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槐根梦

郭辉

沉入无边的黑暗里。

不见阳光的日子,过了很久,很久。

只是凭着感觉,才知道自己高扬的旗帜,是绿色的,

爱在风雨阴晴中,喧响不同的季节。

一辈子,永远只能与自己虚无的影子对话。

却总是那么坦然,那么仁厚,如同身旁默默无闻的泥土。

最为欢欣的,是自己身上那一枝枝梦想,会准时在三月,

迎着浩浩东风,青青翠翠地摇曳。

多少个蓬蓬勃勃的春天走过去了……

终于,那个扛着电锯的秋日,翩翩走了过来。

在一阵欢乐而又痛苦的震颤后,伟岸的身躯,依依惜别,轰然倒地。

一部向上的历史,就这样撕落下——最后一页。

岁月无情,往事如烟。

孤零零的心,却深怀着一个强烈的渴望不愿死去。

——谁能挖我出土?

——谁能赠我一柄雕刀,雕一尊崭新的生命!

1.文中两处加点的词语如果分别改为“青翠”和“蓬勃”,意思与原文基本相同,而原文表达更好,请简析原因。
2.请简要概括槐根的梦想。每句不超过10个字。
2024-03-2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小题。

步至东皋

高启

斜日半川明,幽人每独行。

愁怀逢暮惨,诗意入秋清。

鸟啄枯杨碎,虫悬落叶轻。

如何得归后,犹似客中情?

【注】①高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因不满朝廷的高压政策,内心充满痛苦和压抑,辞官归里,后创作此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扣题,写诗人置身东皋,感受到环境的寂寥冷清,流露出了孤独寂寞之情。
B.“愁”“惨”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极不平静,从而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C.尾联以主客问答方式作结,含蓄地表现出诗人郁结于胸、难以言传的复杂情感。
D.本诗与《归园田居(其一)》都写归隐,都思考自然和生命,但情感基调不同。
2.明人谢徽认为高启的诗“缘情随事,因物赋形”,请以本诗的颈联为例进行分析。
2024-03-21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漫水村的好日子

王跃文

漫水是我村子的老地名,每次回去,都见村上有人家起新屋。低矮的老木屋慢慢消失,新房不断建起。若要问谁家起新屋花了多少钱,主人都只会谦虚地摇头笑。我知道,村里人都在通过自己的勤劳努力,过上好日子。

溆水河从南边深山里奔腾而下,流到我的村子漫水,水势早已平缓。河两岸是宽阔绵延的平地,田里的水稻、玉米、红薯、油菜、甘蔗、橘子、西瓜,四季不绝。老辈人没出过远门,直把家乡当平原。我同老人谈天,告诉他们溆水流入沅江,沅江入贯洞庭,洞庭汇入长江,长江奔向东海。

漫水真是个美丽的村子。记得小时候,老木屋家家相连,窄窄的村间小路多铺着石板。我夏天喜欢穿木屐,走在石板路上梆梆响。遇着村里的长辈,必站在路边行礼。隔上三五家,便可见大大小小的池塘,塘里养着大白鹅和大麻鸭,卸犁的耕牛泡在塘里戏水。鹅和鸭喜欢把头插进翅膀里,安闲地浮在水上睡觉。我夏天常常跳进塘里玩水,梦想自己也能有鹅鸭的功夫。村里最大的塘在王家祠堂前面,名字就叫大塘。乌桕树、松树、柳树,沿塘坎长着,树上落满麻雀、喜鹊、乌鸦、白鹭。一条小溪从大塘穿过,满塘清澈的活水,引得孩子们最爱在大塘游泳。

村里人每天都下地做事,勤快是受人敬重的。小时候,妈妈夸我肯做事,我便越做越起劲。半夜醒来听得刮大风,我有些睡不着。村外山上必定落满了松茅。天刚微明,我就从床上滚下来,取下竹筢子和筲箕,飞跑着上山去。路上会遇着些大人或同龄人,他们也是去筢松茅的。各自心里都藏着一片山坡,那是大家多年筢松茅常去的老地方。有时起大雾,筢松茅的人鼻子碰鼻子,才看清对面的黑影是谁。相互玩笑着打个招呼,又消失在严雾紧锁的松林里,山里远近都听得见竹筢子的响声。

新鲜松茅的清香很好闻,颜色嫩黄也好看。筢松茅时,倘又遇着一窝好枞菌,那天便是好运气了。我那会儿虽然力气不大,但挑着满满一担松茅也不觉重。松茅原本就不怎么砸秤。我把松茅稀里哗啦地倒在场院里,用扁担挑开摊匀,好让日头晒干。妈妈已做好早饭,我三扒两咽吃过,背上书包往学校跑,坐在课桌前打开书本,身上还满是松茅的香。

