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8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首联写了哪些景?景的特点如何,给人怎样的感受?
2.结合诗歌内容,写出“万里悲秋常作客”中“悲”的三层含义。
3.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
2023-08-20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鸿门宴(节选)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邵……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毗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A.跟从B.随从C.使……跟从D.指挥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3.结合选文概括刘邦在鸿门宴上转危为安的因素有哪些?
(1)
(2)
(3)
(4)
4.对刘邦和樊哙在席上的讲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刘邦的谢罪之词,极大地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需要,巧妙地平息了项羽的愤怒,使鸿门宴开始时的紧张气氛趋于平和。
B.刘邦与樊哙两人讲话的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小心辩解,樊哙则是理直气壮,斥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C.从战略措施的角度来看,刘邦的巧言申辩属于“以屈求伸”,而樊哙的厉言斥责则是“以攻为守”。
D.樊哙的席上讲话与刘邦的一模一样,这完全是张良一人事先安排好的,也证明了刘邦君臣上下的团结一心。
2023-08-20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与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他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炼,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在动物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官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

在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连串的当前,谁也不能剪断时间,像是一条水,没有刀割得断。但是在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

人之所以要有记忆,也许并不是因为他的脑子是个自动的摄影箱。人有此能力是事实,人利用此能力,发展此能力,还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须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的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小白老鼠并不向别的老鼠学习,每只老鼠都得自己在具体情境里,从试验错误的过程中,得到个别的经验。它们并不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学习是依靠记忆能力,经过反复磨炼,改造自身那些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适应新方法的过程,就是要打破个人的今昔之隔。
B.人类的学习过程和小白老鼠走迷宫本质上是一样的,人凭借记忆打破今昔之隔,从而学得一套新的生理反应,找到新捷径,养成新习惯。
C.人类的学习有别于动物,依靠“词”的帮助,通过时间的选择累积,可以从个别的、片刻的情境中获得普遍的、对于未来的认知。
D.人类的学习就是累积自己的、别人的乃至社会共同的“过去”,沟通个人和社会的今昔,是“当前”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普遍的概念,从而从过去走到当前,从当前走到今后,在和时间的接触中,克服阻隔,延续历史。
B.人类依靠独特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发展了学习的能力,保留且互相传递了过去的累积,形成了共同经验,这构成人类文化赖以维持的基础。
C.动物的学习简单地依靠本能,在具体情境里不断“试错”,得到的仅是片刻的、个别的经验,不能实现累积,不能相互传递。
D.我们必须不断发展记忆,累积个人和群体的经验,以此形成文化,这样才能维持人类的生存,促进社会的发展,享受当前的生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时间上的阻隔包含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人靠记忆留住过去,打破时间阻隔;而其他动物因为不存在时间阻隔问题,所以只存在简单记忆。
B.每个人的“当前”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也包括民族“过去”的投影。认识这一点,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认识我们的时代。
C.传统经典源于我们民族的共同经验,我们学习传统经典,可以在社会的世代之间构筑桥梁,实现文化的传承。
D.社会共同经验的累积就是文化,人类当前的文化是靠记忆保留下来的历史累积。“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说的也是历史的文化价值。
2023-08-20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4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常用夸张的手法来描写乐声,比如苏轼《赤壁赋》“_______________”来表现洞箫声的悲凉幽怨。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写出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登上半山腰时的所见所闻,充满了奇幻色彩。
(3)在古代诗词中,文人墨客经常用“浊酒”这一意象来抒情或者表达志趣,如“_________________ ”。
(4)荀子《劝学》中“ _________________”两句谈“学习”的重要性,即整日思考都比不上片刻的学习的效果好。
(5)《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8-16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台戏

闫秀丽

真没劲!

张涛站在戏台上,脑海里冒出满仓的脸,嘴里叨咕了一句,排着腰来回走着,看着自己忽长忽短的身影。他想起小时候,九叔他们在这个戏台上唱戏的情景,他坐在戏台下,看得津津有味。如今他们都老了,自己也不再年轻了。

张涛咧了咧嘴。十多年前回来的时候,他开着一辆桑塔纳,村里人都围过来,看着他从车上往下搬东西,满眼都是羡慕,前呼后拥地跟进屋来,爹娘脸上的褶子都笑开了花。如今爹娘都老了,他每天忙忙碌碌的,很少回老家,都是爹娘去城里住一段时间再回来。前一段工作上的事很多,每天加班,现在终于忙完了,便休假回老家看看爹娘。

张涛忽然听到门口有人叽叽咕咕地说话,他不想动弹,只是躺在炕上。是娘,和来人说话。“这都几点了还在睡?”

