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0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有怀赵丞相经始

辛弃疾

翠浪吞平野。挽天河、谁来照影,卧龙山下。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待细把、江山图画。千顷光中堆滟滪,似扁舟、欲下瞿塘马。中有句,浩难写

诗人例入西湖社。记风流、重来手种,绿阴成也。陌上游人夸故国,十里水晶台榭。更复道、横空清夜。粉黛中洲歌妙曲,问当年、鱼鸟无存者。堂上燕,又长夏。


【注】①这首词写于绍熙三年,辛弃疾为福建提点刑狱。西湖,此指福州西湖。经始,营建。②堆滟滪:长江中的滟滪堆,在瞿塘峡。说长江之险,民谣有“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③中有句,浩难写:整治西湖的种种责难,实在难以言明。赵汝愚曾二次知福州,整治西湖,建设福州,有议者以费多利少为疑。④故国:五代时,王审知受梁封为闽王,所据地即福州。后其子王延钧建国称帝,为当时十国之一。王延钧在位时修建“十里水晶台榭”,架复道,于此游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点题,“翠浪吞平野”“挽天河”极有气势,而“谁来照影”则增空灵之感。
B.作者化用苏轼诗句表现福州西湖景色空蒙、迷人却又凶险的特点,写得丰富而含蓄。
C.下片起句“例人”表示西湖诗社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写出西湖同文人的密切关系。
D.词中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相结合,与感情力量融合起来,能更深刻地表达思想。
2.通读全词,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林家铺子(节选)

茅盾

林小姐这天从学校回来就噘起着小嘴唇。她掼下了书包,倒在床上看着帐顶出神。

“妈呀!”

没有回答。妈的房就在间壁,今天却作怪,妈的房里明明有说话的声音,并且还听得妈在打呃,却是妈连回答也没一声。

林小姐在床上又翻一个身,翘起了头,打算偷听妈和谁谈话,是那样悄悄地放低了声音。

然而听不清,只有妈的连声打呃,间歇地飘到林小姐的耳朵。忽然妈的嗓音高了一些,似乎很生气,就有几个字很听得分明:

——这也是东洋货,那也是东洋货,呃!

林小姐猛一跳,就好像理发时候颈脖子上粘了许多短头发似的浑身都烦躁起来了。正也是为了这东洋货问题,她在学校里给人家笑骂,她回家来没好气。她跳起来就剥下那件新制的翠绿色假毛葛驼绒旗袍来,拎在手里抖了几下,叹一口气。据说这怪好看的假毛葛和驼绒都是东洋来的,她撩开这件驼绒旗袍,从床下拖出那口小巧的牛皮箱来,赌气似的扭开了箱子盖,把箱子底朝天向床上一撒,花花绿绿的衣服和杂用品就滚满了一床。

林小姐的一双手在那堆衣服里抓捞了一会儿,就呆呆地站在床前出神。这许多衣服和杂用品越看越可爱,却又越看越像是东洋货呢!全都不能穿了么?可是她——舍不得。她爱这些东洋货,她又恨那些东洋人:好好儿的发兵打东三省干么呢?

“呃——”

忽然房门边来了这一声。接着就是林大娘的摇摇摆摆的瘦身形。看见那乱丢了一床的衣服,又看见女儿只穿着一件绒线短衣站在床前出神,心里愈是着急,她那个“呃”却愈是打得多。

林小姐飞跑到母亲身边,哭丧着脸说:

“妈呀!你说明儿我穿什么衣服?我只好躲在家里不出去了,他们要笑我,骂我!”

林大娘不回答。她走到床前拣出那件驼绒旗袍来,就替女儿披在身上,又拍拍床,要她坐下。

暂时两个都没有话。母亲忙着打呃,女儿忙着盘算“明天怎样出去”。

恰在此时林先生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张字条儿,脸上乌霉霉地像是涂着一层灰。他看见林大娘不住地打呃,女儿躺在满床乱丢的衣服堆里,就料到了几分,一双眉头就紧紧地皱起。他唤着女儿的名字说道:

“明秀,你的学校里有什么抗日会么?刚送来了这封信。说是明天你再穿东洋货的衣服去,他们就要烧呢——无法无天的话语,咳……”

“呃——呃——”

“真是岂有此理,哪一个人身上没有东洋货,却偏偏找定了我们家来生事!哪一家洋广货铺子里不是堆足了东洋货,偏是我的铺子就犯法,一定要封存!咄!”

