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细雨中的宋三哥

宋以往

宋三哥高考落榜,大伯把宋三哥的书本埋在了墙角的猪粪里,沤了肥。那一刻,宋三哥靠在门框上,黑着脸,不发话。①小弟和小妹趁机出去,一下午不敢回家。

宋三哥一言不发,走出门来,九级台阶下,路正中央光滑的石板上,依次摆着锄头、扁担、粪筐。这是宋三哥熟悉的农具。宋三哥还是一言不发,把锄头、扁担、粪筐扔到猪圈里,顺便撒了泡尿。宋三哥去瘸子的小卖店买了一包丰收烟,去南园的树林里打了一下午扑克,回来把锄头、扁担、粪筐又从猪圈里拿出来,擦干净猪尿,坐下来吃晚饭。

半晌无话,夺过大伯的酒杯,一口喝净,落下两滴泪来。

高考落榜可以复读一年,这是大伯定下的规矩。宋大哥、宋二哥都是复读了一年,一个去了兰州,一个去了沈阳,都读了师范学院。这个规矩到宋三哥头上倒要改一改了。宋三哥看了看大伯窟窿密布的老头衫,黑裤子膝盖上的蓝色补丁,又喝净一杯酒。大伯也没言语半个字。

那个暑假以后,宋大哥毕业到县里一所学校教书。大伯的老脸有了笑模样。原本见到点儿笑容的宋三哥,突然之间又沉默了。

那天下午,飘着细雨。三哥穿着的确良白衬衣,蓝裤子高高地挽着,夹着一把伞,站在细雨中,看着我家的后墙,我看着雨中的宋三哥,意识到有事要发生,赶忙去叫爹。我爹是大伯的亲弟,也是生产队的队长。他明白宋三哥的心思。他站在我家的墙堰上,和宋三哥对视着。宋三哥的身后是北山,在雨中变黑。宋三哥站在一块卧牛石上,任凭而水冲刷他那黑糙的面皮。

我长久地注视着雨中的宋三哥。后来,我知道宋三哥想去学校念书的原因,是国家有了新政策:学校的代课教师可以随应届生考师范。因为这个消息,宋三哥在一天晚上,直接进了我家,又是喝酒又是吃菜,最后只说了一句,当然是对我爹说的,他说你只要保证我爹同意就行,说完,他站起身扭头就走了。

过了年,宋三哥到镇职中做代课教师,住到学校。周末和假期,只要干完地里的活儿转身就走。有那么一两次,见他骑着一辆飞鸽自行车回来,车子壳闪闪的,铃声清脆,问他也不说,只是一笑。他脸色不再那么黑,衣服也干净整洁了,每次回来,给摊在床上的大娘带一包桃酥、一包冰糖,给大伯带大半桶辣酒,还给我带回一整条的丰收烟。

那一年宋三哥没能参加高考,因为有规定,代课必须满一年以上。从那以后,宋三哥回家的次数就更少了。周末让同村的学生捎话回来,或者捎些点心回来,有时还让给他捎一包煎饼回去。那年的寒假,宋三哥一声不吭地跑到新疆去,年后开学才回来。这件事在安乐村,在很长时间内是个疑案,任谁也没有问出结果。

那年高考发榜,宋三哥考上了市里的师范专科。出嫁了的宋大姐、宋二姐回来,给宋三哥庆祝。宋三哥骑着飞鸽自行车,带回了一个洋气的姑娘,给我们介绍说,这是高中同学,去年年前全家搬新疆去了,人现在在新疆读大学。大家这才“哦”的一声。

“她叫王雪艳,去年我去找她辅导数理化了。”三哥说。大伯把茶碗一蹾,说:“就没有你不敢干的事。”又说:“来了就快坐下,吃饭吧。”

宋三哥念了两年师专,按要求必须回本地工作,就服从安排在镇上教书。这个时候, 小妹上了中专,小弟恰好到镇上念初中。

(选自中国言实出版社《灯塔》,有删改)

1.简要概括宋三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文中三处画横线中宋三哥沉默的原因。
3.文中加入宋三哥去新疆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4.以“细雨中的宋三哥”为题有什么妙处?
5.读了宋三哥的成长故事,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一谈内心的感受。
2022-12-0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春季山东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第一次校际联考语文试题
2 . 古人常用骏马寄托作者的情怀,唐诗宋词中常常闪现骏马的身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B.马作地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C.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D.主人下马客再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2022-11-09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八中(东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网上检测语文试题
3 . 下列对《哦,香雪》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写每天在台儿沟停留1分钟的火车给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冲击,情节曲折多变,矛盾冲突却激烈,有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B.“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用比喻手法写出了大山如伟大的母亲一样养育着淳朴善良的山村儿女。
C.小说的基调清新、婉丽、优美、纯净,但并不纤弱、单薄、浅显,相反它寄予了作者对现实和时代深沉而严肃的思考。
D.作者选取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把叙述者定位在局外人的位置上,以火车为依托展开故事,突出中心人物,构思精巧。
2022-11-09更新 | 116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八中(东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网上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真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追月人

张炜

爸爸回来得太突然了,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所以大家都高兴坏了,都惊住了。妈妈和外祖母过了三四分钟才醒过神,齐声问:“你怎么回来了?”爸爸语气十分平静地回答:“回家过节。”我亲眼看到妈妈脸上流下了两道泪水。外祖母没说什么,转身到黑影里忙着什么。

