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637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芦花荡

孙犁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漂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篱。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四来。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她们是冀中区的,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把她们接上船,老头子就叫她们睡一觉,他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小船无声地,但是飞快地前进。当小船和那黑乎乎的小火轮站到一条横线上的时候,探照灯突然照向他们,不动了。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紧接着就扫射过一梭机枪。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子还是负了伤。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篱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为什么呀?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我没脸见人。

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小女孩子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的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泗着。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篇,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着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篇,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著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狼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寇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9458月于延安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写苇子旺盛的生命力,烘托出白洋淀人民在残酷战争中顽强生存的姿态。
B.驾驶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时,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面对鬼子追赶他显出张皇失措的样子。
C.“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表现了在白洋淀土生土长的老头子驾船技术的高超。
D.“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一句中的“找”字用语新奇,写出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水乡宁谧沉静的氛围,与后文鬼子扫射、大菱受伤的紧张画面形成鲜明对比。
B.文中两处划线句子都是对老头子的外在描写,内容有不同,但也有相同之处,这是作者的用心安排,读来并无重复啰嗦的感觉。
C.小说结尾“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与前文“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形成呼应。
D.小说叙述详略得当,注重留白,如详写老头子引鬼子上钩,不写他如何掌握鬼子活动规律及布置钩子的情况,增添了作品的传奇色彩。
3.小说中的“老头子”是一个并不完美的英雄形象,请结合作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茅盾评价孙犁“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孙犁常采用从容的诗意笔调书写残酷的抗战风云,呈现出诗化小说的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诗化小说”的具体表现。
今日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真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土星5号火箭升空了!

它一点一点上升,庞大的身躯稳健有力。

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和奥尔德林被巨大的推力紧紧摁在座位上。火箭在他们身下持续上升,各级火箭按照预定程序点火,第一级火箭、逃逸塔、第二级火箭一一分离。绕地球轨道飞行一周后,宇航员检查了火箭和飞船状况。第三级火箭再次点火,把飞船推向更远的高空。

当地球被甩到身后,就是船箭分离的时候:第三级火箭前端打开,哥伦比亚号从顶端弹出。鹰号(登月舱)在火箭顶端继续待命,这艘小飞船外形奇特,像一只蜷缩着的蜘蛛。哥伦比亚号的驾驶员柯林斯,让飞船慢慢转身。哥伦比亚对接成功。宇航员告别土星5号的最后一级火箭,乘坐合成一体的两艘小飞船继续飞行。

终于抵达月球上空。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鹰号离开,向着月球越飞越近。柯林斯驾驶着哥伦比亚号孤独地环绕月球飞行。此时此刻,那些远在地球上的人,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时刻关注着、期待着……

预定着陆区在哪儿?宇航员们全力搜寻。但是意外忽然发生:当他们发现着陆区,鹰号已经飞过了头!数英里一闪而过,舷窗外的月球变得崎岖不平。家园远在万里之外,更无法奢望什么援手。此时此刻,他们能做的,只有保持镇定,平稳驾驶,继续飞行。

看到了,就在不远处,那里平整而干净!鹰号慢慢减速、缓缓下降。登月舱越来越低、越来越低……直到平稳落地!此时此刻,在遥远的地球,人们鸦雀无声、屏息聆听。

一个声音从遥远的太空传来,那是阿姆斯特朗从月球发出的声音:这里是静海基地,‘鹰’着陆成功。他异常平静,地球上的人们却爆发出欢呼的声音。随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沿着舷梯爬下登月舱。

陌生、寂静、壮丽的月球从此有了生命。

(摘编自布莱恩·弗洛卡《登月》,袁玮译)

材料二:

今年6月,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举行会议,中国科学家介绍了嫦娥四号探月任务,表示将于2018年底前将中继卫星发射至月球背面上空一个引力稳定的位置,即地-月L2点,这颗中继卫星将执行为期三年的任务。新华社的报道没有透露嫦娥四号发射的具体时间,只是说将在2020年之前发射。自1976年苏联的月球24抵达月球之后,中国的嫦娥三号首次于2013年在月球实现软着陆。它搭载的玉兔一号月球车共有6个轮子,在任务结束前共行驶了约114米。中国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玉兔一号的探地雷达探测到其着陆点下方有9个明显不同的地下层,表明该地区有着复杂的地质史,这与阿波罗号宇航员探索地区的情况有所不同。根据今年6月在联合国会议上发布的信息,嫦娥四号任务的主要工程目标包括进行月球背面着陆和深空数据中继。中国方面已邀请国际社会围绕嫦娥四号探月任务建立合作关系。

(摘译自斯蒂芬·克拉克《中国计划在2020年前登上月球背面》,2015922日,英国当今天文学网)

材料三:

从古至今,人类举头望月,传颂动人神话,谱写优美诗篇,却很少有人意识到,亿万年来,月亮的图案从未变化。月球绕地球一圈的公转周期完全等于月球自转周期,所以人们只能看到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我们把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面称为月背2019111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里,科技人员见证了嫦娥四号玉兔二号顺利完成两器互拍,这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成功实施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巡视探测的国家。人类开启了探索月球背面的新纪元!

这是一次前无古人的科学探险。月背探测是中国航天的首个世界第一,它具有巨大的科学和工程意义,是人类航天史上的重大突破。玉兔二号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勇气和智慧,像一位孤胆英雄,面对未知的风险与挑战,勇敢进发,努力探索。得益于驾驶员团队的悉心照料与陪伴,玉兔二号已经创造了人类月面巡视器生存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玉兔二号探测到了冯·卡门撞击坑的地下结构以及月球背面的最低温度等,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成果,为人类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

本书完稿之际,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已飞离地球,中国航天人的目光又随之投向深空。我由衷期盼这本书能引领读者走近探月、走近航天,滋润心中科学的幼苗,点燃胸中追梦的火焰,更希望年轻人能够沿着这一代航天人的足迹,不惧孤寂,保持好奇,去探索火星,去探索木星,不断追逐心中的星辰大海。

(摘编自吴伟仁《<月背征途>推荐序》)

1.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横线语句的图解,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A.⑥②④①⑤③B.②④①⑥③⑤C.⑥④①②⑤③D.②⑥①④③⑤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星5号“体型”庞大,因为它需要把逃逸塔和登月舱送入月球轨道,不过在飞行途中它会不断地分离,以减轻自重。
B.鹰号的着陆过程并不顺利,飞船飞过了预定着陆区,前方情况不明,但是两位宇航员镇定、冷静地解决了突发问题。
C.2013年,“嫦娥三号”搭载“玉兔一号”在月球安全着陆,这为我国探月工程后续任务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D.“玉兔二号”在月球的生存时间已经超过了“玉兔一号”,它探测到了全新的科学数据,为人类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此时此刻,那些远在地球上的人……期待着”“此时此刻……人们鸦雀无声”等语句,烘托了登月舱即将着陆时的紧张气氛。
B.材料二引用我国学者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成果,将“玉兔一号”和“阿波罗号”的探测结果进行比对,然后对后者提出质疑。
C.材料三使用“世界上首个”“首个世界第一”等词语,表明“嫦娥四号”探测器取得不凡成就,也表现了驾驶员团队获得成功后激动的心情。
D.从材料一的成功登陆月面,到材料二“探测到……不同的地下层”,再到材料三的月背征途,可以看出人类在不断地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
4.《<月背征途>推荐序》对读者了解这本书有哪些帮助?请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
5.“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这在中国航天人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伴随新技术的应用和阅读习惯的改变,中国网络文学正在改变文学的传播路径,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新增长点。例如,一些作品在俄罗斯互联网平台的阅读量超过千万次,一些作品初始印刷量便超10万册,表明中国网络文学在俄罗斯读者中,尤其是“网生代”中找到契合点。中国网络文学讲述的精彩故事和其中蕴含的动人情感,令俄罗斯读者不再因陌生的背景和复杂的音节对中国故事望而却步,主动走进这一五彩斑斓的文学空间,并在某种程度上带动海外读者对中国古典和现当代文学的阅读兴趣。