松茅毕竟不经烧,家里要有足够的柴火,还需要上山砍柴。山林都是封禁的,只能砍松杉之外的杂木。离家近的山上,稍高大些的杂木早已砍尽。我人小,去不了太远的地方,只能在离家最近的山上,砍贴地生长的檵木丛。偶尔会砍伤手,有一回,伤口砍得太深,我用柴刀刮下油茶树皮上的黄色粉末,涂敷到伤口上,居然把血止住。事后伤口亦无感染,大概是油茶树的植物碱能杀菌消炎吧。

当时,农村节能很受重视,不断推广各种节能灶。那些年,原是县里干部的父亲已回家当农民。他是读书人,手又灵巧,就自己动手打节能灶。父亲按新介绍的灶型,打了一款牛尾灶,引得村上的人都来学习。原理大致是两锅串联,共一孔灶眼烧柴。第一口锅煮饭,第二口锅炒菜,烟囱装在灶尾。用牛尾灶做饭炒菜,需主妇事先盘算清楚,眼快手疾,行云流水。

我那时除了上山砍柴,别的农活也干,插秧、薅田、锄草、刨草皮、捉棉虫、收稻子,只是没资格鞭牛耕地,那是成年男人干的事。我想等自己长大,不会再用牛耕地,我会去开拖拉机。那时,力田劳作的社员都相信,手头很多事以后都是机器干的。

十九岁那年,我离开那个叫漫水的村子。尔后,离家越来越远。父母仍在老家,我有空便回去探望。每次回去,都见村上有人家起新屋。低矮的老木屋慢慢消失,新房不断建起。若要问谁家起新屋花了多少钱,主人都只会谦虚地摇头笑。我知道,村里人都在通过自己的勤劳努力,过上好日子。

大塘坎的树上仍是落满麻雀、喜鹊、乌鸦、白鹭,塘坎边的坪上却像城市小区公园,装有各种健身器材。晚上,村妇们在坪里跳广场舞,男孩子打陀螺,女孩子跳绳。男人们爱玩着健身器材摆龙门阵。池塘里的大白鹅依旧伸长脖子高亢地叫,一只鸭捉了一条鱼引得一群鸭争抢。塘里却不见耕牛。村里早已没有牛耕,而耕地的机械却比当年的拖拉机更先进。

漫水是我村子的老地名,不知何故过去竟有多年被人改作“万水”。许是有人写字偷懒吧,但村里人仍把“万水”读作“漫水”。2012年,我创作了中篇小说《漫水》,用的就是家乡真实的地名。这篇小说后来获得鲁迅文学奖,并在英国翻译出版。乡亲们很高兴,又把村名改回漫水。

父母都已是九旬老人,不肯出远门。母亲说,乡下同城里也差不多,又比城里清静。又说,如今村里人住得舒服,不要去井里担水,不要去山上砍柴,都用自来水和液化气。娘是劳动惯了,只道如今日子过得轻松,会不会把年轻人养懒了。

有年春上,我回家看望父母,饭菜刚刚上桌,五只燕子飞进来,脆亮脆亮地叫,绕飞三匝,又翩然而出,像极了时下流行的快闪。妻惊呼:五燕旋堂,好吉祥啊!是啊,如今漫水人幸福吉祥的日子,不正是祖国发展的缩影吗?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作者历数漫水村地里的庄稼、四季的瓜果、沿塘的树以及树上的鸟,在客观上展现了家乡美丽宜人的生活环境。
B.文中两次提到“老木屋慢慢消失,新房不断建起”,作者在为家乡变化高兴的同时,也表达出了对岁月流逝的伤感。
C.将村名由“万水”改回“漫水”,既有以“漫水”命名的作品获奖的因素,也是基于对老村名根深蒂固的心理认同。
D.文中的父母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村庄,体现出乡土社会安土重迁的特点,与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观点具有一致性。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详略结合,既有对家乡风物的简单罗列,又有对筢松茅、打节能灶等的细致描述。
B.与“我离开漫水村”的表达相比,“我离开那个叫漫水的村子”饱含着依恋不舍之情。
C.文中用了“薅田”“砸秤”“塘坎”等极具地方特色的口语,增添了文章的乡土气息。
D.文章结尾的五燕旋堂画面含有象征意味,含蓄地提醒人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好日子。
3.文章标题为“漫水村的好日子”,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好日子”的含义。
4.本文入选《记得住乡愁》一书,如果你是该书编辑,请说明入选理由。
2024-03-21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其三)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周总领、王漕、赵守置酒南楼,席上留别。

