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5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队列图

王进康

父亲退休后比退休前更忙了,每天早出晚归。

我总觉得,父亲如果一无所长的话,他的晚年应该能活得更有姿彩些。钓钓鱼,下下棋,养养花,玩玩奇石什么的,应该都是很有姿彩的事。我家阳台上的吊兰已经长到几米长了,他却从来想不到去剪一剪它。

①说到底,父亲的忙碌还是因为他的一技之长。

父亲退休前一直在我们这座城市的一个师级部队干队列教员。

我们这座城市,号称兵城,大大小小的兵营在城市的身躯里星罗棋布。经我父亲训过队列的一茬茬的兵,许多现在都已经成了这些兵营里的首脑人物了。军长,师长,团长,都有。

我父亲排起队列操来,既是个运筹帷幄的指挥官,又是个艺术家。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排练常常是充满灵性的。通常是这样:我的父亲站在高高的阅兵台上,操场上兵们纵横交错,像满天星辰,组成一个庞大的兵阵。兵们依着他的指令来回走动,于是,队伍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文字或各种各样的图案。那种结合着壮观的美,那种简洁而精到的美,也只有父亲有本事排出来。

父亲退休之前,他的队列操教学法是他们那个师引以为豪的专利。现在他退休了。他的学问便不再仅仅属于他原来供职的那一个营院了,现在它可以撒落到我们这个城市四面八方的营院了。而我的父亲呢,他总是来者不拒,并且乐此不疲。

其实我很希望父亲推掉一些邀请,让自己清闲一些。我有许多的理由。但是我从来都不知道该怎么跟他说。

直到有一天,我终于找到机会。

有一天晚上父亲回来后告诉我,说他在这天排操的时候看到一条巨大的蜈蚣。

怎么会出现这么怪的图案呢?这可从来没遇到过。我是不是老了,眼花了。

他站在客厅里,低着头,问我他是不是老了。我听到客厅外阳台上的吊兰被风吹出的细小声音。我看着他。他仍然健硕,依旧伟岸,但显然已经风华不再。我想我该乘机劝他安心在家待下来。

我对父亲说,阳台上的吊兰都已经垂到楼下人家的阳台上了,也许你该去钓钓鱼、下下棋、养养花、玩玩奇石什么的。

父亲却凛然黑了脸,说,那怎么可以?

②仿佛我叫他歇下来是在索他的命。

我无话了,不知道该怎么去阻拦他。我怎么能劝得了他不去搞他钟爱的队列操呢?你可以劝一个人不要抽烟不要酗酒,因为那都是无关灵魂要旨的坏习惯,但是你怎么可以去劝一个人放弃信念呢。

是的,父亲的队列操已经成了他的信念。

可是,尽管我明知道自己无法劝他停下来,但我那个劝他停下来的想法仍然日甚一日。

我是还有别的理由的。

我记得有一次,父亲应邀到我们单位排队列操。当时他也是像往常一样,在排操的起始让兵们随意走动。我也在队列里。我身边是一个刚从地方大学入伍的学生官。据说他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我听到他突然嘀咕不已。他说,这老头到底在玩什么名堂啊?乱七八糟地走来走去,这不是浪费时间吗?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还需要用大半天的时间去找灵感呀?有本事的话,在计算机里设计一个程序,什么样的灵感找不到?真是浪费时间。

他不知道上面站着的是我父亲。他脸上带有几分不屑之色,悄声跟我说话。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人对我父亲提出异议。我很震惊,我父亲被众多军长师长团长级的领军人物推崇备至,然而现在,一个年轻的声音却向他发出了抗议。③可是,我不得不承认,至少,我身边这个年轻的学员关于程序的说法有点道理。

我看着父亲高高站在那里,一副鞠躬尽瘁的样子。彼时,我忽然很想把父亲叫下来。

父亲当然是不同意丢下他的队列操歇下来的,我说过。那个他看到蜈蚣状队列的日子之后,他一如既往地早出晚归。

有一天他说他看到了银河系。他坐在他卧室的床上,看着雪白的墙壁,说:太怪了,他们走着走着,我突然看到底下的兵都变成了星,一颗一颗的。四周静悄悄的,只有星一闪一闪。我当时就那么站着,突然觉得身体很轻,连头都沉了。迷迷糊糊地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颗星。

我倚在他卧室的门上,说,你劳累过度了吧。人太累了就容易产生幻觉。

父亲想了想,说,你说得有道理,应该是幻觉。可是,我怎么老是会产生幻觉呢?我是不是真的老了?老眼昏花的。

我看着他健硕依然但风华不再的样子,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让他不要出去搞队列操了我终于鼓起勇气,再次劝他。

父亲这次竟然听了我的劝告,推辞掉一些邀请。有一段时间,不再早出晚归了。

然而,他的生活照样没有姿彩。我家的阳台上的吊兰仍然茂盛得过分。他竟然开始写书了。他不到外面去搞队列,却在家里搞起队列理论来了。

父亲已经全身心投入到这个工作了。

父亲以很快的速度写完了他的书。他把手稿托付给了他带过的一个兵。然后他闲下来了。然而他怎么可能闲得住呢?他又想到操场上去了。

有一天,他又应邀到一个兵营去排他的队列操了。④父亲像个年轻人一样说他在军营里待了大半辈子,他早已是军营这个身体里流动的一滴血了。血离开了身体不就干掉了吗?