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流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文学创作独特的故事性和深刻的感染力,成为中国网络文学远航出海的底蕴与动力。例如,《天道图书馆》以孔子为原型讲述中国的尊师重道文化,《仙逆》展现主人公胸怀天下的正义精神,《掌欢》着眼传统美食,《画春光》聚焦瓷器文化……中国网络文学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增加了作品的厚度与深度,向海外读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和精神世界。

得益于互联网平台发布特点,逐章连载的更新方式与留言点评功能让网络文学作品更具悬疑性与互动性。作家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更易系紧一部作品的情感纽带,也更易产生和筛选出优秀作品。随着平台内容生产机制、付费阅读、职业作家体系等模式日益完善,中国网络文学已形成生机勃勃的创作队伍、包罗万象的创作主题和国际化的读者群体,让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海外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喜欢的作品,享受阅读的乐趣,同时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作者加入网络文学的创作队伍。《2023中国网络文学出海趋势报告》显示,截至202310月,仅起点国际就已培养约40万名海外网络作家。全球共创,正成为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新趋势。海外原创作者大多结合自身语境和文化特色展开创作,在借鉴中国网文创作方向的基础上探索自己的风格,进一步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基于当代文学的生产和消费特点,网络文学创制出一套适用于互联网媒介的文学生产机制,不仅赋能产业发展,也带动了产业升级。目前,网络文学IP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源头,通过影视、动漫、广播剧、短剧、舞台剧等衍生作品,网络文学作品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有潜力成为席卷全球的文化现象。比如,由网络小说《从前有座灵剑山》改编而成的同名动画一度在日本多家电视台热播,成为中国动画向动漫发达国家传播的典型案例。从文本出海、IP出海、模式出海到文化出海,网络文学出海之势渐成规模,传播半径不断延伸,覆盖范围持续扩展。与此同时,中国网络文学与中文学习亦形成良性互动:例如,中国网络文学作品为俄罗斯中文爱好者提供了翻译实践路径;中国网络文学在俄罗斯的快速发展又吸引了当地粉丝群体学习中文。在网络阅读平台的评论区中,经常能看到读者们热火朝天地讨论:学习中文需要多长时间?我应该学习普通话还是广东话?我不用学会说中文,只想用中文阅读,可能实现吗?

中国网络文学加速扬帆远航,与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密不可分,反映了海外读者渴望了解中国的愿望。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组成部分,网络文学既是世界读懂中国的一扇时代之窗,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一座数字桥梁。未来,我们应推动中国网络文学的高质量发展和国际化传播,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作出更多贡献。

(摘编自赵世锋《受欢迎的中国网络文学》)

材料二:

文学是精神的食粮,滋养我们的灵魂。在网络的加持下,文学呈现出更多元化的表现形式,赢得了更多的受众,并以灵动的姿态走向世界。当下,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新文化形态,正成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成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新名片。

文化彰显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不难发现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领域的竞争,都离不开文化发展的竞争,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文化竞争不是相互排挤,而是相互交流,讲好各自的故事,实现相互理解、和谐共处。近年来,受全球化速度减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影响,以线下形式、实体形式为主的传统文化交往活动受到诸多限制,而网络文学、影视、游戏等基于互联网传播的新文化形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化出海的主力。在这方面的有力佐证是,文化自信、强国叙事正在成为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新趋势。

随着中国网文海外辐射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中国网络文学以瑰丽的想象、精彩的故事、强烈的代入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读者。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网文在国内的IP化,网文IP早已不再以小说的单一形态影响海外受众,而是以包含影视、动漫、游戏等在内的多种形态“融合出海”,出海速度与效果因此更上一层楼。在IP出海的大趋势下,多元内容形态的影响力叠加放大,让中国网文IP有望成为全球IP

受精品化、IP转化提速、全球化深入等三大核心趋势的积极推动,中国网络文学作为大众参与、全球共创,彰显中华文化原创力的生动实践,不断延伸传播半径,已经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生动的文化名片。用好这张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新名片,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胡欣红《网络文学“融合出海”,打造中国文化传播新名片》)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在俄罗斯大受欢迎,其中的精彩故事和动人情感引人入胜,使俄罗斯读者的阅读没有障碍。
B.网络文学逐章连载的更新方式和留言点评功能有助于提高作品的互动性,从而使作品的情感纽带更紧密,也使优秀作品更易被筛选出来。
C.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源头,网络文学IP已衍生出影视、动漫、广播剧、短剧、舞台剧等多种形态,这有利于推动中国网络文学席卷全球。
D.在当下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可以说占据文化发展制高点的国家更能在国际竞争中把握住主动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天道图书馆》《画春光》等中国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在海外流行,全都是因为作品中蕴含着人类共同价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B.目前越来越多的海外作家加入了网络文学的创作队伍,他们能根据自身语境和文化特色展开完全不同于国内网文的全新创作。
C.文化自信、强国叙事正在成为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新趋势,这与文化竞争要求讲好自己的故事、实现和谐共处的目标是一致的。
D.中国网络文学IP多种形态“融合出海”,是网络时代文学多元化的具体体现,也是解除传统文化交往活动诸多限制的最好方法。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2023年10月12日,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2022年度)发布活动在广州举行。《星汉灿烂,幸甚至哉》《一剑独尊》等10部网络小说出圈,荣登“海外传播榜”。
B.2023年起点国际开始将机器翻译+人工校对(MTPE)模式升级为AI翻译模式,这不仅会让中国网文作品从中受益,海外原创网文作品也有了更大的传播空间。
C.《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我用闲书成圣人》等网络小说中频繁出现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引用,这有助于海外读者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与感受东方文化的魅力。
D.中国网络文学仿佛是一个大型的“文化超市”,海外读者可以在《盘龙》中领略上古神话的恢宏想象,也可以通过《大国重工》了解中国工业发展的辉煌历程。
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着眼于中国传统美食的作品《掌欢》在海外出版授权,就属于网络文学出海1.0阶段。
B.在出海2.0阶段,海外粉丝翻译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如俄罗斯中文爱好者的翻译实践。
C.起点国际培养大量海外网络作家,上线海外原创内容,这与网文出海3.0阶段相符合。
D.由网络小说《从前有座灵剑山》改编的动画在日本热播,代表着出海4.0阶段的到来。
5.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强势出海,班级将举办“中国网络文学推介会”,你准备就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的重要意义发言,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列出发言要点。
7日内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名校/河南省6月高考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嘉鱼

