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677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拥有悠久的慈善文化传统。自晚清义赈之后,传统慈善事业开始出现嬗变。以上海为例,民国时期上海民间慈善组织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因此,上海也成为__________的慈善之都。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慈善事业恢复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华慈善总会和地方慈善会纷纷成立,慈善事业_______________。随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当下中国慈善事业正处于转型节点,如何_______________,协调慈善事业发展中政府与民间力量的关系,如何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等,都是当代史学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近代慈善义演多以赈灾义演、公益演出和爱国动员为指向,从发展脉络来看,呈现出从初级社会救助向高级民族大义提升的趋势。笔者看来,慈善事业的当代发展正由过去的小慈善向时代呼唤的社会大慈善变化。发掘中国历史上的慈善文化及其优良传统,借鉴其中的宝贵经验,定能_______________,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与启示。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当之无愧             扶摇直上             因势利导             从中渔利
B.当之无愧             蒸蒸日上             因势利导             大有裨益
C.名副其实             扶摇直上             顺水推舟             大有裨益
D.名副其实             蒸蒸日上             顺水推舟             从中渔利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笔者看来,当代慈善事业的发展正由过去的“小慈善”向时代呼唤的社会“大慈善”变化。
B.笔者看来,慈善事业的当代发展正由过去的“小慈善”向的代呼唤的社会“大慈善”转变。
C.在笔者看来,当代慈善事业的发展正由过去的“小慈善”向时代呼唤的社会“大慈善”转变。
D.在笔者看来,慈善事业的当代发展正由过去的“小慈善”向时代呼唤的社会“大慈善”变化。
7日内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态文明同个人发展、社会文明、国家现代化。纵观人类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实践一再证明,、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中国所走的以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路径,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强大生机和活力。

生态环境保护,归根结底是广泛而深刻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建设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社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必须依靠改革,依靠法治,依靠科技推进转型升级。坚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坚决整治不利于群众生命健康的环境问题;以的决心和勇气,坚决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以便推进产业发展“腾笼换鸟”

1.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息息相关   杀鸡取卵   相辅相成   壮士断腕
B.休戚相关   火中取栗   相反相成   身先士卒
C.息息相关   火中取栗   相辅相成   身先士卒
D.休戚相关   杀鸡取卵   相反相成   壮士断腕
2.下列句子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B.但以刘日薄西山。
C.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7日内更新 | 28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真题

3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音乐,充满奇情幻想,它对人类来说有着一种不可摆脱的魅力。古人听了一曲好的音乐,说有绕梁三日之感。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甚至三月不知肉味

唐代是一个诗和音乐的时代,在那个时代,诗和音乐结合的盛况,表现在诗被谱之以曲,可以随处演奏咏唱;也表现在音乐已成为诗人们创作诗歌时喜爱的(     ),出现了不少将音乐美与文学美结合得很好的作品。其中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不仅表现了无比美妙的音乐世界,而且也体现了令人惊叹的音乐美,堪称精品中的精品,被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这些作品把前所未有的高超艺术和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的神奇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唱。白居易描摹形象,严格按照音乐的本来面貌,全部运用人们生活中(     )的事物设喻,朴实自然,亲切可闻;李贺则运用了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象、瑰丽的比喻,足使鬼泣,极其浪漫;而韩愈不论描摹音乐形象,还是(     )音乐效果,既不乏巧妙的夸张、丰富的联想、新颖的比喻,又让人虽感到奇险而不觉得怪诞。清代方扶南评价这三首诗说:__________。这看来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它恰好说明了这三首诗在音乐描写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

