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枇杷黄时

黄雯静

坞村一山一水,皆有风情。山是青蓝色的,水是碧苍苍的,就像一颗玲珑的水珠。这滴水被阳光浸透,就变成一枚水灵灵的金色的枇杷。

村头阿婆家的枇杷是最先黄的,阿婆不防贼,就防小椿头爬树。

阿婆推开门,看见小椿头在床榻上睡得正香。他双唇一张一合,均匀地呼吸着,圆乎乎的脸蛋上被热气蒸出两坨晕红。阿婆见小椿头睡得沉,放下心来,掩了门,拿了蒲扇,去枇杷树荫下打盹去了。

不久,小椿头的眼珠子在眼皮里骨碌骨碌地活动起来,眉毛也微微舒展开来。他睁开一只眼睛,眼珠子往门那转,门已经落锁了。小椿头又睁开一只眼睛,扭头看窗,窗户还开着,窗外刚好就是高大的枇杷树。小椿头定睛一瞧,树顶上一对枇杷将圆滚滚的身子探了出来,像金丸般发着光。小椿头咽了咽口水,四下望去,阿婆不在。

小椿头把枕头拖到被子里,像蠕虫一样钻出了被窝。他爬上案几,踩着窗户,一跃,轻盈地落到地上。随后,小心地关了窗。

一转头,小椿头看见了阿婆就在树下。没多想,小椿头扭头便跑,跑了大半个院子,却发现阿婆没有抄家伙赶来。小椿头一把抹掉了满头的汗豆子,原路折了回去,蹑手蹑脚凑上去看——原来阿婆正抱着蒲扇打鼾呢。

这下小椿头不怕了,他拿了根长长的竹棍子去敲枇杷,因为个子矮,力气小,不仅够不着,还被棍子带着整个人东倒西歪。

破棍子。小椿头丢了竹棍,瘦条条的双臂抱住树干,两脚一蹬,踩在了树杈上。他像猴一样灵活,踩着树杈子咕噔咕噔,越爬越高,不一会儿就窜上了高枝。他晃晃悠悠地抱着一支细枝,把头探出了浓密的叶片,伸手摘下了那对双生枇杷。

这时小椿头听见有人尖叫,是邻家的湫月。湫月看见了挂在树上的小椿头。小椿头对湫月做了一个的手势,湫月赶紧捂住了嘴巴。

小椿头一骨碌滑下了树,从白墙边的狗洞里钻进了湫月家。他仔细端详着两颗枇杷,掰下那个大个头的给了湫月。

大的给你,不要告诉我阿婆。小椿头的声音脆脆的。

湫月双手捧着那颗鸡蛋大的枇杷,上面有细细的绒毛,还蒙着一层薄的汗,像人的皮肤一样。

绒毛挠得湫月心里痒痒的,脸上也染上了胭脂色,鬓角乌黑的发须随风荡漾起来。

哎,小椿头?

等湫月思绪回笼,小椿头已经没了影子。湫月慌张地左顾右盼,四周空荡荡的。

小椿头正蹲在墙脚享用他剩下的那颗枇杷。他用袖子擦了擦皮,一口啃了下去,顿时汁液四溢,像溪水激起的浪花,甘甜回荡在口中。吃完了果肉,小椿头把一颗种子含在嘴里,舌尖保持着淡淡的甜味。

刚钻出树丛,矮矮的小椿头就发现前面有一道高高的黑影,一抬头,是阿婆的脸,她的脸上好像在打雷。

小椿头把种子咽进了肚子里。

兔崽子!

阿婆抄起竹棍就要打小椿头,小椿头被赶得满院子跑。阿婆追不上小椿头,不一会儿,就丢了棍子,撂下一句今晚的饭没得吃,下午去砍柴

小椿头去砍柴了。

小椿头感觉快活极了,他把手做成一个喇叭,大声地喊喂——,大山也回应一句喂——。蛙声,虫声,远处潺潺的流水声,一根树枝被风折断的声音,云雀扑腾着翅膀的呼呼声都钻进耳朵里来。

直到远处山寺中隐隐的钟声响起,小椿头才意识到时候不早了,要回家了。

背着两大捆柴,小椿头走路一瘸一拐,现在他的肚子里有只饿兽在咆哮。

当他走到幽深的巷子里时,坐在门口的湫月正在逗地上的一只蚂蚁玩。

见了小椿头,湫月热情地招手,小椿头,你过来。

小椿头耷拉着头踱着步子走了过去。

怎么啦?阿婆骂你啦?

小椿头不知道怎么回答,眼睛一直往地上看。

吃饭了吗?