马伯庸

船灶呼呼地冒着火光,灶上搁着一尊盛满水的三足铜鬲,蒸汽向上翻涌着,把鬲上架着的一具陶笼罩在云雾之中。唐蒙和黄同并肩蹲下,死死盯着不断被蒸汽掀动的盖子。

守在灶前的两人偶尔会对视一眼,眼神里尽是恼怒。之前他们俩刚一进厨时,气氛还算和谐。黄同建议说七月嘉鱼不够肥,煎之不美,不如清蒸,唐蒙从善如流。可一到杀鱼的环节,两人却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因为唐蒙发现,黄同杀第一条鱼时,居然没有刮鳞。他大为愤怒,说杀鱼怎么可以不刮鳞?黄同坚持说岭南从来都是这种做法,还语出讥讽:今天在番禺城门前受辱,都没见大使你这么激动……

唐蒙实在无法容忍,抢过另外一条嘉鱼,说别糟践东西了,撸起袖子亲自处理。一刮之下他才发现,这嘉鱼的鳞片居然是在鱼皮下面,看来是岭南人手笨不会处理,只好带鳞吃下。

他在番阳县做县丞好多年,那里背靠彭蠡大泽,鱼类甚多,杀鱼经验很是丰富。只见唐蒙手里小刀上下翻飞,把鱼鳞一片片挑出来,然后开膛、挖腮,去净肚内黑衣,动作一气呵成。然后他还削了几小根甘蔗,搁在鱼身下方。

黄同忍不住:好好的嘉鱼,怎么要用甘蔗铺底?唐蒙眼皮一翻:我们番阳从来都是如此。黄同没吭声,但呼吸明显变得急促,显然无法接受。

在大庾岭前被俘时,都没见黄左将你这么委屈。唐蒙不失时机地嘲讽了一句。

好在两个人的其他厨序都差不多,无非是放些葱白、姜丝,再淋入一点稻米酒。一俟铜里的水开,便把两条嘉鱼放入陶瓶开蒸。

随着水声咕嘟,厨里陷入一种微妙的安静,只听得到滚水的声音。黄同不动声色地将左手大拇指按在右腕上,而唐蒙则偷偷瞄着窗外的光线角度。两个人用不同的方式,计量着时辰,因为这对蒸鱼来说至关重要。

水面上一只白鸟振翅飞过,迅速掠过船边。两个人几乎同时身形一动,齐声说差不多了。黄同快了一步,顾不得蒸汽烫,迫不及待地掀开盖子。

只见瓶内两条嘉鱼并排躺在陶盘里,俱是通体白嫩,软玉横陈。一股蒸鱼特有的清香,缭绕在四周,令人食指大动。

唐蒙拿起一双竹筷,先伸向黄同那一条。他本以为鱼身没有刮鳞,口感必然欠佳,可谁知一入口,那鳞质变得微脆,与鱼肉相得益彰,味道意外地奇妙且带层次。唐蒙细琢磨了一下,大概是因为嘉鱼腹部自带膏脂,一蒸之下,油花层层渗出,等于先在瓶里把鱼鳞煎熬一遍,自带风味。那边黄同的惊讶,也不输于唐蒙。他的筷子一触到鱼身,鱼肉竟自溃散开来,只见肉色如白璧无瑕,看不到半点血丝或杂质,只在表面浮动着一层浅浅的油光。他夹起一块送入嘴里,几乎是迎齿而溃,立时散为浓浓鲜气,充盈于唇齿之内。他之前愤怒,是担心甘蔗的甜腻会破坏鱼鲜,没想到蔗浆蒸开之后,甜味几乎消失,反而有了提鲜的妙用。

两人把两条鱼都品尝了之后,不约而同地陷入沉默。良久唐蒙方开口道:看来阁下不去鱼鳞,是‘因鱼制宜’,颇有道理啊……

我们南越盛产甘蔗,居然没人想到,这东西也可以烹鱼。黄同也感慨道。

适才那点血海深仇,就此烟消云散。唐蒙看看盘中两条残缺的嘉鱼:都动过筷子了,这样的菜端给两位贵人不太合适,还剩一条,另外烹过吧。黄同立刻点头:对,对,咱们再烹一条便是,不去鳞,铺上甘蔗……啊?你怎么知道?

唐蒙起身从水缸里捞出最后一条嘉鱼,笑嘻嘻道:那老渔民的手背白白嫩嫩的,哪里是常年在江上风吹日晒的模样,身份必然不凡。你适才跟在他后头,嗓门都不敢放开,还不说明问题吗?唐蒙把嘉鱼地甩在案板上:时辰不早,尽快上灶吧。

他正要侍开,黄同伸手拦住,正色道:适才大使烹鱼,是不是还浇了点稻米酒?唐蒙一点头:不错,这是用来驱腥的。黄同道:我们南越日常烹鱼,也用酒来驱腥。不过我家贵人别有一种驱腥之法,待我唤来,给大使品鉴一下。

他对唐蒙的态度,有了一丝微妙的变化。先前还只是公事陪同,如今却更像是迫不及待与同好分享心得。

唐蒙对此自然是乐于听从。黄同示意稍候。过不多时,船外传来一个清脆的女子叫卖声:卖酱咧,上好的肉酱鱼酱米酱芥末酱咧,吃完回家找阿姆咧。

那声音清澈干脆,字字咬得清楚,一口气报出一长串名字连气都不喘,如一粒粒蚌珠落在铜鼎之上。

声音由远及近,过不多时,一个黄毛丫头来到了甲板上。这小姑娘看面相十六七岁,四肢瘦得似竹竿一样,皮肤黝黑,头上却插着一朵素白色的栀子花,两只大眼睛忽闪忽闪。她背着一个半人高的大竹篓,整个人晃晃悠悠,感觉随时会掉下水似的。

小姑娘熟练地跳上甲板,把大竹篓卸下来打开。只见竹篓里面分成十几个小草袋,每个草袋里都塞着一个人头大小的陶罐。贵人想要什么酱?小姑娘问。黄同朝篓子瞥了一眼:你这里可还有枸酱?小姑娘迟疑了一下:还有一点,三文钱一贝。黄同道:我们不是吃,是烹鱼要用。”“那也要三文钱一贝。

黄同了一声,这酱仔真是认死理,也不看看跟她讲话的是谁。他懒得计较,说那就三文吧。小姑娘转身从最下面的草袋里掏出一个小罐子,罐体偏白。看得出,她对这个小罐颇为珍惜,外面还裹了一圈用麻草编的套子,怕它无意中摔碎。

(有删改)