(取材于郑喜林文章)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题材          司空见惯          渲染B.题材          触手可及          浸染
C.体裁          司空见惯          浸染D.体裁          触手可及          渲染
2.文章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作品以前所未有的高超艺术和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了神奇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唱。
B.这些作品以前所未有的高超艺术和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的神奇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唱。
C.这些作品将前所未有的高超艺术和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了神奇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唱。
D.这些作品将前所未有的高超艺术和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的神奇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唱。
3.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B.韩足以移人,李足以惊天,白足以泣鬼
C.韩足以移人,李足以泣鬼,白足以惊天
D.韩足以泣鬼,李足以移人,白足以惊天
7日内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44月,《我的阿勒泰》在央视一套播出,这部8集迷你剧,讲述汉族少女李文秀回到家乡阿勒泰之后,找到心灵归属的故事。一部书带火一座城,《我的阿勒泰》原著是李娟的散文合集,她对生活的感知力以及价值观都非常独特。该剧延续了原著的轻喜风,再加上汉族与哈萨克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       ),诞生出很多认知误解的小幽默,为剧集增添了不少轻快亮色。《我的阿勒泰》传递出一种幽默、通透的生活态度,特别是马伊琍饰演的张凤侠。演员的表演(       ),分寸拿捏得很好,使得人物张凤侠极为出彩。张凤侠身上具有天生的幽默感,极度豁达洒脱,有一套生存哲学。她可以在汉语和哈萨克语之间“胡乱”翻译,准确无误地从柜台拿出哈萨克牧民想要的“小鸟”牌香烟。                    就这样依旧打着呼噜, 一觉睡到天明。电视剧没有细说的一点是,李文秀没上过大学,(     )不高,如果不是幸运地拥有了写作的天赋,在当下这一个“文凭社会”“优绩社会”,她所面对的很有可能是一条险路。同时,相比那些热闹的都市剧,《我的阿勒泰》呈现了一种慢生活,随性自由,对观众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心灵疗愈。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碰撞     不温不火     学力
B.交汇     不瘟不火     学力
C.交汇     不温不火     学历
D.碰撞     不瘟不火     学历
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语意和标点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张凤侠绝不精神内耗,哪怕床塌了都无所谓,“又不是天塌了。”
B.张凤侠绝不精神内耗,哪怕床塌了都无所谓,“又不是天塌了”。
C.张凤侠绝不精神内耗,就连床塌了都无所谓,“又不是天塌了。”
D.张凤侠绝不精神内耗,就连床塌了都无所谓,“又不是天塌了”。
3.“一部书带火一座城”,文学与地域之间的关系由来已久,下面的文字与相应的城市,关联正确的一共有几项(     
①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九江
②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南京
③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成都
④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杭州
⑤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扬州
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绍兴
⑦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剑桥
⑧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北京
A.五项B.六项C.七项D.八项
2024-05-31更新 | 2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绘画至晚明,苏州的文脉渐渐势弱,流转至两个地区——南京与上海。董其昌于文人山水画中_____,一时之间,以他为首的松江派占据了统治地位。而南京则在金陵画派的_____之下,直至清中期。唯有绍兴的徐渭,独抒性灵,进一步完善了苏州陈淳的写意花卉,承接了大写意花鸟画风。明清之际,朝代易帜,_____,一大批文人画家纷纷遁迹于山林之间,恪守着大明朝汉族正统的意志,形成了遗民画家的艺术群体。其中有出家为僧的八大山人与石涛,为中国绘画增添了异彩。展览场地的一幅《游鱼图》,为八大山人的作品。画上大面积的留白,一尾瘦鱼游弋于上部。鱼脊由一笔绘出,贯穿头尾。鱼眼一笔圈成椭圆形,靠近上眼眶处以重墨点睛,是八大山人早期标志性的白眼向人的画法。下方几抹水草,两条小鱼,突出了上方瘦鱼的_____之感。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另辟蹊径     统摄     天崩地裂     孤傲B.别具匠心     统摄     地动山摇     高傲
C.另辟蹊径     统制     地动山摇     孤傲D.别具匠心     统制     天崩地裂     高傲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唯有绍兴的徐渭,独抒性灵,完善了苏州陈淳的写意花卉,进一步承接了大写意花鸟画风。
B.只有绍兴的徐渭,独抒性灵,进一步完善了苏州陈淳的写意花卉,承接了大写意花鸟画风。
C.唯有绍兴的徐渭,独抒性灵,承接了苏州陈淳的写意花卉,进一步完善了大写意花鸟画风。
D.只有绍兴的徐渭,独抒性灵,进一步承接了大写意花鸟画风,完善了苏州陈淳的写意花卉。
3.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李时珍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本草纲目》。
B.到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
C.你现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D.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2024-05-27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花事是由大的背景推送出来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的一大特点便是日常化和大众化。宋人对花的赏爱,很少再有狂欢式的热烈,也并非附庸风雅,佯装高雅之态,而是把花事作为生活中每一天里的一点温暖,一份美丽的点缀。①从宫廷到贵胄到平常人家,买花卖花、种花赏花、咏花送花,故而寄托心志、传递友情、吟咏花事之作不胜枚举。宋人花事是很商业化的,但不妨碍它浸润诗意。②市声是人间烟火里也会捕捉的风雅,就宋徽宗的《宣和官词》中也曾提及此事。③旅店用日送鲜花的方式慰藉客中情怀,也成了当时一种日常化的服务。

