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237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中有不少关于节俗的描写,如第二十七回“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这里说的似乎是芒种节气的风俗,但从后文对芒种节风俗的描写来看,却是与江南地区的“花朝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花朝”与“月夕”相对映(“月夕”一般指八月十五,为中秋),当为中春,一般认为是二月十五。唐人有诗“长短一年相似夜,中秋未必胜中春”。柳宗元谪居柳州时曾写下“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的诗句,表达的是作者对中春时节百花凋尽而致赏花无处的凄凉之情。将二月十五即中春称为“花朝”,大约源于江南风俗。宋元时期的《事林广记》称“二月十五为花朝。《风土记》云言浙闽风俗,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为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之所常言”。

南宋的《梦梁录》也如此记载,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大约到明清时,这花朝节变成了二月十二日,江苏一带至今仍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风俗通史》也记载了吴中一带“二月十二日花朝,儿女裂彩绡,遍系花木树,日百花生日”。这些内容与《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的描写“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件。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相似。此外,花朝节还有扑蝶、戏蝶之类的活动,小说中也有宝钗执扇扑蝶的情节。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古代文献中的芒种节气“多言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那这个节气是否与“花神”有关呢?古人大抵认为“花神”就是春神,又叫青神。春神掌管春天的花木,所以到春末夏初开的荼蘼(醾)花期结束,便认为“花事”完结。宋人诗曰“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所以,如要饯花神,按常理推断的话应当是告别春天,即在春夏之交进行,拖到芒种节气似乎太晚了。而《红楼梦》关于芒种节的相关活动,不似作者的笔误,更像是作者有意为之,至于其中有何特殊寓意,尚待进一步考证。

(摘编自韩冬冰《阅读〈红楼梦〉》)

材料二:

曹雪芹似乎把花朝节要做的事,比如赏花、扑蝶等活动,都移到了芒种节气,虚构了一个芒种节。那么,他的用心又是什么呢?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花朝节是二月十二日,而那一天,恰恰是黛玉的生日。《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作者借袭人之口道出了这一点。那天是宝玉的生日,众人前来给宝玉拜寿,议论起各人的生日。有人说“二月没人”,袭人道:“二月十二是林姑娘,怎么没人?”袭人的这句话,交代了黛玉的生日是花朝节,而黛玉的前世正是“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由绛珠草修炼而成的绛珠仙子。

问题还不止于此。作者于潜在的叙事层面上交代了这一天是花朝节(黛玉生日),而在其表层叙述中这一天却是芒种节,细考下来芒种节又是男主人公贾宝玉的生日(详见周汝昌著《红楼梦新证》)。

可见,作者是把花朝节(黛玉生日)这天的风俗,拿到芒种节(宝玉生日)去写。这样的安排显然是作者在宝玉和黛玉故事构思上的综合考虑。如前所述,花朝节的“赏红”,不仅是赏花,更是爱花、惜花。而贾宝玉是“绛洞花主”,是“怡红公子”,是爱花、惜花的代表。把黛玉生日“花朝节”的“赏红”与宝玉生日“芒种节”的时令糅合在一起,正是通过民俗化的场景,艺术化地凸显了贾宝玉形象的角色地位及其与群芳的关系。

同时,第二十七回的“饯花会”,作者把原本是在花朝节那天迎接花神的习俗,写成了是芒种节花神即将退位的时候给她饯行。是否在强调“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这是否在暗示:林黛玉的生命已经快走到了尽头?

花朝节伤春、感怀的节俗内蕴被作者巧妙融入黛玉的形象塑造中,与她作为“花神”的身份融为一体。在这一回里,林黛玉泪眼对落花,伤心地吟唱《葬花吟》。作者苦心设计,既安排她的生日与花神相同,又借花神的退位,以及与民俗风情交融的生活场景,象征了林黛玉的生命历程。

(摘编自赵云芳《民俗学视野中的〈红楼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关于芒种节俗的描述与古代文献中“芒种节气”的内容有所不同。
B.文中引用柳宗元的诗句意在说明“花朝”是个因百花凋零而感伤的节日。
C.《风土记》和《风俗通史》中,都包含了对“花朝节”风俗的相关记载。
D.《葬花吟》中黛玉以花自喻,体现其个性的同时,具有强烈的隐喻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文献中多记载芒种节气农作物的抢收与播种相关内容。
B.《红楼梦》关于芒种节风俗的描写,其中寓意尚待进一步考证。
C.材料一结尾段作者借用宋人诗句,意在说明芒种时“花事”完结,饯花神似乎太晚了。
D.将庆祝百花生日与送别花神的仪式掺杂在一起,显然是不合常理的失误。
3.根据材料一,下列对“花朝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名中春节,一般认为时间是农历二月十二日早晨。
B.是流行在江南地区的与祭祀花神有关的节日。
C.“花朝”与“月夕”皆为节日,两两对映。
D.此时浙闽地区百花盛开,极适合出游赏玩。
4.《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提及了芒种节的哪些节俗活动?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概括。
5.曹雪芹“虚构了一个芒种节”,他的“用心”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今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记忆是人记住事物的一种能力,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不同时间发生的历史信息,存储下我们每天的动态以待需要的时候进行检索。从我们出生那一刻起,记忆就成了大脑固有的功能。总的来说,记忆包含了三个阶段:编码、储存和提取。你可以把大脑想象成一个具有三个功能区域的图书馆。“瞬时记忆”是大厅,即使并未刻意注意,但当你足够快地提取它时,会发现它仍在那里。由于瞬时记忆和视觉、听觉、味觉等紧密相关,因此又称“感觉记忆”。从外界接收的所有信息都聚集在这里等待下一步指示,有的记忆在这里待一会儿就离开了,有的记忆则被大脑看中留了下来,从而进入另外两个区域——“短时记忆”馆和“长时记忆”馆。现在我们先来了解被看中的信息是怎么留下来的。

你注意过图书馆藏书的书脊下方所贴的标签吗?可别小看了这个标签,有了它,熟悉图书馆的人就可以从琳琅满目的书中高效、准确地将目标定位,这就是编码的重要之处。类似地,大脑也会对将要储存的信息进行编码,给它们贴上独一无二的标签。不同的人看到同样的东西,会形成不同的编码,贴不同的标签。心理学家通常认为,编码的标签越接近语义,提取时就越有效,一个信息的编码方式越多,后期也就越容易提取。

完成了编码,信息就可以正式入驻大脑这个图书馆了。接着便进入记忆的第二阶段:储存。有的信息被送往“短时记忆”馆,有的信息被送往“长时记忆”馆。短时记忆是一种持续时间非常短的记忆形式,它是在感觉记忆的基础上,施加了注意成分所形成的。注意是人们留意一些东西的同时忽略另一些东西的能力,影响着我们分析感觉输入、编码加工输入的信息。

要学习短时记忆,有一个重要的概念一定不能错过,那就是“工作记忆”。工作记忆代表一种容量有限的、在短时间内保存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因此被喻为“思维的画板”。其内容可以源于感觉记忆的感觉输入,也可以从长时记忆中提取获得。工作记忆概念的出现是为了扩展短时记忆的概念,除了在较短时间内的记忆外,工作记忆还有非常重要的功能,那就是信息加工和认知操作。简单来说,工作记忆仿佛一座桥梁,连接了感觉记忆与长时记忆,负责前者的写入和后者的读取,以及信息编码的储存。工作记忆可以分为 4 个成分:中央执行系统、语音环路、视觉空间画板和情景缓冲区。中央执行系统就像团队的领头人,负责帮你将注意聚焦在相关信息上,同时协调语音环路、视觉空间画板和情景缓冲区这3个团队成员对信息进行整合。