然后,当晚父亲跟我讲起这天他的幻觉。他看到的不是一个,而是一组幻觉。首先是一束火炬,那火炬闪着赤色的光芒向他扑来。接着他看到了流水,清澈透明的流水,许多银色小鱼逆流飞驰。他还看到了长城。

这些图案像一个不祥的预兆刺痛了他,他差点儿当场晕倒,幸亏被旁边的人扶住了。

你猜得没错。是的,这之后的一天,我的父亲真的在操场上晕倒了。

急救车把他送进了急诊室。

我赶过去的时候,医生对我说,你父亲脑袋里长了一个大瘤子。

我站在急诊室的门外痛哭失声。我泪眼婆娑的,竟然也产生了幻觉:父亲排练过的各种队列图,如同一朵朵鲜红的花,次第开在我眼前。

(选自《解放军文艺》2004年第7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第一段,既交代了“父亲”虽已退休却更加忙碌的生活状态,也起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我”认为“钓钓鱼,下下棋,养养花,玩玩奇石什么的”的退休生活才是有姿彩的,而“父亲”对这一观点并不认同。
C.“父亲这次竟然听了我的劝告”“他竟然开始写书了”两句中的“竟然”都表示出乎意料,但蕴含的情感并不相同。
D.“父亲”排操时产生幻觉,看到“巨大的蜈蚣”“银河系”“长城”等,不仅因为“父亲”过于专注,也因为他年老眼花。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既包含着“我”对“早出晚归”“忙碌”的父亲的指责,也有对父亲“一技之长”的钦佩。
B.句子②表明“父亲”视排队列操为生命,而“我”也因此打消了劝“父亲”放弃这一工作的想法。
C.句子③表明“我”对年轻学员的观点的认同,也暗含“我”对“父亲”队列操训练方法的否定。
D.句子④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明“父亲”与军营已经融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3.小说中四次写到“阳台上的吊兰”,其用意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围绕“队列操”展开,却为什么以“队列图”为题目?请谈谈你的理解。
2024-03-04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周处士

庾肩吾

九丹开石室,三径没荒林。

仙人翻可见,隐士更难寻。

篱下黄花菊,丘中白雪琴。

方欣松叶酒,自和游山吟。

[注]庾肩吾:字子慎,南朝梁代文学家、书法理论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一、二句写周处士隐居炼丹之处远离世俗、荒无人烟,路被荒林遮盖住了。
B.本诗三、四句用仙人可见衬托隐士难寻,突出周处士隐居之处更为幽僻。
C.本诗第五句中“黄花”与《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中“黄花”表达的情感相同。
D.从本诗第六句中的“白雪琴”可以看出周处士喜爱弹琴,情趣高雅。
2.本诗最后两句“方欣松叶酒,自和游山吟”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024-03-04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岩(节选)

罗广斌   杨益言

刘思扬没有找到的成岗和齐晓轩,确实在图书馆里。不过,他们不是在尘土弥漫的书架丛中,而是在楼板下面。①图书馆的一处楼板,也和许多牢房里的一样,多年以前,就被失去自由的人们拔掉了钉子,变成秘密集会的地方。

这秘密的集会地点,就在楼下牢房的楼板底下。四周封闭着厚实的条石堡坎,撑持着整座架空的屋架,在这潮湿黑暗的屋基里,耸立着许许多多石柱、砖墙来承受楼房的重压:在架空的楼幅之上,密密地铺设着楼板,这就是楼下牢房的楼板。穿过那些密布的砖石柱基和早被拆穿的窄小墙孔,人们竟可以走到楼下每间牢房。在充满霉腐气味的潮湿的瓦砾堆上,成岗靠着一根粗大的石柱坐着。在这从未见过天日的屋架底下,只有留在条石堡坎间的几个气孔,射进几缕微光,隐约照见对面齐晓轩沉思着的瘦脸。

成岗听了齐晓轩的话,也在思索。用什么办法才能尽快地把从黄以声将军那里得来的情报送出去呢?中美合作所正在策划新的阴谋,特务准备在溃逃之前,炸毁全市工厂、电站、重要桥梁。

忽然,头顶上,传来图书管理员老袁朗诵的声音: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有人来了。齐晓轩低声说着,又倾耳静听着楼板外面继续传来的声音,成岗屏息坐着,一动也不动。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自己人。齐晓轩说。

过了一阵,又听见老袁在读新的一首: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走了。齐晓轩这才继续说道,重庆的大小工厂,自贡的盐井,成都,昆明,贵阳,西南各大城市,都是敌人破坏的目标。及早把情报送出去,党才好揭穿敌人的阴谋,发动群众保护城市……

过去经常由厨工送信出去,从他被特务处置以后,白公馆和外面的联系,便中断了。因此,老齐才决定找被捕不太久的成岗,研究外面的情况,以便采取新的行动。

从厨工出事以后,为了谨慎,原来的地址不能再用。老齐慢慢地问,你手上有可靠的地址吗?

