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策杖

刘子

策杖农家去,萧条绝四邻。

空田依垅峻,断藁布案匀。

地薄惟供税,年丰尚苦贫。

平生饱官粟,愧尔力耕人。

【注】①这首诗是刘子晚年定居故乡屏山时所作。策杖,即扶杖。②藁(gǎo):指稻草。③窠:此处指农舍。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萧条”二字总写了眼前村落人烟稀少、毫无生气的凄凉景象。
B.颔联中“空”表明田野里看不到庄稼,“窠”形象地点明了农舍的矮小。
C.颈联指出农家薄地收入足够应付朝廷征税,丰年时百姓不会陷入贫困。
D.诗歌采用“即景抒情”“因事兴感”的手法,寄予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2024-08-27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北极村的红叶

余红

初秋去漠河北极村踏访无疑是最佳时节。车驶入漠河境内,我便感到神清气爽。生长于江南水乡的我一直以为南方的景色是迷人的,千里莺啼绿映红,走了一遭漠河才知北国风光别有洞天。

上车时,才发现我的发梢粘了一片红叶,我宝贝似的一路握在手中,就像有一只五彩的蝴蝶在我身边翩翩起舞。   红叶经霜久,依然恋故枝。我想这片红叶是要随我一起去探访北极村的前世今生了。北极村在漠河市最北端临江,位于大兴安岭山脉北麓的七星山脚下,是国内观赏北极光的极佳地点。这里有最北一家人 北陲哨兵 北极沙洲”“北极林海观音等众多最北特色景观,由于地理位置独特,资源丰富,有金鸡冠上之璀璨明珠之称。

我们到达北极山庄时夕阳已快落山。北极山庄是庭院式建筑,院内奇花异葩,百合、玫瑰、白色珍珠梅摇曳多姿。夕阳如此好,我顾不得整理行李便往江边走去,路旁一座座古老的木刻楞民房与构思巧妙的俄式建筑相映成趣。走到江边,烟波浩渺的龙江水从村边缓缓流过,天边晚霞嫣红,落日浑圆,远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我几乎屏住呼吸驻望,沉醉之余不由得想酸几句:北村落日缤纷,倒映龙江潇潇。一点飞鸿影下,十里林海妖娆。在江边恋恋不舍转悠了一阵,无奈北极村的特点是夕阳落山后直接就是黑夜,往回走时,天空已是繁星闪烁。

夜宿北极村,最想看的莫过于北极光了。据说这里夏至前后,午夜向北眺望时天空如白昼,而那绚丽多彩的极光多是后半夜才出现。于是我住北极村的几个晚上,凌晨两点都会起身看看窗外,可惜并没看到极光出现,夏至才可看到极光,初秋便只有星星点灯了。

或许是地理位置的原因,北极村的星空似乎比别处的要亮、要近得多。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圜。天空那轮皎洁的明月就像挂在我头顶似的。

以为北极村的黎明静悄悄,谁知出得门去就像到了步行街,庭院坪前好不热闹,三五成群散步的,金鸡独立打太极拳的,听口音来自五湖四海。服务员告诉我这几年来北极村旅游的人络绎不绝,白雪皑皑的冬天客房都爆满了。这不仅在于北极村独特的风光,更得益于改革的春风。聊着北极村的变化,我们前往参观前哨林场养殖基地、金沟林场和漠河林场。林场中生机勃勃,处处欣欣向荣,种植、养殖,森林旅游,绿色有机食品加工等产业正蓬勃发展。让我大开眼界的是,还有狗熊到管护站串门,紫貂到管护站做客。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二十年来,大兴安岭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如今,苍莽的兴安大地俨然成为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的乐园。

北极村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它就像是地球上的一个隐者,在最偏远的角落独自盛开,远离喧嚣却芳香幽深,你一旦靠近便再也舍不得离开。

别了,北极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北极村的云彩我当然是带不走的,但是北极村的那山那水那片森林已经烙印在我心中,还有那片红叶。

(有删改)

1.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叙述的?请简要概括。
2.作者为什么说“北极村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2024-08-22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失语的石头

舒婷

①鼓浪屿最负盛名的是各种风格的建筑,号称“万国建筑博览会”,未免有些自夸,有至少十几国领事馆,却是(不争/确定)的历史事实。

②鸦片战争后,厦门被辟为通商口岸。西方列强纷纷涌进鼓浪屿,除了领事馆,还有商行、公馆、别墅、教堂和学校,甚至有一个小小的足球场。洋人记载:岛民穿人字拖鞋踢球,往往拖鞋先破门,球却飞了,因此得出中国足球不可惧的结论。姑且不论中国人是不是踢足球的料,起码这里的足球意识开发得比较早。岛上的中学生足球队十分骁勇,转战全省无敌手。现在的足球场,大铁门日夜紧锁,不准孩子们入内奔跑和操练。透过铁栅,可以看到茵茵绿地,像橱窗里摆设的绣花缎面,被自动洒水机精心熨烫着。       

③福建沿海历史上,多有漂洋过海谋生求发展的传统。出于(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乡土观念,二三十年代,不少华侨回鼓浪屿投资兴业,筑巢而居。他们既想保留闽南古风,又吸纳侨居国的建筑风采和技术,直接从国外自带设计图纸,进口高级建筑材料和家具,经中国风水先生的严格测试,因地制宜,依山望海,竟建成了一千多栋私人楼房。

