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588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找王×成

张港

1973年的冬天,冷得邪乎,兴安岭上龙门农场,田鼠冻得钻进知青宿舍。于是,可怕的鼠疫暴发了。

1月27日夜,狂风打鼓,大雪拍门。一辆马爬犁从三分场驰到卫生院,抬下上海人李志鹏。

李志鹏脸泛了青。高烧的人这个脸色,是真不行了。他要说什么,又发不出声音。他指指我上衣口袋,比画着。我明白了,他是要写字。我的破钢笔其实只是摆设,极少用。

李志鹏哆嗦着接笔,哆嗦着摸出一块挺旧的手绢包。在手绢上,他费力地写出个“王”,笔就不下水了。我接来笔,用舌头洇了洇,又下水了。他接着写,写得太费力,写了老长时间,之后他就闭上了眼睛。送他来的上海人比画:“把这个包——交给这个人——对吗?”

李志鹏点点头,我们几个人连声喊:“一定一定一定。”李志鹏的眼睛睁了一下又合上,就再也没有睁开。

上海小伙子李志鹏就这样走了。最后陪他的,只有三个上海知青加上一个东北的我。处理完后事,我们想起了那手绢包。

脏兮兮的旧手绢,里面是钞票,35元。皱手绢上的字,歪歪扭扭,第一个是“王”;第三个是“成”;中间这个,有人说是“之”,有人说像“云”,有人分析是“立”。不管怎么说,一定要将这手绢包送到王×成手上——我们点头了,我们答应过李志鹏。

龙门农场也就五六千人,找一个人还不难。我们先从三分场开始,先从上海人入手,可是,没有王×成。

我们成立了“专案小组”,分工负责,分片包干,拉开大网。然而,还是找不到。

一转眼,上海知青大返城,专案小组成员最后剩了我一个。每一个人走时,都对我说“一定一定,一定要找到王×成”。

之后,我与上海书信不断,上海与我书信不断。

一晃,我也离开了农场,也娶着了媳妇。我给媳妇讲手绢包的事。媳妇手指在舌上抹湿,一张一张数过那35元钱。她将手指头塞进我的秋衣破洞里,一转一搅:“真的不少哩!够织件毛衣哩!”她枕在我的手臂上,日子穷而甜。

儿子降生,特能吃,而他娘没奶。因为钱断了,所以奶粉断了。媳妇先是骂我无能,然后又是骂我无能,最后,她摸出手绢包摔在炕上。我狠狠地瞪她,说:“不行!”

我与上海书信不断,上海与我书信不断。可是,那个王×成,就是找不到。

寻找王×成的队伍渐渐发展壮大,我们这些最穷的人家却最先安装上电话,打着长途电话研究王×成,研究手绢包。

那一年,上海来了兴致勃勃的电话:“找到了,在上海,原来的龙门知青。”电话要我带上东西,赶赴沪上。“邮不行吗?”“不行,面当面,物对人,得确认。”

想想那个大风雪之夜的李志鹏,我带上干粮,买了车票。

那人叫王子成,手绢不对,钱的数额也不对。虽然路费是上海人出的,可我欠了债,债是大田的野草,锄了又长。

一晃,我发现自己老了。这个手绢包,让我长出许多皱纹。可是,怎么办呢?那个大风雪之夜,李志鹏最后那样子,总在梦里,总在醒时。我与上海人通话,决定发起一次大规模的总攻——不管不顾地不分时间地点人物地大讲这个手绢包的故事,发动群众,搜寻王×成。

这天,我接到个电话,那人自称龙门农场的,在城里治病。事情重要,电话说不行,要我到医院会面。

路上,我忽然想到,这自称叫于诚的人,莫不就是找了20年的王×成?

比我还老的于诚,果然就是“王×成”。

于诚摸着手绢包:“是不是35块?是不是两张10块,一张5块,剩下1元的,还有两张5角?”

“是是是,对对对!”

“两张10块的,卖榛子钱;一张5块的,土豆钱……”于诚老泪纵横。

“找了20年呀!原来是你。”

在农场时,我是知青,他是山东移民,我们相隔二十多公里。

于诚翻来覆去地看手绢,翻来覆去摩挲那些市面上已难见的旧纸币。突然,他将钱拍我手上,说:“原来张眼镜就是你呀!这些钱是你的呀!”

我傻了,我不能不傻。

于诚缓缓气,说:“去过六分场吧。”

我没去过。

“去六分场的路,总走过吧!”

我记不得。

“一辆胶轮拖拉机着火,你们知青救火。这还不记得?”

