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13 道试题
1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的开头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023-12-24更新 | 20次组卷 | 5卷引用:《堂堂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 . 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注]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本诗作于元和十三年(818)中秋夜,时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已被贬为江州司马,居于浔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样是在八月十五的明月之夜,去年诗人在皇家御园曲江杏园边赏月,今年就被贬到江州,境遇改变,令人感慨。
B.颈联“西北望乡”“东南见月”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何处是”“几回圆”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苦之情。
C.“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表现出诗人历经磨难之后极其复杂的心理状态,耐人寻味。
D.该诗中慨叹物是人非。今昔殊异,表达了诗人谪居生活的愁闷。
2.本诗中“月”这意象,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3-10-19更新 | 314次组卷 | 35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
4 . 在“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一句中,“偶然性”和“必然性”分别指什么?
14-15高三上·山东菏泽·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提取重要信息,按要求写一句话。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也称柳泉居士。山东省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人,清代杰出文学家。他少负才华,年轻时即考取秀才,但以后多次参加科举,到老未中举人。家境贫寒,长期做私塾先生。自谓喜人谈鬼”“雅爱搜神,闲时坐于村口,供人茶水,与之闲谈,搜集大量素材,创作了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全书共490余篇,现在已有日、英、法、德、意、俄、越南、捷克、罗马尼亚、波兰、西班牙等20多种语言的译本。

(1)突出蒲松龄的身份,不超过25字。
(2)突出蒲松龄的成就,不超过25字。
2023-09-20更新 | 196次组卷 | 13卷引用:2013-2014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2020高一下·全国·专题练习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冀君实或恕也             今君实所以教者
B.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       盘庚不为怨者改其度
C.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盘庚不怨者故改其度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生事
2023-09-13更新 | 215次组卷 | 7卷引用:【新教材精创】8.15.2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2)-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中新教材同步备课
12-13高三·全国·课后作业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列破折号的作用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周朴园:你——你贵姓?(表示声音延长)
B.鲁侍萍:(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表示语气断断续续)
C.周朴园: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表示解释说明)
D.周朴园: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表示解释说明)
2023-08-29更新 | 464次组卷 | 5卷引用:2012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雷雨(节选)》练习卷
8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项研究成果,不仅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使中国率先实现培育“超级稻”的目标。
B.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C.“汕优63”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约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
D.袁隆平对于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在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
2023-08-15更新 | 405次组卷 | 8卷引用: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4 喜年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10 . 下列选项中,对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设问句,由写景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阙的抒情乐章。
B.《致云雀》中,作者将云雀比作诗人、少女、萤火虫、绿叶,使云雀更加美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前。
C.《立在地球边放号》中,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描绘了太平洋的浪潮,吟唱了一曲惊心动魄的力的颂歌。
D.《红烛》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2022-12-06更新 | 304次组卷 | 30卷引用:部编本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同步习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