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黎明前的故事

茹志鹃

天黑沉沉的,马上就要下雨了。一九四九年的第一声春雷,隆隆地从远方滚来。米米问清了路,和小小两个加紧了脚步向前跑着。跑着跑着,雨就哗哗地落下来了。

警察局阴森森的大门口,有四个拿着枪的警察,在踱来踱去。

“干什么的?”

“我们来找爸爸妈妈的。”

“滚开!”那个警察端了上好刺刀的枪,把他们赶到一边去了。

“小小,我们回去吧!”小小不响,只是用手背擦着眼睛。默默地走了一会儿,小小忽然抬起头来说道:“姐姐你说,爸爸是共产党,是好人,他们为什么抓他?”

“他们都是坏蛋!”

“爸爸说北平有共产党,那我们叫他来打这些坏蛋!”

“北平——路太远了呀!”

“……我们写信去。”

米米和小小回到家里,那些特务有的在打牌,有的出去了,也没有人来问他们。米米就点起洋油炉子,家里还有面粉,自己动手做起饼来。小小还是照常爬到爸爸的阁楼上,独个儿坐在爸爸的床上。往常这个时候是最热闹的,晚饭吃过了,大家都在家里,爸爸讲故事,妈妈检查功课,小小和姐姐吵嘴……都在这一刻。小小怔怔地看着楼梯口,心想:也许爸爸会突然走上来,轻轻地叫道:“小小,吃晚饭了……”

他这样想着,想着,等到米米上楼来找他去吃饼,他已伏在枕头上睡熟了。

半夜里,米米给一阵杂沓的脚步声吵醒了,打开电灯一看,门外进来的还是那些特务,可是他们后面……后面是谁?爸爸!米米弄不清这是真的还是在梦里。

“爸爸!爸爸回来了?”小小也坐起来喃喃着。米米赤着脚站在地上,看他们把爸爸拉上了阁楼,关上了楼门。

两个人仰着头,呆呆地望着楼上。一会儿,那个非常熟悉的很轻很轻的声音就嗒嗒地响了起来。小小一听这声音,猛地想起一件事来:曾经有一次,小小夜里醒来,问过妈妈这是什么声音。妈妈想了想,就倚在床上,沉静地说道:“小小,这是一只奇怪的鸟,在给好人唱歌,它唱的歌从来不肯给坏人听到。它从晚上唱到天亮,一边唱一边飞,许多漂游在大海里的人,一听到它的歌,就知道海岸不远了。许多迷失在森林里的人,一听它唱歌,就找到了方向。要是它一停止唱歌,许多人就会丧失勇气,迷失方向,所以它永远是一边唱一边飞,唱得嘴里流血了,它还是唱;没有力气了,它还要唱。有坏人要打它,它就飞到更高的云层里去唱它飞着唱着,一直到天亮……

“啪嗒”一声,那个轻微的嗒嗒声停止了,接着就听见爸爸轻快地说道:“对不起,我收不到。”

“啪!啪!”两声,好像是动手打了,接着又是“哗啦”一声,似乎所有的枪都顶上了子弹。有人开口说话了,一字一字都像是从牙齿缝里挤出来的:“要放明白些,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你只要把那边的报收过来,你就可以和你老婆一起回家……”

“嗨嗨……我倒是想回家,就是收不到报,所以也不敢想……嗨嗨……”爸爸笑了。米米更紧地抱住了弟弟,但弟弟却在想:奇异的鸟不肯给坏人唱歌,妈妈讲过的,它只唱给好人听的……

阁楼的门开了,那些人押着爸爸下来了。爸爸的腿好像跛得很厉害,那些人推着他走,爸爸只来得及回头向米米,小小笑了笑说道:“喂,不要哭,爸爸不会死的…”

米米和小小愣了一刻,赶紧追到门外去看,不禁又呆住了:一辆汽车停在弄堂口,在弄堂里,爸爸在爬着走,一条腿歪歪斜斜地拖在身后……爸爸的腿已经断了……

天蒙蒙亮的时候,米米和小小已写好了一封信,信是米米用铅笔写的,密密地写了很多,结尾处的几个字特别大:“快来救救我们的爸爸妈妈!”信封上端端正正地写着:“北平共产党收。”

炮声,伴随着江南的春雷隆隆地从北边滚来。解放军过了长江,一直向南,向南,日夜地向南进军。

每夜,每夜,上海的四郊响着枪声,多少孩子的父母兄姊,在这里成批成批地倒下。政治犯的牢房跟着一个个地出空了,这些祖国优秀的儿女,在这黎明即将到来那一刻,或引吭高歌,或默默地走完这条人生最艰苦最光荣的最后路程。

现在,米米和小小每天早上起来,就听听炮声是不是近了一点,解放军有没有进到上海。然后就到“卫戍司令部”门口去站一会儿。爸爸、妈妈就关在这里面,门口的人说是政治犯不能见。