折尽武昌柳,挂席上潇湘。二年鱼鸟江上,笑我往来忙。富贵何时休问,离别中年堪恨,憔悴鬓成霜。丝竹陶写耳,急羽且飞觞。

序兰亭,歌赤壁,绣衣香。使君千骑鼓吹,风采汉侯王。莫把骊驹频唱,可惜南楼佳处,风月已凄凉。在家贫亦好,此语试平章

【注】①陶写:怡悦情性,消愁解闷。②骊驹:古代告别时所赋的歌词。③平章:品评。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两句紧承小序的内容来写,“折柳”“挂席”代指送别、远行,点明主题。
B.“二年”两句寓庄于谐,写作者两年来调动频繁,往来江上,以致游鱼飞鸟都嘲笑他。
C.“丝竹”两句写作者与友人陶醉音乐、举杯换盏的场面,渲染了宴会上热闹的气氛。
D.“使君”两句写在座的周总领、王漕、赵守、汉侯王等友人,排场盛大,儒雅风流。
2.这首词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4-03-06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车

徐鲁

那时候,这个偏远的小山村还是热闹的,村里还有许多的少年。

曾经,他们一起站在家乡高高的山巅上,遥望着远方湛蓝的天空,天空下是一片蓝得耀眼的大海,大海上缓缓移动着银色的帆影……

曾经,他们沿着丛林和芦花飞舞的山路,在风雨里骄傲地奔跑,“哟嗬嗬……”地呼叫,一边奔跑呼叫,一边挥动着脱下的衣服。每个小小少年,都是那么勇往直前……

曾经,当弯弯的彩虹升起在山的那边,大海上有大团大团的白云在舒卷,他们会攀爬到结满松塔的松树上,眺望远方那永远也望不见尽头的群山……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村里的少年越来越少了。孩子们都不愿住在这样偏远的小村里了。他们就像在秋天里迁飞的椋鸟,纷纷跟着进城打工的父母亲远去了,去到了谁也不知道的城市和远方。

现在,只有小秋和另外几个孩子,还留在小小的山村里。

小秋是一个孤独的孩子,在他很小的时候,爸爸就离开了他,他和病弱的母亲生活在一起。他们住在小村的边上,离他的家不远处,有一个小小的火车站。

每一次,小秋背着柴火回来的时候,就会站在那里,默默地望上一会儿。火车鸣着汽笛驶来了,然后又鸣着汽笛远去了。

有时候,他会独自坐在晚霞映照的山坡上,看火车拉响汽笛向远方驶去,一颗少年的心。仿佛也跟着火车飞得很远很远。

小秋很爱他的母亲,小小年纪就担起了照顾母亲的重担。只是,他家的小屋总是黑咕隆咚的,低矮、暗淡,还有一些冷清。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学会了干各种各样的农活儿。挑水、砍柴、犁地……他是一个那么勤快和懂事的少年!

他和母亲在自己的乡土上辛勤地劳作着,过着平平淡淡和艰辛的日子。他家的小屋附近也很少有人家。小小少年的脸上,总是带着几分淡淡的寂寞和忧伤。

他仅有的一点欢乐时光,就是当他看到火车从远方驶来,在小站上停留那几分钟的时刻。

这时候,不管他手头正在干着什么活儿,一听到汽笛的长鸣,他就停下手来,默默地望上一会儿。有时候,他也会飞快地向小车站跑去。他计算得是那样精确,几乎总是和火车同时到站。

黄昏的时候,每一节车厢里都亮起了温暖的灯光,车厢里拥挤着各种各样的人,看上去是那么的热闹。对这个孤独和寂寞的乡村少年来说,这是一个多么快乐、生动、活跃的世界啊!

他的呼吸有点急促,额头上冒出了晶亮的汗珠儿。他出神地观望着车厢里的一切,心中好像引起了许多想象和渴望。

但只有短短的一会儿,火车又随着一声汽笛长鸣,隐没在了远方的夜色里。小村里又变得那么冷清了。

当然,还有远去的火车留给小秋的,一天又一天孤单的日子。

有一天,病弱的母亲再也挺不住了,母亲拉着小秋的手,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小小少年,永别了自己亲爱的母亲。

在母亲坟旁的大树下,他默默地坐了一整天,直到黑夜来临了,星星升上了远处的山峰。

几天后,当黄昏的星星又在闪耀,火车又鸣着汽笛,再次经过这里的时候,③小小少年,背起一个小小的行囊,最后看了一眼自己的小村,还有母亲和他一起住过的小屋。

然后,他擦干眼泪,踏上了停在小站上的火车,毅然离开了自己的家乡,离开了这个冷清的小村。

去什么地方呢?天色这么晚了。

美丽的火车,孤独的火车啊,你将把这个孤独的少年带到什么地方去呢?在未知的远方,将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和明天在等待着他呢?