好像——这事有。

“有个人,救火烧了毛衣。后来我打听了,他叫张眼镜。我就攒了钱,托人买上海毛线,我得赔人家毛衣呀!托来转去,没了下落。想不到,钱钱钱……钱在这儿,你你你……你在这儿。”

泪如水泼,我不会说话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海人李志鹏临终前艰难地留下遗言,表明他不想将钱据为己有,也引出下文寻找王×成的故事。
B.“债是大田的野草,锄了又长”形象地写出“我”生活的贫困,反映了寻找王×成的艰难。
C.小说不仅写了我在寻找王×成,还有众多的人也参与到寻找的队伍中,传递了人间正能量。
D.于诚看到“我”老泪纵横,虽然他不知道“我”就是他找的人,依然为“我”的精神所感动。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寻找王×成”为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设置了悬念,激发出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我”的儿子没钱买奶粉吃,媳妇骂“我”无能,侧面表现“我”一定要将钱交给王×成的决心。
C.“我”与上海书信不断这一情节反复出现,表明“我”一直在寻找王×成,突出了我执著的一面。
D.小说最后插叙“我”当年救助一辆着火的拖拉机的情节,完善了小说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3.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构思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设置巧妙,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4-01-1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大量垃圾,正在严重侵蚀我们的生存环境,垃圾分类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避免“垃圾围城”的有效途径。

近日,我校组织开展了“垃圾分类,我们一起来”的宣传月活动。请你结合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明确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01-11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辛夷坞说: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

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雨果说: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习近平主席寄语青年学生:青春不是靠天马行空的幻想,青春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青春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青春是靠在事上打磨的成长,青春是心中永远不凋零的花朵。

作为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身处价值多元、网络发达的社会,你是如何理解“青春”的?请根据材料,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4-01-03更新 | 274次组卷 | 54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大学附属东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4月)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是帝国末日

英国王储查尔斯有关他参加香港1997年移交仪式时所写日记的内容,最近被英国传媒公开。他在日记中慨叹:“这是帝国的末日……”

香港《太阳报》报道了查尔斯日记的内容:一架英航747包机将大批官方代表由希斯罗机场载往香港。我发现自己和助手们身处只属商务客舱的上层,我要定一定神才意识到这并非头等舱,虽然我早已疑惑为何坐得这样不舒服。后来我发现连首相希思、前外交大臣杰弗里·豪、新任外交大臣罗宾·库克以及麦理浩、卫奕信等前任港督,都舒适地安坐在我们下面的头等舱。我唯有独自慨叹,这是帝国的末日……

告别仪式于傍晚时分在皇家游艇旁的“添马舰”上展开。彭定康离开港督府与随员告别后,在下午茶时偕家人登上游艇。他们黯然神伤,若有所失。彭定康抱着港督府的英国国旗上船,那面国旗是送别他的礼物……

他们喝了茶定过神后,我们出发到体育馆,在雨中参加豪华的仪式。毛毛细雨徐徐落下,所有东西都湿透了。我坐在讲台上,脚下的红地毯变成湿淋淋一团糟,吱吱作响。我们耐着性子看完不同仪式及表演,聆听彭定康令人动容的演说。我喉咙哽咽,听罢随即奏起的《义勇军进行曲》,更加激动哀伤。

在仪式进行中,我预感到当自己站起身讲话时,滂沱大雨就会倾盆而下。正如所料,当我走到演讲桌前的一刻,大雨随即猛降。我看着手上湿淋淋、黏作一团的数页讲稿,尝试辨认文中的内容。我生平从未试过在“水中”发表演说,这是首次。事实上,没有人听到我说了些什么,因为大雨打在雨伞上的声音太吵了。

经过一轮情绪起伏后,全身湿透的我第一时间返回游艇,在出发参加4000人的晚宴前先洗个澡。一如所料,当我浸在浴缸中时,烟花表演随即开始,在我整装待发时,表演亦已结束。盛大的晚宴上,我坐在中国外交部部长的身旁。在经过多轮祝酒后,我们离开宴会厅,等待与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会面,盘算着如何令双方不失面子。

在移交仪式每个细节的安排上,中国人也要争执一番。他们坚持要我走到一个房间拜会国家主席,英方上下对之强烈反对。最后我们同意折中方案,由我们分从两边进入一个房间,在中间碰头。

国家主席和他的亲信与我们(即外交大臣、国防参谋长与我)面对面而坐,宣读预先拟定的声明。我知道无可避免一定要回应,懊恼地左思右想,思量着说什么好,而又不会引发外交事件。我说了几句有关莎士比亚的轻松趣语,一行人就走向会展中心新翼的主礼堂——又一次长征,从我们的位置出发,可真长路漫漫。

为了移交仪式,这个会场被改成类似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模样。我们发表演说后,江主席走到演讲桌前发表讲话。此后,我们还要观看中国士兵上台,把英国国旗降下,升上中国国旗。在典礼结束时,我们合影留念,互相握手,然后从不同门口离去。我们就此离开。

