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09 题号:2194552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橘颂①

张炜

劈柴燃烧的声音真好。在这个特殊的月份,屋外比屋内暖和得多,特别是入夜之后,屋里有些冷。他坐在桌前,拥着橘颂,把灯苗捻大。端详了一会儿屋子,觉得墙上光光的,应该贴点什么。“我要写一张大字了。”

橘颂跳到铺好的宣纸上,他不得不把它抱到一边去。

蘸饱了墨,想想要写的字。最后他写了八个字:

“深固难徙,更志兮。”

署上名字,盖了印章。贴在墙上,退远些看。意犹未尽,再写一张: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橘颂站在刚贴好的大字下面,仰脸看着。老文公念了两遍,对它说:“这是战国大诗人屈原的诗啊,他在赞美一棵橘树。”

夜深了。难以入睡。老文公发现橘颂今夜像自己,毫无困意。他知道这是为什么——明天就是那个大日子,河两岸的槐花要开了。

“我们早些睡吧,攒足精神,去看那片槐花。我们不是一直在等这一天吗?”他率先躺下,拍拍橘颂。

老文公睡着了。

醒来太晚。他对睡眼惺忪的橘颂说:“咱们得抓紧点,今明两天有重要的事情啊!”

早餐过后,他去书架上取来请柬。看过槐花后有一个重要事项,就是要亲自把它们交到两人手中。他在请柬上填写具体时间:明晚七点。

“走吧,今明两天有我们忙的哩。”他将请柬放进内衣口袋,按了按。

一出门就是熏人的花香。“这可非比寻常啊!河边的槐花是有名的,听说那些采蜜的人,每年春天都来河岸搭帐篷。当然了,这是从前,时代已经发生了变迁。”

他揪着橘颂的两只胖爪,迈下石阶。

上午十点,多好的太阳,天上没有一丝云彩。河北岸,那一片树冠一夜间变得雪白,银色披挂,堆积得像小山,又像浪涌。

他站在最后一级石阶上,屏住呼吸。“颂啊,你该从背上下来了,你要就近看,好好看。这是春天的高潮!一个连一个的高潮!前些天咱们看过了迎春、连翘、桃李、山樱、丁香、梧桐和紫藤!顺着石墙哗哗流下来的紫藤啊!你得记住!”

橘颂一边走一边嗅,眯起双眼。它轻手轻脚,像惧怕,像害羞,走到一棵高大的槐树跟前。它仰脸,纵身一跳,向上爬去。它一口气爬到了树顶。

老文公从繁花中寻找它的脸庞。好密的花冠。

“橘颂,你在哪里?”

为了一个盛隆的夜晚,老文公精心准备。这是第一次宴请。他觉得自己正代表亲人,举行一场迟到的宴会。

赴宴的只有两户,三人。但这是整个的山村,所有的乡亲。

条件所限,菜肴只能如此。他认为这场晚宴既要丰盛,还要讲究。橘颂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它在树顶折下一些槐花,当槐花扑扑落地时,老文公就把它们兜在怀中。

那将在最后作为主菜端上:槐花饼,外焦里嫩,香气扑鼻,微咸,有一点蜜的味道。

他庆幸自己带来几只高脚酒杯。“我这穷讲究的毛病一辈子都改不了,不过,多尊贵的客人!”他把杯子找出,擦得锃亮。餐具不错。他特别满意的是三叉青铜烛台和一包蜡烛。“我们今晚要点蜡烛了!”他对橘颂说。

橘颂跳上桌子,嗅着刚铺上的桌布。

他把每一道菜肴写在纸上:腌小黄瓜、火腿、香椿鸡蛋、蒲菜汤、煎鱼、炖蘑菇、肉片白菜。最后:槐花饼。他看着排成诗行一样的菜单,点点头:“不错。”

半下午时分,杯子和白瓷碟一一摆上。一瓶上好的干红、一瓶老酒。五点多钟,门敲响了。李转莲提前来到,带来几只松花蛋。她要帮厨,老文公说:“这可不行。您是客人。”

李转莲的另一只手里有个布卷,一直没有放下。

“那是什么宝贝?”

