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枇杷黄时

黄雯静

坞村一山一水,皆有风情。山是青蓝色的,水是碧苍苍的,就像一颗玲珑的水珠。这滴水被阳光浸透,就变成一枚水灵灵的金色的枇杷。

村头阿婆家的枇杷是最先黄的,阿婆不防贼,就防小椿头爬树。

阿婆推开门,看见小椿头在床榻上睡得正香。他双唇一张一合,均匀地呼吸着,圆乎乎的脸蛋上被热气蒸出两坨晕红。阿婆见小椿头睡得沉,放下心来,掩了门,拿了蒲扇,去枇杷树荫下打盹去了。

不久,小椿头的眼珠子在眼皮里骨碌骨碌地活动起来,眉毛也微微舒展开来。他睁开一只眼睛,眼珠子往门那转,门已经落锁了。小椿头又睁开一只眼睛,扭头看窗,窗户还开着,窗外刚好就是高大的枇杷树。小椿头定睛一瞧,树顶上一对枇杷将圆滚滚的身子探了出来,像金丸般发着光。小椿头咽了咽口水,四下望去,阿婆不在。

小椿头把枕头拖到被子里,像蠕虫一样钻出了被窝。他爬上案几,踩着窗户,一跃,轻盈地落到地上。随后,小心地关了窗。

一转头,小椿头看见了阿婆就在树下。没多想,小椿头扭头便跑,跑了大半个院子,却发现阿婆没有抄家伙赶来。小椿头一把抹掉了满头的汗豆子,原路折了回去,蹑手蹑脚凑上去看——原来阿婆正抱着蒲扇打鼾呢。

这下小椿头不怕了,他拿了根长长的竹棍子去敲枇杷,因为个子矮,力气小,不仅够不着,还被棍子带着整个人东倒西歪。

破棍子。小椿头丢了竹棍,瘦条条的双臂抱住树干,两脚一蹬,踩在了树杈上。他像猴一样灵活,踩着树杈子咕噔咕噔,越爬越高,不一会儿就窜上了高枝。他晃晃悠悠地抱着一支细枝,把头探出了浓密的叶片,伸手摘下了那对双生枇杷。

这时小椿头听见有人尖叫,是邻家的湫月。湫月看见了挂在树上的小椿头。小椿头对湫月做了一个的手势,湫月赶紧捂住了嘴巴。

小椿头一骨碌滑下了树,从白墙边的狗洞里钻进了湫月家。他仔细端详着两颗枇杷,掰下那个大个头的给了湫月。

大的给你,不要告诉我阿婆。小椿头的声音脆脆的。

湫月双手捧着那颗鸡蛋大的枇杷,上面有细细的绒毛,还蒙着一层薄的汗,像人的皮肤一样。

绒毛挠得湫月心里痒痒的,脸上也染上了胭脂色,鬓角乌黑的发须随风荡漾起来。

哎,小椿头?

等湫月思绪回笼,小椿头已经没了影子。湫月慌张地左顾右盼,四周空荡荡的。

小椿头正蹲在墙脚享用他剩下的那颗枇杷。他用袖子擦了擦皮,一口啃了下去,顿时汁液四溢,像溪水激起的浪花,甘甜回荡在口中。吃完了果肉,小椿头把一颗种子含在嘴里,舌尖保持着淡淡的甜味。

刚钻出树丛,矮矮的小椿头就发现前面有一道高高的黑影,一抬头,是阿婆的脸,她的脸上好像在打雷。

小椿头把种子咽进了肚子里。

兔崽子!

阿婆抄起竹棍就要打小椿头,小椿头被赶得满院子跑。阿婆追不上小椿头,不一会儿,就丢了棍子,撂下一句今晚的饭没得吃,下午去砍柴

小椿头去砍柴了。

小椿头感觉快活极了,他把手做成一个喇叭,大声地喊喂——,大山也回应一句喂——。蛙声,虫声,远处潺潺的流水声,一根树枝被风折断的声音,云雀扑腾着翅膀的呼呼声都钻进耳朵里来。

直到远处山寺中隐隐的钟声响起,小椿头才意识到时候不早了,要回家了。

背着两大捆柴,小椿头走路一瘸一拐,现在他的肚子里有只饿兽在咆哮。

当他走到幽深的巷子里时,坐在门口的湫月正在逗地上的一只蚂蚁玩。

见了小椿头,湫月热情地招手,小椿头,你过来。

小椿头耷拉着头踱着步子走了过去。

怎么啦?阿婆骂你啦?

小椿头不知道怎么回答,眼睛一直往地上看。

吃饭了吗?

小椿头含含糊糊地摇了摇头。

别难过啦,给你个好东西,算是早上的回礼。

小椿头看着湫月从袖子里掏出一个油纸包的东西,一层层剥开,里面是几块酥饼。

哇,枇杷酥。小椿头想伸手去拿,却被湫月推开了。

看你的手。小椿头摊开两只手,发现手掌像是摸了锅底灰一样黑黢黢的。

湫月无奈地笑了,拿起一块酥饼,来,张嘴。

小椿头一口咬掉了大半个酥饼,嘴里嚼不过来,差点儿被噎住。

湫月被他狼吞虎咽的样子逗乐了。

初夏的风轻轻弹拨,湫月腰间的银坠子叮当作响。

好吃吗?

嗯。小椿头嘴里塞满了东西,说不出话来。

好吃都吃掉。

湫月大大方方地把整个油纸包给了小椿头。

我可以留一块给阿婆吗?

小椿头边说边抹掉嘴边的饼渣,吃进了嘴里。

当然可以。

小椿头给阿婆留了一块,谁让她是小椿头的阿婆呢。

小椿头回到家,屋里烛火都熄了,阿婆已经睡了。小椿头望了望桌子,果然没有饭,连碗都没有一个,但是桌子上放着一个篮子。什么宝贝?小椿头好奇地揭开上面的方布,看见里面躺着好多圆滚滚金灿灿的枇杷,还有两个煮鸡蛋,是阿婆留给小椿头的。