这一次,他们却意外地被接见了,他们不懂这是好兆还是恶兆,只是又高兴又心跳地被带到铁栅子旁边。一会儿,妈妈一个人从里面走了出来。

“妈妈!”米米叫了一声,就熬不住哭了,小小却不哭,也不说话,只是呆呆地看着妈妈。

“孩子,这些日子你们是怎么过的?……”妈妈仔仔细细地端详着他们的脸,过了一会儿,才说:“小小要听姐姐的话,米米要照顾好弟弟,以后……日子马上就会好过了……不要忘记你们的爸爸……”妈妈话还没有说完,接见的时间就完了,妈妈只来得及说:“把爸爸的被子要回去!”就给推进去了。

小小像个哑巴似的,跟着姐姐去拿了爸爸的被子。被子上染着大片黑紫紫的血迹。他不能想象爸爸是怎么了,爸爸说过,他不会死的,但为什么不要被子了呢?……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米米和小小以“好人”和“坏蛋”区分人物,符合儿童的视角,使小说具有浪漫的童话色彩。
B.爸爸被人推走时,笑着说“爸爸不会死的”,既是对孩子的安慰,也是对取得胜利的信心。
C.米米和小小写信到北平,体现了他们对“北平”的信任,以及要救出爸爸的急切心理。
D.小小“不哭”“不说话”“像个哑巴似的”,是因为他年龄小,对眼前发生的事情还不太理解。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黎明前的故事”和开头“隆隆的春雷”都隐含着深意,暗示了作品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
B.小说穿插晚饭后“大家都在家里”的热闹场景,反衬出爸爸被抓走后,在特务的监视下家里的阴冷、恐怖氛围。
C.对解放军渡过长江日夜向南进军的记述,属于整体视角叙事。宏观事件与小人物命运交织,更能凸显作品的主题。
D.文中的“被子”与《百合花》中的“被子”一样,都是人物纯洁情感的象征,只是本文中多了父母子女之情的表达。
3.本文没有明确写“爸爸”的结局,但文中对他的结局进行了多次暗示。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文中画横线处关于“奇怪的鸟,在给好人唱歌”的叙述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 匠

余 华

①我的祖父,二十三岁的孙有元,跟随着他的父亲孙石匠,和一班师兄弟来到了一个叫北荡桥的地方,准备建造一座石拱大桥。

②那是初春的一个早晨,我的曾祖父租了一条木船,载着他和一班徒弟在宽阔的河上顺风而下。曾祖父坐在船尾,吸着旱烟兴致勃勃地看着他的儿子,孙有元敞开胸膛站在船头,初春的冷风把他的胸膛吹得通红一片。船头微微起伏着,劈开的河水像匕首一样锋利地迅速后退。

③就在这一年冬天的时候,民国的一位官僚准备回家省亲。

④他当初是烧了一家财主的房屋,逃命时游过那宽阔的河面后开始发迹。多年后他要衣锦荣归,县里的官员不能让他再游过河去回家。于是我曾祖父拿到了民国的银元,他嘱咐手下的徒弟:

⑤“这次造的是官桥,大家都要用心。”

⑥我曾祖父在踏勘地形的时候,不住地回过头去,吆喝着他众多的徒弟。我的祖父则时时抓起一把土在手里搓动着,还用舌头去尝一尝。他们在河两岸踏勘完地形,画出图形以后,曾祖父吩咐徒弟们搭工棚开采石料,自己则和我祖父背上干粮和工具进山去了。

⑦他们进山去采凿龙门石。那时候石匠的功夫全体现在这块龙门石上,这是准备放在大桥中央的大石块,要在大桥竣工合拢时放上去,既不能大一寸,也不能小一分。

⑧我的两个祖辈在山里凿出了一块四方的龙门石,正面是双龙戏珠的浮雕,两条腾空而起的石龙争抢着中间那颗滚圆的石珠。

⑨三个月后,将石料开采齐全的徒弟们,进山去迎接我的两个祖辈了。于是在那个炎热的夏日中午,我的曾祖父端坐在龙门石上,由八个徒弟扛出山来。他赤裸着上身,吧哒吧哒地吸着旱烟,眯缝的眼睛能让人感到他的心满意足。我的祖父孙有元满脸红光,健步走在一旁,他每走十步就用嘹亮的嗓音喊叫一声:

⑩“龙门石来啦。”

⑪大桥竣工合拢的日子终于来到。桥的两端搭起了彩牌楼,五彩的纸片在风中哗哗作响,那时候鼓乐喧天香烟缭绕,方圆百里赶来看热闹的乡亲人声鼎沸。

⑫我曾祖父万万没有想到,在北荡桥这里翻船了。

⑬事实上我曾祖父早就觉察那里土质松散,桥正在下沉。但他过于胸有成竹,根据以往的经验他觉得桥总是要沉下去一点的。可随着竣工的日子越来越近,下沉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⑭当八个徒弟抬着龙门石走上顶端,吭哨吭喃的号子声戛然而止,当他们小心翼翼将龙门石往豁口处放下去时,鼓乐齐喑,围观的人群也立刻变得无声无息了。就在那时我曾祖父听到了“格”的一声,而不是他预料中的“咔嚓”声,于是他比在场所有人都先知道灾难降临了,霍地从凳子上站了起来。祖父后来告诉我们,那一刻他像一条临死的鱼一样,直往上翻白眼。

