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1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一诗杜甫用“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自身漂泊天涯的孤苦之愁。
(2)《涉江采芙蓉》中离人回望故乡,长路漫漫,最后只能落得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无奈结局。
(3)“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李清照用一扇窗窥见一生凄苦,古典诗词中还有很多带“窗”的诗句,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1-1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2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手法,以月亮的可望而不可取,说明求贤才而不可得。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鸟、鱼形象地表达了身居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琵琶行并序》中表现诗人听到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产生共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猿啼之声高急,似哭似号,常常出现在古代诗歌中,表达诗人心中的哀怨、愁苦。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渌水荡漾清猿啼”,《登高》中的“___________”,《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
(6)《出师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述孔明自己在艰难时刻受命追随先帝,表明创业的艰难。
2024-01-19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3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乡土中国》,有人认为,书中谈到的许多风土人情在我国现代农村早已不复存在,乡愁的味道渐淡,未免遗憾;也有人认为,时代变了,农村就应该与时俱进、求新求变,否则会被现代化浪潮抛弃……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24-01-1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出来,就是文学评论。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罗列你对该诗的评论要点。

斯人

昌耀

静极——谁的叹嘘?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缘而走。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2024-01-1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万里,字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寻升丞兼吏部侍右郎官,转将作少监、出知漳州,改常州,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

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砦,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免丧,召为尚左郎官。

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等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历枢密院检详,守右司郎中,迁左司郎中。后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朝议欲行铁钱于江南诸郡,万里疏其不便,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不赴,乞祠,除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自是不复出矣。

杨万里为人刚而偏。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诧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赐谥文节。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①追胥:追租的公差。②掖垣;泛指高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B.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C.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D.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赣州司户”的“为”指担任,与《鱼我所欲也》中“今为妻妾之奉为之”的“为”含义不相同。
B.郎中,官名,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C.“由此不见用”的“见”与《曹刿论战》中“公将战,曹刿请见”的“见”含义相同。
D.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时君主每年都进行祭祀,后借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万里治理有道。他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时,阻止催讨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只在集市张贴逃避赋税者的名字,就交清了赋税,县里因而大治。
B.杨万里带兵有方。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讨平;修筑寨堡在潮州震慑盗贼,在惠州用来扼住盗贼的道路,因而被征召为尚左郎官。
C.杨万里勇于举贤。当杨万里和王淮谈及人才问题时,他写了朱熹等六十人的名字进献了上去,而这些人也因此得到了王淮依次的任用和提拔。
D.杨万里为人正直。他不惧强权势力,在韩侂胄掌权的时候,他宁可丢官也不为其作记,又曾因反对韩侂胄专权僭越而忧愤不已,郁郁成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
(2)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
5.选文末段写了杨万里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2024-01-17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一直到现代白话新诗,中国的诗歌语言伴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嬗变演化、发展创新,形成千姿百态的不同脉络和流派。其间,语言之体与文化之用,内外交相影响,互为两翼。

就诗歌的文化之用而言,作为文学之一体,诗歌本身就是文化之一端,不但要受到哲学、绘画、音乐、风俗等相邻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是时代文化的一种反映和体现。诗学与书论、画论、乐论等不仅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而且常常需要互相参照才能有新的开拓。

诗歌的发展,既受到文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如镜子一样,反映着不同时代文化的光辉。一代有一代之文化,一代文化哺育一代诗歌。中国诗歌的发展,既源自内在语言形式的演化,也受制于不同时代政治生活、经济基础等硬背景的变化,而以文化心理为代表的软实力,正是其间起到重要作用的桥梁。

