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银花

张建春

金银花,性甘寒,清热解毒、消炎退肿,对细菌性痢疾和各种化脓性疾病都有效。除此之外,金银花形态奇特,花型独特,具有很高的园林观赏价值;也可做凉茶,当饮料饮用。金银花是多年生半常绿缠绕灌木,适应性强,不择土质,既耐旱,又耐涝,而且根很深,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东头唐,西头王,中间隔堵墙。墙是山墙,唐保和王祥家共用的山墙。房子是泥墙草顶的,山墙是下半截土垒,上半截用土坯砌成的。

山墙的土坯有间隙,隔不了大音,喊一声彼此听得清。唐保家三间房,王祥家也三间,房子是一起盖的,一般的高,一般的平,如不是开两个门,还以为是一家的。房后拖了个院子,院子也共墙,墙分四班垒的,唐保家全一、二班,王祥家全三、四班,都用心,共用的院墙就牢靠得很。

唐保和王祥好得很,吃个虱子都不忘分对方一个大腿,两家也是,比亲兄弟还好。

唐保和王祥都是舍得花力气的人,田里的活儿拼了命干,田里的活儿干完了,就想着法子干别的事,不让力气闲着。唐保和王祥贩荒草。说是贩也不妥,荒草是自己砍的,挑到集上卖。荒草不是用来烧锅的,荒草茎硬、结实、利水,是铺房顶的好材料。荒草屋顶比稻草顶、麦秸顶强多了。有几间荒草房,嫁人,娶老婆都占优势。

去山路不近,山中有一坡坡的荒草,路就显得近了。到秋天,一有闲空,唐保和王样就相约进山,各自一根扁担、两根绳子、一把刀上路。

找过人高的荒草砍,人没在草中,弯着腰挥刀,“嚓嚓”“嚓嚓嚓”,剩下的是喘息声和唐保、王祥的呼应声,“唉”“哦”,呼应着壮个胆,山上有野物,野物伤人。

一口气砍下一堆荒草,草堆一边,还得理顺理齐了,之后用山草作绳,将荒草捆开把。干这活儿时省力,但唐保和王祥都不说话,山风呛人呢。

把荒草捆完、堆好,一上午时间就过去了,该吃些东西了。唐保、王样把各自带的东西放山石上,你劝我我让你,换着吃。也没啥好吃的,不过是山芋、死面饼、锅巴,可都吃得饱饱的。①唐保和王祥相视一笑,山跟着笑开了

荒草往回挑,唐保打头,王祥跟上,中间歇上一两次,就到家了。

唐保家门前有个草堆,王祥家门前也有一个草堆,差不多大,整整齐齐,码的是荒草。

若是闲天,赶上起集,唐保和王祥一道挑上荒草,路上约个价,卖荒草去。荒草有市场,好卖,一块五一担,挣个辛苦钱。买荒草一般不会只买一把,往往三五担一起买,唐保和王祥大多是一起出手,当然价钱也是一样的。

荒草卖了,唐保和王祥不耽误,趁着露水还没干,往家赶。两人把卖得的钱掖紧了,②相视碰碰目光,村子有了笑意

砍荒草、贩荒草,让东头唐、西头王两家的日子好过了不少,唐保和王祥也走得越来越近。有趣得很,平日里唐保和王祥话少,话都在砍荒草、贩荒草时说完了。

有一天,唐保和王祥翻了脸,应了“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的老话。

事儿简单,唐保和王祥约好价去卖荒草,一口价一担一块五,王祥却一块四毛五卖了。那天也怪,集上无二单生意,唐保把一担荒草原封不动地挑了回来。

回家途中,唐保冷了脸。王祥要解释,唐保担子一横,硬是把王祥的话挡了回去。

之后,唐保和王祥还是去砍荒草,却是各自走各自的路,有时碰上了,没在荒草中也没了“唉”“哦”的回应。

草砍好了,还是理顺整齐,唐保和王祥却没了过去的用心。

就那么巧,一次,唐保在挑回的荒草中发现了棵带根的金银花,王祥也在荒草中遇见了还青丝亮杆的金银花。

唐保没犹豫,将金银花栽在了西院墙边。王祥想也没想,将金银花栽在了东院墙边。两棵金银花从山里来,隔了堵墙。

金银花都活了,它们各自发叶,悄然地向墙上攀。

唐保和王祥还是砍荒草、贩荒草,抵了面头一低,各忙各的,③但心中都犯嘀咕:好大个事呢?

有一天唐保发现,两棵金银花在墙头上纠缠,唐保想将自家的金银花扯下,可没下成手,唐保发现,王祥家院中攀来的藤和自家的一模一样。

有一天王样发现,两棵金银花在墙头上结下了许多蕾,蕾有红有白,分不清是谁家的。王祥从自家的根底捋起,总算搞明白了,唐家的金银花是红的,自家的白中带黄。

金银花开了,太阳一照,好香好香,东头唐家香,西头王家香,也分不清是谁家的花儿香。

逢集唐保去集上贩荒草,王祥也去了,在集上碰面,突然发现,各自的扁担上挂着金银花球,花两色,红白相间。

唐保望了王祥一眼,王祥瞅了唐保一眼,笑没洇开,荒草卖出去了,一样的价。

唐保的花球是唐保老婆串的。王祥的花球是王祥老婆串的。她们的手在墙头相遇,采着彼此的花。

又一次进山砍草,山草间有了“唉”“哦”的呼应声。王祥说了件事:那老人缺五分钱,我让他挑走了。

东头唐家金银花和西头王家的金银花,⑤相视一笑,花香纠葛,好香好美

(选自2024年第1期《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唐保和王祥对生活的态度,也暗示了他们之间的友谊,这使得原本难行的山路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B.起初砍荒草、贩荒草的过程生动地展现了唐保与王祥的勤劳、朴实、节俭,同时也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和默契配合。
C.王祥在一次卖荒草时随意降价,违背了之前和唐保有关价格的约定,导致唐保感到被背叛,原本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变得疏离。
D.“东头唐家香,西头王家香,也分不清是谁家的花儿香”既突出了金银花香气四溢的特点,也隐喻了人物关系开始转变。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句均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唐保和王祥之间默契和愉快的情绪仿佛感染了周边的自然环境,展现出温馨和谐的氛围。
B.句子③表现了唐保和王祥两人都意识到因为小事而闹翻不值得,暗示了他们内心深处仍然珍惜彼此之间的友谊。
C.句子④描写唐保和王祥相遇时的神态,两人目光没有碰触,笑也没有洇开,体现了彼此内心仍难以放下隔阂与芥蒂。
D.句子⑤用唐保和王祥的惯用神态“相视一笑”来描写金银花,极具情味与深意,暗示了二人最终关系的和解与融洽。
3.请分析金银花在唐保和王祥二人之间情感变化过程中的作用。
4.小说第一段仅仅是介绍了金银花的功效以及特性,虽与小说内容无关,但不能删掉。谈谈你的理解。
2024-05-28更新 | 2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南市高考针对性训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敬亭山

