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记叙性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38 题号:2264837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走,去山里看海

苏沧桑

这里的每一朵莲,至死都保持着盛放的姿势。

深秋的径山,径山寺所在的径山。一壶鹅黄色的香莲茶递给我们一行七人第一声问候。我想起多年前第一次见它时的情景:“透过玻璃壶底,我们与莲面面相觑。片片花瓣,比宣纸更薄,更透,更淡。①细软如珊瑚的白色花茎花蕊,随着水的微流齐齐摇曳。一朵莲,仿佛一条绝世独立、自在游弋的鱼。”

午后的阳光照进枯败的荷塘,大部分用来做种的莲藕已经被起出来,去海南过冬了,到了春天,会被运回来,种下去。最后几朵不动声色盛开着的莲,紫色的,黄色的,与这个叫千花里的地方所有花卉一样,淡定而诱人。在荷塘水面的反光里,我想象那些莲藕种子,圆滚滚地倾泻进千里之外同样大小的荷塘,安静如一群离开母体的胚胎,蜷缩进临时胚胎管。冬天过后,它们回到母体,春分时节抽出第一枚新叶,开出绝美的一朵莲,两朵莲……然后,它们被一双手两双手采下,送进机器,烘干,定格,保持了最美的颜色和姿态。最后,在一注热水里,它们活过来,盛放如初开,释放被定格的所有部分,成为此时此刻我们七个人眼前的这七杯香莲茶。

这是径山递给我们的第一道茶。空灵,绝伦。

径山递给我们的第二道茶,叫“水丹青”。黄昏,五分之四轮月亮照见径山脚下一个叫“径茶”的地方,一位未施脂粉、身着铁锈红中式对襟衫的女孩为我们分茶。没有音乐,没有絮叨,她慢慢地、默默地做着茶,仿佛忘记了我们七个人正眼巴巴盯着她把一小盏抹茶分给我们。但她用茶筅搅动茶沫时,速度极快,手机都无法捕捉。最后,她捻起一枚新牙签,在茶碗里作起了画,一枝梅树,两只飞鸟。大家都说,第一次见。

“水丹青”,是古代茶道的一种,自宋代由径山传到日本,又传了回来,让我想起那些辗转千里的莲花种子。

我问她,每天都有表演吗?

她说,不是表演,是切磋交流,以茶会友。越好的“水丹青”消失得越慢。

晚餐时,我共起身三次,舍下无比美味的农家菜,去看隔壁茶桌上那碗“水丹青”,淡了没有,消失了没有。趁四下无人,我拿起牙签,学着她的样子,蘸上深色抹茶,在画上加点梅花。我点了七下,为每一个人,不知道为什么。

后来她说,你把屋檐也点成了一树梅花的样子。哦,原来那是屋檐。

对于茶道,我懒,便不太喜欢那种正襟危坐、煞有介事,不如一个玻璃杯、一把茶叶、一壶热水,随便一靠、一躺,多简单自在。径山茶道尤其是“径山茶宴”,起源于唐朝,盛行于宋元时期,具有禅文化、茶文化、礼仪文化等多方面价值,有击茶鼓、设茶席、谢茶等十数道仪式程序,想想都繁复得要命。而此时此刻,径山茶道因为一个朴素的女孩、一群相投的文友、大半轮月亮、我偷偷点上去的梅花,却有一种可亲近之感,觉得它与你是不隔的,它像天空那么深,像大海那么大,但它离你很近。

第三道茶,海拔八百米,耗时爬山一个半小时,径山寺的一位年轻法师接待了我们。唐代天宝元年,江苏昆山高僧法钦遵师嘱“乘流而行,遇径即止”,行脚至径山,于喝石岩畔结庐修行,是为径山禅脉开山之祖。南宋嘉定年间,径山寺被钦定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并日渐成为儒释道三家精神融汇之处,源远流长。苏东坡与径山有着不解之缘,他临终前作的最后一首诗,就是《答径山琳长老》,参透生死、物我两忘的他两日后便驾鹤西去。此刻,我们坐在法钦、紫柏等大德僧人坐过的地方,坐在“茶圣”陆羽、苏东坡、吴昌硕等坐过的地方,仿佛坐在云海之下、竹海之上。

