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308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君国之重器,莫重于令。令重则君尊,君尊则国安。令轻则君卑,君卑则国危。故安国在乎尊君,尊君在乎行令,行令在乎严罚。罚严令行,则百吏皆恐。罚不严,令不行,则百吏皆喜。故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

(摘自《管子·重令》,有删节)

材料二:

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不罚而邪止,此神农、黄帝之政也。以德以义,则四海之大,江河之水,不能亢矣;太华之高、会稽之险,不能障矣;阖庐之教,孙、吴之兵,不能当矣。故古之人,身隐而功著,形息而名彰、说通而化奋,利行乎天下而民不识,岂必以严罚厚赏哉?严罚厚赏,此衰世之政也。

墨者钜子孟胜,善荆之阳城君。阳城君令守于,毁璜以为符,约曰:“符合听之。”荆王薨,群臣攻吴起,兵于丧所。阳城君与焉荆罪之阳城君走荆收其国。孟胜曰:“受人之国,与之有符,今不见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其弟子徐弱谏孟胜曰:“死而有益阳城君,死之可矣。无益也,而绝墨者于世,不可。”孟胜曰:“不然。吾于阳城君也,非师则友也,非友则臣也,不死,自今以来,求严师必不于墨者矣,求贤友必不于墨者矣,求良臣必不于墨者矣。之,所以行墨者之义而继其业者也。我将属钜子于宋之田襄子。田襄子,贤者也,何患墨者之绝世也!”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请先死以除路。”还殁头前于孟胜。因使二人传钜子于田襄子。孟胜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二人以令于田襄子,欲反死孟胜于荆。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传钜子于我矣,当听。”送反死之。墨者以为不听钜子不察。严罚厚赏,不足以致此。今世之言治,多以严罚厚赏,此上世之苛察也。

(摘自《吕氏春秋·离俗览》,有删节)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阳城君与A焉B荆C罪D之E阳城君F走G荆H收其国。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还正确的一项是(     
A.劝,文中指努力向善,与《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中的“劝”意思不同。
B.国,文中指君主赐给臣下的封地,与《岳阳楼记》“去国怀乡”中的“国”意思相同。
C.致,文中指传达,与《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致”意思不相同。
D.死,文中指为……殉死,与《阿房宫赋》中“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哀”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法令是统治国家的重要手段,严格执行法令,君主就会受到人民的尊崇,国家就会治理好。
B.材料二认为,如果圣明的君主依靠德和义治理天下,那么他们去世后,其功绩和名声仍然能彰显于天下。
C.孟胜是当时墨家学派的领袖,曾与阳城君有约,面对危急的形势,他选择坚守信义,决心为阳城君而死。
D.徐弱认为孟胜为阳城君而死没有意义但看到孟胜坚持己见,知道无法说服他,便在孟胜的面前自杀了。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对于“严罚”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两则材料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昨日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材料二:

先人讳正,世为吴中著姓。先祖讳绅,县学生,为太常卿夏昶之孙婿。先祖家教尤严,先人早游县学,屡试不第,而有光后出有名,及乡试,先人遂谢去。

先祖以高年笃老,先人与伯父,年亦皆逾七十,侍侧,日忻忻然,如少年儿子,皆不知其老也。日闭门读书;每自喜,以为有所得。性坦率,未尝与人有争。与里中结社,有香山洛社之风。社中人尤敬其德,称其别号曰岫云,言如出岫之云,无心也。岁壬戌,有光八上春官,不第还,先人遂以是年卒,年七十有八。又三年,始登第,而先人不及见矣,悲夫!以有光之困于久试,祖父皆以高年待之,而竟不及。及先人之方殁,而始获一第,曾不得一日之禄养,所以为终天之恨也。

先妻魏氏,光禄寺典簿魏庠之女,太常卿谥恭简公魏校之从女也。先妻少富贵家,及来归,甘淡薄,亲自操作。时节归宁外家,以有光门第之旧,而先妻未尝自言,以为能可以自给。及病,妻母遣人日来省视,始叹息,以为姐何素不自言,不知其贫之如此也。尝谓有光曰:“吾日观君,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事舅及继姑孝敬闺门内外大小之人无不得其欢。人以为有德如此,不宜夭殁。而生一子,甚俊慧,又夭。仅存一女。天道竟不可知矣!

