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9 题号:2199902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车

徐鲁

那时候,这个偏远的小山村还是热闹的,村里还有许多的少年。

曾经,他们一起站在家乡高高的山巅上,遥望着远方湛蓝的天空,天空下是一片蓝得耀眼的大海,大海上缓缓移动着银色的帆影……

曾经,他们沿着丛林和芦花飞舞的山路,在风雨里骄傲地奔跑,“哟嗬嗬……”地呼叫,一边奔跑呼叫,一边挥动着脱下的衣服。每个小小少年,都是那么勇往直前……

曾经,当弯弯的彩虹升起在山的那边,大海上有大团大团的白云在舒卷,他们会攀爬到结满松塔的松树上,眺望远方那永远也望不见尽头的群山……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村里的少年越来越少了。孩子们都不愿住在这样偏远的小村里了。他们就像在秋天里迁飞的椋鸟,纷纷跟着进城打工的父母亲远去了,去到了谁也不知道的城市和远方。

现在,只有小秋和另外几个孩子,还留在小小的山村里。

小秋是一个孤独的孩子,在他很小的时候,爸爸就离开了他,他和病弱的母亲生活在一起。他们住在小村的边上,离他的家不远处,有一个小小的火车站。

每一次,小秋背着柴火回来的时候,就会站在那里,默默地望上一会儿。火车鸣着汽笛驶来了,然后又鸣着汽笛远去了。

有时候,他会独自坐在晚霞映照的山坡上,看火车拉响汽笛向远方驶去,一颗少年的心。仿佛也跟着火车飞得很远很远。

小秋很爱他的母亲,小小年纪就担起了照顾母亲的重担。只是,他家的小屋总是黑咕隆咚的,低矮、暗淡,还有一些冷清。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学会了干各种各样的农活儿。挑水、砍柴、犁地……他是一个那么勤快和懂事的少年!

他和母亲在自己的乡土上辛勤地劳作着,过着平平淡淡和艰辛的日子。他家的小屋附近也很少有人家。小小少年的脸上,总是带着几分淡淡的寂寞和忧伤。

他仅有的一点欢乐时光,就是当他看到火车从远方驶来,在小站上停留那几分钟的时刻。

这时候,不管他手头正在干着什么活儿,一听到汽笛的长鸣,他就停下手来,默默地望上一会儿。有时候,他也会飞快地向小车站跑去。他计算得是那样精确,几乎总是和火车同时到站。

黄昏的时候,每一节车厢里都亮起了温暖的灯光,车厢里拥挤着各种各样的人,看上去是那么的热闹。对这个孤独和寂寞的乡村少年来说,这是一个多么快乐、生动、活跃的世界啊!

他的呼吸有点急促,额头上冒出了晶亮的汗珠儿。他出神地观望着车厢里的一切,心中好像引起了许多想象和渴望。

但只有短短的一会儿,火车又随着一声汽笛长鸣,隐没在了远方的夜色里。小村里又变得那么冷清了。

当然,还有远去的火车留给小秋的,一天又一天孤单的日子。

有一天,病弱的母亲再也挺不住了,母亲拉着小秋的手,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小小少年,永别了自己亲爱的母亲。

在母亲坟旁的大树下,他默默地坐了一整天,直到黑夜来临了,星星升上了远处的山峰。

几天后,当黄昏的星星又在闪耀,火车又鸣着汽笛,再次经过这里的时候,③小小少年,背起一个小小的行囊,最后看了一眼自己的小村,还有母亲和他一起住过的小屋。

然后,他擦干眼泪,踏上了停在小站上的火车,毅然离开了自己的家乡,离开了这个冷清的小村。

去什么地方呢?天色这么晚了。

美丽的火车,孤独的火车啊,你将把这个孤独的少年带到什么地方去呢?在未知的远方,将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和明天在等待着他呢?