我问眼前为我们泡茶的年轻出家人,是否去过很多庙宇,为什么在这里落脚。他说,也没有去过特别多的地方,但这里静。他说话时,语调很静,③正往茶盏里续着的茶水也如他的语调,没有一丝一毫晃动。

我低下头,盯着他刚刚为我续的那盏茶,看到的是一道牵山绕水、缠古绕今、海一样宽广深邃的茶。

海,是心海。

从径山寺一路逛到千岱山居时,天阴了下来。云雾渐起,翠竹环绕。径山绿茶在一个通透的玻璃杯里,收拢了整个山林,影影绰绰的。

记得那个更早的深秋,我回家乡待了十天,刻意体验了一次故乡的“劳作”——我十八岁离开家乡前和离开家乡后均从未做过的事情:和渔民们一起剥虾、补渔网、酿桂花酒,做番薯圆……这所谓的“寻根之路”,让我不由想,家乡还有多少人在从事着古老的劳作呢?如果不离开家乡,作为一个女子,我的人生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大概是这样吧:到海涂上捡海螺蛳、抓弹涂鱼,不会剥虾半小时就手指发白;在海岸边补网,时时向着海平线眺望,右手穿网孔,左手把重叠的部分展开,周而复始,而不会织了两眼网就手痛;在太阳下山后用小铲铲下晒在篾席上的鱿鱼干,然后一家人吃晚饭,然后在灯下继续补网;我应该会有一个皮肤黝黑、酒量惊人的丈夫,他们叫他“酒雕”或“酒刹”。只要没有遭遇不幸,日子虽苦也甜。

但我现在是什么样子呢?一个在城市生活了三十年的女子,笑容里还有最初的一丝纯真和羞涩吗?我们像不像繁复茶道里的那一盏茶,永远失去了最初的野性和自由?

人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径山的每一朵莲花,至死都被定格为盛放的姿势,的确绝美,而人非莲花,还是自然地开放,自然地枯萎,像火一样慢慢暗下去,最后熄灭在土里的好吧?

那一晚,我们住在径山稻田中央的一幢民房里。④稻田刚刚收割完,斜阳与它相视而笑,如两位老人。夜深了,茶凉了,民房的主人回家了,狗不叫了。我自国外回来后整整两个月的失眠,终于沦陷在大海般浩瀚的稻秆子气味里。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红衣女孩专注做茶、快速搅动茶沫以及纠正我的措辞等细节,表现了她对“水丹青”茶道的熟悉和对我的不满。
B.作者偷偷用牙签在“水丹青”上点画梅花的行为,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在美好事物上寄寓美好祝愿”的普遍情愫。
C.“径山茶宴”繁复的仪式程序让作者对径山茶道产生了疏离的感觉,而“水丹青”又让作者对径山茶道心生亲近之感。
D.作者坐在陆羽、苏东坡等历史文化名人坐过的地方,思绪连接古今,心为所动,情为所感,增强了文章的传统文化韵味。
2.下列对文中四处画线句子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细致地写出茶中香莲花蕊细软的形态,并运用比喻形象地描摹出香莲孤绝自在的姿态,蕴含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B.句子②中的“递”字写出径山的待客情意;“空灵”“绝伦”之间用逗号隔开,强调了香莲茶带给作者内心的震撼。
C.句子③写茶水“没有一丝一毫晃动”,表现了法师倒茶动作的平稳,动作的平稳又能体现法师内心的平静,耐人品味。
D.句子④中“斜阳与它相视而笑”营造了稻谷归仓后轻松愉悦的氛围,“如两位老人”则包含夕阳虽好却近黄昏的叹惋。
3.山中无海,作者却以“走,去山里看海”为题,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揣摩“海”的多重意蕴。
4.文章倒数第四自然段跳转到对回乡经历的回忆与联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知识点】 记叙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蝶儿飞走

梁晓声

田维同学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很深的。而且,也是很好的。

她曾是我所开的选修课的学生。每次上课她都提前几分钟来到教室,从没迟到过,也从没在教室里吃过东西,或在我讲课时伏于桌上。更没在我讲课时睡着过……

分明的,她和同宿舍的一名女生很要好。往常是,她们双双走入教室,每并坐第一排或第二排。

有次课间,我问她俩:你们形影不离似的,是不是互相之间很友爱啊?

