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606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书》曰:“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然则谓人不己若者,抑实有不己若者在也。太宗曰:“炀帝文辞奥博,是尧舜,非桀纣,行事何其相反?”魏征曰:“恃其隽才,骄矜自困,以至覆亡。”然则炀帝之奥博,固有高出于群臣之上者,不已若,诚不若己矣,而人言又恶足以警之哉?

夫人主之怙过也,有以高居自逸而拒谏者矣,有以凭势凌人而拒谏者矣。然忠直之士,卓然不挠,虽斥窜诛夷而不恤以言黜,而暴君不能夺其理,则身虽诎而道固伸也。且恃位而骄,恃威而横,浮气外张而中藏恶缩,迨乎虚骄稍息,追忆前非,固将曰:是吾所不知不能,而终不可诬者也。则谏者之言,或悔而见用矣。

夫人主之多闻广识而给于辩者,知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则言者不惮其威,而惮其小有才之辩慧。言之大,则以为夸也;言之切,则以为隘也;察情审理,拟议穷年,而彼已一览而见谓无余;引古证今,依类长言,而时或旁征之有误。则自非明烛天日,断若雷霆者。恒惴惴焉恐言出而反为所折,抱忠而前、括囊而退者,十且八九矣。且夫尧舜之是,彼且是之矣,吾恶得以尧舜进之;桀纣之非,彼且非之矣,吾恶得以桀纣戒之。彼固曰:使我而为人臣,以称说干人主,吾之琅琅凿凿以敷陈者,更辩于此也。彼诚不我若,而爱我若父责我若子,为笑而已矣。天下虽大,贤人君子虽众,谁肯以强智多闻见屈于我,而不扪舌以自免于辱乎?故人不己若,危亡之媒也;谓人不己若,而其危亡必矣。

呜呼!岂徒人主哉?士而贤智多闻当世固出其下,则欲以取择善之益也难矣。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颜子之所以大也。虽然,人知其能与多矣,问之虽勤,且欲告而中讷,则问为虚设,而只益其骄;惟若无若虚之情发于不容已,而问必以诚,然后人相忘于寡与不能,以昌言而不怯。

(取材于王夫之《读通鉴论》)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斥窜诛夷而不恤以言黜            斥窜:斥退放逐
B.浮气外张而中藏恶缩                  恶缩:羞惭畏缩
C.括囊而退者                                 括囊:闭口不言
D.以昌言而不怯                              昌言:言辞浮夸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恃位而骄                         八九矣
B.或悔而用矣                      而彼已一览而谓无余
C.使我为人臣                    为笑已矣
D.谁肯强智多闻见屈于我   能问于不能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人言又恶足以警之哉
但人言可畏不也是值得警惕的事吗
B.迨乎虚骄稍息
等到虚浮骄矜之气渐渐消失
C.察情审理,拟议穷年
观察审度情理,斟酌措辞很长时间
D.吾之琅琅凿凿以敷陈者
我声音洪亮、言辞肯定地详尽陈述的样子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炀帝明白尧舜的治国之道是正确的,但自己却不据此行事。
B.忠直的臣子不会畏惧威势,暴君也无法阻止他们进言劝谏。
C.君主认识到自己不知不能,才会反思忏悔对进谏者的诬陷。
D.像颜渊这样的大贤,通常是很难听到对自己有益的建议的。
5.本文第三段末说“人不已若,危亡之媒也;谓人不已若,而其危亡必矣”,意思是“别人都不如自己,可能会导致危亡;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一定会导致危亡”。请结合本段,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2024-05-23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二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山外青山

“过了集宁,就隐隐望见了一条从东北向西南伸展的山脉,这就是古代的阴山,现在的大青山。”1961年,历史学家翦伯赞在内蒙古考察之后,在文章中写到了这座“群鹰搏击,万马奔腾”的塞外名山。

踞于北纬40°线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交会处的大青山,是一道分开南北的天然屏障。关于这道屏障的重要性,能够罗列出许多资料性、概念性的定义:中国重要的地理分水岭,北方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分界线,农牧业经济形态的自然分界线,草原文化的摇篮,众多游牧民族的融汇地,边塞文化的地标……