是啊,在现代文明和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山村和山村少年,正在经受着越来越明显的疏离感和孤独感。④一代代山村的孩童,正在经历和承受这种日薄西山般的失落、冷清,乃至消逝。

此刻,大树,正在一棵棵地向后面退去……

小小少年,怀着一颗无所畏惧的心,踏上了自己新的生活的道路。那是一颗向往远方、勇往直前的心。

他一定在梦想着,终于摆脱了眼前这种孤独、暗淡和冷清的生活。他一定在梦想着,自己也能像别的伙伴一样,有自己新的生活和明天。少年的心中,一定升起了自立自强和追寻远方的梦想的力量。

坐在安静的车窗边,望着渐渐模糊的家乡,小秋好像是第一次露出了一丝丝笑容。他好像正默默地对着世界和远方说:“火车,火车,带着我去吧,不管你是往哪儿开……”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曾经”起头的三段文字,描写了山村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少年们幸福欢乐的童年生活,为下文做了铺垫。
B.文章通过小秋的个人遭遇,写出一个乡村少年的忧伤,反映了在现代文明快速发展过程中乡村逐渐凋敝的状况。
C.文中写小秋凝望驶来又远去的火车,表达了他对家乡深深的依恋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火车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
D.文章结尾写小秋离开家乡,他终于摆脱了生活的忧伤和孤独,变得自信而又坚定,给全文带来一抹明亮的色彩。
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①通过对小秋动作、心理的描写,含蓄地表达出他对外面世界和自己未来生活的想象与渴望,富有抒情色彩。
B.句②“星星升上了远处的山峰”和下文“黄昏的星星又在闪耀”相照应,既描写了环境,也暗示了小秋此时的痛苦与绝望。
C.句③写小秋的年少、家贫及家乡的偏远,连用6个“小”字,突出了他孤独无依的生活困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句④从小秋的个人遭际扩展到一代代山村孩童的生存状态,由点到面,使文章的主题沉重而深刻。
3.请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作简要点评。
4.本文为第20届百花文学奖散文奖获奖作品《少年的挽歌与永远的乡愁》中的一篇,授奖词中称赞这部作品“显彰了一段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岁月,钩沉出其所形塑的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3-06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年日,仍宿北山       

范梈

腊日才过又小年,那堪泽国雨连天。

儿童把酒传明烛,远想慈亲尚未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腊八节才过,转眼又到小年,“才”“又”二字写出了时节转换之快。
B.“那堪”意指“不能忍受”,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身处绵绵阴雨之中的心理。
C.第三句写诗人小年之夜仍客居北山,只能点上蜡烛,与童仆一起举杯对饮。
D.第四句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都运用虚写手法,情感深切。
2.请简析诗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2024-03-06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出门远行

郑士波

父母一早出去了,中午回来的时候,脸色很不好。终于,母亲忍不住了,对我说道:波仔,今年考不上就算了。我们明年再考。

我平静地询问后得知,曹二姑给我批的八字是:没有上大学的命。

父母比我还焦虑不安,又不敢在我面前表现出来,就偷偷去找了我们那个小城里远近闻名的算命人。大家都叫她曹二姑。

对此,我完全不相信。我的成绩一直都很好,从小学到高中,都是班上的第一名。对于考试,我非常自信。

我不相信自己没有考大学的命,哪怕考砸了,也能上个二本大学吧。

知了单调地鸣叫着,叫声没完没了,从敞开的窗户传进来,让即将十八岁的我极度烦躁。空气异常燥热,一点风都没有,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就如同烙饼在滚烫的热锅上被来回翻动。

漫长的等待,让我的自信一点一点失去。我开始整晚整晚地失眠。关上灯之后,双眼盯着黑黑的屋顶,困却睡不着。因为睡不着,眼泪总是流个不停。

耳边不时传来邻居们的闲话,说是哪个成绩好的同学去年没有考上,复读了一年,今年还是没考好。有人对父母说:你们家波仔不是成绩很好吗?不会也考不上吧?

还有人不知怎么就知道了曹二姑给我批的命,到处宣扬道:成绩好有啥用啊?没那个命也不行啊。人斗得过命吗?

我开始想,要是我今年考不上,会怎么选择呢?是出门打工赚钱,还是复读一年呢?或者在家务农?或是做点小生意?我不知道。因为这些年,我一直都在努力读书,我想考上大学。我不知道考不上大学该怎么办。

在连续一周的失眠后,我的头发开始大把大把地掉。每天早上起床,枕头上都是头发。头顶前部已经掉光了,两侧也稀稀拉拉的,都能看得见头皮了。

就在我原本茂密的头发快要掉光的时候,终于等到了北京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要去北京的前几天,母亲带着我进了一趟城。给我买了一套秋衣秋裤后,剩下的钱也买不了什么了,哪怕是打折的断码的鞋。

她腆着脸,带着乞求的语气,让卖鞋的人再便宜一点。

我还没见过这么便宜的鞋还要讲价的。女老板有些轻蔑地说,要是没钱,就不要买了。我做生意是要赚钱的,又不是开善堂的。五十是最低价,你爱买不买!