林先生气愤愤地又加了这几句,就颓然坐在床边的一张椅子里。

“呃,呃,救苦救难观世音,呃——”

“爸爸,我还有一件老式的棉袄,光景不是东洋货,可是穿出去人家又要笑我。”

“阿秀,明天不用去读书了!饭快要没得吃了,还读什么书!”

林先生懊恼地说,把手里那张字条儿扯得粉碎,一边走出房去,一边叹气跺脚。然而没多久时,林先生又匆匆地跑了回来,看着林大娘的面孔说道:

“橱门上的钥匙呢?给我!”

林大娘的脸色立刻变成灰白,瞪出了眼睛望着她的丈夫,永远不放松她的打呃忽然静定了半晌。

“没有办法,只好去斋斋那些闲神野鬼了——”

林先生顿住了,叹一口气,然后又接下去说:

“至多我花四百块。要是党部里还嫌少,我拼着不做生意,等他们来封!——我们对过的裕昌祥,进的东洋货比我多,足足有一万块钱的码子呢,也只花了五百块,就太平无事了。——五百块!算是吃了几笔倒账罢!——钥匙!咳!那一个金项圈,总可以兑成三百块……”

“呃,呃,真——好比强盗!”

林大娘摸出那钥匙来,手也颤抖了,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掉。林小姐却反不哭了,瞪着一对泪眼,呆呆地出神,她恍惚看见那个曾经到她学校里来演说而且饿狗似的盯住看她的什么委员,一个怪叫人讨厌的黑麻子,捧住了她家的金项圈在半空里跳,张开了大嘴巴笑。随后,她又恍惚看见这强盗似的黑麻子和她的父亲吵嘴,父亲被他打了……

“啊哟!”

林小姐猛然一声惊叫,就扑在她妈的身上。林大娘慌得没有工夫尽打呃,挣扎着说:

“阿囡,呃,不要哭,——过了年,你爸爸有钱,就给你制新衣服,——呃,那些狠心的强盗!都咬定我们有钱,呃,一年一年亏空,你爸爸做做肥田粉生意又上当,呃——店里全是别人的钱了。阿囡,呃,呃,我这病,活着也受罪,——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呃——”

作于1932年

文本二:

在《林家铺子》中,故事的场景基本是在林家铺子及内宅里,林老板与其他人物的矛盾则主要是在这里进行的;而上海发生战争、快班船遭抢,林老板坐狱等远离林家铺子发生的事则是通过人物对话反映出来的。

但是我们也看到,这种矛盾冲突尽管剧烈,却也是有张有弛,舒缓适度,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戏剧冲突的紧张感和集中性,并不是说一出戏从头至尾都要保持紧张的气氛,让观众的心一直都紧绷着、担心着、害怕着,这是不符合人的艺术欣赏规律的,而是应当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张弛有度,该紧张时就紧张,该舒缓时就舒缓,这样作品才具有更大的艺术张力与艺术魅力,才能引人入胜,使人久久难以忘怀。林家铺子中的每一个章节都有大大小小的多种多样的矛盾冲突,而这种种冲突时而让我们揪心,时而让我们舒心,时而让我们担心,时而让我们放心,时而让我们愤怒,时而让我们高兴……既有潺潺流水,又有澎湃洪流;既有花香鸟语,又有乌烟瘴气……如此再三,让人在他所描绘的世界里经历多重天,产生多种多样的审美感受。文章虽小,却是尺幅绘世界,小潭荡清波,让人感觉美不胜收,倾心不已。

(摘编自《论〈林家铺子〉散文戏剧审美效果》)