然而,事实上,我对这座山一无所知。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这座山呢,这座山像是一直伫立在历史中,而不是现实中。长期置身于中国几千年宏大历史叙事之中的大青山,更像是一个边塞美学意象,无处不在的繁杂历史固化着人们对山的感受。重重叠叠的历史之下,如何才能看见一座山的自然形貌,体会山自身的生机和情感呢?七月,我从呼和浩特出发,由大青山南麓到北麓,从武川深入到山中,探访了一个叫榆树店的古老村庄。

一路上,不仅仅是山本身,更多的是人与山古老深刻的依存关系让我感受颇深。

1575年,富有远见卓识的阿拉坦汗在大青山脚下的敕勒川上建起了“库库和屯”,常年游牧的人们从此逐渐定居下来。“库库和屯”即“呼和浩特”,是蒙古语音译,意思是“青色的城”。用颜色来命名一座城,只有生长在天地之间的民族才有这样长在身体里的诗意。轻轻念着这个名字,磅礴的草原文化意象和流动的自然气息瞬间被激活,大地和天空直接进入一个人的心。城里的建筑在岁月中会发生诸多变化,但名字中那些诗意的东西却会保存延续下去。“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仅仅用了27个字,就几乎成了草原美学的至境,敕勒川也因此被人们赋予了文化上的意义和价值。许多人来这座城寻找敕勒川,他们寻找的是一种诗学意象和文学想象:青色的草原,青色的天空,青色的高山,还有青草一般生长的牛羊和人们。人会离去,时代会结束,但美不朽,美造就的语言不朽。

告别呼和浩特,我们来到了山北麓的武川。立刻感觉温度低了下来。这是一个凉爽安静的小城,街道很干净,街面上到处是莜面馆子,不用走进去,就感觉莜面的味道满街流淌。武川是著名的莜面之乡,也是世界燕麦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中国的“燕麦故乡”。燕麦一般生长在山区冷凉旱地,《本草纲目》记载,“燕雀所食,故名”。在武川这样的高寒干旱地带,大风吹着,大雪落着,如果没有燕麦,那些燕雀,那些燕雀一样的人们,如何存活下去呢?莜麦、燕麦不怕冷,不怕旱,也不怕土质的贫瘠,它们是武川的一部分,带着坚不可摧的力量,带着血肉温度,在空寂无人的荒凉空间里呼吸,蓄力,生长,与武川的人们相依为命。

农作物是被驯化的自然,也是完成的自然,它们的美,是天地大美,是农民们自己作的一幅巨大抽象画。这些美,让这荒凉的苦寒之地,有了颜色,有了温暖,有了生命的依恋。农作物开花的时候,整个武川都是热闹的、鲜艳的。金黄色的菜籽花铺展成一张金色的大地毯:胡麻籽开着活泼的小蓝花,像是天空的影子、蓝色的湖泊;还有荞麦花在风里摇动着身姿,大片大片的白如细雪一样。荒寒与鲜艳,在其他地方无法共存的特质,在武川,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农作物的花朵开得盛,人的心就多了期待,多了盼望。

来到榆树店村,我站在一棵老榆树跟前。老榆树的正面,有一张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特制的“身份证”,上书:树龄840年。国家一级古树,编号15012500007。比起两百多公里长、几十公里宽的大青山,一棵深山缝隙中的树太微小了,简直是微不足道。但是,这棵老榆树不一样。这是一棵被火焚烧过的树。树的主干基本被烧毁了,空洞一样的身体里,浇灌着满满的水泥。如果不是用水泥这样坚硬的东西来固定,也许仅仅是一阵风,老榆树的身体就会化为齑粉。老榆树四处延伸的枝干现在都用一根根长而结实的钢架支撑着,外围也用围墙围了起来。这样一棵被损毁得不成样子的老榆树,居然生出那么多的枝干、那么多的绿叶、在空中张开庞大的绿色树冠。有一截长长的枝干已经完全干枯、低低地探向大地,像是已经没有力气再支撑自己的身体。但向着天空的一面,依然长着那么多细嫩的枝子,绿色的树叶,一片一片,在风中欢快地拍着小手。