可是,我只有四十块钱了。老板,你就行行好,卖给我好不好?

母亲这低声下气的样子,我实在看不下去,就说:妈,我不要了,我还有鞋穿。

母亲听到我这句话,看着我右脚那只破了个洞的鞋,眼泪扑簌簌就下来了:我太穷了!我儿子考上大学了,我连一双新鞋都买不起!

我第一次看见母亲在一个陌生人面前嚎啕大哭,她似乎要把这些日子的委屈都哭出来:我无能啊!我对不起我优秀的儿子啊!

我本来想劝母亲说,我实在不需要一双新鞋,破的那双鞋补一补,还能接着穿的。可是,一看见母亲哭,我有点懵了,一时间不知所措。

卖鞋的那个女人看母亲哭了,也慌了,说:大姐,你先别哭嘛,有事好好说。我真的给你的是最低价了,我从厂里拿的就是这个价,真的没有跟你多要一分钱。

她冲着发愣的我说:你劝劝你妈妈,让她别哭了。我三十卖给你们了,我亏二十块钱!给你们留十块钱坐车回去。哎,大家都不容易啊。

母亲听到这句话,止住了哭声,她用手抹了抹脸上的眼泪,又在衣服上擦了擦手,②从兜里掏出一个方帕子,打开,把几张发皱的零票子数了又数,付了钱,一个劲地说:谢谢老板!谢谢老板!你真是菩萨转世。

卖鞋的女老板接过钱,把鞋递给我说:你先试试这双,看合适不合适。这些鞋你看哪双合适,阿姨都给你一个价。”“这双鞋就挺好的!我穿上新鞋,虽然有点夹脚,可是这些鞋要么就是特大码的,要么就是小码的,刚好合适的肯定不在这里卖。

我要去北京上大学了!终于可以去北京上大学了!我内心有一种短暂的莫名的兴奋。为了省钱,我只买了一张去北京的火车票,家里没人送我。母亲把东借西凑来的学费缝进我的裤子里。

刚刚步入十八岁的我啊,意识到了某种意义。这一次不仅仅是离开父母,离开家乡,一个人到一千多公里外的北京去上学。更重要的是,从踏上火车的那一刻起,③我要独自一个人去走自己的路了。

这是我第一次走出我所在的县,第一次走出我所在的市,第一次走出我所在的省,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远行。

我一个人坐了四十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晨到达了北京。一排排房屋映入眼帘,郊区的房子有些破破的矮矮的,再开进去一点,就有了楼群,高大的楼群,宽阔的街道,还有奔跑着的汽车……

列车缓慢进入市区,北京城像一床新的棉被一样舒缓地打开,冲我张开了她的怀抱……

(选自《飞天》,2023年第10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二姑是小城里远近闻名的算命人,母亲相信她,怕“我”难过,忍不住宽慰“我”。
B.小说用大量的笔墨写“我”和母亲买鞋的情节,为后文写“我”即将出门远行做铺垫。
C.买鞋这一情节,既体现了“我”对母亲的体谅,也表现出“我”生活节俭的优秀品质。
D.小说结尾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对新世界、新生活的憧憬。
2.对小说中划线句子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委屈”指的是母亲面对严重失眠、头发脱落的“我”产生的无奈之情。
B.句子②中使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家庭生活的艰难和母亲对钱的珍视。
C.句子③中“独自”,意味着“我”不想让家里再给更多支持,要自己去闯人生。
D.句子④中四个“第一次”,既写出“我”视野和经历的局限,也表达走出小城的心情。
3.小说中“我”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加以梳理概括。
4.同处青春时期的“波仔”和《哦,香雪》中的“香雪”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4-03-06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平的冬天[注]

梁实秋

说起冬天,不寒而栗。

我是在北平长大的,北平冬天好冷。过中秋不久,家里就忙着过冬的准备,作“冬防”。阴历十月初一屋里就要生火,煤球、硬煤、柴火都要早早打点。摇煤球是一件大事,一串骆驼驮着一袋袋的煤末子到家门口,煤黑子把煤末子背进门,倒在东院里,堆成好高的一大堆。然后等着大晴天,三五个煤黑子带着筛子、耙子、铲子、两爪钩子就来了,头上包块布,腰间褡布上插一根短粗的旱烟袋。煤黑子摇煤球的那一套手艺真不含糊。煤末子摊在地上,中间做个坑,好倒水,再加预先备好的黄土,两个大汉就搅拌起来。搅拌好了就把烂泥一般的煤末子平铺在空地上,做成一大块蛋糕似的,用铲子拍得平平的,光溜溜的,约一丈见方。这时节煤黑子已经满身大汗,脸上一条条黑汗水淌了下来,该坐下休息抽烟了。休息毕,煤末子稍稍干凝,便用铲子在上面横切竖切,切成小方块,像厨师切菜切萝卜一般手法伶俐。然后坐下来,地上倒扣一个小花盆,把筛子放在花盆上,另一人把切成方块的煤末子铲进筛子,便开始摇了,就像摇元宵一样,慢慢的把方块摇成煤球。然后摊在地上晒。①一筛一筛的摇,一筛一筛的晒。好辛苦的工作,孩子在一边看,觉得好有趣。