【注】1932年“一·二八”上海战争爆发,中国人民一致抵制东洋货以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慨和憎恨。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小姐打算偷听林大娘的谈话,却发现那边是“悄悄地放低了声音”,显然林大娘不希望谈话内容影响到女儿。
B.林小姐的日常生活衣物很多都是“东洋货”,且当同学因她穿着“东洋货”而辱骂她时她气恼不已,可见她是一个缺乏爱国思想的人。
C.文中两次提到林大娘“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的祷告,从侧面展现出林大娘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希望神灵能够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D.文末以林大娘的一段话作结,林小姐明天穿什么上学?林家铺子会被解封吗?林大娘的病会怎样?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设置悬念,林小姐从学校回来哪起小嘴唇,“倒在床上看着帐顶出神”,林大娘对女儿的不应答,这些极反常态的举动增添了小说情节的悬念,引人入胜。
B.文章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如林老板把字条“扯得粉碎”后的动作描写,写出了林老板因女儿和铺子的遭遇而异常愤怒又无奈。
C.文中写林小姐对于“讨厌的黑麻子”与父亲吵嘴、父亲被打的想象,虽然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以魔幻的笔法将人变形物化,丰富了小说的社会环境。
D.“东洋货”是本文主要情节矛盾的触发点,林小姐因“东洋货”被同学排挤、辱骂,林老板因“东洋货”被查封店铺,相关情节安排看似松散,其实都与“东洋货”有关。
3.文中多次提到林大娘的“打呃”,有怎样的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本二最后说“文章虽小,却是尺幅绘世界,小潭荡清波”,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2022-06-06更新 | 2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学生学科能力诊断(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探

刘白羽

战士们在地底下工作了整两夜了。突击连的战士陈和头一个听到面前有流水的声音,他立刻把铁锹一丢,伸出头望了一眼说:

到了,到了,——小凌河挖到了。

现在只隔一条河,——明天,只等总攻信号一响,就揍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啊哈!……几个战士揩把汗水,伸出头去。可是这一看不要紧,战士们兴奋的情绪,马上降落到冰点以下去了。为什么呢?因为小凌河不像女儿河那样平静,河床足有四百米宽,它不规则地到处奔流,好几道激流闪着月光,白茫茫一片,哪里深哪里浅,谁也不摸头。五里开阔地好容易通过,可是明天发起冲锋的时候,就得涉渡这条不知深浅的河流,敌人只要有十几挺机枪死封着河西,那就谁也不要想活着过到河那面去,死——谁还怕吗?问题是任务怎样完成。

看大家在发愣,指导员立刻感到不对头,赶紧推开别人,走到前面去看。

敌人在城墙上打起了三颗照明弹,就像三盏银灯高悬空中,把小凌河上照耀得如同白昼,炮弹落在河里,打起几尺高的水花。

怎么办?指导员自己问自己。自己这个突击连,哪里有突不破的难关?路,靠勇敢也总冲得出一条呀,可是想一想,大兵团作战,一面打不好,就可能面面打不好。指导员瞪着眼看了十几分钟……忽然拨刺一下扭转身,战士们都举眼望他,他却抓着一个个看,末了找到了孙本基。他和孙本基附耳谈了一阵,两眼可借着月光瞧孙本基面上有没有疑难颜色,他的心跳起来了,孙本基却说:好,指导员,这不是你一个人的事,也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是整个作战计划完成完不成的事。指导员心放下来,点了点头,孙本基就站起来跟他往前面走。战士们跟在后面,看指导员到底怎么办。

我们不要忘记,这时间是十三日午夜以后,海风吹来,据说小凌河在这种时候是冷透骨髓的,孙本基却把裤子脱下来。这时,飞机在左面投了两颗炸弹之后,又恰恰转到头上来,死盯着不走,照明弹凑热闹,赶紧打亮起来。孙本基爬出沟道,到了没一点隐蔽的露天之下去了。战士们张大眼睛,看着他爬进了小凌河。大家看指导员,指导员瞪着眼往前看,照明弹却熄了,前面什么也看不见。

炸弹咝咝落下来,把水溅到沟道这边来,指导员脸上全是水,一动不动。

河里面很久没一点声响,然后,模模糊糊,有个人影在摇晃,在努力蹦水,水响,人在前进,战士们欢喜得几乎喊叫起来。突然一阵冷风,敌人机枪擦着河面飞,子弹咝咝钻到水里面去,噗咚一声响之后,水上完全寂静了。