(节选自归有光《请敕命事略》)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事舅A及继姑B孝敬C闺门D内外E大小F之人G无不H得其欢。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归”指女子嫁到夫家;“归宁”与“归省”意思一样,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B.“及举乡试”与“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两句中的“举”字含义不同。
C.“先妻少长富贵家”与“少长咸集”(《兰亭集序》)两句中的“长”字含义不同。
D.“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与“殆与余同”(《石钟山记》)两句中的“殆”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的妻子时常来轩中问他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妻子去世后两年里,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归有光后来派人再次修缮,但格局与过去稍有不同。
B.归有光的祖父年高衰老,归有光的父亲与伯父侍奉在侧,祖父就好似年少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年龄也很大了,每天都在家读书,感到非常高兴,认为读书有所收获。
C.归有光的父亲为人性情坦率,未曾与别人发生争执;与同里的人结社,社中人尤其尊敬他的品德;他一直等待归有光考中的消息,可惜没有等到就去世了。
D.归有光的妻子魏氏,虽出生于富贵之家,嫁到归有光家之后,却甘于淡泊,事事亲自劳作,不向娘家诉苦;而且鼓励丈夫应当立志干一番事业,不必担忧眼前的贫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称其别号曰岫云,言如出岫之云,无心也。
(2)及病,妻母遣人日来省视,始叹息。
5.两则文本表达了归有光对妻子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7日内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期6月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书·武帝纪》谓:“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举封禅,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有三代之风。以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虽《诗》《书》所称,何以加焉?”是专赞武帝之文事,而武功则不置一词。抑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

因匈奴屡入寇则使卫青七出塞击收河南地置朔方郡。公孙敖筑受降城,徐自为筑五原塞千余里,列亭障至卢朐,徙贫民实之。又使霍去病六出塞,击匈奴右地,降浑邪王,筑令居以西,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又使李广利伐大宛,斩其王毋寡。自敦煌西至盐泽,起亭障,屯田于轮台、渠黎,此开境于西与北者也。又使张骞等通西域,而三十六国君长皆慕化入贡,此开境于极西者也。其中有秦所本有,已沦入外国而武帝恢复之者,如朔方、朝鲜、南越、闽越,秦时虽已内属,然不过羁縻附隶,至武帝始郡县其地也。并有秦所本无而新辟之者。西北则酒泉、敦煌等郡,南则九真、日南等郡,西南则益州等郡。而西域三十六国,又秦时所未尝闻也。

统计武帝所辟疆土,高、惠、文、景时,几至一倍。西域之通,尚无与中国重轻。其余所增地,永为中国四至,千万年皆食其利。故宣帝时韦玄成等议,以武帝丰功伟烈,奉为世宗,永为不毁之庙。

乃班固一概抹煞,并谓其不能法文景之恭俭,转以开疆辟土为非计者。盖其穷兵黩武,中国以事四夷,当时实为天下大害。故宣帝时议立庙乐,夏侯胜已有“武帝多杀士卒,竭民财力,天下虚耗”之语。至东汉之初,论者犹以为戒,故班固之赞如此。其《西域传》赞亦谓:“光武闭玉门关,谢外国朝贡。虽大禹之叙西戎,文帝之却走马,殆无以过。”其持论犹此意也。

(节选自《廿二史札记·汉书武帝纪赞不言武功》)