夜里安安静静地落了一场雨,雨滴从青绿的叶片上滑过,泛着白光,滴滴答答……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枇杷黄时,阿婆不防贼而是防小椿头爬树,可见小椿头平日里的顽皮淘气,也能看出阿婆对他的关心疼爱。
B.被阿婆罚去砍柴本让人沮丧,然而出于儿童天真无邪的本性,陶醉在自然风光中的小椿头却感觉快活极了。
C.湫月带枇杷酥给小椿头吃,这既是湫月善于分享、懂得感恩的体现,也是她与小椿头之间纯洁友谊的见证。
D.饥肠辘辘的小椿头吃枇杷酥意犹未尽时,想到要给阿婆留一块,这一细节表现出小椿头对阿婆的体贴孝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枇杷将圆滚滚的身子探了出来”“他的肚子里有只饿兽在咆哮”等描写,符合儿童视角,富有童真童趣。
B.阿婆为小椿头准备了枇杷和鸡蛋,这一举动刻画出阿婆的慈爱形象,与前文阿婆的严厉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C.“枇杷”作为重要物象,既交代故事发展的自然环境,又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小说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D.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别具匠心,以美好安静的雨夜场景收束全文,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空间,韵味悠长。
3.文中小椿头翻出窗户到享用枇杷的部分,表现出他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
4.小说后半部分多用对话,这种叙述方式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游曹氏园馆因寄伯玉

苏舜钦

去年把酒共徘徊,今日寻幽独此来。

竹密似嫌闲客入,梅含应待主人开。

赞谋盛府方投刃,捍患长堤正展才。

早晚得归如旧约,伴君池上倒尊罍

[注]①曹氏:指曹琰,伯玉是其字。②尊罍:泛指酒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回忆去年与友人把酒共游,而今日只能赏景独游,一虚一实,别有意味。
B.颈联写大家盛赞友人谋划之才,侧面展现出其修堤治水、一心为民的形象。
C.尾联诗人展开想象,希望友人早日功成归来,再次与自己在园中开怀畅饮。
D.全诗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首尾呼应,构思巧妙。
2.请谈谈你对颔联的理解,并分析其在全诗中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看见

范小青

艾可是个不戴眼镜的近视眼,因为但凡能够配到的最高度的近视眼镜,对他来说,也只是个摆设,起不了作用,所以干脆就不戴了。好在光感还是有的,身边有什么东西,也能看得到,当然看到的只是一团模糊。

他原以为人生也就这样了,可是后来忽然又冒出了希望,有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手术很顺利,拆了纱布,睁开眼睛,艾可一下子就看清了医生的脸,他这才真正知道了,人脸居然是如此生动,人的眼神是如此有光彩,五官搭配得是如此精妙。

他差点哭了。医生说,现在你是看得见了,但是手术到底是否成功,要有一个月的时间来考验,如果一个月以后,情况正常,手术才算成功。

艾可没想那么多,他还没来得及多想,现在他是吃惊、大吃惊,甚至是震惊。原来世界是这样子的呀,看得见的世界真好,五彩缤纷呀。

当然,更要命的是,他看清了所有熟悉而又模糊的同事的脸庞。

比如老许。印象中这么温柔和蔼的一个人,可他这长相,实在是有点——那眼睛瞪得跟牛眼似的、眉毛又浓又密又长,人没到你面前,那眉毛已经戳痛了你的眼睛——看起来就不像个和善的人。

艾可心里十分感慨,真是人不可貌相啊。

其实,当艾可看清了平时看不清的同事,他吃惊的事情还多着呢。

他看到了,每次只要主任一进来,小金的脸就红起来,主任待在这里时间越长,她的脸色就越来越红,最过分的是她居然把茶水打翻了,泼了艾可一身。

艾可被烫得跳了起来,忍不住说,哎哟哟,小金,难道我眼睛好了,你眼睛不好了?

主任笑了笑,说,小艾,你眼睛不好的时候,嘴巴蛮厚道的,现在眼睛好了,嘴巴变厉害了?

艾可有点不好意思,确实不应该这么说小金,可是小金的慌乱让他十分好奇,他看了看其他同事,难道他们一点感觉都没有?

他们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心无旁骛,什么感觉都没有。

过了一天,艾可在走廊上碰见主任,主任对他说,艾可啊,有个事情跟你商量,人事处来和我们说,这一阵他们事情多,想借个人过去用几天,你看你去帮几天行吧?

艾可一口答应说行的,但说过之后又有点担心,犹豫说,可是人事处那边的工作,我不熟悉,不知道能不能——

主任说,嘿,无非就是造表格、填表格、查表格、整理表格,依样画葫芦而已,你这样一个大才子,还不是小菜一碟。再说了,又不是一直留在那里,过一阵要回来的。

在办公室所有人都忙着准备重大会议的时候,艾可却去了人事处。艾可借调人事处接手的第一件工作,就是配合工资调整,核查单位职工的工龄。核查工作并不复杂,只需将档案材料里的原始材料和现行的工资档案再核对一遍,真是应了主任那句话,对艾可来说小菜一碟,但艾可一直沉浸在眼睛亮了的激动中,工作热情高涨,他认真细心地做了这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核查工作。

工龄上的误差真的很少,可能因为这个涉及每个人的收入,即便组织上搞错,个人也一定会来纠正的。艾可还真核不出工龄上的误差,但是因为他太过认真,原始材料中与工龄无关的内容,他有时候也会多看一两眼,结果这一两眼,就看出问题来了。

是一个叫刘子葵的同事,艾可觉得他的年龄有误,因为艾可记得去年单位春节联欢会发吉祥物的时候,他上台领了一只兔子。

也不是艾可看见的,那时候他还看不见,是他听见的,他听见刘子葵说,我要这只卡通兔子,我女儿喜欢。

这是单位每年的规定,属什么属相,到年底联欢会,可以领取一只玩具动物。领了兔子,那他就是属兔子的,可是他的原始材料上填的年龄,那一年不是兔年。

艾可疑惑,找了个机会悄悄地问人事处处长,那个刘子葵是属兔子的吗?

处长正低头忙着手里的活,听到了艾可问话,却好像没有听懂,抬头看了他一眼,反问说,属兔子?刘子葵?他属不属兔子,有什么问题吗?

艾可说,可他的原始材料上是某某年的,某某年的人不属兔子呀。

处长轻描淡写地说,哦,那是他自己的事情。

艾可就奇怪,忍不住说,李处,你们不告诉他吗?不让他纠正吗?到时候他会误以为组织上要他提前退休呢。

处长说,几时退休也不是我们的事情,是档案的事情,我们说了不算——

处长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他觉得艾可莫名其妙,就忍不住直接挤兑他说,艾可,从前他们都说你是个瞎子,你现在是不是以为你的眼睛比别人都亮啊?