谢朓

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

隐沦既已托,灵异俱然栖。

上干蔽白日,下属带迴溪。

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

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

渫云已漫漫,多雨亦凄凄。

我行虽纡组,兼得寻幽蹊。

缘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

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

皇恩既已矣,兹理庶无睽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①南朝齐建武二年(495年),谢朓在政治上受到排挤,由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该诗作于宣城太守任上。②纡组:系佩官印。③丹梯:指寻仙访道之路。④睽:违背。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诗开头两句写远眺敬亭山,采用简笔勾勒,总写其貌:随后两句采用虚笔,写神仙灵怪安居于此山,—实景—虚境,笔触多变。
B.谢诗调动多种感官描写敬亭山蔓藤交错、独鹤鸣叫、饥鼠夜啼等自然景象,烘托了内心的迷茫和痛苦,与“兼得寻幽蹊”蕴含的情感呼应。
C.李诗写众鸟高飞远去,孤云悠闲自在地飘走,暗示诗人观望敬亭山时间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D.谢诗和李诗写法不同:谢诗对敬亭山作了全方位的“逼真”描写,李诗则并未着力于此,而是将景物拟人化,以抒写自己的精神世界。
2.谢诗末句的“无睽”和李诗末句的“只有”都流露了诗人对自身状况的认识和情感态度,请结合全诗作出理解。
2024-05-28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第一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霜华柏木铺   

左中美

归路苦悠悠,行人欲白头。泉声偏聒枕,虫语自鸣秋。金尽囊余被,孤灯月满楼。壮心搔不著,时起问更筹。这是清乾隆年间贡生、保山人氏宁毓贤的《柏木铺旅舍》诗。柏木铺位于漾濞县城隔江对面的飞凤山东侧,是古西南丝绸之路上的一处古驿村庄,离城约只三里,但因有飞凤山东翼相隔,不闻城中市声。

依诗中归路苦悠悠之叹,诗人想是从远方归来,沿着古道一路西行,意欲回去保山故里。一日长路之后,走到了古驿柏木铺,当夜便在此间歇息。本来,一日长路的辛劳应会让诗人在古驿的旅店中酣然入眠,犬吠不觉,而事实上诗人却不能入眠,且因不能入眠而嫌村下泉声聒枕,怪秋虫夜鸣唧唧。这一切的因由,近看或是那一句金尽囊余被的窘涩;若是放远了看,漫洇在整首诗中的深浓愁绪,皆起因于壮心搔不著。一个读书人,总不免踌躇满志,却怎奈世事多艰。这是一趟失意的归程,夜里幽幽的泉声和虫声让人觉得聒噪,窗外的满目月华,却尽显室内孤灯之清冷。①长夜难寐,诗人于是一次次起来问更。归路还远,待天亮起程,还要继续踏上新一天的漫漫路途。

或许是经了一夜歇息,精力恢复;又或许是清晨时光,看日出东方,万山清明;当然,更或许是因为人生得意,意气风发,与《柏木铺旅舍》的幽苦气息不同,同是清代人的腾冲举人尹艺的《发柏木铺》则显得气势开阔,意绪昂扬:戎旦征人早,桥头日已红。点苍千岭雪,漾濞一江风。隔岸炊烟合,前村野水通。数声何处雁?飞入五云中。

②想着那也是一个秋天,只是时令应该是暮秋了。早起的诗人从古驿出发,却发现日头比他这赶路的人还要早,已然照到了村下小河的桥上。苍山众峰高处此时已披上了白衣,村下沿着峡谷间的漾濞江吹来的秋风带来点点凉意。隔着小河的对岸村中,炊烟袅袅,丝丝缕缕。不知何处有数声雁鸣传来,待细觅身影,却早已飞入了高处的层层云彩间。

③朝阳,炊烟,雁阵,云彩,更加上点苍千岭雪。从这里早发柏木铺的诗人尹艺,看其自誉为征人,应当是一次离家远行,且极有可能是一次赴考。由诗中早起赶路所见的开阔、清朗的风景画面里,见出的是诗人的万里意气、满怀壮志。那飞入五云中的雁阵,更是诗人对自己未来人生的憧憬。诗书作有凭,来日望登高;愿作大鹏游,一飞冲霄汉。

在《徐霞客游记》中,徐霞客过柏木铺后,循南坡而西向上……有寺东向,当坡嘴中悬,是为舍茶寺,就而饭。据记,这舍茶寺便是后来多见于诗文的大觉寺,一个字,显出其所处地势之险陡。寺在秀岭坡上,有门楼名为放雪楼,历代以来过往此处的文人士子常多有题诗。曾任云南提督学政的清人吴自肃有《登放雪楼》诗:柏木高悬一孤寺,登楼遥望客踌躇。虚心竹许栽千个,碍眼松须伐数株。自有云光供吐纳,莫教雪影起模糊。当前面目还他好,拟作庐山笑腐儒。

诗中一个字,一个字,再一次见出此山之陡、此道之艰、此寺之险。想那时,提督学政大人沿着徐霞客走过的古道一路行来。以其当日之身份,前日里想是住在漾濞古城作了一两日的巡察停留,夜间住在古城临江的客舍里。次日离城早行,经柏木铺,上秀岭坡,辛苦行至大坡高处的大觉寺,登楼放眼远望,不禁满怀踌躇。虚心竹和碍眼松是近前的所见,云光和雪影是远处的风景,而眼前所见所感,莫不是作者内心之照、人生之境。

据说上世纪30年代末为抗战修筑滇缅公路时,大觉寺因修路的需要挪了一个位置。有了公路后,古道上的人马行客渐渐往公路而去,大觉寺由此慢慢淡出了行人的视野。山下的柏木铺亦如是。隔着村下的石月亮河,滇缅公路从相隔数百米的对面斜斜向上而去。在两株并排而生、枝柯相连的数百年的古榕树下,徐霞客和众多曾行经此地的诗人早已融入村庄的往事,千年来行经此地的叮咚马帮化作了村庄的记忆。村中那座绣岭连云石坊是重建的,坊下十余米的古榕树下,石板古道上还留有旧年的印迹。

④想是因为村口那两株遮天蔽日的古榕树,因为树下那行过千年马帮的石板古道,古驿村庄柏木铺有着一种端然且幽然的气息。明明距县城那样近,却完全隔绝了外界的嚷嚷声息,就连隔河对面滇缅公路上每天往来不息的车流,似乎也不能影响到它的静宁。而另一方面,明明是这样古老、清宁的村庄,近切地守着一方原初的山水,它却又并不自塞,榕树下的古道向着两端远远伸开,便连接起丝路千年的悠悠往事,连通向星汉灿烂的大地远方。