④有纯欧陆式别墅。牵藤攀藓的廊柱和拱,虽斑驳残缺,犹见考究的百合浮雕和古希腊宏伟气势。风轻摇松动的百叶窗,似乎可以窥见当年的壁炉、枝形烛光、细瓷银刀叉,以及踮在留声机上如痴如醉的白缎舞鞋。

⑤有庭院深深的大夫第和四落大厝。铜门环凹凸剥蚀,击一声绵长,再击一声悠远,声声清亮如磬。红砖铺砌的天井里,桂香一树,兰花数盆,月季两三朵。檐前滴水青石,长年累月,几被岁月滴穿。中堂的长轴山水,檀香案上的青瓷描金古瓶,甚至洒扫庭院的布衣老人的肩头,似蒙着薄薄一层百年浮尘。

⑥更有“穿西装戴斗笠”中西合璧的别墅。建筑主体是西洋式的,有地下隔潮层,卫生设施十分先进完备,但屋顶却是飞檐翘角,门楣装饰挂落、斗拱、垂桂花篮等,花园里既建喷水池,又造假山八角亭等。甚至有集清真寺、希腊神庙、罗马教堂和中国古典为一体的建筑,如“八卦楼”,即现在厦门博物馆。

⑦最耐人寻味的是那些别墅的名字:杨家园、番婆楼、春草堂、观海别墅、西欧小筑、亦足山庄等,听起来已出彩得很。名如其楼呀!在或富丽奢华或沧桑古朴的外貌下,掩藏着一部部真实的南洋华侨家族史,不知有多少“大宅门”锁锈路埋,(不可告人/讳莫如深),鲜有人知。

⑧它们成为许多电影和电视连续剧的场景。扛摄影机的人进进出出,名演员不戴墨镜随便徒步上街,讨价还价买烤鱼片和桂圆肉,见惯不惊的小店老板一样放血,决不手软。

⑨有一本书我百看不厌,胜过任何畅销小说,它是《鼓浪屿建筑丛谈》,作者是龚洁。我曾经很热切地要去认本家,因为在厦门,只要姓龚,大致都会有些瓜葛。不料龚洁虽在厦门工作多年,却是江西移民,连闽南话也不会的。显然我是高攀不上了。

⑩我的朋友,博物馆馆长何丙仲送我两本精美画册:《鼓浪屿建筑概览》和《鼓浪屿建筑艺术》。何先生出身名门,热衷本地风俗人情,遂时常出入深宅大院,收集大量资料。他告诉我,春雨潇潇的一个黄昏里,他应约拜访巨富黄奕柱的女儿黄萱。八十九岁的黄老太太正襟危坐于幽暗大客厅,奋指叩击一架德国老钢琴。琴声激越,倾吐满腹沧海桑田,庭前茶树愈加落寞,竟泣红一地。

每座幽深阴凉的老房子,既可以是一个家族盘根错节的宏大叙事,也可以缩写为攀缘在雕花窗台上,那几茎破碎的缠枝蔷薇。

这个画面扯动了拴在家乡老藤上的我的这颗跃跃欲试的蠢瓜,同时又惊退了笔力贫弱的我。虽然有几家出版社约我写老房子旧别墅的书,几本杂志约我同题专栏,但我不敢答应。我想我还没有准备好。即使通过家族渊源去恳求,去友情出演,去纠缠磨蹭,也许老人们愿意接纳我,引领我,但是深入一座巨宅的内部,就像翻搅一个人的五脏六腑,那种伤筋动骨的痛,他们何以承受?一想到我若是投身进去,必将日日煎熬其中,感同身受不能自拔,就不寒而栗。

遂悲伤失语。

(节选自《人民文学》,2006年第二期《老房子的前世今生》,有删改)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鼓浪屿(yǔ)       辟为(pì)B.记载(zǎi)       骁勇(xiāo)
C.别墅(shù)          藓(xiǎn)D.凹凸(wā)       阴凉(yīn)
2.依次选用括号内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A.不争       根深蒂固       讳莫如深
B.不争       盘根错节       不可告人
C.确定       盘根错节       讳莫如深
D.确定       根深蒂固       不可告人
3.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正规的球场需要如此保养着B.据说正规的球场本来需要如此保养着
C.正规的球场就应该如此保养着D.正规的球场非如此保养不可
4.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鼓浪屿小小的足球场是为了说明“这里的足球意识开发得比较早”。
B.当年的鼓浪屿不仅有欧陆式的建筑,还有欧陆贵族式的生活场景和社交。
C.《鼓浪屿建筑概览》和《鼓浪屿建筑艺术》的画面让作者感到自己笔力贫弱。
D.文章以说明为主,语言准确、平易,概览了鼓浪屿老房子的建筑样式及其艺术。
5.鼓浪屿号称“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分析。
6.第⑤段中“甚至洒扫庭院的布衣老人的肩头,似蒙着薄薄一层百年浮尘”这句话好在哪里?
7.综观全文,概述“石头”为什么会“失语”。
2024-08-1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夏季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仿真模拟卷(五)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假若我有那么一箱子画

老舍

在各种艺术作品中,我特别喜爱图画。我不懂绘画,正如我不懂音乐。可是,①假若听完音乐,心中只觉茫然,看罢图画,我却觉得心里舒服。因此,我特别喜爱图画,说不出别的大道理来。