她俩对视一眼,都微微一笑。

和田维同宿舍的那一名女生说:是啊!

田维,却什么也没说,目光沉静地看着那一位女同学,表情欣慰。

大约就是在那一堂课后,我在自己的教师信箱里发现了田维写给我的一封信。她的字,写得别提多么认真了。笔画工整,接近着仿宋体。两页半笔记本纸的一封信,竟无一处勾改过。她对标点符号之运用,像对写字一样认真。即使在我们中文系的学生中,对汉字书写及标点符号如许认真者,是不多的。

那封信使我了解到,她不幸患着一种接近是血癌的疾病。自此,我再见到她,心情每一沉郁。然而,我眼中的她,一如以往是一名文文静静的小女生。我觉得她的内心,似乎是波澜不惊的。在那一班女生中,她也确乎是看起来小的。不仅指她的身个儿,还指她给我的特殊印象——在我看来,她仿佛仍怀有一颗洁净的初中女生的心。俗世染人,现而今,有那样一颗洁净心的初中女生,大约也是不多的吧?

某一节课上,我要求几名同学到黑板前,面向大家,发表对一部电影的看法。也请田维到黑板前,对几名同学的评说给出分数,并陈述她自己的给分原则。那几名同学有些像参赛选手,而田维如同评委主席。

没想到田维给出的分数竟极为服众。她的陈述言简意赅,同样令大家满意。我想,一个事实肯定是,那一堂课上,她的中文能力表现良好,又加深了我对她的印象……

其后她缺了好多堂课,我暗问她的室友,得到的回答是——田维又住院了。

一个字,使我沉默无语。

田维又出现在课堂上时,我什么都没有问她,若无其事似的。但讲课时,总会情不自禁地看着她。

学期考试时,田维早早地就到教室里了。那一天她很反常,坐到了最后一排去。

考题是散文或评论,任选一篇、没有任何一名同学预先知道考题。

我不明白田维为什么要坐到最后一排去。我猜测也许是她的一种下意识使然——比如无准备的现场写作格外感到压力,比如那一天觉得自己身体状态不好,所以,作为监考老师,又不由得经常将目光望向她,在内心里对地说,田维,只要你写够了两千字,哪怕愧对“写作”二字,老师也会给你及格的……

她却始终在埋头写着。止笔沉思之际,也并不抬起头来。

在五十余份考卷中,出乎我意料的是——田维的卷面状态最佳。字迹更工整了,行段清晰,一目了然,标点符号也标得分明,规范,正确。

那是五十余份考卷中唯一一份考生自己一处也未勾改过的考卷;一如她曾写给我的信。那也是五十余份考卷中唯一一份我一处都未改错的考卷;肯定的,那种情况对于任何一位判中文考卷的老师都是不多见的。

散文题有两则——《雪》或《雨》,可写景,可叙事。田维选择了《雪》,叙事写法。写到了自己的童年,写到了奶奶对她的爱。我至今仍记得她写到的某些细节——冬天放学回家,奶奶一见到她,立刻解开衣襟,将她那双冻得通红的小手紧夹在奶奶温暖的腋下……感冒从小对她就是一件严重的事情,奶奶在冬季来临之前,为她做了一身厚厚的棉衣裤,使她穿上了像小熊猫,自己觉得好笑,奶奶却极有成就感……

