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3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吊万人冢

张蠙

兵罢淮边客路通,乱鸦来去噪寒空。

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中所涉战事的性质是不一样的,王诗写的是军阀割据混战,张诗写的则是抵御外族入侵。
B.王诗前两句以“秦汉”“万里”勾勒时空,张诗则先扬后抑,都让人联想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
C.两诗都善于选取典型画面:王诗选取秦汉边关的明月;张诗选取乱鸦噪空来衬托万人冢的荒怖。
D.王诗悲壮慷慨,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练明快;张诗以景寄情,以情驭景,颇具感染力。
2.两首诗中,“但使”和“尽为”各自带出议论,展现了作者对将领们的批判。请作简要分析。
昨日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椿芽一寸

乔叶

半下午时,村书记大英突然打电话叫我去西掌,说是有点儿事,孟胡子这会儿还在县里,他点名叫你快过来帮看帮看,说关键时候还是城里的文化人能抓住裉节儿。问啥事,大英道,不过是为个香椿芽,先不啰唆,你来了就知道啦。

山深春迟,近日才正出头茬香椿。“门前一树椿,春菜不担心。”各家菜单也都已列上,一盘香椿炒鸡蛋能卖三十八。价高自有贵处,因头茬香椿鲜味最浓郁,过些天掰下的二茬就淡些。最多掰过三茬。天热后的香椿长得虽快,却也不能再上桌。村里不少人家都种有,西掌那边张大包、张有富和七成家都有,大曹家也有。①莫不是他又闹是非?到了西掌口,却看见张大包两口正跟几个游客对阵。张大包媳妇拽着一个男人的胳膊,手里还抓着一个大塑料袋子,里面一堆嫩嫩的暗红,正是香椿芽。一个烫黄发女人声嘶力竭地吼道:宝水村可了不得了,几颗香椿芽就敢要五百块?咱们发到网上,叫全国人民都知道知道!恁这香椿是金的还是银的?另一个大花裙子女人道,啥种的,不过都是野香椿,就敢这么讹人?!张大包挥舞着胳膊,右手食指戳天吼着,香椿有野的?你满世界打听打听,哪家香椿不是种的?张有富声不高,平平地在一边帮腔道,别以为这满山遍野的东西没主儿。都是有家的。大花裙子道,既然有主,那咋不看好你家东西?有富媳妇道,②俺这里东西从不用看。不看就能随便拿?这是道理?烫发女人道,东西又不会说话,有主没主谁知道?张大包道,我贴了标的,你们看不见?

我赶忙上前细瞧一眼,果然,香椿树干上贴着张小字条:请勿采摘,违者罚款。前几天我找孟胡子给门口的古树写了个通告。学得真快。有点儿想笑。忍住。且听两队人马继续吵:

写恁小谁能看得见?

没看见那是你的事。要是存心耍赖,看见了也当没看见。不是眼坏是心坏!

几颗香椿芽敢要五百块,恁这才是心坏。没承想农村人心坏成了这!

我凑到大英身边,大英这时倒沉住了气,示意我先别说话。忽然被人碰了碰胳膊,原来是秀梅也赶了来,③果然爱看热闹是国人本性。聚的人越来越多。对方有人在拿着手机录,我悄声告诉秀梅也录。秀梅道,这能发网上?咱们不得发点儿正面的?我说先留下证据,或许有用呢。她方才明白过来,赶快开录。

对方那堆人里也有试图说和的,对张大包媳妇道:也不是啥大事。你就当这些人图新鲜,替你摘了几把香椿。现在把东西还给你不就中了?张大气得简直要蹦起来,抖着手里的塑料袋道,那我还谢谢您嘞?人群里便有人笑,对方道:知道个谢就好。

这话虽近乎耍无赖,不过也可见底气虚弱。然后就吵嚷着要村干部出面。大英方才上前,简单自我介绍后道,我也在旁边看了这半天,不用我多说,这理本也明白。俺们这山山岭岭看着虽大,老实说,一块土坷垃都能找到主家,更何况是这香椿。葱白一尺,椿芽一寸,都是最贵时,谁个不知?您说俺们没吭气,这贴了标还不算吭气?又不是眼不好,又不是不识字。到城里去平白无故拿恁家东西恁愿意?井跌不到桶里头,说话都得凭良心。这两兜少说六七斤吧,市价一斤三十,粗算个整数,给他两百块。香椿归你,算是不打不相识。可中?

这香椿看着就有气,我不要!烫黄发说。

不要可以。钱得留下。

没拿东西凭啥要交钱?

