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83 道试题
1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的开头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023-12-24更新 | 18次组卷 | 5卷引用:第3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21-22高二·全国·课前预习
文言小题-非选择类 | 适中(0.65) |
3 . 请指出下列句子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而不滓   (_______)
(2)蜕于浊秽   (_______)
(3)其后楚以削   (_______)
(4)然皆屈原之从容辞令   (_______)
(5)故惑于郑袖,欺于张仪   (_______)
2022-02-05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9课 屈原列传-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21-22高二·全国·课前预习
文言小题-非选择类 | 适中(0.65) |
4 . 请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曲之害公也   (_____)
(2)方正之不容也   (_____)
(3)莫不欲求以自为   (_____)
(4)举以自佐   (_____)
(5)道德之广崇 (_____)
(6)屈原于顷襄王   (_____)
2022-02-05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第9课 屈原列传-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21-22高二·全国·课前预习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
5 . 怎样理解《玩偶之家》中娜拉这个人物形象?
2022-01-31更新 | 68次组卷 | 3卷引用:第12课 玩偶之家-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21-22高二·全国·课前预习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
6 . 阅读课文《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完成题目。
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重点2:根据恩格斯在信中阐述的观点,怎样理解伟大人物出现的偶然性?
2.常言道,时势造英雄。所谓时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各种社会条件的总和所造成的社会发展的具体态势。那么,时势是怎样“造”出英雄的呢?
3.《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重点1:恩格斯是如何强调经济因素“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的?
4.如何理解《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中“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的含意?
5.《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中难点②:在“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一句中,“偶然性”和“必然性”分别指什么?
6.文章是怎样论证历史发展的经济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
7.《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针对瓦·博尔吉乌斯的来信,恩格斯首先解决了来信的什么问题?
8.请理解句子“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的含意。
9.《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请点出句子“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中的重要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的作用。
2022-01-31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课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21-22高二·全国·课前预习
文言小题-非选择类 | 较易(0.85) |
7 . 指出下列句式的具体类型。
(1)为天下笑            
(2)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3)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4)是以见放            
(5)不凝滞于物            
(6)被发行吟泽畔         
2022-01-13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第9课 屈原列传-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21-22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

李存山

张岱年1909年出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1995年,86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最有意义的第一次是1945815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是平生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

一个在书斋和讲堂度过一生的哲学家,为什么在晚年还如此欣慰地忆起听到抗战胜利消息的那一天?因为其中包含着诸多亲历的苦难和辛酸,包含着对抗战胜利的殷切期盼,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张岱年在《八十自述》中说:“我少年时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痛感国耻的严重,于是萌发了爱国之心,唤起了爱国主义的激情。深知教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自审没有从事政治活动的才能,于是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张岱年始终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

20世纪30年代,张岱年发表多篇哲学论文。1933年,他在《大公报·世界思潮》上发表《论外界的实在》,用经验证明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论证“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外界的客观实在性。此文发表时,编者特附有按语:“切望平津读者不可因敌迫城下,心神不宁,遂尔忽之。同时更宜信:有作出这等文字的青年的民族并不是容易灭亡的。”当时,日本的铁蹄已迫近平津城下。

1935年,《国闻周报》刊载张岱年的《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关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等文章。他指出,“中国民族现值生死存亡之际。应付此种危难,必要有一种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惟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国民族才能复兴”“中国若不能创造出一种新哲学,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张岱年厚重的历史使命感跃然纸上。

1937729日,日军入侵北平。清华师生纷纷离校,张岱年与学校失去联系,未能随校南行,滞留北平。虽然时局动荡,生活艰辛,但张岱年和滞留北平的一些学者抱定一个信念:不与敌伪合作,不到伪北大和伪师大去教书。

张岱年后来回忆:“我当时想,今日固然是国家艰难之秋,实亦民族中兴之机,个人不应颓唐丧气,因此勤力攻读,专心撰述,以期有补于来日。”他为什么怀有如此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胜利信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理解。20世纪80年代,本人曾听张岱年讲过,当时也有少数文化人投入敌伪政权,成了汉奸。他们之所以丧失民族气节,误以为中华民族会亡,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太肤浅”。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张岱年认为这是日本正在加速自取灭亡,中国抗战胜利在望。于是,他动笔撰写其在哲学理论上的专著。此专著原计划写“方法论”“知论”“天论”和“人论”四部分,意在“穷究天人之故,畅发体用之蕴,以继往哲,以开新风”,但到抗战胜利,终因“乱世治学”“生事颇窘”,仅写成《哲学思惟论》《事理论》《知实论》和《品德论》四部论稿,后又以《天人简论》来简述其历年致思的哲学要旨。20世纪80年代,张岱年公开出版这五部论稿时,有学者仿照冯友兰在抗战时期写的《贞元六书》,提议将此书称为《天人五论》。

1942年,张岱年会晤私立中国大学校长何其巩。何其巩得知张岱年著有《中国哲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恐他在战乱中遗失,建议其到中国大学讲课,借此将《大纲》印为讲义。张岱年欣然同意,《大纲》作为讲义第一次排印。此书历经坎坷,先后以“宇同”和“张岱年”的署名公开出版。后又多次重版,至今仍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代表性著作。

张岱年在抗战时期写有一首新诗。诗中说:“东南起太平洋之滨,西北越昆仑山之巅,吾族经营此大地,已逾五千年。我们创造了崇高的伟大文明,我们从来有光辉的革命传统。我们的成就是人类的光荣,我们的努力将永久延续以至于无穷。我们的理想是世界大同,我们的愿望是永久和平。然而我们的疆土与文明不容许任何侵犯,我们誓以神圣的血液为之作干城。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照耀一切的巨星。”一位哲学家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写出这样的诗句,可想而知,他抱定了必胜的信念。因而,当他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时必定欢欣鼓舞,以至成为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


问题:文章结尾引用了张岱年的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张岱年的什么思想?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021-10-25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学案-【新教材精创】高二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21-22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9 . 明确《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的主旨。
2021-10-25更新 | 79次组卷 | 4卷引用:《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学案-【新教材精创】高二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21-22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10 . 在《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这篇文章中作者引述外国友人(如拉法兰、谭德塞)对中国的评价有什么好处?
2021-10-25更新 | 108次组卷 | 4卷引用:《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学案-【新教材精创】高二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