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62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犹不改。宣子(赵盾)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盾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盾遂自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我之谓矣!孔子曰: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选自《左传·宣公二年》,略有删改)

【注】①胹:煮。②溜:通,屋檐下接水的沟槽。③公介:晋灵公的甲士。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宰夫胹熊A蹯B不熟C杀之D置诸E畚F使妇人G载H以过朝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文中指犯错,与《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中的“过”意思不同。
B.辟,文中指打开,与《促织》“唇吻翕辟”中的“辟”意思相同。
C.亡,文中指逃跑,与《过秦论》“追亡逐北”中的“亡”意思不同。
D.其,文中表揣测语气,与《谏太宗十思疏》“奔车朽索,其可忽乎”中的“其”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述晋灵公实行暴政的史实,他非但不接受赵盾、士季的讽谏,竟然多次实施计划欲除掉向他进谏的人。如此多行不义,最终招致被臣下弑杀的下场。
B.赵盾忠君爱国,恪尽职守,深受人们敬重,在生死关头,鉏麑、提弥明和灵辄都挺身而出保护他,为此鉏麑、提弥明自杀,灵辄出逃。
C.本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紧张曲折,悬念迭出,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跌宕多姿,引人入胜,动人心魄,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D.本文通过晋灵公、赵盾和灵辄等鲜活的典型人物,从正反两方面,形象地表现了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
(2)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5.文章结尾为赵盾惋惜:“为法受恶,惜也。”这里所说的“法”就是儒家的君臣之道。请概括赵盾符合臣子道德的做法。
7日内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东校区)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三模)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的颈椎被很多肌肉包裹,低头的姿势会使颈椎后方的肌肉被拉伸,就像一根橡皮筋被拉直,处于紧绷的状态。如果长期处于低头的姿势,___①___,导致肌肉劳损,出现颈部疼痛。长此以往会引起颈部肌肉力量下降,颈椎受力的增加导致颈椎病的高发。

目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长时间伏案工作,或者是长时间低头玩游戏,导致肌肉劳损,网上也流传着各种方法来缓解颈部的不适,比如说有人热衷的脖子。___②___,因为脖子模拟的是临床中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牵引,并不适用于治疗肌肉劳损。

还有不少人认为,既然前面提到了,颈椎出问题,是因为长时间低头,那么我只要反向操作,___③___,是不是就可以保护颈椎了呢?这种做法也是不科学的。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论是低头看手机或者是仰头看手机,都可能会带来肌肉劳损。

1.下列句中的“我”和“那么我只要‘反向操作’”中的“我”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所以你们不要事事都针对我。
B.张明一回到家就对妈妈说:“妈,我要不要买点菜?”
C.每一个公民都应该这样说,我不为国奉献,谁为国奉献!
D.校长经常用“我明年一定要考上理想大学”来鼓励同学们。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7日内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东校区)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三模)语文试卷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3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自古而今,中华民族对“为官先为人”的品质要求一以贯之。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树木、清泉为喻,对执政者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

(2)中国文人往往具有开拓精神和牺牲精神,屈原在《离骚》中也有这样的表露:“___________________。”

(3)四季之风,可以从风向命名,也可以特点命名,如冬季风称为“北风”,夏季风称为“熏风”,请以以上任一命名方式在诗词中找出有关春风的句子“_____________”,有关秋风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7日内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东校区)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三模)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品令·茶词

黄庭坚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注】①凤舞团团饼:指龙凤团茶中的凤饼茶。团饼印有凤舞图案,北苑御焙产。②分破:碾破磨碎。③孤令:令同零,即孤零。④金渠:指茶碾,金属所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写茶碾成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显出了茶的名贵。
B.词人品茗,回忆往昔与朋友共饮的情景,触发了对友人思念之情。
C.“恰如”二字,作者将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桩事糅合在一起。
D.词下阕写茶味之美,令人惬意之极,口不能言,心自省。
2.本诗的“醉乡路、成佳境”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晴窗细乳戏分茶”都涉及“茶”,这两句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东校区)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三模)语文试卷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5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认为,屈原的《离骚》兼有《国风》“______________”和《小雅》“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历来备受人们称道,但苏洵不以为然,他在《六国论》中评价此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刚临摹了一幅关于“鹿”的中国画,画中的“鹿”惬意自在,这不禁令他想起了古人常借“鹿”来表现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日内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冬天