小椿头含含糊糊地摇了摇头。

别难过啦,给你个好东西,算是早上的回礼。

小椿头看着湫月从袖子里掏出一个油纸包的东西,一层层剥开,里面是几块酥饼。

哇,枇杷酥。小椿头想伸手去拿,却被湫月推开了。

看你的手。小椿头摊开两只手,发现手掌像是摸了锅底灰一样黑黢黢的。

湫月无奈地笑了,拿起一块酥饼,来,张嘴。

小椿头一口咬掉了大半个酥饼,嘴里嚼不过来,差点儿被噎住。

湫月被他狼吞虎咽的样子逗乐了。

初夏的风轻轻弹拨,湫月腰间的银坠子叮当作响。

好吃吗?

嗯。小椿头嘴里塞满了东西,说不出话来。

好吃都吃掉。

湫月大大方方地把整个油纸包给了小椿头。

我可以留一块给阿婆吗?

小椿头边说边抹掉嘴边的饼渣,吃进了嘴里。

当然可以。

小椿头给阿婆留了一块,谁让她是小椿头的阿婆呢。

小椿头回到家,屋里烛火都熄了,阿婆已经睡了。小椿头望了望桌子,果然没有饭,连碗都没有一个,但是桌子上放着一个篮子。什么宝贝?小椿头好奇地揭开上面的方布,看见里面躺着好多圆滚滚金灿灿的枇杷,还有两个煮鸡蛋,是阿婆留给小椿头的。

夜里安安静静地落了一场雨,雨滴从青绿的叶片上滑过,泛着白光,滴滴答答……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枇杷黄时,阿婆不防贼而是防小椿头爬树,可见小椿头平日里的顽皮淘气,也能看出阿婆对他的关心疼爱。
B.被阿婆罚去砍柴本让人沮丧,然而出于儿童天真无邪的本性,陶醉在自然风光中的小椿头却感觉快活极了。
C.湫月带枇杷酥给小椿头吃,这既是湫月善于分享、懂得感恩的体现,也是她与小椿头之间纯洁友谊的见证。
D.饥肠辘辘的小椿头吃枇杷酥意犹未尽时,想到要给阿婆留一块,这一细节表现出小椿头对阿婆的体贴孝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枇杷将圆滚滚的身子探了出来”“他的肚子里有只饿兽在咆哮”等描写,符合儿童视角,富有童真童趣。
B.阿婆为小椿头准备了枇杷和鸡蛋,这一举动刻画出阿婆的慈爱形象,与前文阿婆的严厉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C.“枇杷”作为重要物象,既交代故事发展的自然环境,又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小说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D.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别具匠心,以美好安静的雨夜场景收束全文,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空间,韵味悠长。
3.文中小椿头翻出窗户到享用枇杷的部分,表现出他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
4.小说后半部分多用对话,这种叙述方式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游曹氏园馆因寄伯玉

苏舜钦

去年把酒共徘徊,今日寻幽独此来。

竹密似嫌闲客入,梅含应待主人开。

赞谋盛府方投刃,捍患长堤正展才。

早晚得归如旧约,伴君池上倒尊罍

[注]①曹氏:指曹琰,伯玉是其字。②尊罍:泛指酒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回忆去年与友人把酒共游,而今日只能赏景独游,一虚一实,别有意味。
B.颈联写大家盛赞友人谋划之才,侧面展现出其修堤治水、一心为民的形象。
C.尾联诗人展开想象,希望友人早日功成归来,再次与自己在园中开怀畅饮。
D.全诗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首尾呼应,构思巧妙。
2.请谈谈你对颔联的理解,并分析其在全诗中的作用。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欲雪呈朱漕元顺

张孝祥

朔风吹雨,送凄凉天气,垂垂欲雪。万里南荒云雾满,弱水蓬莱相接。冻合龙冈,寒侵铜柱,碧海冰渐结。凭高一笑,问君何处炎热。家在楚尾吴头,归期犹未,对此惊时节,忆得年时貂帽暖,铁马千群观猎。狐兔成车,笙歌震地,归踏层城月。持杯且醉,不须北望凄切。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用“吹”“送”二字,表现出朔风带来的寒冷凄凉的天气,用“垂垂”表现出雪云浓厚且低的特点。
B.山冈被冻得坚硬如石,铜柱被寒气侵袭,大海也结成了冰,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寒冷、坚硬、冰封的感觉。
C.词人登上高处,问友人哪里有炎热的地方,这既是对友人的关心,也是对自己身处之地寒冷至极的无奈。
D.端起酒杯畅饮,不须在北望中感受凄凉悲哀,尾句通过简洁的语言,透露出词人对现实感慨的复杂情感。
2.词人在下片写“忆得”的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莫斯科院落琐忆