我抬头看向远处,无数云朵,一次又一次,从山后涌起、消失。那是千万年前的云朵,它们让人看到未来会如何消失。这世间总还是有一些永恒的事物,这让我拥有了某种信心。老榆树的存在,足以安稳和维护住一些古老的秩序,古老的人心。我跨越了那么远的距离,从大青山的一侧到达另一侧,然后站在一棵树面前。就是这样一棵树,这大青山里最微小的事物,却如此牢固,支撑起我对整个大青山甚至整个人世的感觉。

(取材于刘惠春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磅礴的草原文化意象             磅礴:气势盛大
B.就几乎成了草原美学的至境   至境:最高境界
C.农作物是被驯化的自然          驯化:使之顺从
D.整个武川都是热闹            热闹:充满生机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用翦伯赞的话,交代了大青山的地理位置。
B.第六段描写农作物开花的景象,旨在表明武川土地并不贫瘠。
C.第七段中写老榆树“身份证”的详细信息,突出了其独特地位。
D.本文文笔优美,意蕴深厚,有浓厚的哲理意味,十分耐人寻味。
3.请简要分析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
4.作者在第三段提到“人与山古老深刻的依存关系”。请结合文章,分析这种关系包含哪些内容。
2024-05-18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二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3 . 语言基础运用。

①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海报采用中国传统水墨画风格绘制,寥寥几笔,一个潇洒写意的艺术造型跃然纸上。②远观,它既像是一座松柏盆景,又像是北京天坛的祈年殿。③仔细看,画面中藏着意味深长的细节:盆景底座的设计融入了电影胶片的元素,盆内的土壤仿佛巍峨起伏的群山,两侧生长出的枝丫形如迎客松,而迎风舞动的松针则被描画成北影节的标志——风车。④在中国人眼中,松柏四季常青,象征着万古不变的生机,天坛寄托着对丰年的愿望,亦是文明的灯塔。⑤二者融为一体,传递了北影节“天人合一,美美与共”的价值理念,表达了对北影节“万年长青,生生不息”的美好祝福,期盼世界友人齐聚北影节,“光影互鉴,同道相益”。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中的成语“跃然纸上”使用不恰当。
B.②句中的“它”指代的对象是“艺术造型”。
C.③句中的“而”如果删掉,表达会更简洁。
D.④句中的“常青”与⑤句中的“长青”应互换。

(2)不改变原意,对⑤句画横线的部分进行改写,使之与⑤句的前半部分结构基本一致。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024-05-16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二语文试卷

4 .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一回中,作者自题一绝句: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1)“荒唐言”指离奇、不真实的内容。请结合原著,举一例说明。
(2)“辛酸泪”点明此书是一部悲剧作品。有学者解说悲剧的原因:“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请结合原著,各举一例说明。
(3)“其中味”是作者在作品中寄托的精神追求和情感体验。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原著简要概括。
2024-05-16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二语文试卷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5 .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

(1)广袤的祖国大地上四时皆有美景。柳永于自古繁华的三吴都会吟咏“_________,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望海潮》)。姚鼐在雪后初晴的泰山之巅遥望“________,明烛天南”(《登泰山记》),妙手写下的辞章与风景相得益彰。

(2)青年贵在创新,要有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________”那样锐意改革的坚定态度;创新也要筑牢基础,如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固本培元,才能根深叶茂。

(3)屈原《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激励我们在前进道路上始终保有一往无前的热忱和勇于担当、舍我其谁的责任感。

2024-05-16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二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滕王阁春日晚眺