以一条古道为笔,记录下它的久远往事;以一方山水作纸,书写着它的四季轮回。被东侧的石月亮河和西侧的飞凤山河从两侧轻轻环抱的古村柏木铺,数十户人家倚坡而居。村庄高处有武侯祠,村庄脚下二河相汇处有文昌阁。古村柏木铺安静清幽,小桥流水,古道人家;马帮远去,古树依然。在两株古榕树下不远处,有人家像旧时那样靠路旁经营着小卖店。人进了村,沿着古道一路走到树下,看眼前石坊流水、马帮行客,千年的往事伴着山风,扑面而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柏木铺因离城三里且有飞凤山东翼的遮蔽,所以悠然静谧,不受城市喧闹干扰。
B.作者设想宁毓贤回乡途中在柏木铺住了一夜,这一夜他想到自己经历,愁苦难眠。
C.从《徐霞客游记》可知,大觉寺地势险陡,这种地势使提督学政吴自肃深有感触。
D.柏木铺曾让许多文人骚客感怀不已,但因抗战时道路改线不得不淡出人们的视野。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一次次起来问更”和《归去来兮辞》中“问征夫以前路”异曲同工,都在细节描写中寄寓了相同的情感。
B.句子②语义上将《柏木铺旅舍》和《发柏木铺》两首诗联结起来,能引发人们将两首诗的意境及情感进行深度的比较。
C.句子③铺叙景物,画面感十分强,开阔、清朗的画面里充溢了诗人的万里意气和满怀壮志,寄寓了诗人的人生憧憬。
D.句子④中“想是”是作者对柏木铺具有端然且幽然气息原因的探寻,凸显了古榕树和石板古道所独有的历史韵味。
3.如今的柏木铺给读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简要概括。
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中提到写景抒情散文“都表现了作者眼中的自然美,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霜华柏木铺》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闸门

走下山顶不远,周仆突然停住脚步。眼前出现的是一幅多么惊心动魄的景象呵!这就是刚才烈士们带着满身的火焰同敌人进行壮烈搏斗的地方!在浅淡的暮色里,周仆看到烈士身上的棉衣,有一些余烬还在燃烧,断断续续地冒着丝丝缕缕的青烟。他们有人掐着敌人的脖子把敌人撩倒在地上;有人同敌人死死地抱着烧死在一起;有人紧紧地握着手榴弹,弹体上沾满了敌人的脑浆;有人的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附近还有几个六○炮的弹坑,弹坑边躺着烈士,成堆的美国人倒在烈士的周围……

周仆再往下一望,从山腰到山脚,美国人遗弃的尸体,乱糟糟地盖住了整整一面山坡。尤其在那个山洼,那些戴着钢盔、穿着皮靴的长大而笨拙的尸体,密集得一个压着一个,一堆连着一堆。他们以各种各样的姿势,横七竖八地躺在积了很深的血水里。其中许多尸体,头冲北,脚朝南,看得出他们是遭到突然的反击惊慌后退中被击毙的。郭祥的“闸门”,就是这样把那些远渡重洋的恶狼一批一批地砸死在这里,碰死在这里。看见这种情形,周仆真想大喊一声:杀人犯们!那些以侵略别人的国家、破坏别人的幸福为职业的杀人犯们,那些在手无寸铁的人民面前无比残忍而在战士面前胆小如鼠的卑劣的野兽们,你们认真地瞧瞧吧,这才是你们迟迟早早必然会得到的下场!周仆站在山坡上,热血上涌,思绪翻腾。眼前仿佛又飞出火人的巨大身影,耳朵里仿佛又听到他们震天动地的呐喊。这些火人们,这些不知恐惧为何物的人们,他们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部队,什么样的战士呵!他们是下凡的天神吗?不,他们不是天神,他们就是那些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战士,是同自己朝夕相处的战友和同志。然而,他们却的的确确像无畏的天神,也可以说他们就是为劳苦大众复仇的天神。世界上有任何一种反动力量,可以打败这样的部队吗?没有,过去没有,今后就更不会有,而是相反,它们终究要被这样的战士所打败!周仆沉吟间,只听有人“哎”了一声。

他转眼寻视,只见一个抢运烈士遗体的战士,抱着烈士的头坐在地上,好像在低声哭泣的样子。他赶过去一看,是刘大顺,他低着头,眼泪像小泉水似地涌流下来。

“你,你怎么啦?”周仆忙问。

调皮骡子和其他战士也赶过来问:“你怎么啦,刘大顺?”

①“断了……”他指了指烈士的手指,难受地说。

周仆一看,那位烈士紧紧地抱着敌人,嘴里街着敌人半块耳朵。由于双手抱得过紧,分都分不开,以至烈士的手指被掰断了。

周仆的心,不禁引起一阵酸辣辣的疼痛。在场的人,也都十分难过。停了一会儿,周仆才说:“别难过啦,同志们。我们应该很好地向烈士学习。你看他们对敌人多么仇恨。对敌人不仇恨,或是恨得不够,就不会有真正的勇敢!……”

话是对大伙说的,可是刘大顺却觉得,政委仿佛是针对自己讲的。

“政委……”他并没有抬起头,“我,我想找你谈一次话。”

周仆亲切地说:“我也早就想找你谈谈,可惜没有抓紧时间。……昨天在诉苦会上,我见你昏倒了,我知道你心里是很难过的。”

“我,我……政委,”他被政委的话所激动,流下了眼泪,话也说不成句了,“我越想越不该犯那样的错误(对敌人动了仁慈之心);看看同志们,我觉得我够不上一个红三连的战士…”

周仆上前握着他的手,安慰他说:“大顺同志,我们决不会根据一时的表现,来断定一个同志的。……大家还是快把烈士的遗体运到后边去吧,免得呆会儿炮火再伤着他们。”刘大顺恋恋不舍地撒开手,②望望政委,眼睛里流露出一种坚决的与感激的神情。周仆亲自用手理了理烈士的遗体,由刘大顺他们抬往后面去了。

随着夜色的降临,北面的战斗越发激烈起来。炮火的闪光,有如打闪一般,照得山谷一明一暗。红色的电光弹在夜空里纵横交叉,来往飞驰。③不一时,敌人的照明弹也打起来了,越打越多,照得山谷如同白昼一般明亮。夜航机也轰隆轰隆地出现在阵地的上空。周仆回到山顶的时候,二连已经按照命令前来接防。三连的代理连长乔大夯,班长陈三和代理班长调皮骡子围着政委,要求把他们继续留在阵地上。

“让我们打到底吧,俺们红三连能坚决守住阵地!”乔大夯说。

周仆摆摆手说:“你们已经很辛苦了,下去休息一下再说。”

“战斗还没结束呀,政委,我们怎么能下去哪?”陈三说,“这不是我个人的意见,我个人倒没什么,这是战士们的意见哪!”

“我们人少,顶一个排还不行吗?”调皮骡子也接上说。

“不行,这是命令!”周仆决断地说。

“俺们红三连……”乔大夯又要说他的红三连了。

小迷糊打断他的话,附在他耳朵上使劲地喊:“政委说罗,这是命令!”