又进入一个罗圈架。大英吵村里人时那话一嘟噜一串,和这些客吵时却有些卡,或许是要讲文明,有些挑字眼儿,便少了流畅感。也少了气势。正磨叽着,景区派出所的两个警察到了场,干脆利索地按照大英说的断了案,要对方赔给张大包两百块。对方还是梗着脖子问依据,警察道,这事儿发生的不是一起两起,约定俗成的民情就是这。也有按一颗芽十块钱计价的。宝水这么算账够厚道了。那要不就按颗算?你不服咱就留个案底,再去打官司。对方方才罢战,付了钱拎着香椿离开。临走时悻悻道:你们这就是个土匪窝,还警匪一家。警察伶牙俐齿跟怼道:造谣有风险,说话须谨慎。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一下?

暂且事了。黄昏时分杨镇长和孟胡子才一起回来,听了个端详,说不能放松,要关注网上不良舆情。果然到了七八点时,一个自媒体公众号就发了段视频,④标题是:几颗香椿芽要五百,宝水村如此发横财?真是传媒时代的典型标题。内容自然是有选择地胡乱剪辑,浏览量却逐步攀高,网友们在下面议论得热烈,各种“好词儿”都出来了。杨镇长便召集开小会商量应对,我又被拉去列席。先商量回不回应。孟胡子说,对方既然这样,咱们不能忍着。回应是一定要回应的,关键是什么态度回应。对方是民间态度,咱们也可以是民间态度。对方录有,咱也录有嘛,秀梅办这事可够跟趟。秀梅笑道,青萍姐指挥得好,有智谋。没想到还真能用上。大英道,青萍这也是庙后的窟窿——神透了。就都笑。定下来的视频标题便是:头茬香椿大肆强采,罚款两百应不应该?

发布后网上风评很快偏到宝水这边,等占到明显优势已是时近深夜。我到厨房重新开了火,几个人坐下来喝酒消夜。

(节选自《宝水》,有删改)

注释:①小说主人公“我”原本是城里的一名记者,为治病来到宝水村生活。②裉(kèn)节儿:关键地方。③恁(nèn):此处为人称代词,你,你们。后文有副词“那么”的意思。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书记大英面对冲突时先冷静观察,再不卑不亢地提出解决方案,和平日吵架较为强势的风格不同。
B.小说情节围绕“椿芽”展开,同时穿插农业知识介绍“椿芽”,使“椿芽”具有了文化属性和象征意义。
C.即使完成了矛盾调解,村干部也不忘关注网络舆情,可见乡村治理工作的阵地不再局限于传统领域。
D.小说涉及乡土世界基层治理困境,通过一场冲突展现了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难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句①是“我”的内心活动,暗示宝水村发生过类似事件。可见当地部分村民已经在乡村旅游热中衍生出逐利心态。
B.句②体现了宝水村民风淳朴,仍保留着费孝通所阐述的乡土社会的特征,熟人社会中人们“从熟悉得到信任”。
C.句③是“我”对围观群众的看法,句中蕴含的态度与鲁迅在小说《祝福》中对祥林嫂的听众持有的态度相同。
D.句④标题折射出传媒乱象,“真是”一句暗含对当下媒体的批判。作者借此发出对现代人道德滑坡现象的哀叹。
3.这篇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有什么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语言富有生活气息,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久思

清 蒋智由 ①

久思词笔换兜鍪,浩荡雄姿不可收。

地覆天翻文字海,可能歌哭挽神州?

【注】①蒋智由:清末民国政治思想家、诗人。鼓吹君主立宪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即事抒情,情景相融,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命运的担忧。
B.一、二两句重在议论,兼有抒情和叙事,重在抒发自己胸中的愤懑。
C.三、四句纵横捭阖,气阔意远,展现出作者非凡的政治才能。
D.全诗基调悲凉,抒情有致,展现出作者非凡的爱国热情。
2.诗家历来对“地覆天翻文字海,可能歌哭挽神州?”十分推崇,请对此句做简要分析。
2024-04-23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二)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塞下曲六首(其三)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卢纶组诗中的两首,“塞下曲”虽为乐府旧题,但两首诗歌都是五言绝句。
B.同为刻画将军形象,前诗突出了将军的射艺高超,后诗突出了将军的勇武善战。
C.前诗中“引”为开弓之意,是射箭的准备动作,体现出将军遇险后的镇定自若。
D.后诗中“逐”有追逐之意,描写了破敌后,将军率领精锐骑兵追击敌人的场面。
2.卢纶善于捕捉“时机”,利用时间来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请结合第一首诗简要分析。
2024-04-21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哭吕衡州,时予方谪居