码头上聚集了专程来送别的民众、彭定康的友人及前同僚。我紧随彭定康登上游艇,与他的几个女儿碰面,她们均非常激动及疲惫。“不列颠尼亚”号游轮徐徐驶离港口。我站在甲板上,一边眺望着缓缓远去的香港地平线上的景观,一边告诉自己,在同一年告别这一切以及我心爱的游艇,是好事。可能吧。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查尔斯王子在前往香港的包机上坐在非头等舱,这是他节俭、朴素的表现。
B.查尔斯王子此行前去参加把香港交还给中国的仪式表明英帝国管治的结束。
C.查尔斯王子当时的心境是疲惫的、沮丧的,同时带着对香港的留恋和对结束这一令其伤感场面的期盼,悄悄离去。
D.“他们喝了茶定过神后”中的“定过神”“听罢随即奏起的《义勇军进行曲》,更加激动哀伤”,说明查尔斯王子当时的心境是心神不定、沮丧的。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查尔斯的日记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英国代表从英国启程前往香港参加交接仪式和离开香港的过程。
B.在查尔斯的眼中,隆重庄严的交接仪式是“豪华”“漫长”的,这从正面表现了他情绪的低落沮丧。
C.“我们耐着性子看完不同仪式及表演”一句,充分说明查尔斯并不欣赏当时的演出,急于离开香港。
D.“又一次长征,从我们的位置出发,可真长路漫漫”,高度概括了香港交还给中国时这位王子的留恋。
3.怎样理解文中画线的语句“我唯有独自慨叹,这是帝国的末日……”的含意?
4.本文中一再浓墨重彩写雨势,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第二段也写到了雨:“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体会两文写“雨”的作用。
2023-11-15更新 | 110次组卷 | 8卷引用: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 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20-21高二上·全国·单元测试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和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开创了儒家学派,被尊称为“圣人”,其后继者孟子被尊称为“亚圣”。《论语》共三十篇,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其编辑者是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
B.南宋理学家朱熹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两篇分章断句,加上《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了早期儒学形成的轨迹,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成为儒学,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经典著作。
C.老庄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表达常有突破俗见之处。比如老子看到“有”依赖于“无”起作用,庄子看到“无用”与“有用”之间的转化,都体现出朴素的辩证哲学思想。
D.墨子,名翟,创立了墨家学派。他基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指出世道混乱的根源是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兼爱”,这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墨家的兼爱不同于儒家的仁爱,它是一种不讲血缘亲疏与等级贵贱的无差别的爱。

6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②拳毛:即蜷毛,马毛拳曲貌。③眄:斜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尾联中的“君”指诗人,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2.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注]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本诗作于元和十三年(818)中秋夜,时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已被贬为江州司马,居于浔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样是在八月十五的明月之夜,去年诗人在皇家御园曲江杏园边赏月,今年就被贬到江州,境遇改变,令人感慨。
B.颈联“西北望乡”“东南见月”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何处是”“几回圆”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苦之情。
C.“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表现出诗人历经磨难之后极其复杂的心理状态,耐人寻味。
D.该诗中慨叹物是人非。今昔殊异,表达了诗人谪居生活的愁闷。
2.本诗中“月”这意象,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3-10-19更新 | 314次组卷 | 35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献仙音吊雪香亭梅