在大学中文学子们的写作中,内容自恋的现象多,时髦写作的现象多,无病呻吟的现象多,真情写作却是不怎么多的。

田维落在考卷上的那些文字,情真意切。

我给了她99分,抑或100分。

我记不清了,总之是全班最高分。

我不认为我给她的分数是有失标准的。

我只承认,我给予田维的分数,具有主张的性质。

排开我自己的想法不谈,即使由别位老师来判,在那五十余份考卷中,田维的分数也必然将是最高的,只不过别位老师,也许不会像我一样重视她的考卷所体现出的示范意义……

她竟悄悄地走了,我心愀然。

她竟在假期里悄悄地走了,老师们和同学们都没能一起送她走,这使我们更加难过。

田维是一名热爱中文的女学子。

也是一名极适合学中文的女学子。

我们教的中文,是主张从良好情怀的心里发芽的中文。

这样的一颗心,田维无疑是有的。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她目光里那一种超乎她年龄的沉静,对于我们都意味着些什么了。

经常与死神波澜不惊地对视的人,是了不起的人。

田维作为中文女学子,之所以对汉字心怀庄重,我以为也许还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要写,就认认真真地写。而且,当成一次宝贵的机会来对待。

这令我不但愀然,亦肃然,遂起敬。

蝶儿飞走了……

让我们用哀思低唱一曲《咏蝶》……

2007年9月8日于北京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我”的询问,田维与同宿舍的女生“对视”“微微一笑”,表现了朋友间的默契、友爱;沉静不语突出了田维的文静。
B.田维写给“我”的信,让“我”惊叹于她书写以及运用标点符号的认真,了解到病情,“我”更加关注、同情她的脆弱。
C.田维住院后又出现在课堂上,“我”“若无其事似的”是因为“我”已受到田维性格的感染以及对田维的苦痛感到无奈。
D.文章肯定、赞美田维是为了借此批评“俗世染人”人心不古以及大学中文学子写作中的不良现象,切中时弊,发人深省。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强调印象是“很深的”“很好的”,总领全文,交代了主要人物,也为下文叙事张本,文字简洁,情感深沉。
B.“五十余份考卷中唯一……考卷”反复出现,表现了田维一如既往的认真态度,以及“我”对她的充分肯定与赞美。
C.文章叙写散文《雪》中的细节,表明文章留给“我”的印象很深,直观、形象地展现散文《雪》中语言的精美、绚丽。
D.“蝶儿飞走了……”用美丽而凄婉的意象陈述了田维不幸离世的事实,含蓄蕴藉,使文章的结尾富有韵味。
3.文章里说“这令我不但愀然,亦肃然,遂起敬”,这句话有哪些含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文章画横线的文字反复叙写“我”监考时的心理活动,有什么作用?
2022-08-25更新 | 18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旧衣服

李汉荣

⑴新衣服,也许好看,也许不好看,但都不耐看;旧衣服,即使破旧,即使不好看,那也耐看,因为那后面藏着时光和故事。

⑵一件衣服从新穿到旧,与你肌肤相依,由隔膜而熨帖,由一件商品变成你身体的一部分、经历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需要时间的磨合。

⑶一件再合身的新衣服,刚穿到身上,总有些貌合神离的“隔”的感觉。你穿着那件新衣服,衣是衣,你是你,衣服还只记着自己被染色裁剪、被加工制作、被讨价还价、被买卖的商品身世。刚上身的衣服还保持着它的物质的固执、冷漠和生硬,它徒有款式而没有内涵,徒有品牌而没有品位,徒有花色而没有神韵。它还没有从与你的朝夕相处中获得情思、经历、气质和风韵。

⑷一件衣服只有穿到一定时间,与人完全形魂交融,才真正属于你。你在穿这件衣服,这件衣服也在通过你体现和完成着自己;你在呵护这件衣服,这件衣服也在体贴着你,感念着你。一件衣服穿久了,穿旧了,就有了你的味道,你的神貌,你的喜怒哀乐的表情和样子。衣者,依也。衣服对人有着郑重的托付和信赖,把自己的一生都交托给这个人,也体贴着这个人的身体和心情,珍惜着相遇相依的缘分。即使把衣服挂起来晾晒,衣服也固执地保持着穿衣人的身形,不会随波逐流趋炎附势轻易改变对一个人的依恋。即使把衣服折叠了放在柜子里,年深月久起了皱褶,你一旦抖开它,它立即记起你,也记起它本来的样式,你穿在身上还是那么贴身,像老朋友贴着身子轻声叙旧相互取暖。