虽然爱画,我可不收藏画。因为第一我不会鉴别古画的真假;第二我没有购置名作的财力;第三我并不爱那纸败色褪的老东西,不管怎样古,怎样值钱。

我爱时人的画,因为色彩鲜明,看起来使我心中舒服,而且不必为它们预备保险箱。

不过,时人的画也有很贵的,我不能拿一本小说的稿费去换一张画。看画虽然心里舒服,可是饿着肚子去看恐怕就不十分舒服了。

那么,我所有的画差不多都是朋友们送给我的。这画也就更宝贵,虽然我并没出一个钱。朋友们赠给的画,在艺术价值之外,还有友谊的价值呀!举两个例说吧。

北平名画家颜伯龙是我幼年时的同学。我很喜爱他的画,但是他总不肯给我画。定下结婚的时候,我决定把握住时机。伯龙!我毫不客气地对他说,不要送礼,我要你一张画!不画不行!他没有再推托,而给我画了张《牧豕图》。图中的妇人、小儿、肥猪,与桐树,都画得极好,可惜,他把图章打倒了!虽然图章的脚朝天,我还是很爱这张画,因为伯龙就是那么个一天到晚慌里慌张的人,这个脚朝天的图章正好印上了他的人格。这个缺陷使这张画更可贵!我不知道合乎哪一条艺术原理,说不定也许根本不合乎艺术原理呢。谁管它,反正我就是这种脾气!

第二个例子是齐白石大画师所作的一张《鸡雏图》。对白石翁的为人与绘画,我都佩服!我久想能得到他的一张画。但是,这位老人永远不给任何人白画,而润格又很高;我只好望画兴叹。可是,老天见怜,机会来了!一次,我给许地山先生帮了点忙,他问我:我要送你一点小礼物,你要什么?我毫不迟疑地说:我要一张白石老人的画!我知道他与老人很熟识,或者老人能施舍一次。老人敢情绝对不施舍。地山就出了三十元(十年前的三十元!据说这还是减半价,否则价六十元矣!)给我求了张画。画得真好,一共十八只鸡雏,个个精彩!这张画是我的宝贝,②即使有人拿宋徽宗的鹰和我换,我也不干!这是我最钦佩的画师所给,而又是好友所赠的!

当抗战后,我由济南逃亡出来的时候,我嘱告家中:什么东西都可放弃,这张画万不可失!于是,家中把一切的家具与图书都丢在济南,而只抱着这十八只鸡雏回到北平。

去年,家中因北平的人为的饥荒而想来渝,我就又函告她们,鸡图万不可失!我不肯放弃此画,一来是白石老人已经八十多岁,二来是地山先生已经去世;白石翁的作品在北平不难买到,但是买到的万难与我所有的这一张相比!妻得到信,她自己便也想得到老人的一幅画。由老人的一位女弟子介绍,她送上四百元获到老人的六只虾,而且题了上款。那时候(现在也许又增高一倍了),老人的润格已是四百元一平尺,题上款加四百元,指定画题加倍,草虫(因目力欠佳)加倍,敷设西洋红加倍。

来到重庆,她拿出挂在墙壁上,请几个朋友看,③于是重庆造了她带来一箱子白石翁的画之谣。

哎呀!假若我真有一箱白石翁的画多么好呢!一箱子!就说是二尺长、半尺高的一箱吧,大概也可以装五百张!仿照白石老人自号三百石印富翁的例,假若我真有这么一箱,我应马上自称为五百白石翁画富人。我还没到50岁,不好意思称,不但在精神上,就是以金钱计,我也确实应自号为了。想想看,以二千元一张画说吧,五百张该合多少钱?

我就纳闷,为什么妻不拿那么多的钱买点粮食(有钱,就是在北平,也还能吃饱),而让孩子们饿成那个鬼样呢?

且不管她,先说我自己吧。我若真有了那么一箱子画,该怎么办呢?我想啊,我应该在重庆开一次展览会,一来是为给我最佩服的老画师做义务的宣传,以示敬意;二来是给大家一个饱眼福的机会。在展览的时候,我将请徐悲鸿、林风眠、丰子恺诸先生给拟定价格,标价出售。假若平均每张售价一万元吧,我便有五百万的收入。收款了以后,我就赠给文艺界抗敌协会、戏剧界抗敌协会、美术界抗敌协会、音乐界抗敌协会各一百万元。所余的一百万元,全数交给文艺奖助金委员会,用以救济贫苦的文人。自己先去申请助金五千元,好买些补血的药品,疗治头昏。

我想,我的计划实在不能算坏!可是,让我上哪里找那一箱子画去呢?

那么,④假若你高兴的话,请去北碚,还是看一看我藏的十八只鸡雏和内人的六只虾吧,你一夸奖它们,我便欢喜,庶几乎飘飘然有精神胜利之感矣!