刘禹锡

一夜霜风凋玉芝,苍生望绝士林悲。

空怀济世安人略,不见男婚女嫁时。

遗草一函归太史,旅坟三尺近要离

朔方徙岁行当满,欲为君刊第二碑。

【注】①吕衡州,即吕温,元和五年改授衡州刺史,四十岁病逝于衡州刺史任上,故称吕衡州。②西汉梁鸿,字伯鸾。他死后,友人将其埋在吴要离墓冢旁,众人认为“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③朔方:汉代郡名,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这里暗用东汉蔡邕之典。据《大学明儒列传》载:“(邕)数上疏言政阙失,宦者疾之,下洛阳狱,徒朔方五原……会大赦,宥还本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承接诗题,以玉芝经霜风凋零来暗写友人离世,含蓄蕴藉。
B.颔联上句介绍了友人的抱负,一个“空”字流露出对友人的遗憾与同情。
C.颈联上句写友人的遗稿应该交给太史收藏,赞誉了友人才学的出众。
D.尾联上句写友人在贬谪途中离世,下句表达想为友人篆刻墓碑的愿望。
2.古人曾评价本诗“不可泛作哭友诗观也”,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024-04-15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师联盟/吉安市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经父寄张绩二首(其一)

孔平仲

解纵枭鸱啄凤凰,天心似此亦难详。

但知斩马凭孤剑,岂为摧车避太行。

得者折腰犹下列,失之垂翅合南翔。

不如长揖尘埃去,同老逍遥物外乡。

[注]①枭鸱:语出《庄子·秋水》“鸱得腐鼠”,比喻小人逞凶。②斩马:《汉书·朱云传》载,朱云凭借“尚方斩马剑”,誓“断佞臣”之头。③垂翅:语出《后汉书·冯异传》,“始则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化用了《庄子·秋水》中的典故,用“枭鸱”喻小人,用“凤凰”喻张绩。
B.颈联将“得者”和“失之”者加以对比,表明诗人的态度,对“得者”进行了肯定。
C.尾联用“不如”二字表达了对张绩的劝慰,愿同老于“物外”之乡作“逍遥游”。
D.全诗善用典故,将议论与抒情有机统一,丰富了诗歌内涵,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2.请概括说明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2024-04-15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感恩土豆

董祖斌

老家一带,每家每户、每顿每餐都会吃土豆,做饭都会将土豆与苞谷面、大米混着做洋芋饭。因此每户人家做饭之前的第一件事情,也是标志性劳动,就是刮土豆皮。有苦中作乐的老乡看见乡邻在刮土豆皮,开玩笑道:又在杀鱼(洋芋)?高山之上,水塘都少,鱼自然是稀罕之物,村民如此自嘲,瞬间,日子变得烂漫和充满希望,我仿佛在炊烟中,看见无数张笑脸在温暖那时寂寞、清贫的山村。

土豆在乡村每一个主妇的手中变得风味不同,盐多酱少、辣重姜轻,留下各式各样的对家的牵挂与记忆、留恋与思念,无论是打工求学还是工作远在天涯,游子永远记得桌上那一盘母亲炒的土豆片的味道。

我的母亲制作土豆食品也有绝招,炕土豆、炒土豆丝、煽土豆片、四季豆煮土豆、苞谷面与土豆、大米与土豆做成的饭,都堪称一绝。尤其是切土豆丝,她可以一边和客人说着话,一边刀锋不停。切出来的土豆丝泡在清水中,比粉条还细,柔韧如丝,炒出来味道可口,几乎是全家人争箸之物。

而奇怪的是,我们一家人吃土豆却还喜欢刚刚煮熟、呼之为夹生洋芋的那种,父亲尤擅此道,估计我们就是受了他的影响。无论是烧土豆还是煮土豆,几乎从夹生开始,只有母亲因为牙齿不好,需要吃煮烂的,可是往往等不到煮烂,我们就已经一卷而空了。无独有偶,后来我工作了,即使是在火锅店吃饭,发现和我一样喜欢吃这种夹生洋芋的人也不在少数,那种口感、咀嚼的愉悦等的确有其独特体会。

我小时候放牛,对土豆也心存感恩。牛是喜欢偷嘴的动物,田边地头种植的作物可能比杂草味道要好一些,于是,牛总是趁我们不注意就跑进田地偷嘴。那可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因为牛嘴一动,捞走的可是那一棵作物的年成,田地的主人家会闹,会给大人告状,很多时候遇到较真的人,还得秋后赔付,大人生气,自然会对我们放牛的孩子棍棒加身。因此,每次放牛在玉米田、稻谷田、小麦田、蔬菜田等位置,我们都得时刻警惕,只有在土豆田边,我们才最省事,因为我们发现,牛居然不吃土豆苗!这算是无形中土豆给我们的一份帮助!当然,也因为这个,土豆苗也不能作为猪草,猪也不吃,土豆这种个性倒是让它地下的果实更加珍贵!似乎有种倔强在这里面!