大家看政委脸色严峻,才不言语了。④乔大夯慢腾腾地卸下刺刀,插在皮鞘里;又从地上拣起他们连长那把带血的铁锹,扛在肩上;迅速地整理了部队,带着22名战士,走下凸凹不平的阵地。

“真不愧是井冈山下来的连队!”周仆自言自语地说,在炮火的闪光里,望着他们坚强的背影。

(节选自魏巍《东方》,有删改)

注:周仆是志愿军某团政委,郭祥是该团三连连长。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题目“闸门”一语双关,既指具体的河流的闸门,也象征以郭祥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组成的狙击队。
B.小说第二段通过周仆的心理描写,表明志愿军战士是最朴素的真英雄,他们为了劳苦大众能够战胜任何敌人。
C.由美国人遗弃的许多尸体,“头冲北,脚朝南”的情状可以看出美国士兵的狼狈,表现了志愿军的果敢英勇。
D.小说中陈三、调皮骡子与政委周仆的对话,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借助泣不成声的语言描写揭示了刘大顺因不小心折断战友的手指而伤痛、内疚、歉意无尽的心理。
B.句子②使用神态描写表现了刘大顺对周仆的感激之情,也表明了他的思想认识有了根本的转变。
C.句子③用“白昼一般明亮”强调了战场环境的严峻,预示又一次战斗的开始,推动了情节发展。
D.句子④中的动作描写说明了乔大夯内心的不情愿与无可奈何,侧面衬托周仆的威严及指挥下属的霸气。
3.请赏析小说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
4.小说节选部分设置“周仆”这个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简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火柴论斤卖

韩羽

两辆骡子大车和一位推着自行车的老客,一前一后进了院子。老客面生,可那大车拉的货一瞧便知,是火柴。不用问,是从济南来的。

老客进了柜房,我赶紧打洗脸水,泡茶。那老客仅和掌柜打个招呼,屁股没挨椅子又匆匆走出来,亲自指点卸车。以前的老客对此从不事必躬亲的。直待两车火柴堆满库房的整整一间屋、锁上库房门、打发了拉脚的大车,这才踱回柜房洗脸、喝茶、抽烟。

这时市面上正缺火柴,消息不胫而走。第二天就赶来了成群结伙的商贩。可老客发话了:先不卖。

第三天,老客招呼伙计们帮忙倒腾火柴,篓篓亲自过目,一顿饭工夫,火柴从北间倒腾到了南间。

老客愣了神。

“我给大伙作揖了,再辛苦辛苦倒腾一下。”于是一篓篓又从南间倒腾到了北间。

老客傻了眼,倏地流下了汗珠子。

“我的祖奶奶,要是找不着了,可坑死我了!”

问他是什么,说是“十滴年”。

我问二伙计,什么是“十滴年”?

二伙计说:“是西药,好家伙,可厉害了,只要放一点儿在舌头尖上,立刻小命玩儿完。”

我说:“谁试过?”

他说:“谁他奶奶的敢试,听人说的。”

我问:“要这个干啥?”

他说:“嘿,这药贵老鼻子啦,配麻醉药离它不行。西边山里的八路军急等着用哩。”

二掌柜说:“别扯淡了,快想法找吧。可也是,你也不弄个记号。”

老客哭丧着脸说:“记号是弄了,可不敢弄得太显眼,要是给查住了,我有几个脑袋!你去齐河的黄河渡口瞧瞧,那国民党的卡子是闹着玩儿的?”

二掌柜打起哈哈:“你这药也真够‘神’的,先是和国民党‘藏迷糊’,这回又是和你‘藏迷糊’。”

你看我,我看你,一筹莫展,只好锁上库房,依旧是不卖火柴。

第四天,只好豁出去了:一篓篓、一包包、一盒盒统统拆开,来个古人所谓的“犁庭扫穴”。一声令下,发一声喊,我们大剪子一抡,咔嚓咔嚓,地地道道的“势如破竹”,那方方整整的竹篾篓子立即四分五裂。那纸包、纸盒更不堪一击,两手一掰,摧枯拉朽。真有些像李逵劫法场,不分青红皂白抡着板斧一路砍去的劲头。快哉快哉!想当初西楚霸王火烧阿房宫大概也如此兴奋吧?人,莫非天生有破坏欲?

火柴集成小堆,小堆堆成大垛。竹篾、竹叶、包装纸、火柴盒的残骸横七竖八狼藉遍地。“十滴年”像《琵琶行》里“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商人妇,终于从一个火柴盒里蹦了出来。老客抢起手指粗的小瓶也蹦了起来,脸笑得像花朵儿:“学徒的小哥,去馆子里叫桌菜, 今晚我请客。”

这“十滴年”也真会捉弄人,一会儿让人丧魂失魄,一会儿让人欣喜若狂;一会儿急得要上吊,一会儿乐得像是捡了个天大的便宜,纵使是自家捡的自家的便宜。而且连货栈里的局外人也捎带着闹了个人仰马翻。

第五天,老客发了话:卖火柴。

可是火柴成了柴秸垛,怎么卖?

打那以后好多天,也算是临清街上的一个景观:货摊上摆着的火柴,是用线捆成把,一把火柴搭配一个破火柴盒。

文本二:

韩老1931年出生在鲁西北的乡间,小学毕业,种过地,当过学徒,一口地道的鲁西北方言,朴实得如同邻居家老大爷一样,但他熟知三坟五典,经史子集,俚俗传说,民间戏曲……才思泉涌,妙语连珠,诙谐风趣。韩老以其耄耋之年,仍能够保持敏锐镇密的思维,旺盛的创作力,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他的文章寓人生哲理于平淡的叙事中,从庸常生活中发现美,在冗杂历史中发现真,如信手拈来,唾手可得,却惜墨如金,三言两语中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螺蛳壳中做道场,杯水中起风波,不疾不徐,从容淡定。

细读他的文章,虽不乏俚语俗语,却严谨整饬。韩老在文字的推敲锤炼上是积极审慎的,他常年订阅《咬文嚼字》,为的是自己读书写字时不犯错误。

韩老的文章俭省也是出了名的,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几百字的小文章,却也词浅意深、跌宕生姿。但是简练是由丰富而来的,韩老阅读之丰富,生活之丰富,全都隐匿在那一篇篇文章背后。

世上没有什么天才,大都是靠着后天的不断地努力积累,把别人游乐嬉戏的时间都用在了自己感兴趣的事上。“不像人家科班出身的都系统地读书,我读书都是兴趣,翻到什么看什么。虽然不深钻,但会琢磨琢磨,考虑考虑。尤其写文章,不能瞎说八道,凭着印象随便写。有时候自己反复地认识,就深入一些。”

韩老能够恰到好处的运用好“机趣”,韩老通过机趣在与读者较量,如自己所言,每次动笔之前,总是把读者作为假想敌,一则要严谨,不能让读者挑出毛病,再则就是与读者斗智斗勇。于是,在看似轻松的文字中,读者不自觉的被韩老所“虏获”,惊美之余,拍腿叫绝。

(节选自孟彦君《韩羽印象》,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和二伙计的对话,不仅交代了老客出现种种反常举动的原因,而且介绍了“十滴年”,引出了“十滴年”的特殊用场。
B.老客将“十滴年”隐藏在火柴盒里,但又不敢把标记“弄得太显眼”,可以看出国民党对药品封锁之严,也暗示了八路军革命斗争之艰苦。
C.小说通过“我”的视角和感受来描写撕拆火柴盒的场面,表现了全货栈上下寻找“十滴年”急切与焦灼的心情。
D.“十滴年”从火柴盒里“蹦”了出来,老客也“蹦”了起来,两个“蹦”字增强了画面感,也突出了老客找到“十滴年”后的兴奋。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使用了“仅”“匆匆”“亲自”“直待”“才”等词语,意在表现老客行事利落谨慎,也为下文寻找“十滴年”埋下伏笔。
B.小说通篇以时间为叙述顺序,以火柴卖与不卖为线索,故事清晰连贯,结构紧凑自然,便于读者理解。
C.文中方言俯拾皆是,如“贵老鼻子啦”“藏迷糊”,增添了小说的乡土气息,更有人间烟火味,值得玩味。
D.小说以临清街上的一个景观收尾,展现了一幅淳朴又充满谐趣的民俗风情画,完善了故事结局,化解了故事的紧张惊险,余韵无穷。
3.结合文本二,谈谈韩羽为什么能创作出文本一这样的经典小说。
4.文本二中提到韩羽的文章“词浅意深、跌宕生姿”,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打击队(节选)