⑸我想起了父亲生前穿的那些衣服。在我的记忆里,父亲的衣服总是旧的,父亲也是旧的。这种“旧的”感觉,构成我对故乡、对农业、对土地的印象。父亲多半生务农,在田里干活时,常常把衣服放在田埂上。我走在放学的路上,远远地,就看见田埂上父亲的旧衣服。旧衣服像蹲在田埂上的父亲,在看着田里的父亲。这时候,我感到田里的父亲和田埂上带着他气息的衣服都在看着我,我隐约体会到“旧”之深沉,感受到双倍的凝重和温暖。抬眼,顺着父亲的背影望过去,旧的老屋、旧的农具、旧的耕牛、旧的炊烟、旧的阡陌……那是千百万年的久和旧,是常看常新的久和旧,这一切都是那样值得感激和尊敬……

⑹我又想,老子该是穿着一身素白旧衣骑青牛徐行,于水边冥想,他那落满时光尘埃的宽广衣袖,飘曳了数千年;庄子肯定不轻易扔掉他那身旧年青衫,他的身体包裹在有限的款式里,而心灵和思想则超越有限的尺寸抵达宇宙的无限;屈原该是穿着那身缀满芝兰香草的缟衣长衫,独立荒原,吐纳天河,向上苍发出一连串凝重的天问;陶渊明布衣素襟,种豆溪畔,采菊东篱,在朴素的劳作里领悟生命的深意;杜甫、苏东坡、马致远、曹雪芹…… 在我的想像里,他们也都是旧衣飘飘、银发苍然,胸臆间生发出辽阔深厚的智慧和诗情, 和岁月一起成为民族文化永恒的经典。

⑺而如今,我们越来越见不到旧衣服,越来越见不到穿旧衣服的人。

⑻用过即扔,不停地、快速地弃旧换新,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衣服穿不了多久,洗不了几次就被扔了。衣服刚刚熟悉你,刚刚和你有了感情就被遗弃了。每个人的穿着都与服装产业捆绑在一起了,穿衣成为拉动产业的商务行为。衣服,很快脱尽了数千年来深藏在皱褶经纬里的母性的手温和柔情,脱尽了蕴含在襟裾领袖里的幽思和寄托,成为没有情感没有经历没有意味的物质。

⑼如今的衣服不敢对穿衣服的人有情义,因为人对它是那么薄情和寡义。

⑽我常常看见,在肮脏的垃圾堆里,在恶臭的废水沟里,有许多被抛弃的并不算破旧的衣服。衣服们还带着穿衣人的体味、身形和气息,却被穿衣人毫不留恋地扔了。连与自己肌肤相亲的一段经历都无情地扔了,还有什么不能扔、不敢扔呢?

⑾我也曾看见,一阵大风将随意抛弃在地上的半新不旧的衣服卷起来,挂在一根根电线杆上,衣服以人体的形象在风里左摇右晃,前拉后扯,渐被撕碎。我忽然一阵心惊,这些被抛弃的衣服,何尝不是物质主义时代里人的处境的写照!

⑿人,应该保持节制、安静、谦卑和俭约,保持一种本色的朴素和适度的清贫。这样的人,无疑显得有些旧,却是从根性上保持着自然品格和朴素美德的人,才是与同样清贫和朴素的大自然般配的人,才是愿意与艰辛的大自然荣辱与共的人。

