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0 题号:2199349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出门远行

郑士波

父母一早出去了,中午回来的时候,脸色很不好。终于,母亲忍不住了,对我说道:波仔,今年考不上就算了。我们明年再考。

我平静地询问后得知,曹二姑给我批的八字是:没有上大学的命。

父母比我还焦虑不安,又不敢在我面前表现出来,就偷偷去找了我们那个小城里远近闻名的算命人。大家都叫她曹二姑。

对此,我完全不相信。我的成绩一直都很好,从小学到高中,都是班上的第一名。对于考试,我非常自信。

我不相信自己没有考大学的命,哪怕考砸了,也能上个二本大学吧。

知了单调地鸣叫着,叫声没完没了,从敞开的窗户传进来,让即将十八岁的我极度烦躁。空气异常燥热,一点风都没有,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就如同烙饼在滚烫的热锅上被来回翻动。

漫长的等待,让我的自信一点一点失去。我开始整晚整晚地失眠。关上灯之后,双眼盯着黑黑的屋顶,困却睡不着。因为睡不着,眼泪总是流个不停。

耳边不时传来邻居们的闲话,说是哪个成绩好的同学去年没有考上,复读了一年,今年还是没考好。有人对父母说:你们家波仔不是成绩很好吗?不会也考不上吧?

还有人不知怎么就知道了曹二姑给我批的命,到处宣扬道:成绩好有啥用啊?没那个命也不行啊。人斗得过命吗?

我开始想,要是我今年考不上,会怎么选择呢?是出门打工赚钱,还是复读一年呢?或者在家务农?或是做点小生意?我不知道。因为这些年,我一直都在努力读书,我想考上大学。我不知道考不上大学该怎么办。

在连续一周的失眠后,我的头发开始大把大把地掉。每天早上起床,枕头上都是头发。头顶前部已经掉光了,两侧也稀稀拉拉的,都能看得见头皮了。

就在我原本茂密的头发快要掉光的时候,终于等到了北京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要去北京的前几天,母亲带着我进了一趟城。给我买了一套秋衣秋裤后,剩下的钱也买不了什么了,哪怕是打折的断码的鞋。

她腆着脸,带着乞求的语气,让卖鞋的人再便宜一点。

我还没见过这么便宜的鞋还要讲价的。女老板有些轻蔑地说,要是没钱,就不要买了。我做生意是要赚钱的,又不是开善堂的。五十是最低价,你爱买不买!

可是,我只有四十块钱了。老板,你就行行好,卖给我好不好?

母亲这低声下气的样子,我实在看不下去,就说:妈,我不要了,我还有鞋穿。

母亲听到我这句话,看着我右脚那只破了个洞的鞋,眼泪扑簌簌就下来了:我太穷了!我儿子考上大学了,我连一双新鞋都买不起!

我第一次看见母亲在一个陌生人面前嚎啕大哭,她似乎要把这些日子的委屈都哭出来:我无能啊!我对不起我优秀的儿子啊!

我本来想劝母亲说,我实在不需要一双新鞋,破的那双鞋补一补,还能接着穿的。可是,一看见母亲哭,我有点懵了,一时间不知所措。

卖鞋的那个女人看母亲哭了,也慌了,说:大姐,你先别哭嘛,有事好好说。我真的给你的是最低价了,我从厂里拿的就是这个价,真的没有跟你多要一分钱。

她冲着发愣的我说:你劝劝你妈妈,让她别哭了。我三十卖给你们了,我亏二十块钱!给你们留十块钱坐车回去。哎,大家都不容易啊。

母亲听到这句话,止住了哭声,她用手抹了抹脸上的眼泪,又在衣服上擦了擦手,②从兜里掏出一个方帕子,打开,把几张发皱的零票子数了又数,付了钱,一个劲地说:谢谢老板!谢谢老板!你真是菩萨转世。

卖鞋的女老板接过钱,把鞋递给我说:你先试试这双,看合适不合适。这些鞋你看哪双合适,阿姨都给你一个价。”“这双鞋就挺好的!我穿上新鞋,虽然有点夹脚,可是这些鞋要么就是特大码的,要么就是小码的,刚好合适的肯定不在这里卖。