谢谢替我夸口的友人们,他们至少又给了我写一篇短文的资料!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家颜伯龙给作者画了《牧豕图》,但把图章打倒了,作者认为应该辩证看待这件事,他认为缺憾也是一种美。
B.《鸡雏图》由济南到北平,又到重庆,虽几经辗转,却在作者或家人的重点呵护下保存完好,可见作者对其倍加珍爱。
C.受作者信中内容的影响,作者的妻子在北平时,也通过自己的关系买来一幅价格不菲的齐白石画的“虾图”。
D.作者关于把售卖“一箱子画”的巨额收入转赠给文艺界抗敌协会等各部门的假想,让我们体会到他支持抗战的家国情怀。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通过对比“听完音乐”“看罢图画”后的不同感受,突出作者对图画的喜爱。
B.句子②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齐白石大师所作的《鸡雏图》的珍视。
C.句子③运用夸张手法叙述重庆朋友“造谣”妻子带来一箱画,自然引出了下文内容。
D.句子④中的“你”可泛指读者,此处运用第二人称与读者互动,使得行文自然灵动。
3.以收集绘画为例,你读出老舍先生怎样的收藏观?请简要概括。
4.本文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2024-08-08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卷
5 . 下列关于《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玉荒疏学业,与姑娘们打闹生气砸玉。
B.宝玉与贾家敌对势力忠顺秦王的戏子交往。
C.贾环在贾政面前诬告宝玉强奸母婢未遂。
D.金钏被王夫人责罚逐出院后赌气投井而死。
2024-08-08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7月浙江省台州市学考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肚子里的拖拉机

吴若增

这一天,某医院外科诊室接待了一位奇怪的患者。

患者惊恐不安地自述道:我是农机设计师C。今天上午,我翻阅一本外国农机资料参考书时,看见了一辆非常漂亮的拖拉机。我太喜欢那辆拖拉机了,简直喜欢到了发狂的程度,真恨不得一口把它吞到肚子里去……谁知我这么一想,那拖拉机竟从那画册上腾起,我正目瞪口呆,这玩意儿竟一直从我嗓子眼里钻进去了!我吓得直张嘴,抠舌根,想把它吐出来,可怎么恶心翻胃也办不到。大夫您听,它现在还在我肚子里突突直叫呢。

这可太新鲜了!几位大夫赶忙凑过来侧耳细听,果然听见那C君的嘴里传出了清晰的马达声:突突突突突……”

大夫,您再闻闻,还有柴油味呢。患者提示道。

可不!不但有柴油味,而且竟还看得见淡蓝色的烟雾,正从这位C君的嘴里股股喷出呢!

快,到透视室去!主治大夫叫道。

在透视室,大夫们果然看见一个黑色的斑点正沿着C君的肠壁快速运动!天哪!幸亏只是一辆拖拉机,要是拖带了犁头可就麻烦啦!

这可怎么办!开刀?从哪下刀?逮得住吗?总不能先在肠子里安上红绿灯吧?大夫们为难了。

嗳,我听说乡下有一位老中医,能制化铁丸。可不可以请他给看看?一位大夫忽然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嗯,倒可以试一试。主治大夫无可奈何地说。

下午,C君坐上火车,奔到乡下去。在一个倚山傍水的秀丽村庄,他顺利地找到了那位老中医。

哈哈哈……不要急嘛。有治,有治。老中医闻、问、望、切之后,十分轻松地劝慰道。

C君高兴极了,恳求老中医快些用药。老中医依然是满不着急的样子。他拉起C君的手说:来,来,来。

两人走到村外的田垄旁,老中医指着眼前的田野说:你呀,先绕着这块地走上一圈,然后蹚过那条小河,爬到山上去。爬到山顶后,你要在那里把这大地上的一切——山川风物、地貌土质,都看个够,记个明!等你从山上下来,我再对症下药,保你消灾免病!

C君疑惑----哪有这样的治疗办法?不过,他见老中医那么自信,也就不敢争辩。于是,他照着做了。

田野里小麦已经黄熟,夏风一吹,阵阵清香扑鼻,令C君陶醉;淙淙河水,清凉、甘冽,C君一边小心蹚过,一边忍不住捧起一口河水甜甜喝下,甚感荡气回肠;在那秀雅的小山顶上,C君举目四望,把那大地上的庄稼、道路、房舍、乡民……一一饱览,心中忽然生出了一阵思母般的眷恋之情……

C君终于沉醉在山花野草之中了,老中医喊了他好半天,他才赫然惊醒。

哈哈哈哈……小伙子!老中医一边望着他笑,一边把手中的一粒药丸递给他,来,把这丸药吃下去!

C君接过药丸,审视了好半天,猜不透那是什么原料制成的:药丸是圆圆的,黑褐色,泛着泥土一样的油光……

就着那甜甜的河水,C君将药丸吃了下去,

好。你可以回去了。回去以后,切不要管你肚子里的东西,只管一心搞你的设计就是。老中医最后叮嘱道。

此时,C君感到肚痛已经减轻,先时的鼓胀感也已缓解了许多,因此非常高兴。他辞别了老中医,赶回了设计院。

一天,一天,一天……一个月过去了。C君在一种说不清楚的热情激励下,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拖拉机,这种拖拉机的设计图纸,经过有关方面几次会审,一致认为将非常适宜广大农村使用!

他太高兴了,感到如释重负,便长长地吁出了一口大气----哎,肚子里的那辆外国拖拉机哪去啦?

这一发现,真叫C君惊喜不已。当他再次来到医院,坐在X光机前复查时,连大夫们都惊呆了:那黑色的活动斑点已经消失;让他张开嘴听听,也听不到那马达的鸣叫声了;让他使劲吐吐气,再也看不到那淡蓝色的油烟了。

噢呀,这位老中医真是妙手回春,华佗再世呀!