大集体年代,粮食有些紧张,多以苞谷面为主,土豆是家家户户的好食品。几个大的哥哥放学后都会跟着父母去队里参加劳动,挣工分。经常听母亲讲一个故事,说三哥某一次参加劳动,蹲在大人队伍里捡拾土豆,看着地里一层金黄的土豆,笑成了一朵花。而他不知道的是,他却被母亲和一帮干活的姐们看着,也开心高兴。三哥胖乎乎的圆脸对着圆溜溜的土豆,构成一幅劳动,收获、希望、吉祥的最美画面,就像杨柳青的年画。

我的记忆中,小时候还是有很多饥饿的桥段的。记得一个下午,我们姐弟几人放学跑回家里,饥肠辘辘地四处寻找吃的,自然一无所获。却突然发现我们家火炕边周围有一圈烧土豆的皮。后来才得知,当天,社员们吃午饭,没有做饭,每人发一个大土豆,就在我家火塘上烧熟了当作午饭。由于土豆个大,要烧熟必须把表面烧得有些炭化才行。而炭化后,剥开的时候会带着一些熟的土豆下来,大人觉得土豆皮带着烧糊的一部分,于是丢掉了;我们却在火塘边发现这些尚有内容的土豆皮,望着里面一层白白的土豆,动了心思。几双小手纷纷开始捡拾那些厚的、大的土豆剥皮,稍微把外面黑色炭化的部分剔掉一些,忙不迭地喂进嘴里。这样居然还觉得比较幸运,算是过了一回土豆瘾,又填饱了肚子。那些年,到了腊月份,几乎家家户户都不会再有土豆吃,所以,那顿土豆皮至今觉得回味悠长。只是,那天晚上被父母一顿训斥,吓得不敢再作声。

许多年过去了,我们在城市里谋生奔波又已经二三十年,离开土地似乎有了些时日,土豆虽然还是出现在每餐的饭桌上,可不完全是老家的那个味道了。这些土豆据说有的来自东北,个大得不敢相信,就是不太可口。老家土地里长出的土豆,母亲在柴灶上炒出的味道几乎寻不见了,我们的手也因为不再拿牛粪变得脆弱和苍白。而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一辈居然连土豆苗和大蒜苗也不能一下子分辨出来,内心慢慢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一种对土地、对土豆的淳朴记忆与情感似乎正在城市的水泥钢筋中逐渐被蚕食殆尽。

很多时候,看革命战争片子,看那些革命志士在艰苦卓绝的年代拿着一个土豆啃着,眼睛里的光芒与希望却闪亮不减;现在又看见随着货车四处打工的人群,在矮小的工棚或简陋的栖居地用一口锅炒着土豆,忽然之间就对这种镜头产生莫名的感动。每一个执着的生命,都是一个土豆,平凡而实在,绵延着生命与历史,也续写着文化与一个民族的血脉。长在田野,埋在土里,融在血中。

感恩土豆,让我获得土壤般的质感,铸成我的血肉也铸成我的品性,依恋且深埋于大地。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炒的土豆片”不仅有着独特的味道,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使得在外游子念念不忘,难以割舍。
B.“我”爱吃“夹生洋芋”可能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因为早年粮食不足,土豆往往未熟透便被一抢而空。
C.于“我”而言,土豆不仅能满足“我”饮食上的需求,更是“我”情感记忆和文化认同的独特载体。
D.因为现在的孩子一直生活在城市之中,没有农村生活的经验,难以分辨出土豆苗,“我”对此感到失落与愤怒。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我”的母亲所做的土豆食品,通过食品种类的铺排更容易让读者感受到母亲的厨艺之高超。
B.在描写“牛不吃土豆苗”的情节时,连用多个感叹号来展示“我”对于发现这一现象的激动,情感溢于言表。
C.文章善用对比,将城市与乡村、过去与现在的土豆不断进行比较,从而突出了土豆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D.文章结尾对土豆的感恩中,以小见大,暗示了“我”对现代化进程中失去的传统生活方式的批判和担忧。
3.作者在描写“我们姐弟吃土豆”这一情节时,生动形象,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
4.文章最后一段说:“感恩土豆,让我获得土壤般的质感,铸成我的血肉也铸成我的品性,依恋且深埋于大地。”综观全文,土豆在文中具有什么意义?
2024-04-15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五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生【注】(节选)