我要去北京上大学了!终于可以去北京上大学了!我内心有一种短暂的莫名的兴奋。为了省钱,我只买了一张去北京的火车票,家里没人送我。母亲把东借西凑来的学费缝进我的裤子里。

刚刚步入十八岁的我啊,意识到了某种意义。这一次不仅仅是离开父母,离开家乡,一个人到一千多公里外的北京去上学。更重要的是,从踏上火车的那一刻起,③我要独自一个人去走自己的路了。

这是我第一次走出我所在的县,第一次走出我所在的市,第一次走出我所在的省,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远行。

我一个人坐了四十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晨到达了北京。一排排房屋映入眼帘,郊区的房子有些破破的矮矮的,再开进去一点,就有了楼群,高大的楼群,宽阔的街道,还有奔跑着的汽车……

列车缓慢进入市区,北京城像一床新的棉被一样舒缓地打开,冲我张开了她的怀抱……

(选自《飞天》,2023年第10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二姑是小城里远近闻名的算命人,母亲相信她,怕“我”难过,忍不住宽慰“我”。
B.小说用大量的笔墨写“我”和母亲买鞋的情节,为后文写“我”即将出门远行做铺垫。
C.买鞋这一情节,既体现了“我”对母亲的体谅,也表现出“我”生活节俭的优秀品质。
D.小说结尾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对新世界、新生活的憧憬。
2.对小说中划线句子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委屈”指的是母亲面对严重失眠、头发脱落的“我”产生的无奈之情。
B.句子②中使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家庭生活的艰难和母亲对钱的珍视。
C.句子③中“独自”,意味着“我”不想让家里再给更多支持,要自己去闯人生。
D.句子④中四个“第一次”,既写出“我”视野和经历的局限,也表达走出小城的心情。
3.小说中“我”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加以梳理概括。
4.同处青春时期的“波仔”和《哦,香雪》中的“香雪”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栗子·立子
这是一个傍晚。我这个五十五岁的汉子,要守株待兔般,等一个小王八蛋子。
就在昨天的傍晚,一个留着公鸡头的小伙子站起身奔向我,还喊了一声“大叔!”。
我觉得这个年轻人的发型怎么看都不像人的发型。两耳的上侧,剃得很光,唯独从前额至头顶直达脑后,一丛黄发耸立着。他脸型是夹板脸,头型是醋葫芦,发型是公鸡头。我心里说,现在的年轻人,怎么流氓怎么打扮。
他看我留意他的发型,很潇洒地用左手从前往后捋了一下,然后问:“大叔,你要栗子吗?”
马路牙子上,戳立着一条鸡肠子口袋。半口袋栗子露了出,油亮油亮。“大叔,您看,一个是一个的。”
“你这栗子,不是老品种。”
“大叔,您老好眼力。这是延庆海字口村西山坡的刺球板栗,口感好,还有观赏价值。”
“多少钱一斤?”我有点心动了。
“一口价,七块。您刚才从市场一路浏览过,一连访问了两份,糖炒栗子十二,生栗子七块六,是吧?我复制得可对?”小伙子又补充一句,“您得包圆,打包,我不零卖。”他摆出一个卖不卖两可的姿势,两条瘦腿撇着,抬起眼睛望着头顶上那盏高高的昏黄路灯,脖颈子梗梗着。
哟,这小子不嫩啊!他早就看出我是个买主了,他要粘贴我呀。是呀,我每年都要批发几十斤生栗子,自己煮了或炒了吃,或送人。