我心里一阵难过:我们如果早一点知道爸爸赶回来多好,可怜的爸爸,没有和我们一起过节,太可惜了。正这样想着,外祖母已经点亮了灯,端过来说:“来,咱们重新过节。”

妈妈一下醒悟过来,赶紧和外祖母一起忙活:大圆木桌被再次抬到了院子里,一个个碟子钵子全端出来了。特别是酒瓶和杯子,它们一样不少地摆在了桌上。月亮已经歪到了西边,不过月色还是很亮,空中没有一丝云彩。一只小鸟在不远处叫了一声,有什么动物在附近的树上跳跃着。啊,我们要接着过节。

这时候我们都想到了一件事,这也很重要:让小花猫认识一下爸爸。是啊,我们家里又添了一口,它还没有见过一家之主呢。外祖母大声呼唤,妈妈也起身去找。到处都没有。我伏下身子到处看,觉得它一定是钻到了一个角落里,因为害怕生人。我说:“小花猫别怕,是爸爸回来了,我以前跟你讲过啊,是他问家了!”

爸爸很快弄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就笑着等待。爸爸坐在月光里,桌子旁,身体挺得笔直。我觉得他对这次见面非常看重。可是真糟糕,小花猫连一点影子都没有。小院和屋内静静的。我固执地想,它并没有走远,而一定是在暗处观察,要把一切看个明白;当它觉得没有危险了,就会走出来。

爸爸等了一会儿,故意转脸谈另外一些事情。我听着,逐渐专注起来。我会永远记住这个中秋之夜,记住爸爸讲的事情。这么多年来他几乎没能与家里人一起过中秋,而这是全家团圆的日子。在我们海边这里,除了春节,再就是中秋节了,一般出远门的人都要在这两个节日赶回来,与全家团聚。可是爸爸一连许多年,只能在这个月亮大圆之夜望着家的方向。可能是月光太强的原因,他在这样的夜晚总也不能合眼。

工地上工程紧,每人一年里只有两个假期,每个不超过三天。爸爸在今年中秋来临前的一个多月都在想着回家的事情:多想和家人过一次中秋。后来,他鼓了鼓劲儿,对工地的负责人提出了回家过节的要求,说哪怕这一年只回这一次。这么多年没有回家过中秋,爸爸太想家了。但他也知道工程任务重,请假不容易。

负责人说他做不了主,需要请示上级领导。爸爸等啊等啊,明天就是中秋节了,可是一点儿消息都没有,爸爸已经不抱希望了。可是就在那天傍晚,负责人突然找到他说:“批准了,回吧。”爸爸激动得浑身发抖,恨不得一下子飞到家里。他连连感谢,什么都不想,抬腿就往门外跑去。他是一路跑回来的,只用了一天多一点的时间,走完了两天的路程。他一路上叮嘱自己的只有一句话:“只要月亮还在天上,就不能算晚!”

外祖母背过身去。妈妈也在抹眼睛。

我抬头看着天空:啊,月亮还在,爸爸真的追上了它。

(选自《小说月报》,有删改)

1.第一段中,面对家人的惊喜,为什么爸爸的语气却“十分平静”?
2.分析第三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3.作者为什么要写爸爸谈的“另外些事情”?
4.小说构思巧妙,结构紧凑。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5.校园广播站“美文共赏”栏目打算在中秋节期间,把这篇小说推荐给全校同学。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和情感,代主持人完成下面的一段话,不超过80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同学们好,中秋佳节即将到来,你是否已经开始思念故乡和亲人?有这样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位父亲____________。这就是作家张炜的小说《追月人》,下面请欣赏。

2022-09-10更新 | 5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山东省春季高考语文真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黎明的河边(节选)

   

有一个时期,人们曾把我当成了英雄,说我在坚持昌潍平原的敌后斗争中打开了新的局面,表现得非常勇敢、顽强;可我清楚地知道:任何新的局面,都不是任何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够打开的。如果没有群众的支持,那么他就什么都做不成。就拿我夜间经过敌占区从永安到河东的这一段路上所遭遇到的情况来说,如果没有小陈一家人,我即使不被敌人打死也早就被河水淹死了,哪里还能有今天?所以,每到人们要我讲斗争事迹的时候,我第一个提起来的就是小陈。

那是一九四七年的秋天。清晨的河岸并不宁静。一场激烈的风暴就要卷来了。

陈家庄那边,突然响起了一阵嘡嘡的钟声,紧接着南面的村庄也响起来了,一村连着一村,一刹那,河西沿岸的好多村庄里,都响起了火急的钟声……

一场更大的风暴就要来了。

枪声越来越近了。西边的敌人已迂回到了果树林的边沿,伏在一条离我们不远的沙丘后面向我们射击,子弹像蝗虫似的在我们身边扑扑地乱飞,溅起了壕沟沿上的泥土,打断了蓬蒿的枝叶。

我们沉着地不还一枪,等待着敌人更靠前一些。可是,敌人很狡猾,他们始终不肯离开那条沙丘。突然,他们停止射击了,一个匪徒从沙丘后面探出头来,挥舞着一块红布,喊道:别打枪,别打枪。我认得说这话的就是才侥幸逃回去的那个匪徒,小陈,你来看看,这是谁?