是啊,在现代文明和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山村和山村少年,正在经受着越来越明显的疏离感和孤独感。④一代代山村的孩童,正在经历和承受这种日薄西山般的失落、冷清,乃至消逝。

此刻,大树,正在一棵棵地向后面退去……

小小少年,怀着一颗无所畏惧的心,踏上了自己新的生活的道路。那是一颗向往远方、勇往直前的心。

他一定在梦想着,终于摆脱了眼前这种孤独、暗淡和冷清的生活。他一定在梦想着,自己也能像别的伙伴一样,有自己新的生活和明天。少年的心中,一定升起了自立自强和追寻远方的梦想的力量。

坐在安静的车窗边,望着渐渐模糊的家乡,小秋好像是第一次露出了一丝丝笑容。他好像正默默地对着世界和远方说:“火车,火车,带着我去吧,不管你是往哪儿开……”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曾经”起头的三段文字,描写了山村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少年们幸福欢乐的童年生活,为下文做了铺垫。
B.文章通过小秋的个人遭遇,写出一个乡村少年的忧伤,反映了在现代文明快速发展过程中乡村逐渐凋敝的状况。
C.文中写小秋凝望驶来又远去的火车,表达了他对家乡深深的依恋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火车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
D.文章结尾写小秋离开家乡,他终于摆脱了生活的忧伤和孤独,变得自信而又坚定,给全文带来一抹明亮的色彩。
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①通过对小秋动作、心理的描写,含蓄地表达出他对外面世界和自己未来生活的想象与渴望,富有抒情色彩。
B.句②“星星升上了远处的山峰”和下文“黄昏的星星又在闪耀”相照应,既描写了环境,也暗示了小秋此时的痛苦与绝望。
C.句③写小秋的年少、家贫及家乡的偏远,连用6个“小”字,突出了他孤独无依的生活困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句④从小秋的个人遭际扩展到一代代山村孩童的生存状态,由点到面,使文章的主题沉重而深刻。
3.请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作简要点评。
4.本文为第20届百花文学奖散文奖获奖作品《少年的挽歌与永远的乡愁》中的一篇,授奖词中称赞这部作品“显彰了一段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岁月,钩沉出其所形塑的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星星维修师

   

快跑,你又要迟到了。

小禾把书塞给我,冲我使劲儿挥挥手。小禾瘦得像一把柴,头发又黄又稀。她的身后,是几只吃草的羊。

从家到学校,有好几里路。每天我都会起晚,胡乱啃几口饼,书包拍打着屁股,奔出院门。跑完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就到了一个长满草的小山坡。小禾每天等在那里,把我的课本还给我。我放学回来,再把书借给她。

我曾问小禾,你咋不上学?

小禾答,我爹说了,让我好好放羊,等羊长肥,卖了钱,就供我念书。

小禾的娘有些痴傻,整日瘫在炕上。小禾除了放羊,还要做饭、哄弟弟。弟弟不到一岁,一醒来就哭。小禾把一小碗粥热好,放勺白糖,搅匀,尝尝温度,喂弟弟吃。弟弟尿了拉了,给他换被子,哼儿歌哄他睡。弟弟睡着了,她又要忙着洗洗涮涮。

小禾上不了学,就借我的课本看。被我揉烂的书,她总能变得平平整整,还有一股香味。

小禾一钻进书里,她爹就吼,一个女娃,学那没用的作甚?能变出饭来?

小禾抽噎起来。我安慰她说,要不是怕老师拿教鞭抽我,就送给你了。

小禾抹掉眼泪,翻开一页,说,这些星星画得不好看,我改了改。

我低头细看,也发觉,书里的星星确实呆气,蹲在纸上,像笨笨的甲虫。小禾只用铅笔在边缘轻扫几下,星星就不一样了,似乎在拖曳着光芒飞行。

小禾的这根铅笔,是用蝉蜕换来的。放羊时,她爬上树,寻找一种金色的蝉蜕。村东有个老中医专收这个。

你们教室里,有星星吗?

我想起屋顶黑褐色的椽檩,夏天漏雨,冬天灌风,常有蜘蛛吊下来。

我梦见教室里长满了星星,小禾幽幽地说。

我望着小禾,星星好像在她眼底闪耀。我忍不住撒谎说,嗯,星星有时会飞进来。

升五年级后,学校担心我们考不上初中,就安排了晚自习。那时候没通电,大伙儿点蜡烛背书。我跟同桌说好,俩人合买一根蜡烛。天一黑,教室真有星星了。

每天下了晚自习,我才能把书给小禾。她只能夜里看书了。我想切下一截蜡烛送给小禾,同桌舍不得。

小禾求爹买蜡烛,她爹骂她,不务正业。

小禾哭了,说,村里的姐姐们都是小时候放羊,干杂活儿,哄弟弟;大点儿了就去外面打工,月月寄回钱;再过几年,回老家,嫁人,收笔彩礼,给弟弟盖房娶媳妇用 ……我不想这样。