⒀许多年了,我一直渴望,在喧嚣的市声里,在汹涌的人潮里,缓缓走来一位素衣旧衫、面相高古、神情安详的智者。我会走过去向他鞠躬,拜他为师,与他忘年交,听他说些旧年旧事,聊些旧书旧人,叙些旧情旧梦。这时光派来的智者来自更远的生命源头,他的素衣旧衫里,每一个衣兜都揣着传说,每一个纽扣都缀着情思,每一个补丁都藏着故事。他使此刻的宇宙,此刻的生活,不再喧嚣而慌张,不再混乱而迷茫,不再浮华而空洞;因了他的到来,山水重归幽深,天地重归苍茫,人世重归质朴。

⒁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有几件旧衣服。

(取材于李汉荣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衣服也固执地保持着穿衣人的身形               固执:顽固而不知变通
B.旧的炊烟、旧的阡陌                                   阡陌:田间小路
C.深藏在皱褶经纬里的母性的手温和柔情        经纬:衣服上的纵线和横线
D.面相高古、神情安详的智者                         高古:高雅古朴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刚穿到身上的新衣服与人貌合神离,是因为此时它还是没有情感,没有经历的物质。
B.衣服与人的形魂交融是指经过时间的磨合,衣服与人像老朋友一样,彼此有情有义。
C.作者不赞成现代服装产业的发展,因为这样生产出来的衣服缺少母性的手温和柔情。
D.作者借对时光派来的智者的渴望,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意蕴丰富、引人深思。
3.作者认为旧衣服后面藏着怎样的“时光和故事”?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说明。
4.作者在文章第⑾段描写了一个大风将旧衣服卷起,挂在电线杆上的场景,请简要分析这部分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
2024-01-17更新 | 5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 街 沧 桑

徐贵祥

小时候,我认为老街是一座城市,至少曾经是一座城市,再至少将来也会是一座城市。老街坐落在皖西中部丘陵的一个高台子上,基本上呈F形,三条大街构成了老街的全部。我姥姥家住在老街的中心,不偏不倚正好在下面那一短横和一竖的交界处。

姥姥家的后面不是街区,往北是一个土坎,再往北是河湾,那便是老街的郊区了。河湾里有茂密的树林、摇曳的竹影,老街人生活的重要源泉--龙井也镶嵌在河湾中间。老街的路心铺着整齐的青色石板,这些青色石板不仅承载着生活的步履,也勾勒着老街的历史,有些石板上还镌刻着文字。

街上住着卖油条的、刻私章的、轧棉花的、修收音机的、卖百货的,木匠、篾匠、铁匠、理发匠,染坊、油坊、米坊、豆腐坊,还有清末太监、下放干部,一应俱全。每到夏天,街上有叫卖鸡头米(芡实)的,有拉京胡的,有说大鼓书的,倒也有声有色。大人们用龙井水沏一壶六安瓜片,摇着芭蕉扇,边品边聊,舒坦得像神仙。

一年总有那么几次,要在东头学校的操场上挂起黑边白幕放电影,那就俨然是节日了。这样的好时光实在太少,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靠打仗充实文化生活。

跟多数人的童年相似,我小时候酷爱打仗,特崇拜陶声奎。陶声奎是公社食堂炊事员陶大伯的儿子,比我们大好几岁,因而是我们公社小孩的司令。陶声奎率领我们南征北战,今天跟南头小孩交手,明天跟北头小孩比画,英勇无畏,所向无敌,每每遇到恶战,陶声奎总是身先士卒,冒着砖头泥块,领头羊一般左遮右挡,保护我们。

许多年过去了,我已经遗忘了很多东西,而唯独对于老街的一草一木乃至门板和青石路面记忆犹新。现在我似乎有点明白了,其实,老街是不是城市,或者说是否曾经是城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街提供的那一份独特的感觉,那叫卖声读书声、铁匠铺里的淬火声、篾匠铺里的裂竹声、胶底布鞋踏在青石街面上的橐橐声的混合,还有刚出炉的烧饼的香味、热豆腐的气息………这一切都似乎在显示,老街的日子是喧闹的,清贫而火热。老街的上空永远飘扬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飘扬着人的气息。

