完整,闪烁着神奇的幽光。碑文每字四厘米见方,笔迹看似粗犷,但字体方整雄健,刚毅中又带圆融,结构和疏密极为讲究。可以想象书写者挥毫落墨时的气度,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描述的大气沉稳,是俯仰天地的才情横溢,是发自灵魂的力量。这是汉字由篆书演化成隶书的过程中,一次精彩绝伦的创造。历代书家都曾以景仰的态度赞美它。丁文隽所著《书法精论》说《西狭颂》:“结构严整,气象嵯峨,此汉碑中之高浑者也;结构曼妙,笔有余妍,汉碑中之秀丽者也;风回浪卷,英威别具,此汉碑中之雄强者也。”

《西狭颂》碑文记述的是东汉武都太守李翕的生平和为官政绩,颂扬了他开山修路、为民造福之德政。碑文中对西狭之险峻、修路之艰难,有很生动的描绘。《西狭颂》没有作为名篇载入文学史,但作为一件精美绝伦的书法作品,它将千秋万代被人欣赏。这是艺术的魅力。碑文赞颂的武都太守李翕,现代已经少有人知道他。而《西狭颂》的碑文中,另外一个名字,却永载史册。此人姓仇名靖,字汉德,是李翕的部下,一名小吏,但却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流传千古的《西狭颂》,正是出于他的手笔。在碑文左侧的一篇小字附记中,我找到了关于仇靖的文字:“下辩仇靖,字汉德,书文。”

我和刘君站在黄龙碑前,谛视着崖壁上那些古老神奇的美妙文字,浮想联翩。《西狭颂》历尽千百年完整无损,而和它同时代被刻到崖壁上的很多摩崖碑刻却相继被破坏,甚至荡然无存这是什么原因?其中有什么奥秘?刘君饱读史书,是个很有见识的人。他笑着说:“依我看,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李翕一直保留了好名声。这样,他的政绩碑也就没有人来损毁。第二个原因,黄龙碑选址好,崖壁在隐蔽凹陷之处,避风遮雨,难以风化。第三个原因,低调,隐而不露,刻碑后隐藏山中数百年,被发现时重见天日,当然就被当成了宝贝。”

离开鱼窍峡时,已近黄昏。残阳抚照着嶙峋的崖壁,神秘的黄龙碑渐渐隐入一片暗红的暮色之中。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与红薯田里老人、孩子的对话,交代了黄龙碑的位置,即在天井山鱼窍峡。
B.文中插入黄龙潭中有蛟龙出没的古代传说,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
C.《西狭颂》的字体方整雄健、刚毅圆融,凸显出书写者外圆内方的处世之道。
D.刘君认为黄龙碑保存完整,有选址的因素,即刻在隐蔽凹陷处的崖壁上不易风化。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插入黄龙碑的碑文的全称与俗称及中国书法史上的“汉三颂”的介绍,内容翔实,突出了原址保存完好的《西狭颂》极为珍贵。
B.在描写山谷中流水的声音时,将其比作“交响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不同位置的溪流、瀑布发出的声音各具特色。
C.文中引用丁文隽《书法精论》中的文字,突出了《西狭颂》高浑、秀丽、雄强等特点,显示出其在汉碑中的重要地位。
D.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以记叙为主,文中表达出作者对现代已经少有人知道李翕的痛心,以此来警示人们不能只欣赏书法。
3.本文开头和结尾都有景物描写,试分析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何不同。
4.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知识点】 记叙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国文教员

金克木[注]

我上小学时白话文刚代替文言文,国语教科书很浅,没有什么难懂的。五六年级的教师每星期另发油印的课文,实际上代替了教科书。他的教法很简单,不逐字逐句讲解,认为学生能自己懂的都不讲,只提问,试试懂不懂。先听学生朗读课文,他纠正或提问。轮流读,他插在中间讲解难点。课文读完了,第二天就要背诵。一个个站起来背,他站在旁边听。背不下去就站着,另一人从头再背。教科书可以不背,油印课文非背不可。文长,还没轮流完就下课了,文短,背得好,背完了,一堂课还有时间,他就发挥几句,或短或长,仿佛随意谈话。一听摇铃,不论讲完话没有,立即下课。