【注】①本文节选自《食南之徒》,马伯庸长篇小说,集历史、文化、美食于一体。小说写喜好美食的大汉使者唐蒙,来到食材丰富的南越之国,他所要面对的不止是美食,还有美食背后的种种。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写船灶的火光、浓浓的蒸汽、不同的厨具等,营造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厨环境。
B.黄同坚持岭南人的传统做法,即杀鱼时不刮鳞。唐蒙对此表示不满,并亲自处理另外一条嘉鱼。
C.在品尝了用甘蔗烹制的嘉鱼后,黄同感慨南越盛产甘蔗却未想到可用以烹鱼,流露出悔恨之意。
D.唐蒙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推断出老渔民的真实身份,这展现出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小姑娘卖酱的情节,巧妙地连接了故事的前面部分,也展示了岭南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
B.在争执时,唐蒙与黄同的语言充满了火药味,而在和解之时,两人的语言则变得温和而亲切。
C.“插着一朵素白色的栀子花”,使小姑娘具有清新的气息,体现其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D.小说与鲁迅的《祝福》一样,采用故事套故事的结构,使叙事更为复杂,文化意蕴更为丰厚。
3.黄同对唐蒙态度发生转变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说明。
4.小说围绕“烹饪嘉鱼”展开,产生了诸多独特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鹿原(节选)

陈忠实

白嘉轩背着搭裢朝县城的方向走去。秋末冬初的黎明像个行动迟缓的老人凝滞不前。冬走十里不明。浓雾笼罩着的村庄仍然有驱狼的火光明明灭灭。雄鸡的啼叫没有往日的雄壮,而显得黏稠滞涩,像是鸡脖子里全都塞满了鸡毛。白狼的凶讯持续流传。后来又传闻朱先生凭一张嘴、一句话,就解除了从甘肃反扑过来的二十万清军,朱先生因此被张总督任命为第一高参。白嘉轩忙于修复围墙而不闻姐夫朱先生的种种传闻,是昨天晚上鹿子霖带着一脸惊奇询问他关于朱先生的消息时他才知道的。他带着验证传闻和反正以来的种种疑惧和慌乱去找朱先生,听他断时论世。

朱先生在他的书房里接待白嘉轩,他一如往常,看不出任何异样的神态。白嘉轩脑子里顿时蹦出处世不惊四个字来。他忍不住说起乡间关于白狼的传言,朱先生笑关说:无稽之谈。姐夫对白狼的冷漠,使白嘉轩感到扫兴,他随之问起朱先生斥退二十万清军的事。朱先生用像冷漠白狼一样的口气说:传言而已。白嘉轩不好再问,却又忍不住:哥。我想你是不会为张总督当说客的。朱先生却笑了:你又猜错了,我这回乐意当了张总督的说客。

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诵读已经不是习惯而是他生命的需要。世间一切佳果珍馐都经不得牙齿的反复咀嚼,咀嚼到后来就连什么味儿也没有了;只有圣贤的书是最耐得咀嚼的,同样一句话,咀嚼一次就有一回新的体味和新的领悟,不仅不觉得味尝已尽反而觉得味道深远;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诵读。朱先生诵读圣贤书时,全神贯注如痴如醉如同进入仙界。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先生正在晨诵。两位差官对门房张秀才上了火:我这里有十万火急的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他接也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朱先生说:我正在晨诵。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他们自便。差官听了更火了,再三申明:这是张总督的手谕,先生知道不知道张总督?张秀才说:皇帝来也不顶哈!张总督比皇帝还高贵?等着!先生正在晨诵。两位差官只好等着,张秀才不失礼仪为他们沏了茶。

朱先生晨诵完毕,挽着袍子来到门房,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张总督的信慷慨陈词,婉约动人,言简意赅地阐释了反正举事的原义,摆置出目下严峻的局势,又说反正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决一死战。张总督说他的革命军同仇敌汽,士气高昂,完全可以击败方升的乌合之众,只是战事一起,市民百姓必遭涂炭,古城必遭毁灭,于理不通于心亦不忍。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这里亦不追击,由他自去陇西。如果方升情愿留住西安,张总督可以保护其颐养天年。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回去告知张总督,免得贻误战机。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立即告诉妻子:快点给我收拾行李。朱白氏担心地问:你到哪达去?不是说不去吗?朱先生说:我得出去躲几天。我算定张总督还要派人来缠的。

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搭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个去去去去去!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门。你好不仗义!这时候一辆汽车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朱先生请进。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嗔道: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书呆子!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朱先生已经踏上咸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搭链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张总督好气又好笑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我已经给他们交代过了。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一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要是你能打过方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张总督不由脸红了说: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说罢一甩手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要他坐上汽车,带上十二名经过特种训练的卫士以防不测。

朱先生却轻轻松松地说:你诵一首咸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

(有删改)

【注】①《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写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的故事。②朱先生:白嘉轩姐夫。他自幼苦读,饱学儒雅,慧眼看世。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嘉轩去找朱先生,是因为他想验证关于朱先生的传闻,并希望听取朱先生对于时局的看法。朱先生对传言却加以否定,并且轻描淡写地回答了白嘉轩所问之事。
B.张总督请求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他的德望和与方升的交谊,劝方升退兵,以避免战争的发生。
C.朱先生没有惊动张总督,而是选择只身一人前往退敌,这是因为朱先生想给张总督一个惊喜,也表现了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义气。
D.张总督吟诗时“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这与朱先生吟诗时的“热泪涌流”形成对比,两种不同的反应与二人当时不同的心境有关。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雄鸡的啼叫没有往日的雄壮,而显得黏稠滞涩”一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用听觉去写触觉,拓展了文本的意境。
B.文章采用倒叙的叙述方法,先叙述朱先生退敌成功,再叙述退敌的过程,这样的叙述方式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小说的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如朱先生的语言儒雅、文言化、书面化,非常符合他作为一名“只读圣贤书”的“儒子”身份。
D.本文和鲁迅的《阿Q正传》故事背景大约都是辛亥革命,本文主人公朱先生是个读书人,而阿Q是一个无业无家的贫苦雇农。
3.好的文学作品能够“于细微处见精神”。从一个人在细微处的表现,可以看出其精神风貌。请分析小说中“晨诵”这一细节表现了朱先生怎样的精神风貌。
4.小说选段主要写了朱先生退兵之事,但是对朱先生如何退兵的情节却一字不提。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小说进行分析。
7日内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凤仙花

刘庆邦

用凤和仙给花儿命名,真是好听。凤为鸟中王,花有花仙子之喻,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可惜的是,这个小地方的人都不知道凤仙花是什么,明明是凤仙花,却跟没看见花一样,被他们说成是指甲草。

没事的,不管是叫花,还是叫草,都不耽误他们对指甲草的喜爱。因为,指甲草上面开出的花朵可以染指甲呀。

每年春夏之交,住在大杂院的大奶奶都会种上一盆子指甲草。大奶奶用来种指甲草的东西是一只废弃的尿罐子。罐子口的一个鼻子被碰掉了,一提一侧歪,不能再盛尿水。尿罐子内壁结了一层厚厚的尿碱,有些难闻。这不要紧,大奶奶正好变废物为花盆。加上指甲草与其他草一样,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待遇,只要有土壤、水分、肥料和阳光,就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尿碱也许正好可以化为指甲草的肥料呢。

大奶奶怕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看不到,够不着,就把花盆放在堂屋门口东侧用泥坯垒成的鸡窝顶上。这样一来呢,指甲草刚一冒芽儿,孙女们就能看见。等开出花来,孙女们一伸手就能摸到花朵。明白了吧,大奶奶种指甲草不是为自己种的,是为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种的。大奶奶说过,她一个大老婆子,脸上的皱纹一抓一大把,不抓也是一大把,还种草养花儿干什么!她每年种指甲草,还不是给小闺女们种的?小闺女们都爱美嘛,都喜欢染红指甲嘛!