“小伙子,货到街头死。你也别一口价。咱取个吉利,六块六一斤,你顺我也顺。三十乘六块六,一百九十八元,我也凑整,二百。”
小伙子似乎迟疑了一下,但还是点了点头,“那我就按确定,保存,上传键了。我不要比特币。您拿袋子了吗?”
我还真没拿袋子。他见状和我商量:“要不这样,您连口袋捎走,不过您得交五十元押金,明天在这会儿这地儿,您把空口袋拿,我再退您五十块钱如何?您别觉得五十块钱多,这口袋可是我爷爷的命根子,是古董。要是他在,一千块钱他也不会卖。”
二百五,付钱毕。他提起袋子要给送上车,我忽然产生了怀疑:“慢。”我用一只手从上往下插下去,从袋子底部抄起一把栗子,下面的栗子似乎更大更光更亮些。小伙子似乎看出我的担心,笑说:“您摸着砖头了吗?”
他匆匆离去,闪进了对过那家网吧。
兴冲冲回到家里第一件事让我老伴赶紧烧柴锅煮栗子并喊我弟我姐我侄。只半个时辰,锅里便散发出异味。先是怪味,尔后酸腐味,继而蒸坏白薯膏药味,最后是臭鸡蛋味。半锅熟栗子,熏得我呲牙咧嘴。
还是傍晚,还是这个老地方,路灯的影子像钉子一样,将我钉在这里。我等这个小伙子,这个公鸡头,这个小王八蛋子。
年轻人没,一个老人倒是颤颤巍巍踽踽蹰蹰地到我的面前。
高个,背微驼,满脸刀刻似的核桃纹,扇风耳,鼻子高而直。拄一根花椒木拐杖,立定,双手作揖,开口便说:“您,您,您就是从我孙子手里买坏栗子那位客官吧?”
老人叹口气:“您手上有我家的口袋,那口袋上有我祖上的堂号。”老人从腋下抽出一条口袋,铺在地上。又对我说:“麻烦您了,您把您那条也打开,拼上,这是一对。”两条口袋上下对齐,左右对正,墨迹清晰,笔迹可辨:货真价实 童叟无欺 诚信堂。
诚信堂,早有耳闻,那可是老字号。主要经营干鲜果品。我爷爷在诚信堂顺义分号还当过三年二掌柜。要不,第一眼看见那种口袋,怎那么眼熟呢。
老人小心虔诚地折叠起那两条口袋,郑重地塞到我手里二百五十块钱。拉住我的手说:“这孩子把您气苦了。您跟他治气,忒不值了。养不教,爷之过。他爸他妈,扔下他刚一周半,就到深圳打工去了。十七年了,见面不到十六次。家里二层楼盖得方正,可孩子走斜道了。让您笑话,百年老店的字号,给毁喽!”
我坚持要送老人一段路,老人又回身立定,双手作揖:“您回吧。我还要去找立子。”
我说:“您不要再找栗子了。那些栗子,只有一个半个是好的。其余的,都是坏的。”老人无奈地向我苦笑:“我的孙子,他就叫立子。站立的立,儿子的子。他爸他妈的这棵独苗,儿子倒是个儿子,可没立住哇!”然后,用花椒木拐杖一指对面灯火通明的网吧,“那就是个大烟馆呀。我掏他去,孽障!”
我刚往前走一段路,身后传“哗啦啦”的一片声响。我回头望去,网吧那两扇大玻璃窗,坏成了两个大黑洞。如宇宙间的黑洞。
(节选自许福元《栗子·立子》,有删改)
1.小说开头第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2.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我就按确定,保存,上传键了。我不要比特币。
(2)我回头望去,网吧那两扇大玻璃窗,坏成了两个大黑洞。如宇宙间的黑洞。
3.请简要分析小说中两处关于人物外貌描写的特点及其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4.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栗子·立子”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2016-11-18更新 | 7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兰花