他选的文章极其杂乱,古今文白全有,有些过了六十多年我还记得。不是自夸记忆力好,是因为这些文后来都进入了中学大学的读本。那时教小学的教员能独自看上这些诗文,选出来并能加上自己的见解讲课,不是容易的事。现在零星写几段作为闲谈。

记得五年级上的第一篇油印课文是蔡元培的《洪水与猛兽》。文很短,又是白话,大家背完了还有点时间。老师就问:第一句是‘两千多年前有个人名叫孟轲。’为什么不叫‘孟子’?你们听到过把孔夫子叫作‘孔丘’吗?那时孔孟是大圣大贤,是谁也不敢叫出名字的。我在家念的《论语》里的字都少一笔而且只能念成字。对孟子轻一点,轲字不避讳了,但也不能直呼其名。老师的问题谁也答不出,于是他讲,这第一句用一个字就是有意的,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大家平等。这就引出了文中的议论。

还有一篇也是白话,是《老残游记》的大明湖一段。这篇较长,背书时堂上有许多人站着。他们会高声唱古书,不会背长篇白话。好在选的还是文言多白话少。有一篇是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从他讲课中我第一次听到桐城派、阳湖派、不立宗派的名目。课文背完了,老师说了一句:希望你们长大了不要做病梅。刚说完,铃声响了,他立即宣布下课。

他也教诗词。教了一首七言古体诗,很长,题为《看山读画楼坐雨得诗》,写雨中山景变化。诗中提到不少山水画名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名字,我就是从这篇诗知道的。当然那时我们谁也无福见到古画。教词,他选了两首李后主的,两首苏东坡的。背完了,他又提出问题,说,罗衾不耐五更寒高处不胜寒,两个有什么不同?一个怨被薄,是皇帝。一个说太高,是做官的。为什么一样寒冷有两种说法?他还没发挥完,下课了。有意思的是他选了《史记》的鸿门宴。文较长,教得也较久,还有许多人背不出,站着。老师说,重念重背,第二天背完有时间了,他又高谈阔论了。他说,起头先摆出双方兵力,刘邦兵少得多,所以项羽请他吃饭,他不能不去。不能多带人,只带一文一武:张良、樊哙,这就够了。司马迁讲完这段历史,最后一句是立诛杀曹无伤。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有人回答是立刻,又问:为什么着重立刻?自己回答:因为这是和项羽通消息的内奸,非除不可,还要杀得快。项伯对刘邦通消息,又在席上保护刘邦,也是内奸,为什么项羽不杀他?反而把自己人曹无伤告诉刘邦,难道想不到刘邦会杀他?从这一个字可以看出司马迁要指出刘邦有决断。项羽有范增给他看玉玦也决断不下来。刘邦是聪明人,所以兵少而成功。项羽是糊涂虫,没主意,办事犹犹疑疑,所以兵多将广也失败。他把自己手下的韩信、陈平都赶到刘邦一边去了,太史公司马迁不仅叙述历史还评论历史,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字字句句都再三斟酌选用,所以是头一位大文人,大手笔。看书做文,必须这样用心思。不背不行,光背也不行,这位教师引我进了文字,而我也被文字纠缠了一辈子。我究竟应不应该感谢他?自己也不知道。

文本二:

评曰:这些小品文算不算小说?绝不是从外国介绍进来的essay,那种散文的标准是法国蒙田和英国培根的议论短文以及英国兰姆的随笔文章。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出于稗官,是九流之外的第十流,但仍旧是出于王官即中央政府部门,不过气派不大,所以比作小稗子。《世说新语》也是这一类小说。尽管里面的大人物有名有姓,但其言行查考起来,还是传闻居多。若不叫小说而叫世说,那就既好听又符合《汉书》里关于稗官小说的说法: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清末民初所谓社会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等等的分类多指长篇,短篇的叫作笔记小说,把唐人宋人的一些短文有点故事的都算进去,不论所记是真是假,外国到了现代,小说的体裁也够包罗万象了,所以这里的一些小文收入小说集不能算错。好在都没有列出姓名,是真是假,也就无须考证了。


