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72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求实即秉笔直书,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经世致用也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早在中国史学开始兴起的时期,秉笔直书就成为史家的崇高美德而受到称赞。尤其是孔子因晋国史官董狐的“书法无隐”而称他是“古之良史”,以及《左传》作者记述了齐国太史、南史氏为书“崔杼弑其君”而不惜以死殉职,这种秉笔直书的精神境界就成为史家遵循的传统。

唐代刘知几撰《史通》,有《直书》《曲笔》两篇,指出了史学上“直书”与“曲笔”的对立,分析了它们的利害。认为“直书”“直词”是实录的前提,而“曲笔”“诬书”则会造成实录难求。刘知几正是从历史撰述是否是“实录”这一根本点上,来划清“直书”与“曲笔”的界限的。这种求实的精神自司马迁《史记》被誉为“实录”之后,便成为大多数史家追求的目标而形成优良的传统。曲笔作史危害很大,造成的史事上的错误也不少,但在整个史学上毕竟只占少数。这是因为绝大多数史家是以董狐、南史、司马迁为效法的楷模,存实录、写信史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从史学发展的连贯性来看,任何得计于一时的曲笔作史,终究要为后人所揭露和纠正。

从史学的社会作用来说,求实,也是史学经世致用的基础。刘知几说:“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中国古代史学之求实的传统和经世的传统在总的发展方向上的一致性,可以从《史记》《资治通鉴》等各类有代表性的著作中看得很真切。《资治通鉴》意在“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而附以《考异》30卷,使其所记、所论有经得起检验的历史事实为基础。历代盛赞《资治通鉴》者极多,金朝女真族统治者金世宗的话或许更有深意,他说:“近览《资治通鉴》,编次累代废兴,甚有鉴戒,司马光用心如此,古之良史无以加也。”

在中国古代史学上,有的统治者或有的史家,为着某种需要而掩盖历史真相或篡改已经写出的史书,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但这跟史学的经世致用并不是一回事,其间界限不可混淆。这种曲笔作史的行为,只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中的支流,而且总是遭到后人的唾弃和鄙视。求实的传统和经世的传统,以及它们之间在总的趋向上的一致性,乃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主流。

(摘编自瞿林东《说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材料二:

以史学为经世工具的认识,由历代学人不断加以阐发,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深刻。汉初的贾谊把取鉴于历史作为国家施政的要务看待,他说:“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致用”与“求真”大多数情况下是统一的,是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的。“求真”即秉笔直书。古人知道,用真实的历史为现实提供有益的借鉴从而产生积极的社会作用,是理想的史学局面,也是优秀史著且有久远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史学既要关注社会需要,又要严格对自身的写实要求,这是二而一之事。

当然它们之间有时也会出现矛盾冲突,古人采取了他们认为适当的方式。从董狐直笔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直”的理解。《左传》记载了赵穿杀灵公之事后,接着写:“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董狐写的并不是直接的历史事实,而是在强调赵盾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如果没有后来的解说,读者会误认为杀死灵公的人真的是赵盾。可当事人赵盾和后来的评判者孔子以至以后的读者,都认为董狐是在秉笔直书,是书法不隐。显然在这里客观史实与主观认定已出现了一定的间隔。

《论语·子路》中孔子有一段与叶公的对话。文曰:“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注:偷窃)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躬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个“直”与客观事实拉开了更大的距离。在孔子看来,“直”的把握是有限度的,违反了人性的“直”是不足取的。也就是说面对人伦亲缘等必要的社会要求,“直”应当有一定的弹性,应当包含更丰富的内涵。儒家是以人伦为出发点建立起社会结构与运行理论的,在他们看来,亲缘关系的松弛会直接导致君臣关系等上下等级制度的不稳定,所以破坏了伦理秩序,就会危及社会的安定。这是对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阐述,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从史学上贯彻孔子的思想,就产生了适当牺牲客观事实而求得伦理意义上的“直”这样的处理原则。说得直白点就是为了“致用”而让“求真”做出适当让步,也就是说在“求善”与“求真”之间,“求善”是占压倒优势的。把“为亲者讳为尊者讳”作为一条重要的原则,体现的就完全是“求真”服从于伦理的政治考虑了。近代以来这类所谓的《春秋》笔法为人所诟病,也正是为此。但在古代的思想背景下,这个原则是为人们所认同,并赞赏的。