院子里年龄差不多大的闺女有三个,一个是大奶奶的孙女儿,名字叫梅灵;两个是二奶奶的孙女儿,姐姐叫大玉,妹妹叫二叶。二奶奶死得早,她们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大奶奶当成了她们的亲奶奶。

刚过了二月二,大玉和二叶就在一天午饭后来到大奶奶家,问大奶奶是不是该种指甲草了。

大奶奶正坐在堂屋当门的一只小板凳上捻蚕丝。小小的木头架子上,放有一团蚕茧煮得膨松的蚕丝,架子下面吊着一个木制的圆锥形捻锤儿,手捻捻锤儿的铁锭子,让捻锤儿旋转,就可以把蚕丝纺成丝线。每捻好一段丝线,大奶奶就缠到捻锤儿上,再捻下一段。大奶奶说:“花盆里的冻土还没有完全化开,等过了清明节再种指甲草也不晚。大奶奶想着呢,放心吧,不耽误你们这些小妮儿染红指甲。”

梅灵也过来了,说她奶奶老捻老捻,捻到啥时候丝线才够长呢,才能做成一件捻绸布衫子呢?

大奶奶说:“人不管干啥事儿都不能着急,得像蚕一样,一口一口吐丝,一丝一丝结成茧屋子。等把丝线捻得够长了,长得比到天边儿还长,就可以织成捻绸布,做成捻绸布衫子了!”

“那,等你织好了捻绸布,先给谁做捻绸布衫子呢?”

“那还用问吗?当然是先给你爹做了。谁让你爷爷被土匪打死了呢,谁让你爹是奶奶的儿子呢,谁让你奶奶就这么一个儿子呢!”

“我就知道你,只喜欢男孩子,不喜欢女孩子。”

“谁说我不喜欢女孩子,我要是不喜欢女孩子的话,能年年想着给你们种指甲草吗?能教你们用指甲草上开的花儿染指甲吗?好了,我给你们唱个小曲儿吧。鸡叫了,天明了,一朵花儿开红了。”

清明节早上,天下着小雨,院子里有些雾气蒙蒙。大奶奶把花盆从鸡窝顶上搬下来,用铁铲子把花盆里的土刨松。老人并没有跟三个孙女儿打招呼,她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就劳动上了。她刚把花盆里有些发潮的土刨开,大玉就走了过来,问大奶奶要种指甲草了吗?大奶奶说是呀,今天清明节,日子好记。今天下着雨,把花籽儿埋在土里就不用浇水了,老天爷替咱们浇水。

大玉过来了,梅灵和二叶很快也过来了。却原来,她们每天在院子里出来进去,时不时地都会往花盆那里看一眼,都在操着种指甲草的心。她们都有些兴奋,捋胳膊,绾袖子,跃跃欲试。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大奶奶,你栽的不是树,种的是指甲草呀!”

“道理是一样的,前人种指甲草,后人染红指甲。”

花盆儿里的土整好了,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大奶奶掀开衣服的大襟子,从下面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小纸包,露出了里面包藏着的指甲草的花籽儿。三个孙女儿一伸头都看见了,花籽儿小小的,黑黑的,底色有些暗红。纸包儿里的花籽儿是一小撮儿,大奶奶没有把花籽儿全都撒进花盆里,她只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进花盆的土里。

二叶问:“大奶奶,你为啥只种三颗呢,是不是我们三个人每人一颗呀?”

大奶奶说:“这个二叶,就是聪明。不过呢,有些事情看破了不要说破,自己心里有数就中了。好了,你们三个都在土上摁摁吧。大带小,大玉先摁。”

“是要摁手印儿吗?”大玉问。

“对,五指并拢,使劲把土往下摁,摁出你的手印儿来。”

大玉把右手伸出来了,手指并拢严丝合缝,看着大奶奶,不明白大奶奶为什么让她们在土上摁手印。

大奶奶说:“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你们把土摁得越实在,土和指甲草的种子贴得越紧,种子胀得就越快,发芽就越快。这跟人穿衣服一样,如果衣服哐里哐当,人就不暖和。把衣服穿得贴皮贴肉呢,人的身体就暖和,越暖和长得越快。”

“明白了。”大玉把手放在松软的土上使劲儿往下摁,摁出一个深深的手印。清明雨还在细纷纷地下着,梅灵和二叶学着大玉的样子,也先后在花盆里的土上摁下了属于自己的手印。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凤仙花如此美好,但是这个小地方的人却不知道它,将其称为指甲草,意在表现这个地方的人的落后。
B.大奶奶把种指甲草的花盆放在堂屋门口东侧用泥坯垒成的鸡窝顶上,是怕孙女们把花盆弄翻。
C.大玉和二叶姐妹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大奶奶当成了她们的亲奶奶,可见她们俩对大奶奶的亲近和喜爱之情。
D.三个女孩子都明白大奶奶为什么只挑了三颗花种子并且要求摁出手印,但大叶和梅灵没有说出来,只有二叶说出来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人物语言多用口语,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如“如果衣服哐里哐当,人就不暖和”,如话家常,本色质朴。
B.小说写大奶奶种花籽,“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细致入微。
C.小说围绕大奶奶为孙女们种风仙花的事展开,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充满了诗意与美感。
D.小说于行文当中,不时闪现出哲思之光,如“人不管干啥事儿都不能着急”“鸡叫了,天明了,一朵花儿开红了”等。
3.凤仙花即指甲草,小说在主体部分均以“指甲草”称之,却以“凤仙花”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4.阅读本篇小说后,班级读书小组认为《凤仙花》呈现出“散文化”的特点,如果据此写一篇文学短评,请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7日内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等多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食物是一个人整体健康的基本支柱,尤其是在身心全面发展的儿童时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优先选择真正的食物,而不是过度加工的工业食品非常重要。

然而,如今儿童越来越早地开始食用各种加工食品。6个月大的孩子刚开始吃辅食,许多家长就会给他们提供以谷物、燕麦或大米为基础原料的速食食品。

如果详细阅读一下提供给儿童的食品配料表,就会看到高果糖玉米糖浆、味精等字眼,以及数百种其他添加剂,这些添加剂不仅没有营养价值,反而对健康有害。尽管由于它们的含量极少,因此被各国的监管机构所接受,但其累积效应最终会影响一生,还会诱发人们对这类产品产生依赖性。

阿根廷儿科学会的儿科医生罗克萨娜·安娜伊·蒂莫认为,毫无疑问,正是超加工食品导致儿童对不健康食品上瘾。这是因为大多数超加工产品都含有糖、高果糖玉米糖浆或谷氨酸钠(味精)。谷氨酸钠通常被用于零食和饼干中,因为它能打开味蕾,让味觉无法抗拒。糖和高果糖玉米糖浆以及精制面粉不仅极易使人上瘾,诱使儿童的大脑想要越吃越多,而且对健康非常有害。

这位儿科医生坚持认为,许多儿童对烘焙食品、甜食和零食的强迫性成瘾行为都是由此造成的。她还强调,从小就向儿童提供这些产品的家长应该意识到,他们正在刺激儿童大脑中的愉悦和奖赏回路,也就是与成瘾行为相关的回路。