曹 松

凌春帝子阁,偶眺日移西。

浪势平花坞,帆阴上柳堤。

凝岚藏宿翼,叠鼓碎归蹄。

只此长吟咏,因高思不迷。

滕王阁春日晚眺

潘兴嗣

重叠西屏对面开,巍城穹阁信雄哉。

眼中孤鹜云边没,望里长江槛外来。

蛱蝶图成春未晚,柘枝[1]筵动客多才。

休论今古兴亡事,时倒金樽醉一回。

注释:【1】柘枝:舞蹈名。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诗“凌春”两句点明季节、时间、地点、事件,呼应诗题。
B.曹诗“只此”一句写诗人陶醉于眼前美景,反复吟诵咏叹。
C.潘诗“蛱蝶”两句写宾客欢聚一堂,在滕王阁上举行雅集。
D.潘诗“时倒”一句写诗人感伤滕王阁繁盛不再,借酒消愁。
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曹诗用比喻、对比、夸张等手法描写阁前近景,刻画细致入微。
B.潘诗用远近结合的描写手法,多角度展现了滕王阁的建筑美。
C.两首诗都以议论抒情结尾,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点明了主旨。
D.两首诗都是律诗,对仗工整,句句押韵,有谨严和谐的韵律美。
3.两首诗同样描写了“春日晚眺”之景,风格却不同,曹诗深幽,潘诗清隽。请分别结合曹诗中的“凝岚藏宿翼,叠鼓碎归蹄”和潘诗中的“眼中孤鹜云边没,望里长江槛外来”,简要赏析其风格是如何体现的。
2024-05-16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二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4331日,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落下帷幕。本届时装周中,“新中式”设计格外亮眼,在礼服、日常装、职业装、运动服等诸多品类中都能看到“新中式”元素。香云纱、宋锦等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面料成为“新中式”服装设计师热捧的对象。香云纱是一种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因穿着走路会发出“沙沙”的响声,所以最初叫“响云纱”,谐音为“香云纱”。据说,香云纱制造工艺的灵感来自于珠三角地区渔民的生活经历。一千多年前,为使渔网变得坚硬耐用,渔民会用薯莨汁浸泡渔网。操作过程中,身上的衣服难免染上薯莨汁,下河撒网时染了汁的衣服又会沾满河泥。久而久之,渔民发现这样的衣服会发出黑亮的光泽,而且越穿越柔韧。后来人们根据这个程制造出了香云纱。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香云纱染整工艺极为繁复,包括坯绸准备、浸莨水、晒莨、封莨水、过河泥、摊雾、卷绸等十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十分复杂。浸莨水需先将绸匹置于高浓度的莨水中浸泡半天,其间要用手不断翻动。随后淋洒、涂扫薯莨液6次,再将绸匹置于封槽中用莨水浸泡20次,其间还需将绸匹放在45℃50℃的莨水中煮练两次。过河泥时,工匠们将灰黑色的纯净河泥搅成糊状,薄敷于经莨水多次浸泡的绸面,让薯莨中的单宁与河泥中的铁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将绸面染成黑褐色。这一操作需在夜间进行,并于天亮前完成,以免因阳光照射,颜色透到绸匹底面。香云纱的制作充分体现了传统手工艺者沉得下心、吃得了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广东顺德是香云纱的发源地之一。顺德附近山麓上随处可见制造香云纱的重要原料——薯莨。这里的薯莨胶质和单宁酸含量丰富,更易着色。珠江水系的大小河流,流至顺德时流速变缓,河里的泥沙逐层沉积,为制造香云纱提供了细腻无沙的河泥。香云纱晾晒需要开阔的草场,顺德的河岸平坦肥沃,适合大面积种植青草,为晒莨提供了合适的场地。2009年,顺德在传统香云纱制造场地建起了香云纱产业园,人们可以在这里真实体验香云纱制造的全流程,真切感受中国人敬天爱物、择物而生的智慧。

近年来,纪录片《香云纱》、综艺节目《传承进行时》等,让传统面料香云纱走进大众视野。网络媒体上爆火的“新中式”服装穿搭视频,吸引大批年轻人关注、了解、热爱香云纱,带动了香云纱消费热潮。