哪家女娃不是这样?小禾爹踢翻一只凳子。

小禾的这些话,让我想起我姐。她只有过年时,才能回来几天。她在厂里,每天要踩十二小时缝纫机。我不由得难过起来,对小禾说,放心,我有办法。

我跑去教室。每张课桌上,都凝固着前一晚淌下的蜡油,扁扁的一小块。我拿铅笔刀小心刮下来,包在纸里,连米粒大的碎屑也没放过。有同学忽然说,你爷爷不是木匠吗?你会雕刻吗?给我的蜡烛刻条龙吧。他可能想起了评书里的盘龙柱。我心中一喜,这样的话,就又能刮一些蜡下来了。我用尽平素所学,刻了一条胖龙,又把残渣细细收集起来。

下了自习,我去找小禾,小禾爹呼噜打得山响。我小声说,快,把你爹的酒盅找出来。

我把蜡块压到酒盅里,埋进一根棉线,露个小头。火柴一擦,急吼吼地把一簇小火苗喷出来。那根棉线却懒懒的,不理它。火苗委屈了,缩成一粒小圆球。我向前捅捅火柴,火苗朝棉线拱过去。棉线先是害羞地瑟缩起身子,而后舒展开,尝了尝味道似的,舔了火苗一口。随即它有了精神头,把脑袋伸进火焰中心,几缕纤维变得透亮。火柴棍枯萎打卷了,棉线的脑袋上顶了一颗亮亮的豆子。随着我们的呼吸,那粒小火豆前滚一滚,后滚一滚,像小羊羔在玩耍。棉线身下的蜡块越来越软,彼此抱在一起。

小禾展开书,兴奋地看起来。

我用烫疼的手指,从她额头拽下几根燎焦的头发。

从此,班里的蜡烛被我雕成各种造型。但我并没有刮得太狠,我还给蜡烛们整容,将多出来的部分削下去补到凹陷处。同学给我取了个绰号:星星维修师。

不久后,父母带上我,去外地做生意,我再也没见过小禾。听说,她爹卖掉了羊却没真的供她念书,小禾哭得撕心裂肺,绝食好几天。

参加工作后,我又听说,小禾后来真的上了学,考到师范学院,毕业后回乡支教了。

我回去过一次。校园里的操场像开满了花朵,女孩男孩一样多。

推开教室的门,我不禁惊呆了——屋顶染成天空的样子,是梦幻般的宝石蓝,饱满的云 朵像胖乎乎的绵羊。最引人注目的,是云朵间的星星,每一颗都不一样,但每一颗都那么亮。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禾告诉“我”她爹承诺卖了羊供她念书,后文小禾爹食言的情节与之相承,凸显小禾求学的艰难。
B.还“我”课本时,小禾总能把揉烂的书变得平整,书上还有一股“香味”,旨在刻画小禾爱干净的形象。
C.小禾每日面临着繁重的家务劳作,既要放羊,又要做饭、哄弟弟,还要洗洗涮涮,但她仍坚持借书学习。
D.棉线“舔了火苗一口”“有了精神头”“操场像开满了花朵”等语言生动,使文章更具画面感。
2.文中关于“蜡烛”与“读书”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和同桌合买一根蜡烛,同桌舍不得切一截蜡烛给小禾,可见当时条件艰苦,念书不易。
B.刮下蜡油、包在纸里、细细收集蜡烛残渣等动作描写,展现了“我”为小禾凑蜡烛的用心。
C.“我”用烫疼的手指,帮小禾拽下燎焦的头发,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表现“我”对小禾的关心。
D.同学请“我”给蜡烛上雕刻一条龙的情节,为下文写“我”给蜡烛“整容”因而获得绰号做铺垫。
3.本文塑造了小禾爹怎样的形象?有何作用?
4.“星星维修师”有哪几层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1-04更新 | 12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挂在故乡的钥匙

欧阳明

吃过早饭,老栓取下挂在床头墙上的那串钥匙,就出门了。

钥匙总数26把,老栓早已牢记于心。钥匙是湾里26户人家委托给他的。

湾里一共27户人家,现在家里还住着人的,就老栓一家了。说是一家,其实就老栓一个人。老伴前两年患肝癌走了。老栓想不通,农村山清水秀的,吃的菜和粮食,从没打过农药,咋也会像城里人一样,害个病就是癌症。