李转莲把布卷放下。随着一点点展开露出了斑斓的颜色——一棵橘树。

大伞一样的树冠,墨绿的叶子,累累硕果缀满枝头,而且是上下左右对称生出。

老文公站在桌前,一直没有出声。橘颂跃上桌子,老文公赶紧将它揽住。他深吸一口气:“多么棒!这就是我要的那棵橘树!”

李转莲两手合在胸前。

“咱这就贴在墙上!有了它,才是真正的晚宴啊!待会儿我们要敬它一杯!”

他放下橘颂,寻找贴画的地方。它被贴在了墙的正中,桌子对面。

老文公摆好凳子,将五个瓷盘端正一下,又加了白色的餐巾。他去灶屋完成最后的菜肴,让李转莲坐在桌前。

天就要黑下来,蜡烛插上了青钢三叉烛台。晶莹的杯子和瓷盘映着烛光。

一股香气溢出,李转莲坐不住了。她想推开灶屋,可门是合上的。

“哎呀,太香了!”李转莲在门外喊。老棘拐一手扯着水根,一手提着布袋出现了。老文公端出一张又大又圆的槐花饼。“老哥啊!”他叫着,放下饼,拍打老棘拐的肩膀,抚摸水根的头发。

“我没别的好东西,就带来这个吧。”老棘拐打开布袋,取出一串蘑菇,还有一个很大的玻璃瓶,是一瓶水。

“这是最好的,再没有比它们更好的!”老文公双手捧住。

大家入座。橘颂坐在垫高的凳子上,在老文公身侧,对面是老辣拐。它和大家一样,大瓷碟上放了一个小碟,不同的是里面盛满鱼丸。

老文公举杯站起,看着墙上的橘树。烛光闪闪,枝叶摇动,金色的果实一伸手就能摘下。

“尊敬的女士,先生们!在这个槐花盛开的夜晚,请接受我们——我和橘颂我们俩的祝福!”

(有删改)

【注】①小说《橘颂》讲述了86岁的老文公在冬日将尽之时,为奔赴与故乡春天的约会,带着名叫橘颂的猫住进祖上留下来的山间石屋,专心整理自己的书稿,并与石头村留守的村民交往的故事。②与后文“青黄杂糅,文章烂兮”都是屈原《橘颂》中的诗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两大主要情节是赏花和举办宴席,它们都与槐花这一物象有一定关联性。
B.为做槐花饼宴请乡亲,惧怕、害羞的橘颂负责摇落槐花,老文公负责兜住槐花。
C.正准备宴席时,老文公迎来了当晚第一位客人,并亲自张贴起客人带来的橘画。
D.“多么棒”“这是最好的”,老文公对客人礼品的赞美体现了他真诚感激之情。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槐花饼作为宴席桌上的最后一道主菜,作者对它主要通过正面实写来突出了它的甜蜜香气,也以此突出了老文公诚心待客的真挚情怀。
B.“有了它,才是真正的晚宴啊!”借老文公对橘画的赞美,照应小说的标题,呼应前文老文公书写《橘颂》诗句的情节,使故事更紧凑集中。
C.文中“堆积得像小山,又像浪涌”通过正面描写突出槐花外在特点,而茹志鹃《百合花》枪筒里“多了一枝野菊花”则通过细节烘托人物。
D.文中“拍打老棘拐的肩膀,抚摸水根的头发”和鲁迅《祝福》“(祥林嫂)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都能以外在动作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3.请简要分析“橘颂(猫)”在小说中的作用。
4.作者认为“比较明显的、强烈的诗性,这极有可能是当代所有好小说所必备的品格”。请结合文本分析本小说是如何体现“诗性”的。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剃头匠