注:金克木(1912-2000),著名学者。晚年曾写有多篇回忆性的短文,集为“化尘残影”随笔集,并附自评。文本一《国文教员》为“化尘残影”之一,文本二即“化尘残影”自评。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文教员在教科书之外自编讲义,在课堂上又往往“随意谈话”,文章重在塑造他潇洒率性的先进知识分子形象。
B.国文教员讲授课文时的“发挥”,不但有他本人对诗文的独到见解,而且含有指点学生读书作文的方法。
C.这篇“闲谈”文章回忆国文教员的课堂言行,清淡中有深意,其行文体现了国文教员潜移默化的影响。
D.尽管也曾因为文字而经历波折,被文字纠缠了一辈子,作者始终对引领他走上文字生涯的国文教员心存感念。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蔡元培《洪水与猛兽》一文称孟子为“孟轲”,既表达了“五四”时期鲜明的反封建精神,更符合白话文的文体需要。
B.《老残游记》中大明湖听说书一段,是精彩的白话小说片段,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段来渲染王小玉说书时激烈紧张的气氛。
C.司马迁的《鸿门宴》写出了刘邦的决断与项羽的糊涂,直接影响到后世李清照写“生当作人杰”一诗时贬项扬刘的态度。
D.金克木的“化尘残影”,在命名上同鲁迅的“朝花夕拾”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隐含了追溯往事的独特意味。
3.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2021-04-26更新 | 1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门缝里看戏   

卞毓方

闲来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五柳先生的想象力使我豁然开朗,我没有跟他“舍船,从口入”,而是折回头,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

那年头,我五岁半。

祖父带我看过一出京戏《失空斩》。几年后才知道,演的是《三国演义》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当时却懵懵懂懂,不明白啥叫“京”,啥叫“戏”,三国人物为啥长成、穿成那个模样,讲话为啥总装腔作势,平常为啥在街上看不见他们,难道是单独住在一个叫三国的地方?一切都云里雾里,稀里糊涂。

心头痒痒,觉得太玄妙,太神秘。

很想再看一次。那是另一个世界,灯光灿亮,景色辉煌,人物相貌齐楚,气宇轩昂,一动一静、一言一语都像是在天国,绝不是我们所在的人间——正因此,要看就得付费;正因此,票再贵也有人争着买。平日瞅那些看过戏的,逢人就得意扬扬地炫耀,似乎打剧场坐一坐,自己也成了舞台人物。

祖父啥时再看戏呢,天晓得。我是小孩子脾气,上午栽树,下午就想吃果子。

戏票分三等,我记住了,最便宜的是五分钱。

对于穷人,五分钱是什么概念?不清楚。

我也不觉得我们家特别穷,左邻右舍,看上去都差不多。

是日午前,天朗气清,母亲在屋后小洋河的码头洗衣服。

我站在后面哼:“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

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

不给我就不走,一直站着磨。

母亲是疼我的,每当我和大姐、二姐闹别扭,母亲不问青红皂白,总是站在我这一边。

这天,母亲洗完衣服,却头也不回,径自走了。

断念,知道这戏票是买不成了。

午后,我到底不死心,又一个人跑去剧场。

剧场在小镇的中心,正门朝北,有人查票。大人可以免票带一个小孩,所以已经有一帮小孩在门口混,诀窍是见人就堵,一个劲地喊“爷爷”“伯伯”,然后扯着人家的胳膊,大摇大摆闯进去。

瞅着眼热,但学不来。

南门,即后台,也有人把守,刚想走近瞄一眼,立刻遭到当头棒喝。

转来转去,转到西南门。那是扇木门,右侧有道竖形的裂缝,约一拃长,中间像被小刀挖过,有拇指宽,状如一只狭长的细眼,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看来是比我高的孩子干的。

剧场南边临河,我去河浜搜索了一圈,捡得几块半截砖头。转回去,门眼已被一个大孩子占领,也许那洞就是他挖的。

无奈,只得在一旁干站。

他故意激我,大呼好看。

我让他讲讲怎么好看。

他说,两个女的站在台上,穿的衣服好看,头上插的簪子好看,一扭一摆好看,后面的布景也好看。

他没文化,我已经在私塾读了一年,刚才在正门,看到海报上写的是盐城淮剧团,演的是《西厢记》。

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

难怪那大孩子放弃,他看不到了。

过了一段时光,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谢天谢地,门眼还在,也没有旁人,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垫着正好。