路遥

早饭时分,一辆草绿色的吉普车开进高家村。高玉德当兵走了几十年的弟弟回来了!消息很快就传遍了。

高家村好多年都没有这样热闹过,高玉德家的窑里已经挤满了人。

加林妈在旁边窑里做饭。好多婆姨女子都在帮助她。有的拉风箱,有的切菜,有的擀面。高加林从叔父的提包里拿出许多糖,正给人群里的娃娃们散发。他尽量想保持一种含蓄的态度,但掩饰不住兴奋。

高玉德、高玉智两弟兄被一群年纪大的人包围在他家的脚地当中。玉智已经换上了地方干部的服装,比他哥看上去小二十岁。他身材不高,但挺胖,红光满面,很少有皱纹。头发还是乌黑的,只是两鬓角夹杂几根白发。他笑容满面,辨认他小时候的伙伴们。这些人都已年过半百,又亲切又拘束地接过他双手敬上的纸烟。德顺老汉和另外一些长辈进来的时候,玉智把他们一个个搀扶着坐在炕栏石上,问他们的身体和牙口怎样。这些老汉们纷纷张开没牙的嘴抢着嚷嚷……高玉智笑呵呵地回答他们的问话。玉德老汉站在他旁边,嘴里噙着旱烟锅,一边笑,一边用瘦手抹眼泪。

陪同高玉智回村的县劳动局副局长马占胜同志,出去解了个手,就再挤不进高玉德家的院里了。

高加林碰见马占胜,占胜一条胳膊亲热地搂着加林的肩头,对他说:“旁的事我先不和你拉搭;我先只对你说一句话,你的工作我们会很快妥善解决的⋯⋯”高加林的心猛一阵狂跳。在他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高明楼已经站在了他们面前。

明楼笑着说:“加林,你还不回家招呼你二爸去?你爸你妈人老了,手脚不麻利,家里又再没个人……”他说完转过身,热情地和马占胜握起了手。

明楼说:“叫马局长先到我家里坐一坐。另外,你告诉你妈,你叔父头一顿饭在你们家吃,下一顿饭就不要准备了,我们家已经准备上了。啊呀,多不容易呀!玉智几十年闹革命不回家,说什么也得在我家里吃一顿饭!”他转过头对占胜说:“玉智是我们村在门外最大的干部,是整个高家村的光荣!”“高玉智同志现在是咱们地区的劳动局局长,我的直接上级。”马占胜对高明楼说。“我已经知道了!”高明楼一边说,一边让加林回家忙去,他便拉着马占胜到前村他们家去了。

吃过饭以后,加林跟着父亲和叔父上了祖父祖母的坟地。祖坟在村子后面一个向阳的山坡上。两座坟堆上长满了茂密的蒿柴茅草。

两弟兄哭了一阵后,玉智把他哥搀扶起来。玉德老汉哽哽咽咽地说:“咱老人……活的时候⋯⋯把罪受了……

高玉智非常内疚地说:“我一直在外,没好好管老人,想起来心里很难过。这已经没法弥补了。现在,我已回到咱家乡工作了,以后我要尽量帮扶你们哩……有什么困难,你就说,哥!”

高玉德怔了一阵,说:“我们老两口没什么要牵累你的。现在农村政策活了,家里有吃有穿,没什么大熬煎。就是你这个侄儿子,高中毕了业,就在村里劳动。大家有腿的,都走后门工作了,他⋯⋯”“你不是在村里小学教书着哩?”玉智转过头问加林。

没等加林回答,玉德老汉赶忙说:“现在学生娃少了,用不了那么多教师,就回来了。”他不愿意让玉智知道明楼下了加林的教师。不管怎么说,明楼是他们村的领导,不能惹!

高玉智沉默了一会,对他哥说:“好哥哩,按说,你提出什么要求,我都要尊哩!但这件事你千万不要为难我!我任职后,地委和专署领导找我谈了话。领导说我刚从部队下来,又一直是做政治工作的,就让我担任了这个职务。这是信任我哩!我怎能辜负组织的信任,这种我可是坚决不能做啊!哥,你要理解我的心情哩……”

高玉德老汉听兄弟这么一说,思谋了半天,说:“既然是这样,也就不能为难你了。唉……”老汉长叹了一口气,便叫玉智和加林回村;他说走时明楼一再吩咐,他们家的饭做好了,专门等着哩……

高明楼此刻正和马占胜在他的“会客室”里拉话。明楼现在心里很慌,生怕高加林给他叔父告他,说他走后门让自己儿子三星当了教师,而把他弄回队里参加了劳动。当时这事是他和占胜共同谋划的。“万一这事让高局长知道了怎么办?”明楼问正在喝茶的马占胜。占胜咧嘴一笑:“有个比教师更好的工作让他干,他还能再对咱说一长二短吗?”“更好的工作?”明楼瞪起眼,“现时国家又不在农村招工招干,哪有比民办教师更好的工作?”