1.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因匈奴A屡入B寇C则使D卫青E七出塞F击收G河南地H置I朔方郡。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赞,指赞辞,用在纪传体史书篇末,表达作者对人物/事物的评价或总结的文字。
B.正朔,指一年的第一天,古代改朝换代,要改定正朔,颁布新的历法。
C.视,比照,与《答司马谏议书》中“重念蒙君实视遇厚”的“视”意思不同。
D.敝,损害,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认为汉武帝在罢黜百家、兴办太学等治理国家方面多有建树,值得称述,使得后代帝王能够继承他的宏伟功业,具有夏商周三代的遗风。
B.为了向西、向北拓展疆土,汉武帝命公孙敖与徐自为建造了受降城和长达千余里的五原塞,并让他们迁徙贫民充实这些边塞地区。
C.汉武帝拓展的疆土里,朔方、朝鲜、南越等地在秦朝时就已归属朝廷;而酒泉、敦煌、九真、日南等郡,是秦朝时本来没有的疆土。
D.汉宣帝时韦玄成等人认为汉武帝功绩巨大,应该尊奉为世宗,因为武帝时所增加的领土,永远成了中国的四方边界,千百年都能从中得到利益。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专赞武帝之文事,而武功则不置一词。抑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
(2)而三十六国君长皆慕化入贡,此开境于极西者也。
5.汉武帝武功显赫,但却遭班固抹煞,请简要概括班固的理由。
7日内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部分学校高三临考诊断卷语文试题 A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会楚使申包胥聘于越。越王乃问包胥曰:吴可伐耶?申包胥曰:于策谋,未足以卜。越王曰:吴为不道,残我社稷,吾宗庙以为平原。吾欲与之徽天之中,惟是舆马、兵革、卒伍既具,无以行之。诚闻于战,何以为可?申包胥曰:臣愚,不能知。越王固问,包胥乃曰:夫吴,良国也,传贤于诸侯。敢问君王之所战者何?越王曰:在孤之侧者,饮酒食肉,未尝不分,孤之饮食不致其味,听乐不尽其声。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越王曰:越国之中,吾博爱以子之,忠惠以养之。吾今修宽刑,欲民所欲,去民所恶,称其善,其恶。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王曰:邦国南则距楚,西则晋,北则望齐,春秋奉币、玉帛以贡献焉,未尝敢绝。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哉!无以加斯矣,犹未可战。夫战之道,知为之始,以仁次之,以勇断之。君、将不知,即无权变之谋,以别众寡之数;不仁,则不得与三军同饥寒之节,齐苦乐之喜;不勇,则不能断去就之疑,决可否之议。于是越王曰:敬从命矣。

(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

材料二:

问曰:吴亡而越兴,在天与?在人乎?”“皆人也。夫差失道,越亦贤矣。湿易雨,饥易助。曰:何以知独在人乎?”“子贡与夫子坐,告夫子曰:‘太宰死。’夫子曰:‘不死也。’如是者再。子贡再拜而问:‘何以知之?’夫子曰:‘天生宰嚭者,欲以亡吴。吴今未亡,宰何病乎?’后人来言不死。圣人不妄言,是以明知越霸矣。”“何以言之?曰:种见蠡之时,相与谋道:东南有霸兆不如往仕相要东游入越而止贤者不妄言,以是知之焉。

(节选自《越绝书·卷一》)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东南有霸A兆B不如往C仕D相E要东游F入G越H而止。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鄙,见识浅陋,与《曹判论战》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意思相同。
B.夷,铲平,与词语“东夷”“匪夷所思”“化险为夷”中的“夷”意思均不同。
C.掩,遮蔽、掩盖,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掩”意思相同。
D.薄,轻视,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邻之厚,君之薄也”的“薄”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想为祖宗求取上天的福佑,只是车马兵革军队已经具备了,却还没有办法使用它们。
B.面对越王追问,申包胥为达到阐释观点进而使其信服的目的,先避而不答,再逐步引导。
C.材料二肯定了国家兴亡在于人事而不在于天命,这与《伶官传序》中作者的观点一致。
D.孔子否定了子贡关于太宰已死的看法,认为他会导致亡国,吴未亡可知其未遇不测。
4.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会楚使申包胥聘于越。
(2)越国之中,吾博爱以子之,忠惠以养之。
5.材料二说“夫差失道,越亦贤矣”,“越之贤”在材料一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寄欧阳舍人

[宋]曾巩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欧阳舍人:欧阳修。②严:尊敬。③通材:兼有多种才能的人。④兼胜:都好。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先祖之言A行卓卓B幸遇C而得铭D其公E与是F其传世行G后无H疑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泛指朝廷近侍属官,宋代舍人主管中书六房,文中指欧阳修。
B.“或纳于庙”与“或命巾车”(《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或”意思不同。
C.本,指依据,与《五代史伶官传序》“抑本其成败之迹”中的“本”意思不同。
D.里巷之士,指平民百姓。“里”泛指狭长的小街道,“巷”是古代地方行政组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巩认为,铭与史的内容与意义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记录人物的美德懿行,以显扬自己,流传后世。
B.曾巩认为后世碑铭有的不可信,因为有的死者子孙过分美化先祖,而作铭者不好拒绝死者子孙的请托之情。
C.曾巩认为,一个优秀的碑铭作者是难得一遇的,这样的人常常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可能出现一个。
D.曾巩为了感谢欧阳修为自己先祖撰写了碑铭而作了这篇文章,并认为先祖的碑铭一定会流传下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2)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5.曾巩认为一个优秀的作铭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请简要说明。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贤者之事也,虽贵不苟为,虽听不自阿,必理然后动,必当义然后。此忠臣之行也,贤主之所说,而不肖主之所不说。非恶其声也。人主虽不肖,其说忠臣之声与贤主同,行其实则与贤主有异。异,故其功名祸福亦异。