中国诗歌与中国文化,其间的反映、影响关系,有如水洒在地上,浸湿附近的土壤是水的本性,但被浸湿的程度则需要视土壤情况而定;又如发光体与反射体,在合适的时候,还会相互映衬。文化影响诗歌、诗歌反映文化的程度,有的较快,有的较慢;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有的隐晦,有的显露;有的变形,有的变质;有时是单一的,有时是多元的;有的是支配,有的是渗透;有的断章取义,痕迹俱在,有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有的文化内容可以直接入诗,有的则需要通过作家的中介、过滤。有的是影响,有的则只是暗合;有的是交叉,有的只是平行;有的具有事实联系,有的只具有精神心智上的共通。因此其间未易轻断因果,只宜摆明条件。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典型性的文人代表,苏轼通过2700余首包赡丰富、变化万状的诗作,展现出一幅北宋文化绚丽多彩的“清明上河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北宋文化精神中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议论精神和淡雅精神,对苏轼诗歌产生直接深刻的影响,而苏诗的议论化和崇雅尚淡倾向,也反过来代表了北宋文化的这两种精神。

在北宋文化议论精神的影响下,苏轼诗歌反映出尚理的主动趋向,适时而深刻。苏诗中的议论俯拾即是,或全诗纯乎议论;或前面抒情叙事,咏物写景,篇末发表议论:或议论与抒情叙事、咏物写景交替穿插;或几种写作手法水乳交融,不分彼此。方法的多种多样和变化万状使苏诗中的议论视野开阔,容量宏大,雄深博辩,气象万千。其议论的题材大到宇宙时空、小到鸟兽虫鱼,广到社会人生,狭到碑刻古玩,雅到诗书画艺,俗到接物处世,近到花草木石,远到海外仙国,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其绝人处,在于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轻,读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赵翼《瓯北诗话》)苏诗以后,议论成为宋代诗歌新的审美风尚。

在北宋文化淡雅精神的感召下,苏轼诗歌奏出崇雅趋淡的乐章,典型而突出。苏诗追求淡雅脱离了纯功利性目的,提高到审美层次,妥善处理了雅与俗、绚烂与平淡、人工美与自然美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朴素却圆熟的辩证法精神。其诗歌语言,或避俗趋雅,或以俗为雅、化俗为雅。比如,《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助尔歌饭瓮”,“饭瓮”乃山东民间俗语和歌谣语。《发广州》“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苏轼自注:“浙人谓饮酒为软饱”“俗谓睡为黑甜”。这些各地的俗词俚语,被创造性地融入苏轼诗中,显出一种雅人深致。苏诗还擅长用典故来题咏俚俗之物,化俗为雅。如《豆粥》“沙瓶煮豆软如酥”不免俚俗,但运以刘秀、石祟二人与豆粥相关的典故,诗的典雅气息油然而至。

以语言为体、文化为用的中国诗歌,尽管已有三千年的发展历史,但至今尚未止步,其生命仍在不断变化生长,继续“昭烛三才,辉丽万有”。

(摘编自陈才智《汉语是富有诗意的语言》)

材料二:

在诗歌中,句法层面的创新现象也层出不穷,诗歌为很多句法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绝佳的语言环境。

如紧缩句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指分句间经过语音紧凑和词语缩减,而形成没有语音停顿的特殊复句,如“天一黑就下班回家”是由“只要天一黑,就下班回家”这个一般复句紧缩而成的。诗歌对紧缩句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蒋绍愚在《唐诗语言》中说,在散文中由两个分句构成一个复句,往往用一些关联词语来表示分句间的关系,而在唐诗,特别是近体诗中,这些关联词一般省略不用而造成紧缩句的大量出现。

例如,近体诗“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严恽《落花》)中的“问花花不语”,就是由“我问花,但是花却不语”省略关键词和停顿而形成的紧缩句。紧缩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也可见到,如一则体育新闻标题“赢球不可怕!缺谁谁尴尬”,其中的“缺谁谁尴尬”就是受诗歌韵律的影响而省略了关联词“无论……都”。

诗歌不仅给人们带来艺术的享受,还在语言层面给汉语的创新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源泉。诗歌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宝藏,值得我们不断开垦和深挖。