⑮那时的龙门石紧紧夹在豁口上了,那八个强壮如牛的年轻人憋红了脸,想把龙门石重新抬出来,可那块大石头纹丝不动,龙门石就如一块翘翘板似的斜在了那里。

⑯我不知道孙有元是如何度过那个要命的白昼的,我曾祖父那时逃之夭夭。孙有元要承受双倍的耻辱,他除了像师兄弟那样垂头丧气,还必须以我曾祖父儿子的身份羞愧不已。

⑰我的曾祖父是天黑以后回来的,他虽然无颜面对围观的乡亲,对他的儿子和徒弟依然可以自命不凡,他内心慌乱却给予他一班不知所措的徒弟一顿劈头盖脑的训斥:

⑱“不要哭丧着脸,我还没死,一切都可以从头开始。想当初……”

⑲我曾祖父用慷慨激昂的声音,回顾了激动人心的过去,又向他的徒弟们描述了更为美妙的前景,然后突然宣布:

⑳“散伙吧。”

㉑他决定连夜赶到县城,去向民国的官员负荆请罪,他竟然觉得自己很像传说中的英雄一样深明大义,他对我祖父说一人做事一人当,声音的颤抖完全是出于激动。

㉒可是我曾祖父的壮士气派走出十来步后就荡然无存了,他的错误在于回头看了一眼那座石桥。翘起的龙门石在月光里闪闪烁烁,仿佛是一头梦中的野狼向我曾祖父露出可怕的獠牙。曾祖父走去的身影,在我祖父眼中突然颤颤巍巍了。他完全不像孙有元后来向我们描述的那样,雄赳赳地走进了城里的大牢,他当初的模样比一个垂危的病人抬入诊所时更为糟糕。

㉓很长一段时间里,孙有元都被父亲的英雄气概激励着。他没有像父亲临行前嘱咐的那样去改行干别的,不少师兄弟背上包袱回家以后,我祖父继续留在那里,他发誓要挽救这座石桥。我祖父的聪明才智在他父亲离去以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带着七个师兄弟在桥身下面凿出了十六个小洞。随后又削了十六根木桩。他们将木桩塞进小洞以后,八个如狼似虎的年轻人,抡起了十六个榔头猛击木桩,龙门石十分平稳地放进了豁口。

㉔我激动无比的祖父在那条小路上撒腿跑开了,嗓音嘹亮地呼喊着我的曾祖父。他一口气跑了四十多里路,跑进了县城。当我曾祖父从大牢里昏头昏脑出来时,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就像雨中淋了一夜似的浑身湿透了,可那时正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我祖父把体内的水分差不多都快跑干了,孙有元叫了一声:

㉕“爹……”

㉖随即扑通一声倒地休克了过去。

㉗北荡桥的失败尽管令他宽慰地被儿子挽回,可曾祖父本人则从此难以意气风发。

㉘他迈着老年农民迟钝的脚步,走向了我那位年轻时水灵漂亮的曾祖母。这两个老人将在生命的尾声上,开始从未有过的朝夕相处。

㉙而我的祖父,带着一班石匠继续着祖辈开创的事业,饱尝了那个时代对他们的冷漠。方圆几百里的河面上已经有不少石拱桥耸立在那里了,祖上过于精湛的手艺,使他们无法指望那些石桥在一夜之内全都塌掉。这支饥饿的队伍,在江南的水乡游来荡去。唯一得到的一次机会,使他们造起了一座石板小桥,而且还是座歪桥。

(选自《在细雨中呼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为主,又加入祖父的视角,如“他完全不像孙有元后来向我们描述的那样”“祖父后来告诉我们”等,使小说叙事灵活多变,别有意趣。
B.孙有元敞开胸膛站在船头,我的曾祖父赤裸着上身端坐在由八个徒弟扛着的龙门石上。这一组相似的细节描写,交代了他们劳动人民的身份,具有一种粗犷的力量美。
C.当八个徒弟抬着龙门石走上顶端,准备将龙门石往豁口处放下去时,号子声戛然而止,鼓乐齐喑,人群变得无声无息的状态营造了现场的紧张气氛。
D.我的祖父则时时抓起一把土在手里搓动着,还用舌头去尝一尝来考察土壤的情况,这也与下文曾祖父早就考虑到水边“土质松散”的情节形成对比。
2.下列对小说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县里的官员不能让准备回乡省亲的官僚再游过河去回家,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地官员造桥的出发点是为了让那个官僚回家,而不是为百姓谋福利。
B.“翘起的龙门石在月光里闪闪烁烁,仿佛是一头梦中的野狼向我曾祖父露出可怕的獠牙。”这一句写出了造桥的失败对曾祖父心理折磨之深。
C.“老年农民”曾祖父走向“年轻时水灵漂亮”的曾祖母,写出了他内心的落寞和欢喜,“开始从未有过的朝夕相处”,也便于我们想象石匠一生行走江湖谋生的艰辛。
D.在曾祖父造桥失败之后,我的祖父,具有石匠天分的孙有元,却没有接银元造桥的机会,尝尽了那个时代对他们的冷漠。
3.余华小说的叙事很有特色,这篇小说去掉⑫、⑬两节并不影响事件叙述的完整性,试分析这两段文字的作用。
4.余华是一位书写底层,善于传达底层人民的呼声与诉求的作家,小说中的曾祖父就是一位来自底层的农民形象。小说㉓节中这样写到:“很长一段时间里,孙有元都被父亲的英雄气概激励着”。试分析文中“英雄气概”的深刻意蕴。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河中鹳雀楼

