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海南省琼海市海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海南 高二 期中 2023-11-26 8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市朝,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了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茕茕孑立。但经过了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达到了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独脚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为核心,构建”“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以后,儒、道吸收法、阴阳、名三家的基本思想,不再成为独立学派。
B.儒、道两家的人生观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积极的,后者是消极的。
C.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清净自守、超然自得属于道家气象。
D.儒、道两家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的主张是不同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自汉代从印度传入中国后,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
B.儒家、道家和佛教经过不断的融合,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
C.儒道能够形成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所以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才具有博大的包容性。
D.“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因此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一家之言是有重大偏颇的。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论证“道家”思想的一项是(     
A.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D.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4.请概括材料三的论证思路。
5.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呈现百家争鸣之象,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只有儒家和道家不断发扬光大。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宅

陈村

离开老宅已有多年,从未想过回去。在我心里,老宅死去已很久了。

勾起我记忆的是一张晚报。①女儿送来晚报,出门去了

我已吃过饭,换上了拖鞋,靠在沙发上读报。突然,我读到“张家宅”三字。②我的老宅苏醒了。是我的张家宅。张家宅拆房了。报上说全已拆尽。我想起老宅,祖父在时,他说老宅建于宋朝,他的祖父则说建于魏晋时代。反正老宅够老够老的,根据常识,这样老的宅子是不可能存到今天的。这是我长大后想到的。

我在老宅住到十岁。记得宅后尚有竹林一片,宅旁有水井一口。报上说的那些房子都是日后伐了竹填了井建起来的吧。鲁迅写过百草园,我的老宅的竹林也生有百草,但母亲不许我进去。怕我被蛇咬了,又怕踩坏笋。我私自进去过几次,见笋就踩,从未被蛇咬过。我想,蛇也许是母亲想出来吓吓我的吧。

晚报上说的是张家宅已全面推倒,计划盖起七到十八层的高楼。在那张模糊不清的照片上,可见到废墟之上,打桩机已影影绰绰了。这尚是一期工程,二期三期完成后,张家宅和李家宅、王家渡将连成一片,能住进二十万人。商店也建,影剧场也建,学校、托儿所也建,厕所、菜场也建,派出所、浴室也建。我就想,要是当初不搬出老宅,我也能在这众多的楼里分得一套新的房,仔仔细细装饰起来,煤气也有,卫生间也有,比这石库门房子要强得多哇。

我把那张报纸留了下来,天天没事时看一看。一天正喝赤豆汤,翻在上面一点,脏了,便将那报道与照片剪下,压在吃饭桌子的玻璃下。女儿为此十分恨我。我寸步不让。女儿知道我脾气,便由我去了。

看着那片模模糊糊的废墟真是有点意思。看着它我就能看见老宅,想起老宅星星点点的旧事。我还能记起脚踩在竹笋尖尖上的感觉。我的木拖板很大,脚趾冲在前面,一脚踢在笋上,脚尖要痛半天。我能看见老宅的青石板上的青苔,看见蚂蚁搬食和斗殴,但我记不起老宅的天是什么样子的。老宅似乎没有天。

我常常记起那堵半途而废的墙。

女儿回家,告诉我今天走过张家宅了。我问她看见了什么,她说没什么好看的,又脏又乱。她骑着自行车经过,遥遥地张望一眼,没有停车。沿街的一面立着许多高大的广告牌,挡住探向混乱的视线。我再问,她立刻烦了,要我自己去看。“不就是那个破烂劲儿吗,有什么看的!”女儿拉长了脸,她出门去了。还是出去的好。我的墙不会再有了。那堵墙即使在记忆里也不宽,能容得下一只大人的脚。我经常坐在墙上,看我家的长工阿三在田里干活。阿三的脊背墨黑,发亮。他能一只手就把我举起来。不过,他不敢常举,我娘看到是不饶他的。他不举,我也不饶他。他看看四处没人,被我缠不过,略举一举就放下了。坐在墙上,吃着桑子,看着阿三种田是很好的。我家的牛就像阿三的灰孙子,贼头贼脑地走。要是反一个身,坐在墙上可以看到灶间。我家的佣人张妈在灶间偷肉吃,我看到过好几回。

我时常一个人绕着墙打转。墙是个好东西。你总是会觉得墙的那边有什么等着你,也许是一只蟋蟀,也许是一个桃。当然也有点儿怕人,特别是晚上,也许会有一个人,一个专贩小孩的,张着口袋等着。我总是一圈一圈地走,我想他大概也在走,在避开我,因为时间还没到。我一圈圈地绕着墙,墙有三四十步长,他还不来。我等得发急,就攀上墙去,这样可以看到墙的外面。没有人的。

我的家破败得很快。在老宅的卖契上签字画押时,父亲泪流满面。我家的地和牛,已先卖尽。阿三也走了。张妈哭得比我父亲更加伤心,哭出许多稀奇古怪的词,哭出了调子。后来我想,幸亏破败了,否则就要划作地主成分,日子就很难过了。安知非福啊。

