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自洛之越

孟浩然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注释】①孟浩然素怀功名之心,四十岁到长安应举,不第,求仕无果;于是到东都洛阳游览,滞留半年有余;次年秋,从洛阳动身漫游吴越,本诗作于诗人从洛阳往游吴越前夕。②《晋书·文苑·张翰传》有句云:“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中含情,回顾过往,慨叹人生的失意无奈,读之令人油然而生悲凉沧桑之感。
B.颔联每句句中倒装,两句前后又倒装。一倒装,诗句顿时劲健,符合格律,富于表现力。
C.颈联“扁舟泛湖海”一句紧承颔联,是“山水寻吴越”路线的具体化,暗扣诗歌的标题。
D.从诗歌标题及内容分析,这首诗应该是赠别诗,类似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2.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后两联表达的思想感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父爱如蔬

魏海东

①那天,我下班回来得很晚,邻居王婶来了,还拎着一个袋子,说:你父亲来过了。我打开一看,是几把小白菜,还有土豆和南瓜,我把它们放到了一边,没有吃。

②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喝得醉醺醺的。那时我贪玩,在班里是个中等生,所以经常挨他的打。母亲会过来劝阻,他又把母亲打了。我那时一看他喝酒就害怕。母亲经常偷偷地流泪,后来就生病了。几年后,我虽然上了大学,但对父亲却没有丝毫感激。前几年母亲去世了,我把责任全归咎在他身上。

③母亲的离世对父亲打击很大,他整天在炕上躺着,也不吃饭,居然还把酒戒了,性情改了不少。有时他还故意讨好我,但由于心灵的创伤和对母亲的思念,我一直都无法原谅他。后来,我和姐姐都相继结婚了,我几乎和父亲断绝了来往。

④不知为什么,今年父亲经常送些菜来。我却故意躲着他,那天我在楼里,看见他背着一袋紫菜,趔趔趄趄来到小区院里,我急忙从后门出去了。他敲了一阵门,又去敲邻居家的门,看着他一步步走远了,我才回来,把菜分给了邻居们。邻居们说,你爸种的菜很甜,很好吃,和超市买的不一样,是自己种的吧!我纳闷儿:暴躁的父亲怎么会有耐心侍弄蔬菜呢?

⑤转眼半个月过去了,我忽然感觉父亲好久没来了。接近正午时,我在家里看电视。忽然听见咚咚的敲门声,开门一看是父亲,他背着一袋子菜,弓着腰,站在门口,满脸大汗,穿一双布鞋,一只脚还缠着纱布。我心一惊,瞟了一眼,刚要开口,又哽住了。他嘴唇蠕动了两下,也没发出声来。他进屋把袋子放到地上,喘了几口粗气,转身走了。看着那个一跛一跛的背影,我的心有些软了。

⑥第二天,姐姐来了,聊到父亲,他说:你别老怪爸,其实,他是最疼你的。小时候,如果他不管你,你不也和我一样,在农村种地啊。”“没有他那么管的!”“你还不知道吧,父亲当年考上了大学,因为家里穷,没钱供,才在家务农的。”“哦!她接着说:爸知道你怀孕了,他说市场上的菜有化肥,对胎儿不好,他种的菜是绿色的。前些日子,他去城里买菜籽,过马路时,一不留神,被车撞了,脚上缝了好几针。我哽咽了。

⑦找了个休息日,我头一遭回了老家。来到父亲的园子,里面有顶花带刺的秋黄瓜,长长的红辣椒,绿莹莹的大南瓜,还有豆角和韭菜。父亲正弯着腰在地里拔草呢!我喊了一声:爸!他分外惊喜,连声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他看了看我说:你平时要多吃土豆和南瓜,对我外孙有好处。我点点头。过一会儿,他低着头说:早些年太不应该了,我对不起你和你妈……”“爸,您别说了!我看他,他满手是泥,白发苍苍,皮肤黝黑,脸上被岁月犁得千沟万壑。

⑧我和父亲的一切心结在这一刻都解开了。这些年来,他自己也心痛,我却一直不懂他,用怨恨的麦芒将自己裹紧,拒他于千里之外。而他却无怨无悔,用一袋袋蔬菜继续书写着爱的箴言。亲情就像蔬菜一样,只要精心打理,勤快捉虫子,它自会常绿常新,给人滋养。