(取材于曹秀娟、陈薇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提起中式服装,人们常常会想到立领、对襟、盘扣等设计,棉、麻、丝等面料,提花、扎染、刺绣等工艺……这些经典元素,共同成就了中式服装的典雅端庄。如今受欢迎的“新中式”服装,保留了传统中式服装的大体形制和诸多元素,结合当代审美和着装习惯进行了改良。比如,对马面裙面料组织和压褶工艺进行调整,使其便于穿搭;对旗袍的腰线和下摆做宽松处理,方便日常穿着。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穿着“新中式”服装上班、逛街、游览。传统服装通勤化设计的理念,增加了“新中式”服装在普通人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推进了“新中式”服装的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化地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新中式”的火爆与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周边,汉服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消费者提供新式汉服租赁、化妆造型、跟拍摄像等全套服务。河南洛阳应天门遗址博物馆打造演艺剧目《唐宫乐宴》,观众可以换上汉服体验诗、乐、茶、礼等传统文化,甚至还能参与剧目演出。这些活动设计使“新中式”服装迅速流行起来,吸引了大量游客,拉动了洛阳旅游业的发展。文旅工作者们在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场景创新上下功夫,极大拓宽了“新中式”服装的市场空间,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体验。

从生产端看“新中式”服装等国潮产品的不断涌现,离不开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的协作。齐全的产业链、密切的分工协作和强大的创新能力,使生产厂商和供应商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在短时间内促成时尚潮流。以龙年春节马面裙走红为例,从设计、生产制造到衍生周边完备的产业链,让传统服装企业不仅可以对时尚风向、市场喜好迅速作出反应,也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定制的需求。

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数据统计,2023年“新中式”服饰市场规模达10亿元级别。中国服饰行业发展趋势报告显示,“新中式”穿搭将成为潮流趋势之一,马面裙、香云纱衬衫等将迎来销量爆增。20241月,互联网销售平台上“新中式”服装的搜索量环比增长了近6倍。“新中式”浪潮的兴起,是传统文化审美回归的体现,是经济发展和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增强最有力的证明之一。

(取材于何娟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催生了香云纱消费的热潮。
B.传统香云纱染整技艺中用来染色的染料是纯天然的。
C.香云纱首批制造者是一千多年前珠三角地区的渔民。
D.香云纱因染整工艺繁复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香云纱染整工艺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绸匹经过莨水的浸泡能变得更加有韧性。
B.浸莨水工艺对莨水的浓度和温度有要求。
C.莨水中的单宁是香云纱染色的重要成分。
D.浸莨水后的绸匹要避光才能染成黑褐色。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东顺德的自然环境为香云纱的制造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
B.人们可以在顺德香云纱产业园体验香云纱制造的每道工序。
C.许多游客到洛阳旅游是为了访遗址、穿汉服,感受传统文化。
D.据预测,“新中式”服装将成为2024年人们最喜欢穿的服装。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不属于从香云纱文化中体会到的精神内涵的一项是(       
A.吃苦耐劳B.物竞天择C.创新精神D.文化自信
5.要发展千层底布鞋、紫砂壶、景泰蓝等传统手工艺产品相关产业,拉动地方经济,可以从以上两则材料中获得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
2024-05-16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二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旦档电影的火爆,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电影业蓬勃发展的表现。总体上看,元旦档电影供给充足,类型丰富,短短3天的假期内有13部电影上映,不少都是贴近现实的话题之作,满足了不同群体的观影需求。在题材的拓展之外,宣发营销的创意、电影类型和艺术构思上的创新,都为元旦档电影贡献了不少令观众 A 的看点。在娱乐选择越发多元化的时代,大众越来越注重娱乐消费的参与感和沉浸感,社交越来越成为观众观影的普遍诉求。

当然,能够长久吸引观众的永远是电影自身的品质。今年的多部元旦档电影,在内容、类型、叙事等方面都令观众 B 。《年会不能停!》以一个工厂钳工被阴差阳错调入集团总部意外成为金领的荒诞故事,对当下的职场陋习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引导观众在伴着泪花的笑声中审视现实、反思人性、重燃理想。电影《金手指》《潜行》堪称近年港产电影的积极探索。①《金手指》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香港的社会变迁乃至经济变革,②刷新了观众对港片的认知。③《潜行》在警匪卧底题材的框架中融入了网络犯罪,④线下的围追堵截与线上的暗网攻防交替展开,⑤带给观众强烈的新奇感和刺激感。