老伴走后,儿子和女儿劝老栓进城去一起住。老栓想去,毕竟一个人待在偌大一个湾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太闷。但他走不了,那串钥匙拴着他。

老栓觉得,做人,必须讲信用,答应别人的事,哪怕是磨眼儿,也得穿过去。就对儿子说,等哪天大家把钥匙都拿回去了,我就进城。

26户人家,最初是年轻人去外面打工,后来挣钱了,在城里买了房,就把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接走了,每年清明和春节才回来。26户的房子都是砖房,有的才建成几年,最少的花了七八万,最多的花了几百万。人走了,房子却搬不走,里面的家具,样式老旧,搬进城也没地方放,送人吧,没人要,烧了又太可惜,毕竟是钱买的哩。最好是留在老家,请个人看着。找谁呢?只有老栓。那时老栓老伴还在,两口子都不想进城,说城里喝口水都要钱,空气也没乡下好。

最初给老栓钥匙的不多,就几户人家,后来越来越多,不得不用一根长长的铁丝串起来。

每天,老栓都要把那些房子巡查一遍。

大家觉得给老栓添了麻烦,说每年给他点钱。老栓不收,说,钱,我不缺。

老栓说的是实话。儿子女儿给他的钱,都不知道干啥用。

大家过意不去,就送他烟酒。老栓还是拒绝。说,医生说我不能再抽再喝了。叫他拿去送人。说,送谁呀?我又不求人办事。

你这样我们过意不去何。大家说。

一点小事,有什么过意不去的?放心,房子我会给你们看好的!

昨晚下了点雨,路很湿滑,老栓走得左摇右晃的。他从邻居老杨头家开始查看。先看大门上的锁有没有动过的痕迹,然后再开门进去,每间房每间房地看掉没掉什么东西。

一连看了25户,都没异样,老栓心里踏实多了。但他还不敢彻底放心,还有最后一家。

最后一家的房子三楼一底,有车库,花园,比城里有些别墅还豪华气派。

房子是江娃子的。为了回家方便,江娃子花两百多万,把进村的土路修成了水泥路,天晴落雨,都能过车,大家都说他好。江家最值钱的还不是房子,是房子里的那些家具,据说全是红木的,一把椅子就几十万,每次查看,老栓都丝毫不敢大意。

江娃子从小调皮捣蛋。八岁那年,他和生产队长儿子打架,输了,居然一把火把队长家的房子烧去了一大半,把爹给活活气死了。初中还没毕业,他便出去了,从此生死不知,直到三十年后才回来,回来已是省城什么公司的大老板,屁股后面跟了一大群人,里面居然还有本县的县长。

江娃子家除了院门和大门,屋里每间房也装了门,共十道,全是防盗的,都得用钥匙开。每次查看都得花上半个多小时。

老栓每把锁每把锁看了,无异样,再每间屋每间屋看了,也无并样,心才彻成安稳。

从江娃子家里出来,已进中午,老栓开始回家,手上的钥匙,一路上发出哗哗的响声,你佛在和他说着什么。

以前,出去的人清明和春节都会回来,近几年,不知什么原因,有些不回来了,连过年都不回来,有几把钥匙,几年都没拿去用过了。怕钥匙生锈,老栓每月都要用猪油擦一次。

江娃子自从修了房子后,年年清明和春节都要回来。每次回来,天天都要请老栓过去吃饭,每顿都安排他坐上位。老栓先是推辞。江娃子不依,说,您年纪最大,辈分最高,您不坐谁敢坐呀?

都说从小偷油,长大偷牛,人,从小就能看到大。可老拴做梦都没想到,江娃子居然会比自己上过大学的儿女还有出息,老栓党得自己的确是看走眼了。

转眼就到了四月。一天,老栓查看完房子,前脚刚进院坝,后面就来辆小车。

小车里下来的,居然是江娃子。

栓叔,我来拿钥匙,江娃子说。

你怎么回来了?还不到清明呀!老栓有些奇怪。

回来办点事。江娃子说。

江娃子回了趟家就走了。走时居然没把钥匙送回来。老栓很纳闷。

两天后,江娃子又回来了。

见面,老栓就问他,你是不放心我给你看屋子了么?