你默读时头脑里会有声音吗?在语言记忆过程中,尤其是非母语的记忆过程中,我们常以声音的形式加工语音信息,默读时头脑里的声音就是语音环路在帮助我们提高短时记忆的一种表现形式。当然了,你会发现如果进行的是快速阅读,那么脑海里的声音就会因为跟不上眼睛的移动速度而逐渐消失,此时的阅读是直接从视觉到意义,跳过了语音环路。但是这种现象只能发生在我们熟悉文字内容的情况下,对于之前不了解的文字或非母语的阅读,语音环路是非常重要的。

视觉空间画板,顾名思义,就像一块画板,它能将所有的空间位置在大脑中展示出来。比如我让你回忆你在学校的座位,你的脑海里就会出现对应的画面。而情景缓冲区则类似于大脑的中转站,它一方面收集新信息,另一方面也从你的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同时把两方面的内容整合起来,变成我们可理解的信息。如果说短时记忆是大脑的内存,那么长时记忆就当之无愧的是大脑的硬盘了,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可以在大脑里储存相当长的时间。

记忆的第三个阶段是提取。默写时绞尽脑汁地回忆书上句子的过程,就是大脑在进行记忆提取的过程。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有些知识点在考场上死活想不起来,越是紧张,大脑似乎就越空白,但是出考场没多久就想起来了。这说明,记忆储存没问题,只是在考场上提取时出了问题。为什么提取过程会出问题呢?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可能是记忆的第一阶段编码做得不够细致,就像整理文件时,文件说明写得越简单,事后查阅起来就越费劲;其次,可能由于过于紧张的情绪,人在紧张和焦虑时会分泌一种叫皮质醇的激素,少量的皮质醇可以促进学习和提高注意力,但是大量的皮质醇会严重影响记忆的形成和提取。

然而,现代社会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或多或少地出现了记忆上的困扰。研究发现,当人们知道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可以在网上查到时,大脑就倾向于遗忘这些信息。这种现象被称为谷歌效应。人不可能记得住所有事,且大脑会自发地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标记。显然,对于容易获取的信息,大脑就没什么必要将它们都储存起来。互联网的出现虽然令知识获取变得十分方便,却也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记忆方式。当我们认为某个信息可以通过搜索轻易获取时,对这个信息本身的记忆便减淡了,取而代之的是增强了对去哪里找到这个信息的记忆。

(摘编自闫天翼《脑认知科学的兴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记忆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其中,瞬时记忆是一种并未刻意注意但仍能够快速提取到的记忆。
B.从外界接收的信息都会形成瞬时记忆,这些信息经过大脑的编码,就成为短时或长时记忆。
C.工作记忆可以在短时间内保存信息,并对形成的瞬时记忆和提取的长时记忆进行整合与储存。
D.信息一旦进入长时记忆,就可以在大脑中长久地保存,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方可提取与运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的人看到同样的东西,会影成不同的编码”说明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形成属于自己的记忆方式。
B.本文多处运用比喻,如“图书馆”“标签”等,使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形象,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记忆的过程。
C.短时记忆是大脑的内存,信息储存时间短,与之相比,长时记忆则相当于大脑的硬盘,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储存时间更长。
D.本文首段提纲挈领,先指出记忆包含编码、储存和提取三个阶段,接着分而论之,最后进行总结,是一种总分总结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     
A.许多参观画展的游客忙于用手机拍摄画作,忽略对画作的观赏与品鉴,对画作内容、艺术风格等的记忆不够清晰。
B.某同学习惯用各种颜色的笔把书画得五颜六色,把笔记做得工工整整,如此一来就能更容易找到需要记忆的知识点。
C.导航系统给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却也让许多人对其产生依赖,懒于记路,远行时,开导航成为很多人的习惯动作。
D.某青年在做市场规划时想使用波特五力模型,结果发现已经记不清这五力具体指什么,于是马上开电脑查找。
4.结合文本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对工作记忆理论模型图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工作记忆的4个成分之间并不是平行关系,而是中央执行系统下辖另外3个成分。
B.人们通过语音环路加工语言信息,以此来提高记忆效率,在记忆过程中不可或缺。
C.视觉空间画板能够将接收到的信息在大脑中进行语义化处理,从而帮助人们记忆。
D.情景缓冲区整合新信息和已知信息,把这些信息转化为可理解的信息,形成记忆。
5.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获得了哪些有效增强记忆的方法?请结合文本进行说明。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哈尔滨”的雪花到上海的“繁花”,从泉州的簪花到三亚的浪花,文旅的热度贯穿了过去一年,持续到春节,促成了“热辣滚烫”的消费潮流。

如何延续这股热潮?文旅行业需在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引领下转换动能,用科技创新提升效益效率,以此推动传统文旅向数字文旅迈进,形成新质生产力。

王宁委员建议:“要突破演出空间限制,将表演艺术与旅游业、会展业、娱乐业等有机结合,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演出项目。多层次开发与表演艺术相关联的衍生产品,把新业态、新产品、新样式与新消费有机融合,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亮点和增长点。”

“演出+旅游”的实景演艺在各景区快速“蔓延”,受到游客们的青睐。安庭委员建议,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演艺新空间的内容创作生产和运营管理;支持各地充分利用工业遗址、老旧厂房、商场、写字楼等,为演出企业提供更多的创作和演出空间。

(摘自《文旅热潮涌动,如何接住这“泼天富贵”?》,有删改)

材料二:

当“国潮”成为年轻人追逐的热点,传统文艺团体依托新技术和新的传播方式也找到了“新舞台”。2023年,文艺院团仅通过抖音平台就为观众带来了6800场团体直播演出,场均观众12671人次,相当于每天有18场大型文艺演出在抖音直播上进行。传统文艺团体通过直播找到了新的观众、获得了更多的收入,也为传承文化、传播艺术带来了新的渠道。这些丰富多元且优质的直播内容,也满足了用户的内容消费需求。延边歌舞团声乐部部长、国家一级演员黄梅花所说:“网络空间也需要专业的艺术表现,通过我们的演出能让更多观众接触、了解艺术,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吴文科表示,线上演出是网络时代文艺传播的必然结果。“比如,观众在现场欣赏文艺演出所获得的视听感受,不可能被线上个性化个体式体验完全替代,而剧场表演所呈现出的舞台艺术,其节目体量之宏大性、审美感知之庄重性,尤其是完整的节目欣赏所带来的精神思想之丰富性,是线上演出无法替代的,但后者为前者的传承与发扬开了个好头。”吴文科进一步表示。

“网络平台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方面无疑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务必要保证直播平台上的内容真实可靠。”谈及此,长期关注对外友好事业的全国政协委员刘显忠这样说。

(摘自《被直播带火的文旅产业如何持续“热辣滚烫”?》,有删改)

材料三:

当今社会文化旅游产业也逐渐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赋能可以通过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的平台,打破时空限制,为文旅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虚拟导览等新技术正在逐渐应用于文旅产业中。游客可以通过虚拟现实设备,体验到真实场景的旅游感受,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提高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同时,结合互动元素,游客可以通过手柄、触摸屏等设备进行互动体验,增加趣味性和参与感。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来开发和提供的旅游产品,这些产品包括数字地图、在线导览、虚拟旅游等,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和高品质的旅游服务。