“打回来也不咋爱说话,喝了点儿酒就睡。对了,满仓你过来有事?”

满仓?张涛听到这里,激灵一下就醒了,似乎有一种久远而又熟悉的呼唤,让他的心里“咯噔”地震了一下。

小时候张涛和满仓是光着屁股一起长大的,但是俩人一个不服一个,曾经在上学的时候因为争当班长,两个人一个星期没说一句话。

满仓是九叔的儿子。

九叔的戏唱得好,胡弦拉得更好,满仓耳濡目染也学会了唱戏,他爹在台上唱,满仓在台下小声地哼,竟也哼得像模像样。

满仓上了台,虽然只是饰演家丁甲或是小二乙,但他依然在台上摇头晃脑、颠来跑去玩得不亦乐乎,台下的人笑得震天响,把一个萧条的冬季撩拨得生机盎然。张涛心里很是羡慕,也想上台,却因为没有“艺术细胞”,而被拒之于台下。

张涛上不去戏台,看满仓在台上撒欢儿,对着台下的他挑眉挤眼,心里便有些气。再唱戏的时候,他宁可自己在家待着无聊,也不去凑那个热闹。

后来高考,张涛考上大学,满仓落了榜。满仓拍了拍张涛的肩膀说:“你在外好好工作,我在家建设家乡。”张涛没说什么,只是笑笑。他觉得满仓很可笑。

这次回来,张涛去找满仓,他家人却说满仓去了大棚,张涛悻悻而归。前几年就听爹说,满仓的大棚蘑菇销量一直很好,后来又带着村里人大片种植蘑菇,几年的工夫,便形成了一个产业基地,全村人都视满仓为村里的“能人”。就为这,张涛心里酸溜溜的不是滋味。要知道,原来在村里人的眼中,张涛才是村里的“能人”。大学毕业后,他进了局机关工作,没几年就当上了科长,这在村里可是了不得的大事。而满仓只能在家侍弄那些地,和他根本没有可比性。这让张涛的心里很满足。

闲暇时给爹娘打电话,爹娘嘴里翻来覆去地说着满仓的事,这让张涛的心里莫名地有了失落感,觉得满仓在村里的名望超过了自己。

娘留满仓吃饭,满仓也不推脱,盘腿上了炕。三杯酒之后,张涛说,村里太过于冷清,连个人影都看不到。

满仓便笑,说:“都在忙,哪像你,可以休假享清福。”

“大冬天的有啥可忙的,不猫冬啊?”张涛心里便有了一丝得意。“猫冬?老皇历了,早就翻篇喽,越是到这个季节越是忙。”“戏也不唱了?我还想回来听你吼两嗓子呢。”“哪有闲工夫啊,再说谁还去看?家家都有大电视,谁还听咱们唱?”

“我就想回来听你再唱两段,听着心里就是、就是……”就是什么张涛没有说出来,问满仓,“闲下来能不能组织人再唱一场戏?”

“你就那么想听?”

“想听。”

“为啥?”

“变化太快。说出来不怕你笑话,回来时我差点儿没找到回家的路。那些老房子没了,路变了,人也生疏了,以前回村都是熟面孔,都在门口蹲着闲聊,现在却看不到人。要不是村里那个大戏台,我还以为我走错了地方。人少,感觉这心里有点儿……空得慌。”

“你说得对。咱们村变化这么大,那些在外面的人,回来怕是找不到自家了。”

“就是,腰包鼓了,这可不能空。”张涛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说,“这叫精神富裕。”

满仓盯着张涛,盯了好一阵才说:“到底是在城里工作的干部,看问题看得深。”接着,满仓又说,“你说得太对了,虽然我们生活富裕了,但精神不能贫瘠。”

“那,组织人再唱一场戏?”张涛问。

满仓说:“怎么要和我唱对台戏啊?你从小都不会唱,能唱过我?”

“不信咱们就试试,不会唱我还不会号啊。”张涛看着满仓。

“你去城里工作,我在老家改变咱们的家乡,这可是当初我们俩说的话。”

“好,再来一场对台戏?”