苏童

厄尔尼诺现象确实存在,一个最明显的例证是现在的冬天不如从前的冷了,前几年的冬天那么①马虎地蜻蜓点水似的就过去了,让人不知是喜是忧。

冬季里我仍然负责在中午时分送女儿去学校,偶尔会看见地上水洼里的冰将融未融,薄薄的一层,看上去很脆弱,不像冰,倒像是一张塑料纸。我问我女儿早晨妈妈送她的时候冰是否厚一些,我女儿却没什么印象,事实上她长这么大,从来没见过地上长出来的冰,那种厚厚的、结结实实的冰。

北方人在冬天初次来到江南,几乎每个人都用上当受骗的眼神瞪着你,说:怎么这么冷?你们这儿,怎么会这么冷?人们对江南冬季的错觉不知从何而来。正如我当年北上求学时家里人都担心我能否经受北方的严寒,结果我在十一月的一天,发现北师大校园内连宿舍厕所的暖气片也在滋滋作响,②这使我对严冬的恐惧烟消云散。

记忆中冬天总是很冷。西北风接连三天在窗外呼啸不止,冬天中最寒冷的部分就来临了。母亲把一家六口人的棉衣从樟木箱里取出来,六个人的棉衣、棉鞋、帽子、围巾,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我们必须穿上散发着樟木味道的冬衣;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必须走到大街上去迎接冬天的到来。

冬天来了,街道两边的人家关上了在另外三个季节敞开的木门,一条本来没有秘密的街道不得已中露出了神秘的面目。室内和室外其实是一样冷的,闲来无事的人都在空地上晒太阳。这说的是出太阳的天气,但冬天的许多日子其实是阴天,空气潮湿,天空是铅灰色的,一切似乎都在酝酿着关于寒冷的更大的阴谋,而有线广播的天气预报一次次印证这种阴谋。广播员不知躲在什么地方用一种心安理得的语气告诉大家,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正在南下,明天到达江南地区。

冬天的街道很干净,地上几乎不见瓜皮果壳之类的垃圾,而且空气中工业废气的气味也被大风刮到了很远的地方,因此我觉得张开鼻孔能闻见冬天自己的气味。冬天的气味或许算不上一种气味,它清冽纯净,有时给鼻腔带来酸涩的刺激。街上麻石路面的坑坑洼洼处结了厚厚的冰,尤其是在雪后的日子,人们为了对付路上的冰雪花样百出,有人喜欢在胶鞋的鞋底上绑一道草绳来防滑,而孩子们利用路上的冰雪为自己寻找着乐子,他们穿着棉鞋滑过结冰的路面,以为那就叫滑冰。(A)江南有谚语道,下雨下雪狗欢喜。也不知道那有什么根据,我们街上很少有人家养狗,看不出狗在雨雪天里有什么特殊表现。我始终觉得这谚语用在孩子们身上更适合。大雪过后孩子们冲出家门冲出学校,就像摇滚歌星崔健在歌中唱的,他们要在雪地里撒点野,为自己制造一个捡来的节日。江南的雪很有节制,每年来那么一场两场,让大人们皱一皱眉头,也让孩子们不至于对冬天恨之入骨。我最初对雪的记忆不是堆雪人,也不是打雪仗,说起来有点无聊,我把一大捧雪用手捏紧了,捏成一个冰坨坨,把它放在一个破茶缸里保存,我脑子里有一个模糊的念头,要把那块冰保存到春天,让它成为一个绝无仅有的宝贝。结果可以想见,几天后我把茶缸从煤球堆里找出来,看见茶缸里空无一物,甚至融化的冰水也没有留下,因为它们已经从茶缸的破洞处渗到煤堆里去了。

融雪的天气是令人厌恶的,太阳高照着,但整个世界都是湿漉漉的,屋檐上的冰凌总是不慌不忙地向街面上滴着水。路上黑白分明,满地污水悄悄地向窨井里流去,而③残存的白雪还在负隅顽抗,街道上就像战争刚刚过去,一片狼藉。讨厌的还有那些过分勤快的家庭主妇,天气刚刚放晴她们就急忙把衣服、被单、尿布之类的东西晾出来,一条白色的街道就这样被弄得乱七八糟。