[俄]亚历山大·阿尔汉格尔斯基

我见过很多院落,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

巴库的小院是闲适的象征。在黑色夜幕的中心闪烁着一片天堂。女人们围坐在长条桌边包饺子,做葡萄叶羊肉卷,挑拣大米。孩子们在露台上玩耍,男人们在棋盘上厮杀。

我记得伦敦的院落。在切尔西一个富人区。这是一个孑然独立的院落。每一个住户都有一把围墙门的钥匙,一片常青灌木当中立着一个美式塑料小桌,旁边的折叠椅上坐着一个中年男人,穿着斜纹布棉上衣,灯芯绒长裤,手戴黑色手套。面前放一瓶干白,手捧报纸。随着一声开锁的轻响,走进一位新来的邻居。两个人相谈甚欢,一阵大笑,笑声中透着自信。突然双方止住笑声,面对面坐下,各自陷入沉思。

而莫斯科的院落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永远是一小片私人生活的净土。

院子的正面仿佛用尺子测量过,非常精确。道路宽广,清一色的五层楼房,千篇一律的门诊部,学校的区块建筑,房管处和派出所的灰色板房,还有一些小的办事处和工作间。有点儿笨拙,却是不折不扣的大国风范。人们穿着同样的衣服,中小学生们身穿灰色短上衣,戴着红领巾;出租车司机按规定佩戴制式帽子;交警们手里拿着交通指挥棒,这儿禁行,这儿是斑马线,那儿是红绿灯。但是只要你拐进院子,这一切便都不复存在。院子里没有任何目标和规矩。人们随意改变步态,不是严整的齐步,而是左右摇晃,随心所欲。如果觉得热,你可以扔掉上衣,甚至脱下衬衫,只留一件背心,没人指责你,你不欠任何人任何东西,你只属于自己,你在自己的地盘,你只需本色出演。

最自由自在的地方是莫斯科郊外,城乡接合处的院落。我在那儿度过了童年。在索科尔尼基最偏僻的地方有几栋煤渣填充的木屋。木屋之间有一片水洼,泥泞得像沼泽地。夏天的时候,水洼上方蚊子成灾,冬天则变成一个滑冰场。这儿永远散发着褐色肥皂和褪色内衣的味道。沿着水沟堆放着一堆堆柏油渣。在灰色的石板瓦棚下面放着锯木架和锯子。锯子锈迹斑斑,锯齿犬牙交错。而且总有东西在冒烟:要么是宽口烟囱,要么是快熄灭的火堆,要么是火盆里的湿煤,要么是偶然烧着的破布。

后来我们搬家了——从索科尔尼基一带搬到刚划给莫斯科的马特维耶夫卡附近。然而,这里也同样有自由的莫斯科式的院落,几个男人围坐在木板制的长条桌后面,把短背心卷到肚子以上,从早到晚玩多米诺骨牌。稳重的男人则更热衷于出门到院子里去修自己的爱车。不论酷暑严冬,不管刮风下雪,他们都躺在莫斯科人扎波罗日人牌小汽车下面,身下铺一个帆布垫,脑袋垫着油乎乎的破抹布。内心充满难以言说的自由之幸福。没有任何人任何事的烦扰:可以不用考虑妻子、副经理,还有去商店排队购物,或者是办公室坐班,朝九晚六,扣除一小时午餐时间,在难以下咽的食堂吃午饭。

胖大婶们都是爱种花的人,她们种了喇叭花、万寿菊、蝴蝶花和水仙花,这会儿正在花园里除草。看门的老太太们戴着粗棉布头巾坐在屋边的长凳上,对着路过的人说长道短。小一点儿的孩子们在沙堆边玩沙子,大一点儿的孩子们玩打木棍游戏,跳绳,用一只脚跳着踢鞋油盒子。妈妈们则在煮土豆胡萝卜。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不久之前。苏联解体后,戴棉布头巾的老太太们也过世了,那些穿背心的男人们也郁闷了,莫斯科人牌汽车的车主们都买了二手进口车,马特维耶夫卡也几乎变成中心区。可是不知为什么,那些院子经历了所有这一切,却神奇地保留下来。

从前戴着蓝色十字头巾的老太太们坐的地方,如今被盘着发髻、披着黑色披肩的老太太们占据,俄罗斯式的长凳上坐着来自亚洲国家的老太太,而且她们也像从前的人一样对过往的行人说长道短。现在院子里没有人玩多米诺骨牌了,但每逢周末他们在这里烤羊肉串。如今在起亚现代车底下躺的是塔吉克斯坦人。这就是从未改变的莫斯科院落,人们用轻松的步态在这里行走,脱掉衬衫,肆意地袒露肚皮,穿着运动裤和运动鞋在草坪上散步。