吕铮

谁也没有想到在这样的深夜里,会发生一次如此激烈的追逐。

在黑暗中,有一个人在奔跑,确切地说,是有一个人在和一辆红色的英菲尼迪赛跑。那人穿一身藏蓝色的衣服,速度很快,像一把剪刀剪开了浓重的黑夜。而违法冲卡的英菲尼迪则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路上左突右撞。夜归的人们驻足惊叹,也不顾危险,他们已经好久没在循环往复的正常秩序中见到过如此激烈的追逐对坑了。“停车!警察!”那人高喊者。吃瓜群众“嚯”地感叹,确定这不是在拍戏。

追逐的人叫邰晓阳,人们都喜欢叫他“太阳”。此刻他穿的并不是警服,而是辅警制服。但身为阳光路派出所的辅警,太阳却一直笃信自己会成为一名真正的警察。他在经过一次、两次、三次、N次入警考试失败之后,依然在做着巡逻站岗的辅警工作,没有气馁。

“停车!警察!”太阳扯着嗓子大喊。他疯狂地奔跑着,喉咙里充满了血腥的味道,细密的雪花扑面而来打在他脸上,也全然不顾。面前的那辆车飞驰着,在风声、雪声、身后民警的呼喊声中,不时传来车辆碰撞剐蹭的金属摩擦声。眼看着就要突出重围,太阳已经蹿到了车头。一刹那,太阳什么都听不到了,只能听到自己沉重的呼吸和怦怦的心跳。他以一个极其笨拙且难以模仿的姿态扑了过去。

砰!一声巨响。所有人都惊呆了,时间仿佛也停止了。如果将此刻周围人的视线进行拼接,应该可以组合成一个类似《黑客帝国》三百六十度旋转的慢镜头。众人眼睁睁地看着太阳在这个慢镜头里跃起、腾空,然后……狠狠坠地。

在那辆肇事汽车被抓获之后,发现司机并不是酒驾而是毒驾。不仅如此,在后备厢里还搜出了一百多万现金和二十公斤毒品。案情惊动了省厅,市局立即成立专案组进行侦查,历经一个多月,破获了一个特大的贩毒团伙。此事迅速上了新闻和热搜,被撞伤的太阳自然成了勇敢擒贼的英雄。

在出院之后,他如愿以偿地头顶国徽,穿着笔挺的警服,在国旗下庄严宣誓,并开启了他新的人生——进入打击队。

到办公室不一会儿就来了活儿,卞队张罗着大家出警。太阳开始准备设备,手套、手铐、执法记录仪、手电、喷罐、甩棍、证物袋……老洪见状,拎着个大号保温杯凑了过来:“怎么茬儿,哥们儿,这是准备跟嫌疑人开战啊?”

“根据执法规范化的要求,出警应该带齐装备啊。”太阳抬头说。

“哦,对,执法规范化……嘿,你瞧我这素质跟不上了吧。”老洪煞有介事地点头,“别忘了把警用盾牌也带上啊。”他说完就背着手出了门。

但没想到一上警车,太阳还真把警用盾牌给带上了。

车开得不快,老洪眯眼打量着太阳,有一搭无一搭地问:“家里有干警察的吗?”

“没有。”太阳摇头。

“跟郭局什么关系?远房亲戚吗?”

“跟郭局?”太阳挠挠头,“没关系啊。”

“哦。”老洪点头,“那就是跟政治部的冬阳主任有关系?”他在探太阳的底。

“冬阳主任?”太阳愣住了,“我不认识啊。”

“嘿,装!跟我这儿装!”老洪撇嘴,“帮你办转警手续的人都不认识啊?你这一等功是大风刮来的?”

“哦,您说的是楚主任啊,我见过几次,但具体手续都是谭科长办的”太阳忙说。

“哼,行,嘴够严。”老洪点头,“哎,你把盾牌戳这儿是什么意思?寒碜我?”

“这……不是您让我拿的吗?”太阳说。

“那我让你带‘海马斯多管火箭炮’你也带吗?较劲是吗?”老洪冷下脸。

太阳听出了这话里的火药味,却不知道自己哪里得罪了这位。

“得,都是我的错。咳……我也是,跟您这位‘年轻警察之光’逗什么咳嗽啊……”老洪探底完毕,移开了视线。

杨威放下手机,抬头问:“听说你破了涉毒大案?”

“我?我只是拦住了一辆车。”太阳有些紧张。

“为什么拦那辆车?看出什么问题了?”

“什么都没看出来,就因为它闯卡了。”

“闯卡了就那么玩命追?还往车上扑?”

“刚开始也没想追,但一跑起来就不敢停了。”

“为什么?刹不住了?”老洪插话。

“不是,我师傅说过,只要追就不能停。”

“哎,我问你,为什么想当警察啊?”老洪问。

“我答应过我爸,要成为一个好警察。”太阳还是那句话。

“用自己的生命完成别人的理想?值得吗?”老洪转了句文的。

“什么?”太阳没听懂。

“别扯,说真话。户口?铁饭碗?还是为了有点儿小权力?”

“我……真没说假话。”

“小子,你是觉得我们傻吗?”杨威的语气不那么客气了。

“杨师傅。我没觉得……”

“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特聪明、特牛X啊?”杨威的语速不快,但语气却渐渐变硬。

“我……”

“拦车想立功就直说,为了更好的发展转警也无可厚非,唱什么高调啊,装什么孙子啊?我告诉你,我们虽然都是被市局‘沉’到派出所的,但做事问心无愧,没什么歪的斜的,外面传的那些乱七八糟的闲话也都是扯淡。你要是觉得跟我们在一块儿憋屈,大可直接向白所反映,社区警务队、综合指挥室,更利于你的发展,也犯不着跟我们这儿要心眼儿、逗咳嗽。”杨威不知发的哪门子邪火。

太阳被吓了一跳,什么也不敢说了。卞队张了张嘴,但又把嘴闭上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邰晓阳的性格里包含一种“青年性”,敢做敢为、不从流俗、笃信正义,做事有执着的信念和不妥协的勇气。
B.老洪话里带火药味、杨威发邪火,原因是一样的,都是因为对邰晓阳不满,觉得他一直唱高调,装样子。
C.小说结尾处,卞队本想说点什么,但最后却什么都没说,反映了他面对队内矛盾时微妙复杂的心理。
D.这篇小说是公安题材,作者实际上是借用公安题材的外壳,对当下一种不良社会现象的揭露和批判。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人物的语言颇有地域色彩,“戳这儿”“寒碜”“逗咳嗽”等使人物鲜活、接地气,也反映了人物的情感态度。
B.小说开篇起势突兀,以深夜里激烈追逐的情节开篇,第三段才交代追逐的人是谁,这种写法能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C.邰晓阳扑向车头被撞的镜头采用了复合视角,整个场面既有局内人视角,又有局外人视角,多角度地正面展现了其英勇行为。
D.这篇小说的后半部分基本是对话,还有少量动作、语气的说明,这样既简化叙事,又典型化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
3.作者给主人公取“太阳”这个名字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一位评论家认为:“《打击队》是一部在不断调光的小说,当邰晓阳往前冲的时候,光线相对强烈,但是紧接着作者又知道如何刹车,如何转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3-22更新 | 804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南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闯入者     萨基