时间过得太慢了呀!指导员把手搁在沟边软土上,把头搁在手上。围着他的战士们完全绝望了。他们很明白,那噗咚一声响,是自己人给敌人机枪打倒在水里,没问题,孙本基一定很勇敢,可是生命结束了,血流在河水里了。有一个战士就悄悄说:指导员,你放心,拼也拼过去,剩下我一个人,扒也扒上城,把旗子插上去。指导员很欢喜这个战士,可是他知道:他们都绝望了,都相信这一个计划失败了。小凌河的对岸,响了几声自动步枪,以后又没声音了。忽然指导员抬起头,张大眼睛,他敏锐地听到一种声音,原来他眼力看不见以后,就把头俯在手上静静地听,这时便失声叫起来:水响!别人不相信,以为他听差了。指导员一翻身跳出沟道,像一只蝎虎一样快地往前爬,他在河边迎上孙本基,孙本基水淋淋的,冷得牙齿哒哒响,指导员把棉衣脱下来给他披上,一齐来到沟道里。消息一传开去,战士们一下子从后面拥上来。孙本基坐在地下用干衣服擦身子,一面向指导员报告:我来回来去踩了三条路,插了树枝作路标,顺着我插的路标走保险没问题,水顶深到腿肚,要不顺路标走,水能淹到腰……实际比话更动人,孙本基在炸弹、机枪、自动步枪射击下,来回走了六趟,竟安然无事,战士们就会想:我只在冲锋时走一趟,一定更没问题了。

指导员故意把声音提高,好让大家听见。

怎么,这河里也能找出三条路吗?

是,找出三条路。

同志们!听见没有!这不是河,这是冲锋的道路。

战士陈和站在指导员旁边,他问孙本基:冷不冷?孙本基说:不冷?!屁股上冻了一个窟窿呢。于是在这总攻前夜,在这潮湿的地底下,又听见战士们轻轻的笑声。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夜探”为题,高度概括出小说的核心事件,即总攻前夜为全面进攻而探路。
B.“死——谁还怕吗?”以反问的形式表现出战士们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的革命豪情。
C.指导员在和孙本基附耳谈了一阵后“心跳起来了”,这一细节写出了孙本基短暂的犹豫。
D.“像一只蝎虎一样快地往前爬”,借指导员敏捷的动作突出其想要见到孙本基的急切。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文笔浪漫,描写了小凌河及周围环境的壮美,也写出战争的残酷,交代了突击队面临的困难,为下文写孙本基渡河的凶险作铺垫。
B.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述,使情节顺畅,情境客观;同时也用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的形象。
C.小说由战士挖到河流的兴奋开始,中间记叙了他们的失落、绝望欢喜等多次情绪变化,情节发展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D.小说末尾用“总攻前夜”“潮湿的地底下”为战士们的“笑声”铺设背景,有利于突出战士们的形象,一个“又”字将主题进一步深化。
3.文中画线句子“大家看指导员,指导员瞪着眼往前看,照明弹却熄了,前面什么也看不见”,先后出现了三个“看”字,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不同的内涵。
4.作为一位长期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创作的作家,刘白羽的作品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文学的激情、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早梅芳·海霞红

柳 永

海霞红,山烟翠。故都风景繁华地。谯门画戟,下临万井,金碧楼台相倚。芰荷浦溆,杨柳汀洲,映虹桥倒影,兰舟飞棹,游人聚散,一片湖光里。

汉元侯,自从破虏征蛮,峻陟枢庭贵。筹帷厌久,盛年昼锦,归来吾乡我里。铃斋少讼,宴馆多欢,未周星,便恐皇家,图任勋贤,又作登庸计。


【注】①柳永:北宋著名词人。此词是柳永游杭州所作并投献给时任杭州知府孙沔的。孙沔因战功以枢密直学士、给事中知杭州,不久又迁为枢密院副使,与词中所写人事相合。②故都:指杭州。五代时吴越王钱镠建都于此。③元侯:诸侯之长,此处颂扬地方官地位显赫。④峻陟:威严地登上。枢庭:犹枢府,政权的中枢,宋代多用以指枢密院。⑤铃斋:将帅或州郡长官办事的地方。⑥周星:岁星。岁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投献词,自有“贡谀”成分,但词中所展现的杭州社会生活图景、自然风光的确是北宋前期“承平气象”的真实写照。
B.上阕绘杭州之景,下阕写镇杭之官。从“贡谀”的角度说,上阕是背景与陪衬;从反映都市生活角度说,上阕是词的精华。
C.词的下阕,颂扬镇杭之官的事功人品。按顺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为征战立功,二为政绩卓著,三为衣锦还乡,并预祝其升迁。
D.全词音调谐美,风格雄奇畅朗。状故都杭州繁华美丽之景,如在眼前;叙孙沔征战立功后,荣归故里的闲适生活,令人神往。
2.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本词上阕写景的艺术手法。
2022·江苏苏州·模拟预测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步入衡山