“正好最近地区给咱县上的小煤窑批了几个指标。当然,这几个指标本来没城关公社的,因为城关以前走的人太多了。”马占胜接过明楼递上的纸烟,点着吸了一口。

“加林恐怕不愿去掏炭!”

“谁让他掏炭哩?现在县委通讯组正缺个通讯干事,加林又能写,以工代干,让他就干这工作,保险他满意!”

“这恐怕要费周折哩!”

“我早把上上下下弄好了。到时填个表,你这里把大队章子一盖,公社和县上有我哩。反正手续做得合法,捣鬼也要捣得像嘛!”两个人哈哈大笑一番。

正在他俩拉话的时候,三星已经引着高玉智进了院子。明楼和占胜慌忙迎了出去。

高明楼把地区和县上的两位局长接进“会客室”。高玉智本不想来这里。但他哥不让;让他一定得去吃这顿饭!说明楼是村里的领导人(高家村书记),不能伤了他的脸。再说,老先人都姓高!他只好来了。

高明楼让占胜先陪高局长喝茶抽烟,他过来在厨房里嘱咐他老婆和儿媳妇先别忙着上菜。

他出了院子,把正在院墙角里抽烟的三星叫过来,压低声音问:“你怎么不把你高大叔和加林也叫来?”

在上饭的前一刻,高玉德终于被三星捉着胳膊拉来了。明楼慌忙出去,亲热地扶住他的另一条胳膊,问:“加林怎么不来?”玉德老汉说:“那是个犟板筋,不来就算了!”

高玉德立刻被明楼父子俩簇拥着进了窑,扶在了上席上;高玉智和马占胜分坐在两边。明楼在下席上落座。

饭菜很快就上来了。明楼起来敬酒。第一杯满上,双手齐眉举起,敬到高玉德面前。高玉德两只瘦手哆哆嗦嗦接过了酒杯。一杯酒下肚,老汉的五脏六腑搅成了一团!他看看高明楼满脸巴结的笑容,又看看身边的弟弟,老汉内心那无限的感慨。

半个月以后,高玉德的独生子高加林就成了国家正式工人;并且只去县煤矿报个到,尔后就要在县委大院当干部了。他只填了一张招工表。其余的事都由马占胜一手包办了。生活在一瞬间就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有删改)

【注】《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原载于《收获》1982年第三期。小说以改革开放初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讲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的人生故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兵走了几十年的高玉智回高家村的消息传遍了,兄长高玉德家的窑里已经挤满了人。高加林想保持含蓄,但掩饰不住兴奋,心理叙写真实。
B.高玉智辨认小时候的伙伴们,给他们敬烟。德顺老汉和另外一些长辈进来时,高玉智询问他们的身体和牙口,可见高玉智对家乡人民有感情。
C.马占胜告诉高加林会很快妥善解决他的工作。马占胜违规占用小煤窑指标,先让高加林成为国家正式工人,然后让他以工代干,做通讯干事。
D.高玉智内疚地说要尽量帮扶哥哥一家,当哥哥高玉德提出给儿子安排工作的请求后,高玉智却拒绝了,他拒绝的主要原因是考虑自己的仕途。
2.关于文中高明楼“请吃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明楼到厨房嘱咐家人先别忙着上菜,他出了院子,让三星去叫高玉德和高加林。
B.三星引着高玉智进了院子,高玉智本不想来,但高玉德让高玉智一定得去吃这顿饭。
C.高玉德被三星请来了,高明楼“慌忙出去,亲热地扶住”,高明楼的形象跃然纸上。
D.高明楼起来给高玉德敬酒,高玉德哆哆嗦嗦接过了酒杯,高玉德此时心中非常害怕。
3.小说是如何叙述高玉智回乡发生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小说人物内心的情感复杂,往往会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具有吸引力。结合文本分析高玉德内心情感的复杂性。
2024-04-15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坐吟

李白

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

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

金缸灭,啼转多。掩妾泪,听君歌。

歌有声,妾有情。情声合,两无违。

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

【注释】①金缸:铜制灯盏。②从:听凭,尽管。一说同“纵”。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以冬夜起兴,三个“夜”字,节奏顿挫,强化了冬夜的凄冷和凝滞之感,直击人心。
B.第三、四句写井水结冰,月入幽闺,青灯凝明,映照着女子的泪光,营造出慵懒寂寞的氛围。
C.灯火熄灭,可知时间推移;耳畔传来男子的歌声,这歌声里有某种与女子情感相通的力量。
D.本诗从女性视角着笔,歌咏爱情应当建立在情投意合的基础上,是觉醒的女性的爱情独白。
2.本诗三次改变句式,使诗歌节奏不但灵活多变,且均切合女主人公的情绪变化,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024-04-15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体/点石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五更转曲