周密

松雪飘寒,岭云吹冻,红破数椒春浅。衬舞台荒,浣妆池冷,凄凉市朝轻换。叹花与人凋谢,依依岁华晚。

共凄黯。问东风、几番吹梦,应惯识当年,翠屏金辇。一片古今愁,但废绿、平烟空远。无语消魂,对斜阳、衰草泪满。又西泠残笛,低送数声春怨。


【注】①雪香亭:南宋皇家园林中的一处景观,衬舞台、浣妆池也属于其中的池台景观,南宋亡后,园亭荒芜。②周密,南宋词人。南宋灭亡后,他坚决不仕元朝。这首词是宋亡后所作。③椒:梅花含苞,其状如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浣妆”,含有《阿房宫赋》中“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的相近意思,“轻换”则淡笔写浓情,加重了哀痛。
B.上阕结尾由一个“叹”字领起,既叹梅花的凋落,又叹以前生活在这个园林中的人的消亡,深沉地吐露出诗人的家国之恨。
C.下阕中写梅花的愁,作者的愁,在今昔对照中,抒发了词人对江山兴废的哀叹。
D.全词以凭吊梅花为切入点,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梅与园亭、与人巧妙融合,表达了亡国之痛。
2.请赏析本词开篇三句“松雪飘寒,岭云吹冻,红破数椒春浅”的妙处。
2023-10-16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禹锡,字梦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善五言诗。贞元末,王叔文于东宫用事。禹锡尤为叔文知奖,以宰相器待之。顺宗即位,禁中文诰,皆出于叔文,引禹锡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时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刘禹锡有母,年八十余。今播州西南极远,人迹罕至。其老母必去不得,则与此子为死别。伏请屈法,稍移近处。乃改授连州刺史。去京师又十余年,连刺数郡。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才之道,郁堙不扬,非天不生材也。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今州县咸以春秋上丁有事孔子庙,其礼不应古,甚非孔子意。请下礼官博士议,罢天下州县牲牢衣币,籍其资半归所隶州,可以营学室,具器用,则贞观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梦得尝为《西塞山怀古》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会昌二年七月卒,赠户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刘禹锡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
B.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
C.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
D.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言诗是古代诗歌的重要体裁。每句五字,全篇句数不定,五言律诗定型于唐代。
B.禁中指皇帝、后妃居住的地方。因禁卫森严,一般人不得任意出入,也可称为禁内。
C.上丁指农历每月上旬的丁日,唐代于每年仲春(二月)、仲秋(八月)的上丁日祭祀孔子。
D.户部是朝廷掌管户口、财赋、科举等事务的官署,“六部”之一,其最高长官为户部侍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禹锡才能出众,考上进士后,又考中博学宏辞科,才干得到王叔文极力称赞,宰相也非常器重他,他提出的建议都得到认可。
B.刘禹锡仕途不顺,屡遭贬谪。王叔文失败后,他受到牵连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召回京城,又被贬为播州刺史,还未启程改任连州刺史,在外任职多年。
C.刘禹锡感叹学校衰败,给宰相上奏记,指出天下缺少人才的原因,并提出培养人才的方法,但未被采纳。
D.刘禹锡善写文章,影响较大。白居易盛赞他的文章才华并常常与他有诗词唱和往来,他的诗也受到江南文士的推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
(2)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5.刘禹锡认为当时“天下少士”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概括。
2023-10-16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的力量

[俄] 列夫·托尔斯泰

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个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

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警察。

他被抓获,现在押去处决。

有什么办法呢!力量总不在我们一边。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他们的天下。死就死吧,看来只能这样了。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

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人群嚷道。

但人群并没有停下来,仍押着他往前走。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昨天在军警枪下遇难者尸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

不要再拖延时间!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人群嚷道。

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

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去那里解决他。

离广场已经不远,在一片肃静中,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

爸爸!爸爸!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爸爸!他们要把你怎么样?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孩子旁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边去。

瞧这孩子多可爱啊!一个女人说。

你要找谁呀?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

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儿去!男孩尖声回答。

你几岁啊,孩子?

你们想把爸爸怎样?男孩问。

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一个男人对孩子说。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

他没有母亲!他对那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挤,挤到父亲身边,爬到他身上去。人群一直叫着;打死他!吊死他!枪毙坏蛋!

你干嘛从家里跑出来?父亲对孩子说。

他们要拿你怎么样?孩子问。

你这么办。父亲说。

什么?

你认识卡秋莎吗?

那个邻居阿姨吗?怎么不认识?

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

你不去,我也不去。男孩说着哭起来。

你为什么不去?

他们会打你的。

不会,他们不会的,他们就是这样。

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

听我说,他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

领头的人同意了。

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

你呢?

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就来。你去吧,乖孩子。

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

去吧,好孩子,我就来。

你一定来吗?男孩听从父亲的话。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带出去。等孩子看不见了,俘虏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

这时候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所有这些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一个女人说:我说,把他放了吧。

上帝保佑,又一个人说,放了他。

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来。

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

(选自《哈吉穆拉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不仅让警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而且也使得愤怒的群众发生了变化。
B.孩子的出场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不管是警察还是人们,内心都随着父子对话波澜起伏。
C.孩子的出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文章从起初的剑拔弩张逆转为后来的充满温情,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
D.从警察起初的执拗到最后的落泪,从百姓起初的怒不可遏到最后的宽容谅解,小说在巨大的落差中凸显了人性的力量。
2.下列选项中对小说开头写人群大声叫嚷的情景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了人们亢奋情绪和内心的愤怒仇恨之情。
B.一开头就将读者置身于紧张的氛围中,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人们的叫嚷与警察的沉默形成对比,为下文孩子的出场埋下伏笔。
D.与结尾处人们表现出的宽容善良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小说弘扬人道主义的主旨。
3.请简要分析“同一个神灵”的具体含义及其“觉醒”的原因。
4.请结合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简要分析小说中警察的心理变化过程。
2023-10-16更新 | 29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