玛丽埃尔·多韦瑙是一位专门从事儿童和成人功能医学研究的儿科医生。她赞同上述观点,并指出一段时间以来,科学界一直在争论是否要将对这类食物产生的依赖行为定义为成瘾行为。她说:我认为,这个问题尚未被确认,意味着我们只是在浪费时间。

她解释说:之所以可能出现上瘾问题是因为与许多被滥用的药物一样,此类食品在大脑中都能激活奖赏回路。因此超加工食品的最大问题在于它对大脑的感官影响,这是因为吃这些产品的快感会激活一种有利于重复这种行为的奖赏回路,它给大脑发出的信号与‘真正的’食物所发出的信号完全不同。

儿科医生安赫拉·纳卡布认为,目前有大量的科学证据证明,人类肠道中的神经元直接与大脑相连,因此,尤其是年幼的儿童吃了添加了糖分的任何类型的加工食品或超加工食品,大脑的这些区域都会受到刺激,进而产生更多的需求、意向和再次食用的欲望,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更喜欢吃这些含糖食物的原因。

她强调,儿童经常吃这类食物意味着,这些食物开始取代富含更健康、更天然营养成分的食物。她还说: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家庭应该仔细阅读他们购买的每种食物的成分。她指出,超市里的大多数食品都是经过超级加工的食品,而来源更健康的食品则可以在杂货店、肉店或健康食品店买到。

她还说,糖和盐都有可能在大脑中产生类似于其他类型的成瘾产品的奖励反应,因此会导致不健康的饮食模式和对这些食品的更强烈偏好。

多韦瑙指出,超加工食品产生的这种快感是由一种叫作多巴胺的神经递质产生的,这会改变人们的敏感性,导致其越来越需要更大剂量的这些产品来获得这种快感。

她指出,如果说儿童的大脑是可塑的,他们能从这一切中学习,那么就必须认识到,超加工食品所具有的这种感官组合在真正的食物中并不存在。这种糖、脂肪、增味剂等的组合会激活味蕾,产生感官反应,这是真正的食物无法比拟的,因此这也意味着儿童将更难选择真正的食物,因为它无法与超加工食品产生的奖励机制相媲美。

纳卡布认为,食用加工食品在短期内会使血糖迅速升高,此类食品一般含有精制糖和能被快速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她还说:这可能会导致人体能量迅速达到一个峰值,然后急剧下降,从而转化为疲劳、烦躁和极度渴望。当我们吃了甜食,过一会儿我们又会觉得想吃,这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循环。

她说:在短期内,血液中的糖分水平会影响人的情绪,比如导致烦躁、焦虑、情绪变化,尤其是在幼儿期会出现肠胃问题,如消化系统受刺激,从而引起腹痛、胀气、腹泻等。

她还认为,从中期来看,最明显的影响是体重增加。她说:经常食用含有精制糖、反式脂肪和添加剂的超加工食品会改变营养价值,导致缺乏饱腹感,使人想吃得更多,摄入量增加,从而导致肥胖的风险,以及由此带来的所有健康后果。

她还说,从长远来看,我们开始在青少年和年轻的成年人身上发现越来越多的慢性疾病,如II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肥胖症、认知障碍和注意力不集中等。

报道称,多韦瑙认为,除了可能在新陈代谢层面造成损害之外,由于超加工食品并不是营养丰富的食品,所以并不含有优质的营养素,而后者正是儿童成长所需要的。这一事实所造成的损害意味着,儿童正在受到终生的影响,日后也可能无法接受真正的食品,因为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后者永远都无法产生同样的奖励价值。

她还说,新陈代谢的后果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儿童的新陈代谢系统正在成长,因此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些改变,但如果不及时做出改变,感官上的创伤、饥饿感和饱腹感的改变以及对食物的错误选择将伴随他们一生。

(《超加工食品会让儿童对不健康食品上瘾吗?》,刘丽菲编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家长给婴幼儿吃的辅食是一种超加工食品,对身心正处于全面发展时期的儿童有害。
B.多韦瑙认为,对超加工食物的依赖无疑就是“成瘾”行为,继续就此争论并等待结果确认“只是在浪费时间”。
C.多韦瑙将对超加工食品的依赖和滥用药物类比,旨在说明一旦过量,二者都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D.由于“真正的”食品不如超加工食品美味,儿童未来将无法接受“真正的”食品,这种错误的食物选择将伴随他们一生。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国监管机构之所以允许超加工儿童食品存在,是因为认为添加剂含量极少,但监管机构并未顾及添加剂的累积效应。
B.纳卡布认为,青少年体重增加是因为经常食用含有精制糖、反式脂肪和添加剂的超加工食品,所以超加工食品是引发肥胖的罪魁祸首。
C.多韦瑙和纳卡布都认为超加工食品会带来快感,激活大脑中的奖赏回路,都主张人们要选择“真正的”食物,即天然健康的食物。
D.风味酸奶含有肠道益生菌,也使用炼乳、葡萄糖浆、甜味剂等添加成分,这意味着在有益身体的同时,经常食用也可能影响身体健康。
3.下列选项,不符合原文对“真正的”食物的表述的一项是(     
A.未经过过度加工,含有儿童成长所需的优质营养素。
B.不会在大脑中激活有利于重复进食行为的奖赏回路。
C.不存在会激活味蕾并产生感官反应的成分组合。
D.以天然食材为基础,不含增味剂、反式脂肪,不含糖。
4.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纳卡布的观点的一项是(     
A.根据2022年的一项研究,如果一个人每天摄入的热量有超过20%来自超加工食品,那么认知能力下降的风险会上升约28%。
B.2021年全球有大约5.37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45年这一数字会增加至7.84亿。糖尿病的发生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关。
C.用低加工食品逐渐替代超加工食品,从而循序渐进地改变儿童的饮食偏好,这被证明对拯救深陷超加工食品“陷阱”的儿童卓有成效。
D.根据制备方法的不同,一种食物可以是加工的或超加工的。如用酵母、水、面粉制作的面包是加工食品,但若添加防腐剂、膨化剂,就是超加工食品。
5.根据材料。简要说明超加工食品的“上瘾”原理。

7日内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他回来了

柯岗

这是一九四七年九月中旬的一个夜晚,山里实在黑,走在白马后边的人,往往当自己的胸脯碰上了马屁股的时候,才知自己并没有掉队。

二十一团的队伍不断地跑跑停停,这是因为天黑,路滑,常常有人不自觉地拉长了距离的缘故。后面有人压着嗓子吵起来:

“快走!快走!你怎么不跟上呢?”

“可不敢掉队呵!后面有敌人,你没看队伍走多快?”