但是在市中心,有些东西被移走了。莫斯科突然变得臃肿起来,而且不与任何人商量,便开始将院子与外面的世界隔离。院子安装了大铁门,门禁杆,出现了自命的管理者:二号楼的马琳娜·彼得罗夫娜和四号楼的奥尔加·谢尔盖耶夫娜。她们从早到晚相互争吵,争取支持者,然后突然和好一段时间,进行秘密外交,讨论在哪儿设立新的门禁杆,是否要收钱装一个自动推拉式大门,还是让每个人手动关门。

马琳娜·彼得罗夫娜坚定地支持采取严厉措施保障院子的安全。她主张院墙的出入口要用铁栅栏封起来,而且必须全天封闭。奥尔加·谢尔盖耶夫娜略带自由主义倾向,她认为封闭一个口就可以,而且封闭时间从夜里十一点到上午十点。不过这两人都痛恨小区门禁的安装工,因为他们把门禁的感应钥匙卖给附近公司的员工,而这些员工则把我们的院子当作免费停车场,搞得我们自己的车都没地方停。

一方面,我支持我们的两个女管理员:如今夜里再也没有大货车开进院子,也不会在凌晨5点发动车子,让车子冒着黑烟在那里空转。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为什么需要一个院子?在这个院子里那些疯狂的大妈们互相攀比,为了金钱和欲望无休止地明争暗斗,不时地要维持院子秩序,不时爆发战争秘密外交。我一直隐居院落就是为了躲避,为了能在这里随意变换步态。可我现在往哪里藏身呢?回自己的居所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巴库小院中的夜生活热闹又闲适,伦敦的独立院落只存在于富人区,这些城市的院落各具特色,与莫斯科院落的生活景象不同。
B.莫斯科街道两旁的各类建筑风格相似,人们穿着制式服装,道路交通井然有序,这一切看似千篇一律,体现的却是大国风范。
C.莫斯科院落中的男人们周末大多忙于修理爱车,尽管汽车质量不尽人意,人们仍然为能够享受周末自由闲暇的时光而感到幸福。
D.院落里出现的自命的管理者,亲自安装了大铁门和门禁杆,将院落封闭,这种行为破坏了院落原有的生活状态,令“我”感到不适。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在第五段末尾变“我”为“你”,与读者直接对话,人称的转换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行文更加流畅。
B.小说以小见大,通过苏联解体前后院落里人们娱乐活动变化的对比,体现出国家局势的变动对莫斯科院落中人们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
C.小说在介绍两位女管理员维持院子秩序的内容时,使用略带夸张的“战争”“秘密外交”等词语,带给了读者幽默诙谐的阅读体验。
D.小说结尾两句用两个反问句连续发问,强烈表达出作者对院落被封闭、原有秩序被管理者打乱的不满和无奈,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3.文章两次写苏联解体前“我”居住过的院落,但并不让人觉得重复,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4.小说在进行场景描写时,全景镜头与特写镜头灵活切换。请以第八段为例,谈谈这种写法的文学效果。
7日内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敬亭山

谢朓

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

隐沦既已托,灵异俱然栖。

上干蔽白日,下属带迴溪。

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

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

渫云已漫漫,多雨亦凄凄。

我行虽纡组,兼得寻幽蹊。

缘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

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

皇恩既已矣,兹理庶无睽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①南朝齐建武二年(495年),谢朓在政治上受到排挤,由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该诗作于宣城太守任上。②纡组:系佩官印。③丹梯:指寻仙访道之路。④睽:违背。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诗开头两句写远眺敬亭山,采用简笔勾勒,总写其貌:随后两句采用虚笔,写神仙灵怪安居于此山,—实景—虚境,笔触多变。
B.谢诗调动多种感官描写敬亭山蔓藤交错、独鹤鸣叫、饥鼠夜啼等自然景象,烘托了内心的迷茫和痛苦,与“兼得寻幽蹊”蕴含的情感呼应。
C.李诗写众鸟高飞远去,孤云悠闲自在地飘走,暗示诗人观望敬亭山时间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D.谢诗和李诗写法不同:谢诗对敬亭山作了全方位的“逼真”描写,李诗则并未着力于此,而是将景物拟人化,以抒写自己的精神世界。
2.谢诗末句的“无睽”和李诗末句的“只有”都流露了诗人对自身状况的认识和情感态度,请结合全诗作出理解。
2024-05-28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第一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走,去山里看海