张乔

高楼怀古动悲歌,鹳雀今无野燕过。

树隔五陵秋色早,水连三晋夕阳多。

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

十载重来值摇落,天涯归计欲如何?

【注】①摇落:草木凋残、零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高楼”“鹤雀”点题,用“今无”二字写出鹳雀已无、野燕飞过的景象,徒留此楼触动悲情。
B.隔树远望,五陵一带已经一片秋色,黄河蜿蜒而下,连接着三晋广袤的大地,秋色与夕阳相互映衬。
C.“归计”多为文人登临所致之情,在《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中也有充分体现。
D.全诗虽以“怀古”开篇,却以“十载”思归作结,于开阔苍茫的境界之中显现出诗人内心的悲伤无奈。
2.颈联“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在谋篇布局上有重要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雪山大地(节选)

杨志军

雪还在下,白花花的牛奶还在下,下到地上就不是液体的牛奶了,是凝冻的酸奶,是提炼出的酥油,是结块的奶酪,是粘连在一起的洞隙密布的奶皮,是溶解后的曲拉。雪还在下,白花花的牛奶带着天上的芳香,不尽不绝地覆盖着草原,没有不白的地方,气度恢宏的冬天总是在告别的时段以最强劲的力量提醒人们牢牢记住它。父亲说:“记住啦,赶紧去吧,已经变成灾难啦。”这香喷喷的灾难,伴随着父亲的走家串户,很快变成了对生命的诅咒——漫长的冬天里体质很弱的牛羊开始死去。父亲心痛地看着那些冻硬的牲畜说:“只要不是病死的,我都收。”但牧人是不要钱的,并不仅仅是因为沁多草原的许多牧人都认识父亲,更是出于习惯:牲畜的冻死意味着牧人的亏欠和悲痛,怜惜来自他们对生活的谨小慎微,来自对牛羊的尊重和依靠,怎么还能卖出去呢?牛羊跟人是一个样子的,一生都在施舍,施舍奶水,施舍皮毛,施舍血肉,原本是施舍给人的,如今因为牧人的照顾不周而冻死饿死啦,再去吃掉的话就连良心也没有啦。保持良心的办法就是把它们的尸体变成另一种施舍,施舍给狼和秃鹫,施舍给雪豹、猞猁、雪貂、狐狸等食肉动物,而食肉动物吃了这些施舍的牛羊,就不会再去吃别的小动物了。牧人们不知道父亲收去后是要运到城里卖钱的,还以为他行善行到了家,要把牛羊的尸体运送到动物密集的大山里。父亲明白牧人的心思,再也不说给钱了,也不说买卖了,好像他要背着牧人偷偷地卖掉。

云散了,雪霁了,风清日朗,没见过如此亮丽的天空,天上是照耀,地上也是照耀,金光和白光交融起来,组合成一种浅蓝色的坚硬的光芒弥漫而去。唯一需要的就是把辫起的头发散开,把盘起的头发放下来,耷拉在眼前,遮住强烈的日光和雪光。牧人们行动起来,按照父亲的盼附,把冻死的牛羊用牦牛运到了可以通车的地方,然后便去放牧了。父亲骑着马回到县上,等了两天,便等来了去班玛县马可河乡出差的晋美和果果。如同父亲说的,班玛县的牧人知道钱的好处,养牛养羊就是为了出售。他们不虚此行,收了一车冻肉,就是路不好走,还费油,途中又没有加油站,要不是拦住过路的车,高价买一点,就回不来啦。父亲问:“成本算了没有?”晋美说:“算啦,班玛县的一车肉运到沁多县,能赚一千多,运到西宁的话,差不多能赚三千。”父亲说:“不少啦。”晋美说:“人家一听是沁多县的,就说你们沁多县的草场比我们大,牛羊比我们多,肉是最肥最香的,怎么还跑到我们班玛县来买肉?”父亲说:“你说实话啦?”晋美说:“果果差点说实话,我挡住啦。”父亲说:“那就对啦,说了实话,人家会瞧不起沁多县的。牧人宁肯草原超载,也不愿意卖牛卖羊,这样的事,估计班玛县的人想不到。”晋美说:“对着呢,人家的销售渠道多,还都是直接和内地人打交道。”父亲说:“以后我们恐怕少不了往那里跑。”看着雪消了许多,父亲便要果果再辛苦一趟,立马跟他走。果果说:“我瞌睡死啦。”父亲说:“你慢点开,可以开一会儿睡一会儿。”果果拍着肚子说:“那得先加油,还得吃肚子,听见了没有,打雷的声音。”父亲说:“你快去加油,完了去拉面馆,我和晋美等你。”