冬季混迹于大雪的前后,或者就在大雪中来临,(B)江南民谚说邋遢冬至干净年,反映了人们的朴素愿望,而这些要求也常常被天公满足。我记得冬至的街道总是一片泥泞的,江南人把冬至当成一个节日,家家户户要喝点东洋酒,吃点羊羹,也不知道出处何在。有一次我提着酒瓶去杂货店打东洋酒,闻着酒实在是香,就在路上偷偷喝了几口,回到家里面红耳赤的,棉衣后背上则溅满了星星点点的污泥,被母亲狠狠地训斥了一通。现在我不记得母亲是骂我嘴里的酒气还是骂我不该将新换上的棉衣弄那么脏,反正我觉得冤枉,自己钻到房间里坐在床上,不知不觉中酒劲上来,竟然趴在床上睡着了。

④人人都说江南好。但没有人说江南的冬天好。我这人对季节气温的感受总是很平庸,异想天开地期望有一天我这里的气候也像云南的昆明,四季如春。我不喜欢冬天,但当我想起从前的某个冬天,缩着脖子走在上学的路上,突然听见我们街上的那家茶馆里传来丝弦之声,我走过去看见窗玻璃后面热气腾腾,一群老年男人坐在油腻的茶桌后面,各捧一杯热茶,轻轻松松地听着一男一女的评弹档说书,看上去一点也不冷。我当时就想,这帮老家伙,他们倒是自得其乐。现在我仍然记得这个冬天里的温暖场景,我想要是这么着过冬,冬天就有点意思了。

材料二: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作者从气象名词“厄尔尼诺现象”入手,指出“现在的冬天不如从前的冷了”,引出对气象和季节的论述。
B.“北方人对江南冬季的错觉”主要源于内心的想象,这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对南北之秋的咏叹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两次写到“阴谋”,体现出作者对词语运用的创新,说明今年冬天寒冷,与“记忆中冬天总是很冷”的印象相一致。
D.本文对声色光影、触觉和味道等感觉的捕捉敏感而细致入微,文章多处采用细节描写,语言呈现出强烈的画面感。
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马虎”原指人行事草率,疏忽大意,“蜻蜓点水”原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此处用这两个词形容冬天,将冬天拟人化。
B.②处“烟消云散”的原因是御寒手段的进步,该段也采用插叙的手法,用真实经历阐释北国之冬的实际感受。
C.③处“负隅顽抗”原是贬义词,形容依仗某种有利的条件,顽固进行抵抗。此处的情感色彩与作者对“融雪的天气”的感受相一致。
D.④处“没有人说江南的冬天好”言下之意为“我”要来说,既为下文“我不喜欢冬天”蓄势,也点明了全文的情感态度。
3.作者开头指出现在的冬天“让人不知是喜是忧”,请结合文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4.苏童在散文中擅长变换组合语言风格,如将典雅的文学语言与朴实的民间俗谚相结合,使得文本意蕴深刻,充满张力。请结合文本,完成下表。

本义语境义主旨义
(A)“下雨下雪狗欢喜”狗通人性,大雪飘飘象征丰年,主人高兴,狗也欢喜。B。_________雪在童年记忆中纯洁美好,反映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与作者对自由美好的向往。
(B)“邋遢冬至干净年”A.___________江南百姓情愿牺牲一个冬至,也要过一个干净的无雨无雪的春节。C。___________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7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诗经》中的诗进行了独到的评价。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写互相望着月亮可是却听不到声音,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思念之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人笔下的箫的形象,可以是《赤壁赋》中的“如泣如诉”,也可以是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____________”,柳永《望海潮》中的“_____________”。

7日内更新 | 2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会楚使申包胥聘于越。越王乃问包胥曰:吴可伐耶?申包胥曰:于策谋,未足以卜。越王曰:吴为不道,残我社稷,吾宗庙以为平原。吾欲与之徽天之中,惟是舆马、兵革、卒伍既具,无以行之。诚闻于战,何以为可?申包胥曰:臣愚,不能知。越王固问,包胥乃曰:夫吴,良国也,传贤于诸侯。敢问君王之所战者何?越王曰:在孤之侧者,饮酒食肉,未尝不分,孤之饮食不致其味,听乐不尽其声。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越王曰:越国之中,吾博爱以子之,忠惠以养之。吾今修宽刑,欲民所欲,去民所恶,称其善,其恶。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王曰:邦国南则距楚,西则晋,北则望齐,春秋奉币、玉帛以贡献焉,未尝敢绝。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哉!无以加斯矣,犹未可战。夫战之道,知为之始,以仁次之,以勇断之。君、将不知,即无权变之谋,以别众寡之数;不仁,则不得与三军同饥寒之节,齐苦乐之喜;不勇,则不能断去就之疑,决可否之议。于是越王曰:敬从命矣。