老宋退伍回来的时候,理过几年头发,都是在耕种收获之余,到集市上去理发。其实不叫理发,我们那儿那时叫剃头。小镇上的人,有多少人让老宋剃过头?没法数。

老宋在集市上有个固定的摊点,一南一北两棵老杨树之间,老宋就朝东摆下自己的剃头摊子。每次放下担子,先把一块牌子挂在北边的树枝上(牌子上写着:五毛剃平头),再把磨剃刀用的油布挂在南边的树枝上,灌满水壶,点上炉子,支好洗头洗脸的盆子,围好白大褂(那大褂洗得真是干净),手推子上点上一点油,免得夹头发。坐等水开。

秋冬两季呢,又用高高的玉米秸做围墙,把北西南三面挡了一下,就像是一下子把阳光关在了这个空间里。下雨呢,就在上面盖一块塑料布,拿一根细长的树枝,轻轻压一下。正在剃头的,坐等剃头的,就安心了。

炉子上的水没开,就有人着急了,催着老宋快点先给剃剃,不用洗也行,回家自己洗去,还等着回家栽地瓜去呢。老宋话不多,说不干。等水开了,老宋把盆子里的水添热,问一声谁先来,早有人坐好等着了。

集市上剃头的还有另外三家,都是先把头发洗了,擦干,再剃。老宋剃头是干剃,和别人不同。客人坐稳了,老宋说一声低头,“低头”二字是先抑后扬,怪好听。后脖颈那儿一凉,推子在老宋手里咯噔咯噔一响,推子凉凉的痒痒的往上移。干剃头,没有谁能剃得平,特别是平头,只有老宋。前后一遍剃下来,就绝不再用推子,摁到热水盆里,用大手前后一搓,碎发都留在盆子里,飘飘悠悠地沉到盆底。哗地一下没出去,换上热水,烫热毛巾,捂在下巴上,拿剃刀在油布上一蹭,只三下,剃完胡子,交五角钱,走人。

老宋剃头真是快,也真是好,平平展展一个平头,精神爽气。这快和好是在部队上练出来的。

老宋在部队里是伙夫,跋山涉水都背着一口大锅,到个地儿,一声宿营的命令,老宋就找背风的墙角、山崖根,挖坑埋锅,点火做饭。一声开拔的命令,背起锅就走。有时候战士们还没有吃饱呢,老宋自然就饿着肚子上路,剃头呢?是老宋自愿的。好的时候,是休整的时候,大家都比较放松,训练之余,就找老宋剃剃头,弄得短短的,精神,也防备在战场上肉搏被敌人抓头发。剃完头,或者还可以到河里洗一洗头发碴。若是行军途中,三下五除二,剃完,还要急行军,你别想好好打理头发,更不用说拿水洗一洗。时间一长,老宋这手艺就留在身上了。

老宋的剃头摊曾是集市上最晚走的,等剃头的人多。后来就少了,有时候看着老宋自己坐在那个高脚凳子上,眯着眼养神。什么原因呢?大姑娘小伙子谁还到集市上剃头?集市北边的沿街房有了三家剃头的,不叫剃头,不叫理发店,叫美发店,烫发染发拉直,从那里出来的大姑娘小伙子,什么样子?大姑娘剪个小平头,小伙子留个披肩发,还又烫又染,弄得黄的绿的红的,一脑袋花色。光顾老宋剃头摊的,就只有那些年龄大的中老年人,他们剃头也少,能省一次就省一次。

赶完集,老宋到店里买点桃酥饼干一斤烟叶,到杨老太太那里去。杨老太太守寡十年了,两个女儿嫁得远。老宋放下剃头挑子、点心,把水缸挑满,坐下来和老太太喝茶抽烟拉呱。老太太也抽一点烟叶。

那一次部队休整,也不算是休整,离前沿阵地没多么远。老宋一个个的给战士剃头。李卫国,连队的文书,还戴副眼镜,文文弱弱,说话细声慢气的,老宋就喜欢他这个文化劲儿,剃头的时候就自作主张,留长了一点,前额那儿,小李可以在写字的时候,走路的时候,用闲着的左手往左一捋,老宋觉得特帅气特文化,很适合文书的身份,结果就出事了。

老宋说,老姐姐啊,我担着人命呢,要不是我,那小李文书能死吗?