一路上果果开一会儿睡一会儿,第二天中午才到达堆积着牛羊肉的地方。果果跳下车,惊喜地叫了一声:“这么多?”两个人装了满满一车,还剩下一半。父亲说:“再来一趟吧。”汽车启动之后,父亲指着远处的山脉说:“往那里开。”“干什么?”“你不是藏族人吗?”果果诧异地瞪了父亲一眼。父亲说:“牧人不吃冻死饿死的牛羊,连藏獒都不吃。”“我们可以运到西宁,吃肉的都是城里人。”“原本我也这么想,现在又改变主意啦,城里人当然可以吃,但我们不能卖,我们是买卖人,一分本钱不花就去赚大钱的事不能做,要是我们一开始就投机取巧,以后肯定会有大麻烦。再说啦,要是卖掉的话,草原上狼豹的食物就少啦,活着的牛羊就要遭殃啦。”果果说:“你一会儿是买卖人,一会儿又不是,什么时候‘沁多贸易’变成动物保护组织啦?”他们把车开上了一道平缓的山梁,朝两边的沟里扔了一些牛羊,又开上另一道山梁,又扔了一些。回来再拉剩下的,又向别的更远的山梁开去。狼跟着他们,秃鹫和黑鹰跟着他们,乌鸦跟着他们,后来又看到雪豹和猞猁跟着他们,再后来又看到漂亮的火狐狸和更加漂亮的雪狐狸跟着他们,连百灵鸟也跟着他们。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雪带来的灾难使不少牛羊死去,而牧民认为是自己照顾不周导致牛羊死去的,并未怨恨自然,这是因为他们对自然有着虔诚的敬畏。
B.沁多县的牧民宁愿草原超载也不愿卖牛卖羊,这种选择既体现了他们对牛羊生命的尊重,更说明了他们民族意识的落后闭塞。
C.小说的结尾写许多动物跟随着他们的车,等待着进食,其中既有自然生态的真实,又具有盎然的诗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D.小说呈现出了一种崇高的美,让读者看到了人与自然之间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可以引发读者对当今时代的反思。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什么时候‘沁多贸易’变成动物保护组织啦?”运用反问的手法写出了果果对父亲行为的强烈不满,表现了他性格执拗的特点。
B.小说人物形象在人物语言、行为中得到突显:父亲不愿晋美和果果对班玛县人说实话,但父亲最后并未卖掉收来的牛羊,使父亲的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C.小说在叙事的过程中多次穿插描写,既使表达方式多样,又使得情节的发展有了更多延展的空间,舒缓了叙事的节奏,有利于表达小说主题。
D.小说与沈从文的《边城》有颇多相似,如都描写了一处相对独立的地域空间,都呈现了真实质朴的人性美,都有诗化的风格。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原本我也这么想,现在又改变主意啦”,请根据原文分析为什么父亲改变了主意。
4.《雪山大地》是一部地域性很强的作品,在以上节选的文段中,作者是如何呈现这种典型的地域特征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 关于小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小说中的米考伯先生是一个漫画式的人物,他虽有些爱慕虚荣,但是他善良仁爱,有责任心,面对困难始终秉承着乐观自在的生活态度。
B.《复活》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作为“忏悔的贵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心存善念而又有不少缺点,深陷于生活与心灵的激烈矛盾之中。
C.《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小说中的圣地亚哥年轻时曾在黄昏时分看到过在海滩上的狮子,后来又多次梦到狮子,这里的狮子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
D.《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在小说中,真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仿佛消失了,作品呈现出一个不可思议而又颇具现实感的世界。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下(节选)

汪曾祺

一天还是那么过去的。西天又烧过了金子一样的晚霞。

陈相公(学徒的)在屏门后服伺着新买来的礼和银行师子牌汽油灯。他像是跟灯赌了气,弓着个身子,东扒扒,西戳戳,眯起一只眼睛研究研究,又撮起嘴唇吹吹,鼻涕在鼻孔里,一上一下,使他不时要用油污的手去掠一掠。已经是秋凉了,可是小伙子阳气旺,汗兀自不住的滴着。

柜台里有三个人:姓陶的和姓苏的是同事身份,陶先生坐在靠山架的凳上翻阅从甚么报上剪集起来的章回小说,(也许丢掉了一页,不接头,找来找去找不着)。一面还摸着脸上酒刺,看来不是用手去摸脸,而是以脸去就手,似乎很专心。苏先生把肘部支在柜台上,两手捧着个肥大下巴,用收藏家欣赏书画的神情悠然的看着滴水檐下王二手里起落的刀光。王二摆一个熏烧卤味摊子,这时正忙得紧,一面把切好的牛肉香肠用荷叶包给人,一面用油腻腻的手接钱,只一瞥,即知道数目,随便又准确的往钱笼里一扔。柜台里另一位,姓卢,在来往信札上被称为执事先生,正校核着福食,每看完一笔,用小木戳子印一个。他叫了一声陈相公,陈相公没有答应,于是又大声叫陈——相——公——!这回不但陈相公听见,连苏陶二位也听见了,回头一看,都噗嗤笑了,陈相公一脸胡子,垂手侍立。今天买了几个铜板酱油?”“五个。又各归原位,各执其事,继续未竟的工作。他们似乎都在等待着甚么。等待着甚么呢?