(摘编自许殿才《中国古代史学的“求真”与“致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秉笔直书是史家的优良传统,故齐国太史、南史氏不惜性命也要记录“崔杼弑其君”的真相。
B.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左传》中董狐秉笔直书的相关记载,但是对董狐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
C.为了对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史著只能严格写实、客观记录,否则不能成为优秀的史著。
D.材料一所指“曲笔”,是恶意掩盖真相的行为,这与材料二中“子为父隐”的性质并不相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家大多效法秉笔直书的楷模,曲笔作史难逃后人的审视与批判,这使得曲笔成为史学支流。
B.金世宗盛赞《资治通鉴》,认为它体现了史学的求实传统和经世传统在总的趋向上的一致性。
C.《史记》《资治通鉴》践行了史家“直书”的优良传统,《史通》则对“直书”作出了理论上的分析。
D.“为亲者讳为尊者讳”的《春秋》笔法虽然如今为人诟病,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得到了贯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左传》不仅写出了一些具体、生动的人物,还记述了个别历史事件的始末,丰富了史书记事的容量,是对《春秋》的继承与创造。
B.刘知几的《史通》,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以史学为研究对象的、系统的理论著作,书中对中国史书的体裁、体例有总结性的精辟见解。
C.《汉书》批评汉文帝居功荒政,提到文帝时期的政局就像寝于未燃之时的积薪之上,又对景帝时期出现的冤狱情况提出批评。
D.《史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战争等重要历史场面都很精彩,这增强了史学自身的生命力,也扩大了它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作用。
4.材料二第一段提到了贾谊的史学观,请简析《过秦论》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及“直书”,请谈谈两则材料对其认识的不同。
昨日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1月第五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四园竹 周邦彦

浮云护月,未放满朱扉。鼠摇暗壁,萤度破窗,偷入书帏。秋意浓,闲伫立、庭柯影里,好风襟袖先知。

夜何其。江南路绕重山,心知漫与前期。奈向灯前堕泪,肠断萧娘,旧日书辞犹在纸。雁信绝,清宵梦又稀。

注:①鼠摇暗壁;化用王安石《登宝公塔》诗鼠摇岑寂声随起和崔涂《秋夕与王处士话别》诗虫声移暗壁,月色动寒条。②萧娘:女子泛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鼠摇暗壁,萤度破窗”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室内景象,营造出幽暗颓败的氛围。
B.“好风襟袖先知”以“先”字写出人对风的敏锐感觉,主人公因秋意浓郁,心境转为悠然自得。
C.“心知漫与前期”暗含今昔变化,主人公曾经与心爱之人有约,而今却是远隔重山,音书断绝。
D.下阕主人公悲伤落泪,睹物思人,欲与心爱之人梦中相会偏又很少做梦,怀思之情不断加深。
2.本词与周邦彦的《苏慕遮·燎沉香》都有写梦的句子,表达效果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024-06-12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1月第五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3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游记散文写景惟妙惟肖,善于呈现景物特征:《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日出后山峰奇特的颜色与形态;《石钟山记》中多处妙用比喻,以“__________”一句写初至绝壁时所见山貌,又以“__________”一句记所闻鸟声。

(2)《青玉案·元夕》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妆扮华美的女子消失在人海的情景。

2024-06-12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1月第五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精神内耗是当下的网络热词,是指在个人的精神世界里,产生了无谓的消耗。有人曾为它写了一首打油诗:

言未出,结局已演千百遍。

身未动,心中已遇万重山。

行未果,假想苦难愁不展。

事已毕,过往仍在脑海悬。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06-1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1月第五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筒炮台烟     