“谁掉队啦?”管理主任一面往后走,一面问。

“供给处的挑夫王德胜。”不知是谁这样顺口回答着。

“王德胜!爬起来了没有?担动担不动?”管理主任拉长嗓音问。

“起来了,担动了!你放心走吧!”王德胜回答着,开始用尽吃奶的力气,拼命追赶队伍,小担子在肩膀上咯吱咯吱地响着,好像有人在他的耳朵边低声说:“王德胜:你是好战士,你是翻身农民,大家相信你,叫你挑着公家的一百七十万冀币、二百万蒋币、三十块银洋。”只是路太小,太滑,天太黑,差不多走不到五十米,就要有一只脚掉进田埂下面的淤泥里。他一气跑了十几里路以后,当他把担子放下之后,忽然静得可怕,连马蹄踩进泥坑里的声音也没有了,他发现自己掉队走错了路。

细雨迷蒙着漆黑的山道,雨丝在桐子叶上聚成了水珠,“滴嗒,滴嗒”地滑落下来。

往哪里去找队伍呢?他确实有些着急了。他担心两包钱会淋湿,心里也明白要想马上找到一个村子是不可能的。他无可奈何地把担子上那用油布包得方方正正的两包钱取下来,并排放在路边,然后又用自己的袖子把油布上面的水擦了一下,便一屁股坐在钱包上,两手紧紧握着扁担的中间,笔直地竖在脸前,接着就把脑袋往手上一靠,意思好像是说:反正我现在是不能走了,索性等天明,但是千万不能把钱湿透!

这一夜,王德胜觉得比一年还长。

黎明的时候,雨停了,东方泛起鱼肚白。他现在知道他昨夜把方向走错了,本来是向南的,可是他向了东。他挑起了担子,离开了道路,找到一个相当隐蔽的石缝。他把扁担和钱包都放在石缝的顶里边,迅速用石块盖起来,然后自己坐在口上。他决定等到下午再下山,免得碰到敌人和土匪,晚上顺公路走。

他感到困得很,想睡觉,但又怕有土顽来,怎么办呢?他用双手扶着额角想了半天,然后把两颗炸弹的火索统统拉出来,挂在衬衣钮子上,把炸弹挂在胸膛上,用外衣包着,再用皮带在外面拴起来,而后侧身睡了。他想:如果土顽在他没有醒来的时候到了跟前,只要他们一拉他的衣裳,炸弹就会响的,叫他们也不能活。

就在这种情况下,王德胜甜蜜蜜地睡熟了。确实,这一天,全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知道王德胜带着这么一担子公款,在这里得到了平安的睡眠。他醒来了,太阳已经偏西。

王德胜弄好担子,束紧皮带,顺着公路往南赶。突然啪的一声,一颗子弹从头顶飞过,两个着便衣持步枪的土顽从树林里窜了出来,冲到王德胜身边。

“不准动!”他们之中的一个,用枪威胁着王德胜,就动手解他的外衣,待另一个家伙正要解皮带的时候,那个解衣服的人突然连声喊着:“炸弹!炸弹!”回头就跑。解衣带的家伙并不知道炸弹在哪里,也跑了。王德胜趁势抽出一颗炸弹,朝他们的屁股投去,然后迅速冲向树林深处,在一条十分曲折的羊肠小道上继续向南行进。

转眼功夫天就黑了,他加快了行进速度,一气走了八十里。

拂晓,他饿得有些不能支持,坐下去几乎起不来。刚咬牙站起,前边忽然打起机关枪来,声音很近,子弹嗦嗦地穿着树枝。他已经发现,前边山根下就是公路,路东是自己的队伍,路西是白军。从这里下去,过了公路,就能回到自己的队伍。王德胜丢掉竹扁担,把两包钱捆在一起,像背包一样紧紧地绑在背上,弯着身子走到小路转弯处,顺着没有路的山坡冲下去。

天大亮的时候,王德胜像泥人一样,被这里的警戒部队护送到自己的团部里来。他站在管理主任的门口,用他那高亢的鲁西口音喊着:“报告!”刚把右脚跨进门槛,他就大声说道:

“担子丢了,可是三百七十万零三十元在这里!”

管理主任马上拉住了他那沾着很多汗泥的双手。

(有删改)

【注】①冀币,当时解放区用的,冀南银行的纸币。②蒋币,蒋管区用的,所谓法币。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目“他回来了”是对故事结局的交代,暗含着对王德胜竟然能在和队伍失散后克服重重困难安全归队的赞美。
B.战士们只有当胸脯碰上马屁股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并没有掉队,写出了夜晚之黑,也为后面王德胜的掉队埋下了伏笔。
C.王德胜路遇两个着便衣持步枪的土顽这一突发事件,表现了归队途中的凶险,使情节产生波澜,也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D.小说讲述了解放战争中某次夜行军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其清新淡雅的语言风格与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极为接近。
2.文章结尾划横线的部分反映了王德胜归队时的复杂心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善于利用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真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学。完成下面小题。

霜降夜

周蓬桦

白露过后,乌乡的风里就已平添了寒意。早晨醒来,阳光刺眼,推开栅门,发现脚下的草叶上布满晶莹的霜,薄簿的一层,把路边的花打蔫,桦树的枝条似乎萧条了些许,树木上的一只只眼睛长出了睫毛,无意间仰头,但见几粒寒星正在向山顶以南的方向悄悄隐逝。镇上某一户人家屋顶上的烟囱,已经开始忙活,突突地冒青烟,烟柱是笔直的,上升到一米多高后遇到了风,才变得凌乱,像一块被抽断的丝绸。

有人说,乌乡的风里,流动着一股特别的味道,也只有亲临现场的人才会知道。这种特别的味道让人难忘,在鼻间萦绕,以至于割舍不下,成了人们再来乌乡的理由。

我提着满满一大铁桶草木灰,把它们倾倒在大路边潮湿的水洼里——这是房东阿姨安排给我的任务。昨天晚上,我约了几个养桑蚕与种植薰衣草的农户,到院子里攀谈,大家吃着草原黄膘烤牛肉,品尝着新摘的巨峰葡萄,黑色的冻梨,喝着自酿的桑葚酒,交谈内容涉猎宽泛,没有明确的主题。基本围绕农事收成,动物保护和挖掘过冬的地窖打转。当然,我最感兴趣的,是他们讲述过往亲身经历的事件。兴许口吻轻描淡写,但对我十分有用。一些亮点像阵雨打湿心头,渗入静夜植物的根须,我急忙拿出记事本,在马灯的光线下一一做了记录。牛圈在屋后,小牛犊不时制造一点骚动,从那里飘来丝丝淡淡的尿臊气,但这并没影响大家浓厚的谈兴。叶子稀疏的板栗树梢上,始终挑着一弯残月。

聊到10点多钟时,霜降开始了,夜幕陡然拉向纵深,只听得周围的芦苇秆在瑟瑟作响,白桦树枝在轻轻蠕动,我身上很快起了一层细小的鸡皮疙瘩。这时,善良的房东阿姨送来了羊毛毯和羊毛披肩,以抵抗霜降带来的微妙变化。

天要落露了,大伙儿小心着凉。她说。

阿姨端来一小筐被冰冻过的无花果,果子个头大,已经在冰柜里冻成了一个个小冰球,阿姨从厨房提来了铁皮桶,点燃了软草和木柴。很快就将冻浆果烤软了,冰渣子化成了水,杂糅着果实的汁液。取一个放在嘴里,觉得冻过后的无花果有一股山柿饼的味道。少顷,桌上又摆满了甜点美食——大列巴面包、哈尔滨红肠、咖啡、奶茶、干果仁,还有烤得香喷喷的草原红糖焙子,吃得大家直打饱嗝。