那一次,他们还是被越南鬼子包围了,一层一层的敌人涌上来,弹药全部打光。战士们呐喊着冲进敌人堆里。老宋的腿已经断了,在一处断墙后,只等着上来鬼子兵就和他们同归于尽了,这时候他看见了那个文书小李,小李和一个鬼子抱在一起,在地上滚来滚去,趁着把鬼子压到一个坑里的机会,小李从腰里找出比首,插进鬼子胸里。然而就在小李左转身,要起来的时候,那个鬼子一把抓住小李的头发,拖倒在地,把小李的匕首狠狠插进小李胸腔,自己也两腿一伸死去了。鬼子的那只手还狠狠攥着小李的头发。

老姐姐,我不是不会弄那些个三七开四六开的长发啊,我是心里堵得慌啊。

你也不要老放不下,不是那头发,鬼子也能把小李摁倒。老太太似乎是自语。

可我是眼睁睁看着鬼子抓住了小李的头发,把他拖倒的。老宋呜咽。

老宋是背着处分回来的,他没有补助,敬老院也不肯去。老宋一生未娶,后来没有再见到他,许是死了。

(选自《小说月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宋原是部队里的伙夫,在工作之余,自愿为战士们剃头。退伍回到家乡后,迫于生计,便重操旧业,为乡亲们剃头,以贴补家用。
B.老宋的剃头摊曾经生意红火,但后来只剩下些年龄大的中老年顾客。这一变化,一方面凸显了主人公的落寞心理,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时代的变迁。
C.在给连队文书李卫国剃头时,老宋自作主张,为小李留了长发,结果导致小李在战场上被鬼子杀害,为此,老宋懊悔不已。
D.老宋一生孤苦伶仃,满腹的委屈唯有向杨老太太倾诉,作者对这一人物可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情感态度颇为复杂。
2.小说中的老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分析。
3.这篇小说采用顺叙与插叙交替穿插的方式叙述故事,有何好处?请具体探析。
2020-02-13更新 | 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踏莎行

寇俊杰

春风萧瑟,乍暖还寒,阴雨蒙蒙,芳草萋萋。开封通往陕州的官道更加泥泞,两辆驴车在湿滑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突然,前面的驴车陷进了泥坑,车夫挥鞭抽打毛驴,可任凭毛驴怎样使动儿,木轮车像是被泥水吸住一样,就是出不了泥坑。

寇准挑起轿帘说,冠安,别打了,还是我下来推吧!寇安没法,只好也下来和寇准以及后面车上的两个随从一起推车。无奈还是车重人少,力量不够,使足了劲儿也没能把车子推出泥坑。寇准说,不行就先把车上的书卸下。寇安说,大人,那是你的心头肉啊!怎么舍得弄脏?大家正在一筹莫展之际,路过的几个村民走过来,有人施礼问,是宰相寇准寇大人吗?正是,但我现在已不是宰相了。我们听说大人没有因为澶渊之盟受到封赏,反而被贬陕州,此是必经之地,故有此一问。他对其他村民说,我们帮帮寇大人吧!然后大家一起重新用力,终于把寇准的驴车推出了泥坑。寇准再三相谢。村民说,寇大人澶渊之功,让中原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我们老百姓还不知怎样感谢寇大人呢。

寇准重新上车的时候,已是满身的泥水。车内的宋夫人用毛巾给寇准擦着脸上的汗水和雨水,心疼地说,原来在京师哪有这样的路?看你现在头发都开始白了,还要出来遭受这样的罪,你要是能把自己的性子收敛一些,何来被贬呢?

寇准说,社稷为重,君为轻。我的所作所为只要对得起天下百姓就行了。

宋夫人说,可你分不清君子和小人,把小人得罪了,他们就会为私怨而报复。我听女婿王曙说,这次就是王钦若在皇上面前说你是拿皇上的性命做赌注,澶渊一仗胜是侥幸,如若败了,他的命就没了,皇上这才把你贬出京师的。

寇准微微一笑说,王曙是怎么知道的?