定制服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服务方式。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选择景点、交通工具、餐厅等,并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行程。一些旅游平台提供了“私人定制”服务,让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定制旅游线路。在网络时代,通过各种信息平台和社交媒体,游客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景点和活动,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定制服务。例如,一些旅游平台会根据用户的兴趣爱好和时间安排来推荐最适合他们的旅游路线和活动。

在网络时代,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信息,因此文旅企业需要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以吸引更多用户。例如,在景区内增设虚拟现实游戏、互动展览等项目,让游客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文旅企业需要根据不同的目标群体和市场需求来设计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利用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提供更加互动和沉浸式的旅游体验。另外,还可以开发特色的互动体验项目,如手工制作、传统技艺体验等,让游客参与其中,深度感受文化的魅力。

文旅企业应积极抓住体验化发展的机遇,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加大对文旅产业的支持力度,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源支持,共同促进文旅产业的健康发展。

(摘自胡子洋《网络赋能,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提速》,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旅行业要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用科技创新提升效益效率,推动传统文旅向数字文旅迈进,进而形成高质量发展模式。
B.直播不仅让更多观众接触、了解艺术,也为传承文化、传播艺术带来了新的渠道,因此网络空间更需要专业的艺术表现。
C.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开发和提供包括数字地图、在线导览、虚拟旅游等产品,彻底解决了旅游服务便捷和高品质问题。
D.文旅企业通过网络赋能,利用数字化、智能化的平台打破时空限制,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推动文旅产业的繁荣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2023年,文艺院团仅通过直播平台就为观众带来了6800场团体直播演出,这些内容满足了用户内容消费的需求。
B.只要保证直播平台上的内容真实可靠,网络平台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方面就无疑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C.文旅企业利用虚拟导览等新技术,让游客体验到真实场景的旅游感受,既可吸引更多游客,又可提高景点的知名度。
D.虚拟现实游戏、互动展览,打造有吸引力的主题旅游产品,开发特色互动体验项目,可让游客深度感受文化的魅力。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三内涵的一项是(       
A.贵州《红飘带·伟大征程》,集合AI虚拟交互,全维度机械运动,数字化再现长征之路。
B.重庆武陵山大裂谷植入巴乐、巴宴,巴舞,开发了“巴谷猴”“裂谷签”等系列文创产品。
C.成都“东郊记忆”通过科技手段与数字IP叠加,打造光影效果,建构各类创意艺术空间。
D.青城天下幽,爬山去青城。青城前山偏人文,看道教建筑;青城后山偏自然,看山林风光。
4.请你围绕文旅产业发展的特点,为材料三的2-4段分别拟写一个小标题。
5.结合材料一二三,概括“汕头小公园国际元宵灯会”取得成功的原因。

224日至315日,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千盏花灯璀璨点亮。以元宵灯会为桥梁,汕头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还展示了侨乡新貌。市民、游客及海外侨胞欢聚一堂,赏灯会、观古风巡游、猜灯谜,共同体验独特的“潮式浪漫”。特色花灯展览与互动巡游交相辉映,英歌舞、潮剧等文化活动持续吸引人群,促进文旅消费,为汕头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昨日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安宁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能发挥新创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受外来思想的影响,仍然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成就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

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地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甚至于消亡。今后为适应科学动向,我们在建筑上虽仍需采用西洋方法,但一切为自觉的建设。

要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必须增强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构架的纵横承托或联络,常是有机的组织,附带着才是轮廓的钝锐,彩画雕饰及门窗细项的分配诸点。这些工程上及美术上的措施常表现着中国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们研究。许多平面部署,大的到一城一市,小的到一宅一园,都是我们生活思想的答案,值得我们重新剖视。我们有传统习惯和趣味:家庭组织、生活程度、工作、游憩以及烹饪、缝纫、室内的书画陈设、室外的庭院花木,都不与西人相同。这一切表现的总表现曾是我们的建筑。现在我们不必削足适履,拿自己的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或张冠李戴,颠倒欧美建筑的作用。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楼宇,夹道的树荫,衙署的前庭,或优美的牌坊,比起用洋灰建造卑小简陋的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碑,实在合乎中国的身份,壮美得多。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心建置相较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因为一切有传统的精神,如欧美街心伟大石造的纪念性雕刻物是由文艺复兴延续下来的血统,魄力极为雄厚,造诣极高,不是我们一朝一夕所能望其项背的。我们的建筑师在这方面所需要的是参考我们自己艺术藏库中的遗宝。我们应该研究汉阙、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经幢、明清的牌楼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壁、石桥、华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聪明地应用。

艺术研究可以培养美感,用此驾驭材料,不论是木材、石块、化学混合物或钢铁,都同样地可能创造有特殊富于风格趣味的建筑。世界各国在最新法结构原则下建成所谓“国际式”建筑,但每个国家民族仍有不同的表现。英、美、苏、法、荷、比、北欧或日本都曾建造适合于他们本国特殊作风的建筑。以我国艺术背景的丰富,当然有更多可以发展的方面。

(节选自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代序)》,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不仅因为其历史悠久,还由于其人文和历史环境的独特,形成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体系与类型。近些年来西方世界提倡生态、低碳、人性的理念,而中国建筑出现伊始就尊重自然,讲究“天人合一”。中国人造房子一开始就是用木结构,早在六千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先民们创建的木屋,用榫卯结构造成的屋架、梁、柱,就能抵御地震灾害,从而庇护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先民;而丽江和汶川的大地震,也印证了中国木结构房屋的减震效果。可是,我们现在都丢弃了,现今学建筑的学生也很少有人去学习和研究木结构的技术了。

如果说中国的皇家宫殿以及寺庙形式都有些相像,那么,各地的民居则特别丰富多彩。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中国的传统民居,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还是江南的厅堂以至上海的石库门,它们的平面布局,都有堂屋、两厢、前厅、后房。堂屋是不放床的,是礼仪和会聚的场所,这是阖家团聚的需要。住房中都有天井,讲究上有天,下有地,房屋用墙围合起来求得安全,但不能没有天地。

西方人所追求的是物化了的概念——“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只注重个人的物质需求。中国人崇尚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四合院相连而成胡同,宅院组合有街巷,上海的石库门排列在一起就是里弄。它们虽然没有间距、密度、绿地率等的指标,在过去人口不是那么膨胀的情况下,却能让入住者安居乐业,邻里融洽。四合院的温馨、街巷风情以及里弄亲情,住过这些老居民区的人们会有那些美好的回忆。而现在套用西方模式建造的新公房、居住小区、别墅群,似乎很先进、很科学,邻里关系却要冷漠和功利得多。

这些年,中国建筑的博大精深以及传统的技术和艺术中的精彩似乎逐步被人们遗忘。所以,我们要呼唤中国建筑的回归,回归中国建筑中蕴藏着的许多优秀的传统——在这些年造了这么多房屋之后,本也该好好地反思一下。