苏沧桑

这里的每一朵莲,至死都保持着盛放的姿势。

深秋的径山,径山寺所在的径山。一壶鹅黄色的香莲茶递给我们一行七人第一声问候。我想起多年前第一次见它时的情景:“透过玻璃壶底,我们与莲面面相觑。片片花瓣,比宣纸更薄,更透,更淡。①细软如珊瑚的白色花茎花蕊,随着水的微流齐齐摇曳。一朵莲,仿佛一条绝世独立、自在游弋的鱼。”

午后的阳光照进枯败的荷塘,大部分用来做种的莲藕已经被起出来,去海南过冬了,到了春天,会被运回来,种下去。最后几朵不动声色盛开着的莲,紫色的,黄色的,与这个叫千花里的地方所有花卉一样,淡定而诱人。在荷塘水面的反光里,我想象那些莲藕种子,圆滚滚地倾泻进千里之外同样大小的荷塘,安静如一群离开母体的胚胎,蜷缩进临时胚胎管。冬天过后,它们回到母体,春分时节抽出第一枚新叶,开出绝美的一朵莲,两朵莲……然后,它们被一双手两双手采下,送进机器,烘干,定格,保持了最美的颜色和姿态。最后,在一注热水里,它们活过来,盛放如初开,释放被定格的所有部分,成为此时此刻我们七个人眼前的这七杯香莲茶。

这是径山递给我们的第一道茶。空灵,绝伦。

径山递给我们的第二道茶,叫“水丹青”。黄昏,五分之四轮月亮照见径山脚下一个叫“径茶”的地方,一位未施脂粉、身着铁锈红中式对襟衫的女孩为我们分茶。没有音乐,没有絮叨,她慢慢地、默默地做着茶,仿佛忘记了我们七个人正眼巴巴盯着她把一小盏抹茶分给我们。但她用茶筅搅动茶沫时,速度极快,手机都无法捕捉。最后,她捻起一枚新牙签,在茶碗里作起了画,一枝梅树,两只飞鸟。大家都说,第一次见。

“水丹青”,是古代茶道的一种,自宋代由径山传到日本,又传了回来,让我想起那些辗转千里的莲花种子。

我问她,每天都有表演吗?

她说,不是表演,是切磋交流,以茶会友。越好的“水丹青”消失得越慢。

晚餐时,我共起身三次,舍下无比美味的农家菜,去看隔壁茶桌上那碗“水丹青”,淡了没有,消失了没有。趁四下无人,我拿起牙签,学着她的样子,蘸上深色抹茶,在画上加点梅花。我点了七下,为每一个人,不知道为什么。

后来她说,你把屋檐也点成了一树梅花的样子。哦,原来那是屋檐。

对于茶道,我懒,便不太喜欢那种正襟危坐、煞有介事,不如一个玻璃杯、一把茶叶、一壶热水,随便一靠、一躺,多简单自在。径山茶道尤其是“径山茶宴”,起源于唐朝,盛行于宋元时期,具有禅文化、茶文化、礼仪文化等多方面价值,有击茶鼓、设茶席、谢茶等十数道仪式程序,想想都繁复得要命。而此时此刻,径山茶道因为一个朴素的女孩、一群相投的文友、大半轮月亮、我偷偷点上去的梅花,却有一种可亲近之感,觉得它与你是不隔的,它像天空那么深,像大海那么大,但它离你很近。

第三道茶,海拔八百米,耗时爬山一个半小时,径山寺的一位年轻法师接待了我们。唐代天宝元年,江苏昆山高僧法钦遵师嘱“乘流而行,遇径即止”,行脚至径山,于喝石岩畔结庐修行,是为径山禅脉开山之祖。南宋嘉定年间,径山寺被钦定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并日渐成为儒释道三家精神融汇之处,源远流长。苏东坡与径山有着不解之缘,他临终前作的最后一首诗,就是《答径山琳长老》,参透生死、物我两忘的他两日后便驾鹤西去。此刻,我们坐在法钦、紫柏等大德僧人坐过的地方,坐在“茶圣”陆羽、苏东坡、吴昌硕等坐过的地方,仿佛坐在云海之下、竹海之上。

我问眼前为我们泡茶的年轻出家人,是否去过很多庙宇,为什么在这里落脚。他说,也没有去过特别多的地方,但这里静。他说话时,语调很静,③正往茶盏里续着的茶水也如他的语调,没有一丝一毫晃动。