多少声音汇集起来的声音向各处流着,听惯了的耳朵不会再觉得喧闹,连无线电嗡着鼻子的唱歌说话的声音及铁钉头狠狠的划在玻璃上的开关声,也都显得非常安静。

时间在人们的眼睛里过去了。

陈相公又有了点小小得意,汽油灯毕竟亮了。他站到柜台上挂了起来,灯咝咝的响着,许多小飞虫子便在光底下闹成一大团,哪里来的这许多啊?

一个顾客懒懒的走近了柜台。要甚么?”“丝妈糖。”“没有。”“昨天还有的?”“十个铜板起码!柜台外的人眨眨眼睛,只得向袋里又挖挖,柜台里的把钱接过手,一看,只有八个,不再说甚么,丢入钜万里,包了一包带丝带粉的甚么。八个铜板买不到十个铜板的,大家明白。可是倒教苏陶二位想起来晚上还有几个必到的主顾,知道他们要甚么,要多少,便一一包好,在纸上折角作了个记号,放在固定的处所,以便来拿。

卢先生核完了账,把簿子挂到派定的钉上,伸了个懒腰,心里想:不早了。走到门口去看天天来往的人,站了一会儿。觉得生活乏味,便想回去,却一眼看见了一个人拄着拐杖走来了。这个人(不单这个人)是除了大风大雨,小病小痛,都要来铺子里坐坐谈点新闻的。

哦,陆二先生,二舅太爷——您怎么今儿来晚了?我打算您的小肠气又发了。”“没有,没有,今儿放学放得晚一点,嗯——又拢焦家巷吃了碗划水面。

店堂里摆一张方桌,左右各放两把椅子,陆二先生拣了一把靠桌的坐下,(这是他的老地方,其余,应当留给别人)。放下拐杖,拧了拧鼻子,把手在鞋帮上抹抹,看着真不二价”“童叟无欺心里有了点感慨:而今能写得这样一笔字的很少了,拿春联报柱来一比,就分出个高下老嫩来。他是个蒙馆先生。——世界变了,就是写得这样字的也没用了,人家招牌上都画上红红绿绿的甚么美,美术字,从大学校学来的,看的不认识,写的也不认识。

一蟹不如一蟹,全是甚么洋笔弄坏的,当先,我们的时候——咳,陶翁,你的花又开了两朵了——”

啊?——也不过是随便插在盆子里玩玩的,我连水都不记得浇,还是厨房老朱天天挑水回来浇一点,不想它竟开了花。陶先生说着,捧着水烟袋走了出来。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风雅,风雅。陆二先生素来很赞赏陶先生。

二舅太爷。今儿在东家太太家吃了甚么来了?又进来一个人,见了陆二先生就照例问这句话,他是店主的本家,每天到店里来吃饭,这时正是他该来的时候。

虾子炒虾子!

大家全笑了起来,连走过门口的也都带了一个笑走过。进来的人有点驼背,大家都叫他虾二爷。

陆二先生按俗例每天临着到一个学生家去吃饭,周而复始,所以常常夸说某家太太人大方,铲子好,并且还说了些蒙馆先生不应当说的话,涉及大方铲子以外的事,供大家笑乐,无伤大雅。

虾二爷装腔作势要拿拐杖打陆二先生,陆二先生说,你来,你来,我有话告你!虾二爷带笑骂了句甚么,也就算了。

张汉叼着烟袋进来,连声叫着年兄,年兄,这是一个老童生,曾往外县做过幕。

老炳到王二摊上拣了根卤得通红的猪尾巴,一条鞭似的舞着,到里去拿了个茶杯,又出去打酒去了。

卖鱼的疤眼收完了鱼钱,也走了进来。

还有些不上名姓的熟人,也都来了,坐的坐,站的站,各有各的风格,于是店堂里便热闹起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相公服伺新买来的汽油灯,以致卢先生喊他都未听见,可见他沉迷研究汽油灯,十分专注。
B.“”时间在人们的眼睛里过去了”,写人们通过观看事物打发时间,反映出人们内心的百无聊赖。
C.柜台里的卖“十个铜板”的丝妈糖给柜台外的人,这一情节与下文的“童叟无欺”构成反讽。
D.前面写陶先生摸着酒刺翻阅章回小说,后面写他随便插花而不浇花,由此表现他的附庸风雅。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中的“还是”“又”,写日子甚至自然景色都与往常一样,这为下文描述人们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暗示。
B.小说叙事的视角是灵活多变的,除了运用作者的视角外,还通过苏先生、卢先生和虾二爷的视角去写人、叙事。
C.“蒙馆先生”这一身份与陆二先生对书法的看法和陶先生对他的赞赏相符,但他也开玩笑、说“不应当说的话”,说明他是个典型的市井人物。
D.小说叙事详略结合,详写柜台里的人,节奏舒缓,略写最后出场的人物,结构紧凑,展现了店堂的不同氛围。
3.文中“放在固定的处所”“这是他的老地方”“这时正是他该来的时候”等句子,具有怎样的意味和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汪曾祺说:“生活,是好玩的。”文中有哪些“好玩”的地方?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2023-10-05更新 | 106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全真模拟卷(一)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茂陵