为了感谢老中医,向老中医请教,C君和大夫们一起再次来到那座小村庄。请问,您那药丸里净是什么成分?

哈哈,什么成分么?简单得很呢。老中医正在地里干活。他一边把锄头放到地上。一边健朗地笑问:你们想看看么?

当然。当然。来客们毕恭毕敬地说。

老中医又是哈哈一笑,弯下腰,在黑油油的土地上捏了一小撮土,用手搓一个小丸,把它递给惊异莫名的C……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夫们闻得到C君嘴里的柴油味,看得见股股淡蓝色的烟雾,这样描述体现了作品的现实主义艺术特征。
B.小说用诗性语言描绘的那个倚山傍水的秀丽村庄,既是中国农村生活的剪影,也蕴含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C.小说描写C君在乡下为配合治疗所做的一系列活动,为后文写他成功设计出新型拖拉机做了铺垫。
D.小说运用了夸张、幻想等手法,情节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合情合理,与卡夫卡的《变形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2.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举两例,并分别分析其艺术效果。
3.为什么老中医对C君的治疗能够产生“妙手回春”的效果?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2024-08-0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宋代赵抃的两首诗,完成小题。

赏春亭

滂葩浩艳满亭隈,当度芳樽醉看来。

始信春恩不私物,乱山穷处亦花开。

题御爱山

岷峨西列华排东,馀纵峥嵘敢竞雄。

不是当时经御爱,此山还与众山同。

[注]①指岷山、峨眉山、华山,这些山都因历代皇帝巡游予以吟咏而声名鹊起。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滂葩浩艳”为“醉”作伏笔,“亭”照应题目并为“当度”创设条件,结构严谨有致。
B.“芳樽”既有花香也有酒香,诗人因花而生出酒兴,借酒兴而助赏花之兴。
C.“岷”“峨”“华”是御爱山的代表,“西”“东”从空间的角度点明三座山所处位置。
D.“峥嵘”写山势的高峻突兀,“纵”和“敢竞雄”写出这些山欲与御爱山一比高下的豪气。
2.这两首诗是怎样表现“上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主题的?请结合两首诗的第四句简要分析。
2024-07-3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测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在希望的田野上

侯发山

花珠马上要大学毕业了,在实习的问题上与妈妈桂兰产生了分歧。花珠在上海读的大学,桂兰希望花珠能在上海找个单位实习,将来有机会留在上海。花珠呢,却想回河南老家。

两人虽然远隔千里,有了手机便近在眼前,丝毫不耽误交流。

花珠说:“妈,上海这地方,大学生多了去,显不着咱,还不如回去。”

桂兰心里荡漾了一下,她知道花珠的心思,担心自己一个人在家孤单。花珠四岁那年,她爸出车祸走了,是自己累死累活把她养大的,她比一般的孩子更懂得感恩和孝顺,说的话就很顺耳,像个痒痒挠,挠的尽是痒痒处。但是,当妈的还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像雄鹰一样飞出去,能飞多远就飞多远,能飞多高就飞多高。想到这里,桂兰稳定了一下情绪,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傻闺女,好不容易走出去了,咋能再回来呢?”

“妈,人往高处走,其实高处不胜寒;水往低处流,其实海能纳百川。您一直没走出村,不也是过了大半辈子?”

“别跟妈贫嘴!妈吃的苦你知道?脸朝黄土背朝天,风里来雨里去……”

“妈,都是老黄历了,我的耳朵都听出茧子了,就别再提了。”

其实,大前年,村里的土地都流转给了希望,希望每个月给大家颇丰的租金。这比种地还划算,家里有好几亩地,自己不用操心,一年还白落好多钱。

桂兰不吭声了。

花珠说:“妈,希望哥租一千多亩地,都弄啥哩?”

桂兰说:“啥子观光农业园,说是种菜都不用土。嗨,妈也搞不明白。需要钱不?妈给你转。今年的地租,希望前天转给我了。”

花珠说:“妈,给您说过,我在大学勤工俭学,有奖学金,用不着。对了,现在不种地了,家也没啥事,您可以出去转转看看啊。”

“我天天转,天天看,还不花钱。”桂兰说着把手机的摄像头对准桌子上的地球仪,这个还是花珠上初中时她给买的。

花珠扑哧笑了,说:“妈,我给您说正经的。”

“妈听你的,出去旅游,但你也得听妈的,就在上海实习,不要胡思乱想。”

“好,好,好。”花珠忙不迭地答应。

一星期后的一个晚上,花珠跟桂兰视频聊天。桂兰看到花珠是在火车的卧铺车厢里,忙问:“闺女,你这是去哪儿?”

“妈,我在火车上实习。”

“啊?你学的是农业,咋在火车上实习?”