我低下头,盯着他刚刚为我续的那盏茶,看到的是一道牵山绕水、缠古绕今、海一样宽广深邃的茶。

海,是心海。

从径山寺一路逛到千岱山居时,天阴了下来。云雾渐起,翠竹环绕。径山绿茶在一个通透的玻璃杯里,收拢了整个山林,影影绰绰的。

记得那个更早的深秋,我回家乡待了十天,刻意体验了一次故乡的“劳作”——我十八岁离开家乡前和离开家乡后均从未做过的事情:和渔民们一起剥虾、补渔网、酿桂花酒,做番薯圆……这所谓的“寻根之路”,让我不由想,家乡还有多少人在从事着古老的劳作呢?如果不离开家乡,作为一个女子,我的人生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大概是这样吧:到海涂上捡海螺蛳、抓弹涂鱼,不会剥虾半小时就手指发白;在海岸边补网,时时向着海平线眺望,右手穿网孔,左手把重叠的部分展开,周而复始,而不会织了两眼网就手痛;在太阳下山后用小铲铲下晒在篾席上的鱿鱼干,然后一家人吃晚饭,然后在灯下继续补网;我应该会有一个皮肤黝黑、酒量惊人的丈夫,他们叫他“酒雕”或“酒刹”。只要没有遭遇不幸,日子虽苦也甜。

但我现在是什么样子呢?一个在城市生活了三十年的女子,笑容里还有最初的一丝纯真和羞涩吗?我们像不像繁复茶道里的那一盏茶,永远失去了最初的野性和自由?

人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径山的每一朵莲花,至死都被定格为盛放的姿势,的确绝美,而人非莲花,还是自然地开放,自然地枯萎,像火一样慢慢暗下去,最后熄灭在土里的好吧?

那一晚,我们住在径山稻田中央的一幢民房里。④稻田刚刚收割完,斜阳与它相视而笑,如两位老人。夜深了,茶凉了,民房的主人回家了,狗不叫了。我自国外回来后整整两个月的失眠,终于沦陷在大海般浩瀚的稻秆子气味里。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红衣女孩专注做茶、快速搅动茶沫以及纠正我的措辞等细节,表现了她对“水丹青”茶道的熟悉和对我的不满。
B.作者偷偷用牙签在“水丹青”上点画梅花的行为,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在美好事物上寄寓美好祝愿”的普遍情愫。
C.“径山茶宴”繁复的仪式程序让作者对径山茶道产生了疏离的感觉,而“水丹青”又让作者对径山茶道心生亲近之感。
D.作者坐在陆羽、苏东坡等历史文化名人坐过的地方,思绪连接古今,心为所动,情为所感,增强了文章的传统文化韵味。
2.下列对文中四处画线句子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细致地写出茶中香莲花蕊细软的形态,并运用比喻形象地描摹出香莲孤绝自在的姿态,蕴含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B.句子②中的“递”字写出径山的待客情意;“空灵”“绝伦”之间用逗号隔开,强调了香莲茶带给作者内心的震撼。
C.句子③写茶水“没有一丝一毫晃动”,表现了法师倒茶动作的平稳,动作的平稳又能体现法师内心的平静,耐人品味。
D.句子④中“斜阳与它相视而笑”营造了稻谷归仓后轻松愉悦的氛围,“如两位老人”则包含夕阳虽好却近黄昏的叹惋。
3.山中无海,作者却以“走,去山里看海”为题,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揣摩“海”的多重意蕴。
4.文章倒数第四自然段跳转到对回乡经历的回忆与联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述旧纪勋寄太原李光颜侍中二首

杨巨源

其一

玉塞含凄见雁行,北垣新诏拜龙骧。

弟兄间世真飞将,貔虎归时似故乡。

鼓角因风飘朔气,旌旗映水发秋光。

河源收地心犹壮,笑向天西万里霜。

其二

倚天长剑截孤云,报国纵横见丈夫。

五载登坛真宰相,六重分阃正司徒。

曾闻转战平坚寇,共说题诗压腐儒。

料敌知机在方寸,不老心力讲阴符

[注]①李光颜:唐朝中期名将,骁勇善战,曾在黄河源头收复失地。②分阃:指出任将帅或封疆大吏。③阴符:泛指兵书。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选取大雁、鼓角、旌旗、霜等秋天的典型意象,描绘出边塞战斗的凄清场景。
B.李光颜两兄弟都是隔代才有的英雄将领,打胜仗的将士回归故乡时如貔虎般威风。
C.李将军手持倚天长剑,截断了天上的孤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凸显了其豪迈气概。
D.在两首诗中,诗人运用描写、议论等多种手法,表达出对保家卫国的英雄的赞美。
2.这两首诗记录的李光颜功勋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谈谈你的认识。
2024-05-16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跷王子

干子豪

夕阳,落在了麻石街上,几根浅草,在交错的缝隙中露出了头。袅袅炊烟从古镇中升起,寂静的古镇显得有些冷清。

明天是故事会,娃儿还没看过吧,明儿带你去看看。饭桌上,父亲对着娃儿说道。

不晓得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看了两个人头、几张花脸嘛?母亲对故事会提不起什么兴趣,夹了块肉,就往娃儿碗里送。