小陈的脸色一下子就变得雪一样的苍白,站在沙丘上的原来是一个老大娘和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孩子。老大娘背绑着双手,满脸血迹,披头散发地站在沙丘上,河里的大风,把她的散发高高地扬起,把她吹得摇摇晃晃,但她用力地挺直了身子,仰着头,向着我们这边张望。小佳没有绑,但被折磨得面色苍白。他一只手拉着木棍子,一只手扶着妈妈,也向着我这面张望。当中有一个又黑又胖的匪徒,露着大肚子,紧挨着老大娘身边,站了起来。这时候那个挥红布的匪徒喊道:

小陈,好好地听着,五爷要和你说话。

小陈,那黑胖子的声音像只公鸭子,指着老大娘和小佳说,小陈,你看见了没有?眼前有两条路:第一条,和你娘你兄弟一起死在这里!第二条,放下枪和你娘回家去过日子,你带的那几个八路,我们也保证宽大他们。好吧,给你讲清楚了,两条大路任你拣,要死要活一句话。

我一听这话,气得头上直冒火星。我看看小陈,小陈的苍白的脸色,突然变得火红,忽地端起枪来,就向着陈老五瞄准。可是,他的全身都在发抖,枪口在蓬蒿间闪闪地跳动,怎么也瞄不准,我拉了拉他的胳膊,低声地说:

小陈,冷静点。不要放枪,别打着你娘。

他叹了一口气,眼里涌出了两汪泪水,狠狠地用手背擦了擦,重又端起枪来。

正在这时,老大娘说话了:孩子!声音是那样爽朗而安静,你在哪里?我怎么看不见你?

在这里,娘!小陈在蓬蒿丛里大声地答道。

孩子,你站起来我看一看你。——哦,不,不!你别站起来,孩子,你千万别站起来,你只叫我一声就行了。

小陈的眼泪刷刷地淌下来了。

娘!他颤动着声音叫了一声。

哎,好孩子!好孩子,你看得见我和你兄弟吗?

看见……小陈再也说不下去了。

好孩子,这就行了。打吧!老大娘突然提高了声音说,打!不要听老五这老狗的话,打死这些强盗,打吧!孩子,朝我这里开枪!

哥哥,打呀!打呀!快打呀!小佳也急促地喊起来了。

沙丘上一阵混乱,匪徒们都兔子似的缩到沙丘后面去了。就在这时,小陈的冲锋枪响了。

那个挥红布的匪徒,没有来得及缩回去,就应着枪声,跌倒在老大娘的脚下了。

突然沙丘后面响了一枪,老大娘痛叫了一声,身子晃了一下,接着,就慢慢地、慢慢地向前扑倒下来了……

娘啊!小陈大叫了一声。

我的全身一阵颤抖,眼泪热辣辣地顺着脸颊直淌下来。我端起了枪,然而,沙丘上已经一个人影也没有了,匪徒们都缩在沙丘的后面,连小佳也被他们拉下去了。我看看小陈,小陈的嘴唇都咬破了,眼里冒着火一样的光,一动不动地望着躺在沙丘上的母亲。

别打枪!别打枪!

随着喊声,小佳又被推出了沙丘。接着,四五个匪徒,一个紧挨一个地尾随在小佳的身后,用小佳的身体挡着自己,飞快地向着堤下冲来。被匪徒们推着的小佳越来越近了,他的胸膛迎着我们的枪口。

沙丘后面的敌人又探出头来了,他们准备着冲锋。河岸上突然变得惊人的静寂,双方的枪都不响了,听得见小佳的急促的呼吸声,听得见隐在小佳身后的匪徒们越来越近的脚步声,听得见河里的波浪的呼啸声……突然,在这紧张的寂静中,响起了一个孩子的清脆而坚决的喊声:

哥哥!你怎么停着?打呀!打呀!快朝着我打呀!

我的全身一震,血液沸腾起来了。

小陈的呼吸也急促起来了,他端起了枪。但是,我拉了他一把:别打!

打!打!小佳急速地喊道,给娘报仇!快打呀!哥,我身后就是陈老五,朝着我开枪吧!打!给娘……

小佳的话突然停住了,一转身扑在匪徒身上,夺下了一个手榴弹,高高地擎在头上,拉开了弦。匪徒们被这意外的变动惊呆了,都木然地立在小佳的身边,眼睁睁地看着弹柄的导火管在吱吱地喷着白烟…

我的心狂跳起来了,用力地闭上了眼睛。

手榴弹轰然一声炸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把“我”当成英雄,愿意听“我”讲述战斗故事,而“我”愿意第一个提小陈,可以看出小陈一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B.文中写到小陈和小佳的脸色时都用了“苍白”一词,但原因却不相同,前者是因为恐惧,后者则是因为被折磨。
C.老大娘刚开始让小陈站起来,又让孩子不要站起来,这看似前后矛盾的话语表现的是老大娘怕孩子遭遇危险的心情。
D.这篇小说在对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的详细描写中表现军民关系,旨在表现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运用了大量的对话描写,通过最激烈的冲突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了小陈及其一家人崇高而又壮烈的英雄形象。
B.“清晨的河岸并不宁静。一场激烈的风暴就要卷来了”等环境描写和议论,为情节的发展营造氛围,并为小陈家人牺牲埋下伏笔。
C.作者把小陈放在生与死、同志与亲人的严峻考验时刻,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写出了他情感世界的丰富性。
D.这篇小说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凝练,口语化明显,整体上具有朴素之美,同时洋溢着炽热的情感,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我”在塑造小陈这一形象上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本文与茹志鹃的《百合花》虽同取材于解放战争,但在很多方面迥然不同。请选择角度加以比较。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给老爸留点进步空间