“妈,您不是让我留在上海吗?没有找到合适的单位,只好找了个在火车上实习的机会,乘务员,也不是很累……不过,白天忙,不能聊天,只能晚上啊。”

“好,好,好,妈天天晚上跟你聊。”

就这样,每天晚上,花珠和桂兰都视频聊天。桂兰看到,每一次,花珠都是在火车的卧铺车厢里,这倒也好,风吹不着,雨淋不到。不过,实习结束后干啥呢?当乘务员?桂兰想从花珠的嘴里套出话来,可是,花珠说话每次都是断断续续的,像吝啬鬼发红包似的,一次说一点,一次比一次的信息量少。

桂兰在家闲着无事,就到希望的农业园找了个事,干保洁。上班的第一天,大约是上午十一点,桂兰正在农业园的草坪里捡拾垃圾,忽然接到花珠视频聊天的请求,她忙挂断了。她东张西望了一番,有了主意,跑到那个水泥站台上,两边停放的是火车——希望买了几节报废的火车车厢,简单装修了一下,让员工以及来这里拓展训练的客人当宿舍用。桂兰抻了抻衣服,拍打了两下裤腿——其实上面也没有尘土,之后,她打开了手机跟花珠视频聊天。

“妈,您干啥呢?”花珠还是在火车的卧铺车厢里。

“你不是说让我出去旅游吗?瞧,我在站台上。”桂兰说罢,用手机的摄像头照了照身前身后的火车。

“妈,您这是要到哪儿旅游?”

“去北京,妈还没去过北京呢。”

“妈,您是不是上错站台了?”

“没有啊,就在县城的火车站,巴掌大的小站我还能上错?”

花珠忍住笑,说:“妈,您看看您身后的站牌。”

桂兰扭头一看,只见身后竖着的站牌上写着“希望站(起点)——幸福站(终点)”。她不自然地笑了,然后对着手机说:“花珠,这是希望的现代农业园,我来这里真长见识了,大棚里的豆角两米多长,吊在架子上像蛇……听希望说,他这里来了一个科班院校的实习生,之前就是人家给谋划的。”

“妈!”花珠推开“车厢”的门下来了——就是旁边停放着的火车。在阳光的照射下,她的脸蛋如花朵般绽放。

桂兰又惊又喜,似乎什么都明白了。

文本二:

侯发山的小小说在当代历史语境下具有弘扬主旋律的特点,在精神世界维度上通过传递善来建构美。评价小小说的价值,艺术性是一个方面,而社会价值亦不可忽视,对于时代脉搏的捕捉与时代景观的呈现是当代小小说作家的责任,因此,从这个角度说,侯发山具有为人民写作的自律性和自觉性,他站在历史背景的帷幕下对时代正义进行谱写和评价,凸显出新时代人民群众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侯发山是新时代的聆听者与观察者,他写的是个体,但并非个体写作,他将优美的文笔融入整体的精神洪流中,借其中的一朵浪花来呈现时代的波澜壮阔与激流勇进。他将传递时代的善、建构时代的美作为历史使命,贯穿到写作中,在他的文字里,永远能找到人性的温暖、团体的美好、时代的明亮。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看,一个时代只是一瞬,而侯发山尽力将这一瞬定格成永恒。

(节选自邓迪思《善的传递与美的建构》)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详细介绍了花珠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这是从亲情的角度解释母亲让女儿留在上海的原因。
B.花珠不想留在上海是因上海人才多、出头难,而母亲因家乡贫困而不想让女儿再受自己吃过的苦。
C.小说通过桂兰在希望现代农业园的工作以及桂兰对农业园的看法等,揭示了农业发展的新面貌。
D.花珠的选择满足了桂兰希望她能有所作为的期望,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在城市生活的巨大压力。
2.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结构合理,通过母女二人的言行揭示出故事的主题和意义,同时还巧妙运用视频聊天来增强故事的现实感和时代感。
B.文章语言平实,贴近生活,充满乡土气息,并通过母女的交流展现出乡村生活的面貌,使读者感受到了乡村的淳朴和温馨。
C.文章在情节安排上别出心裁,通过花珠的实习选择和桂兰的误解来设置悬念,让读者能时刻都保持浓厚的兴趣和期待。
D.文章鼓励青年要有自己的梦想,不要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更不要被家庭老旧思想胁迫,要做一个敢想敢干的当代青年。
3.文本一在伏笔手法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小说有关桂兰和花珠的情节,列举三处并简要分析。
4.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侯发山的小说是如何“建构美和传递善”的。
2024-07-31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测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千里雪山中(节选)

成仿吾

干部团在卓克基休息几天之后,又开始前进。路过马尔康,发现这一带地形非常险要,周围许多山上都有积雪,又时常下雨,河流错综复杂,古柏苍松遮蔽了天日。常有敌人从密林中放来冷枪,我军时有伤亡。

八十里路过梭磨,又走了七十里路到马塘,部队的绝大部分都露营,夜间又雨雪纷飞,弄得大家的衣服被毯全部湿透,根本无法睡觉。在马塘休息了一天,把衣服烤干,第二天拂晓出发,翻过马塘梁子,在山顶饱受风雪,夜间才到马河坝。两天之后,进到还算比较有粮食的黑水、芦花等地,而瓦布梁子是这一带较富庶的地区。