当然,元旦档电影也暴露出电影发展中的一些不足,故事创作的短板依然是突出问题。缺乏好故事的支撑,再有创意的营销手段也只能制造短暂的热度,观众的失望必然带来口碑的下滑。电影品质和营销运作的 C ,仍是中国电影当前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1.请在文中横线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24-05-14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泛知识类短视频深受青睐,公众有需求、行业有空间,发展前景不错。然而,有媒体此前推出的一项调查显示,“伪科学泛滥”被认为是当前泛知识类短视频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打着科学外衣的短视频更加让人难以辨别。伪科学内容充斥短视频平台,不仅是对公众注意力资源的浪费,更可能。比如,当反诈、自救等严肃知识被异化为收割流量的工具,很可能导致公众在现实中贻误宝贵的求救时机。

杜绝此类短视频,企业既要通过建立科学完备的审核体系来“做减法”,又要通过加强对原创知识内容的保护等途径来“做加法”,进一步增加优质内容的呈现。同时,有必要为用户提供意见反馈渠道,,让伪科学无立足之地。此外,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督惩处力度,用切实有效的方式督促企业把好内容关、守好行业发展的生命线。当然,在享受短视频盛宴时,公众也要

1.下列选项与文中“做加法”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
B.“神舟十二号”的三名宇航员将按计划返回。
C.尽管没说,但盲人“看”透了他的心思。
D.每个爱国者的心中都有着一个大大的“中国”。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24-05-14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五校(省实、广雅、执信、二中、六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傍黑时分,人们已经爬过了两座大山,穿过一条狭长的山谷,来到靠近平原的丘陵地带。在山脚下的一个村子里,队伍休息了一阵,喝了老乡送来的开水,吃了干粮,换了向导,又继续前进。

天已大黑了,队伍在清冷的朦胧月色中继续疾行着——①走过绵延的山岗,走过冰冻的小河,走过起伏的沙丘……

“平原!平原!”“平原!我们到了平原!……”人们都仿佛第一次看见平原似的低声惊呼着。有几个确实从未到过平原的人则左瞻右顾,好奇地打量着这一望无际的广漠原野。

月亮隐没了,灰蒙蒙的天宇上,有几颗寒星在闪烁。已经是半夜时分。岩烽虽有马,却步行着,他总是把马让给因腿脚扭伤而行走困难的战士骑。

……

在朦胧的夜色中,已经望见高高的路基了。忽然,前面的人把头一扭,一个接一个地悄声传下话来:“原地卧倒——向后传!”那压低了的严肃、紧张的语调,使得苗虹、柳明惊慌起来。她俩大气不出地随着队伍一下子卧倒在冰冷的土地上。

天空中的闪闪寒星,大地上的模糊人影,黑黢黢的无边原野上,静悄悄躺着的雪亮铁轨,全使第一次过铁路的柳明和苗虹抑制不住地突突心跳着。卧倒了一会儿,仍不见动静,苗虹忍不住了,附在柳明耳边悄声说:“铁路上连个人影也没有,怎么还不赶快跑过去?趴在这凉地上等什么呀?”柳明用手捅了她一下,叫她不要出声。

就在这时,铁道上忽然亮起了四只有如野兽眼睛一般的大探照灯,射出炫人眼目的白光,从高高的路基上向两旁的野地里扫射过来——射得柳明、苗虹都赶紧低下头、闭上眼睛。接着,急促、尖利、震耳欲聋的轧轧响声,也从路基上由远而近地轰响过来。

不知是谁低呼了一句:“铁甲车!”柳明和苗虹惊奇地睁开眼睛——果然,两个全身虎皮似的涂着斑斓色彩的怪物,正在铁轨上缓缓地驰过来。③车头上那四只大灯,像饿兽搜寻食物般地转来转去,照得黑暗的原野一片惨白。

铁甲车好像发现了什么目标,那炫目的灯光忽然停在一片伏卧在地的战士身上不动了。柳明和苗虹的手互相紧紧握住——不知是因为内心的紧张和惊惧,还是彼此关切的深情……民运队的其他同志,此刻也感到了情况的紧张,屏住气息一动不动地趴在地上。当然,也有像高雍雅那样胆小的,不由自主地浑身微微颤抖……而前边距离他们不远的路基下面,八路军的战士们,却镇定地把枪口瞄准着敌人的铁甲车,仿佛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铁甲车还停在路轨上,车灯发出炽白的光还在不停地扫射着。从车身两边探出头来的机关枪,正虎视眈眈地对准了过路的人。

忘掉了严寒,人们没有咳嗽,没有一点声息

支队长岩烽伏在最前边靠近路基的土坎下,他的脑子里敏捷地闪动着、思考着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如果打起来呢……也许过不了路还得返回去……但无论如何一定要保证同志们的安全!”