木心

一六四五年,清廷贵族豫亲王多铎统率大军渡江,金陵不战而降,南明的福王朱由崧被执,臣宦作鸟兽散,明朝末矣。

清兵攻陷南京后,便悍然下“薙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抗命者,斩首示众。

当时江阴县有位秀才,姓许名用,在“薙发令”的胁逼下,悲愤裂膺,六月初一那天,奔入学宫正殿明伦堂,挂起明太祖的画像,带领诸生哭拜,聚而同声者逾万,祭罢,众人奉新任县尉陈明选做守城领袖,陈明选道:

“论智论勇,我都远不如阎应元,这样的大事,除非他来,才有希望,①我,不离他左右就是。

许秀才当夜骑往寻阎应元,阎应元聆议,投袂而起,仓卒就道,平明已入城理事了。

东西南北四门部署甫定,清兵已临城下,汹汹十万,列数十重团团包围,引弓仰射,伤了不少雉堞上的逻卒,而城端打石头的礌炮,用机关发射的强弩,乘高纷纷下袭,清兵死伤越多,平南大将军勒克德浑亲临督战,见状暴怒,下令驾来大炮,猛轰西门,城垣裂。

应元指挥若定,用铁皮包钉门板,贯以大铁索,吊下去掩护豁口,又取空棺填实泥土,叠起来障住陵处。

清军转攻北门,炮火连天,眼看城要穿了,下令:“每人搬一大石块,在城内更筑坚垒。”通宵达旦,第二重城墙立起来了。是夜,南门也做了要紧事:扎稻草人,衣之帽之,且持一灯,遍立城头女墙间,兵士伏垣内,呜鼓大噪,好像要缒城劫营了,清兵大恐,仰弓乱射,稻草人受箭无算,取下分捆备用。也是这夜,东门出奇兵,十勇士以麻索系腰,乘月黑,倏忽缒落,潜窜清营,顺风纵火,清军仓皇失措,自相蹂践,死者数千。

清军撤离三里,止营。

静了两昼夜,城下出现单骑便装的人影,抬头扬声喊道:

“我与阎公是老朋友,快去通报,请来相见。”

应元问明那人模样,暗暗骂声“无耻”,便上城头看个究竟。

南明弘光在位之际,刘良佐是四个“国之重镇”之一,此刻在城下拱手作揖的就是他:

“应元兄啊,你知道,弘光大势已去,江南不再有主,你还苦守,又是为谁呢?我以当朝总兵的身份来劝你,献了城,日后的富贵荣华……”

应元答:“我阎应元不过是明朝一典史,你是广昌伯、大将军,‘弘光四镇’之一,吃过宗庙的祭肉,拿过封地的邑土,你可以来见我,你有何面目见江淮父老?”

那姓刘的惭退回营,贝勒斥为无能,又把新近从苏州松江得来的降将,裸裎反缚了架到城下充说客,嗄声高呼,涕泗交颐……

应元喝道:“败了,就罢了,速速死掉就完,哪里来这许多不是人说的话!”

贝勒“劝降”技穷,改以“撤围”诱之,派人传谕:“斩四门首事各一人,就不再攻城。”

应元叱曰:“贝勒痴人,敢来说梦?”

这样几个口舌回合后,暂时不见动静。

又近中秋节。

应元与明选议定,普给军民赏月钱。

歇业的糕团作场,连夜赶制各式甜咸月饼。孩童们以为城已解围,欢叫腾踊,②反使父母潸然泪落,叹道:“能吃得着明年的月饼才是好哩!

话虽如此,看到应元魁梧的躯肢,苍黑微髭的脸,人人都有一股说不出的信赖油然于心。陈明选一天到晚巡回抚慰士卒,竭尽所能,故若有明选所不能者,无人抱怨。

中秋夜,市廛城垛,到处飘散酒香,四门戒备森严,全县乐于如此难得的一醉。兵士击刁斗,鸣军笳,庶民中的善讴者,竞出献声。许秀才依照古乐府的格调,作了一首应时应景的《五更转曲》,这么“一更里来……”“二更里来……”唱到“五更”,再从“一更”唱起,听着听着,大家都会背会唱了。

十六夜,歌声与刁斗笳吹声依然相和不辍,直到深宵。

十七日傍晚,许用说:“今夜不要再唱了,别弄得不像话。”

黄昏时分,应元与明选驾马车,循四门,分送酒浆肴果,招呼道:“再唱一夜吧,《五更转曲》都会唱了,都来唱!”