[南宋]范成大

应有人家住隔溪,绿阴亭午但闻鸡。

松根当路龙筋瘦,竹笋漫山凤尾齐。

墨染深云犹似瘴,丝来小雨不成泥。

更无骑吹喧相逐,散诞闲身信马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听到小溪那边有鸡鸣之声,推断应有人家,这是以倒装手法起笔,写入山见闻。
B.颔联想象奇特,比喻贴切,尤其以“凤尾”形容露出地面的满山“竹笋”,美感十足。
C.颈联写乌云缭绕如瘴气,雨小如丝,但山道并不因此而泥泞,以此可知诗人游兴不减。
D.全诗紧扣题目落笔,脉络清晰,前三联可谓移步换景,写衡山之景,最后以感慨收束。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概括。
2022-05-27更新 | 236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白沙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韩愈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①水部张员外籍:唐代诗人张籍,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白二十二舍人:白居易,排行二十二,曾任中书舍人。②曲江:位于唐代京城东南角,为游览胜地,遗址在今陕西西安东南部。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除了倾诉自己和友人对春天的喜爱之外,也有惋惜和埋怨白居易爽约的意思。
B.第一首诗结构有新意,打破绝句第三句便“转”的规律,三句写景,第四句陡然一问作结。
C.“草色遥看近却无”,描摹出似有却无的色彩,与“烟柳满皇都”意境相同,空处传神。
D.第二首诗“最是一年春好处”转折,交代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2.有学者认为,唐代诗人非常理解自然的价值,并善于从亲近自然中获得美感、幸福感。请结合韩愈这两首诗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村头

肖建国

晚风从东江里吹上来,天就黑了。

村头约我,出去走走。

这是我驻村的第一天,这地儿叫吊鸭沥回眸村,我上午想找村长了解下情况。妇女主任盼娣说,村头不在,晚上才能回来。

我一愣。盼娣笑着解释,村头就是村长,就好比包工头一样。

听她这样一说,我也乐了。我问,其他地方也叫村头吗?盼娣说,不,只有这里。

村头叫吴贵,一米八。南方人普遍稍矮,吴贵是个例外。他说话声音有点苍老,像敲铜锣后捂住的回响。

来之前,我从多篇新闻报道中看到过关于他的报道。

吴贵当过兵,退伍后开加工厂,做板材生意。他的板材用木板压成,很实在。不像有些厂家,用锯末压,看起来挺漂亮,遇水一浸,就粉了。

吴贵生意做得顺风顺水。仅七八年的光景,就住进别墅、开起大奔。没想到前几年,他扔下城里的生意,回到生他养他的小山村,当起村头。上任两年多的时间,就为村里捐了一百多万。修村道、铺沥青、装路灯,还开挖了下水道,雨污分流,把乡村当成城市来打造。老婆骂他,图啥?村民们也有很多疑惑,怕他放长线钓大鱼,是预留先手棋。我也想问问,他那厚实胸膛里的真心话。

吊鸭沥紧依东江边,“沥”是指水沟。村名的意思,就是有水沟能放鸭子的地方。可后面为什么要附个回眸村呢?

吴贵说,是晚清一位老族长改过来的。那老族长曾中过举人,算是半个官老爷。一来,他嫌这名字的谐音太粗俗,有损村人形象。二来,这村子是从后面一个村子分出来的。他们原本瞧不起后村人,可后村人争气,无论经商做生意,还是读书做学问,都比前村强。老族长盛怒之下,让年轻人在每月祭祖时,都扭头向后看。看看后村人的荣耀,自己的衰败。久而久之,这村就叫“回眸村”了。但这是口头叫,所以,就有了现在这个名。

吴贵说,那老族长,就是他高祖爷。

我俩顺着村道向外走,新铺成的沥青路面充满弹性,落脚无声。两旁的民房很多已租赁出去,有办民宿的,也有开书吧、咖啡厅的。各家的招牌很有意思,像云中客栈、邂逅时光、一品花堂等,给人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