李商隐

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

内苑只知含凤嘴,属车无复插鸡翘

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⑥。

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

【注】①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寝。②蒲梢:古代骏马名。③含凤嘴:诗中指打猎时胶泥黏合破损的武器。④鸡翘:皇帝出巡时,侍从在车上插有用羽毛装饰的旗。⑤玉桃:传说人吃了可长生不老的仙桃。传说,东方朔曾偷玉桃。⑥阿娇:汉武帝陈皇后的小名。传武帝年幼时曾说,如得阿娇为妻,将筑金屋以藏之。⑦苏卿:苏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为怀古之作,多用典故是本诗的特点,用典大多与茂陵的主人有关。
B.颔联写汉武帝休闲时刻喜欢打猎,也经常微服私访,体察下面的民情。
C.颈联用了两个典故,分别批评了汉武帝沉迷长生不老和贪恋美色。
D.全诗第二、八句重点写自然之景,一句生机勃勃,一句满目萧然,对比鲜明。
2.清代纪昀说这首诗“前六句一气,七八掉转作收”,请结合诗歌所抒发的感情,谈谈对本诗结构的理解。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从叔尉渑池

顾非熊

同登科第皆清列,尚爱东畿一尉闲。

虽有田园供海畔,且无宗党在朝班。

甘贫只为心知道,晚达多缘性好山。

白首青衫犹未换,又骑羸马出函关。

【注】①尉:县尉。这里指担任县尉。②清列:高贵的官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暗含着对比:从叔的同年进士都已官居高位,他还只是一名小小县尉。
B.颔联下句写从叔没有宗族、乡党在朝为官,这就是他久久不获提拔的原因。
C.颈联下句中的“性好山”,语出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性本爱丘山”。
D.尾联写从叔年老而官职卑微,骑着一匹瘦马上任,叙事中不无同情之意。
2.本诗刻画了“从叔”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赏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宅

陈村

离开老宅已有多年,从未想过回去。在我心里,老宅死去已很久了。

勾起我记忆的是一张晚报。①女儿送来晚报,出门去了

我已吃过饭,换上了拖鞋,靠在沙发上读报。突然,我读到“张家宅”三字。②我的老宅苏醒了。是我的张家宅。张家宅拆房了。报上说全已拆尽。我想起老宅,祖父在时,他说老宅建于宋朝,他的祖父则说建于魏晋时代。反正老宅够老够老的,根据常识,这样老的宅子是不可能存到今天的。这是我长大后想到的。

我在老宅住到十岁。记得宅后尚有竹林一片,宅旁有水井一口。报上说的那些房子都是日后伐了竹填了井建起来的吧。鲁迅写过百草园,我的老宅的竹林也生有百草,但母亲不许我进去。怕我被蛇咬了,又怕踩坏笋。我私自进去过几次,见笋就踩,从未被蛇咬过。我想,蛇也许是母亲想出来吓吓我的吧。

晚报上说的是张家宅已全面推倒,计划盖起七到十八层的高楼。在那张模糊不清的照片上,可见到废墟之上,打桩机已影影绰绰了。这尚是一期工程,二期三期完成后,张家宅和李家宅、王家渡将连成一片,能住进二十万人。商店也建,影剧场也建,学校、托儿所也建,厕所、菜场也建,派出所、浴室也建。我就想,要是当初不搬出老宅,我也能在这众多的楼里分得一套新的房,仔仔细细装饰起来,煤气也有,卫生间也有,比这石库门房子要强得多哇。

我把那张报纸留了下来,天天没事时看一看。一天正喝赤豆汤,翻在上面一点,脏了,便将那报道与照片剪下,压在吃饭桌子的玻璃下。女儿为此十分恨我。我寸步不让。女儿知道我脾气,便由我去了。

看着那片模模糊糊的废墟真是有点意思。看着它我就能看见老宅,想起老宅星星点点的旧事。我还能记起脚踩在竹笋尖尖上的感觉。我的木拖板很大,脚趾冲在前面,一脚踢在笋上,脚尖要痛半天。我能看见老宅的青石板上的青苔,看见蚂蚁搬食和斗殴,但我记不起老宅的天是什么样子的。老宅似乎没有天。