艾可闷声不响了。在处长那里碰了钉子,不敢打扰了,只敢去麻烦另一个同事,问他怎么回事。

那同事笑道,呵呵,你以为你真的看见了哦。

艾可有些懊恼,但他也不笨,知道这里的水深,不想试水了,只可惜,已经迟了。

刘子葵在走廊里拦住了他,满脸恼怒地说,艾可,我跟你八竿子都打不到一块儿,你凭什么造我的谣言——本来我这次有希望提一级,被你一造谣,对手乘机放风说我过龄了。

艾可整个蒙了。

他不仅自己被怼,连累人事处也受了批评,没几天艾可就被人事处退回去了。

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艾可去医院检查完眼睛,回来十分沮丧地告诉大家,完了,我的手术失败了。

大家都关心他,问他是不是又看不见了,艾可说,不是马上就看不见,是会一天比一天差,最后回到原来的样子。

大家哀叹惋惜。

果然,艾可的眼睛一天比一天瞎,没几天,他就恢复到从前的那个几乎等于零的视力了。

有一天艾可去上厕所,听到有两个同事议论他。

一个同事说,哎,听说办公室的那个艾可,眼睛又不行了,手术失败了?

另一个说,是呀,他好像运气不好,都说这类手术已经很成熟了,偏偏到他就不行。

那一个的声音似乎有点疑惑,他真的又看不见了?可是我在走廊里碰到他,看他的眼睛,贼亮贼亮的呀。

这一个声音倒很果断,说,那谁知道呢?

他们一起呵呵了几声,走了。

艾可揉了揉自己的眼睛,心想,是呀,谁知道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医生关于手术能否真正成功的交待,艾可并不在意,因为他还沉浸在重获光明的喜悦和震惊之中。
B.在办公室任务繁忙之时,主任选择将艾可调往人事处,表明他对其无意中暴露出他与小金的关系的不满。
C.“你以为你真的看见了”一句颇有深意,既是同事对艾可问题的回应,又暗示出了现实社会的复杂性。
D.小说结尾借两位同事对艾可的议论,意在说明人们并不同情艾可的遭遇,体现了现实社会人情的冷漠。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艾可的视角叙事,重点展示了他由看不见到看见的经历和心理困惑,也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B.同事们对待艾可的态度形成了前后对比,眼睛不好时大家对他都很客气,眼睛好了却连续遭到他们的排挤。
C.小说善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比如处长面对艾可询问时“越来越难看”的脸色,表现出对其的不耐烦。
D.小说中的对话没有冒号和引号,而是与叙述整合在一起,使情节更加紧凑,也使读者更自然地进入故事。
3.重新“看见”的哪些现实让艾可感到吃惊?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小说从“艾可看不见”这一情节开始,又以此情节结束。这样处理有怎样的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家老哥

梦野

噔噔噔……

秋天走来了,大地是金黄的衣衫,这峁那梁那洼,都有着丰收的表情。这些天来电话,大都是关于庄稼的。

陕北雨少,神木头顶着内蒙古,更少了一点。发芽、出苗、长穗,哪个阶段都不能少雨。今年的大暑,张开了干渴的喉咙,雨好像一直在路上,还是唰唰地赶来了。乡间出身的我,更多的时候,挂念的是老家的收成。秋色宜人时,我的哥哥们,常把我的视线,牵引到手机的屏幕上。

可我没想到,这次是同辈人怀怀打来的。

我走到散岔村,有信号了。

噢。

你在哪?老弟。

我在黄河边上,老哥。

做啥着了?

采访!

我的一句采访,把老哥给僵在那里,竟然说不出话来。他大约也没想到,我一个文艺管理者,怎会跑那么远,乡音扑鼻地亲近泥土。况且他知道,我不是个记者。

我想的,没进村小的他,放在作业本上,能画个放大身形的红勾。毕竟他是住在村里的,①山肩挨着肩,挤一挤,将他紧紧围住了。外面的世界,还需一点一点地打开。

那你到外省了?又出远门了?

没有啊!

那你在哪呢?

就在咱神木。

噢!我想起来了,是不是在马镇的枣林里?

不是,一路南下,在万镇啦!

我能想象来,老哥那辆黑豆色的摩托车,抱着一个绵羊肚似的油箱,靠在了路边,摘下他枣红的头盔,在把手上晃悠。

来城做啥?

给你送点吃的,南瓜、西瓜、豆角。

豆角?

我心头的热度一下就上来了,豆角、豆角……前一阶段,他不是托人已经捎来很多了吗?我吃了他的不少豆角,充盈着乡情的面容,紧贴着我年少的梦。

我不能回家了,今晚要住在老乡家。

正要给你说了,这路走不成了,刚下过大雨,正抢修着了。

那你回去吧!

那我回吧,村主任说下午还有事了。

嘟——我仿佛听到怀怀绝尘而去的油门声,愈来愈大了。路旁的小榆树,一棵一棵,嗖嗖嗖——摔倒似的。

有啥事呢?我想起怀怀的来。

父亲从沟里,开辟出一块菜地,他老让我一大早去浇水,我一个小孩子,总有怀怀来,一担一担地挑,把我的瘦影,晃出了园外。我说浇你家的,他说昨晚浇过了。我回老家收秋,他总会把老黄牛借给我,把装满车的糜子,用绳子勒得紧绷绷的。我结婚,他卖了羊给我借钱。正愁着没有房子,他说他的牛厂可以担保。吧嗒吧嗒……暴雨当中,他从危房里抱出两个邻居老人,维修村委会,暮色中闪了腰的老墙,轰隆隆——差点将他压住。

凉意,从秋夜的窑洞里飘进来,咝溜溜的,穿着老乡夹克服的我,仿佛和一个心仪的人,悄悄相逢,心中有着说不尽的暖意。

你回去忙啥了?

修路,快要收秋了。

今年庄稼怎么样?

最好了!你回来看看吧。

怀怀喜滋滋的感觉,一下就钻入我滚烫的耳廓,一次次在我的心窝里翻腾。③最好了!最好了……我想起去年秋末,全村平整土地,率先要在栏杆堡镇建公墓,起初,群众是有些顾虑的。他打电话来,说我是荣誉村民,要我回来一趟,帮他在会上宣传政策。我惊讶他的感召力,与群众是那么自然的贴近。轰隆隆的,身为小组长的他,竟指引着推土机,爬上自家刚收割过的地头。一台推土机来了,另一台也跟着来了,山梁上的轰鸣声愈来愈大。土地效益最大化,农民们有了新的盼头,仅他所在的小组,就推开了八百余亩土地。

准备给我的那些豆角,你给乡亲们吧。

没有。

那哪去了?

