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21 道试题
20-21高三上·山东青岛·开学考试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注]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本诗作于元和十三年(818)中秋夜,时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已被贬为江州司马,居于浔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样是在八月十五的明月之夜,去年诗人在皇家御园曲江杏园边赏月,今年就被贬到江州,境遇改变,令人感慨。
B.颈联“西北望乡”“东南见月”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何处是”“几回圆”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苦之情。
C.“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表现出诗人历经磨难之后极其复杂的心理状态,耐人寻味。
D.该诗中慨叹物是人非。今昔殊异,表达了诗人谪居生活的愁闷。
2.本诗中“月”这意象,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3-10-19更新 | 304次组卷 | 35卷引用:古诗词诵读单元学习任务-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众人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注】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交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时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的“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发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坚决。
B.诗的颔联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同时与尾联呼应。
C.颈联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尾联写面对众人的批判,作者具有鲜明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
2.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表达的态度由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2023-04-18更新 | 99次组卷 | 7卷引用:第五单元学习任务-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18-19高一·全国·单元测试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列选项中,对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设问句,由写景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阙的抒情乐章。
B.《致云雀》中,作者将云雀比作诗人、少女、萤火虫、绿叶,使云雀更加美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前。
C.《立在地球边放号》中,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描绘了太平洋的浪潮,吟唱了一曲惊心动魄的力的颂歌。
D.《红烛》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2022-12-06更新 | 295次组卷 | 30卷引用:第一单元章节综合(上)-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17-18高三·宁夏银川·阶段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        的行业,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则、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     )。谁来担此重任?

诚然,政府及主管部门        。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及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         。近年来,外卖业的快速崛起,导致监管法规及游戏规则建设滞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办法》直到今年11日起才实施,外卖提供者须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定也才得以明确。此后,相关的法规与监管也还须进一步完善。

相较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外卖平台无疑更为接近“守门员”的角色。外卖平台虽也是“利益相关方”,但它并非食品的直接生产制作者,而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或牵线人,其庭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        ,因此,作为外卖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上,其天生具备监督员的角色定位。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显然,人们需要给外卖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
B.显然,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C.显然,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与外卖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D.显然,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需要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可或缺          责无旁贷          迫在眉睫          一目了然
B.不可或缺          义不容辞          迫在眉睫          一览无余
C.司空见惯          义不容辞          迫不及待          一览无余
D.司空见惯          责无旁贷          迫不及待          一目了然
3.文中加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备受关注。
B.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C.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D.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备受关注。
2022-06-22更新 | 478次组卷 | 100卷引用:第一单元学习任务-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20-21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概括史铁生散文的四个特点,每点不超过6个字。

翻开史铁生的散文,你会不知不觉地被他那平实的文字所吸引,更会情不自禁地被作品中的真情所打动。哲理一词似乎是神秘的深奥的,但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史铁生用他的笔在平实叙述中向人们阐述了人生的哲理。画家会用浓重的色彩和奇特的构图抒发悲怆情感,而史铁生却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来描述他的特殊经历,其作品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充满悲怆,这悲怆弥漫在整篇作品中。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材料二:

6月29日,三十岁出头的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下班途中突然晕倒,经抢救无效去世。正值壮年的媒体人突然去世,长期加班熬夜,被认定为致其死亡的因素之一。熬夜对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可生活中,熬夜现象却变得越发普遍。2015年,《全球睡眠报告》调查了超过50个国家、近200万人的睡眠状况,结果发现,在熬夜这件事上,全球人民做到了惊人的一致。

改变熬夜的习惯要从年轻时开始养成,平时工作要提高效率,工作尽量白天完成,晚上工作会让大脑始终处在高速运转状态,不利于早睡。娱乐要有分寸,偶尔放纵和熬夜,问题不大,周末尽量选择健康的放松方式,比如打球、郊游等。此外,睡前别看恐怖片、别玩游戏,还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太兴奋影响睡眠。就寝时间也不要拖得太晚,每天都比前一天早20分钟上床,逐渐改掉拖延、晚睡的习惯。

(选自2016年7月9日《生命时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显示,人体的排毒器官多数是在熟睡中进行的,所以长期熬夜不利于身体的排毒,容易引发一系列癌症的风险。
B.《全球睡眠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多数人民都存在晚睡、熬夜的状况,其人数之多、范围之广,令人惊讶。
C.材料一显示,创业者越年轻,睡眠指数越低;媒体人经常熬夜,睡得最晚;而教师则不经常熬夜,起得最早。
D.熬夜对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如正值壮年的媒体人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突然去世,长期加班熬夜就是其中一个因素。
2.下面文段有三处表述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消费领域从来没有小事。一方面,消费直接关系到社会最敏感的神经,可现实中老百姓却难以感受到交易公平,也难以感知社会的公平与公正;经济利益的事情处理不好,必然会演变为对周遭环境的不满。另一方面,消费也是宏大经济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了公平公正,就无法拉动内需。
①老百姓却难以感受到交易公平说得过于绝对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02-17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三单元章节综合(上)【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作文-微写作 | 适中(0.65) |
8 . 请写一则人物访谈。
2022-02-1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第四单元(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作文-命题作文 | 适中(0.65) |
9 . 写一则调查报告
2022-02-08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第四单元(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作文-命题作文 | 较难(0.4) |
10 . 请写一则家乡风物志。
2022-02-08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第四单元(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