江娃子呵呵一笑,说,栓叔,您误会了,我这次回来,就不走了。

为啥?老栓很惊讶。

春节吃饭时,您不是说,湾里的那些地都撂荒了,太可惜,要是有人来承包就好了吗?我这次回来,就是要搞个农业开发公司,把地全租下来,让大家回来一起挣钱。

真的?

现在国家不是要振兴乡村嘛,这两天,我找了县长,说有政策支持的。

你娃做了件好事啊!老栓笑着跷起了大拇指,抬头朝田野望去,仿佛看见漫山遍野的杂草,一下子卖成了绿油油的庄稼。再回头看了看手中的那串钥匙,心里嘀咕道,你们啦,很快就可以物归原主了。

(有测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老栓带着钥匙巡查房子为主要情节,穿插了钥匙的来由、村民的感谢和江娃子的过往,现实与过去交织,有助于丰富主题。
B.小说写老栓巡查房子的过程时,详写江娃子家而略写其他家,这是为了突出江娃子家的富裕,为下文写江娃子回村办公司埋伏笔。
C.小说中“咋”“害个病”“磨眼儿”“撂荒”“你娃”等词语口语化特征鲜明,它们在文中的出现使小说更有乡村生活的气息。
D.小说结尾与前文形成对比,升华了主题,又借老栓的想象和低头看钥匙时“嘀咕”的话语,预示了乡村的未来,言有尽而意无穷。
2.小说中的老栓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根据作品对老栓言行和心理的描写简要分析。
3.小说通过一些具体的人与事,反映了我国农村当今的变化。请结合作品,从社会状况和村民的情感观念两方面简要分析。
2021-05-17更新 | 1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常守山

聂鑫森

云阳山云雾深处的常家村,最让人高看一眼的是常守山。

常守山65岁了,个子高大,脸盘也宽大,配着大眼、长耳、高鼻、阔嘴,还有嘴边永远浮着的笑意,村民们都说他是生就的福相。

他是种田的好把式,将几亩水田、山田侍弄得条理分明,不需要妻子帮忙。他也是盘山(种树、栽竹)的行家里手,屋后的一大片自留山,是他储钱、取钱的银行。

种田、盘山之外,他精力还有富余。家里设有工匠房,摆放着打铁的红炉、站台,做木工活用的砍凳、工具柜。农具中的锄、铲、刀,都是老式样,但尺寸要大一些,因为他身高力大,用起来才过瘾,家具也是按老规矩打造,时新的款式他嗤之以鼻,而且是就地取材,什么胶合板、纤维板、木屑板绝对敬而远之。

农具、家具,常守山做了为的是自用,并不以此作为谋生的项目。但有一种东西,他不常用,别人也不常用,他却隔三岔五地制作,那就是打更报时、驱赶野兽的木梆。

木梆在城市、乡村早成了文物。自从有了钟、表,还要它来报时吗?在山区用得着它的时候,是守秋。各家都有苞谷地,到了夜晚,敲梆子吓走那些前来偷、咬苞谷棒子的猴子、野猪。现在条件好了,敲梆太费,提一个便宜的收录机去,里面录着敲锣打鼓放鞭炮的响亮声响,充了电的干电池可以用好几个小时。守秋的人坐在一堆篝火后,隔一阵按一下开关播出声音,莫说是猴子、野猪,连豹子都逃得远远的。

妻子问:老常,没用的木梆,你还做?

你不懂什么叫无用之用!常守山哈哈一笑。

原先守秋用木梆时,村民来索取,常守山免费相送。现在呢,没人要了,他是做着玩。坯料长一尺、宽五寸、厚四寸,中段镂空,空间的上部比下部要厚一些,因为上部要经受敲打。更重要的是上部和下部的断面上,要锉出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齿状,称之为回音齿。然后在木梆的一端,安上手柄。敲梆的棒槌,用的是老南竹的粗壮竹根,用火炙直,用砂纸磨光磨亮。竹根棒槌敲在木梆上,梆——梆——梆——,声音高亢、宏重,传得很远很远,像京剧舞台上的花脸演员叫板,有经久不息的膛音。

做一个木梆,又费时又费工。

村民们背地里议论:常守山是不是脑子出了问题?