1.文章第②③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2.第⑤段的画线句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他背着一袋子菜,弓着腰,站在门口,满脸大汗,穿一双布鞋,一只脚还缠着纱布。
3.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亲情就像蔬菜一样,只要精心打理,勤快捉虫子,它自会常绿常新,给人滋养。
4.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A.本文以“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B.“父爱如蔬”这一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爱”比作“蔬菜”,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同时也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C.第⑤段中“我心一惊,瞟了一眼,刚要开口,又哽住了”一句运用了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出了“我”非常不愿与父亲交流的态度。
D.在儿时,“我”认为父亲是一个脾气暴躁、嗜酒的人。除此以外,父亲还是一个知错能改,不善表达,关心、疼爱女儿的人。
2021-10-13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三亚市华侨学校(南新校区)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汴州留别韩愈

孟郊

不饮浊水澜,空滞此汴河。

坐见绕岸水,尽为还海波。

四时不在家,弊服断线多。

远客独憔悴,春英落婆娑。

汴水饶曲流,野桑无直柯。

但为君子心,叹息终靡他


【注】①汴河之水多浑浊,唐人常以“浊水”代指汴河。②靡他:无二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题目透露出了写作的地点、对象、事件等信息,表明写作缘起。
B.开篇两句触景生情,因浑浊的汴河之水不能饮用,作者产生“空滞”之感。
C.第五、六句易使人联想到“慈母手中线”句,但情境比之更令人悲哀伤感。
D.本诗用语平易,表达的情感丰富,有离别的不舍、友情的深厚和对君子的渴慕。
2.前人评论此诗时认为它善用汴河意象,表达委婉有致。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施蛰存

忠厚的老佃户财生大清早起来,洗了十来只盖碗,装在一个木榼【注】子里,提着走向栖息着北牛的牲畜房。

当十来只盖碗里都盛满了新鲜的、诱引食欲的、有脂肪性香味的牛奶,财生便平稳地提了木榼走出牲畜房。

看看太阳已经在东边的疏林里照射出光芒,财生就匆匆地提了木榼进城了。路上,他有一些恼乱。因为他已经记不全去年冬季定他牛奶的是哪几家了。他是一个正直的人,每年总自诩着他的牛奶是纯粹的,一点也不和米泔水。所以历年来,每逢冬季,他送进城去的牛奶,总是早已有人定好了的。

财生心里寻思着,没有注意到脚步放快了,赶上了一个走在前头的邻村朋友。

“今年有几家定你的牛奶呀?”

“没有定,今天是第一天,想去问问看。”财生诚实地回答。

“今年只怕难了。”那邻村的朋友摇着头说,“西市渡口开了一家牛奶公司,虽价钱大,生意反而好,往年的吃户差不多都定了公司的,我们乡下牛奶送进去,十家里倒有九家不要了。”

财生初次听到这消息,不觉睁大了眼,凝视着他的朋友,好像怀疑他故意哄着玩的。

“什么?”他随口发问着,旋即想起朋友家里也养一头牛,也是每年冬季要挤牛奶到城里卖的。

“那么,那么你今年不送牛奶吗?”财生有点焦急地问。

“还要送给哪家去!”

“那么,你的牛奶呢?"

“自己吃呀。”那朋友露出抑郁的微笑来了。

财生好像被窒息了似的胸头一阵闷滞。他看看手里的木榼,不知不觉慢下来,沉默地走着,渐渐和那邻村的朋友远离了。

进了城,财生照例先到他的田主刘正坤家里。刘先生一看见他,就说:

“财生,今年我们已经定了公司里的牛奶,你的牛奶不要了。”

财生觉得没有什么话好说,便随口说着“那也是一样的①,不过公司里的牛奶恐怕很贵罢?”

“贵固然贵一点,只是货色比你们乡下的好得多了。你们乡下送来的牛奶吃了不补,贱了也是不上算的。”

财生有点气愤,他想:一样的牛,一样的奶,为什么公司里的牛奶吃了补,他的吃了不补呢?

于是他又来到西医柳先生家里。一进去就看见柳医生正端着一玻璃杯牛奶喝着。

“财生,今年你没有生意了。”柳医生一看见财生,就微笑着说。

“你来看,这种牛奶比你的好多少!这是上海分来的公司牛奶,工部局验过的,维他命顶多,一点不搀东西的。靠得住!”