地址是有的,可是怎样送信出去呢?

现在能进出中美合作所的,还有一个人。

谁?

代替厨工的华子良。

他?那个疯子!成岗很不信任那个疯癫胆怯而又衰迈的可怜虫。几声枪响,就吓疯了!他能帮我们送信?

我们观察了几年……齐晓轩谨慎地深思着,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异常的表现。

他被捕前是不是党员?

查不出来……

成岗觉得,老齐的话更加证实了自己平时的看法,便毫不犹豫地进一步说道:我看他一定是被误捉来的,绝对不能把党的机要任务交给他。

你的根据?

华子良被捕已经整整十五年了,然而,大家看到的是,他和谁都没有联系,也从来不想和谁联系。

还有什么根据?

他一直疯疯癫癫,行动反常。

你认为他的行为反常?

为了蒙蔽敌人,我们的人可以忍辱负重。成岗断然地说,但是他,当老厨工遭枪杀,大家非常难过的时候,他仍然那么冷酷,毫无同情心!

成岗,齐晓轩摇摇头,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

楼板外面传来一阵诵诗的洪亮声音。成岗脸色一变,他听出,这是危险的警号。

老齐,你躲一下!

成岗抓起一块石头,准备着。黑暗的瓦砾堆,亮了一下,楼板被揭开了。一个满头白发的人,突然出现在成岗面前。②微光中,看得见他满脸刺猬一样的胡须,一对眼睛,在黑暗中闪闪发光。

华子良!成岗心里一惊,立刻扑上前去,要除掉这个不该出现的人。

慢着。华子良迎着扑上前来的成岗,挥了挥手,疯疯癫癫的神经质,从他身上一扫而光,他露出被拔光了牙齿的牙龈笑了一下,明亮的眼睛转向齐晓轩:我有事情找你。

你找老齐?成岗一把抓住华子良,想卡他的脖子。等一等。齐晓轩在旁边轻声招呼并示意成岗松手。

你是什么人?

迎着老齐的问话,华子良上前一步,不慌不忙地说:共产党员。

为什么到这里来?

党需要我现在发挥作用。

你找谁?

特支书记齐晓轩同志。

谁告诉你的?

罗世文同志。

什么时候?

1946年8月18日。罗世文牺牲那天,我陪杀场的时候。华子良冷静地回答着,十五年前,我是华蓥山根据地党委书记。省委书记罗世文同志,是我的上级。可是在敌人面前,我只是个嫌疑分子。在去刑场的路上,罗世文同志估计到敌人押我去,只是陪杀场。因此,他指示我伪装疯癫,长期隐蔽,欺骗敌人。枪声一响,我就变成了疯子。

成岗紧捏着的手松开了。齐晓轩继续问道:为什么现在才来联系?

省委书记给了我特殊任务,非到必要时刻,不准和任何人联系。

"你的任务?

让敌人确信我神经失常。然后,第一,与地下党建立联系;第二,完成越狱突围任务。

成岗激动地望着华子良,面前这位多年来伪装疯癫的人,真是深谋远虑。③齐晓轩突然提出新的问题:你的联络口号?

华子良应声答道:④让我们迎接这个伟大的日子吧!

一听见这个口号,齐晓轩的眼睛突然潮湿了。这口号,正是罗世文同志牺牲前夕,指定他担任特支书记时,告诉他和老袁的。这口号是《论联合政府》的最后一句。

(有改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从触觉、视觉和嗅觉等方面写出了环境的“潮湿”“黑暗”“充满霉腐气味”的特点,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殊的场所。
B.图书管理员老袁通过朗诵古诗,传递了“有人来”“自己人”“人已走”的信号,这一情节凸显了革命者老袁深厚的文学素养。
C.罗世文指示华子良“伪装疯癫,长期隐蔽,欺骗敌人”的故事,不仅表现了罗世文视死如归的精神,也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
D.“一听见这个口号,齐晓轩的眼睛突然潮湿了”一句,表现了齐晓轩听到华子良说出这个口号后激动、兴奋、感伤等复杂感情。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交代了“秘密的集会地点”的由来,也表现了“白公馆”集中营里革命者对敌斗争的智慧。
B.句子②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了华子良的胡须和眼睛,表现出他初次见到齐晓轩和成岗时的喜悦。
C.句子③中“突然提出新的问题”既说明齐晓轩同志小心谨慎,也表明他斗争经验的丰富。
D.句子④这句联络口号体现了罗世文等共产党人对革命胜利的渴望与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3.成岗对华子良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是如何围绕“尽快地把从黄以声将军那里得来的情报送出去”这件事安排情节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3-0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注]