这回是建湖淮剧团,剧目是《秦香莲》。

因为缝隙太窄,角度又偏,只能看到半个戏台,人物面对观众,于我仅是个侧影。俗话说“门缝里看人——把人瞧扁了”,是说把人看小了,或者扁平化了。我倒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更聚焦,更诡秘。往小了说,有点像把两掌并拢,从掌缝里瞧风景;往大了说,仿佛从两壁夹峙的缝隙觑探蓝天。无论如何,这是一个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视角,你要是没经历过,就很难理解什么叫山阻水隔的世外桃源,什么叫让人叹为观止的“一线天”。

干扰也有,一位观众蹭到了门前,正好遮住我的视线。我比前番来得机灵,清了清嗓子,奶声奶气地求人家:“大叔,让开一点好吗?”那人立马移开了。

《秦香莲》的戏,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打从抱在母亲怀里起,到蹒跚学步听邻家妇女拉呱,到夏夜乘凉听大人讲故事。秦香莲的丈夫陈世美进京赶考,中了状元,招为驸马。秦香莲扶老携幼,到京城寻夫。陈世美忘恩负义,不认贤妻,并派人谋杀。开封府包拯包大人主持正义,判陈世美死罪。公主与太后出面求情,包拯铁面无私,最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

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

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是:哪天我挣了钱,要买头排的票,把他们剧场的戏挨个看完;如果钱有富余,就买好多张票,送给那些穷人的孩子。

半个世纪后,我历尽沧桑,风尘仆仆还乡。像武陵人重访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它外形虽然苍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功能完好,不时还有演出。我大喜过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看一场淮戏。这是乡愁,这是盐阜大地的文化结晶,另一种生命的盐分。朋友积极安排,钱嘛,自然不用我掏。我掏的是热泪——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由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起,既是为了借此“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自然引出下文,也为后文抒发情感张本。
B.文中对祖父着墨不多,但这一人物不可或缺,是他把“我”带进了戏曲文化的天地,使“我”后来陶醉其中甚至影响了学业。
C.“我”在南门被当头棒喝,在西南门的位置被别人抢占,挨到时门眼又被挡住,体现出“我”看戏过程的曲折与看戏的执着。
D.“我”幼时的愿望除了尽情看戏,还想买票送给穷人的孩子,说明“我”在穷困的处境中仍然能够推己及人,有善良的品性。
2.关于文中写看淮戏《秦香莲》的部分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看戏前“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既照应前文,又使下文顺利看戏的情节合乎情理。
B.“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表明“我”从小就受到了戏曲文化的滋养与熏陶。
C.具体介绍《秦香莲》剧情,说明“我”对此记忆犹新,也体现了“我”爱憎分明的性格。
D.看戏后“我”尽兴而归、心花怒放,是因为看到陈世美受到了惩罚,正义得到了伸张。
3.散文与小说本是两种文体,但二者有许多共性。小说可以散文化,散文也可以小说化。这篇散文运用了哪些小说的笔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23-05-14更新 | 14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水记[注](之四)

于坚

看哪,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后面,明洪武二十年建城。砌以砖石,周围六里,高二丈七尺。为门四,东迎晖,西清远,南阜安,北永贞。(《建水县志》)如果在城外20世纪初建造的临安车站下车,经过太史巷、东井、洗马塘、小桂湖……沿着迎晖路向西,来到迎晖门,穿过拱形的门洞进城,依然有一种由外到内,从低到高,登堂入室,从蛮荒到文明的仪式感,似乎仁者人也是从此刻开始。

高高在上的是朝阳、白云、鸟群、落日、明月、星宿,而不是摩天大楼。一圈高大厚实的城墙环绕着它,在城门外看不出高低深浅,一旦进入城门,扑面而来的就是飞檐斗拱、飞阁流丹、钩心斗角、楼台亭阁、酒旌食馆、朱门闾巷……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宇、旅馆……风尘仆仆者一阵松弛,终于卸载了,可以下棋玩牌了,可以喝口老酒了,可以饮茶了,可以闲逛了,可以玩物丧志了,可以一掷千金了,可以浅斟低唱了,可以秉烛夜游了……忽然瞥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类女子——建水的卖花女与江南的不尽相同,这边的女性身体上洋溢着一种积极性,结实、健康、天真——正挑着一担子火红欲燃的石榴,笑呵呵地在青石铺成的街中央飘着呢。不免精神为之一振,先去买几个来解渴。