堵车那里,碰到在咱村教过书的薛老师了。怀怀感念着说,我给他了,时光不饶人,他也老了。

给得好啊!

挂了电话,怀怀的身影,又浮现在我的眼前。④我突然觉得,不是一个老哥,是无数个,无数个老哥,都在我的身旁。

噔噔噔……

市农业局的一个朋友说:你们镇也有好事啦!

啥好事呢?

平整过的土地,要发放补贴了。

怎么发?

按亩数。

啥时候发?

庄稼收完,就要开始了。

好事好事嘛!

我一下就有了别样的感觉,乡村富裕的风,吹得呼啦啦的。在神木新区灯火通明的夜里,我又睡着了。惊醒我的是大雨点,像忙着赶路,扑棱棱的,在窗玻璃上前呼后拥着。

五谷丰登,化作全市人的笑脸,一张一张的,像喜迎着佳节。逢星期天,我给怀怀买了一箱家乡的麟州酒,还有猪肉、粉条、豆腐,想再鼓舞一下他的干劲儿。

这么好的高粱,咱们也可以酿酒了。他指着自家的承包地,是那样的豪迈。

我没想到,重生了的土地,庄稼长势比想象的还要好。从长梁到后峁,从阴峁到峰山,从麻燕山到桃树山……大地都穿上了深绿的衣装,点缀着各种丰盈的色彩。谷子、糜子、黑豆、荞麦、玉米……像老朋友,以翘望的身形,向着我俩接连招手。

怀怀一家人张罗着,乡亲们盘腿坐在土炕上,你言我语,个个喜笑颜开,酒杯杯里起起落落,溢出高粱的醉色。农家人聊着农家事,赞叹道路、住房、饮水等方面的新变化,我的心里满是感奋,直到夜深才睡去。

喔喔喔——让我醒来的是鸡鸣声,它们又在呼唤着勤恳的人们。

醒来多好啊!我不禁想,在老家做梦,挺有意思的,梦见我又回到老家,快意地见到了老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运用拟人、比喻手法,写出了快要秋收时的景象,也写出了“我”内心的喜悦。
B.文中大量的拟声词,多角度表现出了乡村的生机活力,非常生动形象,极富画面感。
C.怀怀没进过村小,却能带领百姓开辟出一条致富路,这一对比凸显了他的人格魅力。
D.“我”和市农业局朋友的对话,简洁明了,透露出政府对百姓走向富裕的政策支持。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挨着”“挤”“紧紧”等词描写出了山连绵不断,为下文平整土地致富等情节埋好了伏笔。
B.句子②中的两种感觉,一凉一暖,一外一内,构思巧妙,既点出了环境,也暗示“我”情绪的起伏。
C.句子③表面是对怀怀话语的重复,同时也是“我”的感慨,重复性的表述加上省略号,余味悠长。
D.句子④中由“一个”到“无数个”,让“我”感受到了乡情的亲切,引申出乡村人物的群体形象。
3.“我”身在老家却又做梦回到老家,这样写有何巧妙之处?请分析。
4.曹禺认为“写戏主要是写‘人’”。学校话剧社准备组织五四青年节汇演,假如你是编剧,需要把本文改成剧本,你计划从哪些方面塑造怀怀这一人物形象。
2024-05-16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褐纸鸢

牛维佳

车一上国道,方老就坚持亲自驾驶。牛仔这才明白,为什么他有高速不走非要上国道,原来早就动了这个心思。他可是年过九十了!牛仔不同意,方老也不再废话,要下车杵上拐杖自己走。牛仔无奈,只好哄他说这里路况复杂,等到人少车稀了再让他开。

牛仔自小景仰爷爷,大了就变了,觉得他其实很平常,越老越成了一个自以为是的犟老头。这次赶着清明去沂蒙老区扫墓,牛仔是有所犹豫的。他对爷爷那段抗战的历史感兴趣,但又忌惮他的固执,不大想陪他去,今天一开始果然就出了问题。

牛仔对爷爷在山东抗战的事还是知道一点的,这次爷爷又讲了一个他从来没讲过的故事。

方老的部队在沂蒙老区打过游击。那个时候土匪四起,也打着抗日的旗子,干的却是打家劫舍的勾当。八路军的办法是做思想工作,晓以民族大义,具体做法是先了解土匪们的构成,清除顽劣分子,再去说服收编他们。

方老是本地人,教导员去做工作的时候特意把他带了去。有一次,谈判还没开始就出了意外。一个脸色发白个头瘦高的小土匪太紧张,作势摆弄手上的老毛瑟枪,不料却弄走火了。枪声一响,双方差点就动了手。教导员厉声呵斥他们不守信用。土匪头子恼火差点坏了事,拔出枪要干掉那个冒失鬼。

这时,方老却为他说了一句话。说对方那把老毛瑟容易滑膛走火,等他们归顺了八路军,可以换把七成新的汉阳造。那个小土匪以为自己算是到点了。不料这个一触即发的场面却被方老一句话给化解了,反而使收编顺利地完成。土匪们看到的是八路军的强大和自信。

事后,那个小土匪提着一坛酒找到方老,表示感恩,此后他们成了感情不错的战友。

他叫高飞。

后来团长让高飞进了方老所在的侦察连。据说上头是看他学过小九九,手挺巧,会写写画画,随便就可做个风筝,说明他心细,说干侦察就要这样的。

进了鲁南境内,方老就开始嘴里念念有词地唱: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哎,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方老兴致很好,让牛仔停车。牛仔以为他要方便,或者看看油菜花,正好自己也要方便,停了车就去了厕所。待完事回来,发现驾驶座已被方老占据,便连请带拖想让他回到自己座位。方老却像被黏上了一样,纹丝不动。

牛仔急了,说要报警。方老理都不理,喝令他上车,接着就启动了车。没想到方老这么一开就是一百多公里,已经快到了沂水。牛仔看着还顺利,也就渐渐地放下了心。

路边还是鲁南的乡间风光,方老一边看一边在想着什么,嘴里念念有词。他说这里空气的味道都还是老味道……

牛仔怕累着爷爷,建议找一户农家,吃个农家饭。方老表示同意,边开边找地方。不一会儿就给他们找到了一处。这户农家有一老一少,那老的问明了来意便迎了他们下车。山区村户很散,这里就几家。看见这家来客了,乡邻老少没事的都围过来看热闹。