万一天色变,雨欲来,煤黑子还得赶来收拾,归拢归拢,盖上点什么,否则煤被雨水冲走,前功尽弃了。这一切他都乐为之,多开发一点酒钱便可。等到完全晒干,他还要再来收煤,才算完满,明年再见。

煤黑子实在很苦,好像大家并不寄予多少同情。从日出做到日落,疲乏的回家途中,遇见几个顽皮的野孩子,还不免听到孩子们唱着歌谣嘲笑他。

煤球儿是为厨房大灶和各处小白炉子用的,就是再穷苦不过的人家也不能不预先储备。南方来的朋友们看到北平家家户户忙“冬防”,觉得奇怪,他不知道北平冬天的厉害。

②一夜北风寒,大雪纷纷落,那景致有得瞧的。但是有几个人能有谢道韫女士那样从容吟雪的福分。所有的人都被那砭人肌肤的朔风吹得缩头缩脑,各自忙着做各自的事。我小时候上学,背的书包倒不太重,只是要带墨盒很伤脑筋,必须平平稳稳的拿着,否则墨汁要洒漏出来,不堪设想。有几天还要带写英文字的蓝墨水瓶,更加恼人了。如果伸手提携墨盒墨水瓶,手会冻僵。手套没有用。我大姊给我用绒绳织了两个网子,一装墨盒,一装墨水瓶,同时给我做了一副棉手筒,两手伸进筒内,提着从一个小孔塞进的网绳,于是两手不暴露在外而可提携墨盒墨水瓶了。饶是如此,手指关节还是冻得红肿,作奇痒。脚后跟生冻疮更是稀松平常的事。临睡时母亲为我们备热水烫脚,然后钻进被窝,这才觉得一日之中尚有温暖存在。

北平的冬景不好看么?那倒也不。大清早,榆树顶的干枝上经常落着几只乌鸦,呱呱的叫个不停,好一幅古木寒鸦图!但是远不及西安城里的乌鸦多。北平喜鹊好像不少,在屋檐房脊上吱吱喳喳的叫,翘着的尾巴倒是很好看的,有人说它是来报喜,我不知喜自何来。麻雀很多,可是竖起羽毛像披蓑衣一般,在地面上蹦蹦跳跳的觅食,一副可怜相。不知什么人放鸽子,一队鸽子划空而过,盘旋又盘旋,白羽衬青天,哨子忽忽响。又不知是哪一家放风筝,沙雁蝴蝶龙睛鱼,弦弓上还带着锣鼓。隆冬之中也还点缀着一些情趣。

过新年是冬天生活的高潮。家家贴春联、放鞭炮、煮饺子、接财神。其实是孩子们狂欢的季节,换新衣裳、磕头、逛厂甸儿,流着鼻涕举着琉璃喇叭大沙雁儿。五六尺长的大糖葫芦糖稀上沾着一层尘沙。北平的尘沙来头大,是从蒙古戈壁大沙漠刮来的,来时真是胡尘涨宇,八表同昏。脖领里、鼻孔里、牙缝里,无往不是沙尘,这才是真正的北平冬天的标识。③愚夫愚妇们忙着逛财神庙,白云观去会神仙,甚至赶妙峰山进头炷香,事实上无非是在泥泞沙尘中打滚而已。

在北平,裘马轻狂的人固然不少,④但是极大多数的人到了冬天都是穿着粗笨臃肿的大棉袍、棉裤、棉袄、棉背心、棉套裤、棉风帽、棉毛窝、棉手套。穿丝棉的是例外。至若拉洋车的、挑水的、掏粪的、换洋取灯儿的、换肥子儿的、抓空儿的、打鼓儿的……哪一个不是衣裳单薄,在寒风里打颤?在北平的冬天,一眼望出去,几乎到处是萧瑟贫寒的景象,无需走向粥厂门前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饥寒交迫的境况。北平是大地方,从前是辇毂所在,后来也是首善之区,但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地方。北平冷,其实有比北平更冷的地方。我在沈阳度过两个冬天。房屋双层玻璃窗,外层凝聚着冰雪,内层若是打开一个小孔,冷气就逼人而来。马路上一层冰一层雪,又一层冰一层雪,我有一次去赴宴,在路上连跌了两跤,大家认为那是寻常事。可是也不容易跌断腿,衣服穿得多。一位老友来看我,觌面不相识,因为他的眉毛须发全都结了霜!路灯电线上踞着一排鸦雀之类的鸟,一声不响,缩着脖子发呆,冷得连叫的力气都没有。更北的地方如黑龙江,一定冷得更有可观。北平比较起来不算顶冷了。