(节选自《吕氏春秋·不苟论》)

材料二: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臣闻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取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为多张仪而贤先王。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臣贤不及A曾子B而王之信臣C又未若D曾子之母也E疑臣者F不适三人G臣恐王为H臣之投杼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指合乎、符合,与《府丁解牛》中“莫不中音”的“中”意思不同。
B.举,指行动、发动,与《屈原列传》中“举贤以自佐”的“举”意思不同。
C.再拜,拜两拜,与《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的“再拜”意思相同。
D.因,于是、就,与《苏武传》中“欲因此时降武”的“因”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明的人做事,即使地位尊贵也不随意而为,即使被君主信任也不迎合;忠臣的德行受到贤君赏识,但昏君却不喜欢。
B.秦武王想窥视周王室的天下,甘茂建议联魏伐韩,武王派向寿做甘茂的副使出使魏国;他们一同回来时,武王到息壤迎接。
C.张仪为秦国开疆拓土,但天下人并不赞扬张仪的功绩,却认为秦国先王贤明;乐羊灭掉中山,最终却不敢认为是自己的功劳。
D.开始有人说曾参杀人,曾参母亲不相信,照样织布;但有三人说时,曾参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墙逃跑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主虽不肖,其说忠臣之声与贤主同,行其实则与贤主有异。
(2)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
5.甘茂说服魏国与秦联合攻打韩国,却希望秦武王“勿攻也”,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7日内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蓗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曰:若是则过矣。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

(节选自《荀子·性恶》)

【注】①公都子:孟子弟子。②象:舜的异母弟弟,儒者认为是恶人的典型。微子:贤人,是纣的庶兄。比干:贤人,是纣的叔父。③情:本性。④有版本为。⑤倍:一倍。蓗:五倍。无算:无数倍。⑥性:先天的本性。伪:后天的人为。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人之A性B生C而离D其朴E离F其资G必失H而丧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至于,与《齐桓晋文之事》“若无罪而就死地”中的“若”意思不同。
B.恻隐,同情、怜悯,与现代汉语“恻隐之心”中的“恻隐”意思相同。
C.察,明晓、明了,与《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中的“察”意思不同。
D.明,指视力好,与《齐桓晋文之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中的“明”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告子认为人的本性没有善和不善之分,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三者的观点都有自己的依据。
B.公都子无论举周文王、周武王的例子,还是举周幽王、周厉王的例子,目的都是论证国君对民众的引导意义。
C.孟子在阐述“性善论”时,将人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与“仁义礼智”一一相对,使论述清晰明了。
D.荀子认为性是天生的,是不可能学到的,是不可能人为造作的;礼义是圣人创制的,是人们学了才会,努力从事才能做到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5.孟子和荀子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分析。
7日内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虞卿者,游说之士也。蹑蹻檐簦说赵孝成王。一见,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双;再见,为赵上卿,故号为虞卿。长平大败,赵王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楼缓曰: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弊,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乎?虞卿闻之,往见王曰:危哉,楼子之所以为秦者,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之心哉?独不言其示天下弱乎?且臣言勿予者,非勿予而已也。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赂齐。齐,秦之深雠也,得王之六城,并力西击秦,齐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也,而示天下有能为也。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于王也。韩、魏闻之,必尽重王。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使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亡去。虞卿既以魏齐之故,不重万户侯卿相之印,与魏齐间行,卒去赵,困于梁。魏齐已死,不得意,乃著书,世传之曰《虞氏春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战国权谋之士,游说从横,皆趋一时之利,殊不顾义理曲直所在。张仪欺楚怀王,使之绝齐而献商於之地。陈轸谏曰:张仪必负王,商於不可得而齐、秦合,是北绝齐交,西生秦患。其言可谓矣。然云: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是轸不深计齐之可绝与否,但以得地为意耳。及秦负约,楚王欲攻之,轸又劝曰:不如因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此策尤乖谬不义。且秦加亡道于我,乃欲赂以地;齐本与国,楚无故而绝之。宜割地致币,卑词谢罪,复求其援,而反欲攻之,轸之说于是矣。乃知虞卿为豪杰之士,非轸辈所能企及也。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蹑蹻檐簦:穿着草鞋,背着斗笠,指远行、跋涉。②媾:讲和。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若阴合A而阳绝B于齐C使D人随张仪E苟与吾地F绝齐G未晚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文中指坚决,与《兰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的“固”意思不同。
B.之,文中取消句子独立性,与《项脊轩志》中“儿之成,则可待乎!”用法相同。
C.善,文中指正确,与《归去来兮辞》中“善万物之得时”的“善”意思不同。
D.疏,文中指粗疏、不周密,与《谏逐客书》中“疏士而不用”的“疏”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卿善于游说,他风尘仆仆地拜见赵孝成王,两次被接见,都受到特别礼遇,分别得到了重金赏赐和上卿的官职,富有传奇色彩。
B.楼缓劝说赵王割地与秦国议和,虞卿针锋相对予以驳斥,认为应联齐抗秦,迫使秦国主动求和,从而使赵国获得韩、魏的尊重和亲善。
C.赵王派虞卿前往游说齐王,虞卿却趁机和魏齐秘密逃离赵国,在大梁陷入困顿。魏齐死后,他著书立说,世传《虞氏春秋》。
D.洪迈认为陈轸一开始对楚怀王的劝谏是正确的,但之后的谋划却很荒谬,丧失给秦国的土地从齐国得到补偿的做法更是远不及虞卿。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本与国,楚无故而绝之。宜割地致币,卑词谢罪,复求其援。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5.虞卿主张赵国“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陈轸主张楚国“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二人的策略中对敌国与盟国各是什么态度?
7日内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谏逐客书》)