方老问他们老辈的事还记不记得。老头说看什么事了,要说德国传教士和日本兵的他也知道些。

方老说就说日本那块儿的。老头点点头,说这一带是游击区和根据地的接合部。有一次日军得到了一个准确的情报,说八路军有部队在这一带,就进行了偷袭。但奇怪的是,八路军好像天上有眼,总能顺利突围。八路军怎么知道日本人的兵力部署?那是因为鸟兽也在助力八路军,每次突围都有鹰隼在空中出现。日本人总是落空,最后什么也没捞着。这个传说是真事,现在的学生都知道……

饭后,告别。回去的路上,牛仔一本正经地说,什么鸟兽的那么玄,回头我查查资料,肯定都是民传,不是信史。

方老没理他,过了一会儿,悠悠地对牛仔说:那老农说的并不假,我们当年可不就有千里眼!接下来他说了一件往事。

1943年夏,抗战最困难的时候。日军实施铁壁合围政策,进攻一次接着一次,不给喘气的机会。那天一早日伪军就把他们一个旅部和一个主力团,给围在了一个七八公里见方的山谷里。当我们的警戒哨发现的时候,对方已经控制了周围的两个山头,子弹炮弹呼啸横飞。很快,八路军的预备队都全用上了,节节阻击,牺牲不小,压力巨大。

这时刚才提到的那个高飞出来了,他主动要求自己去山上侦察,寻找敌人包围圈的缝隙。高飞手持几只风筝说,现在风力不错,他要是放了纸鸢就说明那里有空隙和机会,部队就要马上从那里突围。后来部队果然凭着高飞纸鸢的指引,顺利地突破了敌人的接合部,成功突围。

事后高飞被记了一大功,提升为副排长。炮兵连长也找到高飞,和他商量了一套土方法,用他的纸鸢为炮兵观察员通报目标的密位、坐标。以后作战中屡试不爽,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纸鸢通讯法很快在部队推广开来,不久,高飞被提为副连长。但是在日本人投降前半年,这个高飞却还是战死了。

那次遭遇战,战斗一开始就对我方不利,东西方向是日军,有汽车机动。为了搞掉敌人的指挥部,侦察连连续派了两次炮兵侦察兵上去,都没了动静。最后高飞只好自己带了几个战士摸过去。

那天正好有风,四十多分钟后,高飞那边的褐纸鸢就可以看到了。纸鸢上传递的密位、坐标显示敌人的指挥所和炮兵方位。我方炮兵试射校正后连续进行了三轮急射。

敌人也发现了高飞的观察点,立刻集中火力对他们进行炮击。为了掩护高飞,我们的炮兵加大了射击速度。一时,两处都响起密集的炮声,硝烟弥漫,土石横飞。

二十多分钟之后,战场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日军进攻渐渐终止了,后来悄悄撤出了战斗。

战后,他们怎么找就是没有找着高飞,就像气化了。这样的事战场并不少见,一仗下来人给打没了。大家心里都是明白的,都默默地脱下帽子。

方老说那次敌人是坐上车跑掉的,我们的两条腿追不上,当时要是有车开,绝对不会便宜了他们……

牛仔恍然明白了一件事,爷爷为什么这一路执着于开车,原来是有这样一个情结。

牛仔半天都没再作声,只听见沙沙的车轮声。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去沂蒙老区扫墓,牛仔的态度是犹豫的,因为他既想借此了解爷爷的那段抗战经历,又对爷爷的固执有所担心。
B.“土匪四起”及收编谈判时出现的擦枪走火事件,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从事革命工作的凶险。
C.进入鲁南境内,方老或哼唱革命小曲,或低声自语,写出了方老故地重游时,触景生情,心怀感慨。
D.“牛仔半天都没再作声”,说明他理解了爷爷,这次长途祭扫也成了他精神洗礼、思想共鸣之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脸色发白个头瘦高”这一细节,暗示“小土匪”不一般,也使读者对高飞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B.去老农户家里吃饭这一情节的设置,既符合长途赶路的现实,又宕开一笔,舒缓了行文节奏。
C.褐纸鸢是以高飞为代表的抗日英雄的象征,也是抗日军民智慧、不屈的抗战精神的象征。
D.小说将英雄高飞的故事套在方老去扫墓的故事中,形成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3.“褐纸鸢”行文过半才出现,但前文已有细节预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
4.高飞的英雄事迹由方老讲出,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2024-04-22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陆佥宪元日喜晴

王守仁

城里夕阳城外雪,相将十里异阴晴。

也知造物曾何意?底是人心苦未平!

柏府楼台衔倒影,茅茨松竹泻寒声。

布衾莫谩愁僵卧,积素还多达曙明。

【注】①写作此诗时,王守仁正生活于贵州山区。②也知:谁知。③底是:终是,实在是。④柏府:御史府,陆佥宪正担任佥都御史。⑤积素:积雪。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里和城外有十里的距离,相距并不遥远,却一个是夕阳晚照,一个是白雪皑皑。
B.诗人询问有谁知道造物主是何心意,表面是质疑造物主,实际诗人自有答案。
C.颈联采用对照写法,御史府上的楼台倒映水面,诗人的茅屋周围高松翠竹流泻寒意。
D.诗人拥布衾而眠,其心境与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布衾多年冷似铁”相似。
2.本诗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剪辑错了的故事

茹志鹃

“你听着,老寿,领导已决定把柴园砍掉,让出地来种麦。”

“啥?”

“今晚上就要组织劳力干了。甘书记不是说了限三天三夜?要放倒树,整好地,下好种,要改变面貌,这是要上报的。”

“……大伙儿……大伙儿都指望着今年的梨呀!”

老寿心里像是插上了一把刀。他晃晃悠悠走进屋子,又走出来,到第八次的时候,星星已经淡下去了,鸡叫了一遍。

老寿伫立在屋前的枣树下,想起那年的淮海战役。那是鸡啼二遍的时候,副区长老甘来了。才几天没见,他瘦落了形,眼窝塌下去了,腮帮子回下去了,一脸黑茬茬的烙腮胡子。围着一张干裂的嘴,裂开的血口子都发了黑。老寿走到门口,伸手就在屋檐上使劲拽了两把屋草,进来就填进灶腔里,点着了火。老寿在锅里添了水,又敲了四个鸡蛋。一边忙一边问遇见啥困难了。

“啥困难?柴草!老寿,解放军打这样的大仗,粮食不用咱筹划,咱连个柴草都供不上,像话吗?土地庙拆了,‘土改’前的那些小破屋也拆了,还有啥?你说!”