卖掉老宅后等着搬家的日子里,我又到竹林去踩笋,被人轰了出来,拎着耳朵皮牵到我娘跟前。于是我知道,竹林也不是我家的了。我们搬到城里,住进这石库门房子。石库门有很高的风火墙,我一次也没上去坐过,那墙爬不上去。父亲是死在这房子里的。临死的那几天,总是和我讲老宅的事,讲着讲着就叹叹气。张妈跟我们过来了,她也死在石库门里。阿三来看过我们一次,是张妈死后才来的。母亲告诉他张妈已经死了,他了一声,又淡漠起来。阿三也进城了,在一个公司里造房子。他看看我,说少爷这么大了,现在两只手也举不起来了。

阿三以后没有来过。

一天女儿回家来,兴冲冲地跟我说,张家宅住宅区已经造得有点样子了。那些楼房是很好很新式的。正巧我喝过几口酒,就对她讲了过去的竹林和过去的墙。女儿正在试穿她新买的羊毛衫,她烦烦地说,那些旧事有什么好说的,幸亏这个家败得早,要不然,我还是阿乡呢,看到这么好看的羊毛衫也不敢买,买来穿出去也不像的。她说,要竹头就去买两根来,要吃笋就跑一趟自由市场。要牛有什么用?我想想也对,就不再说了。④瓶里还剩着点酒,我将它倒进杯子,一口喝了

老宅啊。

198731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宅有着久远的历史,像这样的古建筑是很难留存下来的,这是“我”随着年龄增长懂得的常识。
B.童年的“我”比较淘气,经常跑到竹林里去踩笋,母亲为此编造了竹林里有蛇咬人的谎言。
C.“我记不起老宅的天是什么样子的”,既表现了“我”回忆往事时的心理,又体现了老宅生活的丰富。
D.“竹林”“张妈”“阿三”等在文中反复出现,他们见证了“我”的童年,成为“我”人生中的宝贵记忆。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写女儿送来报纸就出门去了,从中可以看出父女关系的淡漠,与后文写女儿对“我”、对老宅的厌烦形成呼应。
B.句子②连用四个短句,将“我”对老宅的回忆与现实相交织,表现了“我”从惊疑到确认再到失落的心理变化过程。
C.句子③中的“意思”一词意蕴丰富,表面上是写充满乐趣的老宅往事,实际上也隐含着对老宅变为废墟的伤感。
D.句子④耐人寻味,是“我”不再反驳女儿的观点后,借“酒”来表达自己对老宅的叹息、对世事变化的感慨。
8.文中“我时常一个人绕着墙打转”一段写得饶有趣味。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9.选文围绕“老宅”表达了“我”的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好学,治《齐诗》。京师诸儒称述焉。天子拜望之为谒者。上初即位,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所白皆可。宣帝察望之经明持重,论议有余,材任宰相,欲详试其政事,以为左冯翊。后为太傅,以《论语》授皇太子。及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引太子太傅望之、少傅周堪至禁中,皆受遗诏辅政。宣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元帝。望之选白宗室明经达学散骑谏大夫刘更生给事中,与侍中金敞并拾遗左右。四人同心谋议劝导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乡纳之。中书令弘恭、石显久典枢机,亦与车骑将军高为表里,论议常独持故事,不从望之等。后恭、显奏:望之、堪、更生朋党相称举,专擅权势,为臣不忠,诬上不道,请谒者召致廷尉。时上初即位,不省谒者召致廷尉为下狱也。可其奏。知系狱,上大惊曰:非但廷尉问邪?令出视事。后数月,天子方倚欲以为丞相,会望之子伋上书讼望之前事,事下有司,复奏: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而教子上书,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上曰:萧太傅素刚,安肯就吏?显等曰:人命至重,望之所坐,语言薄罪,必亡所忧。上乃可其奏。使者至,望之仰天叹曰: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竟饮鸩自杀。天子闻之惊,为之涕泣,哀恸左右。

曰:萧望之历位将相,籍师傅之恩,可谓亲昵亡间。及至谋泄隙开,谗邪构之,卒为便嬖宦竖所图,哀哉!不然,望之堂堂,折而不桡,身为儒宗,有辅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

(节选自班固《汉书·萧望之传》,有删改)

材料二:

臣光曰: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寤也!夫恭、显之谮诉望之,其邪说诡计,诚有所不能辨也。已而果自杀,则恭、显之欺亦明矣。孝元虽涕泣不食以伤望之,而终不能诛恭、显,才得其免冠谢而已。如此,则奸臣安所惩乎!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二十》)