(节选自阮仪三《呼唤中国建筑内涵的回归》,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增强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我们就能提炼旧建筑中的中国质素,创造适合的建筑。
B.因为中国建筑历史悠久,所以它具有人文和历史环境的独特特色,形成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体系与类型。
C.中国建筑出现伊始就尊重自然,讲究“天人合一”,这与西方近来倡导的生态、低碳、人性的理念是一致的。
D.现在套用西方模式建造的新公房、居住小区等,虽然很先进、很科学,但是邻里关系却冷漠和功利得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城市在建筑上完全失掉了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和观瞻上会受影响。
B.我们的传统习惯和趣味有很多表现方式,这些表现方式可以在建筑上呈现出来。
C.研究遗存的木屋和民居,可以领略中国传统建筑所蕴含的精湛技术和丰富文化。
D.西方人追求物化了的概念,中国人崇尚人与人和睦相处,这说明中国建筑理念更好。
3.下列选项中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王澍教授设计的“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整个建筑白墙灰瓦,小桥流水随处可见,木结构、青石砖等传统元素也被使用。
B.天都城是一处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小区,内有按照1:3比例缩放设计建造的埃菲尔铁塔,并且有“巴黎式花园”。
C.大连水世界公园修建了一座威尼斯水城,连意大利最著名广场的“塔楼”也在其中,许多外国游客都慕名前来参观。
D.山西临汾斥巨资修建了外貌逼真的“天安门”,还在尧庙广场建造了高50米的华门,当地人称之为“天下第一门”。
4.材料一和材料二所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相同,请做简要说明。
5.假如你是一名中国的现代建筑师,两则材料给你未来的建筑设计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作答。
昨日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回望中国电影百年、电视剧六十余年的历史,那些高光时刻都离不开和文学的携手共荣。但是,近年来,原创勃兴,网改逆袭,严肃文学的影视化转换遭遇某些瓶颈。正当需要有一部扛鼎大剧为严肃文学影视转换“提气”时,开年大剧《人世间》诞生。这部剧引发的全民追剧热潮,也引发了我们对于文学原著影视改编的重新思考。

中国故事、中国梦始终是影视创作的主题词。近几年由文学原著改编而来的一些剧集,较多是截取了历史的断面,赢在“话题”,如育儿、养老、啃老、住房等等,这些文学作品恰恰是去话题存人生经验的。正如王海鸰改编《人世间》时说的,这部作品表现的不是一个横断面的生活,而是纵横几十年,有叙事原点、历史纵深感的一种生活。叙事原点——共和国昔日的工业重镇,改革开放后经济落后,几十年不变的棚户区光字片。生活在那里的不是普通工人就是下岗工人。工人家庭生活的艰辛,老工业基地的阵痛——在50年漫长的历史中,这里的人没有向生活低头。周家三兄妹出了市委书记、大学教授,他们为国效力,也有一心守护小家的周家“老疙瘩”周秉昆。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尽其所能地守护着光字片“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这是小说家一种成熟睿智的思考,如米兰·昆德拉所说,“发现了小说应当发现的”。除此之外,小说原作提供的故事、细节、人物,都有别于那些宏大叙事和日常叙事相割裂的作品,在长篇小说中亦不多见。

艺术虚构的最高形式并非故事,而是人物。《人世间》中的秉昆尝尽人间冷暖的生活滋味,身上却有着满满的中国式的情义。他对小家充满道义担当,遭遇了那么多挫折,出狱以后,和原来的好朋友们一起开搬运公司,重新找回自己。编剧王海鸰说,以我们国家现在的开放程度,周秉坤的价值观应该能够被大家所接受。写出底层小人物通过努力实现逆袭,体现社会正能量,引起人们共情,正是小说原著也是影剧改编共同的创作秉持。

选定严肃文学进行影视化转换、扩容是一种再创造。文学长于对时代人生进行深刻思考,在语言、形象、讲故事方面也有优势。影视是综合艺术,其表现力无可比肩,且拥有空前强势的传播平台。有些作品改编后甚至在收视上遭遇滑铁卢,固然可以责怪市场,责怪观众趣味,但更应反思的是对于影视文学性的认识。在要求影视剧具有文学品性的时候,不能忽视影视在承载文学性方面有其自身的艺术规律。如果过分强调原著的文学性而忽视影视自身的表达方式,就是原作者亲自改编也未必尽如人意。将文学原著改编成影视作品时,如果充分考虑到后者的艺术特性与规律,哪怕牺牲部分原著的文学性,也会在影视作品中获得新的属于影视的文学性。回到《人世间》,编剧王海鸰强化、渲染着剧集的“过年”把原著“改暖底色”。梁晓声通过小说《人世间》表达对人物命运的深切的同情和现实的种种不堪,具有现实主义深度。但是影视作为可视的形象是直接给观众的,没有小说那样大的空间去思考,没有不确定性。让人看到好人有好报,这也是一种观众期待。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改动。

电视剧《人世间》后期的形式转换和编码重译也做得很用心。除了演员对角色的出色演绎,剧终,恍若隔世的光字片棚户区置景,嘎啦嘎啦自行车链条的音响,如怨如诉的主题曲“世间的苦啊,爱要离散雨要下,世间的甜啊,走多远都记着回家”余音袅袅,极大提升了小说原著的审美空间。

(取材于范咏戈《重新思考什么是属于影视作品的文学性》)

材料二

《我的阿勒泰》大结局了,但它引起的余波仍在荡漾。“看着看着就订好了去阿勒泰的票”,网友的好评,让这部8集迷你剧成为《繁花》之后又一部年度口碑之作。

总共8集,每集45分钟的迷你剧《我的阿勒泰》,改编自作家李娟的同名散文集。对于散文集的改编,很多人都表示了担忧。没有核心情节,又该如何改成符合观众观影习惯的剧集?原作没有明显的主线,导演和编剧在原本散文式的写作中,努力找到了一条人物线——祖孙三代女性,以及哈萨克游牧民族大家庭。在这些人物中,又定下了“爱情”与“成长”两条剧情。李文秀一家,讨债、随队转场去往夏牧场,在此过程中与传统的哈萨克老牧民苏力坦一家产生了种种羁绊。不明朗的爱情,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主人公的成长,逐步在羁绊中清晰地浮现,保证了由散文改编而来的电视剧能够以一种相对成熟的动线走完全程。

“阿勒泰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社交媒体上,许多网友在看完剧后写下评论。一段时间以来,“有用性”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而剧中母亲张凤侠对李文秀说:“啥叫有用?李文秀,生你下来是为了让你服务别人的?你看看这个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自在的嘛,是不是?”阿勒泰带给人们的治愈,不止景色,更多是由内而外传递出的处世态度:即便在生活意义被怀疑时也不能失去希望和勇气,要在一次次“出发”中拓宽生命的厚度,获得了在现实中继续出发的力量。正如剧中女主角李文秀的成长,虽然早期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在大城市立足,却依然选择坚持自己的写作之路。哪怕是一条看似无人问津的小路,她也能够认可自己,积极地感受生活。积极正向的价值信条鼓舞着观众:人生,没有失败,感受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我的阿勒泰》拍摄很有诚意。剧集在阿勒泰地区实地拍摄。在拍摄《我的阿勒泰》时,哈萨克青年巴太的饰演者于适全程没用替身。那些远处看不清的骑马全景,都是于适本人出镜。剧中有大量台词都是哈萨克语。还有张凤侠的扮演者马伊琍,作为上海演员,在剧中说得一口地道的“疆普”。另外,剧组从摄像到收声,都尽可能地展现了阿勒泰本身的美。《我的阿勒泰》采用4K超高清拍摄,运用了杜比全景声音效设计。所以在初看这部剧时,总会令人感到阿勒泰好看得不真实。