为此军委设了一个筹粮委员会,更使用大力做了争取藏民的工作。出了保护藏民的布告,在藏民的田地插了保护牌,责令一切部队不得侵犯,对回家的藏民每家发了保护证。工作队还派人到各村去召开藏民群众会,详细宣传红军的主张。藏民回来的更多了,对我们的态度更好了。他们已经晓得共产党、红军对他们很好,愿意帮助我们做事,我们就广泛地宣传,号召藏民起来反对汉官、军阀的压迫,组织藏民自己的人民革命政府。这一次宣传得到广大藏民的拥护,经过民主选举,选出了代表及主席。这些代表和主席当选后,都感到很荣耀,努力做好各种工作,积极帮助红军,瓦布梁子到处飘扬着自由解放的鲜红旗帜。我们筹集了不少的粮食,解决了部队的一些困难。我们离开瓦布梁子时,把粮食发给了藏民,藏民都不愿意我们离开,依依不舍。

我们陆续向仓德、打鼓地区移动,要爬过仓德梁子这座大雪山。这个雪山在这一带大概是最高的山,当时没有下雪,也没有大风,但空气还是很稀薄,个别同志牺牲了。由于近来给养困难,大家总感到腿软无力,前进十分艰难,但大家都是互相搀扶,互相鼓励,这座大雪山终于被我们不屈不挠的革命毅力克服了。

到了打鼓村,我们主要靠吃野菜过日子。一桶“饭”中若想弄到几粒麦子,要像河里捞鱼那样,费力大而收效少。大家肚子里经常叽里咕噜,一人开始,大家就共鸣起来。朱德总司令最善于找野菜。他先组织一个“野菜调查小组”,亲自带领着小组到山上或原野,找出一些可以吃的野菜,挖出带回来,分类洗干净,煮着吃。然后他又动员大家去找,把大家过去吃过的野菜都挖来,经过努力,最后竟找到了几十种可吃的野菜,解决了不小的问题。

离开打鼓,向沙窝移动,路程约一百里。出了村子,就看见路边有一块木牌子,上面写着:“上午九时后,不准前进!”大家就知道前面还有大雪山,中间没有人烟。但是大家经过了许多高山,对雪山也司空见惯了。虽然感到身体瘦弱了一些,意气仍不减当初,一个个奋勇前进。走到距山顶还有二十里的地方,大家的呼吸开始短促起来了,脚步也不知不觉地缓慢下来了。但是越发鼓起劲来,逐渐爬上了山顶。大家已经藐视了“山神”,在山顶上环顾四周,洋洋自得。干部团的陈赓、萧劲光等同志大赏雪景。有人提议吃雪,从雪层中扒出一碗,问谁有糖精,就有人拿出一小块纸包好的糖精来共享,许多人就大吃起来。也有人反对,说:“你们不要看它外表洁白,上它的当,若把它煮开,本来是又黑又脏的污水呀!”大家还是你一缸、我一碗地吃着,有人甚至夸奖它比上海南京路冠生园的冰激凌还美,别的人批评他替冠生园作义务宣传,争论起来。最后有人说,等我们解放了上海再作结论吧。

几天后从沙窝又移驻在毛儿盖。

(有删改)

[注]①陈赓、萧劲光:两位都是湖南人,都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是长征亲历者成仿吾对自己所见所闻的记述,既有对红军在藏区一带雪域中的行军经过的记录,也有个人感触。
B.藏区朱德总司令组织“野菜调查小组”,既展现出了革命家的风趣、乐观,也体现了革命队伍内部的平等、团结。
C.红军战士面对千里雪山,不畏艰苦,不惧饥饿,展现出不屈不挠的革命毅力,但藐视“山神”又显示他们妄自尊大。
D.细节描写会增加记述的鲜活性。如写战士们吃雪争论,既客观反映了当时条件的困难,也生动地表现出他们的乐观。
2.红军在跨越千里雪山时遇到了哪些困难?请简要概括。
3.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开国领袖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请结合文章写出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的具体体现。
2024-07-1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23-2024学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坡的麦子

范薛鲁

公元1079年除夕,天降大雪,御史台监狱里释放了一个特殊的犯人,他就是北宋大诗人苏轼。因乌台诗案,他最终被贬官黄州。初到黄州的那段日子,苏轼身心皆疲,他终日大睡,只在黄昏时才出来走走,有时在寺院里看看竹子,有时到江边转转,看潮起潮落,云卷云舒。

不久,苏轼的家眷也来到黄州。人不吃饭就会饿死,苏轼再乐观,身为一家之主,也不得不面对这一残酷的现实,他着实发愁了。

那年春天,山谷里的杜鹃花开了。苏轼在城东意外地发现了一片荒置的野地,大约百余步长短,中间平整,四周有岗坡环绕。从此,苏轼在那块叫东坡的土地上,以一个农民的姿态,开启了他躬耕陇亩的新生活。

面对没膝的荒草,苏轼举起了火把,他开始在荒草间奔跑,这里点一下,那里点一下,风也来助力,点点星火迅速成燎原之势,大火在草地上蔓延,烈焰欢快地舞蹈。他烧掉了地上的杂草,也烧去了心里的杂草。

他买了一头牛、一把犁,买了镰刀、锄头等农具,这是他的另一种笔墨纸砚,大地的书页在他面前铺展开来,等待他留下光辉的诗篇。

他脱掉了长袍,一身短衣打扮,头戴竹笠,在田间挥洒着汗水。捡瓦砾,锄草根,耕田犁地。秋天,他播下了一地麦种,也播下了一地希望。

种子在土壤里慢慢发育,终于出土了,一丝丝嫩嫩的绿。他欣赏着他的杰作,每天观察着麦苗细微的变化。他无数次地在田间站立,畅想。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已近乎痴狂了。