父亲听到母亲如此评价,便说道:那就是你不懂了,这‘故事会’是我们这儿的魂,需要全镇上下,齐心协力,一起完成,以‘惊、奇、险、彩’为主,各种历史人物结合着高难度的动作,敲锣打鼓,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不能丢了老祖宗留给咱的东西。

听到父亲如此说,母亲便只好摆摆手作罢。

隔日,元宵。父亲带着王娃儿来到了正街上,王娃儿一眼就瞅见了空中着一个高高的人。王娃儿拉着父亲的手,着急地说:爸爸,爸爸,你看天上飘着一个人哩。

父亲一看,摸了摸王娃儿的头,笑呵呵地说:那是高跷,你看那人,踩在俩杆子上,把自己撑了起来。那人是咱镇上的高跷王,踩了五米高,你看着,一会儿还有新法子哩。

王娃儿紧张地盯着那人,只见他手里突然变出一把扇,一边大摇大摆地走着一边呼呼扇风,那自豪的表情,好不得意,街上的人一片喝彩。那人听见喝彩声,举起手,将两根手指叠成一个哨,放在嘴里便响了起来,街上的人更加兴奋了。他得意地从人群中跨过,稳稳地走远了。

娃儿,好看吧。这千年的东西都传承下来了,你长大以后不要忘记了自己的根在哪,不要丢了自己的魂。

回到家后,母亲已把晚饭做好,也没询问今天的情况,倒是王娃儿先开了口。

我想去学踩高跷。母亲听到王娃儿这样说,一下蹦了起来。什么?学高跷?那玩意儿有什么用,现在这个社会需要的是科学与知识。我不同意,我不同意。母亲把碗一甩,狠狠地瞪了父亲一眼。

我想成为高跷王子,我也想被别人喝彩。王娃儿委屈地看着母亲,母亲却不看他,只是瞪着父亲,好似一切源头都是父亲惹来的。让他去学吧,这东西总要有人传下去。父亲放下了碗,开口对母亲说。母亲一听,不再说什么,扭头就回了房。

第二天,父亲带着他去见了故事会的老师傅。

就是这娃儿想学高跷?老师傅眯起了眼,摸着胡子问父亲。对,我想学,我想成为高跷王子。王娃儿抢着回答道。老师傅一听,把身子往后一仰,哈哈大笑起来,娃儿娃儿,人儿不大,志向不小嘛。”“收收收,我看这娃儿,必然会干出番大事来。

每天,王娃儿除了上学,就是跟着高跷王学高跷。高跷王,是老师傅的徒弟,老师傅总是在院子里面看着他们,一大一小。高跷王踩着高高的杆子,而王娃儿,只敢远远地看着他,满眼羡慕。

王娃,快去,踩上去。老师傅拿着棍子催王娃儿赶紧踩上高跷,王娃儿却站在原地不敢动。

师傅……我……不敢……怕疼……王娃儿怂了,摔了几次之后,倒也没了之前要当高跷王子的雄心。

不敢?不敢你怎么去当你的高跷王子?上去都不敢,你就只能待在地上,永远待在地上望着他!老师傅有些生气,拿着棍子指了指高跷王说道。

王娃儿听到这,忍着心中的恐惧,踩上高跷。他扶着墙壁望着老师傅,不敢动弹。

走,向前走。老师傅板着脸,对王娃儿说道。高跷王望着王娃儿,想说什么却说不出口。王娃儿还是不敢动弹。王娃,你明天不用来了。老师傅叹了一口气,往屋子里走去。

回家的路上,高跷王拉住了王娃儿,他们一起去了江边。师傅不教你,以后我教你。我就是你的师傅。师傅教会了我,那就应该由我来教会你,以后等我成了老师傅,你也要教你的徒弟。上千年来,就是一代人传给一代人,故事才能传下来。你不要忘记自己的梦想;你也一定可以成为高跷王子。高跷王望着平静的湖面说。

王娃儿看了看高跷王,夕阳照在他的身上,他也在闪闪发光。王娃儿感动了,也坚定自己的信心。

好,我要成为你。

柳树长出了新芽,湖面的夕阳也恢复了最初的模样,温暖的春天,到来了。

第二天,王娃儿还是回到了老师傅的院子里,老师傅没有理会他,高跷王带着他开始踩起了高跷。

一、二、三,来,慢慢向前走。王娃儿抓着支撑杆,慢慢向前走了起来。老师傅在远处默默看着,的一声,王娃儿又摔了。没事,我再来。王娃儿咬着牙,颤颤巍巍站了起来。老师傅转过身,眼眶里含着热泪,高跷王也激动地拉住王娃儿,扶着他站了起来。