(取材于王仲昀等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肃文学的影视化发展深受原创和网改的影响,近年来,缺少扛鼎大剧。
B.影视作品中这些小人物的逆袭,正是当代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也是能够吸引全域观众追剧的魅力所在。
C.改编后的影视有时没有小说的思考空间大,但能满足观众的期待,不失为成功的变动。
D.正是采用了4K超高清拍摄,运用了杜比全景声音效设计,《我的阿勒泰》才呈现出草原牧场的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世间》选取一个工业重镇,表现了改革开放后这一时期横断面的生活,体现了一种历史纵深感。
B.相较于短篇小说,长篇小说中宏大叙事和日常叙事相割裂的情况并不多见。
C.由于市场需求和个人趣味等因素众口难调,文学作品原作者亲自改编也未必尽如人意。
D.考虑影视在承载文学性方面有其自身的艺术规律,将文学原著改编成影视作品时,会牺牲部分原著的文学性。
3.对原著党不满文学作品被“魔改”的现象,以下哪个观点和材料一作者观点不一致(       
A.优秀作品的作者通常不太愿意把自己比较有文学艺术感的作品被人胡改编,但有时很无奈,因为影视作品的成功有自身“套路”。——报告文学作家   何建明
B.好的改编者,是那种嚼化、吸收、有的还掰烂、揉碎了,然后按影视规律进行重构的创作,而不是亦步亦趋地“照猫画虎”、原碑照拓。——中国作协副主席   陈彦
C.被改编过的电影效果不令人满意,这里有许多重因素,编剧、导演、演员、制片人、投资方……这是个复杂的系统,确实谁都不能未卜先知。——小说家   蔡骏
D.文学作品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是因人而异的,但在落实到影视作品中,它就必须是要以一个具体的形象存在,这个具体的形象要满足所有青睐文学作品的读者喜爱,其实难度是很高的。——爱奇艺总裁   张恒
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说明《我的阿勒泰》“爆火”的原因。
昨日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追溯到商代。殷人把有意志的神看成天地万物的主宰,这种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西周时期,赋予天以敬德保民的道德属性,这是天人合一的萌芽。春秋时期,出现了贬天命、重人生的思想,已经开始从神的地位下降到现实世界。这样的变化引出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天人合一思想。儒家所讲的保存了西周的道德属性,天人合一大体上就是讲人与义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道家所讲的则是指自然,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之天的合一。

儒家基于天人合一所阐发的道德观,几千年来始终打上了孔子关于君臣父子的差等之爱的烙印。到了宋明时期,王阳明的万物一体的思想使差等之爱与博爱相结合,把儒家的道德观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今天讲弘扬古代的优秀道德传统,就应该弘扬这种万物一体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当今仍然极具价值。

万物一体远不只是人与人为一体,而且人与鸟兽、草木、瓦石都为一体,从而见其哀鸣、摧残、毁坏,亦必有不忍、悯恤、顾惜之心。显然,万物一体是人对自然万物产生仁爱的根源。我们现在所热衷讨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话题,应该可以从万物一体中找到哲学上的根据。同时,万物一体的思想并没有抹杀人与自然的区别。王阳明特别强调宰禽兽以养亲良知上自然的条理,不可逾越。在当代西方,一些人完全抹杀人与自然物的区别,认为两者同样具有神圣性,具有同等价值。相较于这种非人类中心主义来说,王阳明的思想显得更合情合理,更切合实际。而这种中国儒家传统所强调的人有义最为天下贵的思想,更是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

但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重在讲一体,而不太注重区分主客的内涵,这就不能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找到具体的途径及其理论依据。自然物不同于人,它不可能约束自己,主动使自己适应人、与人和谐相处。人要想与自然和谐相处,除了必须具有高远的天人合一境界,还必须依靠人自己的认识、实践,掌握自然物本身的规律,以改造自然物,征服自然物,使自然物为人所用。这些道理,用西方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讲主——客关系的思维方式,有点类似中国的天人相分,它是科学的。

诚然,西方近代的主——客思维方式,是产生诸如生态危机、环境污染之类流弊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这些流弊只是把这种思维方式抬到至高无上地位的结果,我们不能因见其流弊就完全否定它。我主张走中西会通之路,把天人合一思想与主——客思维方式结合起来,让天人合一思想具有较多的区分主客的内涵,而不致流于玄远;把主——客思维方式包摄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而不致听其走向片面和极端。这似乎是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未来发展之路。

(摘编自张世英《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材料二:

中华宇宙观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对宇宙万物以及人与宇宙万物关系的根本看法。天人合一思想强调整个世界万物之间的有机关联。人不是孤零零的存在,人与鸟兽、草木、山水同在。按照这样的宇宙观,人与天地万物属于同一个大的生命共同体,这样就把人类的生存与宇宙万物的生存联系起来。当然,讲天人合一,并非把天与人直接等同起来。很多思想家认为天是天、人是人,天人合一是有区别的统一。战国末期的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即认识到天与人的职守不同,强调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制天命而用之。唐代刘禹锡认为天与人交相胜耳。柳宗元则强调,天与人其事各行不相预,即天与人各有其发挥作用的领域,彼此作用不可相互取代。可见,中国古人在讲天人合一时,也包含天人相分的意思,即有分有合、先分后合。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建立在对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同源的体悟之上,其中蕴含着人与自然万物共存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意识,将天地万物视作同自己紧密相连的存在,从而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这为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提供了重要价值论参考。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不存在所谓绝对独立存在的客观自然,自然不是外在于人的他者。人与天地自然万物是共存关系,相即相容、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共同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为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提供了重要关系论参考。此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还明确了人对于天地万物的责任和义务,强调对自然心存敬畏,人类应当按照自然规律活动,维护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寻求永续发展之路提供了重要实践论启示。

(摘编自郭齐勇《天人合一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对天人合一的认知,不同时期思想家有着不同的认识,即使同一时期不同的思想家对其内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B.王阳明的“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把儒家的道德观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能够用来否定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
C.自然物不可能约束自己,主动使自己适应人、与人和谐相处,所以人要掌握自然物的规律,改造征服自然物,为人所用。
D.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宇宙观的核心,强调了整个世界万物存在平等关系,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属于同一个大的生命共同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弘扬古代优秀道德传统,就要以发展的眼光认识其内涵,吸纳其思想的精髓。
B.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必须包含“天人相分”的意思,否则该思想还是有其缺陷的。
C.如果不将西方近代的“主——客”思维方式极端化,就不会产生生态环境的流弊。
D.对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同源的体悟,可以为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形成提供基础支撑。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发展、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今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述。
B.材料二列举荀子、刘禹锡、柳宗元的看法,证明天人合一思想是有区别的统一。
C.材料一以环境危机等流弊来论证只有“万物一体”的思想,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D.材料二第二段所涉及的价值论参考、关系论参考、实践论启示,逻辑关联紧密。
4.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未来发展之路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述。
5.陕西的毛乌素沙漠,昔日沙尘漫天,寸草不生,经过持续的治理,已变为生机勃勃的绿色家园。请结合材料谈谈其中蕴含了哪些治理理念。
昨日更新 | 1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陈奂生上城(节选)

高晓声

①陈奂生在宾馆一觉醒来,想到县委书记吴楚把自己安排到这里住宿的事,心扑扑跳得比打钟还响。这吴书记真是大好人,竟看得起他陈生,把他当朋友。记得秋天吴楚在大队蹲点,有一天突然闯到他家来吃了一顿便饭,那算什么交情呢!