④宋人爱花,远不止于此。无论是杨万里言及的胆样银瓶玉样梅,李弥逊笔下的睡梦里,胆瓶儿,枕畔数枝,林希逸眼中的胆瓶花在读书床,还是赵孟坚描绘的便须著个胆瓶儿,夜深在,枕屏根畔。这些诗词都是讲人们睡觉时枕旁边要放个胆瓶,而胆瓶里自然要插花,即算是如此日常的事也要有花相伴,花事对宋人生活的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1.下列句子中的“连”与文中加点的“连”,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你还是再斟酌一下吧,这两句话连不起来。
B.这出话剧颇受观众喜爱,我们连演了一个多月。
C.这果子连皮一共三十斤,已经装好准备发车了。
D.你怎么连他也不告诉一声,你应该跟他提前说说的。
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2024-05-26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考语文试卷

7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基于信息技术的推动,新型文艺样式不断涌现,数码艺术、闪客艺术、新媒体艺术等层出不穷,艺术新观念与新概念令人(     )。这些新样式、新观念、新理论无不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就是网络文艺的跨介质创作与即时性互动已成常态。丰富着大众的文化选择,而大众也以前所未有的能动性参与到文艺生产传播中来。

需要注意的是,在人们为信息极为丰富的时代欢呼雀跃时,潘多拉魔盒也随之被悄然打开。各式各样的自媒体呼啸而来,图像、声音、文字的海量数据流纷纷涌向云端,人们对信息的追求永无止境:信息增长越快,欲望越是强烈。然而信息高速公路的拓展速度与管理水准,却常常满足不了对信息急剧增长的需求。在物质层面上,信息过载带来的是设备内存溢出或频繁死机:而在接受心理层面,信息过载(     )信息接受者焦虑不安,无法冷静地搜索和取用对自身有用的信息,严重者甚至放弃自我判断力,(     )在信息的海洋里。如此一来,信息过载成为文艺生产传播的阻碍,也给人们获取有效信息埋下了隐患。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目不暇接                            导致                              淹没
B.应接不暇                            以至                              淹没
C.应接不暇                            导致                              湮没
D.目不暇接                            以至                              湮没
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图像、声音、文字仿佛不受单一媒介限制,插上翅膀,向着渴求知识信息和心灵慰藉的人们飞翔
B.图像、声音、文字仿佛插上翅膀,不受单一媒介限制,向着渴求知识信息和心灵慰藉的人们飞翔
C.图像、声音、文字不受单一媒介限制,向着渴求知识信息和心灵慰藉的人们飞翔,仿佛插上翅膀
D.图像、声音、文字插上翅膀,向着渴求知识信息和心灵慰藉的人们飞翔,仿佛不受单一媒介限制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信息过载给文艺生产传播埋下了隐患,也阻挡了人们获取有效的信息。
B.信息过载给文艺生产传播带来了阻碍,也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带来隐患。
C.信息过载成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隐患,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埋下了阻碍。
D.信息过载成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阻碍,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埋下了隐患。
2024-05-25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三语文试卷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三星堆遗址的启动发掘,神秘的古蜀文化【甲】“沉睡三千年,一醒天下惊”。人们将对历史的崇敬、对文化的自信、对民族的认同寄托在青铜神树上、黄金面具上、象牙制品上,让自豪和热血沸腾了千年时光。