(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

材料二:

问曰:吴亡而越兴,在天与?在人乎?”“皆人也。夫差失道,越亦贤矣。湿易雨,饥易助。曰:何以知独在人乎?”“子贡与夫子坐,告夫子曰:‘太宰死。’夫子曰:‘不死也。’如是者再。子贡再拜而问:‘何以知之?’夫子曰:‘天生宰嚭者,欲以亡吴。吴今未亡,宰何病乎?’后人来言不死。圣人不妄言,是以明知越霸矣。”“何以言之?曰:种见蠡之时,相与谋道:东南有霸兆不如往仕相要东游入越而止贤者不妄言,以是知之焉。

(节选自《越绝书·卷一》)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东南有霸A兆B不如往C仕D相E要东游F入G越H而止。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鄙,见识浅陋,与《曹判论战》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意思相同。
B.夷,铲平,与词语“东夷”“匪夷所思”“化险为夷”中的“夷”意思均不同。
C.掩,遮蔽、掩盖,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掩”意思相同。
D.薄,轻视,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邻之厚,君之薄也”的“薄”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想为祖宗求取上天的福佑,只是车马兵革军队已经具备了,却还没有办法使用它们。
B.面对越王追问,申包胥为达到阐释观点进而使其信服的目的,先避而不答,再逐步引导。
C.材料二肯定了国家兴亡在于人事而不在于天命,这与《伶官传序》中作者的观点一致。
D.孔子否定了子贡关于太宰已死的看法,认为他会导致亡国,吴未亡可知其未遇不测。
4.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会楚使申包胥聘于越。
(2)越国之中,吾博爱以子之,忠惠以养之。
5.材料二说“夫差失道,越亦贤矣”,“越之贤”在材料一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7日内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今,      ①      ,除了结合人们较为熟知的植物学、动物学、化学、物理学、地质学、环境学研究手段,应用生物学、生命科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也纷纷投入古代遗存的分析研究,为探索中国境内人类起源、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科技,正在重塑现代考古。

镌刻在古DNA中的人类演化史可以填补人类历史的缺失环节。古基因组学最新的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能够从人类化石、骨骼遗骸或是曾经生活过的地层沉积物里提取到千年、万年乃至十几万年前的人类DNA,探究人类起源、演化的历史,破解已灭绝的古人类与现代人在基因上的关系。此外,古DNA研究,还证实了我国福建古人群与南岛语系人群的同源性,揭示了新疆和青藏高原人群多元融合而相对连续的遗传结构等,帮助人们通过遗传的线索,追溯深藏的历史真相,从基因里窥见人类族群的迁徙、演变、融合的壮阔史诗。

借助科技,人们破解了一粒珠子内的乾坤,揭开了古时中外交往交流的一角。西周中晚期的礼制改革,不仅表现在青铜器上,      ②       。西周的珠饰中有两类新材料,一是烧制滑石珠,二是釉砂。带釉的烧制滑石珠作为最早的人工玻璃质材料起源于西亚或南亚,并向世界传播。而在河西走廊及中原,都发现了烧制滑石珠,      ③       ?检测分析小河墓地出土的烧制滑石珠上残留的绿色釉后,考古人员发现其与印度哈拉帕文化的烧制滑石珠釉成分比较接近。因此推测,烧制滑石珠工艺可能是从印度河谷通过中亚传播到南疆小河基地一带,再传播到哈密东天山,再传到河西走廊,之后再从甘青地区传至中原。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以“科技”为主语,用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概括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
7日内更新 | 2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鹿原(节选)

陈忠实

白嘉轩背着搭裢朝县城的方向走去。秋末冬初的黎明像个行动迟缓的老人凝滞不前。冬走十里不明。浓雾笼罩着的村庄仍然有驱狼的火光明明灭灭。雄鸡的啼叫没有往日的雄壮,而显得黏稠滞涩,像是鸡脖子里全都塞满了鸡毛。白狼的凶讯持续流传。后来又传闻朱先生凭一张嘴、一句话,就解除了从甘肃反扑过来的二十万清军,朱先生因此被张总督任命为第一高参。白嘉轩忙于修复围墙而不闻姐夫朱先生的种种传闻,是昨天晚上鹿子霖带着一脸惊奇询问他关于朱先生的消息时他才知道的。他带着验证传闻和反正以来的种种疑惧和慌乱去找朱先生,听他断时论世。

