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木心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0 题号:2292674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五更转曲

木心

一六四五年,清廷贵族豫亲王多铎统率大军渡江,金陵不战而降,南明的福王朱由崧被执,臣宦作鸟兽散,明朝末矣。

清兵攻陷南京后,便悍然下“薙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抗命者,斩首示众。

当时江阴县有位秀才,姓许名用,在“薙发令”的胁逼下,悲愤裂膺,六月初一那天,奔入学宫正殿明伦堂,挂起明太祖的画像,带领诸生哭拜,聚而同声者逾万,祭罢,众人奉新任县尉陈明选做守城领袖,陈明选道:

“论智论勇,我都远不如阎应元,这样的大事,除非他来,才有希望,①我,不离他左右就是。

许秀才当夜骑往寻阎应元,阎应元聆议,投袂而起,仓卒就道,平明已入城理事了。

东西南北四门部署甫定,清兵已临城下,汹汹十万,列数十重团团包围,引弓仰射,伤了不少雉堞上的逻卒,而城端打石头的礌炮,用机关发射的强弩,乘高纷纷下袭,清兵死伤越多,平南大将军勒克德浑亲临督战,见状暴怒,下令驾来大炮,猛轰西门,城垣裂。

应元指挥若定,用铁皮包钉门板,贯以大铁索,吊下去掩护豁口,又取空棺填实泥土,叠起来障住陵处。

清军转攻北门,炮火连天,眼看城要穿了,下令:“每人搬一大石块,在城内更筑坚垒。”通宵达旦,第二重城墙立起来了。是夜,南门也做了要紧事:扎稻草人,衣之帽之,且持一灯,遍立城头女墙间,兵士伏垣内,呜鼓大噪,好像要缒城劫营了,清兵大恐,仰弓乱射,稻草人受箭无算,取下分捆备用。也是这夜,东门出奇兵,十勇士以麻索系腰,乘月黑,倏忽缒落,潜窜清营,顺风纵火,清军仓皇失措,自相蹂践,死者数千。

清军撤离三里,止营。

静了两昼夜,城下出现单骑便装的人影,抬头扬声喊道:

“我与阎公是老朋友,快去通报,请来相见。”

应元问明那人模样,暗暗骂声“无耻”,便上城头看个究竟。

南明弘光在位之际,刘良佐是四个“国之重镇”之一,此刻在城下拱手作揖的就是他:

“应元兄啊,你知道,弘光大势已去,江南不再有主,你还苦守,又是为谁呢?我以当朝总兵的身份来劝你,献了城,日后的富贵荣华……”

应元答:“我阎应元不过是明朝一典史,你是广昌伯、大将军,‘弘光四镇’之一,吃过宗庙的祭肉,拿过封地的邑土,你可以来见我,你有何面目见江淮父老?”

那姓刘的惭退回营,贝勒斥为无能,又把新近从苏州松江得来的降将,裸裎反缚了架到城下充说客,嗄声高呼,涕泗交颐……

应元喝道:“败了,就罢了,速速死掉就完,哪里来这许多不是人说的话!”

贝勒“劝降”技穷,改以“撤围”诱之,派人传谕:“斩四门首事各一人,就不再攻城。”

应元叱曰:“贝勒痴人,敢来说梦?”

这样几个口舌回合后,暂时不见动静。

又近中秋节。

应元与明选议定,普给军民赏月钱。

歇业的糕团作场,连夜赶制各式甜咸月饼。孩童们以为城已解围,欢叫腾踊,②反使父母潸然泪落,叹道:“能吃得着明年的月饼才是好哩!