喀尔巴阡山脉东沿的一处杂木森林中,乌尔里希在一个狂风肆虐的冬夜立在那儿谛视,倾听,仿佛在等待猎物,其实为的是追踪一个仇敌。

乌尔里希家的林地幅员颇广而且猎物丰富;位于其边界的这条狭窄、陡峻的林地却藏不住什么猎物,不过却属它受到最为审慎的防护。通过他祖父时的一起著名诉讼,这块林地才从邻居的非法占有中被强行夺过来。但另一方却从未认同法庭的判决,于是这两个家族之间绵延三代不断爆发偷猎的争执以及类似的丑行,相互的敌意日深。到乌尔里希成为族长后,家族间的争执已发展为个人间的仇恨。假若说世间有一个人使他深恶痛绝,他巴不得这个人倒血霉的话,此人就是格奥尔格——敌对家族的继承人、偷猎的惯犯以及争议林地的肆意入侵者。

他独自离开山顶的岗哨,沿陡峻的远坡而下,目光穿过树干四处观望,耳朵透过狂风的呼啸、树枝不断的击打声聆听,为的是看到劫掠者的身影,捕捉到他们的动静。他要是能撞上格奥尔格就好了。而当他绕过一株巨大的山毛榉时,当真迎面撞上了他在搜寻的那个人。

两个仇敌各自原地站立,沉默地相互盯视了良久。每人手里都握着一支步枪,每人胸口都燃烧着仇恨,头脑里都渴望杀戮。而就在他们还没来得及付诸行动时,大自然却已先发制人,以其自身的暴力将他们俩一举击溃。随着一阵暴风雪猛烈地狂啸,只听得他们头顶咔嚓一声爆裂,倾倒的山毛榉就在轰隆巨响声中将他们压在了底下。乌尔里希发现自己瘫倒在地上,身子被压得几乎动弹不得; 压下来的细枝划伤了他的脸,他不得不紧眨几下眼,把血珠从眼睫毛上挤出去,这才大致看清楚他遭遇的这场飞来横祸。在他身侧就躺着格奥尔格,格奥尔格还活着,在挣扎着,不过显然跟自己一样无助,被压在了树下。

乌尔里希吐出一连串咒骂的奇怪杂烩。格奥尔格听了一会儿,说:“这么说来你虽然该死,居然还没死,不过终究还是被压住了。”

“我是在我自己的林地里被压住的,”乌尔里希反唇相讥,“等我的人赶过来救我脱险之后,你不希望在我的林地里偷猎时被捉个正着吧,你这个无耻小人!

格奥尔格答道:“你肯定你的人还能救你出来? 这个森林里也有我的人,等他们把我拖出来后,为了好看,我会将吊唁信送至府上。”

“倒是多谢提醒。”乌尔里希反唇相讥,“我有七个人应该已经到了,等他们把我救出来,我想我就不必向尊府送什么吊唁信了。”

“好,”格奥尔格怒骂道,“非常好。去死吧,你个遭瘟的乌尔里希。”

“你也一样,格奥尔格,你个偷林贼、偷猎贼。 ”

两个人都不再挣扎了,因为他们俩都意识到想从大树底下脱身纯属妄想。乌尔里希好不容易把他的扁酒壶掏了出来,喝了点酒。他眼看着那个正拼死跟疼痛和疲惫做斗争的人,他开始觉得此前一直熊熊燃烧的仇恨似乎已经熄灭。

“朋友,”不久他开口道,“要是你的人先到,你愿意怎样就怎样吧。不过就我而言,我已经改变了想法。如果先到的是我的人,我会让他们先救你出来,把你当我的客人对待。我们自打生下来就像魔鬼一样,为了这片愚蠢的林子争执不休,这块鬼地方被风吹得连棵树都长不直。今儿晚上躺在这里,我开始觉得我们是两个大傻瓜。朋友,要是你愿意帮我将旧怨彻底埋葬,我愿意请你做我的朋友。”

格奥尔格缓慢而激动地开了腔:“我们俩今晚如果能一笑泯恩仇,林区的居民就都能尽享和平了……我原本一门心思地仇视你,痛恨你,可眼下我也改变了主意……我愿意成为你的朋友。”

有一段时间,两人都沉默不语。在寒冷黑暗的森林中,狂风被光秃秃的树枝扯成一缕缕的阵风,从枝干间呼啸而过,他们俩静待将使双方同时获救的人到达。

趁阵风暂歇之际,乌尔里希打破了沉默。

“我们大喊救命吧,”他道。

格奥尔格道:“我们可以一试。来,一起。”两个人抬高声音发出呼喊。

“再一起来。”几分钟后乌尔里希道,刚才的呼喊并未带来应答的声音。

“除了这些瘟风,我什么都没听见。”格奥尔格嘶哑道。

他们又沉默了几分钟,乌尔里希突然兴奋地大叫:“我看见有人穿过树林过来了。他们跟我刚才下山走的是一条道。”

两个人扯着嗓门再次大喊。

“他们一共几个?”格奥尔格问。

“看不太清楚,”乌尔里希道,“九个或者十个。 ”

“那肯定是你的人,”格奥尔格道,“我只带了七个出来。”

“他们正拼力奔过来,真是好样的。”乌尔里希高兴地道。

“是你的人吗?”格奥尔格问。

“是不是你的人?”见乌尔里希没有回答,他再次耐不住性子地问。

“不是。”乌尔里希大笑道,可那笑声却是被极端恐怖的事物吓破了胆的白痴般的笑。

“他们是谁?”格奥尔格着急地问道,一边竭力睁开眼睛,想看看对方不愿看到的到底是什么。

“是狼,林地真正的主人来了。”乌尔里希喃喃道。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深夜,乌尔里希和格奥尔格都想去这块狭窄的林地狩猎,都想遇到自己的仇敌并置对方于死地。
B.乌尔里希和格奥尔格都希望得到这块林地, 因为这块林地价值不菲,两大家族三代以来对它的所有权争议极大。
C.两个仇敌相见,相互默视好久没有马上向对方开枪,原因是两个人感到很突然,一时没有缓过神来,下不了决心。
D.被山毛榉压伤后,两个人先是互相诅咒,后来逐渐恢复理智,最终化解了仇恨,意识到“仇恨彼此”是傻子的行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采用插叙的方式,交代了两位主人公从小就继承了两个家族因争夺一块林地的所有权而埋下的世仇。
B.小说的人物对话既表现了两人尖锐的矛盾冲突,又反映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变化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叙述,两位主人公的活动和内心想法通过全知全能的叙述者自然道出,客观全面。
D.两个主人公已化解仇恨,狼的出现又带来死亡的威胁,小说戛然而止,运用留白的艺术手法,隐含着对狼的批判。
3.小说中有多个象征意象,请从“林地”“山毛榉”“狼”中任选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4.美国著名环境学家巴里·康芒那曾说:我们的生存,既有赖于结束我们人类之间的战争,也有赖于结束人类与自然的战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24-03-18更新 | 72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午夜的风灯