杜仁杰(元)

野阔牛羊小,天低草树平。

吴疆连晋境,汉卒杂番兵。

月合围城晕,风酣战阵声。

中原良苦地,上古错经营。

[注]此诗写于金元混战时期,诗人随金兵北渡黄河逃难时。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极目远眺看到旷野牛羊、矮天草树的雄阔壮观之景,顿时产生渺小之感。
B.曾经对峙的吴晋如今连成一片,金、元兵士交杂其间,使中原再次成为厮杀的战场。
C.颈联写直至夜晚战争还在持续,风声夹杂着作战之声,视听结合,渲染战事的惨烈。
D.本诗为从军逃亡的纪实之作,全诗紧扣标题,讲述诗人逃难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2.尾联“错”字传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4-03-04更新 | 60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划呀,渔民们,划呀!

约·赫尔格[冰岛]

少年走上甲板,在船头坐了下来。夜色漆黑,澄澈的苍穹中星光闪烁。四周万籁俱寂,只有烧着的木柴偶尔发出轻轻的劈啪声。渔船现在不再摇晃了,沉甸甸地躺在大海的怀抱里,微波细浪轻手轻脚地抚爱着这个小小的婴儿。夜晚的空气是如此清凉甜美,令人心神俱爽,他不禁信口哼起了渔民爱唱的歌曲《拍手,拍手,玛丽亚》《划呀,渔民们,划呀》。

在山坡顶上的小茅舍里,克里斯蒂恩站在小窗面前,失神地眺望着水平如镜的大海。她思绪起伏,一生中所经历的无尽的苦难在此刻都涌上了心头。十五年前,出身高贵的她背着父母同船长马格努斯结了婚,跟着他背井离乡来到这个偏远的小渔村。一年半后,她就失去了丈夫,从此成了一个年纪轻轻的寡妇,不得不像别的渔家妇女一样去晒制鱼干和修补渔网,自食其力地谋生度日。现在,总算熬出头了。往后约克尔,那位刚毅可靠的船长会言传身教把她儿子培养成材的。

克里斯蒂恩把窗子打开,海上凉爽的晚风吹拂着自己的脸颊。回想到今天早上她躲在窗帘背后偷偷张望他。他站在那里,身材挺拔,面目清秀;他小时候那么怯弱,但如今那纵身跳上船的坚毅背影,有着一种令人心醉神迷的魅力……她的儿子呵!她站在窗口良久,然后上床去睡了。一丝甜甜的微笑挂在她的唇边——多少年来的第一回呵!

少年站起身来,一眼瞥见东边天际已经变了颜色。一团团浓黑的乌云你追我逐地遮掩上来,一群群白色的海鸟绕着渔船盘旋低飞了几圈之后,又急匆匆地向前飞去。此刻海浪翻腾,猛烈地冲击着船身,桅杆乒乒乓乓地砸撞着,渔船颠来簸去。一股奇臭无比的腥咸味呛进了少年的鼻孔,使他几乎透不过气来。他在走下船舱之前,举目四顾,可是哪里也见不到陆地的踪影。

船长约克尔老早就醒了。他把脸埋在肘弯里,全神贯注地谛听着风声的变化。这风来者不善,还在加码哩。约克尔翻身滚过床沿,起来推醒厨师和轮机手。

咱们得赶紧收网!

赶快动手!

约克尔一口气拉起好几米被浪头打得七断八裂的网绳。陡然间,整个大海在他们眼前咆哮起来,狂风掀起的浊浪翻滚过船舷。桅灯猛击在桅杆上,哐啷一声砸得稀烂。

渔船一会儿被浪峰高高抛起,一会儿又被压到深深的涛谷之中。船尾翘起来了,整条船像是竖立起来。巨大的浪涛夹着闷雷般的呼啸愈涌愈高,小渔船好像被一股强大的吸力吸进了旋涡之中,再也无法脱身,听凭大海对它肆虐摧残。少年被腥臭的浪头打得五脏六腑都在一个劲儿地翻腾,他两腿一软,一头栽了下去,趴倒在粘稠腥臭的海藻堆上大口大口地呕吐起来。他眼前直冒金星,浑身冷汗如注,趁着一阵大浪的间歇,他一头扑进了驾驶室,他的双手和双脚都已伤痕累累。

那三个人正在收拾残网,他们的手飞快地把网一点一点地拉起,②那三个身穿黄色油布风衣的身影像是三尊雕像一样巍然屹立在刀刃般的浪涛之中,毫不退缩动摇。驾驶舱里已经开始灌水,少年挣扎着爬起身来,他觉得他得做点什么。这是他平生第一遭经受的炼狱之火的洗礼,他必须要经受住这个考验。他咬了咬牙,踉跄着再度冲到了甲板上,一根又一根地把网绳拖起来。鱼网渐渐堆高,他竟以自己都难以置信的气力,把鱼网拖曳到驾驶舱的背后。