②陈奂生想罢,心头暖烘烘的,眼泪热辣辣,在被口上拭了拭,便睁开眼来细细打量这住的地方,却又吃了一惊。这房里的一切,都新堂堂、亮澄澄。地板暗红闪光,照出人影子来。紫檀色五斗橱,嫩黄色写字台,更有两张出奇的矮凳,比太师椅还大,里外包着皮。再看床上,垫的是花床单,盖的是新被子,雪白的被底,崭新的绸面。陈奂生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里缩成一团,他知道自己身上(特别是脚)不大干净,生怕弄脏了被子……随即悄悄起身,悄悄穿好了衣服,不敢弄出一点声音来,好像被人发现就会抓住似的。他下了床,把鞋子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去;又眷顾着那两张大皮椅,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捺了捺,知道里边有弹簧,却不敢坐,怕压瘪了弹不饱。然后才真的悄悄开门,走出去了。

③到了走廊里,脚底已冻得冰冷,一瞧别人是穿了鞋走路的,知道不碍,也套上了鞋。心想吴书记照顾得太好了,这哪儿是我该住的地方!这样好的房间,不知要多少钱?闹不好,一夜天把顶帽子钱住掉了,才算不来呢。

④他心里不安,走到门口柜台处,朝里面正在看报的大姑娘说:“同志,算账。”

⑤“几号房间?”那大姑娘恋着报纸说,并未看他。

⑥“几号不知道。我住在最东那一间。”

⑦大姑娘把开好的发票交给他,笑得甜极了。

⑧接到发票,低头一看,陈奂生便像给火钳烫着了手,他认识那几个字,却不肯相信。“多少?”他忍不住问,浑身燥热起来。

⑨“五元。”

⑩“一夜天?”他冒汗了。

(11)“是一夜五元。”

(12)陈奂生的心,忐忑志忑大跳。“我的天!”他想,“我还怕困掉一顶帽子,谁知竟要两顶!”

(13) “你的病还没有好,还正在出汗呢!”大姑娘惊怪地说。

(14)千不该,万不该,陈奂生竟说了一句这样的外行语:“我是半夜里来的呀!”

(15)大姑娘立刻看出他不是一个人物,她不笑了,话也不甜了,像菜刀剁着砧板似的笃笃响着说:“不管你什么时候来,横竖到今午12点为止,都收一天钱。”

(16)陈奂生看着那冷若冰霜的脸,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只得抖着手伸进袋里去摸钞票,细细数了三遍,数定了五元;交给大姑娘时,那外面一张人民币,已经半湿了,尽是汗。

(17)大姑娘已在看报,见递来的钞票太零碎,更皱了眉头。

(18)陈生出了大价钱,不曾讨得大姑娘欢喜,心里有点愤愤然。本想一走了之,想到旅行包还丢在房间里,就又回过来。

(19)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愤愤想道:“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20)他饿了,便去倒一杯开水和着饼吃。回头看刚才坐的皮凳,竟没有瘪,便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也没有坏,才相信果然是好家伙,便安心坐着饼,觉得很舒服。他想:“这等于出晦气钱——譬如买药吃掉!”

(21)啃完饼,想想又肉痛起来,究竟是五元钱哪!为什么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呢?他一个农业社员,去年工分单价七角,困一夜做七天还要倒贴一角,这不是开了大玩笑!真是阴错阳差,他这副骨头能在那种床上躺尸吗!现在别的便宜拾不着,大姑娘说可以住到12点,那就再困吧,困到足12点走,这也是捞着多少算多少。

(22)这陈奂生认准了就干,但刚才出了汗,吃了东西,想找块毛巾洗脸,却没有。心一横,便把提花枕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么,他出了五元钱呢——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

(23)可是他睡不着,他想起了吴书记。这个好人,大概不曾想到他这个人经不起这样高级的关心。千怪万怪,只怪自己不曾先买帽子,才伤了风,才走不动,才碰着吴书记,才住招待所,才把油绳的利润搞光,连本钱也蚀掉一块多……那么,帽子还买不买呢?他一狠心:买,不买还要倒霉的!

(24)他出门去,直奔百货公司,买了一顶帽子,立即戴在头上,飘然而去。

(25)一路上看看野景,眼看离家不远,忽然想到马上要见老婆,交不出账,少不得又要受气,得想个主意对付她。怎么说呢?……陈奂生左思右想,总是不妥。忽然心里一亮,他想到此趟上城,有此一番动人的经历,这五块钱花得值透。他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试问,全大队的干部、社员,有谁坐过吴书记的汽车?有谁住过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他可要讲给大家听听,看谁还能说他没有什么讲的!看谁还能说他没见过世面?看谁还能瞧不起他,唔!……他精神陡增,顿时好像高大了许多。老婆已不在他眼里了;他有办法对付,说这五块钱还是吴书记看得起他,才让他用掉的,老婆保证服帖。哈,人总有得意的时候,他仅仅花了五块钱就买到了精神的满足,真是非常的便宜。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

(26)果然,从此以后,陈奂生的身份显著提高了,不但村上的人要听他讲,连大队干部对他的态度也友好得多……

(27)从此,陈奂生一直很神气,做起事来,更比以前有劲得多了。

(有删改)

【注】小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生活为创作背景。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回忆自己与吴楚之间的交往时,陈奂生“心头暖烘烘,眼泪热辣辣”,说明他对吴书记充满感激之情。
B.陈奂生跟宾馆柜台处大姑娘结账,是情节发展的转折点,结账前后陈免生对待房间的态度判若两人。
C.陈奂生多次以帽子钱来作为住宿费的参照,最后也买了一顶帽子回家,这都表明他对“买帽子”有执念。
D.小说塑造了一个处在社会大变革中的典型农民形象,其身上有因袭千年的农民弱点,也有朴实可爱之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2)段描写中连续用“悄悄”一词来修饰人物动作,形象地表现出了农民在受到物质文明冲击时的震惊与小心翼翼。
B.第(15)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农村常见生活现象设喻,符合说话人身份,也易让人产生联想,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C.小说塑造人物时多处运用自我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心理,如第(19)段中纠结的自问自答就体现出陈奂生内心的忿然。
D.小说结尾用幽默诙谐的笔调写出陈奂生回村后果然因为“五块钱经历”而身份提高,从中反映出农村人的落后与愚昧。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第(23)自然段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4.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个经典的农民形象,有人说,陈奂生的身上似乎有着阿Q的影子。你觉得陈免生身上有阿Q的哪些特质?请结合选文具体分析。
昨日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任务进入“最后一公里”的决胜时刻。在这项伟大工程面前,文学没有缺席,也不能缺席。如何完成历史视野下的脱贫攻坚与新乡村书写,也即如何完成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是摆在作家面前的重要课题。

②对日新月异的中国来说,乡土中国书写依然是新鲜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论述“文字下乡”的问题时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显然,当下的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早已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字不仅早已下乡,城乡差距正在努力缩小,乡土中国正阔步迈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新时代的中国,已经不再是“文字下乡”的问题,而是要解决如何从历史的视野完成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可谓是“文学下乡”的问题。