我们终于跻身于城市的峡谷,久居闹市,几乎被钢筋水泥封闭了,脚不沾地,把我们和土地长久隔离。而回忆起阔别数年的故乡,一种异样的清凉便从遥远的故土扑面而来。

今年5月,我回了一趟故乡,公干之余,排除了众多的干扰,坚决地去了一趟老街。尽管我已经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老街的破败还是触目惊心。自从参军之后,离开老街将近三十年了。三十年,这个世界上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啊!天变大了,路变短了,树林变小了,河床变高了,青石板几乎被挖光了,那口长久萦绕我心头的龙井,几乎被浑浊的溪水淹没了。改革开放之后,老街的多数居民都跟随镇政府迁往西边,一条通衢大道两边真的生长出一座新型的城镇,老街便被抛弃了。

F街下面那条短横的顶端,一条老狗傲然昂首,虎视眈眈地盯着我,似乎拿不定主意要不要给我来一个下马威。老狗再老,也老不过我,它哪里知道,它现在盘踞的位置,乃是我当年“打游击的根据地,那时候我比它威风多了。我为老狗而感动,它是留守老街的不多的动物之一。

终于找到了龙井,然而此时的龙井面目全非,全然没有我当年记忆里清冽幽深的感觉,水面与河沟平齐,分不清楚是河水还是井水。顺着井壁,水面上浮着厚厚的青苔,上面居然还有青蛙打坐。

我被这个意外打击得心灰意冷,正在失落,不远处茅屋里走出来一位估计已逾七旬的老人问我们:你们是哪里来的?大约是看这老汉年纪大,介绍徐贵祥他很难知道,而我父亲在这里当过公社书记,几乎家喻户晓,所以陪我同行的表弟任家杰先把我父亲的大名抬出来。岂料老汉眼一瞪说,徐彦选我怎么不认识?他不是徐贵祥的爸吗?知道徐贵祥吗?在北京,作家。任家杰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他是作家?老汉说,你门缝里看人啊?我天天看电视,只要有徐贵祥的消息,我一准能看见。《弹道无痕》《历史的天空》《八月桂花遍地开》……老汉如数家珍,末了还得意地向我们冷笑一声:知道吗?徐贵祥就是吃了这口龙井的水才出息的,听说他要回来修这口井。

说真的,那一瞬间,我真有点受宠若惊。荒草土坯屋内,黑白电视机前,一个孤独的看井人,一个年迈的村夫俗汉,居然有如此浓郁的乡情,居然有如此强烈的荣誉心。我是他自豪的资本,他是我精神的盟友。为了这个因为我而自豪的老汉,我也应该写出好的作品——我们负起责任的理由,往往就是这么简单。

站在井边,我沉默了很久。直到我们快要离开,老汉才似乎想起了什么,揉揉眼睛,把目光定定地落在我的脸止,嘴巴蠕动着说,未尝,未尝你就是……我说我是徐贵祥,谢谢你老人家。

老汉神情一变,赶紧张罗烧水,要让我们喝一杯龙井茶。

离开老街之后,我突然想,其实这么多年来,我想寻找的并不是城市,而我永远需要的是老街。城市遍地都是,而且越来越多,大同小异,但是我心中的老街只有一个,尽管在三十年后面目全非。但是三十年前的老街在我的心中是不死的,那绿荫婆娑、人气旺盛的古色古香的记忆,那宽阔的河面和清澈的溪流,那永远像少女的眼睛一样明亮的月光,正是我心灵的家园啊!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要在东头学校的操场上挂起黑边白幕放电影,那就俨然是节日了”,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生活的单调。
B.文用“厚厚的青苔”“居然还有青蛙打坐”对“井壁”做了整体描述,烘托出“老街”的安详与宁静。
C.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事情、抒发情感,将读者引入情境,既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也便于“我”情感的抒发。
D.文章叙写了老街的“过去”与“现在”,在“过去”与“现在”对比之中抒发感慨,突出文章主旨。
2.作者为什么说“而我永远需要的是老街”?
3.文章叙写回老街时,在“老人”身上花费不少笔墨,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2022-10-29更新 | 9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