(摘编自张力《诗歌,语言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朝、唐朝、宋朝、元朝等,再到现代,中国诗歌的语言不是固定不变的。
B.文化影响诗歌、诗歌反映文化的程度有多种多样的情况,引起这多种多样的情况并不是社会原因。
C.俗词俚语,只要写进了诗歌中,就不再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俗词俚语了,而具有雅语色彩了。
D.与哲学、风俗等其他文化相比,诗歌在语言层面给汉语的创新和发展注入的动力和源泉是最丰富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盛唐产生了大量边塞诗,这与唐帝国文治武功极盛的国势有关,与盛唐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有关。
B.没有红军长征就难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样豪迈的诗句,它是红军精神的表现。
C.如要创作歌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感人事迹的诗歌,一定会运用“抗击”“新冠肺炎”这样反映时代的词语。
D.诗歌是语言创新的重要源泉,如汉语中的紧缩句,是一种句法创新,紧缩句在唐诗,特别是近体诗中大量出现。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紧缩句的一项是(     
A.天一晴就走B.幸福就在身边
C.抽刀断水水更流D.感时花溅泪
4.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解释中国诗歌“语言之体”与“文化之用”的意思。
2024-01-1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7 . 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精神生活,可以是慢的,低的,软的。慢得像生长的银杏,因这慢,_________________;低得像广袤的大地,因这低,我们得以丰富充实;________________,因这软,我们得以宽容谦和。

2024-01-1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面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七言律诗《西塞山怀古》,诗句的次序打乱了,后面几种排列次序,哪一种恰当? 
①一片降幡出石头       ②今逢四海为家日。
③金陵王气黯然收       ④山形依旧枕江流
⑤西晋楼船下益州       ⑥故垒萧萧芦荻秋。
⑦人世几回伤往事       ⑧千寻铁锁沉江底
A.③⑦①⑧②⑥④⑤B.⑤③⑧①⑦④②⑥
C.③⑤①⑧⑦④②⑥D.⑤③①⑧④⑦⑥②
2024-01-13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虞美人·听雨[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之际,一生饱经战乱。咸淳十年中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年听雨歌楼上”,情怀与“少年不识愁滋味”有相似的地方。
B.“断雁”一句,用离群的大雁喻指那些与亲人们断了音信的游子。
C.“歌楼”“客舟”“僧庐”的转换,暗示出词人的心境也随之变化。
D.“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借看淡悲欢离合来表达一种乐观旷达。
2.请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的画面,并简要概括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024-01-1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段浩杰是中国宝武太钢精密带钢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很难想象,这位架着眼镜、气质斯文的“85后”是一位大国工匠。

2010年,段浩杰大学毕业进入太钢精密带钢公司轧制作业区,他每天泡在车间里,研究设备、学习工艺、提升技能,很快成长为业务尖兵。2016年,以段浩杰为核心成员的中国宝武太钢集团“手撕钢”研发团队成立,15名成员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

“手撕钢”学名叫作“不锈钢精密箔材”,因这种不锈钢厚度仅有报纸的七分之一,且易用手撕开而得名。“手撕钢”主要应用于精密仪器、航空航天等领域。很长一段时间内,在炼钢人眼里,0.05毫米厚度是我国这一领域生产技术的“天花板”,0.02毫米厚度几乎不可能突破。这一厚度的技术工艺难度高,长期被国外垄断。

0.02毫米厚度的轧制程序是核心工艺技术点,也是技术的难点。”段浩杰介绍,“手撕钢”轧制过程就像山西人制作手擀面,把钢带通过轧辊“擀”薄。但和擀面不同的是,制作“手撕钢”的轧机有20根轧辊,排列组合有2万种。

两年多时间里,这帮年轻人夙兴夜寐,克服了175个设备难题、452个工艺难题、历经700多次试验,终于在2018年底成功研发出厚度0.02毫米、宽度600毫米的宽幅“手撕钢”。

“最大的成就感,是让我国的企业用上了自己的‘手撕钢’。”段浩杰介绍,之前定价权在外国人手上,巴掌大的产品就要400元人民币。如今,我们不仅把“手撕钢”的价格打了下来,而且还出口国外。