③如何讲好当代乡土中国故事,真实呈现新乡村的发展变化,文学就必须紧紧抓住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作家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通过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来寻找答案,以文学观照现实,照亮生活。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坐标原点,也是考察乡土中国的晴雨表。实施精准扶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正是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方略之一。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曾作出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是我们的“精神高地”,但他们的经济生活也曾长期处于“洼地”。如何描写和叙述这个反差,分析它的历史原因、过程和结果,准确阐述今昔、世代之间的发展背景、进程和方向,探析解决不平衡发展的路径,以及新乡村的历史性巨变,正是文学需要着力开掘的地方。

④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肌体上的一个痼疾,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种世界现象,不仅发展中国家深陷其中,发达国家也难以规避。如何摆脱贫困?这是整个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而中国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扶贫工作的伟大实践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新时代确立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开辟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为共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为历史视野下的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提供了无限可能。

⑤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中国始终在发展的基础上根据阶段性目标,力所能及地将发展资源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倾斜,推动扶贫工作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引导人民群众既扶贫又扶志,实行“志智双扶”,从根本上医治贫困顽疾。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 (《文心雕龙·神思》)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显然,脱贫攻坚让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欢天喜地的新气象、新风尚、新人物。因此,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要看到人民群众在摆脱贫困的伟大实践中,不仅“口袋富起来”了,而且“脑袋富起来”了。现在正处于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过渡期,在这个崭新的历史现场,我们要用文学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现崭新的线索、塑造崭新的人物、记录崭新的实践、讲述崭新的故事,引导新乡村不断向善、向上、向好发展,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⑥新时代的文学,是社会主义文学,是人民的文学。近年来,乡村叙事比较流行。但值得警惕的是,中国当代文学受西方文学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热衷于小我情调、沉醉于私人经验、泛滥于欲望消费。一些作家的乡土中国书写沉浸于顾影自怜、无病呻吟,甚至“挂羊头卖狗肉”,打着非虚构的幌子贩卖营销其虚构的乡土之作。:他们或以微观叙事、口述史、田野调查的名义,编造行政区划根本找不到的村庄或者子虚乌有的人物,夸大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阶段性问题;或念叨西方确立的一套所谓的“标准”,把“别人的故事”移花接木为“我的世界”,再用显微镜放大乡村存在的非主流东西;或把琐碎、落后的个案典型化,别有用心地遮蔽、忽略乡村的发展进步和整体的真善美。

⑦“你若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绝不是虚构的隐喻所能遮蔽和表达的,也不是口口声声以“救赎自己”来为新乡村唱挽歌。当然,对于新乡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要正视,因此,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应该像费孝通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就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⑧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要紧紧抓住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脱贫攻坚伟大工程的主题、主流,抓住新乡村发展变化的主轴、主体,既要记得住乡愁,又要反映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然,我们的文学就无法阐释中国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伟大变化,就不能跟上新时代的铿锵步伐。

(摘编自《光明日报》:丁晓平《从“文字下乡”到“文学下乡”》)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文学不能缺席,作家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完成历史视野下的脱贫攻坚与新乡村书写的问题。
B.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早已成为历史,当下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早已发生深刻变化,这使得“文学下乡”在今天成为可能。
C.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坐标原点,能反映乡土社会的变化。为了解决该矛盾,可以实施精准扶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D.“输血式”扶贫很难让人们“脑袋富起来”,而“造血式”扶贫能以“志智双扶”激发贫困地区群众的内在动力。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为共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贡献,为历史视野下的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提供了可能。
B.念叨西方确立的一套所谓的“标准”,把“别人的故事”移花接木为“我的世界”,不符合新时代“文学下乡”的创作要求。
C.“文学下乡”要正视新乡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比如热衷于小我情调、沉醉于私人经验、泛滥于欲望消费等。
D.记得住乡愁和表现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不冲突,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应该兼顾这两方面的内容表达。
3.下列选项,属于“讲好当代乡土中国故事,真实呈现新乡村的发展变化”的作品是(       
A.鲁迅的《祝福》:从鲁镇“旧历的年底”写起,在准备“祝福”这一“年终大典”的气氛中展开祥林嫂的故事,是呼唤“改造国民性”的力作。
B.李英的《群山回响》:“用报告文学的形式,将视线聚焦在浙江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书写迭代升级的“千万工程”引领乡村走向共富的生动实践。
C.余华的《山谷微风》:对令作者流连忘返的山谷微风进行了拟人化的描写,并温馨地回忆了他少年时为避暑而寻找穿堂风与“蒲扇风”的故事。
D.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叙写了史铁生在地坛公园所观察到的自然景物和人生百态,既有对亲情的深情讴歌,同时也凝结着深刻的人生哲思。
4.本文多处使用引用论证,请结合材料分析引用论证的作用。
5.当代作家怎样才能完成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请根据文本加以梳理概括。
昨日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你有多久没有完整读过一本书了?

数字时代,信息如海。阅读的载体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看书到读屏,从电脑屏、平板屏到手机屏,从文字到图像、声音,从微博、微信到长短视频。如今,纸质书、电子书、有声书已经成为主流的三种知识载体,我们到底该如何阅读?

全媒体时代带来了阅读载体的多元化,同时也为内容表达和呈现方式提供了变化创新的可能,因此,阅读方式的改变不仅是载体不同,还意味着阅读效率和效果可能有差异。一般而言,纸质阅读适合深阅读,电脑屏阅读适合研究性阅读,手机阅读更适合快阅读和碎片化阅读,听书可以是休闲阅读。这些并非定论,每个人对于不同的阅读方式一定有自己的体验与感受。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有人说读书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了解资讯、休闲娱乐、思考人生、学习专业知识。如果要实现这些阅读目的,既需要浅阅读、泛读,也需要深阅读、精读。至于阅读方式,那就因人而异了。因为无论浅阅读还是深阅读、泛读还是精读,与读屏还是读书、看报刊还是看书并无一一对应关系。读书也可以“随便翻翻”,手机刷屏也能够引发“深思熟虑”。

“读屏时代”其实是一个大阅读时代——阅读几乎可以在所有场景中发生,几乎所有内容都可以被阅读,所有人都需要阅读陪伴终身。无论读屏还是读书,千万不要忘了阅读的初心,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兴趣去阅读。你可以选择“忙时读屏,闲时读书”,也可以选择从“纸上”到“指间”的“复合阅读”。只要你有真兴趣,你就会深阅读。

(摘编自陈超《“读屏时代”我们怎样阅读》)

材料二:

影视媒介继承自图像和色彩的那种天然的、强势的吸引力,是读者们选择视频阅读的首要原因。视觉研究认为,我们已经进入读图时代,无须任何文字辅助就可以理解投射到视网膜上的所有图形信息,因为图形是客观事物所能投射的最直观的形象。从这一点出发,文字和言语,均是基于这种图形投射进行抽象化后得出的成果。

影视语言几乎毫无保留地继承了图形直接、有力的吸引力和冲击力,在彩色影像几乎完全普及的当下,又将色彩这种能够表达情感基调的因素加入其中,使得视频这种“能动的图像”所具备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几乎达到巅峰。无可置疑的是,具象的、鲜活的图像显然比抽象的、凝练的文字更趣味盎然,尤其是对于成长在大众传媒熏陶之下的一代人来说,图画和视频是比纸张文本更加亲切的媒介载体。