这是一个特别的霜降夜,让人感觉到生命与节气之间发生了某种密切的联系,有很强烈的体验感,从这个夜晚起始,我正式走进乌乡人的生活,自此与之呼吸同一种空气,吃一锅同样的黑米乌饭,喝新碾的大碴子粥,我并不觉得我与乌乡的人和动物有什么不同。我们是对等的。他们在日子艰辛面前所持有的积极态度,和对幸福目标的追寻姿态,都让我感同身受,嘘唏或喜悦。如果可能,我愿意做乌乡山野中的一株树或一片霜冻的叶子。

我还记下了燃烧时呲呲作响的松油灯,灯下的笑脸,火光中明亮的瞳仁,以及整整一个晚上都在谈论的接地气的话题——如何与枯草丛中的野物们一道,度过暴风雪即将来临的严冬,需要粮食、木柴、胡萝卜和大白菜,需要棉衣棉被,需要一个大火炉。哟,对我这样长年奔波的外乡人来说,这是一个多么难忘的夜晚。

早晨的光线重叠移动,越升越高,把山脉的阴影投射到地面上。我手扶栅栏,将空空的铁皮桶放回到了板栗树下,却见房东阿姨的小儿子背了行囊,走下台阶,似乎要离乡远行。阿姨从灶间走出来,腰间系着粗布白围裙。她搓着手,一边抬手拭泪,脸上难掩担忧和凄惶的表情。

她的小儿子目光淡定,飞快地走出院落,又回过头来朝我们挥手笑笑,然后大步踩过路边的草木灰,在阳光下缩小成一个移动的墨点,在远山的背景下渐渐消失。返回屋内,我以树墩做书案,在稿纸上飞快地记下一句话:霜降后,一些植物枯萎,一些事物到来,一些人又把双脚踩在了泥泞的路上。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乌乡的清晨,作者感受着风与光,视线从脚下草、身边树,推展至天际寒星,再收回到农家炊烟,心情和笔触都从容舒缓。
B.霜降夜攀谈中,作者感觉到“一些亮点像阵雨打湿心头,渗入静夜植物的根须”,既实写外在景致的变动,又虚写心中灵感的滋生。
C.霜降夜的柴草烤软了冻果,次晨草木灰被倾倒在路边水洼,一个年轻人踩过草木灰离家远行,这些点滴细节都带有乌乡生活的温度。
D.本文不仅记录了作者本人在乌乡小住的感受,还提及不少与当地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如农事收成、动物保护等,侧面反映了乡村的发展。
2.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作者记下的那句话?
3.乌乡霜降夜,作者“感觉到生命与节气之间发生了某种密切的联系,有很强烈的体验感”,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抒写这种体验感的?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真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偷梁换柱”多指以假代真,用欺骗的手段改变事物的性质,然而在古建筑工程领域,“偷梁换柱”却属于一种科学实用的修缮加固方法。

梁是截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的木料,且木料的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尺寸。梁为水平放置,两端的底部有支撑构件。梁主要用于承担建筑上部构件及屋顶的全部重量,并把这些重量向下传给支撑构件。柱为梁的支撑构件。柱子截面形状一般为圆形,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直径。柱子为竖向放置,主要用于承担上部梁传来的重量,并向下传递给下部的梁或直接传至地面。梁与柱采用榫卯形式连接,形成稳固的大木结构体系。位于屋架内的若干梁在竖向被层层往上“抬”,上下梁之间由短柱支撑,底部的梁由立于地面的立柱支撑。梁、柱均为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核心受力、传力构件,缺一不可。

对于古建筑而言,立于地面的立柱,或因长期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重量而产生开裂残损,或因柱底部位长期受到地面潮气影响而出现糟朽残损,这导致木柱强度下降,无法正常支撑梁。此时可采用“偷梁换柱”的加固方法。“偷梁换柱”实际就是“托梁换柱”。其基本做法为:首先将“假柱”(即临时的竖向支撑构件)安装在梁底部、原柱(原有立柱)旁边;再抽去原柱,使梁传来的重量暂时由“假柱”承担;然后安装新柱,新柱的材料、尺寸及安装位置与原有立柱相同;最后将“假柱”移去。

完善的“偷梁换柱”加固方法具有科学性,其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从梁的角度而言,它是水平受力构件,并把外力向下传给立柱。梁只有保持水平稳定状态,才能保证整个大木结构的稳定。在加固古建筑的过程中,梁始终受到支托,因而能一直保持水平稳定状态。其二,从柱的角度而言,它是竖向支撑构件,并最终把上部构件的重量传给地基。只有立柱具有充足的承载力,且与梁有可靠连接时,才能有效承担梁传来的作用力。加固过程中,技术人员虽然将原柱抽去,但是预先将“假柱”设置于原柱附近,让“假柱”代替原柱发挥支撑作用,因而换柱过程对结构整体的稳定基本无影响。换柱完成后,新柱与原柱有着同样的材料、尺寸,且与梁有着相同的可靠连接方式,它完全能够代替原柱发挥支撑作用。其三,从梁、柱整体结构角度而言,“偷梁换柱”方法对整体结构干扰小,且能达到良好的加固效果:原柱被新柱原位替换,新柱不仅有很好的支撑作用,而且与梁仍有可靠连接;“假柱”仅用于加固过程的临时支撑,且在原柱撤去后新柱安装前,能够与梁临时组成稳定的结构体系。因此,在“偷梁换柱”过程中,梁、柱结构整体始终处于稳定状态。

中国古建筑大木构架剖面示意图

(摘编自周乾《故宫建筑细探》)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偷梁换柱”这一成语在现今的使用中多含有贬义的色彩,但在古建筑工程领域,它是指一种修缮加固的科学方法,完全没有贬义。
B.中国古建筑大木构架剖面示意图展示了几种不同位置、不同尺寸的柱,这些柱子中,立于地面的立柱比较容易发生糟朽残损的情况。
C.结合图文可以发现,屋顶的重量由上层柱承担,然后传给梁,再由梁传递给其下的短柱,依次向下传递,最终由底部的立柱传至地面。
D.“偷梁换柱”的加固方法包括托梁、抽柱、换柱等步骤,在每一个步骤中梁一直会得到很好的支撑,从而始终能够保持水平稳定状态。
2.请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词语。

工程实例:故宫太和殿是我国最大的木构大殿,明清两代帝王即位或节日庆典都在此举行。2004年,技术人员在对太和殿进行勘查时,发现有一根立柱下部三分之一的位置出现了严重糟朽,于是采取了“偷梁换柱”的方法对该立柱进行加固。具体过程如下:先使用“假柱”托住原柱上部的梁。“假柱”为完好的木料,被安装在_________附近,用于临时支撑梁。再把柱子底部糟朽部分抽去,以便用_________代替。原柱糟朽部分去掉后,剩余的部分做成巴掌形,与新柱搭接。新柱与被抽去的糟朽部分同材料、同形状、同尺寸,且顶部亦做成巴掌榫形状。最后再把_________拆除,即完成了原有立柱的加固。

3.清代的古籍中有另一种“偷梁换柱”的记载:当某根立柱损坏需要更换时,为节省工料,工匠只是在原柱旁边设一根新柱,再撤去原柱。为什么第5题“工程实例”中,太和殿修缮没有采用这种更简便的加固方式呢?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