昔汉杀萧望之,是亦有罪焉。宣帝使之傅太子,其不以圣人之道导之邪,则何贤乎望之也;其导之未信而止也,则望之不得无罪焉。

(节选自曾巩《上欧阳舍人书》)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四人同心A谋议B劝导C上D以古制E多所欲F匡正G上甚乡H纳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诗》为汉代传习的《诗经》四家诗之一,另外三家分别是《鲁诗》《韩诗》《毛诗》,现在的《诗经》即由《毛诗》流传而来。
B.左冯翊,既是官名,也是管辖的政区名。汉代将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一起合称为“三辅”,即把京师附近地区归三个地方官分别管理。
C.赞有称颂、赞美之意,又称“论赞”,是以颂扬人物为主的一种文体,附在人物传记的后面,用来阐发作者对优秀人物的评论和赞美。
D.免冠即脱下帽子,古人用以表示谢罪,类似的谢罪形式还有肉袒、负荆、徒跣等,表示降低自己的身份来祈求对方开恩、原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望之爱好学问,研究《齐诗》,京城的儒生们都称赞他,他被皇帝任命为谒者,后来担任太傅,用《论语》来教导皇太子。
B.宣帝了解到萧望之明晓经学,处事稳重,议事论理留有余地,才干胜任宰相,就想仔细考察他处理政务的能力,派他当左冯翊。
C.元帝不清楚“谒者召致廷尉”的意思,便同意了弘恭、石显的奏疏,得知萧望之被关进监狱后很吃惊,下令放了他,让他到职办公。
D.弘恭、石显诋毁萧望之专擅权势,后来又诬陷他的儿子上书申诉是对皇帝不敬,他不愿忍辱偷生,最终饮毒酒自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所白皆可。
(2)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寤也!
14.对于萧望之的死,班固、司马光、曾巩各有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他们的观点。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释]①这是一首题壁诗,是杜荀鹤咏其侄子读书之处而作。作此诗时,恰逢黄巾军起义,战火纷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何事”以反问开篇,表明诗人对侄子谨守礼道却一直未能入仕显达的惋惜。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品格。
C.尾联是对弟侄的勉励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
16.诗歌最后一联富有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暗含了求学要日积月累“寸功”才能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要如何才能做到积“寸功”达到质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中国文学史上,酒文之缘的例证不胜枚举,所谓“无酒不成诗”。高兴时,“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闲适时,“红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忧愁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11-1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海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桂树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先秦时期的古籍《山海经》就提到招摇之山多桂,《楚辞》中有援北斗兮酌桂浆。《吕氏春秋》中盛赞:物之美者,招摇之桂。后世咏桂的诗词甚多。可见,       A        

中秋前后,桂花绽放,黄色或白色,香气绝佳。北周庾信《山中》:涧暗泉偏冷,岩深桂绝香。再幽深的地方,只要有桂花开放,香气便四处飘溢。       B       ,故桂花酒、桂花饼、桂花糖等食物都广受欢迎。

①我国江南有食用桂花的传统,将桂花收集起来加盐或糖腌渍封存,②煮在酒酿圆子里,③或用来制桂花糖藕。④清代的《花镜》中说桂花的食用:花以盐卤浸之,经年色香自在,以糖舂作饼,点茶香美。⑤桂花还可利用散发的芳香素调节人的心理、生理机能,⑥杀菌驱虫、净化空气等功效。⑦明代的文震亨以享受生活的缘故闻名,⑧他在《长物志》中讲述了在桂花丛中建一亭,⑨一边欣赏桂香,一边以花为食,⑩浪漫、闲适的情境令人神往。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船儿悄悄地穿出连环着的三个壮阔的涵洞,青溪夏夜的韶华已如巨幅的画豁然而抖落。哦!凄厉而繁的弦索,颤岔而涩的歌喉,杂着吓哈的笑语声,劈拍的竹牌响,更能把诸楼船上的华灯彩绘,显出火样的鲜明,火样的温煦了。小船儿载着我们,①在大船缝里挤着,挨着,抹着走。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灯火。

既踏进所谓“六朝金粉气”的销金锅,谁不笑笑呢!今天的一晚,且默了滔滔的言说,且舒了恻恻的情怀,暂且学着,姑且学着我们平时认为在醉里梦里的他们的憨痴笑语。看!初上的灯儿们一点点掠剪柔腻的波心,梭织地往来,把河水都皴得微明了。纸薄的心旌,我的,尽无休息地跟着它们飘荡,以至于怦怦而内热。这还好说什么的!如此说,诱惑是诚然有的,且于我已留下不易磨灭的印记。

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滔滔、恻恻、怦怦”,说说它们和“滔、恻、怦”相比,语意上各自上有什么不同。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使用了“都”字,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1)故桂花酒、桂花饼、桂花糖等食物都广受欢迎。
(2)看!初上的灯儿们一点点掠剪柔腻的波心,梭织地往来,把河水都皴得微明了。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有句名言:“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定理”,可理解为不变的原理、规律;“定法”,可理解为不变的方法、策略。今天,这句名言仍然值得人们深思。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记叙性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班固(32-92)  《汉书》  司马光(1019-1086)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哲理类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表达题组
20-220.65一般词语  标点符号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青年成长  价值理念  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