他和皇上的内侍周怀政关系很好,是周怀政亲耳听到王钦若对皇上说的,还说你居功自傲,到处宣扬说没有你寇准,就没有大宋的江山——他这是诬告啊!

再泥泞的路,太阳一出来就晒干了,寇准说,你看刚才村民为我推车,多好啊!若是奸臣,他们会这样做吗?

不过你也别锋芒太露,出头的椽子先烂,想当年,你和太宗意见不合,太宗说不过你,生气地要拂袖而去,你竟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拽住他的衣服不让走,直到把他说服才罢休!俗话说,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你这是往死路上走哇!得亏太宗英明,不但没杀你,还把你比作魏征!

寇准只是得意地嘿嘿笑着,并不说话。

宋夫人又说,不过,终归是伴君如伴虎。你这是第三次被贬了吧?皇上是个好皇帝,就怨你太耿直,连皇上的面子也不给。特别是上次被贬,有人揭发你酒后说了太宗的坏话,太宗不信,找你问一下。按说太宗也没当真,你随便找个理由太宗就能原谅。可你就是不辩解,不知道趁坡下旷,太宗给你梯子你也不要。人家是皇称,你人家的军,结果被贬到了邓州。你这不是自己找麻烦吗?

寇准说,我喝完酒后可能真说了太宗的坏话,但那是太宗有不对的地方。大丈夫做事就要敢作敢当!我不后悔!

唉!宋夫人叹了一口气,今上能当皇帝,你本是立了大功的:澶渊之盟,你也是立了大功的,可皇上就怕功高震主,你本该急流勇退。但你非但没有,还不知收敛锋芒,皇上这才免了你的宰相之职,把你贬往陕州。不过这样也好,朝中是非太多,你当个地方官,陕州离我们老家又近,我们还能过个安心日子呢。再不必像以前一样——我们赶紧往前走啊!

踏莎行。寇准的脑海里忽然闪出这样一个词牌名。他叫寇安停车,从箱子里拿出笔墨纸砚,然后铺纸磨墨,他略一沉思,笔走龙蛇,写下了一首《踏莎行》的词: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宋夫人本想寇准写的是反思过去,从此要淡出朝廷视野、远离政治旋涡的意思,没想到看了寇准的《踏莎行》,写的却是难离难别、情深意切的情诗。她的眼泪一下子通了出来,她知道,要想让寇准抛弃自己的信念真是太难了。如果皇帝用他,再危险他还是要回去的,可他又不会曲意逢迎,个性又那么张扬,虽然皇帝信任,但他由着自己性子来的做法,就是有一副好牌,也会叫他打得稀里哗啦甚至是性命不保!

宋夫人含着泪看着寇准,寇准拉住夫人的手,坚定地点了点头。夫人知道,今后摆在他们面前的,将会是一条更加艰险的道路!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驴车陷进泥坑后村民拜问寇准并帮助推车的情节,通过村民之口交代了寇准有功而被贬的冤屈,反映了百姓对寇准的感恩及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态度。
B.寇准劝慰夫人说“再泥泞的路,太阳一出来就晒干了”,与上文车子陷入泥中、推车后满身泥水的交代相呼应,结构可谓严谨。
C.通过寇准的语言“社稷为重,君为轻”等表现他坚守正道,忠君爱国的形象,拉住夫人的手,坚定地点了点头表现其坚定执著。
D.寇准借《踏莎行》表达对妻子难以割舍、相爱终老的深情。宋夫人流泪,表明她读懂了丈夫,被丈夫埋藏于内心的爱妻之情深深感动。
2.小说开头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设置宋夫人这一形象有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3-06-02更新 | 9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汽笛·布鞋·红腰带

陈忠实

①他那时刚刚勒上头一条红腰带。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乞福的吉祥物。半年以后,他勒着这根保命带到30里外的历史名镇灞桥去报考中学。领着他们去报考的是一位40多岁的班主任,姓杜。