老舍

阚进一在大学毕业后就作助教。三年的工夫,他已升为讲师。求学、做事、为人,他还像个学生;他不吸烟,不喝酒,不会应酬;他还和学生们在一块去打球。课后,他的屋里老挤满了男女同学,有的问功课,有的约踢球,有的借钱,有的谈心。虽然如此,他永远不敷衍他们,授课认真,改卷认真,考试认真,因此,他可就得罪了一小部分不用功的学生。在他心里,凡是按规矩办理,就是公正无私,而公正无私就不应当引起任何人反感。所以,他一天到晚老是快活的。

但是当他升为讲师的时候,好几位与他地位相等的朋友,都争那个讲师的位子,聘书最后落在了他的手中。这,惹恼了与他竞争地位的同事们,而被他得罪过的同学也随着兴风作浪。谣言都已像熟透了的樱桃,落在地上,才被他拾起来。他有许多罪过:巴结学校当局,行为有乖师道……谣言的袭击,使他歪了几小时的嘴。最后,他对自己说:扯淡!辞职,不干了!马上上了辞职书,结果辞呈被退回来。大约有十分钟吧,他的主意已打定:谣言总是谣言,学校当局信任我,我再多说什么便是啰嗦!算了吧。他打开了屋门与窗子,叫阳光直接射到他的黑脸上,一切都光亮起来。

后来他和秀华结了婚。阚进一想,结婚以后的生活应当比作单身汉的时候更简单明快一些,因为自己有了一个帮忙的人。及至结了婚,他首先感觉到,生活不但不更简单一些,反而更复杂的多了。不错,在许多的小事情上,他的确得到了帮助:什么缝缝纽扣,补补袜子呀,现在已经都无须他自己动手了。可是,买针买线,还得他跑腿,麻烦!

还有秀华有许多计划,随时会提出来:咱们该请教授们吃顿饭吧?你都不用管!我会预备!或者咱们还得买几个茶杯。客来了,不够用的呀!我已经看好了一套,真不贵!

进一对抗战是绝对乐观的。在婚前,只要一听到人们抱怨生活困难,他便发表自己的意见!勒紧了肚子,没有过不去的事。我们既没到前线去作战,还不受点苦?民族的复兴,须要经过血火的洗礼!他想,秀华也是青年,理应明白抗战时所应有的生活方式。及至听到秀华这些计划,他的嘴歪得几乎不大好拉回来了。

别以为我爱花钱请贵客,秀华不抬头,而瞟了丈夫一眼,声音并没提高,而腔调更沉重了些,我们做事就得应酬,不能一把死拿,叫人家看不起咱们!

后来他们有了小孩,也有了更多花销。进一还是穿着那些旧衣服,还是不动烟酒不虚花一个钱。可是一个月的薪水不够一个月花的了。要糊过一个月来,他须借贷,秀华的娘家相当的有钱,她叫进一去求母亲帮忙。他不肯去。他从大学毕业那一天,就没再用过家中一个钱。那么,怎好为自己添丁进口而去求岳母呢。秀华问他:那么,怎么办呢?

进一想了一会儿说:我去兼课,我写稿子,一方面是增加收入,一方面也还为教书与作文章这些有益于别人的事。我希望你把我凭良心挣下来的每一个钱,都看成我的爱,我的劳力,我的苦心的一个象征。我们俩便是一对儿好马,我们还怕拖不动这一点困苦吗?笑!秀华!笑!发愁,苦闷,有什么用处呢!

秀华很勉强的笑了一笑。她有一肚子的委屈,可是只简单的缩敛成很短的没有头尾的几句话:什么也没有,没有交际,没有玩耍,没有……

一位朋友来求他做点事。三言两语,朋友把事情说清楚;三言两语,进一说明了他可以帮忙。然后,他三步当作两步的去给友人办理那件事。

过了几天,他已经几乎把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了,友人来了,给他道谢。一边说着话,友人顺手的放下一筒儿炮台烟。

我不吸烟!进一表示不愿接收礼物。

留着招待朋友。遇到会吸烟的,你送他一支。说罢,友人就告辞了。

送客回来,他把筒的盖儿掀开。钱!

钱?秀华探着脖子看。多少?