费振钟

一个人踯躅在小城的午夜里,人家的灯火差不多都熄灭了,深巷里时不时传来几声狗叫。这时候,小城真的是安静极了,也真的是无聊极了。初冬时节,夜风一起来,吹在身上,寒战战的,而肚子里又饥饿了,就想回去,但心犹不甘。①你原要在小城上重温旧事的,这旧事自然也包括午夜里的那盏风灯,然而风灯到这时候还没有出现。看不见往日熟悉的风灯,也许就是你来这座小城最大的缺憾。

沿河的小街仍是昨天的石板街,多由青石铺成,仍是一块块布满斑纹磨圆边角的石头。你也曾在这些地方停留,看水,看石头,看水从石头边流过,一时湍急,一时平缓。树上飘落的仍是昨天的黄叶,每一片发出簌簌语声;河水缓慢流淌着,仍是昨天的声音。然而,风灯在哪儿?昨天那盏玻璃风灯,在这样初冬的午夜,总是在小街一角散发着淡淡的光晕。小街上的人家,任谁打开窗格子,都能够看到。那时候在阁楼上教你读书的祖父,会对你说,街角上的风灯还亮着呢,再把唐人这篇文章诵读两遍!也许,你就有点恼恨这盏灯为什么老是不走。不过祖父接着又会说,饿了吧,那就叫人去灯那边端一碗咸米粥上来,你心里就又盼着那灯每天夜里都亮着才好。

其实,你可能并不真的记得那个在灯影中不声不响忙碌的人,那个大家都叫他叶伯伯的老人。他的形象一直是模糊的,你分辨不清他衣服的颜色,看不清他的表情,就算那顶你最熟悉的圆帽子,你也说不清到底是皮的还是毡的,是薄的还是厚的,前面是镶了一枚铜钱还是一枚玉。当然你更不会知道叶伯伯守着他的担儿,已经有多少个这样的午夜了。祖父对你说,叶伯伯是个本分的人。你可能似懂非懂。本分,就是在小街上熬米粥吗?你知道叶伯伯的粥有多么好吃,全城人没有谁比叶伯伯更会熬米粥了。单是粥的种类,就让你馋得忘记不了。②那些甜的莲子粥薏米粥红枣粥桂圆粥,那些咸的酸菜粥笋干粥皮蛋粥肉粥鱼粥,没有一样不好吃。要说起来,还是熬粥的米好,叶伯伯用的米都是他到百多里外太湖一带特选回来的。熬出来的粥,汤又黏又稠,上面有一层米油,加上叶伯伯精心做成的配料,怎么能不好吃呢!可你对叶伯伯为什么要熬粥,为什么要在深夜里摆着粥担,点着一盏风灯卖粥,还是少年一样的懵懂与无知!

也许对于小城人而言,叶伯伯其实也是陌生的。大家口里都说叶伯伯,只因叶伯伯的粥进入冬天以后是他们离不开的想头。叶伯伯的粥是小城冬天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叶伯伯自己却好像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白天没有人看到叶伯伯,等叶伯伯在夜晚点亮粥担上的玻璃风灯时,他也不会看到别人了。谁能注意到叶伯伯与小城人的这种关系呢?没有人注意,其实这给了叶伯伯一种自由。叶伯伯摆着他的粥担,粥担上的风灯独自亮在小城的午夜里,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至少叶伯伯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许多年后,有一位作家这样写叶伯伯的粥担和他的风灯:

叶三的担子,是宋代的样式,他祖上传下来的。传了多少代,没人知道。宋代人的饮食很简朴。宋代人爱吃粥,粥的花样非常多。做粥不只是一种日常需要,而且还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也许是这个原因,叶三的祖先说不定就是宋代一位做粥的大师。宋朝后来定都江南的临安,叶三的祖先也就从北方南渡到了江南这个小城,做粥的手艺一直传到叶三手上,有叶三的粥担子可以作证。叶三的粥担,一头是红木做成的柜笼,里面分成好多层格子,每层格子里放着大、中、小几套白瓷碗和勺子;一头是特制的紫铜粥锅,也分成好几档,每档是不同品种的粥,下面则是一只黄泥小缸炉。炉火闷着,煲着粥。每天晚上叶三摆好他的宋代样式的粥担子,点亮挂在柜笼上面的风灯。风灯亮了,才是叶三开始卖粥的时候。叶三从夜里九十点钟卖粥,过了凌晨一点钟就收担子,或许这也是宋代遗风吧。

有谁想到,哪一天,夜晚的风灯和叶伯伯的粥担会不在了?没有人想到。一种东西,成了习惯,人们就觉得它会永远存在下去,可是真的等到人们开始回忆它时,这才发现这种东西早已消失。夜晚的风灯就是在小城众人视而不见的某天夜晚,忽然就没有了。其实,小城里同时消失的,又何止是夜晚的风灯:那些时间深处的小巷,临街的烧饼炉里正在烘烤着香脆的烧饼,芋艿在盐开水里冒着咸咸的气息;一家竹器铺里年轻的竹匠在做一只精致的竹盒;街边溪水里上上下下是提着菜篮、米箩忙碌着的媳妇和姑娘们;④门楼边一个悠闲地吸水烟的老人,老人身后是长长的过道,幽幽地通向里面的天井和木楼……

一样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好东西,不一定能够留住,哪怕它是宋代的哩!你今夜所有的惆怅和缺憾,其实是没用的。

(有删改)

1.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安静的午夜小城里踯躅,无聊、寒冷与饥饿的作者却不甘心就此回家,意在引出下文对儿时旧事的遥想。
B.在回忆年少读书场景时,“恼恨”与“盼着”两个动词,直接表现作者对午夜的风灯爱恨交加的矛盾心理。
C.在作者童年印象中,卖粥的叶伯伯衣服颜色、具体表情等都是模糊的,由此看出作者年少时的懵懂与无知。
D.白天没人看到叶伯伯,晚上叶伯伯也看不到别人,写出了叶伯伯的平凡普通,也突出他做粥卖粥时的专注。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将第一人称“我”设计为第二人称“你”,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亲切感,便于情感交流。
B.句子②不加停顿,一气呵成,列举出粥的口味和种类,意在突出作者对粥的印象深刻和独特情感。
C.句子③运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写出叶伯伯的粥担和风灯消失的出人意料,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D.句子④是一个长镜头,从门楼边老人吸水烟的场景展开,由近及远,由高到低,画面极具纵深感。
3.“风灯”是本文的重要物象,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作者家乡将编选一本《家乡风物志》,请从历史渊源、风物特点、文化价值三个方面为叶伯伯的粥担拟写一段推荐语。
2024-03-17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生命中的一条河

梅 洁

我始终认为,在人类的故园,河流永远是最母性最阴柔最祥静的风景。我精神中的河流情结告诉我——无论我怎样漂泊,最终我总会找到家园。

我相信我的生命里有一条河在天长地久地流淌……

在鄂西北我诞生的那座具有三千年古老文明的小城脚下,有一条大河——汉水。汉水被鲜明地标示在中国地图上,是长江最大的一条支流。据证,它是中国目前唯一没有被污染的大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就是引这条江的水解救中原、华北和北京的水危机的。