戴涛

每次我走过街边的花店,总免不了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眼,心想会不会有白兰花呢?可每次都会很失望。其实我也知道,白兰花是不会出现在花店里的,而且我也不是在花店里认识她的。

那是大约在二十多年前的一个黄昏,我下班后去一家百货公司买东西,这家公司坐落在已经繁华了百年的淮海路(它旧名霞飞路)上。当我经过一个弄堂口时,感觉有一缕香气飘来,香气自然清幽。还夹带了一丝暖暖的甜味,这显然不同于平日里空气中弥漫着的各类人造香精。

于是我开始寻找,在弄堂口我看到了一个六十来岁的妇人,她坐在一个小板凳上,她的跟前放着一只竹子编织的篮子,篮子里铺着一块蓝条白底的湿毛巾,在毛巾的上面排着十几朵奶白色的小花,它两三厘米长,体型纤细,却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

阿婆,这是什么花?

白兰花。

哦,白兰花,这花真好闻。

嗯,这可是最迷人的花香。

老妇人说话的声音还有她的笑容都显得特别的优雅,完全颠覆了我平日里对街头摆摊者或者一般市民的印象,我被她所吸引,便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她卖花。

这时走过一对青年男女,女的问男的:老公,这是什么花?这么香。

男的说:我也不知道。

于是他们蹲下来问老妇人,当知道这叫白兰花时,男青年显得异常兴奋:哇,这就是白兰花!我看过几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老电影,里面都有在街头叫卖,栀子花”“白兰花。这叫声又嗲又糯,每次看完了电影这声音还在我脑子里转。

老妇人微笑地看着他们俩:嗯,白兰花在这个城市里被人欢喜的时间啊,已经超过了我的年龄。

女青年对男青年说:老公,我要买。

好的。阿婆,这花多少钱一朵?

难得你们年轻人欢喜,就送给你们啦。

说完,老妇人从篮子里精心挑选出一朵白兰花,小心翼翼地把拴在花上的铁丝弯成一个钩子,将花轻轻地挂在了女青年胸前的扣子上,随后还送上一句祝福:祝福你们俩像白兰花一样美好。

眼前的这一幕也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我的眼睛不禁有些湿润了。

告别了老妇人,我的心情却有些沉重。如果不是生活拮据,一个六十岁的老人会坐在弄堂口卖花吗?可照她这样卖法,一天又能挣几个钱。

我开始有意无意地路过那里,然后买一朵白兰花。不久后的一天。我和一位经营宾馆的朋友聊天,他说他想打造一家体现这个城市文化风貌的酒店,问我有什么建议。我说可以在每个房间里放上一朵白兰花。并且告诉客人。这是这个城市的味道。朋友听了说,好像有点道理,可以试试。我说花由我来提供吧,朋友笑,这点小生意你也做。

我把这一消息告诉了老妇人,她的脸上还是那么优雅、平静,说:这样好吗?

这有什么不好?不是为了宣传我们城市的文化嘛。

老妇人终于同意了。

明天您先准备两百朵花吧,我和您一起送过去。

不麻烦你了,我自己去吧。第一次我还是陪您去吧,我坚持道。老妇人见我这样的态度也就只好答应了,我们说好了第二天中午我去她家接她。

第二天中午,我按照她给我的地址找到了她的家。这是在市中心区域的一排老式洋房,应该也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了,推开她家的门,客厅的设计和家具的摆设全是欧式。

她让我坐到沙发上,给我倒上一杯白开水。充满歉意地对我说:真对不起了,我先生走了以后。家里已经不备咖啡、茶叶了。

为了打破尴尬气氛,我问她:您怎么会想到去街上卖白兰花?

她沉默了片刻,说:记得小时候我看见妈妈穿的旗袍上总是别着一朵白兰花,白兰花的气味就像是妈妈的气味,然后整个城市好像也是这个气味,所以我就迷上了白兰花。从我上小学读书到开始教书,每天都会佩戴着一朵白兰花。可是现在,白兰花要从这个城市消失了,人们脚步匆匆,似乎并不留意平凡的白兰花。

喜欢白兰花就需要辛辛苦苦地在街头卖白兰花吗?

我是想叫更多的人能够欢喜。还有,我感觉拿卖花的钞票去帮助失学小孩儿,要比拿其他的钞票更有意义,也更让我开心。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走过街边的花店,总要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眼,这说明“我”对二十多年前邂逅老妇人卖白兰花一事印象深刻,至今难忘。
B.精心挑选、小心翼翼地把铁丝弯成钩子、为女青年轻轻地挂上白兰花……细致地描写勾勒出温馨的场景,这一场景令“我”深受感动。
C.老妇人对两三厘米长、体型纤细、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的白兰花情有独钟,是因为白兰花寄寓着她对丈夫、对母亲的思念和缅怀。
D.老妇人虽然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英勇的壮举,但人们从她身上看到了优雅、宁静、温暖、爱心,看到了人性美与人情美的光辉。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精于细节描写,如“铺着一块蓝条白底的湿毛巾”的描写体现了老妇人对白兰花的细心呵护。
B.小说所写男女青年买花的情节既刻画了老妇人的形象,又推动了“我”探究老妇人家境这一情节的发展。
C.小说以“我”为视角,讲述了“我”的所见所感,增添了文章真实性。
D.小说运用倒叙的手法,先写现在,然后叙述往事,这样安排设置了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老妇人并不是因为生活拮据而卖花,小说结尾在揭开这一谜底之前,前文已作了多层铺垫,请概括说明。
4.茹志鹃的《百合花》被人们称为“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这篇小说也具有“散文化”“诗化”的特点,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这一特点。
2024-03-03更新 | 9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橘颂①