常家堂屋的墙上,隔些日子,旧木梆换下来,再把新木梆换上去。有时候,常守山兴致来了,取下木梆,站到门外的土坪里,或轻或重地敲打几声,像一个顽皮的细伢崽。

常守山对妻子说:只有一种东西我打造不出来,那就是手机!但我会玩手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一个农民说出这样的话,不但妻子听不懂,村民也会听不懂。不简单啊,常守山虽只念到初中,但他喜欢读书自学,传统文化的普及读本他买了不少,在夜晚灯下,津津有味地手不释卷。

村里第一个玩手机抖音的,是常守山。

初冬,常守山去竹山挖冬笋。他把手机固定在一根三四尺长的细竹竿上,由妻子举着,或近或远地对着他。最有趣的是他头扎白毛巾,背着一个很大的竹背篓,背篓里放着一把短柄二齿锄,左手拿着木梆,右手拿着竹根棒槌。他像电影《平原游击战》中那个敲梆人一样,先敲几声梆,然后喊道:平安无事啊-—妻子笑得差点儿岔了气。常守山又说道:冬笋是美味,人人都想吃。最好的冬笋,是藏在土下不冒尖的,可怎么才知道它藏在哪里呢?我来告诉你……

背景中远山苍翠,近景是一片青绿的竹林。常守山先介绍怎么找到竹笋。一是先看竹叶,哪棵竹子的竹叶青葱茂密,它肯定孕育着冬笋。二看竹枝,竹枝的走向便是竹鞭的走向,找到竹鞭就找到了冬笋。三看竹竿的颜色,青壳光滑的,说明竹龄短,冬笋就在竹根附近;光泽发暗还有白色斑点的,则是老竹,竹鞭长,冬笋离竹根就远一些。解说中,次第出现一个一个的画面。接着,是常守山用短柄二齿锄,挖出一只一只肥硕的冬笋,丢进背篓里。结束时,他又敲响几声梆,说:常家村,家家有竹林,请来这里旅游观光,采购冬笋,体验挖冬笋的乐趣!

妻子问:你怎么不说请来我们常家?

到哪家不是一样?常家村是一家人。

这个抖音视频在网上一发出,马上爆红。村民们很感动,赶快转发到各自的微信朋友圈。

沿着云缠雾绕的山区公路,私家小车、电商的货车。一拨一拨地来到常家村,看风景,吃农家饭菜,采买土特产。许多人家还有客房,可以安闲地住宿。常守山家有四间客房,总是住得满满的他领着客人去游山,手里提着木梆。山谷里、岔道边、密林中,不时地敲两下,提醒客人不要走散了。到了快吃饭时,他的妻子在家门前敲三声梆,他也回应三声梆。表示马上会转回来,比打手机还便捷。半夜三更,客人已沉入梦乡,常守山会披衣起床,说是去院墙外巡查,轻轻打几声梆。

妻子说:还用得着你去敲梆报时吗?”“不是报时,是报平安。家在梆声里,这个念想就很温馨。

老常,你是个人物!村民们说。

(选自《乡村人物》2021年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乡土气息浓郁,善于制造悬念,文章详细描写常守山精心制作已经弃用的木梆,一层层跟进,直到结尾部分揭开疑问,常守山用敲木梆吆喝的方式为家乡做宣传。
B.小说出现多次外貌描写,表现常守山年老力壮,聪明能干,也为下文他成为常家村脱贫致富带头人作铺垫。
C.小说多处出现环境描写,云雾深处的常家村、猴子野猪出没的苞谷地、青绿苍翠的竹林等等,不仅渲染了故事氛围,更深化了故事主题。
D.本文乡土气息浓郁体现在,主人公是中国式农民,描写了山村的人、事、景、物、语、情,反映了山村脱贫致富,和抖音遍及农村的现实。
2.下列对小说内容分析鉴赏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常守山是种田的好把式,又是种树栽竹的行家里手,源于他会读会写,办事说话条理分明。
B.常守山乐此不疲地做木梆,甚至被认为他脑子有问题,突出常守山恋旧,执着于乡村守护。
C.面对妻子的质疑,常守山用“常家村是一家人”回答妻子,体现了他脑子简单、纯朴善良。
D.客人们都睡着了,常守山还要起身巡查敲梆子,不是为了报时,而是为了保护客人的安全。
3.黔东南州各级政府把受人尊重的乡村致富带头人归为“乡贤”,请结合全文谈谈,是哪些可贵的品质让常守山一步步成为“乡贤”的?
4.文章结尾“‘老常,你是个人物!’村民们说”能否删掉?请说明理由。
2023-03-08更新 | 11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