①每到各种节日,朋友圈里就流行晒照片,儿童节晒童年照,情人节晒情人照,到了父亲节母亲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比拼谁的爹妈年轻时更美。

②我从没晒过我爸年轻时候的照片,坦白地说,小时候我对他的长xiànɡ(          )是不满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说他年轻时候的人生理想是开车,车没有,拖拉机也行,于是在一张照片上,他蹭着路边不知道谁家的小轿车合影,一手搭在车门上,一手插在裤兜里,鸟窝一般的乱发随风飘散,仿佛一个得志的摇滚青年。

③我妈说我爸当年会弹吉他,业余时间在小本本上抄费翔的歌词,后来又以蒋大为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和满文军的《懂你》名震厂区。然而,这些光辉事迹并没有留下任何影xiànɡ(          )记录,家里的旧吉他在数次搬家后早已销声匿迹,无从复原我爸气质歌手的那一面。

④不想人到中年,我爸走上了另一种路线。我上大学后,爸妈大概是瞬间如释重负,我妈爱上了十字绣,我爸则每天下班后去游泳馆游泳。他小时候在江南农村长大,家家门口都有一条以上的河,游泳属于天生技能,但自学成才,姿势终归不够优美。

⑤作为一个好学且对自己有要求的中年男人,我爸在游泳馆对其他人的泳姿默而知之,回家在电脑上看视频教程,竟然真的学会了标准的蝶泳、自由泳、仰泳等所有泳姿。在一次单位组织的游泳比赛中,他捧回了第二名的奖杯——据说第一名曾是专业运动员。这么多年来,除了我,他是第二个往家里拿奖的人,奖杯至今摆在客厅的显眼处。

⑥游泳本来是为了丰富生活、锻炼身体,我爸更上一层楼,以可见的速度练出了胸肌,体重稳定在了140斤,果真“穿衣显瘦,脱衣有肉”。每次去商店买衣服,导购员夸他身材标准,他的脸上就荡漾着笑意。

⑦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只穿了短袖T恤的我爸显露出饱满的胸膛,我表姐遂给她的小舅舅冠以“萧山彭于晏”的称号。我爸的偶像还停留在刘德华时代,不知道彭于晏是谁。给他找出照片后,他眯起本就不大的眼睛仔细看了看,表示“还行”,从此练得更加勤快。

⑧除了游泳健身,我爸还加入了一个“驴友”社团,每逢周末就组团去徒步爬山,为此还添置了登山杖、登山鞋、登山包等全套装备。每次出发前,他就开始计算要带多少吃的,如同小时候我去春游一般期待。

⑨疫情期间,游泳馆暂停营业,野外徒步也暂时停团,我爸浑身不自在,买了跑步机和拉力器,每天晚上锻炼一小时,家里的跑步机没有变成晾衣架的,我家算是一个。他对我几个月不出门都能安之若素表示惊讶,我也对他快到耳顺之年还运动不止表示赞赏。

⑩坦白地说,我爸依旧不是我的理想型,我最爱的当然是吴彦祖。但每次晚上和我妈视频,看到背景中,我爸正蓬勃向上地扑腾,还是决定给他打个90分,毕竟要给他留下一点进步的空间。

(选自2020年6月19日《中国青年报》,有改动)

1.根据拼音和文中的意思,写出下面的词语。
(1)长xiànɡ(          )     (2)影xiànɡ(          )
2.在文中横线处补入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A.眼睛不够大,身材不够壮,拍照还不会摆姿势,关键是皮肤不够白。
B.皮肤不够白,眼睛不够大,身材不够壮,关键是拍照还不会摆姿势。
C.皮肤不够白,身材不够壮,拍照还不会摆姿势,关键是眼睛不够大。
D.眼睛不够大,皮肤不够白,身材不够壮,关键是拍照还不会摆姿势。
3.对文中画横线成语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文中指那把旧吉他在几次搬家之后就消失不见了。
B.如释重负,形容解除压力后心情轻松愉快。文中指父母结束陪伴照顾我高中生活后的轻松。
C.默而知之,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文中指父亲观察并记住游泳馆里其他人泳姿的行为。
D.安之若素,像平常一样对待所遇不顺或反常情况,毫不在意。文中指疫情期间我甘之如饴。
4.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我从没晒过我爸年轻时候的照片”交代了“我”认为父亲年轻时并不美,对下文写父亲勤于锻炼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
B.父亲在单位组织的游泳比赛中获奖一事照应了上文“我爸则每天下班后去游泳馆游泳”,突出了父亲“好学”“有要求”的个性特点。
C.“家里的跑步机没有变成晾衣架的,我家算是一个”,写父亲在疫情期间在家坚持锻炼,不含有说有的人家“闲置”跑步机的情况。
D.文末写“我”“决定给他打个90分”“给他留下一点进步的空间”,既有对父亲坚持锻炼的赞赏,也有对父亲在家坚持锻炼的期盼。
5.简要概述文中“父亲”的特点。
6.人们常说“题好一半文”,请指出文章的标题“给老爸留点进步空间”好在哪里。
2022-01-1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十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竹枝词九首·其九