张炜

劈柴燃烧的声音真好。在这个特殊的月份,屋外比屋内暖和得多,特别是入夜之后,屋里有些冷。他坐在桌前,拥着橘颂,把灯苗捻大。端详了一会儿屋子,觉得墙上光光的,应该贴点什么。“我要写一张大字了。”

橘颂跳到铺好的宣纸上,他不得不把它抱到一边去。

蘸饱了墨,想想要写的字。最后他写了八个字:

“深固难徙,更志兮。”

署上名字,盖了印章。贴在墙上,退远些看。意犹未尽,再写一张: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橘颂站在刚贴好的大字下面,仰脸看着。老文公念了两遍,对它说:“这是战国大诗人屈原的诗啊,他在赞美一棵橘树。”

夜深了。难以入睡。老文公发现橘颂今夜像自己,毫无困意。他知道这是为什么——明天就是那个大日子,河两岸的槐花要开了。

“我们早些睡吧,攒足精神,去看那片槐花。我们不是一直在等这一天吗?”他率先躺下,拍拍橘颂。

老文公睡着了。

醒来太晚。他对睡眼惺忪的橘颂说:“咱们得抓紧点,今明两天有重要的事情啊!”

早餐过后,他去书架上取来请柬。看过槐花后有一个重要事项,就是要亲自把它们交到两人手中。他在请柬上填写具体时间:明晚七点。

“走吧,今明两天有我们忙的哩。”他将请柬放进内衣口袋,按了按。

一出门就是熏人的花香。“这可非比寻常啊!河边的槐花是有名的,听说那些采蜜的人,每年春天都来河岸搭帐篷。当然了,这是从前,时代已经发生了变迁。”

他揪着橘颂的两只胖爪,迈下石阶。

上午十点,多好的太阳,天上没有一丝云彩。河北岸,那一片树冠一夜间变得雪白,银色披挂,堆积得像小山,又像浪涌。

他站在最后一级石阶上,屏住呼吸。“颂啊,你该从背上下来了,你要就近看,好好看。这是春天的高潮!一个连一个的高潮!前些天咱们看过了迎春、连翘、桃李、山樱、丁香、梧桐和紫藤!顺着石墙哗哗流下来的紫藤啊!你得记住!”

橘颂一边走一边嗅,眯起双眼。它轻手轻脚,像惧怕,像害羞,走到一棵高大的槐树跟前。它仰脸,纵身一跳,向上爬去。它一口气爬到了树顶。

老文公从繁花中寻找它的脸庞。好密的花冠。

“橘颂,你在哪里?”

为了一个盛隆的夜晚,老文公精心准备。这是第一次宴请。他觉得自己正代表亲人,举行一场迟到的宴会。

赴宴的只有两户,三人。但这是整个的山村,所有的乡亲。

条件所限,菜肴只能如此。他认为这场晚宴既要丰盛,还要讲究。橘颂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它在树顶折下一些槐花,当槐花扑扑落地时,老文公就把它们兜在怀中。

那将在最后作为主菜端上:槐花饼,外焦里嫩,香气扑鼻,微咸,有一点蜜的味道。

他庆幸自己带来几只高脚酒杯。“我这穷讲究的毛病一辈子都改不了,不过,多尊贵的客人!”他把杯子找出,擦得锃亮。餐具不错。他特别满意的是三叉青铜烛台和一包蜡烛。“我们今晚要点蜡烛了!”他对橘颂说。

橘颂跳上桌子,嗅着刚铺上的桌布。

他把每一道菜肴写在纸上:腌小黄瓜、火腿、香椿鸡蛋、蒲菜汤、煎鱼、炖蘑菇、肉片白菜。最后:槐花饼。他看着排成诗行一样的菜单,点点头:“不错。”

半下午时分,杯子和白瓷碟一一摆上。一瓶上好的干红、一瓶老酒。五点多钟,门敲响了。李转莲提前来到,带来几只松花蛋。她要帮厨,老文公说:“这可不行。您是客人。”

李转莲的另一只手里有个布卷,一直没有放下。

“那是什么宝贝?”