随后,一家新能源公司主动联系太钢,希望他们开发一种厚度为0.015毫米的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不锈钢精密箔材。攻关团队一鼓作气,再次向极限发起挑战。

“轧机设备的极限是0.02毫米,0.015毫米从理论上看很难实现。”段浩杰说,我们不什么是第一,但我们身上肩负着使命与担当,必须要把产品做好。

段浩杰团队克服软件程序限制,解决硬件精度不足,消除操作方法缺陷,终于在20208月成功研发出了0.015毫米的产品并实现量产,刷新了“手撕钢”世界纪录。

初心不变,归来仍是少年。在同事郝雅丽印象里,段浩杰是一个不喜欢应酬、只醉心于研发的“理工男”。

“他一心扑在研发上,吃住在厂里,一次次观察、记录,一次次比对、调整,攻克了一系列核心技术难题。他的成功是必然的!”郝雅丽说。

“最忙的时候几天都住在单位,再见到他,黑了,瘦了。每天趴在轧机上,他的听力都下降了,说话声也大了。”这是妻子王文蔚眼里的段浩杰。

如今,“手撕钢”已被广泛应用在折叠手机、柔性太阳能电池等诸多高技术领域。“手撕钢”带动了高端制造原材料的变革,太钢精密带钢公司软态箔材产品生产量逐步增加。

段浩杰拿着一块薄如蝉翼、可以透光的“手撕钢”告诉记者,这是他们最近根据用户需求研发的一款新型材料——掩膜板,是用来制作高清手机屏幕的重要材料,产品再一次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坚守产业报国初心,勇担大国重器使命,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努力打造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产品。”段浩杰说。

(摘编自《大国工匠段浩杰:千锤百炼始成钢》)

材料二: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这些年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共同发力,不断改变着中国的面貌。从“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从“北斗”组网到“奋斗者”深潜,从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这些科技成就、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离不开大国工匠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实干,刻印着能工巧匠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身影。从焊接大师艾爱国到精密加工大师刘湘宾,从无线通信射频电路设计大师张路明到航天科技特级技师徐立平,一位位高技能人才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共同培育形成的工匠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不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高技能人才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他们身上蕴藏的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需要褒扬工匠情怀,厚植工匠文化,引领劳动者在本行业和本领域担大任,干大事,成大器,立大功。“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以勤学长知识,以苦练精技术,以创新求突破,努力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

(摘编自《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浩杰带领团队研发出厚度0.02毫米、宽度600毫米的“手撕钢”,打破了这一工艺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B.同事与妻子对段浩杰的评价,从侧面表现出他为了攻克核心技术难题忘我工作,这让段浩杰的匠人形象更显立体。
C.工匠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培育形成的,能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D.大国工匠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做好本职工作,他们身上体现的工匠精神是我国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千锤百炼始成钢”既生动形象地点明了段浩杰所从事职业的特点,也暗含了他兢兢业业、卓越追求的工作态度。
B.段浩杰的研究团队能将中国“手撕钢”技术从长期“受制于人”变为“国际领先”,是由他们坚持产业报国的初心决定的。
C.弘扬工匠精神,除了要激励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外,还必须确保劳动者在本行业和本领域担当大任。
D.作为中国制造业的根本力量,高技能的人才能在不平凡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洪家光潜心研究,自主研发出高精度金刚石滚轮工具制造技术,助推了我国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的技术进步。
B.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
C.钳工郑志明刻苦练习,手工锉削平面可将零件尺寸误差控制在0.003毫米以内,手工画线钻孔的位置误差能控制在0.05毫米以内。
D.无锡一线技术工人何光华率领团队攻克“高落差高压电缆线路无损施工技术”,解决了电缆检测的行业难题。
4.材料一是人物通讯,材料二是新闻评论,它们同属新闻作品。两则材料都列举了事实材料,但表达特点和表达意图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5.若段浩杰入选“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请你结合材料二中对“工匠精神”的论述,给段浩杰写一段颁奖词,100字左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