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大摇大摆,扶老携幼,走在正中间,俨然是这个城的君王。满大街的雕梁画栋、摊贩食廊、耄耋之辈……令司机们缩头缩脑,不敢再风驰电掣。城门不远处就是有口皆碑的临安饭店,开业都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浒传》里描写过的那种。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涌,肚子不饿也忍不住抬腿跨进去。拖个条凳坐下,来一盘烧卖!这家烧卖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的,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熟透后装盘,每盘十个,五角一个。再来一土杯苞谷酒,几口灌下去,夹起一枚,蘸些建水土产的甜醋,送入口中,油糜轻溢,爽到时,会以为自己是条梁山泊好汉。

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那郑屠、张屠、李屠、赵屠……正在案上忙着呢。如果是七月的话,在某个胡同里走着,忽然会闻见蘑菇之香,环顾却是老墙。墙头上挂着一窝大黄梨。哪来的蘑菇耶?走,找去,必能在某家小馆的厨房里找到,叫做干巴菌,正闪亮亮的,在锅子中间冒油呢。这临安大街两边,巷子一条接一条流水般淌开去。在电子地图上,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巷是大片空白,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只是标出一些大单位的地点和最宽的几条街,抹去了建水城的大量细节,给人的印象,似乎建水城是个荒凉的不毛之地。其实这个城毛细血管密集,据统计,建水城3.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30多条街巷,550多处已经被列为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性建筑,这是很粗疏的统计。许多普通人家雕梁画栋的宅子、无名无姓的巷道并不在内。在巷子里面,四合院、水井、老树、门神、香炉、杂货铺、红糖、胡椒、土纸、灶房、明堂、照壁、石榴、苹果、桂花、兰草、绵纸窗、凉粉、米线、青头菌、炊烟、祖母、媳妇、婴孩、善男信女、市井之徒、酒囊饭袋、闲云野鹤、翩翩少年、三姑六婆、环肥燕瘦、虎背熊腰、花容月貌、明眸皓齿、慈眉善目、鹤发童颜……此起彼伏,鳞次栉比。

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他们还能够像四百年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业,不必操心左邻右舍的德行,都是世交啦。有一位绕过曲曲弯弯的小巷,提着在龙井市场买来的水淋淋的草芽(一种建水特有的水生植物,可食,滚油翻炒数秒起锅,甜脆)、莴笋、茄子、青椒、豆腐、毛豆、肉糜、茭瓜……一路上寻思着要怎么搭配,偶尔向世居于此的邻居熟人搭讪,彼此请安。磨磨蹭蹭到某个装饰着斗拱飞檐门头的大门前(两只找错了窝的燕子拍翅逃去),咯吱咯吱地推开安装着铜质狮头门环的双开核桃木大门,抬脚跨过门槛。绕过照壁,经过几秒钟的黑暗,忽然光明大放,回到了曾祖父建造的花香鸟语、阳光灿烂的天井。从供销社退休已经三十年的祖母正躺在一把支在天井中央的红木躺椅上,借着一棵百年香樟树的荫庇瞌睡呢。

(有删改)


【注】建水:县名。在云南省,旧称临安。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建水县志》的记载,将今日建水与其“原始之城”的风貌关联起来,写的是建水绵延不断的历史传承。
B.文意以“仁者人也”来承接并形容进城的“仪式感”,是借儒家经典语句来观照城的规划与人的活动,凸显建水保有传统的人文气息。
C.文章引用诗句“深巷明朝卖杏花”是由街头所见引起的诗意联想,意在转向描写建水女子的“结实、健康、天真”。
D.文章以《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是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犷不羁。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看哪”开头,确定了全文描写角度,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建水城,使叙述语调显得既热情又客观。
B.文章写“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地忽略了建水毛细血管一样密集的卷子,这种表述意在强调建水的巷子丰富生动,只有通过实地游走方可感知。
C.文章最后一段写归家,提及“曾祖父”“祖母”,并以“香樟树的荫庇”作结,意在说明普通人家一代代的平凡生活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D.文章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常常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以此形成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同时也表现了物阜民安的世俗生活气象。
3.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2021-01-26更新 | 1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