汉水携带着遥远的神秘,千秋万代地向我诞生的小城飘逸而来,然后极女性地把小城团团围住,小城呈半岛状依偎在汉水的逶迤与润泽之中。

我在河边长大。

真与美、善与想象在河边长大。

“妈,大河从哪儿流来?它又流向哪去?”望着迎面飘来又远远飘去的江水我问母亲。

我想,从那时起,一个纯情女孩就一直站在江边,忧伤地谛听来自河流的一种秘语——无论后来她离那条河有多么遥远……

小时候,我常和男孩子一起在夏天的大水过后,到沙滩上挖“浪柴”。“浪柴”是发大水时,从上游冲击下来的树枝、树根,树皮已被咆哮的江水剥离殆尽,只剩下光腻的、长短粗细不一的内杆,被一堆一堆地掩埋在淤积的沙滩里。

到河滩挖“浪柴”的记忆至今都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只要你向河滩的隆起部位走去,几锄挖下去,你便会发现成堆的“浪柴”,一窝一窝的柴棍儿黑压压草虫般挤簇在一起。这时,你的惊喜不亚于发现了一室一窟的宝藏。你的收获少则几篓几筐,多则一船两船!小城里的男娃女娃扛着挖锄、背篓、口袋向河滩走来,他们在十分纯情的童年里便开始享有如同淘金者一般的执著和惊喜。

黄昏,挖“浪柴”的孩子们在河滩上翻筋斗……

一个头发、耳朵、脸上都挂满了沙粒的小女孩仰躺在沙滩上,她把脚丫翘得老高。脚趾上的沙粒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她总爱一个人这样仰躺着,望着脚趾上闪闪发光的石英质沙粒出神。小女孩在想什么呢?她自己也不清楚。

河滩广阔而细腻,母肤一般;河水已恢复了往日的安祥与宁静,夕阳的光辉辐射在河水上,河面像撒满了金子……

纤夫们“吭唷”着沿河滩匍匐而来,他们脚手撑地,身体蜷缩在阳光下,隆起的脊背在小女孩忧郁的目光中漆黑发亮,有血红色反光。有时,小女孩好奇地踩踏着纤夫们深深的大脚窝沿河行走,小脚丫复大脚丫,小女孩追随到很远……

许多年我都在想,一个女人后来与那条河的恋情以及她一生的艰辛与梦想,兴许从那时起,就蕴藏在她脚趾上闪闪发光的沙粒上,抑或是河滩上“小脚丫复大脚丫”的寓言般的追随里了。

当然,童年很快乐的另一件事出现在五月。五月有一个盛大的祭典在江边举行,那是一个节日。节日里,我们胸前挂着母亲亲手缝制的好看的丝线香包,香包里装着清香的草艾,耳根涂抹着掺了“雄黄”药的酒液,然后牵拉着母亲的衣襟,到江边参加祭典。母亲说,江水下边有一个好人,他死了。祭典死了的,修善活着的……那时,我不懂母亲的话。

我们和母亲挤在人群里,而我们的目光总是很努力地在人头攒动、千舢竞渡的江面寻找我们的父亲——我们的父亲每年都是这个祭典节日里很活跃很光荣的一员——他总是很健美很生命地从几百米宽的江面第一个泅渡到江的对岸。

但我们的父亲最终没能从他生命的此岸泅渡到他生命的彼岸便猝然消失了。此后,在故乡的江边,我目睹了一种人类的苦难,目睹了生命的惊惧和毁灭,目睹了命运的猝然倒下,目睹了生离死别、家破人散。我用一颗孩童的心体验着破碎、孤独、死亡和“灭顶之灾”……

如果那条天长地久的大江没有浮载了又水葬了我的亲人,如果我的童年在那条江边没有把人生的全部模拟完毕,我不会走向文学;

如果我的目光总是充满惊惧,如果我的心灵永远被苦痛蹂躏,如果漫长的受难最终没有复生、复生之后没有突然地离去,我不会走向文学;

如果幸福和苦难没有轮回,如果天堂和地狱没有接纳灵魂的善恶之分,我也不会走向文学。

是的,江边曾经发生的和以后永远离别的都成为纠缠我一生一世的情结。如果说,文学创作之前我有什么准备,我是不是可以说,是上苍恩赐了一条远远向我流来又远远离我而去的大江,以及江边的站立和倒下,江边悲风徐徐的前行和故去……

(有删改)

文本二:

汉水被称为“中国的多瑙河”,在离开这条母亲河几十年之后,著名作家梅洁把她的思念和热爱融进河水,在作家深情美丽而又厚重的文字里,照映着经历了那个年代的人的生命印记。她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展开内心的倾诉,用文学与她所处的世界对话。当她把伤逝、哀怨、孤独与向往,困惑不安的心灵,凝聚已久的渴望与梦想,以及对生命与美的虔诚和膜拜,用文学的方式带给这个世界时,她发现在她精神的故园里,始终流淌着故乡那条大江!

(摘编自陈新、万林《梅洁:汉水女儿与她的心灵故园》)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出生在鄂西北一个古老的小城,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绕城而过,不过后来作者离开了那里。
B.到河边挖“浪柴”会有发现宝藏般的惊喜,尽管十分辛苦,但在作者的记忆中却是幸福快乐的。
C.小女孩“小脚丫复大脚丫”的好奇行为,无意间寓示着她将走向远方,但会像纤夫们一样辛劳。
D.文中记述的五月盛大的祭典指的是民间风俗端午祭,而母亲所说“江水下边有一个好人”是指屈原。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汉水“极女性地”围着小城,而小城“依偎”在汉水怀抱中,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汉水母亲河的特性。
B.“真与美、善与想象在河边长大”运用了拟人手法,紧承“我在河边长大”,显得既贴切又自然。
C.作者用“很生命”这样的特殊表达展现父亲的生命活力,与后文父亲猝然而逝形成对比,强化了情感。
D.三个“如果……”句均单独成段,但前两句句末却未使用句号而使用了分号,意在强调文学的重要性。
3.与文章整体上采用第一人称“我”不同的是,中间有几段采用了第三人称“她(小女孩)”,有何用意?
4.“情结”是指深藏于心底的感情。请结合两个文本,分析探究“河流情结”对作者有着怎样的影响。
2024-03-15更新 | 96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十五日同宪使观灯马上得数语

魏了翁

解后皇华并辔游,追随世好学风流。儿童拍手拦街笑,只是酸寒魏梓州。千炬烛,数声讴,不知白了几人头?惺忪两眼看来惯,且得人心乐便休。

【注】①魏了翁:南宋人,曾任梓州知府。②解后:邂逅。③皇华:京华,指南宋都城临安。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是作者与宪使不期而遇后,两人在元宵之夜骑马一起游览临安时所写。
B.作者游览之时看到人们纷纷追随时代风尚,竟相学习风流人物才华的现象。
C.一群儿童欢快地“拦街”拍手嬉笑,在热闹喧哗之中,作者感到有些寒酸。
D.本词既有对眼前实景的描写,又表达了由此所引发出来的感悟,耐人寻味。
2.本词的下片体现了魏了翁哪些为政理念?请简要分析。
2024-03-11更新 | 72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