吴贵说,四年前,他回到村里,到处都是断壁残垣,垃圾成堆。年轻人都外出谋生,留下的是孤寡老人和孩子,很多土地被抛荒,让人倍感恓惶。他在村里转了三圈,总想寻找点什么。最后在村小学停住脚。小学早已合并,校舍无人照管,像萎缩多病的老人。当年他上学时,因交不起书杂费,校长就说,那你每天来值日,为同学们敲敲钟吧。他敲钟很认真,当——当——当——,预备铃声均匀、悠长,送到每家每户。村民、学生一听,就知道要上课了。那时他就想,要是能敲一辈子钟,多好。

那棵香樟还在,可树上的铁钟已不见踪影,只留下铁环摩挲的印痕。院内荒草满园,蒌蒿、藤萝、芭茅、艾草,旺旺地长。他蹲下来,奋力扯着荒草,为自己扯出一片空净之地。那一晚,他把奔驰车开进校园内,打开顶窗,让星星伴月光洒进来。他在车里呆了一宿。吴贵说,就是那个晚上,让他决定回来。

过年祭祖,趁年轻人都在祠堂,他当着大家的面说,要回来当村头,让回眸村旧貌换新颜。

话没讲完,就引来一阵哄笑。他让大家尽情地笑,待笑够了、笑累了,才苍苍地说,这是我们的家,这是我们的根,无论走多远,我们都会回来。我希望当我能力用尽时,你们能帮上一把。

一席话,说得祠堂内一片寂静。

挑起村头的担子,吴贵才知道什么是艰难。修村道,修到潘茂才门口。老人出来了,拄着拐杖,不准修。

吴贵说,潘爷,不用你花钱,把泥巴路修成沥青路,好走。

潘茂才摇摇头,寸土不让。动了风水,会死人的!老人坚持自己的理由。吴贵费尽口舌,并找人来劝说,都无济于事。

那真叫一个难啊!吴贵仰天长叹。

听说,老人还拿出军刀对抗。我小声问。

吴贵苦笑着摇摇头。

出了村庄,外面就是一片片稻田。习习凉风送来阵阵稻香,顿觉神清气爽。原有的田埂已被吴贵替换成木质栈道,在田间诗意地穿梭。

吴贵说,呆在学校的那晚,他想了很多。其中有一项,就是要让城里的高跟鞋,在乡野间敲响。

我问,值吗?

吴贵说,你听——

田野间,有人在黑暗中唱歌。那都是抽空钻出来的城里人,他们拥抱着这没有灯光的夜色,大口呼吸着青草芳香,看星星眨眼,听虫萤伴唱。他们笑,他们闹,惹得村里的小狗也跟着一起汪汪地叫。

夜色渐浓,有蛙声鸣起。先是一声,再接一声,声声呼唤,立即便响成一片。吴贵反问我,你这样下来,值吗?

没想到他有这样一问。刹那间,我俩一起笑了。

笑声伴着稻香,在夜色中迅速荡漾开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祭祖时扭头看后村”的情节,意在表达老族长对后村取得成就的嫉妒。
B.吴贵愿意在学校敲一辈子钟,说明这座学校给他的温暖和培养让他感觉很幸福。
C.吴贵在祠堂说了回村当村头的意愿时众人哄笑,说明他的想法太荒唐不切实际。
D.潘茂才坚持自己的理由寸土不让,说明吴贵工作冒进,侵犯了群众的切身利益。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写吴贵用木板压成的板材“很实在”,一语双关,表现了他的人品,后文他在祠堂里说的一番话也印证了这一点。
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疑惑、妻子的不理解,从反面衬托了吴贵回到生他养他的山村无私奉献、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高尚。
C.小说的语言简洁晓畅又不乏生动形象,如“那都是抽空钻出来的城里人”中的“钻”字,生动地写出了城里人生活的压抑。
D.小说情节安排巧妙,以“我”和村头沿着村道出去走走为暗线,通过谈话和穿插介绍,交代了吴贵回村原因和取得的成绩。
3.文中画线的句子自然环境描写很传神,请分析其作用。
4.结尾处我和吴贵都问对方“值吗?”,小说中未直接回答,但我们分明感受到了答案。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巧妙地写出来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湖船