蓦然间,拉网的战斗停顿了下来。少年困惑地抬起头,滂沱大雨和汹涌的海涛已经把鱼网缠结成一个乱绳团,而乱糟糟的鱼网又把渔船纠缠得动弹不得。船上升起了三盏遇险求救的信号灯。在灯光之中,他瞥见约克尔高举着一把斧头不顾一切地奔向船头去砍断鱼网。就在这一刹那,一个急浪强劲地冲刷过渔船,只一卷就把船长扫得无影无踪了。渔船朝着一边倾侧过去。

当少年苏醒过来时,他发现自己已经被冲到前桅杆上,铁丝缆绳勒住了他的双脚,戳得他痛彻骨髓。他使出全身气力死命地抱住那根正在爆裂、发出劈啪巨响的主桅杆。甲板上满是碎屑,渔船像块破布一样在浩淼无际的海面浮上沉下,底舱里的积水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涨溢上来,漫过了轮盖。身边已经没有一个人。

少年看到自己脚下的船正在迅速下沉。他闭紧了眼睛,紧紧地抱住了桅杆,眼前闪过母亲站在窗边的身影……猛然间,山崩地裂般的一声巨响,小渔船断裂了,一股火光冲天而起,映红了渔船上空。渔船的残骸星散开来,在直泻而下的白濛濛的激浪和礁石之间化为乌有了。

第二天晌午时分,山坡顶上的小茅舍里,面色苍白的克里斯蒂恩一动不动地坐着。浊浪翻滚的大海里,只有空荡荡的一片浩淼。他不会死的,他年纪轻,身体强壮,克里斯蒂恩呓语般地说道,他游起泳来,灵活得像头海豹……一个少年的身影转过棚屋,正朝着小茅舍大步流星地走了过来。她赶紧抢步上前,过去打开厨房的门。她的两片毫无血色的嘴唇抽动着……可是话刚到嘴边又缩了回去。少年已经走到茅舍的门前。克里斯蒂恩认出来这是本村修桶匠阿尔纳的儿子,他是到岬角弯处去划他们家的一条小船的。

克里斯蒂恩转回到了厨房里来,脸上的激动神情已经消失了,面孔重又变得像泥塑木雕一般。她如今明白她的儿子再也回不来了。他临出门时脱下来的那套脏衣服还撂在屋子当中的地板上,那是她放在那里准备要洗的。她直僵僵、怔呆呆地跪了下去,双手捧起那堆脏衣服,把搓衣板顶在粗糙的地板上,④愣了老半天,然后没命地在搓衣板上搓洗起那套脏衣服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描写满天星光、微波细浪、哼歌曲等,营造了宁谧安静的氛围,体现海上生活暂时的平静。
B.母亲背井离乡来到小渔村,失去丈夫后,她不得不独自谋生,逐渐地失去了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C.海上天气骤变和海浪翻腾让少年感到不适,他抬头寻找陆地的举动,表现了内心的不安与期盼。
D.船长约克尔经验丰富,他能够通过风声的变化,迅速判断出海上严峻的状况,并进行紧急处理。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①“抛”“压”“翘”等动词正面描摹海浪的状态,“高高”“深深”则写出渔船的无力感。
B.句②两处使用比喻,形象写出渔民的坚毅和大海的凶险,渔民毫不退缩的精神是少年成长的动力。
C.句③以蒙太奇手法对少年的行走和母亲的神态进行特写,镜头的交替呈现增强了小说的冲击力。
D.句④将母亲丧子之痛凝聚在“没命地搓洗”脏衣服这一动作中,在无言的场景中传达凄凉之感。
3.“双重奏”本为音乐术语,指两种乐器或声部相互呼应,共同演奏出和谐的乐章。本文采用双重奏的叙事形式,展示了海上与陆地的生活场景,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小说中的海上生活环境,给少年带来了改变。文学作品中,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改变都可能给人物带来变化,请从《悲惨世界》《复活》中任选一部作品,以“环境与人”为关键词,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评。
2024-03-04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暮过回乐烽

李益

烽火高飞百尺台,黄昏遥自碛西来。

昔时征战回应乐,今日从军乐未回。


[注]①受降城,一说在宁夏灵州回乐县内。②诗人随部队支援前线时,黄昏经过回乐看到烽火台,作此诗。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诗选取沙、月两种意象,以雪、霜作比,描摹边城夜色,画面呈现冷色调。
B.《夜》诗三、四句笛声打破寂静,唤醒征人思乡之情。“尽”字强化笛声感染效果。
C.《暮》诗将烽火画面前置,再讲述自己随军从沙漠赶来,这样写具有视觉冲击力。
D.两首诗均为边塞诗,笔力雄健,先景后情,将戍边战士的生活融入景物描写之中。
2.两首诗都写到“回乐烽”,但作用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4-03-04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白逢岳桦