【乙】近几年来,历史、考古、文化成为了“自带流量”的热门词汇。故宫上元夜, 的灯会惊艳全国;《国家宝藏》里,前世今生的故事令人回味无穷。跳出综艺的视野,我们发现文化的火热其实早已融入生活。      的中华大地上,还有更多的“三星堆”等待着我们唤醒。它们或许藏在仰韶文化、守在夏商起源里,或许等在长江流域、存在吴越历史中。【丙】商鼎周彝、秦俑汉陶、晋帖唐画等……它们和三星堆文化一样,(       )而我们要做的,      要唤醒沉睡的文明,      【丁】传承它们,发扬它们,携着辉煌自信地走向未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流光溢彩   浩渺   不是        而是B.熠熠生辉   浩渺   不只是     更是
C.熠熠生辉   浩瀚   不是        而是D.流光溢彩   浩瀚     不只是   更是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期待着苏醒绽放,等待着惊艳世界。
B.期待着苏醒绽放,等待着惊艳世界,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
C.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等待着惊艳世界,期待着苏醒绽放。
D.等待着惊艳世界,期待着苏醒绽放,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
3.选文中画波浪线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D.【丁】
2024-05-25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调查语文学科试卷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津味儿文化,是天津特色和韵味的重要体现。天津有__________的泥人张彩塑、喜庆吉祥的杨柳青年画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古文化街,有京杭大运河、黄崖关长城等传承千年的大工程,更有平津战役纪念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等红色文化的滋养。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构成了城市的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也是历史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__________历史文脉,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厚重的文化支撑,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文化力量。(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使命。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我们的使命任务。我们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准确找到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把握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透过历史文化遗产,人们见证历史的同时,也以史鉴今;有红色文化浸润,人民备受鼓舞的同时,也凝聚起跨越艰难险阻的力量。深挖各类文化资源的多重价值,以文化为内核、创新为手段,用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深刻内涵的文化品牌,我们就能掌握让城市文化“出圈”的密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幸福生活的土壤就有了文化雨露的润泽,在保护利用中传承城市文化记忆,满足需求、凝聚力量,令中华文明__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栩栩如生             继承             连绵不绝
B.栩栩如生             赓续             源远流长
C.惟妙惟肖             赓续             连绵不绝
D.惟妙惟肖             继承             源远流长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被历史文化遗产所承载,不仅属于子孙万代,也属于我们这一代人。
B.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被历史文化遗产所承载,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
C.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
D.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子孙万代,也属于我们这一代人。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要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准确把握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
B.我们要准确找到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把握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C.我们要准确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把握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
D.我们要准确把握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2024-05-20更新 | 2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滨海新区高三三模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这个典籍浩博的大国,文化不仅有极强的延续力,而且历史悠久。以学术而论,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近代新学,(       ),相承不辍;以文学而言,由诗经、楚辞、诸子散文发其端,汉赋、魏晋诗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续其绪,高峰迭起,(       )。而使中华文化保持弥久不衰的状态的根源,就是读书。

历史上,对读书,我们有读《易》“韦编三绝”的先贤孔子,有“头悬梁”的孙敬和“锥刺股”的苏秦,有凿壁借光的匡衡,有映雪读书的孙康,有借萤读书的车胤……他们以自己的刻苦和坚毅传承着中华文化,也为世代的读书人树立了(       )。

十几年前,读苏轼写的《答王庠书》中关于读书的论述,感慨颇深,大意是:读书实无捷径可谈,要强力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看来读书没有捷径,______,读书是要扎扎实实、锲而不舍地下功夫的。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此起彼伏        声势浩大        模范
B.此消彼长        波澜壮阔        模范
C.此消彼长        声势浩大        榜样
D.此起彼伏        波澜壮阔        榜样
2.在划横线处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读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长年累月地不断坚持、积累才能有所受益的艰苦过程
B.读书是需要长年累月地不断坚持、积累才能有所受益的艰苦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C.读书不仅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是需要长年累月地不断坚持、积累才能有所受益的艰苦过程
D.读书不仅是需要长年累月地不断坚持、积累才能有所受益的艰苦过程,更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3.对文中画波浪线句修改得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这个典籍浩博的大国,不仅文化历史悠久,而且有极强的延续力。
B.对于中国这个典籍浩博的大国来说,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极强的延续力。
C.对于中国这个典籍浩博的大国来说,文化不仅有极强的延续力,而且历史悠久。
D.中国这个典籍浩博的大国,不仅文化有极强的延续力,而且历史悠久。
2024-05-20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北辰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