话虽如此,看到应元魁梧的躯肢,苍黑微髭的脸,人人都有一股说不出的信赖油然于心。陈明选一天到晚巡回抚慰士卒,竭尽所能,故若有明选所不能者,无人抱怨。

中秋夜,市廛城垛,到处飘散酒香,四门戒备森严,全县乐于如此难得的一醉。兵士击刁斗,鸣军笳,庶民中的善讴者,竞出献声。许秀才依照古乐府的格调,作了一首应时应景的《五更转曲》,这么“一更里来……”“二更里来……”唱到“五更”,再从“一更”唱起,听着听着,大家都会背会唱了。

十六夜,歌声与刁斗笳吹声依然相和不辍,直到深宵。

十七日傍晚,许用说:“今夜不要再唱了,别弄得不像话。”

黄昏时分,应元与明选驾马车,循四门,分送酒浆肴果,招呼道:“再唱一夜吧,《五更转曲》都会唱了,都来唱!”

顿时城上歌声大作,金铁皆鸣,街坊闻知应元明选之意,于是全城百姓引吭放声,那些个素擅丝竹的,急切检出弦琴箫管,咿咿呜呜满街边行边奏,梵刹击鼓撞钟以为应和,声传三里,勒克德浑步出营帐,对着月光,叹道:

“汉人之心如此!”

围城已逾七旬,豫亲王多铎限令贝勒十日之内攻克江阴县,否则要坏勒克德浑的前程了。

清兵架云梯、推冲车,炮声昼夜不绝,百里方圆,地震水飞,硝烟蔽空,城中伤亡日多,号哭四起,人心都往最后一决想。

那天,曙色迟迟不明,大雨滂沱,近午时,墙垣俄陷,清军蜂拥进城,应元率死士百人驰突巷战,八次冲破恶阻,杀敌千数,再夺门,门不得启,应元自知路绝,纵身跳入前湖,湖水浅不灭顶,清兵涉水围集,遂被缚上岸来,押至清营,上囚车转解乾明佛殿。

刘良佐闻报,坐立不安,“必欲生致应元”的军令是他下的,而他实在怕见应元,此时强作镇静,应元泥水淋漓站在面前,他跃起抱住号啕大哭,应元认为刘良佐这层痛苦并非虚伪,便闲闲笑道:

“不要哭了,我,一死而已。”

那边贝勒催命,即将抱哭者拽开,挟持应元急入内殿,卫士厉喝:

“跪下!”

应元挺立不屈。

贝勒左右,传卒横枪刺应元小腿,骨折,扑地血流如注。

晼晚,雨住了,押解应元至栖霞禅寺,锁于空堂柱上。

夜静,禅院老僧兀坐不寐,但闻一声声:“快来杀我……快来杀我……”

丑时过后,痛呼渐微——乃息。

老僧知应元死。

陈明选指挥到城破后,下骑搏战,至兵备道库门前,遭两路夹击,背腹重创,手握刀倚壁僵立不仆。

上述八十一日壮烈事,清宫史官不实录,栖霞禅院老僧目睹耳闻,口传于青门山人邵长蘅,邵子善诗文,一切就历历于纸上了。

围城的清兵——二十四万。

攻打而死者——六万。

巷战而死者——七千。

(凡损卒七万五千有奇)

城中死者——五六万。

(尸体满街巷,无一投降者)

(有删改)

【注释】①本文是木心根据明末清初邵长蘅《阎典史传》改写的历史小说,邵长蘅以传记的形式讲述了明末英雄阎应元率领江阴百姓拒24万清军于城下,孤城碧血81天,最后壮烈赴死的真实故事。②小说前文阎应元本为江阴县典史,到任未满三天便率百姓击退盗贼,但之后只循例升为广东英德县主簿,因母病未能赴任,寄居在江阴东郊。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良佐曾为明朝重臣却因利变节叛国,利诱劝降阎应元,一如卫律劝降苏武。但阎应元被捕,他也痛心恸哭,其情不虚。
B.清军压境,江阴即将城破,典史阎应元带众顽强抵抗,“小人物”的历史身份凸显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气节与傲骨。
C.小说结尾罗列清军和江阴死者人数,一可见双方众寡悬殊,二可见战况惨烈,但军民面对强敌拼死抵抗,大义凛然。
D.本文叙事段落大多用逗号分隔,只在段末用句号,既使节奏更加紧凑,彰显了画面感,也隐含了江阴战事的激烈紧张。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节奏铿锵,写出陈明选话语掷地有声,其官职高于阎应元,但在危急关头却能自降身份配合,更显大义。
B.句子②与孩子们的天真欢喜形成对比,表明大人们明白江阴危在旦夕,身为百姓朝不保夕,悲剧色彩浓重。
C.句子③进行铺叙,从四门守军到全城百姓,从金铁丝管伴奏到佛寺钟鼓相和,一曲《五更转曲》唱出同仇敌忾的精神。
D.句子④用全知视角,以老僧的耳闻与猜测写阎应元之死,展现其怆然傲岸的民族精神和不畏死亡的英勇气概。
3.小说为什么以《五更转曲》为标题?
4.木心曾感叹,中国历史小说中英雄故事的感人力量“近乎西方的史诗,不过史诗有历史真实,有艺术真实。中国历代英雄传多半虚构,太想入非非,成不了一流历史小说”(《文学回忆录》第三十四章)。这篇由阎应元的故事改写成的历史小说具有史诗的特点吗?请结合文本分析。
【知识点】 木心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童年随之而去