在工业化和信息化不断加速的时代里,人类在阅读上也追求越来越快的速度。在广播电视“一统天下”的时代,读书总是会被老一辈说成复古而有品位的活动,因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全然不像电视节目那样简单易得。

而在智能设备越来越普及、流媒体内容不断抢占媒体市场的当下,坐在电视机前、定时定点地收看将近40分钟的电视节目对大部分学生和工薪阶层来说,似乎都成了节假日限定娱乐。也正因此,视频阅读才能够挤进现代人的花边时间,替他们阅读、为他们讲述藏在文字里的秘辛。越来越多的读者选择更有趣、更生动又更“速食”的视频阅读,在这个世代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摘编自陆嘉《三分钟读完一本名著,这些视频靠谱吗?》,2022年5月12日)

材料三:

《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显示,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长,已经从2000年的12秒下降到了8秒。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数据也显示,一个人每天面对屏幕至少150次,平均每6.5分钟看一次手机。

不经意中,智能手机已经改变了人的生活、学习状态。一方面,各种生活“刚需”移到了手机上;另一方面,人频繁地使用手机,每天不停刷屏,必然导致专注力下降。专注时长,说的是人一天平均下来的“单位专注时长”。人专注时长只有8秒,连金鱼(9秒)都不如,很容易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做事质量打折,最终造成获得感、劳动快乐感严重缩水。

专注力下降的直接原因,或许就来自手机带来的学习、娱乐、生活方式“多元化”。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当下年轻人的学习途径多种多样,看教学视频(48.5%)是使用最多的途径,然后是看书(47.0%)。受访者还在广泛利用平台和工具学习,如搜索引擎(39.5%)、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39.2%)、短视频(39.1%)、贴吧和兴趣社区(31.9%)等。以往在周末,抱着一本书一看就是一下午,这种沉浸式阅读意味着“专注时长可达数小时”,其得来的满足快乐感无与伦比。而如今即使有这样的阅读心境,也会被习惯性地回微信。看短视频、刷朋友圈打断。那种酣畅淋漓专注做一件事的快乐正在离我们而去。

专注力是人类最宝贵的能力和资源。科学家长期专注一个领域,产生划时代科学成就和文明成果。文学家伏案疾书长达数年,写就不朽名作。学生从专注中收获学习快乐,为一生能力素养打下扎实基础。人类要学会与无聊、片段、碎片作斗争,多一些完整连接性,才能赋予生活以逻辑和意义。手机正在偷走我们的时间,撕扯生活固有的意义,专注力下降成为一种危险的趋势。但是我们还可以自救,以自我克制对抗“生活碎片化”,要立下远大理想,不断为生活设下小目标,用“专注带来的快乐感”对抗“反复看屏带来的空闲无聊感”,生活和学习终将会“阳光穿破迷雾”。

(摘编自程振伟《别让专注力被“无意识刷屏”偷走》,2022年4月1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者选择视频阅读的首要原因是其继承自图像和色彩的那种天然的、强势的吸引力。
B.专注力是宝贵的能力和资源,在各领域都能直接转换为成果、收获,提升劳动快乐感。
C.调查结果显示,专注力下降,或许跟手机带来的学习、娱乐、生活方式“多元化”有关。
D.图形是客观事物投射的最直观的形象,所以我们无须任何文字辅助就可理解其信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分析和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篇提问,并列举数字时代的多种阅读载体以引出话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B.材料一中大量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分析了读屏与读书的区别及联系。
C.材料二主要从影视媒介、人类生活、智能设备等角度分析了读者选择视频阅读的原因。
D.材料三选用了不同的调查报告,并列举了大量数据,使论证过程更具说服力。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某幼儿园每天利用固定时间给孩子们播放喜马拉雅音频《如果历史是一群喵》,孩子们非常喜欢听。
B.股民李先生最近关注了几个新媒体公众号,他利用上下班坐地铁的时间浏览这些信息,很有收获。
C.王女士坚持每个周末都带着孩子到市中心图书馆看书,她表示这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幸福的时刻。
D.某家装品牌开展“百万多彩活动”,用户通过手机游戏可改变游戏剧情,兑换真实的“家易涂”服务面积。
4.材料三的论证结构是怎样的?请简析之。
5.三则材料都涉及“读屏”(视频阅读)的话题,请分别概括各则材料对“读屏”的观点和态度。
昨日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与传统生产力形成鲜明对比,新质生产力具有鲜明的特征。

科技创新深刻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在载人航天、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具备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

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升级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支撑。作为引领产业升级和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效能更高,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等特点,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空间。

供需有效匹配是社会大生产良性循环的重要标志。社会供给能力和需求实现程度受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依托高水平的生产力才能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当前,我国大部分领域有没有的问题基本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日益凸显,客观上要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新平衡。

(摘编自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

材料二: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应更好地担负使命,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出更大贡献。

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校必须聚焦科技创新。一方面,应主动适应科技创新趋势,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努力构建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另一方面,创新能力是多种素质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科研水平,高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等,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高校来说,需要着力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让更多科研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推动高校与企业强化创新合作,将有助于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完成从科学研究到实验开发再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也需要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与企业开展联合培养模式,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车间,走入一线,不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熟悉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练就过硬本领。

(摘编自张小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急需人才》)

材料三:

2023112日,晶澳科技包头基地5GW光伏组件项目投产,该项目从开工建设到首块组件下线仅用98天,在晶澳全国众多基地中用时最短,刷新了晶澳速度

走进晶澳科技包头基地5GW光伏组件项目生产车间,自动划焊一体机、排版机、叠焊机等自动化生产设备一应俱全。项目负责人介绍,生产线引进国产高速自动焊接机及其他主要自动化设备,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方式。工厂通过高速信息化的方式管理产线生产,利用高信息化数据处理与分析,不断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并且通过自动AI数据判定实现产品全检,大大提升了产品质量,为客户使用保驾护航。

5GW光伏组件项目的先进性不只体现在生产设备上,还体现在产品上。据了解,项目所生产的组件为晶澳科技最新型的N型组件系列产品,该产品具备高效率、高功率、更低的衰减、更优的温度系数、更高的双面增益、更好的弱光性、优异的可靠性等特点。组件版型尺寸与市场主流产品尺寸相同,同尺寸组件中功率最优,能为客户节约安装、运输成本。

在晶澳科技包头基地,记者感受到了生产线上喷薄而出的新质生产力,这一股股的力量将解锁未来无限可能,为包头打造世界绿色硅都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摘编自《包头晶澳:向绿前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国家只有在载人航天、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这些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之后,才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B.我国大部分领域人们需求的产品能满足,但是产品质量问题日益突出,质量不好的产品需求旺盛,好产品需求反而不足。
C.高校不仅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努力构建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等。
D.材料二第三段中的“书架”喻指科研成果,“货架”喻指把科研成果开发成产品,这是对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的形象说明。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应用型人才,为此,高校可以探索与企业开展联合培养模式,鼓励学生走入一线,熟悉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
B.晶澳科技着力完善生产设备和注重优化产品性能,这两个重要举措使晶澳科技包头基地5GW光伏组件项目能够刷新“晶澳速度”。
C.晶澳科技最新型N型组件系列产品性能好,组件版型尺寸与市场主流产品相同,同尺寸组件中功率最优,更能适应市场需求。
D.三则材料都涉及新质生产力,材料一侧重谈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材料二侧重谈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材料三则侧重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例子。
3.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
昨日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