李转莲把布卷放下。随着一点点展开露出了斑斓的颜色——一棵橘树。

大伞一样的树冠,墨绿的叶子,累累硕果缀满枝头,而且是上下左右对称生出。

老文公站在桌前,一直没有出声。橘颂跃上桌子,老文公赶紧将它揽住。他深吸一口气:“多么棒!这就是我要的那棵橘树!”

李转莲两手合在胸前。

“咱这就贴在墙上!有了它,才是真正的晚宴啊!待会儿我们要敬它一杯!”

他放下橘颂,寻找贴画的地方。它被贴在了墙的正中,桌子对面。

老文公摆好凳子,将五个瓷盘端正一下,又加了白色的餐巾。他去灶屋完成最后的菜肴,让李转莲坐在桌前。

天就要黑下来,蜡烛插上了青钢三叉烛台。晶莹的杯子和瓷盘映着烛光。

一股香气溢出,李转莲坐不住了。她想推开灶屋,可门是合上的。

“哎呀,太香了!”李转莲在门外喊。老棘拐一手扯着水根,一手提着布袋出现了。老文公端出一张又大又圆的槐花饼。“老哥啊!”他叫着,放下饼,拍打老棘拐的肩膀,抚摸水根的头发。

“我没别的好东西,就带来这个吧。”老棘拐打开布袋,取出一串蘑菇,还有一个很大的玻璃瓶,是一瓶水。

“这是最好的,再没有比它们更好的!”老文公双手捧住。

大家入座。橘颂坐在垫高的凳子上,在老文公身侧,对面是老辣拐。它和大家一样,大瓷碟上放了一个小碟,不同的是里面盛满鱼丸。

老文公举杯站起,看着墙上的橘树。烛光闪闪,枝叶摇动,金色的果实一伸手就能摘下。

“尊敬的女士,先生们!在这个槐花盛开的夜晚,请接受我们——我和橘颂我们俩的祝福!”

(有删改)

【注】①小说《橘颂》讲述了86岁的老文公在冬日将尽之时,为奔赴与故乡春天的约会,带着名叫橘颂的猫住进祖上留下来的山间石屋,专心整理自己的书稿,并与石头村留守的村民交往的故事。②与后文“青黄杂糅,文章烂兮”都是屈原《橘颂》中的诗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两大主要情节是赏花和举办宴席,它们都与槐花这一物象有一定关联性。
B.为做槐花饼宴请乡亲,惧怕、害羞的橘颂负责摇落槐花,老文公负责兜住槐花。
C.正准备宴席时,老文公迎来了当晚第一位客人,并亲自张贴起客人带来的橘画。
D.“多么棒”“这是最好的”,老文公对客人礼品的赞美体现了他真诚感激之情。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槐花饼作为宴席桌上的最后一道主菜,作者对它主要通过正面实写来突出了它的甜蜜香气,也以此突出了老文公诚心待客的真挚情怀。
B.“有了它,才是真正的晚宴啊!”借老文公对橘画的赞美,照应小说的标题,呼应前文老文公书写《橘颂》诗句的情节,使故事更紧凑集中。
C.文中“堆积得像小山,又像浪涌”通过正面描写突出槐花外在特点,而茹志鹃《百合花》枪筒里“多了一枝野菊花”则通过细节烘托人物。
D.文中“拍打老棘拐的肩膀,抚摸水根的头发”和鲁迅《祝福》“(祥林嫂)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都能以外在动作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3.请简要分析“橘颂(猫)”在小说中的作用。
4.作者认为“比较明显的、强烈的诗性,这极有可能是当代所有好小说所必备的品格”。请结合文本分析本小说是如何体现“诗性”的。
2024-02-29更新 | 30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