刘建东

长白山,海拔一千八百米之上,一年之中大多数的时间,被肆虐的风、漫天飞舞的雪、任性的寒冷所占据着,残酷的环境,令众多的树种望而却步。只有一种树,跨过自然划定的界线,沿着越来越陡峭的山脊,在越来越贫瘠的土壤上尽可能深地扎下根,迎着风霜,顶着暴雪,勇敢地向更高的高度挺进。

这就是岳桦,是我在通往长白山天池的路途中,与之邂逅的一种树。于我而言,这种高山乔木是陌生的,它们的外表并不引人注目,丝毫不出众。①它们没有长白松那么高大伟岸,英俊高冷;也没有白桦树那么秀媚端庄,亭亭玉立。它们极其普通,但它们是天生的冒险家,拥有一往无前的气魄。

广袤的天空之下,长白山主峰高耸入云,威严而又令人敬畏,山巅未可预知的风景,是所有树种的梦想。无数个白昼与夜晚,山风吹遍树林,到山顶去,到那与云朵最接近的地方去,②这个想法炙烤着每一个树种的神经末梢,令它们想入非非,跃跃欲试。而只有少数的树,敢于尝试,敢于脱离自己的舒适区域。在悠长而枯燥的时间里,或许是某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或许是某个安宁诗意的清晨,毫不起眼的岳桦,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接着,一步步,一寸寸,在付出了不计其数的牺牲与失败之后,脚下的土地才渐渐接纳了它们。海拔相对较低的地带,风会相对温和一些,严寒会稍稍收敛一些,它们还可以尽情舒展自己的筋骨,放飞自己的心怀。在背风的山坳里,在相对平缓的山坡上,在清澈的湖水四周,在流动着的冰凉的河水两侧,它们依着地形,借着山势,轻松地舒展着身躯。有的把身躯伸向天空,有的将枝节无所顾忌地向各个方向延展,不追求笔直,不追求方向,也不追求美观,只是尽情挥洒着自己旺盛的生命。

得到短暂休整的岳桦树,并没有让这种相对的平静,这种温和的亲近,消磨了意志。它们选择了继续向上。它们中的一部分,很快开始了又一次无比困苦和单调的跋涉。在上升的过程中,越接近顶峰,恶劣环境的考验越猛烈,我看到它们的身体奇妙地发生着变化。它们像是经过长期训练的战士,变得团结而有纪律,井然有序,它们互相勉励着,一律朝着一个方向,背风的方向,弯下了腰,甚至匍匐着。它们即使弯曲,枝干也坚硬挺拔,如同刺向风暴的剑和枪。危险随时存在,可是它们弯曲的身体里充盈着顽强。当它们终于在越来越贫瘠的山坡上扎下了根,喘匀了气,安抚住不安的情绪后,它们放眼四周,独享风景。

此时,阳光晴好。它们看到了从幽深的谷底缓缓升腾起来的白云,白云飘逸、轻盈,轻抚着它们。它们看得更远了,一览众树矮,那些曾经与它们为伍的高大树种们,竟然变得那么渺小。它们陡然发现,时间不知已经过去了多少个世纪,它们已经完成了太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翻越了太多不可逾越的海拔高度。目光似乎有了重量,直抵山的尽头,那里有相对清晰的针叶林带,以及隐约可见的针阔叶混交林带,它们互相簇拥着,互相依偎着,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风越过了岳桦,在丛林中制造了巨大的合唱乐声,丛林快乐地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幸福,或许,是在嘲笑那个脱离了大家、顶风冒雪踽踽前行的岳桦。丛林一直在观看岳桦孤独而倔强的背影,丛林也只能看到岳桦的背影。

海拔已经接近两千一百米,山巅触手可及。但是再前进一步都变得异常艰辛。刮过一阵风,岳桦迎接着,把力气本能地用在树的弯曲处。山巅仍然在上方,仍然在迷人地召唤着它们。③当我借助汽车,借助人工修建的道路,借助厚厚的衣物,把这些岳桦远远地抛到身后时,我不禁回头观察,我发现,它们的身体更加低矮,更加贴近山体,就像是人类站在跑道的起跑线上,蹲下身子,保持着蓄势待发的姿势,随时等候着来自内心深处的发令枪声。