冬天实在是很可怕。诗人说:“如果冬天来到,春天还会远么?”但愿如此。

[注]本文写于重庆,时值抗战时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写中秋过后,家里就忙着作“冬防”,并对煤球的制作过程进行了细致描述,可见作者对此印象深刻。
B.作者回忆带墨盒、墨水瓶上学的经历,并特意提及冻得红肿的手指和生冻疮的脚后跟,意在表现北平的冬天给作者带来的烦恼。
C.作者饶有兴趣地列举喜鹊报喜、麻雀觅食、晴日放鸽等一些日常性的景物,非常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北平冬景的喜爱与留恋。
D.文末转换场景,由北平的冬天联想到沈阳、黑龙江的冬天,拓展了文章的广度,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感受,深化了主题。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一筛一筛”反复出现,像是用特写镜头呈现煤球的制作过程,有很强的画面感,同时也表现出“煤黑子”的辛苦。
B.句子②文白相间,寥寥几笔就营造出了冬天雪夜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意境,典雅中透着几分活泼,别有风味。
C.句子③用“事实上”“无非”“打滚”等词评价愚夫愚妇们逛财神庙等节日行为,意在表现作者对封建迷信行为的嘲讽。
D.句子④中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了多种日常衣物,不但无堆砌之感,而且使冬季北平人穿着“粗笨臃肿”的形象跃然纸上。
3.文章以“北平的冬天”为题,有什么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4.本文字里行间流露着凄冷之声,蕴含着作者对底层百姓的关怀,请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周处士

庾肩吾

九丹开石室,三径没荒林。

仙人翻可见,隐士更难寻。

篱下黄花菊,丘中白雪琴。

方欣松叶酒,自和游山吟。

[注]庾肩吾:字子慎,南朝梁代文学家、书法理论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一、二句写周处士隐居炼丹之处远离世俗、荒无人烟,路被荒林遮盖住了。
B.本诗三、四句用仙人可见衬托隐士难寻,突出周处士隐居之处更为幽僻。
C.本诗第五句中“黄花”与《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中“黄花”表达的情感相同。
D.从本诗第六句中的“白雪琴”可以看出周处士喜爱弹琴,情趣高雅。
2.本诗最后两句“方欣松叶酒,自和游山吟”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024-03-04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岩(节选)

罗广斌   杨益言

刘思扬没有找到的成岗和齐晓轩,确实在图书馆里。不过,他们不是在尘土弥漫的书架丛中,而是在楼板下面。①图书馆的一处楼板,也和许多牢房里的一样,多年以前,就被失去自由的人们拔掉了钉子,变成秘密集会的地方。

这秘密的集会地点,就在楼下牢房的楼板底下。四周封闭着厚实的条石堡坎,撑持着整座架空的屋架,在这潮湿黑暗的屋基里,耸立着许许多多石柱、砖墙来承受楼房的重压:在架空的楼幅之上,密密地铺设着楼板,这就是楼下牢房的楼板。穿过那些密布的砖石柱基和早被拆穿的窄小墙孔,人们竟可以走到楼下每间牢房。在充满霉腐气味的潮湿的瓦砾堆上,成岗靠着一根粗大的石柱坐着。在这从未见过天日的屋架底下,只有留在条石堡坎间的几个气孔,射进几缕微光,隐约照见对面齐晓轩沉思着的瘦脸。

成岗听了齐晓轩的话,也在思索。用什么办法才能尽快地把从黄以声将军那里得来的情报送出去呢?中美合作所正在策划新的阴谋,特务准备在溃逃之前,炸毁全市工厂、电站、重要桥梁。

忽然,头顶上,传来图书管理员老袁朗诵的声音: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有人来了。齐晓轩低声说着,又倾耳静听着楼板外面继续传来的声音,成岗屏息坐着,一动也不动。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自己人。齐晓轩说。

过了一阵,又听见老袁在读新的一首: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走了。齐晓轩这才继续说道,重庆的大小工厂,自贡的盐井,成都,昆明,贵阳,西南各大城市,都是敌人破坏的目标。及早把情报送出去,党才好揭穿敌人的阴谋,发动群众保护城市……

过去经常由厨工送信出去,从他被特务处置以后,白公馆和外面的联系,便中断了。因此,老齐才决定找被捕不太久的成岗,研究外面的情况,以便采取新的行动。

从厨工出事以后,为了谨慎,原来的地址不能再用。老齐慢慢地问,你手上有可靠的地址吗?