丰子恺

二十年来,西湖船的形式变了四次。

我小时在杭州读书,傍着西湖住过五年。毕业后供职上海,春秋佳日也常来游。现在蛰居家乡,离杭很近,更常到杭州小住。因此我亲眼看见西湖船的逐渐变形。

西湖船的基本形式,是有白篷的两头尖的一叶扁舟。这至今还是不变。常变的是船舱里的客人的空位。二十年前,西湖船的坐位是一条藤穿的长方形木框。背后有同样藤穿的长方形木框,当作靠背。这些木框涂着赭黄的油漆,与船身为同色或同类色。木框上的藤,穿成冰梅花纹样。每一小孔都通风,一望而知为软软的坐垫与靠背,因此坐下去心地是很好的。靠背对坐垫的角度,比九十度稍大。既不像旧式厅堂上的太师椅子那么竖得笔直,使人坐了腰痛;也不像醉翁椅那么放得平坦,使人坐了起身不来。靠背的木框,像括号般微微向内弯曲,恰好切合坐者的背部的曲线。因此坐下去身体是很舒服的。

原来游玩这件事体,说它近于旅行,又不愿像旅行那么肯吃苦;说它类似休养,又不愿像休养那么贪懒惰。故西湖船的原始的形式,我认为是最合格的游船形式。它们的形状,质料与颜色,又与船的全部十分调和,先给游人以恰好的心情呢!早春晚秋,每逢星期日,出三四毛钱雇一只船,载着二三同学,数册书,一壶茶,几包花生米,便可优游湖中,尽一日之长。尤其是那时候的摇船人,生活很充裕,样子很惬意,一面打桨,一面还有心情对我们闲谈自己的家庭,西湖的掌故,以及种种笑话。此情此景,现在回想了不但可以神往,还可以凭着追忆而写几幅画,吟几首诗呢。“野航恰受两三人”,“恰受”两字的状态,在这种船上最充分地表现着。

我离杭后,某年春,到杭游西湖,忽然发现有许多船的坐位变了形式。藤穿木框被撤去,改用了长的藤椅子,后面也有靠背,两旁又有靠手,不过全体是藤编的。这种藤椅子,坐的地方比以前的加阔,靠背也比以前的加高。坐上去固然比以前舒服。但在形式上,殊不及以前的好看。因为船身全是木的,椅子全是藤的,二者配合不甚调和。在人家屋里,木的几桌旁边也常配着藤椅子,并不觉得很不调和,这是屋与船情形不同之故。屋的场面大,其所要求的统一不甚严格。船的局面小,一望在目,全体浑成一个单位,其形式与质料,当然要求严格的统一。

此外还有一种更大的不快:摇船人为了这两张藤椅子的设备费浩大,常向游客诉苦,希望多给船钱。有的自己告白:为了同业竞争得厉害,当了衣物置备这两只藤椅的。我们回头一看,见他果然穿一件破旧的夹衣,当着料峭的东风,坐在船头上很狭窄的尖角里。我们的衣服与他的衣服,我们的坐位与他的坐位,我们的生活与他的生活,同在一叶扁舟之中,相距咫尺之间,怎不令人心情不快?即使我们力能多给他船钱,这种不快已在游湖时生受了。西湖船从此变坏了!

其后某年春,我又到杭州游西湖。忽然看见许多西湖船的坐位,又变了形式。前此的长藤椅已被撤去,改用了躺藤椅。这料想是船家营业竞争愈趋厉害。他们看见游湖来的富绅、贵客、公子、小姐大都脚不着地,手不染水,一味贪图安逸。他们为营生起见,就委曲迎合这种游客的心理,索性在船里放两把躺藤椅,让他们在湖面上躺来躺去,像浮尸一般。

我在这里看见了世纪末的痼病的影迹:19世纪末的颓废主义的精神,得了近代科学与物质文明的助力。在所谓文明人之间长养了一种贪闲好逸的风习。西湖上自从那种用躺藤椅的游船出现之后,不拘它们在游湖的实用上何等不适宜,在游船的形式上何等不美观,世间自有许多人欢迎它们,使它们风行一时。正当的游玩,决不是放逸,更不是养病。那种西湖船载了仰天躺着的游客而来,我初见时认真当作载来的是一船病人呢。