刘禹锡(唐)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浪淘沙九首·其六

刘禹锡(唐)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注:①烧畲:少数民族耕作方式,春耕时,把地里的草木烧成灰作肥料,然后播下种子。②江隈(wēi)指江水曲折处。
1.对两首诗的赏析,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者每句一景,犹如四幅图画,画面转接与安排自然,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B.后者中,诗人用晨光拨开江雾,这一优美如画的亮丽景色衬托淘金女伴劳动的壮美。
C.两首诗语言质朴,用词精准。前者用“山”字领起,把诗人面对春山观赏山景的形象勾画出来;后者的“照”“开”形象而有动态美。
D.两首诗均采用民歌风调,直接表现了对劳动生活的赞美。这和刘禹锡贬谪巴山楚水之时,与人民的广泛接触是分不开的。
2.有人认为这两首诗都是赞美劳动妇女的创造力之美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诗句分析。
2022-01-07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高密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鲤鱼巷

冉正万

鲤鱼巷老柳家院子里有一口泉井,水冒上来时把泉眼里的白沙带上来,上冲的力量减弱后,白沙缓缓沉下去,在重力的作用下回到原处。日日夜夜循环往复,似一种游戏,也像一种人生推演:上升与沉沦可在须臾间转换。已有三十年没人来井里挑水,井水冒出来,再从下水道淌出去。老柳从公交公司退休后哪里也不去,要么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要么在屋子里做菜。家里只有他和屋檐童子,慢慢拖住时间就是过日子。

鲤鱼巷弯来拐去深不可测,初次进去让人紧张,迷宫般复杂,最宽处不过六七米,窄处只有三米,宽窄不一。鲤鱼巷呈南北向,东为双号,西为单号。每天早上,南巷口稍宽处挂着剥了皮、腹腔敞开的牛,狰狞且血腥。老柳则能不看尽量不看。包围着肉店的是酸辣粉、炸糍粑、炸洋芋、炸火腿肠的小摊。晚上,小街入口两侧主要是水果摊,琳琅满目,柔和的灯光让它们比白天更诱人。这里既有市井的生机勃勃,也有外人至此如入禁地的神秘。这对老柳反倒是一种乐趣,他热爱这个地方。他从小就生活在这里,房子是曾祖父百年前建造的。当时一共七户,三家姓柳四家姓肖。没人知道七户人家何时来此,当时的七户只剩老柳家还在,其他几户何时搬离,是湮没在历史尘埃中无关紧要的一个谜。老柳像最后一条老根,刚开始不觉得什么,时间越长越感到自豪。这是他的鲤鱼巷,是他的胞衣之地。

老柳每年淘洗一次水井。就在老柳又一次淘洗白沙井后,井里出现一条鲤鱼。还没长大,柳树叶那么长,贴在石头上时不易发现。它似乎对井里没有食物并不在意,像捉迷藏的孩子一样喜欢小角落。老柳趴在井口,像看襁褓中的头生子一样看着它。它是那么骄傲和脆弱,神只用了半粒米那么多钙质和一滴水把它制造出来,随时都有可能重新还原成钙质和水。井水与蓝天相接,小鲤鱼仿佛在天上游,没有翅膀,但可以像小鸟一样滑翔。老柳感到了水井的心跳、小鱼的心跳,这让老柳着迷。

老柳趴在井坎上,像看着老友一样看着小鲤鱼。他没和它说话,他知道它不会说话,但他非常想和它说句话。当他看到它两根小小的触须像黑白电视机天线一样摇来摇去却怎么也找不到喜欢的频道时,他笑得肚子痛。慢慢地,他看出它一点也不傻,那不是天线,是一挡、二挡、三挡、空挡、倒挡,摇进掰出,潇洒自如。老柳热泪盈眶。它不是它,我就是它。它不是我,我一定是它。它在水中的滑行路线就是自己开公交车的路线。老柳你没退休,你只是变小了;你不用在路上开公交,你在水里开公交。

老柳希望所有人都来看看小鲤鱼,但他做不到,恨自己口拙。老曹最终答应他来看看,他说,哪里有哇,有个锤子。接着一连串打锣似的咳嗽。老柳怪他看得不认真,从屋里出来指给他看,老曹却回到修理店重新拿起电烙铁。老柳趴在井台上看了半天,小鲤鱼不见了,像来时一样神秘消失。老柳的烦恼除了难堪,还有失望。想不通这是为什么。他在屋子里哀叹鲤鱼巷不可逆转,在街上做生意的人却一起造谣,说老柳这人看上去老实,其实鬼点子多得很,说什么鲤鱼不过是为了多骗点拆迁费。鲤鱼巷这条破街,拆迁改造是早晚的事,但他编这么个理由也太牵强太扯了,站不住脚,人家又不是小孩。“人家”是指那些在墙上写“拆”字的人。

老柳最后一个知道人们对他的编排、诬陷。他很想骂老曹,责备他散布谣言。但老曾确实没看见小鲤鱼,况且分杈多枝的各种说法与老曹无关,他不是一个喜欢找人聊天的人。老柳顿悟一般责怪自己,小鲤鱼是来找你一个人的,和鲤鱼巷那些人本来无关,你就不应该跑出去张扬。他拍着脑袋骂自己傻瓜。他趴在井台上向小鲤鱼默默道歉,请它回来。但这条娇气的鲤鱼已经伤透心,再也没有现身。井水依然不分昼夜从井底冒上来,白沙依然冲上来再沉下去,纤弱的水草像秒针一样移动得既快又一成不变。在湿漉漉爬行般的思绪中,老柳一病不起。