②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

③为了这第一次走出家门三公里以外的旅行,他昨夜激动慌惧得几乎不能成眠。他肩头挎着一只书包,包里装着课本、一只毛笔和一只墨盒、几个混面馍馍,还有一块洗脸擦脸用的布巾……却连一分钱也没有。

④开始,他和老师、同学相跟着走,大约走出十多里路也不觉得累。后来的悲剧是从脚下发生的。他感觉脚后跟有点疼,脱下鞋子看了看,鞋底磨透了,脚后跟上磨出红色的肉丝淌着血。母亲纳扎的布鞋鞋底经不住砂石的磨砺。当他看到脚后跟上的血肉时便怯了,步子也慢了。杜老师和一位大同学倒追过来,他立即擦干了眼泪。抬脚触地时的痛楚引发了他内心的卑怯,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磨烂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

⑤他已经看不见那支小小的赶考队列了。他终于狠下心从书包里摸出那块擦脸用的布巾包住一只脚,踮着脚尖跛着往前赶,走了一段路程,布巾磨透了,他把布巾倒过来再包到脚上,直到那布巾被踩磨得稀烂。他最后从书包里拿出了课本,一扎一扎撕下来塞进鞋窝……那些纸张更经不住砂石的蹭磨,直到课本被撕光,走进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终于断灭了。

⑥伟大的转机在他完全崩溃刚刚坐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

⑦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他慌乱不知所措而茫然四顾,终于看见一股射向蓝天的白烟和一列呼啸奔驰过来的火车。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见火车,第一次听见火车汽笛的鸣叫。列车飞驰过去,绿色的车厢,绿色的窗帘和白色的玻璃,启开的窗户晃过模糊的男人或女人的脸,还有一个把手伸出窗口的男孩的脸……直到火车消失在柳林丛中,直到柳树梢头的蓝烟渐渐淡化为乌有,直到远处传来不再那么令人震慑而显得悠扬的汽笛声响,他仍然无法理解火车以及坐在火车车厢里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儿?坐在火车上的人瞧见一个穿着磨透了鞋底磨烂了脚后跟的乡村娃子会是怎样的眼光?尤其是那个和他年纪相仿已经坐着火车旅行的男孩?

⑧天哪!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而根本不用双脚走路!他用双脚赶路却穿着一双磨穿了底磨烂了脚后跟的布鞋一步一蹭地踯躅!他无端的愤怒了:不能永远穿着没后跟的破布鞋走路……他把残留在鞋窝里的烂布绺烂树叶烂纸屑腾光倒净,咬着牙重新举步。脚后跟还在淌血还疼,走过一阵儿竟然奇迹般的不疼了,似乎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鬼的。他终于赶上了老师和同学。

⑨后来他成为一个作家,这个作家回顾整个生命历程的时候,所有经过的欢乐已不再成为欢乐,所有经历的苦难挫折引起的痛苦亦不再是痛苦,变成了只有自己可以理解的生命体验。剩下的还有一声储存于生命磁带上的汽笛鸣叫和一双磨透了鞋底的布鞋。

⑩他想给进入花季刚刚勒上头一条或第二条红腰带的朋友致以祝贺,无论往后的生命历程中遇到怎样的挫折怎样的委屈,不要动摇不必辩解,走你认定了的路吧!因为任何动摇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费生命,不要耽搁了自己的行程。

(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穿着母亲纳扎的布鞋,脚后跟被砂石磨出了血,暗示了现实生活的寒酸与残酷,也暗含了“他”微妙的心情,真实动人。
B.“他”好胜心强,想到自己与火车上的人的差距,变得十分愤怒,强忍着疼痛,走到终点,想用这种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C.本文描写了“他”在报考中学路途中不断变化的心理,由开始的激动,到后来的卑怯、崩溃,最后又产生了希望,充满了勇气。
D.本文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叙写了作家青年时期的一次赶考经历,表明了对待生活该有的信念与态度。
2.文中的“红腰带”“布鞋”“汽笛”各有何象征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文章第二段说“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请结合文本谈谈这句话的含义。
2022-11-21更新 | 10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