是啊,还有啥呢?老寿的老伴刚去世,她心爱的小木柜子上次也支援了前线。“别着急,咱再合计合计。”

等老寿叫来其他党团员、积极分子,只见老甘背靠着炕,双手搭在匣子枪上,头歪到肩膀上睡得正香,桌上那碗汤鸡蛋已经冰凉了。大伙儿蹑着脚,悄悄地围着那个睡着了的人,蹲下来,坐下来,开了一个哑巴会,议题是明白的:柴草。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没有说一句话,可是大家都被紧急地动员了起来:柴草。

散了会,老寿送大伙儿走出屋去,站在屋前的枣树下发起愣来。七棵枣树,他想起老伴儿,那年他们打下的枣,几乎都慰劳了解放军。鸡叫三遍时,老寿已脱了棉袄,抡起斧子。砍到第五棵的时候,他的脖子叫人从后面抱住了。回头一看,是老甘。

那年,这个不算大的村落里,一天放倒了二百多棵树,于是村子成了赤膊村,第二年的春天,当百万雄师飞渡长江的时候,老寿为村里果园培育的梨树苗苗,已有筷子长了。

鸡叫第二遍了。老寿坐在窝棚前的地上,抱着膝盖,嘴里喃喃着什么,像傻了一样。他眼睁睁地看着那汽灯抬来了,锯子斧子搬来了,社员们举起斧子,梨树倒下来了,那用纸包裹着眼见就要收获的青梨,也跟着掉在了地上。

老寿一下子老了,整天坐在那两棵枣树下,一动不动地望。这朦胧的双眼,有人说是气恼苦闷的表现,有人说是他在回忆过去,怀念老甘。谁知道呢!甘书记完成了任务,如今是县里分工抓棉粮油的书记了。

好多天,老寿都迷糊着同一个梦。

反侵略战争爆发了,飞机没日没夜地在头顶上转,村里有那胆小的,没经过战争锻炼的,就像掐了头的苍蝇瞎闹。这时候,老寿打定了主意,站出来,他对大伙儿说话了:“咱眼下第一要紧的事,是要组织起来,我说得分一拨人去挖防空洞。民兵呢,得在仓库前面站一个岗,村前村后是巡回流动哨,祠堂的屋顶高,在那里再安一个防空哨。敌机来了,就吹号报警,大家就钻洞。敌机一走,再吹号,咱该干啥干啥。”不知怎么的,老寿变得怪能说话了。而且腿脚也灵便了。“第二要紧的事,是把老甘找回来,我这就去。”

老寿告辞了乡亲,直往西边的大山奔去。

山哪,好高哦!岌岌的悬崖,沉沉的深渊,怪石流沙,没有现成的路。但是老寿目不旁顾。他翻过一架山,翻过更高的山,还有更高更高的山。山上没有人迹,有的是奇寒、大雪、冷风,还有山石上的冰凌。他拔着霜雪,涉过溪流,穿破了山鞋,挂破了衣裳,终于爬到了山巅,老寿张开双臂,从肺腑里发出一声声呼号——

“……老甘!……老甘!……回来!……回来!……商量!……商量!……”荒山深峪里的回声,也似乎在帮他寻找,“回来!……党的光荣,胜利的保证……”

几天以后,老寿疲惫地回到家里,打好背包,换好了鞋,把干枣灌进干粮袋,准备再去我老甘。忽然有人轻轻叩了三下门。

啊!这不是老甘吗?他就是这么敲门的。老寿赶紧拔栓开门,不禁吓了一跳。进来的是甘书记,他蓬乱着头,身上又是雪又是泥,没一个跟随的人,手里捏着一条空空的干粮袋,一进来就把门关上,气喘吁吁地说:“我是你们的领导。快给我装上干粮,我带领你们行动。”

“我没有粮食。”老寿决断地说。

甘书记冷笑一声,说:“不装也不要紧。我是干部,有你们吃的,就有我的一份。”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来,晃了晃说:“这是有文的,规定的。”说着就要抢干粮。

老寿气得正要爆发,忽然响起了“砰!”“啪!”两下震耳的声音。

“爷爷,爷爷!”孙儿摇着老寿,“咱大队炼出钢来啦!快去看呀!”

“炼钢?谁炼钢?那,那老甘呢?仗不打啦?”

“你说啥呀,爷爷?我说咱大队自己炼出钢啦!有了钢,咱就可以造拖拉机了。”

“哦!拖拉机……”老寿想起很早很早以前,老甘是说过耕地不用牛的。他全白的长眉下面,眼睛又朦胧地合了起来。慢慢地,从他那合起的眼睛里,迸出了两颗浑浊的泪珠。他还想在梦中去找回那威武雄壮的故事来,但现在连这也消遁了。

“为什么不真的找老甘去?”老寿猛然睁大了眼睛,醒悟过来,“对呀!我找老甘去。”老寿颤巍巍地站了起来,颤着走出村去……

(有删改)

【注】①本文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社会生活,被认为是新时期反思文学的发轫之作。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寿在屋檐上拽了两把屋草填进灶膛点着了火这一细节,侧面反映了柴草缺乏的状况,为下文砍枣树埋了伏笔。
B.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老寿虽然在感情上不接受把梨树砍掉,但又为炼出钢来而感动落泪,人物形象立体而生动。
C.“鸡叫”多次出现,别具匠心,使小说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展开矛盾冲突,又巧妙完成回忆和现实间的自然转换。
D.文章通过砍枣树与砍梨树两个生活事件,联结回忆与当下,对比历史与现实,在广阔真实的社会背景中塑造人物。
2.关于文中老寿的梦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着力渲染寻找老甘的艰难,更能体现老寿的决心和其对干部优良作风的热切期盼。
B.老寿在梦中呼喊的“回来!……党的光荣,胜利的保证……”有揭示主旨的作用。
C.梦中的老寿敢于顶撞领导,这是他真实性情的流露,也是他党性真正觉醒的开始。
D.老寿的梦境是基于他对现实的深切忧虑而产生的,尽管是虚幻的,但不乏合理性。
3.同一个人在小说中却有“老甘”和“甘书记”两种称呼,请简要说明理由。
4.小说打破了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而以老寿的心理活动来结构全篇,这样叙述有何好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再造一条河

王东梅

那一年,我爷爷是个战斗英雄。我爷爷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不怕牺牲,身上的一处处伤疤见证了他的勇猛。