摔倒,又站起,摔倒,再站起。春去秋来,不知不觉王娃儿也长成大娃儿了,高跷王也要换人了。这些年,故事会因为各种原因停办又开办,开办又停办。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时候,省里来了通知,宣布故事会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故事会的春天来了,王娃儿的春天也来了。

第一次非遗展出,是王娃儿踩的高跷。他知道,今天他就要成为真正的高跷王子了。

故事会开始了,街上人山人海,各地来的记者、观众、领导,都要来目睹一下这位高跷王子。王娃儿想起了多年前第一次看到高跷王的模样,今天,他终于也站在了他的高度,他向前走着,吹响了自己的口哨……

这天,母亲来了。这些年来,母亲心底一直都放不下的,直到这一刻,她看到了儿子,成为真正的高跷王子,她落下眼泪。

这天,父亲来了。这些年来,父亲一直在支持王娃儿,他相信自己的儿子,也相信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

这天,高跷王和老师傅都来了。这些年来,他们也曾迷茫过,他们也不知道这种文化还能传承多久,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守住古镇的魂。但是在今天,他们知道,未来,应该会有更多的王娃儿了。

在人山人海的人群中,一个小男孩,指着王娃儿,对父亲说:爸爸,爸爸,你看,天上站着一个人。

那是高跷,那个人是我们镇上的高跷王子……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觉得故事会单调乏味,对它提不起兴趣,因而当王娃儿提出想要去学习踩高跷时,她反应强烈,极力反对。
B.面对老师傅拿着棍子、板着脸训斥,王娃儿心中产生恐惧,于是踩上高跷不敢动弹,惹得老师傅对他无比地失望。
C.听到人们的喝彩后,高跷王得意地吹起了口哨;多年后,王娃儿也吹起了口哨,表现出他超越高跷王后的满足。
D.小说中的“春天”意蕴丰富,既指自然界的季节,又指王娃儿能够出演非遗展出,还指故事会迎来发展的新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有多处对夕阳的描写,或用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用它衬托人物形象,或用它烘托人物心情,富有表现力。
B.小说插叙高跷王与王娃儿在河边聊天的情节,交代了王娃儿坚定练习信心的原因,丰富文章内容,使叙事更曲折生动。
C.老师傅看到王娃儿摔倒后又颤颤巍巍站起来,转过身,眼眶里含着热泪,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出老师傅对王娃儿的疼爱。
D.小说显著特点是善用对话的形式展开叙事,这既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又能更好地展示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3.小说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4.文末五段,作者对小说进行了闭合式收尾,产生了独特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24-05-16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陆游

我不如列子,神游御天风。尚应似安石,悠然云海中。

卧看十幅蒲,弯弯似张弓。潮来涌银山,忽复磨青铜。

饥鹘掠船舷,大鱼舞虚空。流落何足道,豪气荡肺胸。

歌罢海动色,诗成天改容。行矣跨鹏背,弭节蓬莱宫。

【注】①作于诗人仕闽时期。②东晋重臣谢安,字安石,曾隐居会稽东山,临东海之滨,后东山再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虽不能如列子般御风而行,但仍期望像谢安般处变不惊,待时而发。
B.“歌罢”两句与杜甫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C.“行矣”两句构思奇特,“蓬莱”等意象,表达了诗人渴望得道成仙之志。
D.诗中运用了比喻、互文、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增强语言感染力。
2.《航海》一诗充溢着激荡肺腑的“豪气”,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送石曼卿

范仲淹

河光岳色过秦关,英气飘飘酒满颜。

贾谊书成动西汉,谢安人笑起东山。

亨途去觉云天近,旧隐回思水石闲。

此道圣朝如不坠,疏封宜在立谭间。

【注】①康定元年,西夏战事骤起,宋军大败,52岁的范仲淹复官,同年好友石曼卿因曾“上书言十事”,奉吏河东,路过范仲淹所在的陕西。②谭:通“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采用虚写的方式,想象友人将路过秦关,沿途会有山、河等壮丽之景为伴。
B.友人英姿飒爽、意气风发,暗示其定将大有作为,虽贾谊、谢安不可与之相比。
C.“旧隐”“亨途”两词,交代出了友人过去所处和现在所临的两种不同的状态。
D.诗人认为友人此行如果能够不辱没朝廷使命,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朝廷册封。
2.前人评价此诗:“此托送友以抒己志。”结合本诗主题,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4-27更新 | 42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第一中学高三模拟预测(二)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