朱先生在他的书房里接待白嘉轩,他一如往常,看不出任何异样的神态。白嘉轩脑子里顿时蹦出处世不惊四个字来。他忍不住说起乡间关于白狼的传言,朱先生笑关说:无稽之谈。姐夫对白狼的冷漠,使白嘉轩感到扫兴,他随之问起朱先生斥退二十万清军的事。朱先生用像冷漠白狼一样的口气说:传言而已。白嘉轩不好再问,却又忍不住:哥。我想你是不会为张总督当说客的。朱先生却笑了:你又猜错了,我这回乐意当了张总督的说客。

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诵读已经不是习惯而是他生命的需要。世间一切佳果珍馐都经不得牙齿的反复咀嚼,咀嚼到后来就连什么味儿也没有了;只有圣贤的书是最耐得咀嚼的,同样一句话,咀嚼一次就有一回新的体味和新的领悟,不仅不觉得味尝已尽反而觉得味道深远;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诵读。朱先生诵读圣贤书时,全神贯注如痴如醉如同进入仙界。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先生正在晨诵。两位差官对门房张秀才上了火:我这里有十万火急的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他接也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朱先生说:我正在晨诵。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他们自便。差官听了更火了,再三申明:这是张总督的手谕,先生知道不知道张总督?张秀才说:皇帝来也不顶哈!张总督比皇帝还高贵?等着!先生正在晨诵。两位差官只好等着,张秀才不失礼仪为他们沏了茶。

朱先生晨诵完毕,挽着袍子来到门房,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张总督的信慷慨陈词,婉约动人,言简意赅地阐释了反正举事的原义,摆置出目下严峻的局势,又说反正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决一死战。张总督说他的革命军同仇敌汽,士气高昂,完全可以击败方升的乌合之众,只是战事一起,市民百姓必遭涂炭,古城必遭毁灭,于理不通于心亦不忍。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这里亦不追击,由他自去陇西。如果方升情愿留住西安,张总督可以保护其颐养天年。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回去告知张总督,免得贻误战机。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立即告诉妻子:快点给我收拾行李。朱白氏担心地问:你到哪达去?不是说不去吗?朱先生说:我得出去躲几天。我算定张总督还要派人来缠的。

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搭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个去去去去去!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门。你好不仗义!这时候一辆汽车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朱先生请进。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嗔道: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书呆子!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朱先生已经踏上咸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搭链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张总督好气又好笑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我已经给他们交代过了。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一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要是你能打过方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张总督不由脸红了说: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说罢一甩手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要他坐上汽车,带上十二名经过特种训练的卫士以防不测。

朱先生却轻轻松松地说:你诵一首咸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

(有删改)

【注】①《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写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的故事。②朱先生:白嘉轩姐夫。他自幼苦读,饱学儒雅,慧眼看世。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嘉轩去找朱先生,是因为他想验证关于朱先生的传闻,并希望听取朱先生对于时局的看法。朱先生对传言却加以否定,并且轻描淡写地回答了白嘉轩所问之事。
B.张总督请求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他的德望和与方升的交谊,劝方升退兵,以避免战争的发生。
C.朱先生没有惊动张总督,而是选择只身一人前往退敌,这是因为朱先生想给张总督一个惊喜,也表现了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义气。
D.张总督吟诗时“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这与朱先生吟诗时的“热泪涌流”形成对比,两种不同的反应与二人当时不同的心境有关。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雄鸡的啼叫没有往日的雄壮,而显得黏稠滞涩”一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用听觉去写触觉,拓展了文本的意境。
B.文章采用倒叙的叙述方法,先叙述朱先生退敌成功,再叙述退敌的过程,这样的叙述方式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小说的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如朱先生的语言儒雅、文言化、书面化,非常符合他作为一名“只读圣贤书”的“儒子”身份。
D.本文和鲁迅的《阿Q正传》故事背景大约都是辛亥革命,本文主人公朱先生是个读书人,而阿Q是一个无业无家的贫苦雇农。
3.好的文学作品能够“于细微处见精神”。从一个人在细微处的表现,可以看出其精神风貌。请分析小说中“晨诵”这一细节表现了朱先生怎样的精神风貌。
4.小说选段主要写了朱先生退兵之事,但是对朱先生如何退兵的情节却一字不提。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小说进行分析。
7日内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