“这叫琴瑟和鸣。”

晚上,大戏台前站满了人,随着一阵锣鼓声响起,满仓和张涛粉墨登场,在台上龙行虎步,有板有眼地唱起了《将相和》。

灯光掩映中,台下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两个人对视一眼,一抖身上的袍袖,被弦音托起的唱腔像月光一样,溢满这个小小的村庄。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2第23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将张涛当下的失落与十多年前返乡时的自得对比,有设置悬念和暗示矛盾冲突的作用。
B.满仓忽然来访,张涛心里“咯噔”一震,在后文爹娘电话中经常絮说满仓的情节中交代了原因。
C.小说运用第三人称来叙事写人,可以不受时空的束缚,能够客观地对所写人物和事件做出评论。
D.小说结尾运用夸张手法描写两人唱腔的感染力,意蕴深刻,耐人寻味,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2.小说是如何塑造张涛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以“对台戏”为标题,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3-08-13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首先,《论语》是知识体系。《论语》包含丰富的、密集的、精练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文化含量非常高。举例来说,一本《论语》近五百则,约一万六千字,包含几百个成语和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内含大量的人生智慧。

没有读过《论语》的孩子与读《论语》一年的孩子相比差距有多大,不需要用考试来证明。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山上走,走得有点吃力,才有提升。每一步都走得很轻松,一定是在往山下走。

其次,《论语》是价值体系。《论语》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社会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样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价值体系就是教会孩子做价值判断,比知识体系更重要。

如果把单纯地增长知识误解为提高素质,把技能教育误解为素质教育,那就大错特错了。会弹钢琴,会写书法,会跳舞,会表演,就是素质高吗?不是。把孩子累坏了,素质也没有提高。因为素质不是技能,不是知识性的考分,而是价值判断力。懂得判断是非,能够做价值方面的选择,才是真正的素质高。

《论语》还是文化体系。读《论语》可以让人成为一个好人,《论语》弘扬的是中国文化。一个民族的教育,一定要让这个民族的孩子有民族文化认同感,然后才会有民族凝聚力。中国幅员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物产资源相差极大,为什么能够保持长久的统一?这就是文化凝聚的力量。文明,才是一个民族强大的根本。

(摘编自鲍鹏山《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材料二: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宣扬“仁”,能学仁、守仁、成仁则是志士,则为君子。在常人眼中,君子的思想觉悟是远高于俗人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他们的高大形象屹立于山巅熠熠生辉,凡夫俗子如何才能做到呢?《礼记·大学》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发展之路,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孔子推崇仁爱、培养君子的教育思想。

首先,要做好自己,从身边事做起。仁道宽广,不易把握,若能从浅近处体会、着手,就比较容易收效。“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者爱人,其逻辑起点在于自然的人伦之情。“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孟子后来将其发展为具体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然后,推己及人,才能影响他人。一个德行高尚的人必然自带光芒,“德不孤,必有邻”。而一个仁爱的人,还应是一个以博施济众为己任的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选自《诸子智慧》,有删改)

材料三:

先秦时期,御——驾车是一种重要的技能。赵襄子跟驾车高手王子期学驾车。学成后与王子期比赛,可是他换了好几匹马都依然比不过王子期。于是赵襄子怀疑王子期没有倾力教他。王子期不慌不忙地解释说,该教的都教了,你的问题在于没有正确使用这些技巧。王子期所言指的是赵襄子在驾车过程中被输赢的杂念占据内心,以至于忽略了人、车、马三者的协调,而这一点恰是驾车最关键最需要用心揣摩体悟的因素,所以他无论换多少匹骏马,都赢不了王子期。生活中许多人也常犯赵襄子这样的错误。在做一件事之前不是思考如何把事情做好,而是首先考虑这件事对自己有什么影响、是否带来利益。假如确定能带来利益,又会想利益有多大,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自己的生活……当诸如此类外在的顾虑充斥内心时,我们又有多少心思去做事情?不能专注于事情本身,又怎么可能取得做事的成效?