木心

孩子的知识圈,应是该懂的懂,不该懂的不懂,这就形成了童年的幸福。我的儿时,那是该懂的不懂,不该懂的却懂了些,这就弄出许多至今也未必能解脱的困惑来。不满十岁,我已知”“”“”“”“的区别。

我家素不佞佛,母亲为了祭祖来山上睡狮庵做佛事,说是要七七四十九天才功德圆满。

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当年的小孩子,是先感新鲜有趣,七天后就生烦厌,山已玩够,素斋吃得望而生畏。心里兀自抱怨:超度祖宗真不容易。

我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母亲说:也快了,到接‘疏头’那日子,下一天就回家。

回家啰!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很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呆视着水渍干失,心里有一种酸麻麻的快感。

我怕作文章,出来的题是大勇与小勇论”“苏秦以连横说秦惠王而秦王不纳论。现在我才知道那是和女人缠足一样,硬要把小孩的脑子缠成畸形而后已。我只好瞎凑,凑一阵,算算字数,再凑,有了一百字光景就心宽起来,凑到将近两百,轻舟已过万重山。等到卷子发回,朱笔圈改得人面桃花相映红,我又羞又恨,既而又幸灾乐祸,也好,老夫子自家出题自家做,我去其恶评誊录一遍,备着母亲查看——母亲阅毕,微笑道:也亏你胡诌得还通顺,就是欠警策。我心中暗笑老夫子被母亲指为胡诌,没有警句。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起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

在家里,每个人的茶具饭具都是专备的,弄错了,那就不饮不食以待更正。到得山上,我还是认定了茶杯和饭碗,茶杯上画的是与我年龄相符的十二生肖之一,不喜欢。那饭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母亲说: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碗!”“什么?母亲不知所云。那饭碗,越窑盌。”“你放在哪里?”“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杜鹃花,山里叫映山红,是红的多,也有白的,开得正盛。摘一朵,吮吸,有蜜汁沁舌——我就这样动作着。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盌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盌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盌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盌飞掉了!那盌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对母亲怎说……那船夫。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的预言,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有删改)