最近某年春,我又到杭州游西湖,忽然看见许多西湖船的坐位又变了形式。前此的躺藤椅已被撤去,改用了沙发。沙发这种东西,不必真坐,看看已够舒服之至了。它那脸皮半软半硬,对人迎合得十分周到,体贴得无微不至,有时使人肉麻。它那些弹簧能屈能伸,似抵抗又不抵抗;这又好似一个陷阱,翻了进去一时爬不起来。故我只有十分疲劳或者生病的时候,懂得沙发的好处;若在健康时,我常觉得看别人坐比自己坐更舒服。倘把西湖船当作一件工艺品而审察它的形式,这配合就不免唐突。因为这些船身还是旧式的,还是二十年前的船身,只有坐位的部分奇迹地换了新式的弹簧坐垫,使人看了发生“时代错误”之感。若以弹簧坐垫为标准,则船身的形式应该还要造得精密,摇船人的脸孔应该还要有血气,不应该如此憔悴;摇船人的衣服应该还要楚楚,不应该穿得像叫花子一般褴褛。

我今天就坐了这样的一只西湖船回来,在船中起了上述的种种感想,上岸后不能忘却。现在就把它们记录在这里。总之西湖船的形式,二十年来,变了四次,但是愈变愈坏。

(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游玩,丰子恺的认识比一般人深刻得多,他认为游玩关键在于兴致、情味,既不应同旅行那样苦,也不应如休养般安逸懒惰,不能追求奢华。
B.“我们的衣服与他的……不令人心情不快”,从衣服座位、生活等方面写出“我”对眼前摇船人生活困顿的怜悯、同情。
C.那些来游湖的富绅,贵客、公子、小姐们对西湖船座位的变化起到关键作用,他们大都贪图安逸享乐,脚不着地,手不染水,进而还影响了世风。
D.随着科学与物质文明快速发展,西湖船座位越变越奢华。而船身还是旧式的,船夫又很憔悴,这样写反映了社会问题,引人深思。
2.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在湖面上躺来躺去,像浮尸一般”将躺藤椅的弊端表现得形象而充分,西湖船的座位形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精神状态。
B.文章写“我”观察到的西湖船座位的变化,每次都细致全面地描写了座位的质料、形状、颜色等,具体而真切,充分展示了丰子恺对事物高超的白描写真功底。
C.文章在写法上,作者有意舍弃西湖的优美景色而独写船中座位二十年来的变化,以小见大;在表达方式上,主要使用了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D.面对西湖船中座位的变化,作者使用了“忽然发现”“忽然看见”等,形象生动地写出座位变化在人物心中激起的波澜,作者并无心理准备。
3.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4.丰子恺先生在文章结尾说“二十年来,变了四次,但是愈变愈坏”,西湖船二十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作者为什么说这是“愈变愈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郭郎中

孟 郊[注]

松柏死不变,千年色青青。

志士贫更坚,守道无异营。

每弹潇湘瑟,独抱风波声。

中有失意吟,知者泪满缨。

何以报知者,永存坚与贞。

[注]孟郊,唐代诗人,仕途不顺,清寒终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借松柏起兴,通过写松树和柏树至死都不会改变,千百年来都是郁郁葱葱的样子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B.诗的第三句的“更”字和第四句的“无”字表现力强,前者意为“更加”,后者意为“没有”,表现强大的精神力量。
C.诗的第五句和第六句写诗人常常弹奏乐器,因为自己的演奏水平不高,没有人来欣赏,只有自己一人在欣赏。
D.本诗是一首赠答诗,赠答诗与唱和诗有相似之处,前者是甲赠乙答,后者是甲唱乙和;两者在写作对象等方面有不同之处。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1.下列对于《诉衷情》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词中“觅封候”暗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现词人当年在梁州时也曾意气风发,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
B.“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九个字写尽词人一生心事,表现出词人年老体衰,面对敌寇嚣张而难酬壮志的一腔悲愤。
C.“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现出词人知道自己年事已高,不再有一心报国的志向,因此流露出悲哀、失落和无奈之情。
D.《诉衷情》苍凉悲壮,上片叙事,下片抒情,通过今昔对比,生动地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
2.简析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