管他多少呢,我马上给他送回去!进一颇用力的把盖儿盖好。就要往外走。

等等!你等等!秀华立了起来。求你的事必不像他说的那么容易。这点钱,他应当给,应当多给!

秀华!进一的脸上很不好看了。这是贿赂!一文钱也是贿赂!说完,进一又要往外走。

从外面进来个二十岁上下的学生,走得慌速,几乎和进一碰个满怀。

阚先生!学生的眼中含着泪。

怎么啦?丁文!进一关切的问。

弟弟急性盲肠炎!入院得先交一千,动手术又得一两千!他疼得翻滚,我没钱!我们的家在沦陷区!先生,你救命!丁文把话一气说完,一下子坐在了小凳上,头上冒出大汗珠子。

嗯!进一手中掂着那个香烟筒,打主意。他好像忘了筒里装的是钱,而忽然的想起来。等我看看!不要着急!他打开烟筒,把一卷塞得很结实的钞票用力扯出来。极快的他数了一数。嘿,整三千!丁文,这不是好来的钱,你愿意用吗?

丁文几乎像抢夺似的把一卷票子抓在手中。先生,人命要紧!他噗咚一声跪在地上,磕了一个头起来,没再说什么,像箭头儿似的飞跑出去。

进一把嘴歪到一边,向门外发愣。

进一!秀华含着怒喊叫,我不久也得入医院,也得先交一千,也得花一两千医药费!你怎么不给我想一想呢?你从哪里再弄到三千元呢?

进一慢慢的走过来,轻轻的拍了两下秀华的肩。华,天无绝人之路,咱们必有办法。无论什么吧,咱们的儿女必要生得干净!生得干净!

194312月发表于《文风杂志》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阚进一“得罪了一小部分不认真的学生”,是因为他对用功的学生认真,对不用功的学生敷衍。
B.秀华爱花钱请贵客、爱交际应酬、帮人办事主张收钱,和阚进一的知识分子脾性相比,显得唯利是图。
C.“手中掂着那个香烟筒,打主意”的细节,表示阚进一正在犹豫:是留下钱补贴家用,还是拿出钱救人?
D.结尾阚进一的一席话,既突出了他不因生活压力而改变原则的品格,也体现了他对妻子的安慰与鼓励。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整篇小说结构完整,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组织全篇,一波三折,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
B.小说以对话的方式展现人物婚后的经济困境,这为他们因如何处理三千元钱而产生矛盾的情节做了铺垫。
C.小说擅长神态描写,比如划线句三次写到阚进一“歪嘴”,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均饱含愤怒与失望之情。
D.和《茶馆》相似,本文语言大多是个性化的京味语言,生动刻画人物,特别贴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情境。
3.“一筒炮台烟”只关涉小说的部分情节,作者为何以此为题?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的人物可以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前者如《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米考伯太太,后者如《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据此,你认为本文中的阚进一是哪种人物,请简要分析。
2024-06-1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1月第五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

(《宋史·杨万里传》)

材料二:

秀江桥三大字,焕学尚书谢公谔书也。桥作于何时?属役于淳熙丁未之冬,僝功于己酉之秋也。作之者谁?县李君景和、邑士丁君南隐、承奉郎谢君岘也。

秀江故无桥,舟子专波涛以为利,过者病之。兹役之兴也,是岁江西大浸,氓菜其色。提举常平使者陆公洸以闻,诏行振贷。公奉诏事,旁招乡里修洁之士,志于氓而肯力于公上者董之。于是临江军新喻县之士民合词以告于县尹曰:丁君某可。县尹具书礼及门三请,君既至,与县尹言于常平使者曰;饥民不加少,而廪粟不加多,将奚以周?官有不周之周则氓受不惠之惠谓宜如范文正公兴役于饥岁可乎?使者曰:诺。县尹、丁君及谢君,属耆老而告之。工正等六百人皆曰:诺。

于是僦氓为工,造舟为梁。遐迩奔凑,运木挽土。日千其人,二十有奇。桥成,溯而望者,若凫鸥之泛清波而将翔也;履而过者,若乌鹊之梁天汉而不没也。往来之济者视渊为陵,视冰为炭,视惊涛为坦涂。县人录其役,谒余记之。

