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选自《宋史·欧阳修传》,通过叙述欧阳修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在文学和政治上的卓越成就。文章描绘了欧阳修幼年聪慧、成年后以文章名冠天下的形象,并详细描述了他在政治上的直言敢谏、关心民生、宽简而不扰的执政风格。欧阳修不仅在文学上有极高造诣,还在政治上表现出高尚的风节和为民请命的精神。文章语言简练,叙事清晰,充分体现了欧阳修作为一代文人和政治家的风采。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幼敏悟过人,及冠,嶷然有声。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唱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

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

奉使河东。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修曰: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由是州得存。又言:忻、代、岢岚多禁地废田,愿令民得耕之,不然,将为敌有。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熙宁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B.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C.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D.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参加在京城举行的殿试,中试者被称为进士。
B.河东,古指黄河以东地区。黄河自北而南流经山西省境,故山西境内黄河以东为河东。
C.品服,有品级的官吏所穿的官服,品官等级不同,其品服的颜色、形制、质地也不同,以示尊卑。
D.谢事,辞职,免除俗事。同义词还有“告老”“解褐”“乞身”“致仕”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颖悟超群,文章冠天下。欧阳修幼年聪敏过人,刚成年时就享有极高声誉;参加科举荣登甲科,与梅尧臣作诗酬答,文章天下闻名。
B.欧阳修谴责权贵,而遭不幸。欧阳修著文指陈时弊,高若讷认为应当贬黜他,欧阳修就此事写信谴责高若讷,因此欧阳修被贬官为夷陵令。
C.欧阳修不避党议,光明磊落。曾被看作尹洙、余靖等同党,他不但不避嫌反而写出《朋党论》进献皇帝,来说明君子与小人的朋党之别。
D.欧阳修一心为民,百姓安居。西部用兵,主谋划的人打算放弃麟州,欧阳修认为麟州是个险要之地,不可放弃,会直接影响百姓安居。他还奏请朝廷,减免河东地区赋税有十几件。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
②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5.请概括并简析欧阳修为官从政之道。
2024-09-12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选自《震川先生集·项脊轩志》,有删改)

文本二: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学。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

(选自《震川先生集·家谱记》,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
B.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
C.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
D.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妣,是对已故母亲的称呼。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故长者的尊称。又如先考,是对已故父亲的尊称。
B.束发,指男子到了一定年龄,就将原来的总角解散,头发扎成一束,是古代汉族男子成年的标志。
C.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看望父母的行动,即“回门”或者“回娘家”。归,指古代女子出嫁。
D.合族,指“全族的人”或“聚集全族的人”,也可指同姓而非一族的人联合为一族。文中指聚集全族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两个传神的动作细节,把一个老年人对孙子关心、鞭策的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B.甲文中“亭亭如盖”状树木繁茂之美,但前面加上“今已”二字,表明树长人亡,睹物思人,更添对爱人的思念之痛。
C.乙文中作者列举家族人的种种不良表现:贪婪、欺诈、自私、愚昧,指责族人用厨房里残羹剩肴跟别人换取新供祭品的行为。
D.乙文中作者回到老宅后,翻阅家族旧书,慷慨激愤于家族竟然没落到如此的地步,感叹族人间不分彼此的情分日益疏远。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2024-09-05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公仲朋谓韩王曰:“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

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而告之。陈轸曰:“秦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弊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弊邑将以楚殉韩。”

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以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轻强秦之祸,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

韩王弗听,遂绝和于秦。秦果大怒,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

材料二:

韩君弗听。公仲怒而归,十日不朝。宜阳益急,韩君令使者趣卒于楚冠盖相望而卒无至者宜阳果拔为诸侯笑。故曰:内不量力,外恃诸侯者,则国削之患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韩君令使者A趣B卒C于楚D冠盖相望E而卒F无至者G宜阳果拔H为诸侯笑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之欲伐我久矣”与《师说》“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的“之”用法不同。
B.信,可靠的,与《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中的“信”意思相同。
C.雁,像大雁一样,名词作状语,与《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的“翼”用法相同。
D.兴,发动,与《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中的“兴”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韩两国交战,韩国告急,公仲为韩王分析形势后出谋划策,提出向秦割地求和并联合伐楚的主张,以化解韩国危机。
B.陈轸则从利楚的角度,指出秦想要伐楚已久,现在又得韩国相助,楚已危极,他建议采取手段,来瓦解秦韩联盟。
C.楚王在国内实行戒严,挑选军队前往援救韩国,还派遣使者告知韩王,希望韩国放心大胆抵抗秦国,楚将与韩共存亡。
D.公仲识破陈轸之策,反对韩王与楚交好而绝和于秦,认为秦国之患是实,楚国之援是虚,且楚韩事先并无讨秦之约。
2024-09-0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文天祥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德祐初,诏天下勤王,天祥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费为军费。