也是那一年,爷爷跟随大部队转战到一个叫南泥湾的地方。这里除了漫山遍野的荆棘荒草,人都见不着几个。我爷爷问首长:没有人,和这荆棘荒草打。我爷爷问:咋打?首长说:用镐头,用铲,用脚,开荒。

首长的话就是命令,我爷爷把枪从肩上卸下来,放在地头,和荒山开了战。

首长说:我们打的是一场要让前方的战士们吃饱穿暖的仗。这场仗无论多苦多难,都只能打赢。

当!我爷爷一镐挖到块石头上,镐头溅起点点火星。我爷爷抓起石头,胳膊一扬,石头就被丢进了对面的山沟里。

那一年,我奶奶是洋学堂里的女学生。我奶奶在报纸上读到了一篇关于延安的文章,文章里的延安是革命的圣地。革命的火种,正在延安熊熊燃烧。

就在那一年,我奶奶甩了甩自己的短头发,拎了一只小皮箱,趁着夜色逃出了旧式家庭,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延安向东南四十五公里就是南泥湾,那里正在进行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开荒运动。我奶奶要去看一看,看一看一手握枪一手抡镐的战士会是什么模样。

那一年,南泥湾的畦埂上,一棵枯了半边的老枣树突然又发了芽。陕北出枣,可南泥湾没有河。老枣树不信邪,那一年的春风一吹,老枣树就像被唤醒了一样。战士们开垦出来的第一批荒地撒上种子的时候,老枣树也披上了绿油油的新衣裳。

敌人可不想让战士们的开荒这么顺利,时不时就会来搞一下破坏。首长说:打狗日的!战士们就丢下手里的镐头,抄起地头放着的枪。嘟嘟嘟,嘟嘟嘟,枪口里喷出的火焰无比炽烈。敌人吓坏了。敌人以为拿起镐头的战士已经成了农民,端起枪,他们依然是战场上的铁血战士。

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我爷爷打退了敌人,两膀就有了无穷的力量。我爷爷的镐头就比别人抡得都起劲儿,我爷爷开出的荒地就比别人都多。不知不觉,要表扬他。我爷爷手里的镐头就抡得更起劲儿了。

所以,当我奶奶站在枣树下的时候,我爷爷只顾撅着屁股掘地。

漫山遍野的开荒人,我奶奶也不知道哪一个才是她要找的人。我奶奶就扯着嗓子喊:李大壮,李大壮!

漫山遍野的荆棘荒草挽了手臂拦在我爷爷面前。我爷爷手里的镐头咔的一下刨下去,被刨断筋脉的荆棘就软了身子;咔,再刨下去;咔,咔,咔,石头土块都被刨出来了。我爷爷的镐头不停地刨,耳朵边被咔咔咔的声响填得满满的,哪里能听得见我奶奶的喊声?

我奶奶的一张脸就在枣树下涨成了红枣子。

首长说:这是一群英雄的士兵。在战场上,他们战之能胜,英勇杀敌。在南泥湾,把南泥湾改造成了陕北的好江南,他们是改天换地的英雄。

我奶奶一个劲儿地点头,决心要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英雄们的伟大事迹。

写啥写呀?我爷爷把脑袋摇得像拨浪鼓,服从是军人的天职。在战场上杀敌,在南泥湾开荒。

我奶奶手里的笔就落不下去了。我奶奶说:这也是我的任务呀!

我爷爷说:你的任务可以先放一放。你现在最紧要的任务,是纺纱织布,做一件新衣裳。

我奶奶这才发现自己的洋学生装,被爷爷身上的土布褂子千层底布鞋衬得与周遭那么格格不入。于是,在那个下午,嗡嗡嘤嘤,唱起一首欢快的歌。

当洁白的棉花从纺车上绕出细细的线,当我奶奶手心里的纺锤又肥又胖,当纷纷扬扬的枣花落满我奶奶的肩头,这才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样子嘛!

就在那一天,老枣树看见一朵鹅黄色的枣花飞进了我爷爷的眼里。

爷爷和奶奶的故事多年以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直到他们的塑像和他们用过的镐头、纺车被摆到延安革命纪念馆,他们当年一手握枪一手抡镐的故事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历史。

这些年,我走遍了南泥湾的角角落落,寻访了许多像爷爷奶奶一样的开荒人,这些珍贵的资料而今已经成了最宝贵的文物。我把它们集中到延安革命纪念馆,供更多的人参观。

讲解员当然是我。

本来也可以是我爹。可我爹说,他有更重要的事。

我爹和我爷爷一样,当了一辈子兵,南征北战。老了,跑不动了。我爹回到南泥湾,还带来了他的老部下。他们一个人一把锹,一棵,又一棵,愣是种出了一大片枣园。

我爹说:陕北出枣,可出枣的地方都挨着河。延安有延河,南泥湾没有河。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造一条河”在小说中主要是寓意一种改天换地的精神,父辈们要将南泥湾改造成哺育延安人民的肥沃大地。
B.小说多处细节描写具有象征意义,如“我爷爷”将挖出的石头丢进山沟,寓意革命战士在开荒过程中战胜困难。
C.“讲解员当然是我”中“当然”一词,既照应上文我搜集南泥湾开荒人事迹的情节,又传达出我传承祖辈精神的坚定。
D.我爹口中“更重要的事”是指像爷爷一样参军,跟随部队南征北战,这是我爹对我爷爷革命行为的传承。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次出现“首长”的话,有的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有的借首长之口评论。
B.小说在叙写战士们开荒的同时插入与敌人战斗的场景,看似荒诞不经,却又合情合理。
C.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写了我爷爷开荒的情景,表现了革命精神力量的强大。
D.小说语言凝练而又精当,朴素的语句直接呈现场面和形象,却充满内在张力。

(3)文中叙述爷爷和奶奶的故事时,主要使用“我爷爷”和“我奶奶”的称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枣树”这一物象的丰富内涵。
2024-01-06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四区统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对下列各句的艺术特色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诗经》诗句,将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变成了诗人对贤才的思慕。
B.“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淳朴宁静又充满情趣的村居图。
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描绘天姥山的雄伟气势,动态感强烈。
D.“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反衬周郎,“雄姿英发”的周郎正衬“早生华发”的词人苏轼。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飞天》(节选)