夫见冬涉者其心恻,见春溺者其颡泚。然舟子专济人之役,而心不动焉,或利之也;有司居济人之位而政不及焉,或牵之也;士君子旁观动心而力不至焉,或不位焉者也。今陆公庸李君,李君位焉而莫之牵;李君庸丁君、谢君,丁君、谢君不位焉而莫之辞;丁君、谢君庸饥氓,饥氓利焉而莫之怨。夫惟饥氓利而舟子始不利,夫惟舟子不利而邦氓始大利。然邦氓之利大之难乎,久之难乎?大而不久,邦氓之利其不复为舟子之利乎?未可知也。

(杨万里《新喻县新建秀江桥记》)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下文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官有不周A之周B则氓受C不惠之D惠E谓宜如范文正公F兴役G于饥岁H可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心诚意,《大学》提出的“八条目”之二,其中“诚意”为“正心”之前的步骤。
B.尹,指一些地方的行政长官,如府尹、河南尹、京兆尹,本文“县尹”即一县之长。
C.错,同“措”,与屈原《离骚》中“偭规矩而改错”的“错”的词性和意思都相同。
D.抑,意为“还是”,与《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抑本其成败之迹”的“抑”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杨万里在拜访被拒后写信力请才得见张浚,他信服张浚的教导,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诚斋”。
B.材料二开头介绍了秀江桥修建的起始时间与几位主要的筑桥人,后对建桥的始末进行了详细的记述。
C.材料二中作者以浪漫主义笔法描绘了秀江桥建成后的形貌与作用,新喻县百姓不再惧怕江水惊涛了。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建桥之前相关官员虽有心建桥却没有推行政策,这是因为他们属于利益牵涉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
(2)遐迩奔凑,运木挽土。日千其人,二十有奇。
5.材料一中杨万里的治理思想与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的治理思想有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2024-06-12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1月第五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原上的学校,每年五月都是要放虫草假的。桑吉地匍匐在草地上,没想到一双膝盖很快就被苏醒的冻土打湿了。他的眼睛为了寻找这短而细小的虫草芽都流出了泪水。一些把巢筑在枯草窠下的云雀被他惊飞起来,不高兴地在他头顶上忽上忽下,喳喳叫唤。在桑吉看来,云雀飞翔的姿态。直上直下,像是一块石子、一团泥巴,被抛起又落下,落下又抛起。桑吉站起身,双臂向后,像翅膀一样张开。他用这种姿势冲下了山坡。他做盘旋的姿态,他做俯冲的姿态。他这样子的意思是对着向他发出抗议声的云雀说,为什么不用这样漂亮的姿态飞翔?云雀不理会他,又落回到草窠中,蓬松着羽毛,吸收太阳的暖意。在这些云雀看来,这个小野兽一样的孩子同样也是可笑的,他做着飞翔的姿态,却永远只能在地上吃力地奔跑,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像一只笨拙的旱獭。

这天桑吉再没有遇见新的虫草,但他已经很满足了。他在山冈间蜿蜒的数条大路上大步穿行,阳光强烈,照耀着路边的溪流与沼泽中的融冰闪闪发光。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又飞回到草窠中,羽毛蓬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024-06-12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1月第五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说《红楼梦》,这一点,证据太多了。如不相信时,去看“群芳开夜宴”这回书,那就加倍清楚。群芳正是“诸芳尽”所指的那些人,而每个人所得酒令牙筹,都各有一枝名花作为标志,“点花名”虽是一种酒令,但雪芹安排的是各人所得之花各自切合她的性情风范的——这不是象征,那什么才是呢?