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二)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拜为典属国,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B.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C.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D.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为取士考试的形式。
B.德佑,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古代帝王在位期间用年号来纪年。
C.单于,意为广大之貌,是少数民族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
D.秩,根据功过确定的鲁员俸禄,引申为根据功过评定的官员品级。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天祥不顾朋友劝阻,召集郡中豪杰上万人响应皇帝的诏令,并倾尽家财为军费。
B.文天祥逃到南岭时,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他仓皇出逃,后来被王惟义逮捕。
C.单于希望苏武能效忠自己,他先斩虞常,又以剑威逼张胜,试图胁迫苏武投降。
D.文天祥求死殉国,苏武自杀保全气节,他们不屈的民族气节感动了外族首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2024-09-03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仁者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犓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节选自《墨子·非乐》)

材料二: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察,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征诛揖让,其义一也。出所以征诛,则莫不听从;入所以揖让,则莫不从服。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节选自《荀子·乐论》)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仁者之事A必B务求兴天下之C利D除天下之E害F将以为法乎G天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利,有利,与《伤仲永》“父利其然也”的“利”用法不相同。
B.虽,虽然,与《谏太宗十思疏》“虽董之以严刑”的“虽”意思不相同。
C.方,准则,与《侍坐》“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方”意思相同。
D.所以,用来,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所谓的“乐”是广义的“乐”,包括钟鼓琴瑟竽笙之声、刻镂文章之色、犓豢煎炙之味,高台厚榭邃野之居等。
B.墨子反对“乐”,认为应该废除,是因为他并不欣赏这些与人心相悖的音乐、雕刻文章、烹饪、建筑等美的艺术。
C.荀子认为音乐并非纯粹外在于人的创作,而是基于人之性情,是人所不能免的,而墨子却反对音乐,真是不可理解。
D.荀子认为倾听雅颂之音,手执干戚等舞具,行动在舞蹈的行列中,能心胸开阔,容貌庄重,队列端正,进退整齐。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荀子是如何反驳墨子的观点的?
2024-08-07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沃野千里,地势形便,所谓天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归至家,妻不下红,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期年,揣摩成。见说赵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强秦。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桊枢之士耳,伏轼搏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

(苏秦)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于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注】①搏衔:拉着马的勒头。②疑:同“拟”,类似。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北报A赵王B乃行C过雒阳D车骑E辎重F诸侯各发使G送之甚众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烦,号令,与《种树郭橐驼传》“见长人者好烦其令”中的“烦”意思相同。
B.抑,阻止、遏制,与《伶官传序》“抑本其成败之迹”中的“抑”意思不同。
C.伉,同“抗”,匹敌,与《过秦论》“非抗于九国之师”中的“抗”意思相同。
D.郊,在郊外,与《石钟山记》“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中的“舟”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起初以连横之策游说秦王,认为秦国地理位置优越,国富兵强,可以称霸天下,但秦王并未听从。
B.归家后的苏秦认为自己的遭遇都是秦国的过错,但他并未气馁,意志坚定,发奋读书,终有所为。
C.苏秦成功游说赵王以后,封君受相,权势极盛,山东之国莫不望风臣服,赵国地位也大大提高。
D.苏秦穷困潦倒,回到家里,受到家人冷遇,是因为他们认为苏秦不应从事四处游说君主这样的口舌之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2)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
5.面对嫂嫂前倨后恭的态度,两则材料中苏秦的回答有所不同,这体现了迥异的人生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7-1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贾生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节)

【注】①受釐:汉代祭天地时,皇帝派人祭祀或郡国祭祀后,把剩余的肉送回皇上,以示受福。

1.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平,既指治国平天下;也指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文中指的是官吏治理政事的功绩。
B.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C.害,文中指嫉妒。与“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的“害”意思相同。
D.举,文中指举荐。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举天下之豪杰”的“举”意思相同。
3.下列句子与所给例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故内惑于郑袖。
A.后岁余,贾生征见。B.子卿尚复谁为乎?
C.信而见疑。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候,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5.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2024-06-23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语文试卷

8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子曰: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节选自《论语·学而》)

材料二:

大定二年正月丙子,献享山陵,礼毕,(上)欲猎而还,左丞相晏等谏曰:边事未宁,不宜游幸。壬辰,上谓宰执曰:朕即位未半年,可行之事甚多,近日全无敷奏。朕深居九重,正赖卿等赞襄,各思所长以闻,朕岂有倦怠?八月癸酉,上谓宰臣曰:百姓上书陈时政,其言犹有所补。卿等位居机要,略无献替,可乎?正隆专任独见,故取败亡。朕早夜孜孜,冀闻说论,卿等宜体朕意。十一月丁酉,第职官,廉能、污滥、不职各为三等而黜陟之。三年五月辛亥,尚书省请籍天德间被诛大臣诸奴隶及从窝斡乱者为军,上以四方甫定,民意稍苏,而复签军,非长策,不听。四年正月甲辰,元帅府言:宋遣审议官胡昉致尚书右仆射书,来议和好。以其言失信,拘昉军中,以书答之。及以书进,上览之曰:宋之失信,行人何罪?当即遣还。五年正月辛未,命有司,旱、蝗、水溢之处,与免租赋。七年十月丁巳,上谓宰臣曰:“海陵不辨人才优劣,惟徇己欲,多所升擢。朕即位以来,以此为戒,止取实才用之。八年正月乙丑,上谓宰臣曰:朕治天下,方与卿等共之。事有不可,各当面陈,以辅朕之不逮,慎毋阿顺取容。九年五月戊辰,尚书省奏越王永中、隋王永功二府有所兴造,发役夫。上曰:朕见宫中竹有枯瘁者,欲令更植,恐劳人而止。二王府各有引从人力,又奴婢甚多,何得更役百姓?尔等但以例为请,海陵横役无度,可尽为例耶?自今在都浮役,久为例者仍旧,余并官给佣直,重者奏闻。十年三月戊午,谕左丞石琚曰:女直人径居达要,不知闾阎疾苦。汝等自丞薄至是,民间何事不知?凡有利害,宜悉敷陈。

(节选自《金史·世宗本纪》)

【注】①左丞相晏:指左丞相耶律晏。②海陵:指金熙宗完颜亮。正隆六年征宋,兵变被杀。大定二年,被金世宗降为海陵郡王。大定十一年,被金世宗降为海陵庶人。③女直:即女真。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指治理,与《离骚》中“来吾道夫先路”的“道”字意思不同。
B.献替,献可替否的省称,指向君主提出正确的建议,否定不当的政令。
C.行人,指使者,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的“行李”意思相同。
D.“黜陟”中的“黜”意思是罢黜,“陟”意思是升迁,文中偏指“黜”。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献享祭礼结束后,针对金世宗的打算,左丞相耶律晏等人进行劝告,认为此时边关并不安宁,不宜游玩取乐。
B.金世宗下令免去遭受干旱等灾害的地区的租税,符合孔子所说的"爱人";他勤于政务,符合孔子所说的“敬事”。
C.金世宗认为越王、隋王两府有修建工程,不应该去调用百姓服役,并强调从今以后都城的多余劳役应全部取消。
D.金世宗认为,较之直接居于高位的女真人,从基层提拔起来的石琚了解民间的情况。金世宗希望他如实陈述。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朕深居九重,正赖卿等赞襄,各思所长以闻,朕岂有倦怠?
4.《金史•海陵王本纪》记载,后世之人以“无道”评价海陵王。请从材料二中简要概括出这种评价的依据。
2024-06-21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王欲捐成皋以东,屯巩、洛以距楚。郦生曰:“臣闻‘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遗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方今楚易取而汉反却,自夺其便,臣窃以为过矣。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海内摇荡,农夫释,工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王从之,乃复谋取敖仓。

食其又王曰:“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诸田宗强,负海、岱,阻河、济,南近于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上曰:“善!”

乃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天下何所归?”郦生曰:“归汉!”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先入咸阳,项王负约,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闻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实;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事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破北魏;出井陉,诛成安君;此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今已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太行之厄,距蜚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先下汉王齐国可得而保也不然危亡可立而待也”先是,齐闻韩信且东兵,使华无伤、田解将重兵屯历下以距汉。及纳郦生之言,遣使与汉平,乃罢历下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为乐。

(节选自《资政通鉴·汉纪二》)

【注】①郦生,即郦食其,刘邦谋臣。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写在答案栏中。
王疾A先下B汉王C齐国可得D而保也E不然F危亡G可立H而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B.复,意为再、又,与《〈老子〉四章》中“复众人之所过”的“复”意思不同。
C.说,意为劝说、说服,与《五石之瓠》中“客得之,以说吴王”的“说”意思不同。
D.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兼爱》中“兄之不慈弟”的“之”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本想放弃成皋以东地区,驻扎到巩县、洛阳,以抗拒楚军西进。经郦食其劝说,汉王决定复取敖仓,可见汉王从善如流。
B.郦食其认为天下之事归于汉王是可以预见的,一是因为天下百姓、豪英贤才都乐意为他效力,二是因为上天降下洪福。
C.郦食其认为齐国各支田氏宗族势力强大,地势易守难攻,百姓多狡诈善变,自请前往,劝说齐国归顺,自认作汉东面的属国。
D.齐王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之后,派使者与刘邦媾和,并解除了先前在历下城设置的战备防守,天天与郦食其纵情饮酒作乐。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足下虽遣数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
(2)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5.在郦食其看来,豪英贤才都乐意为汉王驱使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4-02-05更新 | 65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乙]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

[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B.周朝时期,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做“国”。
C.四端,即“四心”,为孟子思想的重要概念。
D.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庄周在著书时;用语一点也不拘束,肆意汪洋,没有事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
B.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C.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
D.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024-01-18更新 | 84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