敌人的铁甲车还在铁轨上往返巡逻着。这支奔赴平原去开辟根据地的队伍,忍受着刺骨的严寒,伏在冰冻的土地上,一动不动。

(节选自杨沫《芳菲之歌》)

文本二:

过了蒋家村,已经进了敌人的封锁区域。这里有汉奸维持会,离开敌人驻了兵的旧关又只有八里。我们的非战斗员很多,牲口也不少。我们的目的只在通过。为了尽可能地避免敌人的炮火,我们计划在天黑以后,在半夜的月亮出山以前,横过井平公路,通过桃水,同时横过正太路。

麻烦有两处:井平公路到正太路之间,有十五里路远,而且是敌人的坦克大炮便于活动的平地。如果我们过公路的时候被发觉,敌人可能从旧关和娘子关两地出兵,截断我们的归路和去路,在井平公路与正太路之间,夹攻我们。这是第一个可虑的麻烦。第二个麻烦是通过那七十米的桃水,虽然有桥,却是容易守,不容易过的。

但是我们的人都不惧怕。战士们是常常通过铁路的,非常的镇静,把艰险当成了家常。有一个十四岁的四川“小鬼”,参加红军已经六年了,经过了草地雪山的长征艰苦,他当然不怕。他是无线电台工人,为了不忘记他学得的电码,那天晚上,和平常一样,在小声的念诵:“的的的,达达。达达达,的的。”他的微小的声音,在这深更静夜里,很远都可以听到。他叫鲜才文,他的参加红军,是得到了母亲同意的。有一次,我问他:“你想家吗了?”“不想。”“你为什么参加红军?”“第一,为了救中国;第二,为了救自己。”第八路军里的“小鬼”是可爱的人物。他们大部分是做勤务员工作。他们一边做事,一边学习。今天的勤务,就是明天的干部。因为他们是在军队里长大的,能忍耐一切劳苦,也有无数战斗的经验,他们都很活泼而且很伶俐,都清楚地了解中国的现实和他们的义务。

(节选自周立波《娘子关前》)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的开头用简明的文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点明了抗日队伍是从山里开拔前往平原地区开展工作的,这样处理为后文内容描述张本。
B.文本一中有多处描写队伍在邻近铁路时卧倒在冰冷的地上的细节,使情节前后照应,结构更严谨,同时在这一部分放慢了叙事节奏,增加了紧张感。
C.文本一与茹志娟的《百合花》都是战争题材小说,两篇小说都没有描写硝烟弥漫的战斗场面,而是从一个侧面,以抒情的笔调来表现战争的一个方面。
D.文本二多次提到“井平公路”“正太路”等,客观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日寇用公路、铁路交通线分割我根据地的牢笼政策,写出了抗日斗争的艰难。
2.对文本一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三个“走过”构成排比句式,写出了抗日队伍征途的艰辛和行军的紧急。
B.句子②连用了四个“平原”,写出人们从山地走来,第一次看到平原后的新奇感。
C.句子③用比喻手法将大灯扫射说成“像饿兽搜寻食物”,表现了敌人的狡猾凶残。
D.句子④表现了铁甲车停在铁道上带来的危急感,也体现了抗日队伍严明的纪律性。
3.文本一有多处环境描写,请简析其作用。
4.抗战初期,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中国民主人士以及国际人士来共产党领导的边区多起来。他们看到边区的生活和八路军的精神风貌,一致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共产党、八路军。请结合这两则文本,分析他们确立认识的理由。
2024-05-14更新 | 77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五校(省实、广雅、执信、二中、六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