文段二: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赐长子书,与丧,会戚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减)

1.文段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所赐长子书及符玺A皆在胡亥所B定C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D君听臣之计E即长F有封侯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帝三王”中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则有不同的说法,通常是指夏商周三朝的第一位君主。
B.“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含义与氓、庶民、白丁以及上文的“布衣”等同,如贾谊《过秦论》中的“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崩”古代专指天子的死。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死曰死。
D.“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中国四方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用太山之大、江海之深作比喻,论证了王者治国应当“不却众庶”,广用客卿。
B.李斯被判腰斩,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赴刑场,他感叹想和孩子再牵着黄狗出去打猎这样普通的人生幸福都无望了,不禁悲痛万分,父子相对而泣。
C.秦始皇达到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写好诏书给公子扶苏,书信都已封好,但还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
D.李斯的子女都成为了皇亲国戚,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祝生日时,李斯却长叹不已,万物盛极则衰,好景不长,不知自己的归宿在哪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2)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5.文中提到李斯三次“叹息”,结合文本内容解释其“叹息”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自乱离已来,吾见名臣贤士,临难求生,终为不救,取窘辱,令人愤懑。侯景之乱,王公将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无全者。唯吴郡太守张嵊,建义不捷,为贼所害,辞色不挠;及鄱阳王世子谢夫人,登屋诟怒,见射而毙。夫人,谢遵女也。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悲夫!

(节选自《颜氏家训·养生》)

材料二: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亡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①谗慝():为奸作恶。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ABC浑邪D等降E仓府FG贫民H大徙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被,与《屈原列传》“信而见疑”的“见”意思相同。
B.徒,白白地,与《师说》“郯子之徒”的“徒”意思相同。
C.输,交出,献纳。与《阿房宫赋》“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中的“输”意思不同。
D.无以,没有用来……的,与《劝学》中“无以至千里”中的“无以”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应当爱惜生命,但为了忠孝仁义、全家济国,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
B.乱世中,许多名臣贤士苟且求生却遭受侮辱,而吴郡太守张嵊和世子夫人皆为义而死,保持了气节。
C.卜式上书为国效力但不求回报,这不合“人情”,但皇帝还是当即封赏了他,并让他抵抗匈奴。
D.卜式后来拿出了20万钱给河南太守,用来发给迁徙的民众。皇帝从名单中认出了卜式的名字。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谢遵女也。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
2)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
5.卜式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2024-06-10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百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大联考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