海漄

崇祯六年,北京。

孙元化一死,徐光启在朝中再无牵挂,开始着手将酝酿已久的飞行器设计方案付诸实践。他将制好的轻气用猪脬做成气球储存,尽管保存时间不长,但好在已找到了制备轻气的方法,可以即充即用。考虑到轻气易燃易爆,他寻来工匠,以竹篾编成一个水滴形的巨型竹笼,将数千个氢气球禁锢其中。再以竹笼为骨架,在外层缝上牛皮,制成了一个双层气囊。为防止这巨型气囊飞走,徐光启在气囊四周留有挂钩,通过绳索系于地面,停在后院空地中。

到这年入夏之际,徐光启的飞行器终于大功告成,各部分已组装调试完毕,只待试飞了。因飞行器飞行原理来自龙,又以火箭推动,徐光启便将这飞行器命名为“神火飞龙”。

徐光启为飞天之梦追寻半生,古稀之年终可得偿所愿,心中快慰,对朝廷上的争斗纠葛更加淡漠,浑然不知自己研制飞行器的行为已被宫中耳目盯上。

这日早朝后,崇祯独留下了徐光启。

徐光启不闻崇祯发声,正心中疑惑,却听一声脆响,一个卷轴被抛于他面前。

“徐光启,你倒与朕说说,这是何物?”崇祯终于开口问道。

徐光启连忙捡起卷轴,展开一看——上如巨型水滴,中间略小,下悬吊舱,画的不就是他制造的神火飞龙么?原来皇帝早已派人暗中监视自己,不但绘下了神火飞龙的图样,还偷偷拿走了一个氢气球,那图样绘制精细,显然耗时不短,自己竟毫无察觉!

“回禀陛下,这是臣费数十年光阴研制而成的飞行器,名为神火飞龙。”徐光启如实答道。

“神火飞龙?徐光启,你好大的胆子!此奇技淫巧之物,你竟敢妄称为龙!安得是何居心?”崇桢厉喝道。

“臣不敢!”徐光启大惊失色,未曾想飞行器的名字竟也触到了皇帝逆鳞,自然不可能将命名由来如实相告,便急中生智道:“启禀陛下,这飞行器可载人飞天,同时携带火药数百斤。若大量制造,便可奇袭盛京,于空中将火药投下,不损一兵一卒,即将盛京化为火海。以此扬我大明国威,故称之为神火飞龙。”

“徐光启,你可知朕为何非杀孙元化不可?”崇祯目光炯炯,突然问道。

“臣……不知。”说到被冤杀的爱徒孙元化,徐光启心中大恸,却不敢在崇祯面前表现出来。

“哼,你与孙元化有师徒名分,情义甚笃,在你心里,对朕怕是不满得很吧?朕告诉你,朕最恨不忠之人!”崇祯恨恨说道。

“陛下,兵变确因孙元化过失所起,但仅仅因为叛军将他释放就认定其为同党,实在太过冤枉,若是如此,他又何必回京?”徐光启忍不住争辩道。

“不久前,孔有德率叛军携火器、船只投降女真,边关局势愈发严峻,朕便明白,孙元化没杀错!孙元化所学皆传自于你,若不是念你四朝元老,劳苦功高,朕连你也不会放过,你竟然还敢在朕眼皮子底下研制什么神火飞龙?!”崇祯接着说道。

话说到这,崇锁杀机已露,徐光启飞天之梦尚未完成,便已招来了杀身之祸。想想陶成道和孙元化,如今都已身死名灭,这个世道,容不下他们这等才华横溢,超越时代之人,就连自己追寻一生的飞天,抑或是黄粱一梦?

沉默半晌,徐光启迎上崇祯冷厉的目光,说道:“臣死罪,飞天乃臣毕生之梦,如今万事俱备;还望陛下成全。臣保证不将神火飞龙制法流传于世,届时飞抵盛京的除老臣之外,绝无第二人,若是计划失败,臣便引燃火药,断不会让神火飞龙落入敌手,反噬陛下!”

回到府中,徐光启忍痛将自己苦心编写的关于飞行器、龙、轻气、火箭的书稿一一烧毁。他明白,今日为了争得飞天的一线之机,他已经将自己逼上了绝路。

后半夜里,他爬上吊舱,转动绞盘,松开空气囊尾部的开口,将它排空后又反向转动绞盘,重新拧紧开口。随后,他挥刀割断了系于地面的绳索,也割断了他与这尘世的最后一丝羁绊。

神火飞龙在巨型轻气囊的带动下缓缓升起,熟悉的院落变得越来越小,偌大的北京城在他眼中徐徐展开。他,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终于飞起来了。

这一刻,徐光启等待了几十年,这段时间里,利玛窦、孙元化这些能理解他的人相继离开人世,他一个人孤独地走到了最后。他原以为,当这一刻来临之时,自己会欣喜若狂,但此时的他,却出奇的平静,有的只是轻松,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充满了他的心和身体。他总算可以不再理会凡尘俗世中的纷扰,摆脱所有的羁绊,在这无边无际之境中随心畅游。自古以来,人们对天空,对飞翔的向往,就源于此吧?

神火飞龙的速度,比他预想的要快。越过山海关之后,便是女真腹地,沿途星罗棋布的要塞,已无狼烟再起,这曾是他和孙元化勉力维护大明的地方,如今却已尽归敌手,大明抛弃了这里,也抛弃了孙元化和自己,徐光启不禁黯然。

担心错过目标,徐光启不敢休息,待到入夜,前方出现一片灯火,自出关以来,这是见过的最大一座城市,这就是他此趟奔袭的终点,盛京。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对飞行器的详细描写,说明徐光启精通科技原理,痴迷“飞天之梦”。
B.崇祯皇帝派人暗中监视徐光启,体现了他多疑自负的性格特点。
C.孙元化被杀,是因为他被叛军释放,即可证明他是叛军同党。
D.看到曾经的大明土地归入敌手,徐光启黯然神伤,因为他明白大明败势几无挽回之地。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飞天”是小说的核心事件,全文的内容围绕“飞天”展开,结构精巧。
B.本文在叙事中融入议论和抒情,体现了徐光启对科学、人生、时代的独特思考和深沉喟叹。
C.作者综合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成功塑造了徐光启忠于理想、坚守正义的形象。
D.本文中出现了徐光启、孙元化、利玛窦、崇祯皇帝等真实历史人物,弱化了小说的“科幻性”色彩。
3.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徐光启的心理变化过程。
4.2023年10月21日,中国作家海漄获得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评论界一致认为海漄小说是“执科幻之笔丰富历史书写”。请结合本文分析“历史+科幻”的表达效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