大观园改建之前,其园何名?岂不正是“会芳园”三字。在这座芳园中,屡结诗社,:海棠社,桃花行,菊花题,红梅咏,是为明证。而临近八十回原书的末尾,出来了一篇光芒映射、动魄惊心的芙蓉诔!芙蓉者何?岂不又是花名?可见雪芹借花写人,象征取意,事理分明,无须多赘繁词说解了。

是以海棠者,湘云也;桃花者,袭人也;杏花者,探春也;牡丹者,宝钗也;老梅者,李纨也;荼蘼者,麝月也;……这么些名花,一起来写,须用哪一条“线”串连起来才成其为文呢?——他从小取的一个别号就叫绛洞花主。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本文提到“雪芹借花写人,象征取意”,请从《红楼梦》中试举两例,简要分析。
2024-06-1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1月第五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武帝元封二年。初,全燕之世,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障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燕人卫满亡命,聚党千余人,椎髻、蛮夷服,而东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障,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燕亡命者王之,都王险①。传子至孙右渠,所诱汉亡人滋多,又未尝入见天子;辰国欲上书见天子,又雍阏不通。是岁,汉使涉何诱谕右渠,终不肯奉诏。秋,上募天下死罪为兵,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左将军荀彘出辽东,以讨朝鲜。

楼船将军将齐兵七千人先至王险。右渠城守,楼船军败散,遁山中十余日,稍求退散卒,复聚。左将军击朝鲜浿水西军,未能破。天子为两将未有利乃使卫山因兵威往谕右渠右渠见使者顿首愿降,恐两将诈杀臣。今见信节,请复降。遣太子入谢,献马五千匹,及馈军粮。人众万余,持兵,方渡浿水,使者及左将军疑其为变,谓太子:已服降,宜令人毋持兵。太子亦疑使者左将军诈杀之,遂不渡浿水,复引归。山还报天子,天子诛山。

左将军破浿水上军,乃前至城下,围其西北。楼船亦往会,居城南。右渠遂坚守城,数月未能下。左将军急击之,朝鲜大臣乃阴间使人私约降楼船,往来言,尚未肯决。左将军数与楼船期战,楼船欲就其约,不会。左将军心意楼船前有失军罪,今与朝鲜私善而又不降,疑其有反计,未敢发。天子以两将围城乖异,兵久不决,使济南太守公孙遂往正之,有便宜得以从事。遂至,左将军曰:朝鲜当下,久之不下者,楼船数期不会。具以素所意告,曰:今如此不取,恐为大害。遂亦以为然,乃以节召楼船将军入左将军营计事,即命左将军魔下执楼船将军,并其军。

左将军已并两军,即急击朝鲜。朝鲜相路人、相韩阴、尼溪相参、将军王唊相与谋曰:始欲降楼船,楼船今执,独左将军并将,战益急,恐不能与战,王又不肯降。阴、唊、路人皆亡降汉。夏,尼溪参使人杀朝鲜王右渠来降。以故遂定朝鲜。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击朝鲜》)

【注】①王险:地名。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子为两将A未有利B乃使卫山C因兵威D往E谕右渠F右渠见使者G顿首H谢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汉”代表朝代,“武”是谥号,指他在位时大举用兵击败周边民族,有所建树。
B.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
C.顿首,此处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稍作停留再起。
D.相与,文中是“一起”的意思,与《赤壁赋》中“相与枕藉乎舟中”的“相与”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初,在战国时代燕国强盛的时候,曾占据真番郡、朝鲜为属地,并在那里设官吏,修筑军事要塞。
B.卫山前往朝鲜劝降后,右渠准备派遣太子到汉朝谢罪,献出五千匹马,为汉军提供军粮。
C.卫山和左将军担心会发生变故,建议朝鲜王太子不要带着士兵,朝鲜太子最终不肯渡过浿水。
D.荀彘多次与杨仆商议会战的日期,杨仆想赶快与朝鲜达成归降的约定,所以不与荀彘军会合。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燕亡命者王之,都王险。
(2)朝鲜当下,久之不下者,楼船数期不会。
5.汉武帝一生征伐不断,请结合文本概括他为何要平定朝鲜。
2024-05-0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复习卷(六)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10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白居易被深深感动,不仅是因为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更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江水比喻自己的愁绪,抒发亡国之君无尽的痛苦之情。

(3)“猿”是古典文学中常用的意象,古人常以猿声的凄厉烘托意境或表现心情,如 _______________

2024-05-0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复习卷(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