地址是有的,可是怎样送信出去呢?

现在能进出中美合作所的,还有一个人。

谁?

代替厨工的华子良。

他?那个疯子!成岗很不信任那个疯癫胆怯而又衰迈的可怜虫。几声枪响,就吓疯了!他能帮我们送信?

我们观察了几年……齐晓轩谨慎地深思着,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异常的表现。

他被捕前是不是党员?

查不出来……

成岗觉得,老齐的话更加证实了自己平时的看法,便毫不犹豫地进一步说道:我看他一定是被误捉来的,绝对不能把党的机要任务交给他。

你的根据?

华子良被捕已经整整十五年了,然而,大家看到的是,他和谁都没有联系,也从来不想和谁联系。

还有什么根据?

他一直疯疯癫癫,行动反常。

你认为他的行为反常?

为了蒙蔽敌人,我们的人可以忍辱负重。成岗断然地说,但是他,当老厨工遭枪杀,大家非常难过的时候,他仍然那么冷酷,毫无同情心!

成岗,齐晓轩摇摇头,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

楼板外面传来一阵诵诗的洪亮声音。成岗脸色一变,他听出,这是危险的警号。

老齐,你躲一下!

成岗抓起一块石头,准备着。黑暗的瓦砾堆,亮了一下,楼板被揭开了。一个满头白发的人,突然出现在成岗面前。②微光中,看得见他满脸刺猬一样的胡须,一对眼睛,在黑暗中闪闪发光。

华子良!成岗心里一惊,立刻扑上前去,要除掉这个不该出现的人。

慢着。华子良迎着扑上前来的成岗,挥了挥手,疯疯癫癫的神经质,从他身上一扫而光,他露出被拔光了牙齿的牙龈笑了一下,明亮的眼睛转向齐晓轩:我有事情找你。

你找老齐?成岗一把抓住华子良,想卡他的脖子。等一等。齐晓轩在旁边轻声招呼并示意成岗松手。

你是什么人?

迎着老齐的问话,华子良上前一步,不慌不忙地说:共产党员。

为什么到这里来?

党需要我现在发挥作用。

你找谁?

特支书记齐晓轩同志。

谁告诉你的?

罗世文同志。

什么时候?

1946年8月18日。罗世文牺牲那天,我陪杀场的时候。华子良冷静地回答着,十五年前,我是华蓥山根据地党委书记。省委书记罗世文同志,是我的上级。可是在敌人面前,我只是个嫌疑分子。在去刑场的路上,罗世文同志估计到敌人押我去,只是陪杀场。因此,他指示我伪装疯癫,长期隐蔽,欺骗敌人。枪声一响,我就变成了疯子。

成岗紧捏着的手松开了。齐晓轩继续问道:为什么现在才来联系?

省委书记给了我特殊任务,非到必要时刻,不准和任何人联系。

"你的任务?

让敌人确信我神经失常。然后,第一,与地下党建立联系;第二,完成越狱突围任务。

成岗激动地望着华子良,面前这位多年来伪装疯癫的人,真是深谋远虑。③齐晓轩突然提出新的问题:你的联络口号?

华子良应声答道:④让我们迎接这个伟大的日子吧!

一听见这个口号,齐晓轩的眼睛突然潮湿了。这口号,正是罗世文同志牺牲前夕,指定他担任特支书记时,告诉他和老袁的。这口号是《论联合政府》的最后一句。

(有改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从触觉、视觉和嗅觉等方面写出了环境的“潮湿”“黑暗”“充满霉腐气味”的特点,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殊的场所。
B.图书管理员老袁通过朗诵古诗,传递了“有人来”“自己人”“人已走”的信号,这一情节凸显了革命者老袁深厚的文学素养。
C.罗世文指示华子良“伪装疯癫,长期隐蔽,欺骗敌人”的故事,不仅表现了罗世文视死如归的精神,也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
D.“一听见这个口号,齐晓轩的眼睛突然潮湿了”一句,表现了齐晓轩听到华子良说出这个口号后激动、兴奋、感伤等复杂感情。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交代了“秘密的集会地点”的由来,也表现了“白公馆”集中营里革命者对敌斗争的智慧。
B.句子②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了华子良的胡须和眼睛,表现出他初次见到齐晓轩和成岗时的喜悦。
C.句子③中“突然提出新的问题”既说明齐晓轩同志小心谨慎,也表明他斗争经验的丰富。
D.句子④这句联络口号体现了罗世文等共产党人对革命胜利的渴望与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3.成岗对华子良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是如何围绕“尽快地把从黄以声将军那里得来的情报送出去”这件事安排情节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3-0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