财生虽然不十分懂得他的话,但他知道那医生又在说他的牛奶不好了。他觉得有一点不服气,就真的从医生手里接过那吃剩的半杯牛奶来,看了一下,又凑在鼻子边闻了一下。

“一样的东西。”财生摇着头。

一样的!②”医生伸长了项颈,“你真是胡说八道,他们用科学方法炼过,卫生牛奶,吃了补力大。贵就贵在这个上。你们乡下牛奶,哼,哪比得上它!……”

财生从木榼里取出了一碗他的牛奶来,揭开碗盖,略微摇荡一下,就看出表面一层浓厚的乳酪,正如一张豆腐衣似的起了皱纹。

“这样的牛奶还不好吗?你不相信滴一滴水看,这样油的牛奶,哪里吃得进水?”柳医生不耐烦似的摇着头,喝完了牛奶,咂着嘴唇:“我宁可贵些。”

财生退出了门,再次看着木榼,不觉轻轻地叹息。他预备回家了,但他始终不懂公司里的牛奶究竟比他的更好在哪里。他于是决定在回家的路上,迂道到牛奶公司去探望一下。

走到西市渡口,他站在公司门外踟蹰着,不敢贸然地走进去的当儿,有一个穿西装的人正走过来,待要进去,他估量了财生一刻儿,看着他的木榼,便问:

这里是不是牛奶?

是的。

卖不卖?

这意外的问话使财生感觉奇怪,他注视那人好一刻儿,嗫嚅着:

卖?……你说,你要零碎的,还是包月的?

随便你,有多少买多少,现货现买。……来,拿进来看看。……说着他径自走进了门。

看看你的货色……那人对财生说。于是财生揭开木榼,端出一碗牛奶,屏息地等候他的赏鉴。那人接过碗,凑在鼻边闻了一下,又伸一个小手指进去蘸了一些,又把手指伸起来让指突上的牛奶像一颗白石小球似的滴下去。

唔,有多少?他望着那些木榼里的牛奶。

十四碗。财生说。要多少钱?"

一起买吗?是不是你们公司里要?财生觉得很奇怪。

一起买。我们这两天定户太多了,自己的牛不够挤,天天派人到乡下去收,你每天送来,总要的。那牛奶公司的管事人给他解释了。

老价钱三分洋钱一碗。

财生肚里一盘算,这收入与自己卖未免相差太远了。喔,三分一碗太苛了些。我的牛奶是不搀东西的。

为了你的牛奶还好,所以我们要收买……好罢,算四分钱一碗。你每天送来,有一碗算一碗……

财生看着他木榼里的牛奶,屈服了似的点头答应下来。

当那老佃户领了五角六分大洋回来时,他看见他的牛奶已经都玉液似的盛在矮颈的玻璃瓶里,每个瓶口都贴了一张纸,印着科学炼制卫生牛奶。CradeB周氏牧场出品这一圈字。

1936年(有删改)


【注】榼:ke,古代盛酒或贮水的器具。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财生清早起来就洗盖碗、挤牛奶、匆忙进城,既表明他的勤劳,也暗示他的生活方式会受人奚落。
B.邻村朋友决定自家的牛奶自己吃后露出了“微笑”,表明乡下的奶农们已具有苦中作乐的达观心态。
C.田主刘正坤先生是城市中公司牛奶的热切拥护者,作者辛辣地讽刺了他们的盲从、可笑。
D.小说结尾财生最终以较低价格将“玉液似的”牛奶卖给了牛奶公司,他的屈服是对现实的无可奈何。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太阳的描写,既使财生此时心情“恼乱”显得合理,又与后文中他的牛奶在城里一再受拒而心情失落形成反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小说中人物的对话生动简洁且能反映出不同的人物个性。如邻村朋友的坦率直接;穿西装的牛奶公司管事人干脆利落,有着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达到小中见大、浅中蕴深的效果,“木榼”“盖碗”与“矮颈的玻璃瓶”,虽都是盛牛奶的容器,但其隐含的深意完全不同。
D.小说结尾在详细描写瓶口那圈字的具体内容后就戛然而止,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之感,也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含蓄蕴藉,语尽意远。
3.小说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表现了说话人的不同心理,请简要说明。
4.小说中多次出现的“牛奶”,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