儿子从不远处菜市买来几条鲤鱼,放到水井里后站在鲤鱼巷大声宣告,“哪个说白沙并没有鲤鱼,你们的眼睛瞎了吗?”巷子里的人听见也不在乎,或笑笑,或叫老柳儿子干脆回来开店做片片鱼或酸菜鱼。只有老柳一个人认真。他佝偻着身体到井边看了看,一眼就认出这是池塘养出来的鲤鱼,是拙劣的冒牌货。他回到屋子,找了半天找出祖父用过的榆木拐杖,不声不响地走到巷子里,照着儿子的头打下去。儿子本来就比他高,自己生病又矮了一截,力量和高度都不够,否则这一棒非把儿子打折不可。儿子摸着头,惊讶地看着被愤怒点燃的父亲,很快就明白自己为什么挨打。老柳气喘吁吁地说:“滚,给我滚出去,不准回鲤鱼巷,再回来看我不打断你的狗腿。”老柳费了很大的劲才把肥壮的鲤鱼抓起来,怀着厌恶的心情把它们丢进垃圾箱,绝望的鲤鱼把铁皮垃圾箱拍得噼啪响。他宁愿接受小鲤鱼一去不复返,也不能接受欺哄世人的勾当,这是恶行。

他没像腹中空脾气大的人那样自我标榜“我老柳”如何,他什么也没说,只把水井又洗了一遍。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两段关于鲤鱼巷环境的描写,既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B.小说以老柳的感受来写小鲤鱼,使小说具有虚实相生的效果,丰富了读者的审美体验。
C.老曹重新拿起电烙铁,说明老曹对老柳不信任,直接导致老柳病倒,为故事埋下伏笔。
D.儿子为老柳买来鲤鱼,既表现了他对父亲的关怀,同时说明他根本不知道父亲的病因。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围绕“小鲤鱼”展开故事情节,描述老柳的感情变化,突出表现了他对“小鲤鱼”的深厚情感。
B.小说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既有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衬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C.作者多处运用比喻,如小鲤鱼“可以像小鸟一样滑翔”,形象地描绘出小鲤鱼在泉井中欢快自由的状态。
D.小说叙述故事时看似悠缓散漫,对人物的刻画则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显示出作者刻度精确的叙述能力。
3.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它不是它,我就是它。它不是我,我一定是它”?
4.《人民文学》2021年第11期卷首语中这样推介:“《鲤鱼巷》具有短篇小说内秀而又多义的涵养。”关于“多义的涵养”,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2022-01-06更新 | 21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诊断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中都城怀想

余同友

到中都故城时,正是黄昏时分。

面对这样一个曾经豪奢无比却突然间沦为废墟的短命的大明皇城,正需要在黄昏进入,因为黄昏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时刻,打量与感受一个复杂的故城,落日时分是一个最好的视角。

出人意料的是,中都城遗址前种植了大片的玫瑰,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在晚风落日中摇曳。走过这片花园,迎面是三孔悬空式券顶拱门,城砖青黑,苍苔累累。站在高大的门洞内,轻轻说一句话,就有一阵阵回音,好像在提示着皇城正门曾经的威严。600多年风雨沧桑,皇家宫殿当年的气势似乎还在顽强地喘息。

这不由人不追索这座皇故城的来历。洪武二年八月,天下大局已定,朱元璋召集诸老臣,议论建都之地,他听了大臣们关于在长安、洛阳、汴梁等地建都的意见后,提出临濠前江后淮,以险可待,以水可漕,欲以为中都,何如?可以想象,那一帮一直跟着他打江山的淮西老乡是多么欢欣鼓舞。于是,除了那个出生浙江的刘基反对外,大家一致赞成。

当时,负责工程的左丞相李善长调集了全国百工技艺、军士、民夫和罪犯等,劳力不少于百万之众。建筑所用的木材,不仅令天下名材至斯,还遣使到尚未归入图籍的海外附属国求大木。为了建造大型社坛,又命工部取名山高爽之地的五方之土,这些青、黄、赤、白、黑五色土,竟然是从直隶应天等府并河南等十余省取来的。建筑墙体先用白玉石须弥座或条石做基础,上面再垒砌大城砖。而承造城砖的包括长江中下游22个府70个州及中都各卫所等。砌砖时,以石灰、桐油加糯米汁作浆,关键部位甚至用生铁熔灌。足见整个中都城建设穷极侈丽与不计工本。

这一切似乎都说明,建中都城是当时大明帝国的一件大事。可是,6年后,就在中都城即将完工之际,朱元璋却突然下诏罢建中都。历史,在这里显出了它的诡异。

沿着当年的马道,走上旧城墙,眼前顿时开阔起来。城墙上长满了草,墙内大片土地上,旷野无人,芦苇正在抽絮。当年名为金水的皇家禁河,在夕照下,真的呈现出金水泱泱的景观,一个老农头顶草帽,安静如雕塑般地站在河边垂钓。

视线从西北掠向东南,凤凰山、万岁山、日精峰、月华山一脉相连,虽然当年的万间城阙都成了土,但仍可想见枕山筑城”“席山见殿的皇城气势。

据记载,中都城营建过程中,朱元璋曾两次亲临。第二次来时,城池工程已近扫尾,展现在他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座巍峨连绵的大城啊!向南是三面平野,前有长江天险,后有淮水东流十里,凭水为阻,帝国基业于此龙兴,也一定能于此江山永固,一念至此,他信笔为已经建好的鼓楼题匾——万世根本

晚风吹着城墙上的野蓬草,那个谜一样的问题此时又浮了上来。朱皇帝到底因为什么突然罢建中都?