穿过荒芜的高山苔原地带,我终于踏上了通往山巅的最后阶梯,一步步接近长白山的顶峰。我替岳桦树看到了长白山最高处的风景。宽阔的火山口四周,被风化的赤褐色山体,萧索荒凉,植物的踪迹难寻。我在众人此起彼伏的惊叹声中,看到了朵朵白云抚慰下,那一池碧蓝色的湖水。这是白云的故乡,④它们悠闲甚至有些懒散地悬浮着,把巨大的暗影投射到绸缎一样的湖面上。美丽端庄的天池,可能永远不会知道,有一种叫做岳桦的树,就在几百米之下的山脊上,幸福地怀抱着一个梦想,怀抱着不安分的雄心壮志,梦想登上最高峰。也许,这一时刻还要等上许久,但是对于不知疲倦的攀登者来说,这又有什么呢?因为在攀登的过程中,它们已经领略了一路精彩纷呈的风景……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逢”字表明作者到长白山并非为观赏岳桦,这一人格化表述透露出作者情感。
B.开篇写长白山海拔高,环境严寒残酷,不适合植物生存,由此引出岳桦的不寻常。
C.长白山主峰山巅未可预知的风景是每一个树种的梦想,只有岳桦实现了这一梦想。
D.作者没有震撼于山顶白云和天池,却被不安分的岳桦吸引,体现其独特感知视角。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①把岳桦与其它树种作对比,突出其外表普通,为后文岳桦的不凡表现做铺垫。
B.句②中“炙烤”一词形象写出了每个树种对“到山顶去”这一愿望的热切与急迫。
C.句③连用三个“借助”写作者登上山巅需很多外部条件,以此凸显山巅环境险恶。
D.句④用拟人手法写身处高空的白云悠闲自在的状态,与岳桦攀登的艰难形成对照。
3.“此时,阳光晴好”这个段落,写出了岳桦多重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4.岳桦在攀登顶峰过程中的不同生长姿态给人怎样的启示?请简要分析。
2024-03-0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古琴诗

(宋)释智圆

良工采峄桐,斗为绿绮琴。

一奏还淳风,再奏和人心。

君子不暂去,所贵禁奢淫。

后世惑郑声,此道遂陆沈。

朱丝鼠潜齧,金徽尘暗侵。

冷落横闲窗,弃置岁已深。

安得师襄弹,重闻大古音。

【注】①释智圆:宋初著名僧人。②郑声:此处指与儒家雅乐相背的音乐。③齧:niè,咬,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良工从峄山采来梧桐,做成古琴,意在表现古琴制作精良,音质优美。
B.“朱丝”“金徽”两句画面感强,形象真切地写出古琴无人问津的现状。
C.最后两句诗人期望能有师襄那样的乐师,再次弹奏出高雅淳朴的大古音。
D.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古琴的命运抒写自己受冷落、被弃置的怨愤之情。
2.“君子不暂去”与《琵琶行》中“主人忘归客不发”都是描写音乐的,简要分析两者的异同。
2024-02-29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迎春花开

田光明

程宏发是企业家。去年,他返乡投资创办了现代综合农业开发公司,种植花木、果蔬,发展生态农业。今年,公司扩大规模,他又与镇政府签订了合同,征用红岭小学的校园。

程宏发手拿盖有镇政府红印的合同,来校园里准备施工,却被看守校园的校长王文治骂出了门。王文治是程宏发的启蒙老师,他骂学生理直气壮。他当了三十年的校长。

三年前,红岭小学撤了,教师们被分流,留下了空空荡荡的校园。王校长和赵守信老师自告奋勇看守校园。王校长说,有他在,谁也别想打学校的主意。无奈,程宏发请我回老家去,帮他做老校长的工作。我俩既是同学又是好朋友,我就答应了他。

那天,我踏进红岭小学的校园,映入眼帘的是一簇一簇的迎春花,清香扑鼻。两位老师看见我,无比激动。一番寒暄后,王校长领着我在没有了学生的校园里走着,他边走边回顾红岭小学的历史。

红岭小学原名灯塔小学,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秀岭之上这座庙,就成了地下党组织秘密活动和联络的场所。为方便开展工作,党组织筹办了灯塔小学。地下党员康文贤任校长,他是护送一位首长,从湖北那边过来的,留在了这里。又聘请了当地两名教师,边教书,边从事革命工作。革命胜利后,康校长不愿意做官,坚持在学校任教。

王校长继续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在这里上学,走进低矮的教室,课桌是土台上架着块厚厚的木板,凳子是从家里带的。坐在教室,向屋顶观看,能看见天空的亮光。我上四年级那个深秋,绵绵的阴雨下了长达二十多天,河水猛涨,山体滑坡。那天,康校长正为我们上作文课,突然,山坡上滑下的泥石流涌向了教室西墙。靠东墙坐的同学,翻窗户逃了出去,靠西墙坐着我和三名同学,其中就有程宏发他爹,看着墙在垮塌,就傻站着,不知道逃。这时,康校长冲了过来,伸手用力把我们四个按在了木板下,让我们蜷缩着。瞬间,教室就垮塌了。在人们把我们救出来后,我和程宏发他爹受了点儿轻伤,那两名同学,一个腿骨折了,一个胳膊压断了。康文贤校长被一根木料砸中了头部,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恢复高考那年,我选择了师范学校。毕业后,我就回到了红岭小学教书,未离开过。