麦苗分蘖了,任性地绿着,积攒了一个冬天的能量,到了勃发的季节。除草,培肥,松土,他俨然一个种田的老手。麦子的生长不断抬高着他的视线,春风和煦,麦浪涌动,他喝一口随身携带的老酒,有时候兴致所至,击节而歌,吟唱着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在故人素朴的词句里,寻找他的灵魂图标。

拔节了,他喜欢站在麦田里,似乎听得到喀吧喀吧的声响,此时他醉心于他的麦田,汴京、朝廷、官场上的争斗都远离了他的生活,他现在只关心节气、阳光和雨水,他在劳动中找寻着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他黑了,瘦了,每天着一头老牛,一捆干柴,着夕阳,城门,穿闹市,家园。他以一个农民的节奏击打着岁月。他看着麦子一天天长大,孕穗,扬花,灌浆,心中有说不出的满足和快乐。

麦子成熟了,那片曾经布满荒草和瓦砾的土地上,如今一片醉人的金黄。苏轼站在麦田里,成了真正的麦田守望者。这一年,湖北大旱,而苏轼的麦子却获得了大丰收。现在的他,每日都在为五斗米折腰。不过,他不是折腰权贵,他折腰于大地。当他从麦田里直起腰来的时候,他的腰杆依然像树一样坚挺,因为,他的灵魂从来都没有弯过。金黄的麦子让他完成了精神困顿中的自我突围。

竹杖芒鞋,蓑衣斗笠。

苏东坡俨然一个地道的农夫了。但他不是普通的农夫。对于普通的农夫来说,田野家园构成了他们全部的精神图谱,然而对于苏东坡而言,只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他还有梦,有诗,有画,有书法,有音乐和美食,有更广阔、更高远的精神向度和思想空间。

一日,他去沙湖,途中突然遇雨,浑身透湿。既然湿透了,索性慢慢行在雨中长吟低啸吧!不多时,雨过天晴,回首来时路,风也止了,雨也停了,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过。这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观,让他联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得意落魄本来就是寻常事,无论是雨是晴,都能平常视之,这便是人生的大境界。

雨后归来,他立即研墨挥毫,写下了千古传颂的诗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挣脱了枷锁,接下来,他在艺术创作上呈现出井喷之势,先后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以及他的登峰造极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九百多年以来,一直为后人传唱,那种宏阔的气势,那种豪迈的情怀,高山仰止,没有人能够超越。

苦难是另一种土壤,在黄州被贬的岁月里,苏东坡萃取了大地的精华,同时也萃取了他自己的精华。他把内心所有的感受,深埋在这片特殊的土壤里,精耕细作,收获了一大批另类的麦子。他是一个骄人的收者!

再苦难的日子,苏东坡也能从中寻找到生活的乐趣,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饼、东坡鱼、东坡豆腐……这一系列与他相关的美食,都是他在困窘中的突围,无不闪耀着他智慧的灵光,表达着他对世俗生活的眷恋和挚爱,这何尝不是他培植的另一种麦子呢!

(选自《散文百家》2023年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对苏轼形象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是一个苦闷彷徨的农夫。他在物资短缺的条件下,躬耕陇亩,除草培肥,解决家人的温饱问题。
B.苏轼是一个充满情趣的美食家。他在单调匮乏的生活中,找寻生活的乐趣,一系列与他相关的美食就是明证。
C.苏轼是一个乐观豁达的智者。他在精神苦闷的境况中,不消极沉沦,在耕种、创作中找到精神的出口。
D.苏轼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收者。他在瓦砾遍地的东坡上,不仅收获了金黄的麦子,更收获了词赋等一批另类的麦子。
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里点一下,那里点一下”,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苏轼垦荒时的场景,富有画面感,使人感受到苏轼在逆境中的不屈。
B.“他烧掉了地上的杂草,也烧去了心里的杂草”,此句中“心里的杂草”指内心的杂念,比如汴京、朝廷、官场上的争斗。
C.“现在的他,每日都在为五斗米折腰”,说明苏轼有了辞官归隐的想法,与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流露出的思想是一致的。
D.“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在去沙湖的途中面对自然界的风雨,感悟到得意失意本是寻常事,平常视之,是人生的大境界。
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表现手法的分析,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修辞恰切形象。“大火在草地上蔓延,烈焰欢快地舞蹈”运用夸张和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火势蔓延之迅猛。
B.本文用词精炼传神。“赶、背、踏、过、穿、归”六个动词,串联出苏轼一天的生活片段,写出他平淡生活中的无趣。
C.本文过渡自然巧妙。“竹杖芒鞋,蓑衣斗笠”既概括了上文苏轼的躬耕生活,又领起了下文对苏轼精神向度和思想空间的述评。
D.本文句式错落有致。整句和散句结合,长句和短句交替,使文章语言富于变化,既有整饬之美,又有流转之妙。
E.本文表达方式多样。作者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既展现了苏轼饱经风霜的一生,又表现出他的智慧和对世俗生活的挚爱。
4.本文的标题“东坡的麦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中有详有略地记述了麦子从播种到成熟的过程,这也是苏轼完成精神困顿中的自我突围的过程。请结合文本对这两个交织融合的过程进行梳理和概括。
2024-07-04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7月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