“庆封走越”也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深思的寓言故事。齐国庆封在自己的国家遇到麻烦,要到其他诸侯国避难。本来晋国离齐国比较近,逃难较为便利,但是庆封却选了距齐国较远的越国。他的理由是越远越安全。他的族人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症结:改变你不安分、总想制造混乱的心思,到晋国就可以获得安全。不改变你的心,即使跑到遥远的越国,危险一样存在。这就像现在社会上动辄跳槽的年轻人,当工作不顺心,出现问题时,总喜欢从外部找原因,以为换个单位就可以一切顺利,万事大吉。实际上,不从思想、能力上提升自己,无论到哪里问题都依然存在,因为自身才是问题的根源。这一根源不消除,问题永远存在。

(选自《韩非子寓言故事赏析》,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包含大量的人生智慧,所以学习《论语》可以获取人生智慧。
B.一个民族的孩子有民族文化认同感,才能使这个民族具有凝聚力。
C.在常人看来,君子的思想觉悟是远高于俗人的,是凡夫俗子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自我发展才有可能达到的。
D.《论语》文化含量非常高,学习效果的优劣需要通过考试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素质不仅是单纯的技能与知识性考分,更是价值判断力。
B.如果能从做好自己、入孝出悌等方面入手,更容易接近志士君子的标准。
C.做一件事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应考虑这件事对自己可能产生的影响。
D.材料三中的韩非子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从自身找问题,就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3.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4.先秦诸子思想共本同源,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在不同之中又有相同之处。请分析儒家“君子务本”思想在韩非子寓言故事中的体现。
2023-08-13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7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里提到“____________”,这句话来源于《诗经·大雅荡》中的语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2)苏轼在《和陶咏荆轲》中认为“荆轲不足说”,其父苏洵在《六国论》中也对荆轲的行为进行了严厉地批评:“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提到秦始皇对六国人民进行了残酷的搜刮,而挥霍起来又毫不珍惜,以至于“__________”被丢弃得到处都是。
(4)曾皙的理想是暮春时节,穿着春服,带着几个人,“__________________”。
2023-08-09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文本二: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问: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八年二月,复拜相,安石承命,即倍道来。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上益厌之,罢相。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曰文。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B.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C.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D.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者,指研究儒家学术的人,后泛指一般读书人。我国古代读书人推崇“儒者风范”。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或泛指官吏。中国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风俗,指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在古代,风俗多与法度相悖,立法度须变风俗。
D.太傅,中国古代职官,“三公”之一。始于西周,东汉后各朝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王安石先阐明给司马光回信的原因和目的。既直陈二人分歧所在,也向司马光解释了为什么上次简短回复而这次“具道所以”。
B.文本一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责难进行了辩驳。他先立后破,认为在名实相符这个前提下,司马光对他的种种指责都是没有根据的。
C.文本二中,面对国内严重旱灾,王安石认为这些都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应以治理人事应对,皇帝对此表示赞同,并说自己也正为人事而忧虑。
D.文本二中,王安石两度为相,两度被免。第一次被免,与变法招怨、被人诋毁有关;第二次被免,与自己心境变化、皇帝不再信任他有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2)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上益厌之,罢相。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骊山作

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注]①周鼎:指周代传国的九鼎。②刘项:即刘邦和项羽。③黔首:秦代对百姓的称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周鼎”代表国家政权。第一句是用借代手法指出秦始皇统一了天下。
B.颈联的“黔首”与“独夫”形成对照,讽刺了秦始皇推行愚民政策反令自己被囚困。
C.尾联引述一牧童为寻羊而将秦始皇陵墓中的殉葬品烧毁的传说,更增添讽刺的意味。
D.本诗与《阿房宫赋》创作意图相似,都是劝谕秦始皇关爱百姓,以免引起人民反抗。
2.对于颔联的理解,有人认为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让天下百姓都变得贫穷了;也有人认为此联主语应为刘邦、项羽,他们“辛勤地”推翻秦朝统治,而其身份不过是“道旁穷百姓” ……你认为哪一种理解更符合作者本意?请结合本诗或《阿房宫赋》有关内容简要分析。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苏 轼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①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当地曾发生严重春旱,他前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写了一组《浣溪沙》,这是第三首。②络丝娘:指缫丝的女子。③垂白:老人。④捋青捣麨软饥肠:把没有成熟的青麦炒干后捣成粉末充饥。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描写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和人的活动,既充满田园情趣,又富有生活气息。
B.上阕综合运用视觉、嗅觉和听觉描写,把雨后农村的景象写得有声有色有味。
C.下阕描写了谢雨途中遇到的一位农村老人,这位老人因久旱逢雨而喜悦醉酒。
D.这首词对农村风物人情的细致描写,隐藏着作者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
2.对比上阕和下阕,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不同?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023-03-04更新 | 262次组卷 | 16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湟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