我常常记起那堵半途而废的墙。

女儿回家,告诉我今天走过张家宅了。我问她看见了什么,她说没什么好看的,又脏又乱。她骑着自行车经过,遥遥地张望一眼,没有停车。沿街的一面立着许多高大的广告牌,挡住探向混乱的视线。我再问,她立刻烦了,要我自己去看。“不就是那个破烂劲儿吗,有什么看的!”女儿拉长了脸,她出门去了。还是出去的好。我的墙不会再有了。那堵墙即使在记忆里也不宽,能容得下一只大人的脚。我经常坐在墙上,看我家的长工阿三在田里干活。阿三的脊背墨黑,发亮。他能一只手就把我举起来。不过,他不敢常举,我娘看到是不饶他的。他不举,我也不饶他。他看看四处没人,被我缠不过,略举一举就放下了。坐在墙上,吃着桑子,看着阿三种田是很好的。我家的牛就像阿三的灰孙子,贼头贼脑地走。要是反一个身,坐在墙上可以看到灶间。我家的佣人张妈在灶间偷肉吃,我看到过好几回。

我时常一个人绕着墙打转。墙是个好东西。你总是会觉得墙的那边有什么等着你,也许是一只蟋蟀,也许是一个桃。当然也有点儿怕人,特别是晚上,也许会有一个人,一个专贩小孩的,张着口袋等着。我总是一圈一圈地走,我想他大概也在走,在避开我,因为时间还没到。我一圈圈地绕着墙,墙有三四十步长,他还不来。我等得发急,就攀上墙去,这样可以看到墙的外面。没有人的。

我的家破败得很快。在老宅的卖契上签字画押时,父亲泪流满面。我家的地和牛,已先卖尽。阿三也走了。张妈哭得比我父亲更加伤心,哭出许多稀奇古怪的词,哭出了调子。后来我想,幸亏破败了,否则就要划作地主成分,日子就很难过了。安知非福啊。

卖掉老宅后等着搬家的日子里,我又到竹林去踩笋,被人轰了出来,拎着耳朵皮牵到我娘跟前。于是我知道,竹林也不是我家的了。我们搬到城里,住进这石库门房子。石库门有很高的风火墙,我一次也没上去坐过,那墙爬不上去。父亲是死在这房子里的。临死的那几天,总是和我讲老宅的事,讲着讲着就叹叹气。张妈跟我们过来了,她也死在石库门里。阿三来看过我们一次,是张妈死后才来的。母亲告诉他张妈已经死了,他了一声,又淡漠起来。阿三也进城了,在一个公司里造房子。他看看我,说少爷这么大了,现在两只手也举不起来了。

阿三以后没有来过。

一天女儿回家来,兴冲冲地跟我说,张家宅住宅区已经造得有点样子了。那些楼房是很好很新式的。正巧我喝过几口酒,就对她讲了过去的竹林和过去的墙。女儿正在试穿她新买的羊毛衫,她烦烦地说,那些旧事有什么好说的,幸亏这个家败得早,要不然,我还是阿乡呢,看到这么好看的羊毛衫也不敢买,买来穿出去也不像的。她说,要竹头就去买两根来,要吃笋就跑一趟自由市场。要牛有什么用?我想想也对,就不再说了。④瓶里还剩着点酒,我将它倒进杯子,一口喝了

老宅啊。

198731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宅有着久远的历史,像这样的古建筑是很难留存下来的,这是“我”随着年龄增长懂得的常识。
B.童年的“我”比较淘气,经常跑到竹林里去踩笋,母亲为此编造了竹林里有蛇咬人的谎言。
C.“我记不起老宅的天是什么样子的”,既表现了“我”回忆往事时的心理,又体现了老宅生活的丰富。
D.“竹林”“张妈”“阿三”等在文中反复出现,他们见证了“我”的童年,成为“我”人生中的宝贵记忆。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写女儿送来报纸就出门去了,从中可以看出父女关系的淡漠,与后文写女儿对“我”、对老宅的厌烦形成呼应。
B.句子②连用四个短句,将“我”对老宅的回忆与现实相交织,表现了“我”从惊疑到确认再到失落的心理变化过程。
C.句子③中的“意思”一词意蕴丰富,表面上是写充满乐趣的老宅往事,实际上也隐含着对老宅变为废墟的伤感。
D.句子④耐人寻味,是“我”不再反驳女儿的观点后,借“酒”来表达自己对老宅的叹息、对世事变化的感慨。
3.文中“我时常一个人绕着墙打转”一段写得饶有趣味。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4.选文围绕“老宅”表达了“我”的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沙桓王墓下别李纾、张南史

刘长卿

长沙千载后,春草独萋萋。

流水朝将暮,行人东复西。

碑苔几字灭,山木万株齐。

伫立伤今古,相看惜解携

【注】①长沙桓王即孙策。②解携:分手;离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诗人与友人分别的地点,又用“独”字以春草“萋萋”来暗写离别的伤感。
B.颔联写流水从早到晚亘古不变地流淌着,历史上的人事总是不停流转,匆匆而过。
C.颈联写墓碑上的文字几乎不见,但山木葱郁茂密,流露出诗人对旺盛生机的赞美。
D.本诗的写景叙事,无华丽的辞藻,以平常用语入诗,平实而富有韵味。
2.从篇章结构来看,本诗尾联十分巧妙,请简要分析。
2023-08-29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学业水平诊断(三)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