顿时城上歌声大作,金铁皆鸣,街坊闻知应元明选之意,于是全城百姓引吭放声,那些个素擅丝竹的,急切检出弦琴箫管,咿咿呜呜满街边行边奏,梵刹击鼓撞钟以为应和,声传三里,勒克德浑步出营帐,对着月光,叹道:

“汉人之心如此!”

围城已逾七旬,豫亲王多铎限令贝勒十日之内攻克江阴县,否则要坏勒克德浑的前程了。

清兵架云梯、推冲车,炮声昼夜不绝,百里方圆,地震水飞,硝烟蔽空,城中伤亡日多,号哭四起,人心都往最后一决想。

那天,曙色迟迟不明,大雨滂沱,近午时,墙垣俄陷,清军蜂拥进城,应元率死士百人驰突巷战,八次冲破恶阻,杀敌千数,再夺门,门不得启,应元自知路绝,纵身跳入前湖,湖水浅不灭顶,清兵涉水围集,遂被缚上岸来,押至清营,上囚车转解乾明佛殿。

刘良佐闻报,坐立不安,“必欲生致应元”的军令是他下的,而他实在怕见应元,此时强作镇静,应元泥水淋漓站在面前,他跃起抱住号啕大哭,应元认为刘良佐这层痛苦并非虚伪,便闲闲笑道:

“不要哭了,我,一死而已。”

那边贝勒催命,即将抱哭者拽开,挟持应元急入内殿,卫士厉喝:

“跪下!”

应元挺立不屈。

贝勒左右,传卒横枪刺应元小腿,骨折,扑地血流如注。

晼晚,雨住了,押解应元至栖霞禅寺,锁于空堂柱上。

夜静,禅院老僧兀坐不寐,但闻一声声:“快来杀我……快来杀我……”

丑时过后,痛呼渐微——乃息。

老僧知应元死。

陈明选指挥到城破后,下骑搏战,至兵备道库门前,遭两路夹击,背腹重创,手握刀倚壁僵立不仆。

上述八十一日壮烈事,清宫史官不实录,栖霞禅院老僧目睹耳闻,口传于青门山人邵长蘅,邵子善诗文,一切就历历于纸上了。

围城的清兵——二十四万。

攻打而死者——六万。

巷战而死者——七千。

(凡损卒七万五千有奇)

城中死者——五六万。

(尸体满街巷,无一投降者)

(有删改)

【注释】①本文是木心根据明末清初邵长蘅《阎典史传》改写的历史小说,邵长蘅以传记的形式讲述了明末英雄阎应元率领江阴百姓拒24万清军于城下,孤城碧血81天,最后壮烈赴死的真实故事。②小说前文阎应元本为江阴县典史,到任未满三天便率百姓击退盗贼,但之后只循例升为广东英德县主簿,因母病未能赴任,寄居在江阴东郊。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良佐曾为明朝重臣却因利变节叛国,利诱劝降阎应元,一如卫律劝降苏武。但阎应元被捕,他也痛心恸哭,其情不虚。
B.清军压境,江阴即将城破,典史阎应元带众顽强抵抗,“小人物”的历史身份凸显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气节与傲骨。
C.小说结尾罗列清军和江阴死者人数,一可见双方众寡悬殊,二可见战况惨烈,但军民面对强敌拼死抵抗,大义凛然。
D.本文叙事段落大多用逗号分隔,只在段末用句号,既使节奏更加紧凑,彰显了画面感,也隐含了江阴战事的激烈紧张。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节奏铿锵,写出陈明选话语掷地有声,其官职高于阎应元,但在危急关头却能自降身份配合,更显大义。
B.句子②与孩子们的天真欢喜形成对比,表明大人们明白江阴危在旦夕,身为百姓朝不保夕,悲剧色彩浓重。
C.句子③进行铺叙,从四门守军到全城百姓,从金铁丝管伴奏到佛寺钟鼓相和,一曲《五更转曲》唱出同仇敌忾的精神。
D.句子④用全知视角,以老僧的耳闻与猜测写阎应元之死,展现其怆然傲岸的民族精神和不畏死亡的英勇气概。
3.小说为什么以《五更转曲》为标题?
4.木心曾感叹,中国历史小说中英雄故事的感人力量“近乎西方的史诗,不过史诗有历史真实,有艺术真实。中国历代英雄传多半虚构,太想入非非,成不了一流历史小说”(《文学回忆录》第三十四章)。这篇由阎应元的故事改写成的历史小说具有史诗的特点吗?请结合文本分析。
2024-04-15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体/点石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