【注】①疏头:指旧时向鬼神祈福的祝文。②盌(wǎn):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也作“碗”。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即是“该懂的不懂,不该懂的却懂了些”的“我”的一个困惑。
B.起初“我”对居住在山上感到新鲜有趣,后又心生烦厌,催促母亲回家,体现孩子情绪多变的特点。
C.母亲最终还是吩咐了一个船夫上山取盌,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包容,展现了母亲温和慈爱的形象。
D.年轻船夫“两手空空地奔近来”,实际上是将盌藏在怀里,暗示了年轻船夫对“我”无理取闹的不满。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插叙“我”的家庭教师部分,引出“我”牢记的《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诗,为下文盌的出场做铺垫。
B.将“暗趸趸的书房”比作“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体现出“我”被训斥、拘束后内心的怨气、烦闷。
C.“走过”“登岸”“坐在”“凝视”运用动作描写,集中展现“我”赌气上岸的行动,表现“我”对母亲无声的反抗。
D.文中画横线部分运用视、听、嗅结合的手法描写盌失而复得后“我”所见之景,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
3.在盌两次得失的过程中,“我”的内心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
4.请简要分析文本中丰富的情感意蕴。
2023-11-23更新 | 7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南朝的齐是唐诗的序曲期,这个序曲唱得很长。这里要做技术性的补充解释,诗的新韵律所以创立,主要因为梵文在发音方法上影响了中国,其发音比中国语言精密,过去中国对诗的韵律并不多加分析,之后,定平、上、去、入四声法,讲究了。后来,沈约作《四声谱》,谢朓、王融赞和,以身作则,倡言为诗必须讲究四声,否则就不能算谐和,世称永明体(齐武帝年号)。永明体,四声法,将每个字纳入声部,俨然诗韵的“宪法”,后人说某诗“出韵”,即否定的意思,其实束缚了后世诗人的手脚。我的看法是,古人协韵是天然自成,到了沈约他们,用理性来分析,其实便宜了二流三流角色。对一流诗人,实在没有必要。沈约本人,一上来就做过了头,形式的完整使诗意僵化了,例:《石塘濑听猿》“嗷嗷夜猿鸣,溶溶晨雾合。不知声远近,惟见山重沓。既欢东岭唱。复伫西岩答。”六句完全对仗,但很不自然——自然造人,知道该双的双、该单的单:两耳、两眼、两乳、两手、两脚、一头、一鼻、一嘴——所以,沈约的主张,流弊是后人写诗成了文字游戏,小丑跳梁,一通韵律便俨然诗人。当然,沈约不负这个责。纵观中国诗传统,有太多的诗人一生为了押韵,成了匠人,相互赞赏,以为不得了,这是很滑稽的。总之,沈约做过了头,形式完整,诗意僵化了。该不对称时就不对称,文字岂可句句对称?

(选自木心《文学回忆录》,有删改)

1.“南朝的齐是唐诗的序曲期”,即唐韵律诗开端于齐,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2.永明体、四声法对诗歌创作有哪些不良影响?
3.简要分析画线句子的含义。
2020-05-07更新 | 9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童年随之而去

木心

孩子的知识圈,应是该懂的懂,不该懂的不懂,这就形成了童年的幸福。我的儿时,那是该懂的不懂,不该懂的却懂了些,这就弄出许多至今也未必能解脱的困惑来。

不满十岁,我已知寺、庙、院、殿、观、宫、庵的分别,将近山顶的“睡狮庵”我问了:“就是这里啊?”“是啰,我们到了!”挑担领路的脚夫说。

我问母亲:“是叫尼姑做道场啊?”

母亲说:“不噢,这里的当家和尚是个大法师。”

我更诧异了:“那,怎么住在庵里呢?睡狮庵!”

母亲也愣了,继而曼声说:“大概,总是……搬过来的吧。”

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回家啰!

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朗朗上口。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突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

那饭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

“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

“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

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盌。”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但凡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方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人们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单独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袅娜,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盌飞掉了!

那盌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我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的预言,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有删改)

【注】盌(wǎn),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也作“碗”。氽(tǔn):方言,漂浮的意思。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中插入“我”与“老夫子”的故事,回忆之前敷衍度日、读书的情景,通过一抑一扬,引出“我”对盌的喜爱。
B.文中景物描写清丽迷人,表现手法丰富,既有多种感官的结合,亦有动静的结合,形象烘托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C.“我”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表现了“我”要取回那只盌的坚决态度;而他人的各自找乐子,则显出同船人的冷漠。
D.文中从母亲的视角来审视我丢盌的事,表达了她对“我”的安慰,也是借母亲之口来表达人生的无奈、悲苦和谅解。
2.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中“母亲”这一形象。
3.作者木心既是画家也是诗人,笔下的故乡山川和风物人情都充满了美,请结合文本赏析。
2024-05-02更新 | 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