“唉!”王校长说着叹着气,泪水充盈在他的眼眶,“学生没了,学校也就没能保住。回家养老管孙子,我又说服不了自己,就守在学校里。”

王校长和赵老师是同学。过去,赵老师是负责学校后勤的副校长,俩人在一起共事几十年。

“死心眼,不开窍,我看你是校长还没当够。”赵老师“数落”着王校长,心中很无奈。

就这样,他俩住在学校里,刮风下雨,都没能动摇过他们。像上班一样准时,每天打开校门,清扫卫生,修剪树木。他们还把学校教学用过的旧物件收拾起来,登记造册,一件一件,摆放在空教室里。王校长常向人们说,城市的发展像漫过水坝的水,每时每刻都在向外漫延,有朝一日,也会漫延到咱这岭上,红岭小学也会重生的。

这几年,盯上校园这块地的人不少,建养殖场的、开发山庄别墅的、办化工厂的,王校长都在阻挡着。我告诉王校长,程宏发想聘请他担任企业的高级顾问,给他每月发工资。

“我爱钱吗?”听了我的话,王校长重重地甩过来一句话,“我两年前就退休了,看着相处了几十年的校园,没了学生,我心里有万分不舍。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咱这乡上大大小小的学校十四五所,学生把校园撑得满满的。这些年,村民们向外跑,生源少了,学校也就没了,秀岭上再也听不到琅琅的书声。”

赵老师打开学校会议室的门,让我进去参观。这三年,他俩走遍全乡撤掉的学校,从倒塌的校舍里搜寻来校牌、风琴、黑板、书柜等,琳琅满目,从上课下课用的半块铁犁片,到手摇的铜铃,再到生铁铸造的钟,以及后边用的电铃……

王校长有个心愿,他想建个乡学馆,把乡村学校所有的旧物件,陈列出来,让那些头顶白发的学生,回来看看,记住曾经的乡村学校。他还计划把学校后边山梁上那三亩荒芜了的土地,开垦出来,种瓜种豆。让城市里学校的老师,带领学生们来这里上劳动课,体验田园生活。争取给红岭小学挂上市实验小学实践基地的牌子,那就更好。

聆听着王校长的讲述,往昔红岭小学欢乐的时光,一幕一幕在我脑海上演。

走出会议室,绕过花园,踩着青砖小道,我们来到了康文贤校长的坟前。坟茔被迎春花的枝条一年又一年编织得严严实实,青枝黄花,在春风里盛开。

我们默默站在坟前,向康校长鞠了三个躬。我抬头,看着泪眼婆娑的王校长,没有了说服他的想法。

夕阳挂在天空,金灿灿的余晖洒向校园的角角落落。我和王校长漫步在夕阳里……

一年后,市实验小学实践基地的牌子,挂在了红岭小学的校门上。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校长王文治把程宏发骂出校门,可见王校长性格方正耿直,也略显其古板,思想保守。
B.康校长在突发泥石流时因救学生而牺牲,传承了红岭小学光荣的传统,也忠实践行着革命精神。
C.王校长自告奋勇成为学校的守护人,和赵老师一起看护学校,两人坚守的是乡村教育的希望。
D.文章结尾,作为说客的“我”被王校长的精神打动,实现了情节上的反转,但又在情理之中。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用简约的文字交代了学校闲置的现状,凸显了现代化进程给乡村教育带来的影响。
B.句子②王校长自述从教的经历,既解释了坚守红岭小学的原因,又体现了他的教育情怀。
C.句子③表现出赵老师不是情愿地留守,他感到无奈,认为王校长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
D.句子④运用留白的艺术手法,一句话点亮全篇,处理得洒脱利落,体现了作者的构思技巧。
3.文中两次写到“迎春花”,请结合文本分别阐释其内涵。
4.文中为什么用了大量篇幅回顾红岭小学的过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2-29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酬韩子师尚书      陈亮

曾洗乾坤幽,问何事、雄图顿屈?试著眼、阶除当下,又添英物。北向争衡幽愤在,南来遗恨狂酋失。算凄凉、部曲几人存?三之一。

诸老尽,郎君出。恩未报,家何恤。念横飞直上,有时还戢。笑我只知存饱暖,感君元不论阶级。休更上、百尺旧家楼,尘侵帙。

[注]曾洗乾坤,是对宋代抗金名将韩世忠不朽功勋的高度概括,题目中的“韩子师”即韩世忠之子,亦主张抗金。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世忠曾“北向争衡”,与金军交战,可惜没擒住“狂酋”,留下了幽愤和遗恨。
B.在上片最后,词人用设问句式,写出韩世忠部队的将士所剩无多,情感凄凉悲壮。
C.当“诸老尽,郎君出”时,词人认为,新一代的英雄儿郎应不顾小家,报答国恩。
D.虽然韩子师笑“我”还在为温饱奔走,“我”却感念他折节下交,不以阶级论人。
2.本词题为“酬韩子师尚书”,为什么上片却从韩世忠的功业和遗恨写起?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