流传较为广泛的一个说法是,建中都城的工匠,盛夏酷暑,饮食失调,不堪督工催促相逼,便暗中做出反抗,在建造宫殿顶部时藏下器物,诅咒朱家王朝不得安宁。结果,闹出了工匠厌镇事件,李善长奏请皇上,要把这些工匠全部杀掉,是所谓重役伤人而罢建。

另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说法是:中都即将完工时,以李善长为首的那些开国勋臣,怀着光宗耀祖的心态,纷纷在中都城边置地建房。他们自恃功高,我行我素,百里之内,宅第相望,因大权在握,他们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还利用盘根错节的宗族、乡里关系,扩大一已势力。这,就危及了帝国的根本。朱元璋第二次到中都,一定了解到了这一切,待他回到南京,又得知刘基被胡惟庸毒害,他猛然意识到了刘基当年反对他定都临濠的良苦用心。于是,朱元璋即刻下诏罢中都役作。当官家的消息随着的的的马蹄声传到中都城时,不知那些官员与都城营建者是一副什么样的表情。

罢建的中都城,立即没有了呼吸,官员走了,工匠走了,民夫走了,空荡荡的大城骤然僵死。风来了,雨来了,虫来了,野草也来了。城垛慢慢坍塌,地基渐渐下陷,实木一天天腐烂。

从中都故城去往鼓楼,驱车只消十多分钟时间,它本就是当年中都城众多附属建筑的一部分。落日楼头,烧霞满天,夕阳再次照在朱元璋题写的匾额上——万世根本。鼓楼下,是繁华的云霁街,市声喧嚣,人流涌动。鼓楼广场上,小城居民跳起广场舞,有人带着宠物狗来看热闹,小狗们也不怕人,睁大萌宠的眼睛,扭动柔软的身段。

广场上这一刻的祥和,让我有一种要流泪的感觉,也许,真正的万世根本就是把人民装在心里吧。

文本二:

凤阳,古为淮夷之地,春秋战国时期为钟离古国,隋唐设濠州,明初为临濠。明洪武二年,朱元璋为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在家乡临濠营建中都城,因地处凤凰山之南,取丹凤朝阳之意,为家乡赐名凤阳,沿用至今。

明中都城是朱元璋集中国古代都城建筑之大成、在家乡悉心营造的大明王朝第一座都城,也是一座聚集全国百工技艺耗时6年、穷极侈丽”“雕饰奇巧的都城。其规划遵循《周礼·考工记》,上承唐宋,下启明清,诗句中都丰镐遗,宫阙两京陟。千里廓王畿,八屯拱宸极即描绘了明中都当年的盛况。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中都城已功将完成,朱元璋却突然以劳费为由罢建中都。令人唏嘘。

(摘编自《一座中都城,凤阳城市魂》)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认为,落日时分观察与感受短命的中都城是一个最好的视角,可以让人静下心来,更好地打量与感受这个大明皇城的兴衰变迁。
B.在作者看来,一些开国勋臣利用宗族、乡里关系扩充势力,危及帝国的根本,是罢建中都的“更有说服力的说法”,“重役伤人”应只是借口。
C.野草蓬生,芦苇抽絮,旷野无人……中都城如今安静而冷清的氛围与当年“枕山筑城”“席山见殿”的皇城气势形成了鲜明对比。
D.在叙述中都城建造与废弃的整个事件进程时,插入了对君臣神情与心态的揣测与想象,寄寓褒贬于其中,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洪武二年,朱元璋为“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在家乡临濠开始营建中都城,“中都城”里的“中”字就应源于这句话。
B.天下大局已定,朱元璋召集各位老臣,提出“欲以(临濠)为中都”,可见他当时并未意识到在家乡营建皇城潜在的政治风险。
C.文章在铺叙建造中都城的奢靡耗费时,引用了“令天下名材至斯”等文字记载,这种写法与杜牧的《阿房宫赋》有异曲同工之妙。
D.民间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伯温即刘基的字,文中写刘基仅寥寥数语,但其治国安邦之韬略可见一斑。
3.文本一多次提到朱元璋题写的匾额“万世根本”,有什么用意?
4.文本一采用虚实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2022-01-04更新 | 18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招远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阴森森的监狱,门前站着岗哨,门口点着风灯,尽管蒙着一层洁白的雪幕,使大门、屋顶和墙壁都显出一片雪白,尽管监狱正面一排排窗子灯火通明,它给聂赫留朵夫的印象却比早晨更加阴森。

“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孩子,我要过人的生活。”当卡秋莎没有抬起眼睛,快步走进房间里时,聂赫留朵夫头脑里掠过这样的念头。

他站起来,迎着她走了几步。他觉得她的脸色严肃而痛苦,就像上次她责备他时那样。她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她的手指痉挛地卷着衣服的边。她一会儿对他望望,一会儿垂下眼睛。

“减刑批准了,您知道吗?”聂赫留朵夫说。

“知道了,看守告诉我了。”

“这样,只要等公文一到,您高兴住哪里去就可以住哪里去了。让我们来考虑一下……”

她赶紧打断他的话:“我有什么可考虑的?西蒙松到哪里,我就跟他到哪里。”

她尽管十分激动,却抬起眼睛来瞧着聂赫留朵夫,这两句话说得又快又清楚,仿佛事先准备好似的。

“哦,是这样!”聂赫留朵夫说。

“嗯,德米特里·伊凡内奇,倘若他要跟我一块儿生活,”她发觉说溜了嘴,连忙住口,然后纠正自己的话说,“倘若他要我待在他身边,我还能有什么更好的指望呢?我应该认为这是我的福气。我还图个什么呢?……”

“也许她真的爱上西蒙松,根本不要我为她做什么牺牲;也许她仍旧爱我,拒绝我是为了我好,不惜破釜沉舟,把自己的命运同西蒙松结合在一起。二者必居其一。”聂赫留朵夫想,不禁感到害臊。他觉得自己脸红了。

“要是您爱他……”他说。

“什么爱不爱的!那一套我早已丢掉了。不过,西蒙松这人确实和别人不同。”

“是啊,那当然,”聂赫留朵夫又说。“他是个非常出色的人,我想……”

她又打断他的话,仿佛生怕他说出什么不得体的话,或者生怕她来不及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

“嗯,德米特里·伊凡内奇,要是我做的不合您的心意,那您就原谅我吧,”她用她那斜睨的目光神秘地瞧着他的眼睛,说,“嗯,看来只好这样办了。您自己也得生活呀。”

她说的正好是他刚才所想的,但此刻他已不这样想,他的思想和感情已完全变了。他不仅感到害臊,而且感到惋惜,惋惜他从此失去了她。

“我真没料到会这样。”他说。

“您何必再待在这儿受罪呢?您受罪也受得够了。”她说,怪样地微微一笑。

“我并没有受罪,我过得挺好。要是可能的话,我还愿意为您出力呢。”

“我们,”她说“我们”两个字时对聂赫留朵夫瞅了一眼,“我们什么也不需要。您为我出的力已经够多了。要不是您……”她想说些什么,可是声音发抖了。

“您不用谢我,不用。”聂赫留朵夫说。

“何必算账呢?我们的账上帝会算的。”她说,那双乌黑的眼睛泪光闪闪。

“您是个多好的女人哪!”他说。

“我好?”她含着眼泪说,凄苦的微笑使她容光焕发。

“您好了吗?”这时英国人问。

“马上就好。”聂赫留朵夫回答。接着他向卡秋莎打听克雷里卓夫的情况。

她强自镇定下来,平静地把她所知道的情况告诉他:克雷里卓夫路上身体很虚弱,一到这里就被送进医院。谢基尼娜很不放心,要求到医院去照顾他,可是没有获得准许。

“那么我该走了吧?”她发现英国人在等聂赫留朵夫,就说。

“我现在不同您告别,我还要跟您见面的。”聂赫留朵夫说。

“请您原谅。”她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他们的目光相遇了。从她古怪的斜睨的眼神里,从她说“请您原谅”而不说“那么我们分手了”时伤感的微笑中,聂赫留朵夫明白,她作出决定的原因是后一种。她爱他,认为自己同他结合,就会毁掉他的一生,而她跟西蒙松一起走开,就可以使他恢复自由。现在她由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而感到高兴,同时又由于要跟他分手而觉得惆怅。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篇聂赫留朵夫见到玛丝洛娃后提议“让我们考虑一下……”,既能看出他为玛丝洛娃获得减刑而感到高兴,同时也憧憬着能和玛丝洛娃一起生活的美好未来。
B.玛丝洛娃拒绝聂赫留朵夫时,发现说溜了嘴,而后又纠正自己的话,能看出玛丝洛娃对西蒙松和聂赫留朵夫两人的感情深度是不一样的。
C.因为恨而拒绝聂赫留朵夫的求婚和因为爱而拒绝聂赫留朵夫的求婚,体现了玛丝洛娃的精神上天翻地覆的变化。
D.当聂赫留朵夫赞美玛丝洛娃“您是个多好的女人哪”时,玛丝洛娃露出凄苦的微笑,表示她完全不认同他说的话,本质上她自认为并不是个好女人。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口点着风灯”“监狱正面一排排窗子灯火通明”等环境描写,反衬了监狱的阴森,与聂赫留多夫的内心世界相互映衬,表现了他当时内心的紧张与不知所措。
B.小说在描述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会面场景时,主要借助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既深入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
C.“古怪的斜睨的眼神”运用神态描写,表现出了玛丝洛娃出于对聂赫留多夫的爱和保护,而选择了西蒙松之后的一种既高兴又惆怅的复杂心理。
D.小说构思不落俗套,结尾部分耐人寻味,作者最终没有告诉我们聂赫留多夫将走到什么样的路上去,引发读者思考,推想人物的未来命运。
3.在这场最后的道别中,玛丝洛娃的内心是丰富而复杂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一开始的结局是男女主人公捐弃前嫌,终成眷属,后来改成玛斯洛娃离开聂赫留朵夫选择了西蒙松。你认为哪一种好,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你的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